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在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謂之四自在。見自在王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金七十論
(書名)Hiraṇyasaptati,數論師自在黑作,有七十行偈頌。其時國王賞之以金,故彼以之為名譽,而名為金七十論,或云論之長行(解釋偈頌之語曰長行)為天親所作者非是,述彼宗二十五諦之義,三卷,陳真諦譯。唯識述記一末曰:「有外道,入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論議。因諍世界初有後無,謗僧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金七十論下記本書之傳承曰:「迦毘羅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離欲,四自在。(中略)由慈悲故,先為阿修利說。是阿修利仙人,次為般尸訶說。般尸訶廣說此論,有六十千偈。(中略)次第乃至婆羅門,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七十偈。」又曰:「此智者,從迦毘羅來至阿修利,阿修利傳與般尸訶,般尸訶傳與褐伽,褐伽傳與優樓佉,優樓佉傳與跋婆利,跋婆利傳與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見大論難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與世親菩薩之關係,出婆藪槃豆法師傳。
(一)指大乘菩薩修行階位中第八不動地以上菩薩所得之四種無礙自在,即:(一)無分別自在,謂菩薩在第八地捨一切功用之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二)剎土自在,又作淨土自在。謂菩薩在第八地時深心清淨,能自由出生於各種國土,且令諸剎土亦得清淨。(三)智自在,謂菩薩在第九善慧地得無礙智,演說諸法皆稱理自在。(四)業自在,謂菩薩在第十法雲地時,於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更無障礙。〔大乘莊嚴經論卷五、辯中邊論卷上〕
(二)指大乘菩薩之四種自在。又作四自在。(一)戒自在,謂菩薩修行具足戒而無所毀犯。(二)神通自在,謂於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如意足等五通,得自在。(三)智自在,謂於陰智、性智、入智、因緣智、諦智等五智,得自在。(四)慧自在,謂於義無礙智、法無礙智等四無礙智,能知諸法,解釋章句,得無礙智之力。此外,大集經卷十五亦舉出菩薩有壽命、身得、得法、願得等四種自在。〔自在王菩薩經卷上〕(參閱「自在」2518) p1800
辯中邊論上卷十五頁云:於十地功德,有別障者:頌曰:遍行與最勝,勝流及無攝,相續無差別,無雜染清淨,種種法無別,及不增不減,并無分別等,四自在依義。於斯十法界,有不染無明,障十地功德;故說為十障。論曰:於遍行等十法界中,有不染無知,障十地功德。如次建立為十地障。謂初地中所證法界,名遍行義。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第二地中所證法界,名最勝義。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於同出離一切行相,應遍修治。是為勤修相應出離。第三地中所證法界,名勝流義。由通達此,知所聞法,是淨法界最勝等流。為求此法,設有火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投身而取,不以為難。第四地中所證法界,名無攝義。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轉滅。第五地中所證法界,名為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第六地中所證法界,名無雜染無清淨義。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第七地中所證法界,名種種法無差別義。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種種法相中。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解故。第十地中,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
辯中邊論上卷十六頁云:第八地中所證法界,名不增不減義。由通達此,圓滿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法中,不見一法有增有減。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
二解 世親釋七卷十五頁云:不增不減義者:謂於此中,雜染減時,而無有減;清淨增時,而無有增。無性釋七卷十七頁云: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者: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或染法減時,此無有減;淨法增時,此無有增。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