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四行了集諦相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十五頁云: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法相辭典(朱芾煌)]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三名生行相?謂於五趣差別生起因緣愛中,正觀行相。

二解 瑜伽一卷十六頁云:云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種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如彼論一卷十六頁至二卷五頁釋。

三解 如生支差別中說。

四解 瑜伽四十六卷二頁云:即於此中前剎那行,自性滅壞無間,非先諸行剎那自性生起;正觀為生。

五解 瑜伽五十二卷五頁云:由有因故;諸行非本,自相始起;說名為生。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二頁云:問:依何分位,建立生?此復幾種?答:依現在分位,建立生。此復三種。所謂剎那生,相續生,分位生。

七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頁云:所言生者:謂初結生。即名色位。等生,則是胎藏圓滿。

八解 顯揚一卷十五頁云:生者:謂諸行自相發起性。

九解 成唯識論二卷一頁云:本無今有,有位名生。又云:生表有法先非有。此依剎那四相釋。又云:初有名生。此依一期四相釋。

十解 雜集論二卷二頁云:生者: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性,假立為生。問:外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舉眾同分耶?答:為於有情相續,建立有為相故。所以者何?外諸色等有為相,成壞所顯;內諸行有為相,生老等所顯故。

十一解 五蘊論六頁云:云何為生?謂於眾同分中,諸行本無今有為性。

十二解 廣五蘊論十四頁云:云何生?謂於眾同分所有諸行,本無今有為性。

十三解 如四行了集諦相中說。

十四解 品類足論一卷七頁云:生云何?謂令諸蘊起。

十五解 法蘊足論五卷七頁云:生、謂彼諸有情類,即於彼彼有情聚中,諸生,等生,趣入,出現,蘊得,界得,處得,諸蘊生,命根起,總名為生。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二頁云:諸能引發後生種子,是其因義。

二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一名因行相?謂於能植眾苦種子因緣愛中,正觀行相。

三解 瑜伽五卷十二頁云:順益義,是因義。

四解 瑜伽九十五卷十頁云:又即此愛,集諦攝故;說名為因。

五解 如四行了集諦相中說。

六解 因明入正理論云:因有三相。何等為三?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云何名為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於同品定有,於異品遍無;是無常等因。如疏二卷十六頁釋。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二名集行相?謂於續起因緣愛中,正觀行相。

二解 如四行了集諦相中說。

三解 俱舍論一卷五頁云:此有漏法、亦名為集。能招苦故。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十二頁云:若與此生,作依、作持、令得生起;是其緣義。

二解 分別緣起初生法門經二十一頁云:云何第四名緣行相?謂於能作餘緣引發因緣愛中,正觀行相。

三解 瑜伽五卷十二頁云:建立義,是緣義。

四解 如四行了集諦相中說。

五解 集論三卷三頁云:云何緣、幾是緣、為何義故,觀緣耶?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一切是緣。為捨執著我為因法故,觀察緣。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