國定
[國語辭典(教育部)]ㄍㄨㄛˊ ㄉㄧㄥˋ
國家所制定或國法所規定的。如:「國定假日」、「國定關稅」。
[佛光大辭典]
張大千
(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為當代最傑出之中國畫家,蜚聲國際,世人推崇其畫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其詩文、書法、篆刻無不精妙,尤長於中國字畫之鑑賞,收藏亦豐。氏自幼隨母習畫,稍長赴滬從曾農髯、李梅庵二大家習字讀書。並遍遊名山大川,觀摩各家作品。二十一歲,於松江禪定寺出家,法名大千,三月後還俗。四十二歲時,赴敦煌,面壁三年,潛心研究臨摹六朝,隋、唐之壁畫,作品二百餘件。五十八歲時,曾晤西畫大師畢卡索。越二年,獲得國際藝術學會選為全世界偉大畫家,並贈予金牌。一生旅遊各國舉行畫展無數次。大陸淪陷後旅居巴西,六十五年(1976)返國定居,繼續作畫。七十二年四月病歿。所居摩耶精舍及遺作,多數捐給政府。其作品多署名大千居士。 p4540
寮國(Laos)為中南半島內陸國,古稱老撾。北接雲南,東鄰越南,南連高棉,西南臨緬甸,並依湄公河與泰國為界。種族繁多,主要有寮、卡(Khas)、苗三族。寮族源出我國西南邊區,自唐代至元代,其間六百餘年,頗受中、印文化影響,曾盛行信奉佛教,惟重祭鬼神,兼含濃厚之民族色彩;其後漸南移而在寮國定居,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寮國史上明確記載有佛教信仰,係始於法昻王(Fia Ngoun, 1353~1373 在位)創建南掌國(Lang Chang)之後。法昻王幼年曾隨父流亡高棉,受摩訶波沙曼多長老(Mahāpasamanta)教養;王后為高棉王之女,係虔誠之佛教徒,法昻王受其影響,遂恭請高僧、鑄造佛像、建立波沙曼寺(Pasamanarama),寮民亦漸轉信佛教。明永樂二年(1404),南掌獲中國承認,封為「老撾宣慰司」,時值拍耶三成泰王在位,曾建立摩那蘭寺(Wat Manorom),並提倡佛學。維蘇王(Visoun, 1501~1520 在位)時,建立有名之維蘇寺以供奉佛舍利。至悉達提拉王(Sethathirath),更於都城永珍北邊創建寮國最偉大之建築物「大舍利塔」(Dhātu Luang,寮語謂之塔鑾)。
十七世紀中葉,寮國成為東南亞佛教中心。其後,陷入長期分裂狀況,十九世紀初,永珍甚且成為泰國之一省。至中葉,以泰、越對立,寮國方得安定,惟以後法人勢力入侵,一八九三年終成法國之保護國。
法屬時期,佛教失去傳統之國家保護與支持,甚難發展,所幸人民絕大多數仍虔信佛教。過去之舊式教育係以佛寺為中心,法國統領下雖曾將教育權收歸政府,然由於國民教育不普及,佛寺仍為高深知識與佛法研究之重鎮,法人無法強加禁止。二十世紀初,佛教施行分層級之機構組織,國家之下為州縣,次為鄉村,鄉村各佛寺均有僧人專職管理。與泰、緬、高棉相同,寮國亦盛行男子一度出家之俗,至於時間長短或係終生為之,則隨個人意願。
獨立後(1954)至內戰爆發前(1960),佛教蓬勃發展,古都琅勃拉邦市郊之富士寺為佛教中心,寺中供有鑄於十五世紀,重達四百餘公斤之金佛像。古都北面二十公里處有北墟洞,洞中佛像不計其數,故有萬佛洞之稱。僧侶教育獲國家完全支持,分小學、中學、佛教高級教育(相當於高中)三級,後者由教育部負責,畢業者加「摩訶」(梵 Mahā)之尊稱。華僑佛教徒於永珍創有「中寮佛教社」,越僑亦多信大乘佛教,建有「邦廊寺」(Wat Banglong),弘揚佛法。
關於寮國所信奉之佛教,與緬甸、泰國等相同,皆屬南傳巴利佛教,如王家圖書館中即藏有貝葉本巴利文、泰文等各種佛教經典。然與其他南傳國家不同者,如佛教教育及僧團戒律等,不及他國嚴格,比丘得與在家人共同進食飲酒,可直接自婦女手中接受供物,且可與婦女共事。又比丘受人民之恭敬供養則與他國無異,人民多行布施,喜入寺聽僧眾說法及受持齋戒。〔寮國佛教史(淨海)、ERE. vol. 7 Laos; M. Bode:The Pali Literature of Burma, London 1909〕 p5975
指具有隨緣作用的真如。依據華嚴宗三祖法藏的主張,理體不變的真如,並非永久凝然止滯不變,而是具有應外緣則顯現萬象的作用,此稱隨緣真如。相對於此,法相宗主張︰真如不變不動,諸法藉種子熏變之用而顯現,諸法之體(真如)與相並不相同。此種真如即為不變真如。此種真如顯然與華嚴宗所立之隨緣真如不同。
關於隨緣、不變二種真如,《五教章通路記》卷二十一釋之云(大正72‧463a)︰
「『不變』義者,真如體相,寂靜湛然,不生不滅,本來常恒,自性不動,是不變義。(中略)『隨緣』義者,真如之法,不守自性,隨迷悟緣,舉體運動成染淨法,是隨緣義。」
我國的天台宗學有「不變隨緣」之理論,此即受上述真如隨緣說之影響。宋代天台宗碩學四明知禮,於此義亦頗有發明。(參閱附錄《別理隨緣二十問》)
◎附︰宋‧知禮〈別理隨緣二十問〉(摘錄自《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三。文中之案語,錄自牟宗三《佛性與般若》)
有當宗學者問余曰︰仁于《指要鈔》中立別教真如有隨緣義耶﹖余曰︰然。客曰︰且如法藏師著疏釋《起信論》,專立真如具不變、隨緣二義,乃云︰「不變即隨緣,隨緣即不變」,仍于彼五教中屬乎終教,亦兼頓教,而對破唯識宗談真如之理唯論不變,不說隨緣。審究唯識正是今家別教。彼終頓二教所明不變隨緣乃是今家圓教之理。仁那云「別理隨緣」耶﹖
余語曰︰藏師約何義判唯識所談真如不隨緣耶﹖
客曰︰《起信疏》云︰「唯識宗只以業相為諸法生起之本。彼之真如無覺無知,凝然不變,不許隨緣,但說八識生滅。縱轉成四智,亦唯是有為,不得即理。故詮法分齊唯齊業相。」
余曰︰灼然!若云真如性有覺知,則可熏變,乃說隨緣。既唯頑騃,乃不受熏。既不受熏,安能隨緣變造諸法﹖因詰之曰︰別教真如無覺知耶﹖若無覺知,何故得名佛性﹖故《輔行》云︰「今家教門所明中道唯有二義︰一離斷常,屬前二教;二者佛性,屬後二教。」別教中道既名佛性,佛非覺義耶﹖若中道頑騃,本無覺知,焉是大覺果人之性﹖況性以不改為義。若因無覺義,至果方有,此則改轉,那名性耶﹖又,《妙樂》云︰「凡別教中立佛果者有其三意︰一者以理性為佛界,二者以果頭為佛界(案︰修因得果,果在因之上,故謂為果頭,與果上同,即果佛也),三者以初地去分名佛界。」別教既立佛界,豈有頑騃之佛耶﹖藏《疏》既約真如無覺知故凝然,凝然故不隨緣。別理既有覺知,驗非凝然。既非凝然,那不隨緣耶﹖
客遭此詰,兀然失措。余乃語曰︰子既不知所以,安得妄有破立﹖余既憫其無知,乃立數十問,徵其謬破立者,令少知別理有隨緣義。客曰︰願聞。
(案︰智者本亦視唯識宗為別教,不過視之為「界外一途法門,非通方法門」。知禮亦知之。據下附錄二〈天臺教與起信論融會章〉,知禮說「須知若凝然,若隨緣,但據帶方便義邊,皆屬別教。」是則別教有兩型態。凝然者不隨緣,唯識宗是也。隨緣者唯真心,《起信論》與華嚴宗是也。山外諸家視別理不隨緣非必定非,蓋指唯識宗而言也。唯不知別理亦有隨緣者,而視隨緣者為圓教,則誤。智者未判及凝然與隨緣,蓋因智者時《起信論》未大顯故,又因其所理解之唯識學為真諦之所傳,不甚能分別阿賴耶系統與如來藏真心系統之不同。然無論如何,即使是真心隨緣者,彼亦不視之為圓教。是則為山外諸家所不知。後來荊溪說別教大抵皆就隨緣者說。然不隨緣者亦別教也。故吾借用華嚴宗始教終教之始終兩字,將別教分為始別教與終別教。如是則清楚矣。)
一問
藏《疏》既云︰「唯識宗齊于業相以為諸法生起之本,故彼真如不說隨緣。」荊溪既立別教「真如在迷,能生九界」,則以真如為生法本,乃永異業相為生法本,安云別理不隨緣耶﹖(案︰山外所以反對「別理隨緣」者,蓋因就唯識宗言別教,而以隨緣者為圓教也。其錯誤是在以隨緣為圓教。若點明有兩種別教,則別理有不隨緣者,亦有隨緣者,不須如此兩兩對翻也。)
二問
藏《疏》又云︰「唯識宗未明業相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故說真如無覺知,凝然不變,不許隨緣。」荊溪既釋「別教根塵一念為迷解本」,云︰「理性如來為善惡本」,豈非業相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生法之源耶﹖既爾,安云別理不隨緣耶﹖
三問
藏《疏》既云︰「唯識宗但說八識生滅。縱轉成四智,亦唯是有為,不得即理。」荊溪既立別理名為佛性,豈是轉八識成四智耶﹖別理既是佛性,即隨淨緣成于果佛。那云不隨緣耶﹖
四問
藏《疏》五教既皆不立理具三千,但就不變隨緣立終、頓、圓三教,請子委陳三教之理隨緣之相。若無異相,安立三教﹖若有異相,便請細說。
五問
藏《疏》圓教既未談理性本具諸法,與今家圓教得泯齊否﹖彼圓望今圓尚自天殊,安云終教之理與今圓等﹖
六問
藏《疏》不談理具諸法,為知而不談,為不知耶﹖若知而不談者,則有隱覆深義之過。若元不知者,則不善談圓,安得與今圓同﹖彼圓尚不同今圓,況終教耶﹖
七問
藏《疏》既未談理具諸法,是則一理隨緣變作諸法,則非無作。若不成無作,何得同今圓耶﹖
八問
藏《疏》圓教談事事無礙,主伴重重,似今色香中道,諸法趣色,等義。與而論之,似今圓教。彼終教不變隨緣得作此說否!若說事事無礙,乃是彼圓,非終教也。若未得然者,尚望彼圓不及,安齊今圓耶﹖
九問
彼終教不變隨緣,與《金錍》所明不變隨緣,同耶異耶﹖若異,則非今圓。若同,《金錍》明「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約此二義,立無情有佛性也。終教雖立隨緣不變,而云「在有情得名佛性,在無情但名法性,不名佛性」。既分二派,徒云不變,正是變也。既違《金錍》,那名圓理﹖須知權教有名無義,以有佛性之言約解約理說故。約解約理,尚未云遍,非權是何﹖(案︰此問是以無情有性無性來分判兩家「不變隨緣」之不同。實則不須如此說。荊溪於《金剛錍》中說不變隨緣是依無明法性心之即具而言,終教說不變隨緣是就真心隨染淨緣起現染淨法而說。前者為圓教,後者為別教。只須如此分判即可,不須涉及無情有性無性也。蓋荊溪說「無情有性」是只就三因俱遍而言;而此種「遍」並不真能建立草木瓦石亦可修行而成佛也。是則其所說草木瓦石亦有佛性,此佛性義與普通所說「一切眾生有佛性」之佛性義不同。如果佛性義不同,則一名之為佛性,一不名之為佛性,亦未嘗不可也。)
十問
《金錍》云︰「客曰︰何故權教不說緣了二因遍耶﹖余曰︰眾生無始計我我所,從所計示,未應說遍。《涅槃經》中帶權說實,故得以空譬正,未譬緣了。若教一向權,則三因俱局。如別初心,聞正亦局。藏性理性一切俱然。所以博地聞無情無。依迷示迷,云能造是。(說能造者是佛性)。附權立性,云所造非(說所造者非佛性)。」(原註︰上皆《金錍》不移一字。)二因不遍,尚云帶權。正局有情,的屬別〔教〕。(原脫「教」字,當補。)終教既爾,那執是圓﹖
十一問
藏《疏》明判賴耶為生法之本,故名分教(案︰亦曰始教),則顯真如為生法本,乃名終教。子今既信「別理無住,能造諸法」,若不隨緣,安能造法耶﹖(案︰對方之信「別理無住,能造諸法」,恐亦不解。見下十五問。)
十二問
他宗皆不云「無住」。子今曲解所依法性可覆為無住。縱子作此曲解,只如終教真隨妄轉,造立諸法,是「可覆」義否﹖若不可覆,所造諸法得云一多相入,事事無礙否﹖若爾,何異彼圓﹖若不爾者,非覆是何﹖豈真如理性不自在耶﹖當知終教「但理」,以無住故,不可守佛界之性;為妄扼覆,壓作九界,正當可覆義。稟此教者,雖信真如變造諸法,未知事事當處圓融,以此教未詮理性頓具諸法故。若稟今圓者,既知性德本具諸法,雖隨無明變造,乃作而無作。以本具故,事既即理故,法法圓常,遍收諸法,無非法界。終教所詮既其不爾,那得齊今圓教耶﹖
十三問
終教說真如是本覺,別教說真如是佛性。性非本耶﹖佛非覺耶﹖名義既齊,安得不同﹖
十四問
唯識宗說︰真如無覺知,故不能迷。終教談真如有覺知,故能迷。能迷故能悟,故立隨緣。別理既有覺知,那不能爾耶﹖若能者,那不隨緣﹖
十五問
子云︰「別理無住,能造諸法,只是理能造事,乃偏一之義」者,豈非但有隨緣義,無不變義﹖(意言如子所說,這豈非只成有隨緣義無不變義﹖這如何可通﹖故有下文之駁斥。)子元不知「不變」則終教分教同詮,「隨緣」則獨在終教。故明不變,未必隨緣。(案︰此如唯識宗)。若說隨緣,必有不變,以是真如性隨緣故。若隨緣時改變,則不名性也。〔案︰對方原文不存,不知其所說「偏一之義」究是何意。就知禮之發問以及駁斥之語脈而觀之,其意似是若說「別理無住能造諸法」,則只成隨緣義,而喪失不變義。此是對方之設難。何以有此設難﹖蓋對方以唯識宗為別教。此別教之真如理乃凝然真如,本無隨緣義。因此,遂設難云︰若如汝(知禮)所說,別理有隨緣義,則「只是理能造事,乃偏一之義。」「偏一」者,即只成隨緣義,而無不變義。何以如此﹖蓋因唯識宗之真如理本不能隨緣造諸法。如隨緣造諸法,則雖說理能造事,而此時之理已不是理,而成為阿賴耶矣。是則改變其自性,故隨緣而無不變矣。但知禮說別理是就終教說,本是不變與隨緣兩義俱備者。如就始教(分教即唯識宗)說,則本無隨緣義,只有不變義,故云︰「不變則終教分教同詮,隨緣則獨在終教。」對方以別教當分教,故設難云︰你若說這種別理有隨緣義,便喪失其不變義,汝何能說不變隨緣兩義俱備﹖兩義俱備是今家圓教,汝何說是別教﹖兩方別理所指不同,故有此對方之設難。對方之誤一在以賢首所說之分教為天臺之別教,只知不隨緣者為別教;一在以賢首所說之終教為天臺之圓教,而不知終教雖有不變隨緣兩義,而不即是圓教也。下十六問即簡之。〕
十六問
子云︰「別教云不即,終教說即,為不同」者,蓋子迷名,全不究理。以彼不談性具九界,乃是但理隨緣作九。若斷無明,九界須壞。若九界即是真如理者,(原註︰大意與止觀皆以是義釋「即」,如云「初心是,後心是」等),何須除九﹖豈非九界定能障理耶﹖(案︰此指終教說)。若謂不然,終教還說九界皆是法界,一一遍收否﹖若說,與彼圓何別﹖若不說者,安稱「即」耶﹖況彼圓既未談性具三千,雖說一一遍收,尚未有遍收。所以若比今圓,不成「即」義。況終教耶﹖〔案︰此駁斥對方「終教說即」之語,以明終教雖有隨緣義,無「即」義,故非今家圓教。子以為彼之終教相當于今家圓教者誤也。不但彼之終教無「即」義,即彼圓教亦不成「即」。至于對方所謂「別教云不即」,此中之別教乃指唯識宗而言,非知禮心目中之別教也。知禮說別教是就彼之終教說。〕
十七問
子云︰「性具九界,不得云差別」者,蓋未知理中自有「立一切法」義也。故《妙樂》云︰「理則性德緣了」等。又,若謂「性具諸法,不名差別」者,何故《妙經疏》(《法華經文句》卷第七上)云︰「若知地具桃李,即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別即是差別。若知桃李堅相,即識權中有實,解差別即無差別。」既以「地具桃李」為權,此權名為差別,豈非性具九界得稱差別耶﹖
十八問
《止觀》「別教一念心為迷解本」,引《楞伽》「理性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子意謂︰「此句若證終教,則是隨緣義,若證別教,則非隨緣義」者,且今引文略。彼經具云︰「七識不流轉,不作苦樂因(原註︰無明體空)。如來藏為善不善因,若生若滅,受苦樂,與因俱。(原註︰真如成事。)」既能為因,又即生滅,此文如何作不隨緣解耶﹖若謂不引「生滅」等文,則非隨緣者,且唯識宗中可云真如為善惡因否﹖又,次文(《止觀》次文)以《大論》池水喻,此如何通﹖故云︰「如大池水,象入則濁,珠入則清。當知池水為清濁本,珠象則為清濁之緣。」今問︰池水還隨此二緣為清濁否﹖若隨者,如何作不隨緣解耶﹖〔案︰對方以賢首所說之終教為天臺之圓教,以賢首所說之始教為天臺之別教,故云《楞伽》語「若證終教,則是隨緣義。若證別教,則非隨緣義。」可是《止觀》咚「別教一念心為迷解本」而引《楞伽》語。此中之別教即相當于賢首所說之終教,不會是始教(唯識宗)也,即根本不會引《楞伽》證唯識宗也。故知禮云︰「且唯識宗中可云真如為善惡因否﹖」又,賢首所說之終教亦決不會是天臺所說之圓教。終教雖有隨緣義,的然只是別教。對方只以唯識宗,賢首所說之始教(分教),為別教,而不知尚有隨緣者亦別教,故誤。〕
十九問
《輔行》釋別教發心云︰「煩惱之中有如來藏。凡夫生盲,常與藏俱,而不知見,故流轉生死,卻為藏害。」且別教菩薩既見眾生如是,故發心,豈可云「真如不隨緣」耶﹖
二十問
子云︰「《指要》為破安國師立問故,特立別理隨緣」者,蓋子不解安國問意,致茲謬說。如彼問云︰「別教真如不隨緣,《起信》真如能隨緣,未審《起信》為別為圓﹖若別,文且相違。若圓,乖彼藏《疏》。」且初云隨緣不隨緣者,蓋為泛學者妄謂別教不談隨緣,《起信》乃說隨緣,故順常情,而為問端。既共知《起信》談于真如隨緣,故定之曰︰「未審此隨緣義是別是圓﹖」蓋泛學之者不知真如隨緣通于兩教故。茲雙定後,正難云︰「若謂《起信》是別,且違《論》文。以《論》文一心攝世出世法及相大,明具無量性功德,是本具千如故;又十住八相是圓教分真,任運垂應,是圓位故。若定判屬別。則違《論》此文也。若定判屬圓,則乖藏《疏》。以《疏》不約心具百界為攝世出世法,及無量性功德不約性善性惡釋之;又十住八相不說分真而辨,乃云是伏見思住,願力神通而作故。若判屬圓,則違《疏》中此等義故。」子今若執安國定判終教是今圓者,何故正難云︰「若圓,乖彼藏《疏》﹖」藏《疏》正用終教釋乎《起信》。若終教是圓者,作圓說之,恰順藏《疏》,那云「若圓乖彼藏《疏》」耶﹖
〔參考資料〕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華嚴五教章》卷四;《金剛錍》;《十不二門指要抄》卷下。
南京古剎。位於江蘇南京巿中山陵附近。原名開善寺。始建於梁‧天監十三年(514),原建於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唐代稱寶公院,北宋改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名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營建孝陵,遂遷蔣山寺、定林寺、竹園寺、悟真殿等至現址,合併為靈谷寺。規模宏大,殿宇如雲。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曾親臨寺中。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期間,因兵亂,故寺宇遭到重創。清‧同治年間(1862~1874)重修,然規模已遠不如前。
現存主要建築為無量殿(又稱無樑殿),長五十餘公尺,寬三十餘公尺,正面五開間,以供奉無量壽佛而著名。1928年改為陣亡將士公墓之祭堂,四壁嵌有北伐陣亡將士名錄碑三十七塊。殿前有放生池,殿後有松風閣、靈谷塔,旁有龍王殿、寶公塔(又稱誌公和尚塔,係南朝梁武帝為紀念寶誌和尚而建,後被毀,今僅存塔基旁的三絕碑)等。寺內有奉祀玄奘頭蓋骨之舍利塔(據傳該塔原位於棲霞寺,當時稱為黃金塔),並藏有取自雷峰塔之《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唐人寫經真跡等佛教文物。又,此寺現已被改闢為靈谷公園。
ㄅㄟˇ ㄅㄨˋ ㄅㄧㄣ ㄏㄞˇ ㄍㄨㄥ ㄌㄨˋ
臺灣最北緣的海岸公路。由淡水經金山、基隆、福隆、頭城到蘇澳,為省二號公路,通稱為「北濱公路」。其中自新北市瑞芳區南雅里迄宜蘭縣頭城鎮梗新里為國定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觀光旅遊勝地。縮稱為「北濱」。
ㄉㄧㄥˋ ㄇㄥˊ, 1.兩方締結盟約。如:「自從兩大強國定盟之後,世界和平已有了保障。」
2.男女締結婚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崔公即求聘興娘為子婦。防禦欣然相許。崔公以金鳳釵一隻為聘禮。定盟之後,崔公合家多到達方為官去了。」
ㄊㄨㄛ ㄕㄡˋ
將貨物售出。如:「他即將出國定居,所以急著將房屋脫售。」
ㄊㄨㄟ ㄊㄡˊ, 1.用推剪理頭髮。
2.推諉。《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趙大架子推頭有公事,還要到衙門裡去。」《文明小史.第五二回》:「你剛才不說是美國定了華工禁約麼?我就可借此推頭了。」
ㄌㄧˊ ㄈㄥ ㄩㄥˋ ㄉㄧㄢˋ
離開電廠供電尖峰時段的用電。臺灣電力公司鑒於尖峰時間用電量激增,加重發電的負擔,乃鼓勵大眾使用離峰用電,並予以電價優待。所謂離峰用電時間指星期日及國定例假日全天,及平日下午十時三十分,至次日上午七時三十分止。
ㄍㄢˇ ㄣ ㄐㄧㄝˊ
美國人為感謝上帝恩典所訂定的節日,亦是最重要的家庭團圓日。節日起源於西元一六二一年,一批自英國渡洋至北美的清教徒邀約印第安人共度三天三夜的歡宴,慶祝小麥的收成。一八六三年林肯總統正式宣布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國定假日。一九四一年美國國會重新制定感恩節的日期為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ㄍㄨㄛˊ ㄈㄨˋ ㄉㄢˋ ㄔㄣˊ ㄐㄧˋ ㄋㄧㄢˋ ㄖˋ
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前四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政府為崇仰國父締造民國的勛績,特明令是日為國定紀念日,以示追念。
ㄍㄨㄛˊ ㄐㄧˋ ㄧˊ ㄓㄨˋ ㄐㄧ ㄍㄡˋ
隸屬聯合國的一個功能性組織。主要任務是提供各種國際移民資訊,並協助難民遷移到第三國定居,以及簡化移民他國文件驗證及簽證手續。
ㄐㄧㄥ ㄓㄠˋ ㄧㄣˇ, 1.地名。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分右內史東部為其轄區,為京師三輔之一,治所 在今陝西西安市。轄境約當今西安以東、華縣以西;渭河以南,秦嶺以北之地,魏以後置京兆郡。後亦用以稱京師。簡稱為「京兆」。
2.職官名:(1) 漢代轄治京兆地區的行政長官,職權與俸祿與郡守相當。後亦借指京師地區的行政長官。簡稱為「京兆」、「京尹」。(2) 民國初年的地方官名。民國定都北京,改清順天府為京兆地方,設京兆尹,直隸於大總統,為中央政府的特別官制,現已廢除。
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准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後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誇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體。
ㄔㄠˊ ㄍㄨㄥˋ
諸侯或屬國定期朝拜天子,進獻地方特產。《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烏桓傳》:「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眾向化,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
ㄦˋ ㄨˇ ㄈㄨˋ ㄕㄨㄟˋ
針對進口洋貨所徵的附加稅。其稅率普通品為百分之二.五,當正稅之半。奢侈品則再加百分之二.五,與正稅相等,故稱為「二五附稅」。我國在關稅自主前曾以此為過渡辦法。至民國十八年國定稅則實行,始廢除。
ㄧˊ ㄇㄧㄣˊ, 1.人口在地理上或空間上的流動,包括移出、移入及內徙。
2.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或外國定居的人。
ㄩㄥˇ ㄐㄧㄡˇ ㄐㄩ ㄌㄧㄡˊ ㄑㄩㄢˊ
美國移民簽證法律上的名詞。凡是想到美國定居的外國移民,只要向美國移民歸化局申請,如合乎條件,美國政府就准許他合法且無限期的居留在美國。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外國移民,依法須經過五年才能申請歸化美國。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