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禪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音繕
(人名)北齊趙郡柏人(直隸唐山縣治)人。姓李氏。十歲出家。改名道江。才藻清新。十二歲,遊鄴都,參講席。十四歲,入晉陽,齊后召赴宣德殿,講仁王經。齊亡。北周武帝召為通道觀學士,侍講大易老莊之書。師外假俗衣,內持法服,更名彥琮。及隋文帝為相,佛教稍興。便為朝士講般若經。年二十五落髮。文帝受周禪。自此講筵不絕。與陸彥師薛道衡等共著內典文會集。又為沙門撰唱導法,皆改正舊體,繁簡得中。文帝見老子化胡畫像怪之,師作辯教論,明道教之妖妄。西域經至,奉勅從事翻譯。仁壽二年奉勅撰眾經目錄。尋又著西域傳。又撰沙門名義論及別集上五卷。大業間,煬帝於上林園立翻經館,使居之。於林邑獲佛經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部,並昆崙書多梨樹葉等,以送於館,使師披覽之。師並編敘目錄,撰為五卷。又與裴矩共修纘天竺記。前後所譯之經,凡二十三部一百許卷。並製序冠之經首。大業六年七月寂。年五十四。歸葬柏人。所著有西域志十卷,達摩笈多傳四卷,通極辯教論一卷,通學論一卷,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新譯經序合一卷,辯正論,福田論,僧官論,慈悲論,默語論,鬼神錄,願往生禮讚偈等。出於歷代三寶記,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等。
位於今浙江省天台縣城北。天台宗祖庭國清寺之所在地。為仙霞嶺山脈的東支,西北接四明、金華二山,西南有括蒼、雁蕩二山,蜿蜒綿亙,形勢雄偉。又稱天梯山、台岳。南北朝‧陶弘景《真誥》記載,天台山山有八重,四面山勢如一,以天文方位而言,上應「台宿」之位,因名天台山。另有傳說,謂此山原稱南嶽,周靈王太子晉居於此,其魂後成為山神,命左右公改稱天台。
天台山峰巒眾多,最高峰為華頂山,高一一三八公尺。群峰爭秀,巉峭多姿,飛瀑流泉,浩白如練,有華頂秀色、石梁飛瀑、銅壺滴漏、赤城棲霞、瓊台夜月、桃源春曉等勝景,人稱天台八景。另有斷橋積雪、清溪落雁、經臺觀日等小八景,景色各異,山川毓秀,岩壑奇麗。故此山有「南國天台山水奇」之稱,四季遊人不絕。不僅為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日本佛教天台宗教徒亦尊此山為祖庭,時來山中之國清寺參謁,更使此山聞名中外。
此山自古即負盛名,商代的伯夷、叔齊,周朝的彭宗、玉喬(子晉),前漢的茅盈,後漢的劉晨、阮肇、高察、劉根,晉朝的許邁,齊‧褚伯玉及顧歡等,皆曾居於此。又,傳說三國時代,東吳道士葛洪曾在山上的桐柏金庭煉丹,金庭山洞因此成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佛教傳至此山為時頗早。相傳孫吳‧赤烏年中(238~251),即曾建立清化寺(後資福寺)、翠屏菴(周禪師建,後翠屏寺)等。至晉代,支遁在石城山創棲光寺,于法蘭棲止於石城山山麓,曇光在寒石山建隱嶽寺,在石城修建元華寺(于法蘭遺跡寺),竺曇猷於赤城山坐禪,並建立中巖寺(後崇善寺)。劉宋‧元嘉二年(425),法順於瀑布山旁建瀑布寺。齊‧慧明再興白巖寺,造臥佛及曇猷像。僧祐住在石城山隱嶽寺,造十丈彌勒石像,未竟而寂,僧淑繼其業,至梁‧天監十五年(516)竣工。其後,智達於紫凝峰建棲禪寺,天花尊者造開巖寺,定光隱居於佛隴峰。
南朝陳‧太建七年(575),智顗入山,於佛隴峰興一寺。智顗示寂後,其弟子將其遺骸葬於佛隴的西南峰,建雙石塔。又,晉王廣(隋煬帝)嘗於隴南十里丹丘之地建造一寺,稱天台寺,大業元年(605)敕賜國清寺額,此寺後成為天台宗的根本道場。智顗之後,灌頂、普明、波若、法彥、智寂、師諫、如朗等皆曾住國清寺。而等觀、慧辯、慧琸等人則住佛隴,各振法道。
唐‧貞觀六年(632)八月,灌頂寂於國清寺,智威繼其後住持國清寺。相傳其時豐干居於國清寺,拾得為典座,寒山住寒巖幽窟中,常來寺內乞食,與拾得相交往,賦詩頌三百餘首。嗣聖(684~704)年中,玄朗入本山左溪,弘揚天台法門。此外,著名的天文曆算家一行也曾在國清寺受算法。建中三年(782)二月,湛然於佛隴道場示寂,門人奉其全身塔於智顗瑩兆之南隅。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義真等登山,就道邃受天台心要,又入佛隴智者禪院從行滿學《法華》、《涅槃疏》等,既而從修禪寺翛然傳牛頭禪一派,返國後創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唐武宗會昌廢佛後,天台寺塔多被毀壞,最澄在禪林寺中草創之院亦告荒廢。
自唐末南宗禪蔚興以來,欣慕林澤幽棲之境而至天台修禪定者甚多。相傳貞元初年靈默入山時,智者蘭若有十二所。文舉與住在山中佛窟巖的遺則俱以禪道並稱,奉敕為國清寺大德。其後,普岸至平川谷中峰,建平田寺,僧侶輻湊,又置五百羅漢殿。大中七年(853),日僧圓珍至天台,巡拜禪林寺等祖蹟,見最澄所創之院已荒廢,乃就國清寺建止觀堂,號「天台山國清寺日本國大德僧院」。咸通二年(861),師簡於瑞龍巖之北建戲龍寺,元琇、師靜、慧恭、玄杲等亦相繼入山。
五代時,德韶隨師蘊至天台山,住於雲居,復興智顗舊蹟,營造寺院道場。後晉‧天福(936~944)年中,高麗僧義通至天台謁德韶,又就義寂習一心三觀之旨,當時諦觀亦自高麗來投義寂門下。
至宋代,遵式入住國清寺,誓傳天台教法。其後,知禮住四明弘揚天台山家正統,與山外諸師對抗,天台學的中心遂移至四明、錢塘。天台山乃逐漸衰微。遵式之後,有道榮、契能、惟政、用良、蘊觀、元照、妙印等人至天台修道傳法。南宋高宗建炎末年,真歇清了入主天封寺,守昌住護國寺。紹興(1131~1162)年中,靈隱慧遠歷住護國、國清、鴻福諸寺。孝宗乾道三年(1167),日僧重源入宋,與榮西共登天台,其後俊芿亦入山。及元代,無見先睹、光菩薩先後止於華頂峰。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曇噩住國清寺,次有心泰繼其席。其後,宗濟、窄菴偉、愚傑英、寂庵光、空叟聞等相繼入山居於華頂。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荊山圓珂居山中十餘年,修淨業,於石橋菴講《楞嚴》。神宗萬曆(1573~1620)年中,皇太后以藏經及紫袍賜予萬年寺,神宗賜藏予國清寺。月亭明得入赤城山,講席頗盛,弟子真覺、暎菴傳珊等亦在山中修道。
自宋末以後,台教不振,至明‧弘治、正德年間幾乎衰滅。受此影響,本山原有佛寺七十二,至明‧萬曆中,存廢相半,現存國清、真覺、高明、善興、上方廣、下方廣、萬年、寶相等諸寺。其中,以國清寺最為有名,伽藍俱備,是天台宗的根本道場,《天台山記》載(大正51‧1054b)︰「寺有五峰,(一)八桂峰,(二)映霞峰,(三)靈芝峰,(四)靈禽峰,(五)祥雲峰,雙澗迴抱,天下四絕寺,國清第一絕也。」
真覺寺,為埋葬智顗之地,龕前有雙石塔,號定慧真身塔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今名。於今尚存祖殿、東西客堂、金光殿等。祖殿內安置六角智者大師真身寶塔,正面有龕,龕內安大師像,斗拱間的小壁面浮雕大師的事蹟。
高明寺,建於唐哀帝天祐年間。相傳前身是智顗所構築的淨居。即智顗於佛隴講《淨名經》時,忽然經書為風所吹,止於該地。大師觀此靈異,復愛此山峰巒秀發,乃就該地築一淨居。後唐‧清泰三年(936)寺號智者幽溪道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淨名寺,後名高明寺。明‧嘉靖以後一度荒廢,至清代重興,今有山門、大雄寶殿、鐘閣、方丈等。大雄殿內奉祀釋迦、文殊、彌勒三尊,以及三十位尊者。
善興寺,在華頂峰下。後晉‧天福元年(936)德韶所建,稱為華頂圓覺道場。宋‧治平三年(1066)改稱今名。明‧洪武四年(1371),除大殿及山門外,餘皆燒毀。十年宗濟重興,後又荒廢。由性裕再建。今有山門、羅漢樓、大雄寶殿、方丈、東西客堂、僧房等。大雄寶殿內,安有釋迦、迦葉、阿難三尊,以及二十天、十八羅漢、觀音、韋陀天、智者大師、藥師、達磨、定光等諸像。另外,在華頂峰上有智者大師降魔塔。此塔係一小石龕,建於宋‧開寶四年(971)九月,內安大師的石像。
萬年寺,全稱萬年報恩寺,係東晉‧曇猷菴居之舊址。唐‧太和七年(833)普岸建造堂舍,會昌年中被廢。大中六年(852)再興,號鎮國平田寺。其後寺名屢改。宋‧建中靖國初年燒毀,崇寧三年(1104)重建,號天寧萬年寺。後曾改稱報恩廣孝、光孝,再改名萬年寺。淳熙十四年(1187),日僧榮西至此,建山門及兩廡。明‧萬曆年中真秀又築尊經閣、法堂、禪室等。現今有法堂、方丈、客堂、齋堂、戒堂、西方勝院等。
寶相寺,位在石城山,又稱赤城寺、大佛寺。係齊‧建武年間鐫造彌勒石佛之地,亦為智顗入滅處。吳越王時,德韶建堂舍,號寶國華嚴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稱今名。今猶存彌勒像及智者大師入滅塔。另外,在赤城山山頂有塼塔,係梁岳陽王妃所造,德韶重修之,原有七級二十丈,今僅存四級。
此外,智顗初上佛隴峰所建之寺,於太建十年受賜為修禪寺,係智顗永居之地。晉王創建國清寺時,修禪寺號被廢,而單稱為道場,且依山名稱為佛隴道場,及唐‧湛然重修寺宇,改名禪林寺。此後該寺與國清寺同是研習台學的道場,來學徒眾甚多。宋‧大中祥符元年敕改名為大慈寺。
〔參考資料〕 《國清百錄》卷二~卷四;《天台山記》;《佛祖統紀》卷七~卷十四;《天台山全志》;《高僧傳》卷十一、卷十三、卷十四;《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天台方外志》;《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一二一~卷一二五,常盤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
ㄒㄧㄤˇ ㄌㄧㄥˊ ㄌㄧㄥˊ
清脆的聲音。《景德傳燈錄.卷二四.廣德周禪師》:「斷弦續不得,歷劫響泠泠。」也作「響丁丁」。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