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
[國語辭典(教育部)]ㄆㄧˊ ㄐㄧㄡˇ
以大麥為主要原料,加葎草或啤酒花所釀製成的酒。為英語beer的音譯。味道微苦,含泡沫及特殊香味,是酒精含量較低的一種酒。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指不食魚肉葷辛的飲食方式。這是中國漢族佛教文化的特色之一。南傳佛教依循小乘律,因此出家人可以肉食。藏傳佛教也一向不忌葷辛;日本佛教為中國漢族佛教文化之傳播區,早期僧人亦行素食,日語謂之為「精進料理」。但近世以來,由於形勢的演變,已全面開放肉食。
依小乘律,比丘原可食三淨肉。然大乘經典與《菩薩戒梵網經》則有斷肉食之說。如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四中,佛陀告大迦葉及其他弟子,一切肉不得食,食者得罪云云。《梵網經》四十八輕戒中,亦列有食肉戒,謂食肉將斷大慈悲性種子,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唯身罹重病者例外。此外,《入楞伽經》、《央掘魔羅經》、《縛象經》等,均以大悲心為主,視食肉與殺生同感果報,有違菩薩行,故內地僧侶嚴禁一切肉食。
在我國佛教史上,提倡素食者頗有其人,而以梁武帝之以帝王之身倡行戒殺與素食,影響後世最大。隋唐以後,依《梵網經》受菩薩戒之風氣甚盛,其中之食肉戒尤在緇素戒子之心中大力強化素食之重要性。因此,素食乃成為唐宋以來漢族佛教出家人的主要特質之一。
◎附一︰Holmes Welch著‧阿含譯《近代中國的佛教制度》第四章第三節(摘錄)
中國寺院所重視的不是進食的時間,而是食物的性質。魚、肉、蛋、乳酪製品、酒,以及葱蒜等刺激性的蔬菜等,是中國僧人不能吃,或習慣上不吃的。佛陀曾說出家眾可以吃不為他們而殺的魚、肉。在上座部佛教國,僧人吃托缽所得的食物,包括魚肉等,但不能對食物有特別的要求。中國僧人一般不出外托缽。他們的伙食是寺院準備的,食物是自己種的、買的,或是佃農當作田租繳付的。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他們吃肉,很難說是無意之舉。而且,節制飲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佛教能順利傳入中國,也是拜這項傳統之賜。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認為,一個人如果放棄某項欲求,將獲得神通。因此,不吃肉的僧人在作佛事時,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在家眾如果知道某寺院吃肉,便不會贊助支持。有些寺院拒絕讓外國遊客留宿,為的就是怕他們挾帶肉類食品在房內大快朵頤。第二次世界大戰宣佈結束時,青島巿長曾問湛山寺方丈,在即將於該寺舉行的慶祝會上,他可否為美國將軍準備啤酒。結果這個請求遭到拒絕。
有些寺院就沒這麼嚴格了。有本書提到曾經有寺院以酒肉宴享留宿的外國人,僧人們甚至舉杯敬酒。據一位資料提供者說,山東省鄉下地方的小寺院允許僧人喝酒吃肉,因為那是地方上的習慣。
在金山之類的模範寺院,則絲毫未有違反禁食規則的例子。他們每天吃的是飯、粥、豆腐、蕪菁及大鍋菜。後者最為人所熟知,稱為羅漢菜,得名的由來是因為它由十八種青菜混合而成,而羅漢恰有十八個。農曆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加點豐盛的菜,如香菇、麵條、麵線等。另外,如有信徒打齋,也會加菜。打齋是求得功德的一種主要方式。
◎附二︰太虛〈佛教不食肉之真理〉(摘錄自《覺社叢書》第四期)
輓近海西諸民族,浸受東方文明之感化,已漸能改變其從獸性遺傳來食肉飲血之習慣,遂間有哲人若杜爾斯泰等,倡導不食肉主義,信行日見其多。我國學者之在歐、美者,展轉傳聞其說,歸以詑國人﹖不知我國中信從佛教之數萬萬眾,行之既千百年矣。顧欲示異佛教而自翹其美,乃又從而為之說曰︰吾輩今奉行歐、美人所主張之不食肉主義,蓋根據乎科學之真理,而唯屬乎衛生問題、進德問題者也,故與佛教之不食肉者絕異!殊不知佛教不食肉之真正理由,固已包括乎衛生問題、進德問題,彼歐、美人所謂根據科學真理之不食肉主義,僅得佛教不食肉之真正理由之少分耳。
詳彼所謂根據科學之不食肉真理曰︰常人之肉食品,經醫者考驗,知其中含毒質至多,感動腦筋,污染血液,腦筋腸胃血絡諸病,往往為肉食所致。其中又有傳染病種子,為患尤烈!惟不食肉者乃能免之,此對於衛生當不食肉者,一也。常人所食肉,皆從殘殺動物之生命而得來。以物類言,人亦動物之一,人之食肉,實無異虎狼之食羊鹿,或肉食獸之自殘其類。故推人類食肉之量至充分,必至人食人而後已。以心理言,則好生乃人類之公性,此增進本來之良德,又安可容留此從食肉獸遺傳來之惡習,不亟湔除之耶﹖此對於進德當不食肉者,二也。推進一層以為論,則衛生者不徒自衛其生,因不食肉而不殺害動物之生命,亦即以之衛他物之生也。進德者不徒自進其德,因不食肉而損減殘殺之獸性,增高仁愛之人格,亦即以之進他人之德也。其說如是,請繩以佛言。
佛教主張不食肉之辭,散見大藏經論,不勝枚舉,今姑引《大乘楞伽經》伽陀為證︰
「悉曾為親屬,眾穢所成長,恐怖諸含生,是故不應食。一切肉與葱、韮、蒜及諸酒,如是不淨物,修行者遠離。亦常離麻油,及諸穿孔床,以彼諸細蟲,於中大驚怖。飲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覺,從覺生於貪,是故不應食。邪覺生貪故,心為貪所醉,心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為利殺眾生,以財取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不想、不教、求,此三種名淨,世無如是肉,食者我訶責!更互相食噉,死墮惡獸中,臭穢而顛狂,是故不應食。獵師旃荼羅,屠兒羅剎娑,此等種中生,斯皆食肉報。食已無慚愧,生生常顛狂,諸佛及菩薩、聲聞所嫌惡。象脇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先說見、聞、疑,已斷一切肉,以其惡習故,愚者妄分別。如貪障解脫,食等亦復然,若有食之者,不能入聖道。未來世眾生,於肉愚癡說︰言此淨無罪,佛聽我等食。淨食尚如藥,猶如子肉想,是故修行者,知量而行乞。食肉背解脫,及違聖表相,令眾生生怖,是故不應食。安住慈心者,我說常厭離。獅子及虎狼,應共同遊止。若於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賢聖中,豐財具智慧。」
依是伽陀,分別其義,不食肉之真理,有其八焉。人與禽獸,同屬有情,隨業生死,流轉無定,故從無始劫來,皆曾互為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夫婦、朋友,骨肉至戚,天性攸關,夙生恩愛,恍同目前,奈之何睹其宛轉就死而不救,反忍心取其肉以為食哉﹖彼豬羊等,身分污濁,內貯屎尿,外依泥滓,猶如糞窖,亦同膿聚,奈何號稱人類,性好清潔,竟效蛆狗惟穢是躭!且今人類所食肉食,氣質粗臊,含毒尤多,令人血污身重,神昏志頹,亦同葱、蒜,增恚助淫,惡臭熏蒸,染成疫癘!既生為人,當具人性。人性者何﹖仁慈智勇,恆起悲憫,救眾生苦,淨法布施,使之覺悟。哀彼愚癡,應常護念,不稍違逆,致懷疑忌。奈何殺害生命取食其肉,令彼眾生恐怖逃避,視為殺者不敢親近,怨毒銜結乘隙思報!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種,人若食之增長淫欲,因淫欲故愈貪食肉,因食肉故愈貪淫欲,遂令人身變成畜身!愈淫愈殺,愈殺愈淫,妄殺妄死,亂淫亂生,生死死生,不獲解脫。人所食肉,皆從殺來,殺習沿傳,殺機時動,遂令殺念不去人心,由微而著,從物及人。砲火彌天,刀光蔽地,人之與人,殺以繼殺,屍積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殺人,供禽獸食,殺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漁獵、屠劊之者,使人類中有此一類專以殺生害命而圖利謀財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夫圖利殺生謀財害命者,殺人之強盜也。彼得微少財利而甘陷於強盜殺人之罪,固屬不智,而食肉者,間接使人類之一部分為殺人強盜,非惟不智,且不仁之尤也!能不食肉,殺念乃除,能除殺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災厲自無。於是人生仁壽,皆可期於賢聖,世界清淨,永能保其安樂。綜合此八義以觀之,亦可略知佛教不食肉之理矣。
或者說曰︰不食肉者,僅不殺害動物之生命以食之耳;然植物亦有生命之物類,不食動物而食植物,亦未能圓滿好生之性也!答曰︰動物與植物雖同有生命,然動物能將吾人所同有貪生畏死之情,恐怖呼號以動吾心,令吾心感之惻然而不安,而植物無如此情狀,故食植物尚無傷吾人之修慈心也。抑此說可以為不食肉未能全不害於生命,當更進求完全不害生命之法,而不可以之為食肉之理由也。且吾人能修習禪定,久之禪悅為食,則雖植物亦可不食者乎!
或者又謂︰現世人類被種種強權之壓迫,其痛苦視禽獸之被殺為尤甚,吾人救人不遑,何暇計及不殺害禽獸而食其肉乎﹖不知不食肉者,非愛禽獸不愛人也。人之苦痛近在切膚,救人固不可一刻緩,然不食肉者既絕無不能救人之義,又安能謂為救人故當食肉哉﹖
或有土木無異之神教徒,謂禽獸等血肉,本是天帝生以為人食者,不食肉者特無福以享此美食故耳!夫物之生,既以為他物食為義,則人者為何物食而生乎﹖彼天帝者,又為何物食而生乎﹖人之生既非為他物之食而生,又安能謂其餘動物之生為人食而生哉﹖言之悖理,無逾此者!人以禽獸等血肉為美食,不知彼蚊蚋吮人身之血,虎狼等啖人身之肉,固亦以人身之血肉為美食也。然則人之生,亦專為供蚊蚋虎狼之食乎﹖
或謂虎狼蚊蚋等皆害人之物,人不害彼生命,其如彼之將害人何!然此屬戒殺問題,而與不食肉主義稍遠。蓋人之殺其生命而食者,皆非能害人者,其害人如虎狼等類,人原未嘗以為肉食品也。第專就戒殺以言之,此亦非不能者。慈心成就,暴戾俱化,雖蚊蚋與蝗蝻俱不生起,而虎狼亦馴如犬馬可也。近人有主張素食者,辭義嚴正,茲錄其一以為殿焉。
或謂人之嗜肉,根於天性,為人類之自由,不宜有所限制。不知既名嗜慾,何得謂之自由﹖若如所云,則世之嗜賭、嗜嫖、嗜鴉片、嗜殺人者亦多矣!豈亦謂賭、嫖、吹煙、殺人皆人之自由而不必戒乎﹖凡事只當問其是否合於真理,不能計人之嗜好也。肉食之有礙衛生,既如醫學家言。而人與禽獸,固同為動物,其間非有貴賤之殊,生理之組織亦未嘗有異,所差者特智慮之進化略遜人耳。今世山番野蠻尚多,其智慧有不及猿者,設有人殺山番、野蠻啖之,吾輩當必以為大怪!然試問殺禽獸而啖之者,相去又幾何耶﹖食肉之不合於真理,既無疑義,即嗜好亦當為所詘!抑嗜肉為人類天性,此亦不然。
人之飲食,其目的在供機體之需費,人之機體不過由十數化學原質所合成,故茍有其物,能供吾人體中各原質之需要者,即已達飲食之目的,不必問其為肉與否。譬之注油於燈,但求能供燃火之料,不必問其為何種油。昔人不拖學,故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之語,而不知二者皆生理作用,本無所謂大欲,亦無所謂嗜好,其成為嗜好,乃由於習慣。凡機體愈習用則愈發展,習於食肉乃覺肉之可嗜,久之遂謂非肉食不足以為甘,而以為出於天性;猶之男女之交合,本出乎生理作用之不得不然,及其為之既多,遂習為好淫而以為出於天性,此實不知科學之謬見也!證之素食同志之不食肉,有行之已數十年者,固皆居之若素,不特不覺其苦,且覺其甘。行之未久,即已厭惡肉食,激烈之食慾亦自然消滅,而體力未嘗少弱,精神則日見增進,更何天性之足言耶﹖
[國語辭典(教育部)]
啤
ㄆㄧˊ
參見「啤酒」條。
瓶
ㄆㄧㄥˊ, [名]
1.古代指比缶小的取水或裝食物的容器。《詩經.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恥。」唐.白居易〈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2.泛指頸長、腹大的容器。可裝水、酒或其他液體。一般為瓷或玻璃製品。如:「花瓶」、「酒瓶」。宋.許棐〈泥孩兒〉詩:「雙罩紅紗廚,嬌立瓶花底。」
3.量詞。計算瓶裝物的單位。如:「一瓶紹興酒」、「兩瓶啤酒」。
4.姓。如漢代有瓶丘聚。
巴士低溫殺菌法
ㄅㄚ ㄕˋ ㄉㄧ ㄨㄣ ㄕㄚ ㄐㄩㄣˋ ㄈㄚˇ
一種由熱而冷的食物殺菌方法。通常用於牛奶保存,若將牛奶加溫至攝氏六十三度,約三十分鐘以上,然後迅速冷至攝氏十度以下,即可保持牛奶新鮮。亦可用於乳酪、啤酒及其他食物。西元一八六○年由法國人巴斯德(Pasteur)發明。
波特酒
ㄅㄛ ㄊㄜˋ ㄐㄧㄡˇ
波特,為英語porter的音譯。原義為看門人。波特酒是一種強烈、深褐色的啤酒,其意指這種酒本來是看門人在喝的。也稱為「黑啤酒」。
麥芽
ㄇㄞˋ ㄧㄚˊ
發芽的大麥種子。含豐富澱粉?,在糖果、啤酒及酒精工業上,均用大麥芽作糖化劑,亦可作微生物的培養基。
大菜
ㄉㄚˋ ㄘㄞˋ, 1.酒席中最後上桌,較高級、珍貴大盤菜餚。如全鴨、全雞等。
2.湖南方言。指芥菜。
3.舊指西餐。《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吃頓大菜,你曉得要幾個錢!還要什麼香檳酒、啤酒去配他。」
牛飲
ㄋㄧㄡˊ ㄧㄣˇ, 1.像牛一樣俯身而飲。《論衡.語增》:「以酒為池,牛飲者三千人。」
2.豪飲、狂飲。如:「昨夜一群人牛飲,喝掉了二箱啤酒。」
濃度
ㄋㄨㄥˊ ㄉㄨˋ, 1.表示溶液的溶質與溶劑間的相對量。如:「高粱酒的酒精濃度高於啤酒。」
2.一般事物交融的濃稠程度。如:「感情濃度」。
連同
ㄌㄧㄢˊ ㄊㄨㄥˊ
和、加上。如:「五菜一湯,連同一打啤酒,一共兩仟元。」
國產
ㄍㄨㄛˊ ㄔㄢˇ
本國出產的。如:「國產衣料」、「國產啤酒」。
黑啤酒
ㄏㄟ ㄆㄧˊ ㄐㄧㄡˇ
一種顏色較深的釀造啤酒。啤酒按口味、色澤、地名及成分而分類。黑啤酒則是以色澤分類,釀造時,使用經烘烤的黑麥芽,以加深顏色,使麥芽味加強,及提供一些粗澀及苦辣的口味。其酒精含量高於一般啤酒。也稱為「波特酒」。
焦糖
ㄐㄧㄠ ㄊㄤˊ
蔗糖加熱至攝氏二百度所製成的棕色物質。應用於醬油、糖果、醋、啤酒等的著色。
酒花
ㄐㄧㄡˇ ㄏㄨㄚ, 1.酒中所浮泛的泡沫。唐.孟郊〈送殷秀才南遊〉詩:「詩句臨離袂,酒花薰別顏。」唐.李群玉〈望月懷友〉詩:「酒花蕩漾金尊裡,櫂影飄颻玉浪中。」
2.啤酒花的別名。參見「啤酒花」條。
酒荒
ㄐㄧㄡˇ ㄏㄨㄤ, 1.沉緬於酒而荒廢正務。《書經.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三國志.卷四○.蜀書.劉琰傳》:「琰稟性空虛,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
2.酒供應缺乏的時候。如:「夏天到了,不知道啤酒會不會鬧酒荒?」
西班牙港
ㄒㄧ ㄅㄢ ㄧㄚˊ ㄍㄤˇ
城市名。位於東加勒比海中巴里西海灣的港口,是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的首都。甜酒、啤酒、香菸、橡膠等工業發達,輸出石油、砂糖、咖啡、可可等,世界聞名的安戈斯圖拉苦味酒是當地所產。
札幌(Jarhoang)
ㄓㄚˊ ㄏㄨㄤˇ
城市名。位於日本北海道島石狩平原西南部,靠近石狩灣,為北海道島的首府和文化中心。以釀造啤酒業著名。
蛇麻
ㄕㄜˊ ㄇㄚˊ
啤酒花的別名。參見「啤酒花」條。
燒烤
ㄕㄠ ㄎㄠˇ, 1.用火烘烤。如:「媽媽用小火燒烤肉片,夾在吐司裡味道格外鮮美。」
2.經火烘烤的食物,通常將肉類或海鮮放在火上,一面烤,一面塗上醬料。如:「他最喜歡和朋友邊喝啤酒,邊吃燒烤。」
生啤酒
ㄕㄥ ㄆㄧˊ ㄐㄧㄡˇ
未經蒸餾處理而直接裝桶、裝罐的啤酒。
液態溶液
ㄧㄝˋ ㄊㄞˋ ㄖㄨㄥˊ ㄧㄝˋ
溶質溶於液相的溶劑中所得的溶液,稱為「液態溶液」。其中溶質可以是氣態、液態或固態。如汽水(糖和二氧化碳溶於水)、啤酒(酒精溶於水)。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