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嗜酒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神利反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ㄕˋ ㄐㄧㄡˇ
酷愛喝酒。如:「嗜酒如命」。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濟顛僧

(人名)宋天台人,名道濟,李氏子。就靈隱剃度,狂嗜酒肉,人稱濟顛。居淨慈寺,火發寺燬。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蓋六甲神也。見清一統志。師臨終,作偈曰: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於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入滅後,有僧遇於六和塔下,復附書歸。有憶昔面前當一箭,至今猶覺骨毛寒,祇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台走一番之句,蓋天台五百應真之一也。


烏龍

(人名)法華傳八曰:「李遺龍者,並州人。其家書業,相繼究微。龍父名曰烏龍,偏重此土道教,不信佛教。性耽嗜酒肉,謗佛經。(中略)凡一生中,不書佛經。設復有人,贈投金玉利,都不見經,況自書寫。遂發狂亂,語遺龍曰:若汝吾子,不可信佛經。信而犯者,災橫不少。即吐血而卒。後並州司馬,發心貞固,偏重法華。如法欲寫其經,無能書。同志有人謂司馬曰:烏龍之子遺龍,繼業能書。其家邪見,不寫佛經。君威能伏邪心,堪任書寫。司馬以方便調伏,更不隨,自稱家傳固辭。更雇餘書生,造一部畢,若紙若筆,必以淨心,自出珍寶,如法營欲,清淨供養。復思惟我既州主,龍豈不肯受言!逼以刑言,贖以金玉,龍遂立題目,悔責父遺囑。入夜不覺,一日一夜。次夜夢,百千天人圍繞大威德天,龍前庭中住立,問誰人天?答我是汝父烏龍,先生愚氣,不信佛經,墮大地獄。炎火纏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死不得,求生不得,五百利犁,搆吾舌肉,不可具說。昨日地獄上,忽有光明,於中現一化佛,說偈言:假令法界,斷善諸眾生。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如是六十四佛,次第而現,說偈亦爾。爾時地獄火滅,變為涼地。我及眾生,捨身生第四天,天上法爾初三事即知。汝造題目六十四字,一一之字,現化佛身,說偈拔苦。我與汝身,一肉血分。依我一人善緣,地獄罪人,聞偈離苦,同生一處,今圍繞者是也。」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躭味

躭都含反案玉篇字林等嗜色為媅嗜酒為躭耳垂為躭聲類媅字作妉今經本作躭字時俗共行未詳所出也


[佛光大辭典]
子溫

(?~1296)宋末元初畫僧。華亭(江蘇松江)人。字仲言。號日觀、知非子(又作知歸子),一名溫日觀。幼年出家,住葛嶺(杭州西湖之北)瑪瑙寺,特善草書,以勁健之筆描繪水墨葡萄,自成一家。據鄭元祐遂昌雜錄(稗海第六)載,師善書,並畫葡萄,其枝葉鬚梗皆草書之法,世號溫葡萄。師性嗜酒,時短衣跣足佯狂於市,人莫知凡聖。相傳楊總統以名酒請師飲用時,師一唇不沾而詈罵楊總統為「掘墳賊」。此「楊總統」被認為係楊璉真伽,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勾結喇嘛僧桑哥,盜發南宋諸陵以取寶玉之江南釋教總統。〔輟耕錄卷四、珊瑚網畫錄卷七、歷代畫史彙傳卷二十二、支那繪畫史(中村不折、小鹿青雲)〕 p920


李屏山

(1185~1231)宋代北邊金國之佛教學者。弘州襄陰(河北陽原)人。名純甫,字之純,以號行世。舉經義進士,官尚書右司都事,性嗜酒,每飲必醉,輒談論風發,與新進少年遊而不厭。通曉莊子、列子、左氏春秋、戰國策。初抨擊佛教,後因窮讀首楞嚴、圓覺、維摩、華嚴諸經,體得佛教真義,遂歸信佛教,提倡儒佛道三教調和說。著作除鳴道集說為世所知外,並有老子集解、莊子集解、中庸集解、中國心學、楞嚴絕解、金剛經解(全佚)等。〔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十一、中州集卷四、居士傳卷三十五、金史卷一二六、宋元學案卷一○○〕 p2959


竺叔蘭

天竺人。與西晉竺法護為同時代人。其祖因國亂被害,父遂避難至晉,居於河南。叔蘭從二舅受學經法,精通梵、漢語,兼學諸文史。浸染於當時清談風氣,與名士交遊。性嗜酒,每飲至五六斗方覺酣暢。據傳曾死而復甦,自言在陰間見及業果,因而改節修慈,專志經法。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譯有首楞嚴經二卷、異維摩詰經三卷,又與無羅叉在倉垣水南寺,譯出放光般若經二十卷。因遭石勒之亂而投奔荊州,後無疾而終,寂年與世壽均不詳。此外,歷代三寶紀卷六、大唐內典錄卷二等,皆誤以叔蘭為沙門。〔梁高僧傳卷四、出三藏記集卷二、卷七、卷十三、開元釋教錄卷二〕 p3486


烏龍

唐代沙門惠祥所撰弘贊法華傳卷八所載之人物。李烏龍者,并州(四川萬源)人,其家以書寫為業。子名遺龍。烏龍性躭嗜酒肉,不信佛教,一生中不書佛經。嘗語遺龍(大五一‧八四上):「若汝吾子,不可信佛經。」旋吐血而卒。後并州司馬特重法華教說,如法欲寫其經,然無人能書。或謂司馬云:「烏龍之子遺龍繼業能書。」司馬以方便調伏,遺龍遂立法華六十四字題目,然次夜夢百千天人繞大威德天,遺龍問:「誰人?」天答:「我是汝父烏龍,先生愚氣,不信佛經,墮大地獄。(中略)昨日地獄上忽有光明,於中現一化佛,說偈曰:『假令遍法界,斷善諸眾生;一聞法華經,決定成菩提。』如是六十四佛次第而現,說偈亦爾。爾時地獄火滅,變為清涼池。我及眾生捨身生第四天。(中略)汝所造題目六十四字,一一之字,現化佛身,說偈救苦。」 p4181


梁楷

南宋書畫家。東平(山東)人。字白梁。生卒年不詳。性嗜酒,狂逸不羈,號稱梁風子。嘉泰年間(1201~1204)為畫院待詔,帝賜金帶,不受,懸於院內。師事賈師古,描寫飄逸,尤善山水、人物、道釋、鬼神。所畫富於楷書風及減筆描之草體風。所作皆大筆揮抹,草草數筆,即見神韻,如「四鬼夜移圖」、「兩蟆圖」、「布袋和尚」、「李白行吟圖」、「忘機圖」等,皆為傳世之作,「出山釋迦圖」表現之寫實精神,尤為畫史之珍品。 p4624


道濟

(一)(1150~1209)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海(浙江)人,俗姓李。名心遠,字湖隱,號方員叟。年十八,落髮於靈隱寺,性狂顛,嗜酒肉,人號濟顛。先後參訪國清寺之法空一本、祇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後投虎丘山瞎堂慧遠門下,嗣其法。又依淨慈寺,寺燬,行化嚴陵。瀕湖居民食螺斷尾,師每乞放水中,螺多活而無尾。嘉定二年,坐逝,世壽六十,葬於虎跑塔中。〔北磵集卷十、淨慈寺志卷十、金史卷八十〕

(二)(1487~1560)明代臨濟宗僧。嘉興(浙江)秀水人,俗姓張。字法舟。二十歲入天寧寺任行者,隨侍默堂宣。後又參謁吉庵祚,契悟,嗣其法。遊歷諸方後,先後住持覺王、景德、雙髻、安隱等諸剎。嘉靖三十九年秋示寂,世壽七十四,法臘五十二。遺有天寧法舟濟禪師語錄行世。〔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四、補續高僧傳卷十六〕

(三)(1630?~1708)明末清初之畫僧。亦署原濟。字石濤,號瞎尊者、苦瓜和尚。其別號甚多,以仰慕宋代湖隱禪師,故亦號道濟、顛僧。或作濟道人、濟樵人、濟山僧、粵西濟山僧、粵山石濤等,每因時因地而異。桂林人,俗姓朱,明靖江王亨嘉之子,或稱楚王子。世傳崇禎三年生。隆武元年(1645),國傾家破,竄在草莽,於全州剃落入道,或謂投南海深度出家。參旅菴本月,得別傳之旨,後繼其法。初住宣州敬亭山,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八月遷金陵一枝寺。博通世學,工詩善畫,精於草隸,江上士夫莫不欽敬,而澹然自守,不樂送迎。康熙四十四年秋,渡江至揚州,住大滌堂,因號大滌子。世傳其異蹟甚夥,疑為大菩薩乘願再來者。或傳康熙帝聞其名,與之結交,召至北京,小住即返,寓於廣陵,遂不復出。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以畫法闡明佛理,融禪法於宣染之繪畫技巧中,識者譽為得未曾有之佳作,各國均有譯本,為畫家所必讀。其書畫,人爭藏之,有寸紙尺璧之譽。〔清史稿列傳第二九○、國朝畫徵續錄卷下〕(參閱「石濤」2140)

(四)(?~1723)日本臨濟宗僧。號松州、北禪。參謁古月禪材,徹然大悟。住於常陸(茨城)高乾院。享保八年十一月示寂。〔續禪林僧寶傳卷一上〕 p5661  


摩羅迦

梵名 Mahoraga。又作摩睺羅伽、摩護羅誐、莫呼勒伽、摩休洛、摩伏勒。意譯作地龍、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係天龍八部眾之一。維摩經略疏卷二載,摩羅伽係無足腹行之神,因毀戒、邪諂、多嗔、少布施、貪嗜酒肉、怠慢持戒,遂墮為鬼神;其體內多嗔蟲啃食其身,痛苦異常。慧琳音義卷十一載,摩睺邏伽係樂神之類,其形為蛇首人身。在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安置有三尊摩睺羅伽,中央之尊乃屈兩手,握拳舒食指,置於胸前,豎左膝而坐;左方之尊頭戴蛇冠,面向右方;右方之尊則面向左方,作吹笛狀。〔大日經卷二普通真言藏品、大日經疏卷十、翻梵語卷七、慧琳音義卷一、卷二十五、卷二十七、翻譯名義集卷四〕 p6085


顏延之

(384~456)劉宋琅琊臨沂(位於山東臨沂)人。字延年。幼時孤貧,然勤懇好學,文章之美,與謝靈運齊名。性情率真,嗜酒狂歌,人稱顏彪。東晉亡後,入仕劉宋,受武帝、文帝之禮遇,嘗任中書郎、永嘉太守等職。其後成為活躍之宮廷文人,晚年受封金紫光祿大夫。延之素奉佛法,博通經論。文帝元嘉十年(433),何承天撰達性論,主張形盡神滅、天命等論說,以應和治城沙門慧琳所撰之「白黑論」;延之則作「釋何衡陽達性論」等文,與何承天往復論爭,以佛教之立場駁斥其說。孝武帝孝建三年逝世,世壽七十三。〔佛祖統紀卷三十六、梁高僧傳卷七慧嚴傳、道淵傳、弘明集卷四〕 p664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九橫死

佛經對眾生之橫死狀況的分類。「橫死」即壽命未盡而逝世之謂,共有九種,故稱九橫死。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述,九橫死指︰(1)得病無醫或因非藥而死;(2)為王法所誅戮;(3)耽淫嗜酒,放逸無度,為非人奪其精氣;(4)被火焚死;(5)墬水溺死;(6)為惡獸所啖食;(7)墬崖而死;(8)因中毒或遭咒詛而死;(9)為饑渴所困。又稱九橫、或橫死九法。

依《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載,九橫死之詳細情形如次(大正14‧408a)︰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有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又,《九橫經》及《佛醫經》另舉九種使人命未盡便橫死的因緣,即(1)不應飯而飯︰即食不依意,腹脹不調仍食。(2)食不量飯︰不知節制而多食、過足。(3)不習飯︰謂不知時,不知俗,食不習慣之飲食。(4)不出生︰即食物未消化又食。(5)止熟︰謂勉強抑制大小便。(6)不持戒︰犯五戒,觸世法。(7)近惡知識︰結交惡人。(8)入里不時︰指不按時進入巿井或他人家。(9)可避而不避︰即遇奔牛、逸馬、醉人、惡犬等當避而不避。

〔參考資料〕 《灌頂經》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數》。


李屏山

金代佛教學者。名純甫,字之純。弘州襄陰(河北省陽原縣)人。少舉為經義進士,官尚書右司都事,生性嗜酒。無日不飲,每飲必醉,談論風發。雖新進少年,亦樂與之為伍,有如故交。通曉《莊子》、《列子》、《左氏春秋》、《戰國策》,善為文。本與程明道、程伊川等宋儒同樣排斥佛教。然在閱讀《首楞嚴》、《圓覺》、《維摩》、《華嚴》諸經,體得佛教真義之後,遂崇信佛教,轉而指摘宋儒未能深究佛教本質,僅以枝葉末節抨擊佛教。

民鑑於北宋儒者大肆批評佛教,遂根據華嚴之圓融無礙教學,創三教融和說。將佛教教義鎔入己論。並撰述《鳴道集說》,駁斥輯錄宋儒排佛之二一七種見解之《鳴道集》一書,並謂「吾讀周易,知異端之不足怪,讀莊子,知異端之皆可喜,讀維摩經,知其非異端也,讀華嚴經,始知無異端也。」以示其三教調和說之根本。

著作除《鳴道集說》外,另有《老子集解》、《莊子集解》、《中庸集解》、《中國心學》、《楞嚴絕解》、《金剛經解》(以上全佚)等書。

〔參考資料〕 《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中州集》卷四;《金史》卷一二六;《宋元學案》卷百;《居士傳》卷三十五;《支那儒佛道三教史論》;野上俊靜《遼金の佛教》;常盤大定《支那に於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


竺叔蘭

西晉時代譯經居士。生卒年不詳。祖籍天竺。父達磨尸羅(晉言法首),以其國家發生災難而奔晉,居於河南,而生叔蘭。

叔蘭自幼聰辯,從其舅父學習經法,兼善梵、晉語,亦通文史。然生性頑躁,遊獵無度,母屢勸阻之,且為之而蔬食,乃止。又嗜酒,常大醉臥於路旁,一日醉後闖入河南郡門呼叫,被拘送獄,幸因機辯而獲釋。由於曾經一度無疾暴亡,三日後始告蘇醒。在暴亡三日間,曾於冥府有所經歷,乃悟善惡報應之理,遂改節修慈,潛心學佛。

武帝太康元年(280),與無羅叉共譯《放光般若經》。元康元年(291)於洛陽自譯《首楞嚴經》。六年(296)譯《異毗摩羅詰經》。既學兼梵晉,故譯義精允。後因避石勒之亂而遷居荊州,後無疾告人曰︰「吾將死矣。」數日便卒。世人以為知命。叔蘭為一白衣居士,然《歷代三寶紀》等書誤記之為沙門。

〔參考資料〕 《高僧傳》卷四;《出三藏記集》卷十三;《開元釋教錄》卷二;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七章;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第二卷;鎌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


摩睺羅伽

八部眾(天龍八部)之一。音譯又作摩呼羅伽、摩護囉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云(大正38‧582b)︰「摩睺羅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

此以摩睺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淨威音、勝慧莊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莊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睺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睺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參考資料〕 《注維摩詰經》卷一;《慧苑音義》卷上;《大日經》卷二〈普通真言藏品〉;《翻梵語》卷七;《翻譯名義集》卷二;《諸說不同記》卷十。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一)ㄉㄢ, [動]

嗜酒、喜好喝酒。《說文解字.酉部》:「酖,樂酒也。」



(一)ㄉㄧㄝˊ, [動]

太陽過午西斜。《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原涉傳》:「諸客奔走市價,至日昳皆會。」

[名]

太陽偏西的時刻。清.徐珂《清稗類鈔.藝術類.傅青主善書畫》:「知其嗜酒,乃與痛飲,自晡至昳,始罷席。」



(二)ㄊㄚˋ, [形]

挑達:(1) 往來自由。《廣韻.入聲.曷韻》:「達,挑達,往來貌。」唐.王維〈贈吳官〉詩:「不如儂家任挑達,草屩撈蝦富春渚。」(2) 行為輕薄放縱。晉.干寶《搜神記.卷五》:「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挑達無度。」也作「佻達」、「佻?」。



ㄎㄨㄛˋ, [形]

1.廣、大。如:「寬闊」、「遼闊」。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2.胸襟寬大、才思廣博。《後漢書.卷二二.馬武傳》:「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

3.不切實際。如:「迂闊」。唐.盧仝〈冬行〉三首之三:「此言雖太闊,且是臣心腸。」

4.富有、豪侈、榮顯。如:「闊佬」、「闊綽」、「闊氣」。

5.稀少。如:「疏闊」。《漢書.卷二九.溝洫志》:「頃所以闊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唐.顏師古.注:「闊,稀也。」

[名]

1.寬度。《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2.奢豪的行為。如:「擺闊」、「裝闊」。

[動]

1.寬緩。《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假貸犁牛種食,闊其租賦。」

2.離別。如:「闊別」。《紅樓夢.第一一四回》:「至親久闊,爺們都不認得了。」



ㄏㄥˊ, [形]

1.長久的、不變的。如:「恆心」。《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

2.平常的、普通的。《莊子.大宗師》:「是恆物之大情也。」《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鄰家耆老,見鴻非恆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

[名]

1.長久不變的意志。如:「持之以恆」。《論語.子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文選.崔瑗.座右銘》:「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表長久不變之道。

3.姓。如漢代有恆奕。

[副]

經常。《書經.伊訓》:「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



ㄕˋ, [動]

1.喜愛、愛好。如:「嗜賭」、「嗜酒如命」。《聊齋志異.卷七.宦娘》:「溫如春,秦之世家也,少癖嗜琴,雖逆旅未嘗暫舍。」

2.貪求、貪愛。《國語.楚語下》:「吾聞國家將敗,必用姦人,而嗜其疾味。」唐.柳宗元〈蝜蝂傳〉:「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


不守細行

ㄅㄨˋ ㄕㄡˇ ㄒㄧˋ ㄒㄧㄥˋ
不拘泥小節。《太平廣記.卷四七五.淳于棼》:「東平淳于棼,吳楚游俠之士,嗜酒使氣,不守細行。」也作「不拘小節」。


得意忘形

ㄉㄜˊ ㄧˋ ㄨㄤˋ ㄒㄧㄥˊ, 1.因高興而物我兩忘。語本《晉書.卷四九.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後形容人高興得忘其所以,舉止失去了常態。元.鮮于必仁〈折桂令.輞川圖〉曲:「得意忘形,眼興迢遙。」

2.取其精神而遺其形式。語本宋.歐陽修《試筆.李邕書》:「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意而忘其形邪?」


耽湎

ㄉㄢ ㄇㄧㄢˇ
沉溺、沉迷。《晉書.卷七八.孔愉傳》:「仕歷中丞。性嗜酒,……其耽湎如此。」


短長

ㄉㄨㄢˇ ㄔㄤˊ, 1.短與長。《管子.乘馬》:「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

2.是非善惡。《後漢書.卷二二.馬武傳》:「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

3.意外災禍或死亡。《兒女英雄傳.第八回》:「我上有老母,下無弟兄,父親既死,就仗我一人奉養老母,萬一機事不密,我有個短長,母親無人養贍。」

4.優劣。如:「他們兩個誰都不服輸,就讓他們一較短長,看看誰比較厲害。」


天真

ㄊㄧㄢ ㄓㄣ, 1.心地純真,性情直率,沒有做作和虛偽。唐.杜甫〈寄李白〉詩:「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2.頭腦簡單,容易受假象迷惑而上當。如:「你的想法太天真了!這事不能單從一方面來想。」


李白

ㄌㄧˇ ㄅㄞˊ
人名。(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家居四川綿州(今四川省綿陽縣西南),為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與杜甫齊名,時人號稱「李杜」。著有李太白集。也稱為「李太白」。


劉伶病酒

ㄌㄧㄡˊ ㄌㄧㄥˊ ㄅㄧㄥˋ ㄐㄧㄡˇ
晉劉伶嗜酒如命,其妻涕泣勸諫,而伶反戲弄妻子,以醉為樂。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後用以稱人嗜酒、縱酒、醉酒。如:「你切莫如劉伶病酒,將來必定病痛滿身。」


落魄不羈

ㄌㄨㄛˋ ㄊㄨㄛˋ ㄅㄨˋ ㄐㄧ
性情疏狂,不受拘束。明.韓昂《圖繪寶鑒續編.皇明》:「明杜君澤,號小痴,姑蘇人。善楷書,工山水,嗜酒。流寓高郵,落魄不羈,以酒卒。」也作「拓落不羈」、「落拓不羈」。


葛巾漉酒

ㄍㄜˊ ㄐㄧㄣ ㄌㄨˋ ㄐㄧㄡˇ
以葛布作成的頭巾濾酒。《宋書.卷九三.隱逸傳.陶潛傳》:「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形容愛酒成痴、嗜酒如命的人,亦比喻其人率真超脫。


窟室

ㄎㄨ ㄕˋ
掘地為室,即地下室。《左傳.襄公三十年》:「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北周.庾信〈小園賦〉:「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坏。」也作「窟宅」。


闊達

ㄎㄨㄛˋ ㄉㄚˊ
通達不拘。《後漢書.卷二二.馬武傳》:「武為人嗜酒,闊達敢言,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


賀知章

ㄏㄜˋ ㄓ ㄓㄤ
人名。(西元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永興人。是著名的書法家。武則天時進士,官至太子賓客、祕書監,故時稱為「賀監」。擅長草、隸書,亦擅長文辭,其詩風格淡雅而雋永,時出巧思。性曠達,善說笑,嗜酒,與李白、張旭等人交往頻繁。後為道士,隱居於鏡湖。享年八十八歲。


酣放

ㄏㄢ ㄈㄤˋ, 1.行文恣意放肆。唐.皇甫湜〈韓文公墓誌銘序〉:「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紙怪發。」

2.嗜酒放縱。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石延年傳》:「延年雖酣放,若不可攖以世務。」也作「酣縱」。


酣飫

ㄏㄢ ㄩˋ
酒醉飯飽。《新唐書.卷一九四.卓行傳.元德秀傳》:「嗜酒,陶然彈琴以自娛。人以酒肴從之,不問賢鄙為酣飫。」


呼叫

ㄏㄨ ㄐㄧㄠˋ, 1.呼喊叫喚。《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白傳》:「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

2.電臺上用呼號叫對方。如:「無線電呼叫」。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