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身四土
[佛光大辭典]為日本淨土真宗宗乘之論題。謂佛有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四種,稱為四身。法身又有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二種。其餘三身亦各有彌陀、釋迦、十方三種。四土,即指法身之土、報身之土、應身之土、化身之土四者。報土又有彌陀、釋迦、十方三種;彌陀之化土又分疑城胎宮、懈慢邊地二種。〔愚禿鈔卷上(親鸞)〕 p1700
[佛光大辭典]
四土
又稱四佛土、四種佛土、四種淨土、四種國土。(一)為天台宗智顗所立之四種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一)凡聖同居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染淨國。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其中,又可分種:(1)凡居,其內亦有惡眾生所居之「四惡趣」與善眾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2)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餘土中之三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眾生之須而權化生於此土。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則是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餘土,又稱方便土、有餘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係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尚餘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餘。(三)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土、果報國。為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係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國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四)常寂光土,又稱理性土。為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
上記四土之說,主要係就所居之人而作區別,然其中亦有佛為教化眾生而權化於其間之情形,故又可稱為「佛土」。又此四土之說,乃根據淨影寺慧遠之說而來。慧遠於大乘義章卷十九主張淨土有事淨、相淨、真淨三種,真淨之中又分出離妄之真、純淨之真兩種。若與上記智顗之四土相比照,則「事淨」相當於智顗之凡聖同居土,「相淨」相當於方便有餘土,真淨中之「離妄」相當於實報無障礙土,真淨中之「純淨」相當於常寂光土。智顗立此說後,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亦常引用其說,然於名稱略有變更,即方便有餘土改為「大小同住土」,實報無障礙土改為「獨菩薩所住土」,常寂光土改為「諸佛獨居土」。〔法華玄義卷六下、維摩經文疏卷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上〕(參閱「佛土」2609)
(二)法常、智儼、道宣及玄惲等所立之四土,即諸佛所居之土有四種:(一)化淨土,為佛所變現七寶、五塵之化土體,以佛之神力,地皆柔軟,無有丘墟、土沙、礫石等,猶如西方極樂淨土,隨諸眾生心所樂見而為示現;乃化身所居之土。(二)事淨土,以上妙七寶,即五塵色聲香味觸為其土相。於此土中,佛周遍光明七寶處,備諸珍寶,具足妙莊嚴,假使世界大火洞燃,如來在中,若依經行、若住坐臥,其處自然八功德水出現於地;乃他受用身所居之土。(三)實報淨土,此土以二空為門,三慧為出入路,奢摩他、毘舍那為乘,根本無分別智為用;乃自受用身所居之土。(四)法性淨土,此土以真如為體,以蓮華王為淨土所依;乃法身所居之土。
華嚴孔目章卷一「十種淨土章」(大四五‧五四一上):「依小乘義,無別淨土;依三乘義,有別淨土。略準有四:一化淨土,謂化現諸方所有淨土。二事淨土,謂諸方淨土,眾寶所成。三實報淨土,謂諸理行等所成;謂三空為門,諸度等為出入路。四法性淨土,所謂真如;謂以依無住本,立一切法。」〔法苑珠林卷十五、維摩經義疏菴羅記卷七(凝然)〕
(三)唯識宗立佛所居之土亦有四種:(一)法性土,又稱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為身。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自受用土,又稱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實報土,謂佛以相應淨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三)他受用土,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變化土,又稱變化身依變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淨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成唯識論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
(四)日本真宗立佛之四土為法身土、報身土、應身土、化身土。(參閱「四身四土」1700) p1647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為佛所居之所。全稱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又作淨剎、淨界、淨國、淨方、淨域、淨世界、淨妙土、妙土、佛剎、佛國。對此而言,眾生居住之所,有煩惱污穢,故稱穢土、穢國。淨土,係專於大乘經中所宣說,以灰身滅智無餘涅槃為理想之小乘教無此說。即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諸佛,各在其淨土教化眾生,故凡有佛所住之處即為淨土。阿閦佛國經卷上、放光般若經卷十九、無量壽經卷上等,均以淨土乃諸佛於因位行菩薩道,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為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謂心淨土淨,娑婆即常寂光淨土,若眾生心不淨,此土即穢惡不淨;佛所見清淨,即成無量功德莊嚴。法華經之靈山淨土、華嚴經之蓮華藏世界、大乘密嚴經之密嚴淨土等,即以心淨土淨說為本。又無量壽經載,娑婆世界以外另有淨土,亦有於未來當其成佛時所成就之淨土;二者均是菩薩依本願,經修行而成佛時所完成之國土,為眾生願生之處。
至於他方之淨土,則有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等。以上諸佛之淨土距娑婆世界,各有一定之方位,故稱為十方淨土。
極樂世界(梵 Sukhāvatī),又作妙樂、安樂、安養、樂邦,為淨土宗所特別重視之西方淨土。此淨土乃指由菩薩所修之因行而感果報之報土;或指佛為救度眾生而假現之應化土;或指位於西方,經過十萬億土,於彼方實有之淨土;或更指於眾生心中所現之淨土等,有種種不同之說法。又極樂有邊地、疑城、胎宮、懈慢界(為至極樂途中之國土,為彌陀淨土之化土)等,乃是懷疑佛智者所往生之處。
淨土宗認為淨土係於西方實在之報土,生於此淨土者能受諸樂,往生要集卷上舉有十樂:(一)聖眾來迎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來迎,引導至淨土。(二)蓮華初開樂,託生蓮華,往生淨土,故於蓮華初開之際,可見淨土之莊嚴。(三)身相神通樂,可得三十二相之身與天眼等五種神通。(四)五妙境界樂,可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勝妙。(五)快樂無退樂,受樂無窮。(六)引接結緣樂,從前結緣之恩人親至淨土迎接。(七)聖眾俱會樂,眾多菩薩俱會於一處之樂。(八)見佛聞法樂,得見佛、聞法。(九)隨心供佛樂,隨心供養十方諸佛。(十)增進佛道樂,修行精進,終得佛果。
淨土方位、莊嚴情形、住民種別,依諸經所述,各有差異,係由因位發願之不同而產生。若就史學立場,由阿閦、彌陀淨土之描述不同,可以看出一種發展變遷之軌跡,如阿閦之佛剎有女人、人民皆著由樹所取五色衣服、有通往忉利天之三道寶階,可視為較早之思想。彌陀淨土則無女人、皆化生、受自然虛無之體、無極之身。及至攝大乘論卷下,以淨土為出過三界之妙處。有關諸佛淨土之異同、優劣比較等,於諸經中均有記載。
關於淨土之種類,於無著時代,產生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說,佛之變化身示現八相居穢土,受用身住於十八圓淨之蓮華藏世界,即隨佛之報化有淨穢之別;唯識論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說;大乘義章卷十九分別淨土為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三種;維摩經略疏卷一則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種;華嚴經探玄記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別而說不同之淨土。(參閱「佛土」2609、「極樂世界」5481) p4679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