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四百由旬

[佛光大辭典]

為比喻修行佛道各種過程之用語。即意謂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行人即漸次近於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過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之曠野險道,依次先見放牧者、疆界、園林等諸相,故知即將近於城邑聚落。但大智度論則以為險道係指世間,百由旬指欲界,二百由旬指色界,三百由旬指無色界,四百由旬指聲聞辟支佛道;又謂四百由旬為欲界,三百由旬為色界,二百由旬為無色界,百由旬即聲聞辟支佛道。〔大品般若經歎信行品、大智度論卷六十六、摩訶止觀(會本)卷七之一、法華文句(會本)卷二十〕 p1689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九山八海

(名數)謂須彌山等九山與周於各山間之八海也。是蓋印度世界建立說所表之山海總數,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迴繞,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故總為九山八海。

據起世經一長阿含經十八等,所謂九山者:一、須彌Sumeru,二、佉提羅Khadiraka,三、伊沙陀羅Iādhara,四、遊乾陀羅Yugadhara,五、蘇達梨那Sudarśana,六、安濕縛竭拏Aśvakara,七、尼民陀羅Nimidhara,八、毘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羅Cakravāda是也。

須彌又作蘇迷盧,須彌樓,修迷樓,須彌盧,或作彌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八萬四千由旬,中有帝釋之宮殿。

佉提羅又作朅地洛迦,佉提羅迦,佉得羅柯,朅那里酤,軻梨羅,朅達洛迦,羯地羅,佉陀羅,軻犁羅,可梨羅。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四萬二千由旬,以七寶合成,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無量之優缽羅華,缽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覆水上。此海中又有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鬱單越之四洲。

伊沙陀羅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以七寶合成,在佉陀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缽羅華缽頭摩華等妙香物,覆水上。

遊乾陀羅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由犍陀羅,踰乾陀羅,由乾陀,喻漢多。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蘇達梨舍那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遊乾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萬二千由旬。

安濕縛朅拏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尼民陀羅又作尼民達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安濕縛朅拏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毘那多迦又作毘那耶迦,毘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毘那怛迦,尾那怛酤,毘那矺迦,維那兜。譯為障礙或犍與,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尼民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並皆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

斫迦羅又作斫羯羅,遮迦和,斫訖羅,斫迦婆羅。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為太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但據俱舍論十一等,其所傳稍有不同者。其頌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頞濕縛羯拏,毘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餘八半半下,廣皆等高量。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此說以遊乾陀羅為第二山,伊沙馱羅為第三山,乃至尼民達羅為第七山,列次少與前異。且前起世經等,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覆優缽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等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為金所成,八大海水,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第八海其量為三億二萬二千由旬。名之為外海,鹹水盈滿云。諸經說此者甚多,茲不一一揭出。


五百由旬

(雜語)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天台謂凡聖同居土為三界之果報,故以之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寶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三界為三百,以二乘為二百,超三界與二乘之處,即大乘之寶所真涅槃也。慈恩以分段生死有惑業苦之三,為三百,以變易生死有惑苦之二,為二百,超此二生死,則至涅槃云。


摩竭

(異類)又作摩伽羅,摩迦羅Makara,譯曰鯨魚,巨鰲。玄應音義一曰:「摩伽羅魚,亦言摩竭魚,正言摩迦羅魚,此云鯨魚,謂魚之王也。」慧苑音義下曰:「摩竭魚,此云大體也,謂此方巨鰲魚也。」慧琳音義四十一曰:「摩竭海中大魚,吞陷一切。」探玄記二十曰:「摩伽羅魚者,此云極大之魚,謂是巨鼇魚也。」法苑珠林十曰:「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故阿含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


[佛光大辭典]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觀所示山、海之總數。據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佉提羅、伊沙陀羅、遊乾陀羅、蘇達梨舍那、安溼縛朅拏、尼民陀羅、毘那多迦、斫迦羅等八山,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總為八海。即:(一)須彌山(梵 Sumeru),又作蘇迷盧、修迷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於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濶亦同,中有帝釋之宮殿。(二)佉提羅(梵 Khadiraka),又作朅地洛迦、佉得羅柯,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闊亦同,以七寶合成,圍繞於須彌山之外,二山之間有大海,闊達八萬四千由旬,水上遍覆無量之優鉢羅華、鉢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此海中又有弗婆提、閻浮提、瞿陀尼、鬱單越等四大洲,各分布於東、南、西、北四方。(三)伊沙陀羅(梵 Īsādhara),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闊亦同,以七寶合成,繞於佉提羅山之外,二山之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鉢羅華等諸妙香物遍覆水上。(四)遊乾陀羅(梵 Yugajdhara),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闊亦同,繞於伊沙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二萬一千由旬。(五)蘇達梨舍那(梵 Sudarśana),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闊亦同,繞於遊乾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二千由旬。(六)安溼縛朅拏(梵 Aśvakarna),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闊亦同,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間之大海,闊六千由旬。(七)尼民陀羅(梵 Nimimdhara),又作尼民達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闊亦同,圍繞安溼縛朅拏山,二山間之大海,闊二千四百由旬。(八)毘那多迦(梵 Vinataka),又作毘那耶迦、毘泥怛迦那,譯為障礙或犍與,又稱象鼻。圍繞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闊亦同,二山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水上遍覆優羅華等諸妙香物。(九)斫迦羅(梵 Cakravāda),又作斫訖羅、遮迦和,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闊亦同,圍繞毘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虛。二山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又俱舍論卷十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等所傳與上之述說稍有不同。〔瑜伽師地論卷二、順正理論卷三十一、俱舍論光記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十一〕 p127


五百由旬

法華經化城譬喻品說越過五百由旬之險難惡道,即至寶處。此五百由旬之解釋,異說甚多,天台智顗謂凡聖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及三乘聖者共同雜居之國土,為三界之果報)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指斷除見思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者之生處)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指已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為五百由旬,超越實報無障礙土即為究竟之常寂光土,乃諸佛如來之居處。又吉藏以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窺基則以三界之結惑為三百,七地所斷之習氣為四百,八地以上所斷之無明為五百。〔法華經文句卷七下、法華經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參閱「化城喻」1326) p1080


鐵機地獄

以鐵機懲處罪人之地獄。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順善教、殺害眾生者所墮之處。此獄有一大鐵床,縱廣四百由旬,上安諸鐵[扌*(巳/心)],[扌*(巳/心)]間有萬億鐵弩,鐵弩之鏃頭具百億鋒刃。罪人命終生大鐵機上,動諸鐵[扌*(巳/心)],無量鐵弩同時皆張,一一鐵箭射罪人之心,於一日夜間,死生六百億遍。罪畢,生畜生中,經五百世,還生人間,貧窮下賤,後遇善知識而發菩提心。〔觀佛三昧海經卷五〕 p688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九山八海

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說。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環繞,而山與山間各有海水相隔,故總為九山八海。諸經論對此均有所論述,但是,就內容與八大山次序而言,各書所述稍有不同,如《起世經》卷一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優鉢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卷十一等則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以黃金構成,八大海水中的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第八海名為外海,鹹水盈滿,廣三億二萬二千由旬。

玆依《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所載,略述如下︰

(1)須彌山(Sumeru)︰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修迷樓山,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於世界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同。有三十三天宮殿,為帝釋所居。

(2)佉提羅山(Khadiraka)︰又作佉提羅迦、軻地羅、佉陀羅,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上闊亦同,端嚴可愛。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海中有弗婆提、瞿陀尼、閻浮提、鬱單越等四大洲,各分布於東、西、南、北四方。

(3)伊沙陀羅山(Īṣādhara)︰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上闊亦同。位佉提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

(4)遊乾陀羅山(Yugaṃdhara)︰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由乾陀,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四千由旬。

(5)蘇達梨舍那山(Sudarśana)︰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於遊乾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二千由旬。

(6)安溼縛羯拏山(Aśvakarṇa)︰又作阿沙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7)尼民達羅山(Nimindhara)︰又作尼民陀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於安溼縛羯拏山之外,二山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8)毗那多迦山(Vinaṭaka)︰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譯為障礙、象鼻。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周匝於尼民達羅山之外,二山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

(9)斫迦羅山(Cakravāda)︰又作斫迦婆羅、斫羯羅、遮迦和,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毗那多迦山,二山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此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虛。

此外,另有一說,謂金輪上之水原為一大海水,後經業風吹擊,一時湧出九大山。《俱舍論頌疏》卷十一(大正41‧879b)︰
「亦諸有情業增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濤奔,其水即為眾寶種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鑽擊,變生眾寶類等,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鹹,令別成立內海外海。」

有關九山之間的八海,《俱舍論》卷十一敘述如下(大正29‧57c)︰
「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陿,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論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內邊周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踰繕那。其餘六海,量半半陿。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鹹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

〔參考資料〕 《俱舍論光記》卷十一;《玄應音義》卷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九。


忉利天

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意譯「三十三天」。「忉利」是梵名的略稱。此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帝釋天止住於中央的大城,四方各有八城由其眷屬天眾居住,合計共有三十三天。此即其名稱的由來。

此天距須彌山半腹的四天王住處第四層有四萬由旬。距大海有八萬由旬。四面亦各為八萬由旬。四隅各有一峰,其高五百由旬,由號稱金剛手的藥叉神居住,以守護諸天。中央的大城名為善見(喜見)。周圍一萬由旬,高一由旬半(一說四百由旬)。其地平坦,乃真金所成。且以雜寶嚴飾,觸地柔軟如兜羅綿。城中有殊勝宮殿,周圍千由旬,以種種妙寶莊嚴。城外四面有眾軍、粗惡、雜林、喜林四苑。距四苑二十由旬有四妙地,是諸天眾遊戲處。城外東北有圓生樹、枝條傍布,高廣都是百由旬。開花時妙香四溢,順風可達百由旬,逆風可達五十由旬,是天眾受欲樂處。城外西南角有善法堂,當半月三齋日,三十三天眾集會於此評論如法、不如法之事。城側有伊羅鉢那大龍王宮殿。

此天之有情壽量達千歲。其一晝夜相當人間百年。行淫欲時雖交行如人間,唯泄完風氣後熱惱便除。身量一由旬,天衣長二由旬寬一由旬。初生時如同人間六歲兒。色身圓滿,自有衣服。相傳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生於此天,佛曾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

〔參考資料〕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卷三十五;《俱舍論》卷十一;《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卷三〈遊行經〉;《中阿含》卷一〈晝度樹經〉、卷五十五〈持齋經〉;《大樓炭經》卷四;《法苑珠林》〈諸天部 ;《經律異相》〈天部〉;《法界安立圖》卷中之上;定方晟《インド宇宙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