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四通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一苦遲通行,依於無色定與未至定中間定之無漏道,名苦通行,以定中無十八支林功德止多觀少轉進艱辛也。此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者謂之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第一中之利根者也。三樂遲通行,依於色界之四根本定之無漏道,名樂通行,以有十八支林功德止觀均等轉進自然也。此中有利鈍之二根,鈍根之人,謂之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第三中利根之人也。見俱舍論二十五。

(名數)見通行條。


[佛光大辭典]

梵語 catasrah pratipadāh,巴利語 catasso patipadā。通達四諦之理而趣向涅槃之無漏聖道,以「所依之地」與「根機」之不同,而有四種之別,稱為四通行。又作四種通行、四正行、四事行跡。通行,為「道」之異名;以此四者能通達、趣向涅槃,故又稱四道。又以此四者能斷除煩惱,故又稱四斷。

於趣向涅槃之道中,若依止於無色、未至、中間等三種定,其「止」、「觀」不均,轉增艱苦,故稱苦通行。(一)於苦通行中,有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等三種根機鈍劣之人,於所觀之境,通達遲緩,稱為苦遲通行(梵 dhuhkhā pratipad dhandhābhijñā ),又稱苦遲得。(二)於苦通行中,有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等三種根機優利之人,於所觀之境,通達速疾,稱為苦速通行(梵 duhkhā pratipat ksiprābhijñā ),又稱苦速得。

於趣向涅槃之道,若依止於四根本定,則「止」、「觀」均衡,任運容易,故稱樂通行。(一)於樂通行中,有隨信行、信勝解、時解脫等三種根機鈍劣之人,通達作證較為遲緩,稱為樂遲通行(梵 sukhā pratipad dhandhābhijñā),又稱樂遲得。(二)於樂通行中,有隨法行、見至、不時解脫等三種根機優利之人,通達作證較為速疾,稱為樂速通行(梵 sukhā pratipat ksiprābhijñā),又稱樂速得。上述四者合稱四通行。〔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二十五、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七十一〕 p176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通行(梵catasraḥ pratipadaḥ,巴catassopaṭipada,藏lam-bshi)

指能通向涅槃的四種無漏聖道。又稱四道、四斷、四行、四正行。即(1)苦遲通行(duḥ-khā pratipad dandhābhijñā)、(2)苦速通行(duḥkhā pratipat kṣiprābhijñā)、(3)樂遲通行(sukhā pratipad dandhābhijñā)、(4)樂速通行(sukhā pratipat kṣiprābhijñā);也稱為苦難行道、苦易行道、樂難行道、樂易行道。出自《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俱舍論》卷二十五、《雜集論》卷九等。

通行,即道之異名。以其能通達趣向涅槃故名。又因能斷煩惱,所以別稱四斷。至於苦樂、遲速之別,是根據所依的定和根的利鈍而分。其中,道若依止四根本定而生時為樂通行;依無色、未至、中間等定則稱苦通行。此苦、樂二通行復因根的利、鈍分為速和遲二種。換言之,依根本定時,此定攝受十八禪支,止觀均等能任運而轉,故稱樂。否則難轉,故說苦。若依據《俱舍論》,其遲速有依根、智、人三義之別。然《成實論》論苦樂時,認為定不能照用自在故苦,慧則不如此故樂。鈍人得定稱苦難行,利人得慧稱樂易行。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五十九;《長阿含經》卷八、卷十二;《集異門足論》卷七;《順正理論》卷七十一;《成實論》卷二;《四諦論》卷四;《俱舍光記》卷二十五;《大乘義章》卷十一(本);《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