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ㄑㄧˇ ㄒㄧㄥˊ, 1.動身出門。《初刻拍案驚奇.卷七》:「這有何難?就請御駕啟行。」
2.開路。《詩經.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請執殳先驅,為士卒啟行。」
[佛光大辭典]
佛母加持
為密教修法中,結誦佛眼尊根本印言之加持作法。又作佛部母加持。佛部母,即佛眼尊。密教修行者以加持念誦之功德奉獻佛眼尊,其功德悉納於金剛寶藏中而不壞失,由是則可成就現證菩提之勝因。其加持之法,係於結誦佛眼尊根本印言之時,加持於行者身之五處(額、左肩、右肩、心、喉),使自身成為佛眼尊;另加持於面上之五處(右眼、左眼、右眉、左眉、眉間),以開啟行者之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其時並於行者面上順旋三遍,令一切見者皆悉歡喜。〔瑜祇經金剛吉祥大成就品〕 p2619
凡二卷。唐代善導撰。又作淨土法事讚。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七冊。記述阿彌陀經讀誦之法式、係經文參雜讚文之懺悔供養形式。多為淨土宗法事時所用。上卷揭舉奉請偈、啟白、召請、三禮、表白、讚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讚梵偈、讚文、七周行道、披心懺悔,乃至發願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分阿彌陀經全文為十七段,各段均有讚文,並記述十惡懺悔、後讚、七周行道、歎佛咒願、七敬禮及隨意等軌式。
本書係依準於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轉經行道之儀則,書中援引賢愚經、舊華嚴經、觀佛三昧經、地獄經等所敘述之地獄相,以激發行者厭穢之情;又以對阿彌陀經之轉讀讚揚,來發啟行者欣淨之心。 p3355
ㄑㄧˇ, [動]
1.打開、展開。如:「開啟」、「啟齒」。《書經.金縢》:「啟籥見書。」《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宋.劉克莊〈苦寒行〉:「長安城中多熱官,朱門日高未啟關。」
2.開導、教導。如:「啟發」、「啟蒙」。《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動身、開始。如:「啟程」、「啟行」、「啟動」。
4.陳述、告訴。如:「啟稟」、「啟奏」。《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唐.元稹《鶯鶯傳》:「是用托短章,願自陳啟。」
5.開闢、開拓。《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紀》:「編戶歲滋,疆宇日啟。」《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大啟南陽,世作盟主。」
[名]
1.古代稱官信為「啟」,今用來通稱書信。如:「小啟」、「謝啟」。
2.人名。夏禹之子。禹曾讓位於益,但人民懷念禹的功績,乃擁戴啟繼位,開君主世襲之風。
3.姓。如五代十國時後燕有啟崙。
ㄅㄞˇ ㄨㄢˋ
形容數目眾多。《文選.陸機.辯亡論下》:「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都會殷負,提封百萬。」
ㄅㄧㄥˇ ㄩㄝˋ, 1.持斧。《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于社。」《文選.張衡.西京賦》:「於是蚩尤秉鉞,奮鬣被般。」
2.比喻執掌兵權。《詩經.商頌.長發》:「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秉鉞鷹揚,順風烈火,元戎啟行,未鼓而破。」
ㄉㄚˇ ㄌㄨㄢˊ ㄐㄧㄚˋ
戲曲劇目。宋代故事戲。內容敘述包拯奉旨賜札三道,往陳州放糧,查辦國舅馬龍剋扣之弊;公孫策代繪鍘刀三式,打造啟行。馬氏恐兄被罪,借皇后鑾駕半副,阻擋包拯,擬誣其沖犯御路。包拯連避數次,後識破其假,怒打鑾駕,並裝瘋見帝。
ㄍㄤ ㄩㄣˋ
自唐代起,轉運大宗貨物,分批啟行,每批的車輛船隻計數編號,名為一綱,故稱為「綱運」。《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紀四》:「辛酉,罷蘇、杭州造作局及御前綱運。」
ㄓㄡˊ ㄌㄨˊ ㄑㄧㄢ ㄌㄧˇ (讀音)ㄓㄨˊ ㄌㄨˊ ㄑㄧㄢ ㄌㄧˇ
船隻前後綿延千里。形容船數眾多。《晉書.卷五四.陸機傳》:「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軸艫千里,前驅不過百鑑。」也作「舳艫千里」。
ㄧㄡ ㄧㄚˋ
狀聲詞:(1) 形容車聲。三國魏.曹植〈孟冬篇〉:「乘輿啟行,鸞鳴幽軋。」(2) 形容櫓聲。唐.劉禹鍚〈堤上行〉三首之一:「日暮行人爭渡急,漿聲幽軋滿中流。」(3)形容機杼聲。唐.溫庭筠〈常林歡歌〉:「穠桑繞舍麥如尾,幽軋鳴機雙燕巢。」
ㄩㄢˊ ㄖㄨㄥˊ, 1.兵車。《詩經.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2.主將、元帥。《周書.卷一二.齊煬王憲傳》:「吾以不武,任總元戎,受命安邊,路指幽冀。」
3.大眾、大兵。《漢書.卷九三.佞幸傳.董賢傳》:「往悉爾心,統辟元戎。」《文選.班固.東都賦》:「元戎竟野,戈鋋彗雲。」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