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古義真言宗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古義真言宗

日本真言宗之一派。正應元年(1288),賴瑜將高野山的大傳法院及密嚴院遷到根來寺,脫離高野山而獨立,稱為新義真言宗,以別於高野山、東寺系統的古義真言宗。兩派教義不同。新義真言宗主張大日如來以應身(化身)說法,應身即加持身;古義真言宗主張大日如來以自證法身(本地身)說法。

江戶時代,屬於古義真言宗的寺院為︰金剛峰寺、仁和寺、東寺、大覺寺、勸修寺、隨心院、醍醐寺、泉湧寺。至明治廢佛毀釋後,真言宗各派曾多次離合。明治十八年(1885)真言宗分為古義派、新義派。古義派單稱真言宗,新義派稱真言宗新義派。大正十四年(1925),古義派廢止八派聯合制,僅金剛峰寺、仁和寺、大覺寺合盟為古義真言宗。其他五寺獨立並單稱真言宗。二次大戰後無古義、新義之名稱,而稱舊古義派。屬於該派者有高野山真言宗、真言宗御室派(仁和寺)、大覺寺派、山階派(勸修寺)、東寺派、泉涌寺派、善通寺派(隨心院)等。

〔參考資料〕 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本地身

又作本地法身。為密教之佛身說,乃四種法身中之自性身。即本地之身。為「加持身」之對稱。乃一切萬化所依之根本身,亦即毘盧遮那佛之實相法身。依密教之教義,密教教祖毘盧遮那佛之實相法身乃萬化之本,猶如大地為萬物之所依,故稱本地身;與此相對者,真言行者修三密之行,而與三密相應時,在瑜伽觀中所現出之佛身,則稱加持身。

本地身之說,乃根據法華經「本門」之教旨而來。大日經疏卷七謂,本地身乃妙法蓮華之寂深祕處,故本地身與法華經所說常在靈鷲山說法之「本門身」同義。同書卷三又謂,妙法蓮華即是胎藏界曼荼羅,而以其中的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為本地法身。

在日本,有關本地身與加持身之自體,異說甚多。例如古義真言宗係以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為本地身,而以曼荼羅外三重之諸尊為加持身;此說稱為本地說、自證說。新義真言宗則就本地身而立加持身,故認為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亦為加持身;此說稱為加持說。至於台密,認為本地身為能加持之理法身,加持身則為所加持之智法身。以上之異說,係起因於對大日經教主之不同見解而來。

此外,基於大日如來乃本地身之說又產生諸尊亦有本地身之主張,例如以觀音之本地身為彌陀,日天之本地身為觀音等。而於「神佛習合」的日本佛教更進一步認為:日本人自古即尊奉之諸神,每一尊皆各有本地身,由是乃產生神佛本地垂迹之說,成為日本佛教重要特色之一。(參閱「本迹二門」1965) p1955


真言宗

有廣狹二義:(一)廣義之真言宗,泛指自印度傳入西藏、中國、日本之密宗。(參閱「密宗」4477)

(二)狹義之真言宗,特指流傳於日本之密宗。為日本八宗之一。以「即事而真」、「三密加持」為主要法門。又稱真言陀羅尼宗、真言密宗、祕密宗、曼荼羅宗、瑜伽宗、陀羅尼宗、三摩地宗。以重視念誦真言(即咒語),故稱真言宗。開祖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相對於最澄所傳之天台密宗(即台密)而言,又稱東密。其法統由教祖大日如來(即摩訶毘盧遮那)傳金剛薩埵(二祖)、龍猛(三祖)、龍智(四祖)、金剛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八祖),稱為付法八祖。其根本聖典為大日經(善無畏譯)、金剛頂經(不空譯),稱為兩部大經。另又依準蘇悉地經、瑜祇經、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大日經疏等經軌與論釋。此外,空海自撰之十住心論、祕藏寶鑰、辨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吽字義、般若心經祕鍵等,亦極為重要。其教義大綱係講說六大(體)、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圓融,建立兩部曼荼羅,而以「即身成佛」為其主旨。自空海極力弘傳,依據顯密二教判與十住心而建立橫豎二判之純密教,以表示勝於其他諸宗,密宗雖衰於印度、中國,卻於西藏、日本永傳不墜。

延曆二十三年(804),空海入唐,師事惠果,大同元年(806)返國,以時機相應,受朝野歸仰。自來日僧入唐請回經籍者雖有所謂入唐八家,然得七祖之嫡傳、化風之盛,則無出空海之右者,故以之為付法第八祖,並被尊為日本真言宗開祖。弘仁七年(816),於高野山創設金剛峰寺。弘仁十四年,嵯峨天皇賜予東寺(即教王護國寺),遂與金剛峰寺同為此宗之根本道場。門人甚多,以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範、智泉、忠延等十人最為傑出,或媲美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與此等門人大揚宗風,而予平安時代社會各階層以極深之影響。然於空海寂後百年頃,事相之傳承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即於真雅之下有源仁,源仁之下有益信、聖寶二哲。益信之後,經數代至寬朝時,其門流稱廣澤流;聖寶之後,經數代至仁海時,其門流稱小野流。二者復各分六流,合稱野澤十二流,其後更生三十六流、七十餘流。

廣澤流以益信為開祖,以嵯峨之遍照寺為中心道場,宇多天皇對益信備極敬仰,昌泰二年(899)歸依、落髮、受具足戒,延喜元年(901)灌頂傳法而成法皇,置其僧房於花園(御室)之仁和寺,自此,仁和寺即成廣澤流之根本道場。至寬助時,廣澤流大別分出六派,稱廣澤六流:(一)仁和寺御流,由覺法法親王開出,住持皆由皇子出家之法親王擔任,此即日本皇族寺院門跡制度之嚆矢。(二)保壽院流,由永嚴開出。(三)西院流,由信證開出。(四)華藏院流,由聖慧法親王開出。(五)忍辱山流,由寬遍開出。(六)傳法院流,由覺鍐開出。

小野流以聖寶為開祖,聖寶嘗習三論、法相、華嚴,尤精三論,以東大寺東南院為根本道場,專弘三論,同時又傾慕修驗道之祖役小角之行跡而於山中修行,故後世稱之為修驗道之中興人物。於其師真雅示寂後,從真然受密法灌頂,又從源仁受東密之奧密,聲譽與益信齊。寬平九年(897),其所建之醍醐寺被列為官寺,而與廣澤流之仁和寺並峙。聖寶之下,先後傳觀賢、淳祐、元杲、仁海,為小野流之極盛期,仁海與廣澤流之寬朝,號稱東密二大重鎮。仁海之下有成尊,成尊門下出義範、範俊、明算。義範之下傳勝覺,範俊之下傳嚴覺,由此二人各出三流,成為小野六流:(一)三寶院流,由定海開出。(二)理性院流,由聖覺開出。(三)金剛院流,由聖賢開出。(四)勸修寺流,由寬信開出。(五)隨心院流,由增俊開出。(六)安祥寺流,由宗意開出。

開出廣澤傳法院流之覺鍐,於天承元年(1131)登高野山,創建大傳法院,並兼任金剛峰寺座主,其時為平安末期。高野山與東寺向來主張「大日如來本地法身說」,覺鍐則針對高野山之說而提倡「自性加持身說」。由是兩派乃告分裂,高野山派稱為古義真言宗,覺鍐及其擁護者則稱為新義真言宗。其後覺鍐由於高野山徒之忌,於保延六年(1140)移至和歌山縣之根來,奠立新義派之基礎。覺鍐之下有兼海、證印,兼海之後有賴瑜,亦主張「加持說」,並受報恩院流賢深之付法,開出中性院流,至聖憲時,集加持說之大成,確立新義派之基礎。根來遭燬後,專譽、玄宥各住大和長谷寺、京都智積院,各建法幢,開創豐山(長谷寺)、智山(智積院)二派。至於高野山,則有宥快、長覺等固持「本地說」,其後傳長譽、快全、成雄、仟遍、印融等。至江戶時代,慧光、曇寂、道空、弘道等人輩出,致力融合新古二說,至後豐山之法住而集大成。

日本真言宗自根本之小野、廣澤二流開始,雖衍生眾多流派,然中世以來僅大別為新義、古義二派,江戶時代,古義派多屬高野山,新義派則隸屬智山、豐山二山。明治五年(1872)設立教部省,初以高野山為古義派之總本山,以智、豐二山為新義派之總本山,由二派三山之住職輪流出任真言宗管長,未久以東寺得古義總本山之認可,遂由二派四山交替任管長職,統轄全日本真言宗寺院。十一年,仁和、大覺、廣隆、神護、法隆、西大、招提等七山合為西部真言宗,別置管長,四山輪流制乃廢,而東寺、高野二山則號真言宗。翌年,內務省命廢各部派管長,而應以一宗設立一管長,乃以東寺為此宗之總本山,設法務所,以統轄全宗。十八年,智、豐二山合稱真言宗新義派。二十九年,醍醐寺請願獨立一派。三十三年,古義派中,仁和寺稱真言宗御室派,高野山為高野派,大覺寺為大覺寺派,醍醐寺為醍醐寺派,東寺、勸修寺、隨心院、泉涌寺等四山合稱真言宗;新義派中,智、豐二山亦分裂,各稱新義真言宗智山派與新義真言宗豐山派,別置管長。四十年,真言宗四山亦分裂為真言宗東寺派、真言宗山階派(勸修寺)、真言宗小野派(隨心院)、真言宗泉涌寺派。大正十四年(1925),高野、御室、大覺寺三派聯合,以金剛峰寺為總本山,其他二寺為本山,改稱古義真言宗。昭和六年(1931),小野派又以善通寺為本山,派名改為善通寺派。

目前古義真言宗較重要者有七大派,即:(一)真言宗高野派,宗祖空海,本山在高野山金剛峰寺,空海於嵯峨天皇弘仁七年(816)上表請此地,賜「高野山」。末寺(隸屬本寺之寺院)有二七六○所。依古義各派聯合制規,金剛峰寺座主任真言宗聯合高野山大學總理及高野山中學校長,並協同各寺派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以教育門下子弟。(二)真言宗山階派,宗祖空海,派祖嚴覺,大本山在山科勸修寺。為昌泰三年(900),醍醐天皇之母后發願所建,以承俊為開山。有末寺一二○餘所。並協同各寺派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以教育本派子弟。(三)真言宗醍醐派,宗祖空海,派祖聖寶,總本山在山城醍醐寺。派祖聖寶受空海法孫源仁之付法,於清和天皇貞觀十六年(874)開創醍醐寺為修法道場,其法流稱小野流。領有末寺九四○餘所,並協同各寺派等,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四)真言宗御室派,宗祖空海,派祖為寬平法皇(宇多天皇),本山在山城御室仁和寺。仁和寺為光孝天皇敕願,於仁和二年(886),在小松鄉大內山麓創建。本派又衍出廣澤御流、西院流、保壽院流、忍辱山流、傳法院流、華藏院流等派。末寺有一二○○餘所,並協同各寺派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以教育門下子弟。(五)真言宗東寺派,空海為開祖,總本山在京都東寺。弘仁十四年(823),嵯峨天皇將東寺賜予空海,專研修真言宗之經律論,成為弘通真言之根本道場。末寺有一八○餘所,並協同各寺派在東寺境內設立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以教育派下之子弟。(六)真言宗善通寺派,宗祖空海,派祖增俊,大本山在讚岐國善通寺。末寺有三十餘所,並協同各寺派在京都東寺境內經營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等,以教育子弟。(七)真言宗泉涌寺派,宗祖空海,開祖俊芿,大本山在京都泉涌寺。俊芿於建久年間入宋學法,歸日後復興泉涌寺,使之成為台、密、禪、律四宗兼學之道場。末寺有四十餘所,並協同各寺派經營京都專門學校及東寺中學校。

又新義真言宗之兩大派,分別為:(一)新義真言宗智山派,略稱智山派。宗祖空海,派祖覺鍐,中興開祖玄宥,總本山在京都智積院,乃德川家康所捐獻。末寺有三○七○餘所,並於東京設立智山專門學校,以教育本派子弟。(二)新義真言宗豐山派,略稱豐山派。高祖空海,宗祖覺鍐,派祖專譽,總本山在大和豐山長谷寺。末寺有二九九○餘所,昭和元年(1926)聯合天台、淨土兩宗於東京設立大正大學,以教育本派子弟。(參閱「入唐八家」262、「空海」3479、「密宗」4477、「覺鍐」6801)p4204


神護寺

為日本古義真言宗別格本山。位於京都市內,面臨清瀧川,為一風景名勝之地。建於延曆年中,原稱高雄山寺。空海曾於該寺為最澄、和氣真綱以下傳授兩部灌頂。其後空海之弟子真濟一度加以修建,未久又告荒廢。至鎌倉初期,文覺再度興修。後遇應仁之亂,該寺乃再次衰頹。今所遺留者,大多為江戶建築,所藏之佛像則多為平安初期之代表作。鐘樓之銅鐘,夙稱「三絕之鐘」。產於溪谷之楓葉,為「三尾」之最著稱者。本寺寺寶甚豐,例如相傳為空海所畫之大幅兩界曼荼羅二幅,然至今已嚴重損壞。又如鎌倉肖像畫之模仿繪,其代表作有源賴朝、平重盛等三幅。此外如浮雕空海像、雕刻雄勁的藥師佛三尊像、五大虛空藏、毘沙門天像等。另有密教法具之山水屏風、十二天圖、灌頂歷名(空海作)等,皆為日本佛教之至寶。 p4261


綜藝種智院

位於日本京都市南區九條。為日僧空海所創設之私立學校。當時之日本,一般子弟受教育之限制極多,然空海創設該院後,廣為招收各階層子弟,入學之人,不限於出家者。延請道俗二類之師,授以儒佛內外二教之學,以示「真俗不離」之宗旨。久之遂成庶民化之宗教學校,此係後世之日本興辦同類學校之先驅。空海示寂後,由於修治難續之故,遂出售之,後由信眾購贈東寺。至二次大戰後,於原址設立種智院大學(古義真言宗)。〔弘法大師年譜卷十、弘法大師正傳卷三、東寶記卷六〕 p5888


增上寺

位於日本東京都芝公園。為日本淨土宗七大本山之一。號三緣山廣度院。原屬古義真言宗,明德四年(1393)十二月(一說至德二年,1385)改為淨土宗,並立今之寺號,以聖聰為開山。應永元年(1394)千葉佐竹氏等布施法器、田園、林樹等,遂興建堂宇。德川家康時,將本寺定為菩提所(祠堂)而移至現址,因受幕府保護,得與寬永寺同等並列,成為關東十八壇林之首。後幾經燒毀、重建,至德川氏末期仍擁有大眾二千八百餘人。

明治維新後,幕府崩潰,增上寺亦隨之衰微。寺中藏有紙本著色法然上人傳二卷、宋版大藏經五三五六冊五八四七卷、元版大藏經五三八六冊五九三一卷、高麗版大藏經一二五九冊六五三一卷,均為日本之國寶。 p5964


總持寺

(一)位於日本橫濱市鶴見區鶴見町。山號諸嶽山。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天平年中(729~749),日僧行基於能登(石川縣)鳳至郡創建諸嶽寺,又作諸岳寺,屬於真言律宗(或謂屬白山天台系)。後以元亨元年(1321)住持定賢歸依曹洞宗太祖瑩山紹瑾,遂改律院為禪剎,號總持寺,並禮請紹瑾為開山祖師。翌年,後醍醐天皇敕本寺為曹洞宗出世道場。四年三月,制定諸嶽山十條之龜鏡,規定嗣法門人輪番住持等條例。

四年七月,紹瑾讓席予法嗣峨山紹碩,紹碩擴張寺規,奠定本寺基礎,舉揚宗風,興盛一時,而與越前之永平寺並列。二寺遂互爭本山之地位,至元和元年(1616),乃定總持寺為能本山,永平寺為越本山,並稱兩大本山。

安永元年(1772)十一月,值開祖紹瑾四百五十年遠忌,敕賜「弘德圓明國師」之諡號,此為洞門有國師號之始。

明治三年(1870)廢舊有之輪住制,新立獨住制,以栴崖奕堂為獨住第一世。五年,與永平寺結盟約,共稱大本山。十二年,再與永平寺結盟約。三十一年,罹回祿之災,諸堂悉成灰燼。四十年,第四世牧牛素童將寺基移轉今地,翌年始興工事。大正十二年(1923)關東大震災,諸堂幾皆倒潰,後再逐漸修造。

今有敕使門、傳道館、大僧堂、東部役寮室、三寶殿、鐘鼓樓、茶處、寶物館、倉庫、西部役寮室、東司、一文字廊下、觀音大銅像等,境內又有羯林、三松關、千光城、吹上墀等十境,為關東一大巨剎。

本寺並經營三松學林(山內)、光華女學校、鶴見高等女學校等,作育英才。又開設鶴見社會館、鶴見公益質屋等社會事業、另於能登之舊地,置別院與三個支院。

西元一九七五年,我國唐代禪師石頭希遷之肉身為日本佛教界所發現,今即供奉於鶴見之本寺。此外寺寶尚有紙本著色提婆達多像、刺繡大法被等。〔總持寺文書、大本山總持寺要覽〕

(二)位於日本攝津國三島郡三島村。山號補陀落山。屬於日本古義真言宗。寬平二年(890),藤原山陰從我國購得白檀香木,遂造千手觀音像,後即建寺安置觀音像,此為總持寺創建之因緣。曾遭兵火焚毀而重新建造;今有本堂、護摩堂、經藏、鐘樓、藥醫門、庚申堂、藥師堂、庫裡、寶藏等。〔三國傳記卷七〕

(三)位於日本紀伊國海草郡野崎村。山號受陽山知足院。屬日本淨土宗西山光明寺派,即西山派七檀林之一。寶德二年(1450),由明秀光雲所創建。今有本堂、釋迦堂、開山堂、經藏、鐘樓等。寺中珍藏絹本著色阿彌陀三尊像板裝三幀(傳為真如親王所繪),被編為日本國寶。〔淨土傳燈總系譜卷下〕

(四)位於日本近江國波田郡南鄉里村。山號醫王山。屬於日本新義真言宗豐山派。相傳於天平年中(729~749)為日僧行基所開創。永享五年(1433)列為敕願所,蒙賜「總持院」之號。元祿五年(1692),有末寺八十七、孫末寺五十,其後逐漸衰微,現有末寺三十二、孫末寺十四等。現存之堂宇有本堂、庫裡、客殿、書院、鐘樓、寶庫等。有絹本著色愛染明王像一幅、木造聖觀音立像一尊等被編為國寶。〔近江國輿地志略卷八十〕

(五)位於日本東京都足立區西新井町。山號五智山遍照院。屬於日本新義真言宗豐山派。相傳為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所草創,原位於千住五丁目,後移往現址。有大師堂(本堂)、仁王門、書院、方丈、客殿、鐘樓、榮螺堂、不動堂、女人堂等建築。寺內供奉之本尊為空海之像,古來稱為「厄除大師」,參詣者絡繹不絕。〔江戶名所記卷二〕 p648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日如來

漢譯又有毗盧遮那、盧舍那、遍一切處、光明遍照等名。該詞在佛教各宗之間的用法並不一致。華嚴宗以「毗盧遮那」為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包含十方諸佛,顯示超越形相之佛法本身的法身佛。法相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自性身。天台宗以之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密教則奉為真言密乘的教主,而譯之為「大日如來」,或稱「摩訶毗盧遮那」,而以之為金剛界與胎藏界曼荼羅的中心本尊。總之,在不同宗派的詮釋下,此詞的譯名及意義,曾有若干程度的差異。(參見「毗盧遮那」條)
由於密宗奉此佛為教主,所以該宗又名大日宗,或毗盧遮那宗。該宗有五方佛之說,即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此五佛以大日如來為中心,分別象徵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以,這五佛又稱為五智如來。

大日如來是密教最根本的崇拜對象,也是密教哲理的核心象徵。由於如來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能使三千大千世界普放光明,能開發眾生之善根,成辦世出世間之事業,因此以「大日」作為名號。這一名號,可溯源自「摩訶毗盧遮那」的意譯。而最早創用「大日」二字的,則是唐代的善無畏及一行。

依《大日經》所說,大日如來又化現成執金剛、普賢、蓮華手三位菩薩,普於十方宣說真言妙法。執金剛掌降伏,普賢掌息災,蓮華手掌增益。三位化身菩薩的力用,象徵大日如來之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大日如來


在形象方面,一般所見的大日如來像,係以瓔珞、臂釧、腕釧、寶冠等裝飾物莊嚴其身。印相方面,金剛界大日如來像以右手掌覆左手之食指,結智拳印;胎藏界大日如來像則左右手掌相疊,結法界定印。近幾年來,印度、西藏也發現胎藏、金剛界兩種大日如來像。

日本所藏的大日如來像之優美作品為數不少,其中較著名的有和歌山金剛峰寺、和歌山安養院、奈良圓成寺所收藏的金剛界大日如來像,以及京都廣隆寺、福井圓照寺所藏胎藏大日如來像。這些都是平安時期的作品。畫像則有金剛峰寺所藏,鎌倉時期作品的絹本著色圖。

◎附一︰〈大日如來〉(摘譯自《密教大辭典》等)

密教最上最根本之佛。梵名音譯摩訶毗盧遮那、毗盧遮那。《金剛頂義訣》云(大正39‧815a)︰「毗盧遮那,此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為遍照王如來也,又有翻為大日如來,此並略而名義闕也。(中略)常住滿虛空法界量微塵等,諸佛身相,一一身相,皆無中邊,又無增減,故名毗盧遮那。」

大日如來之名有三義,依《大日經疏》卷一載︰

(1)除暗遍明義︰謂世間日有方分,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晝夜內外之別。

(2)眾務成辦義︰謂日行閻浮提,一切卉木各得增長,世間眾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3)光無生滅義︰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實相圓明無際而無所增。因有此三義,故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訶毗盧遮那。

關於大日如來之別名,《理趣經》稱「無量無邊究竟如來」,《金剛頂義訣》稱「佛菩薩眼如來」、「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大日經疏》卷十八名「一切法自在牟尼」,《施諸餓鬼法》名「廣博身如來」。

大日如來係密教將宇宙實相佛格化之根本佛,也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地及普門示現的根本總德。《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云(大正18‧327a)︰「身口意業遍虛空,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大日經疏》卷一謂,大日如來有本地法身與加持受用身兩種,前者指如來的自證極位,後者指說法的教主。又謂(大正39‧583a)︰「以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門,謂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盧遮那遍一切身。」故知本地法身與加持受用身畢竟無二無別。

又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皆以大日如來為主尊,金剛界表智,以中尊大日表智法身;胎藏界表理,以中臺大日表理法身。理智雖然二分,但理智二法身畢竟不離,即以理智不二為大日如來之體。金胎兩部之大日如來,形像不同。金剛界大日為金剛界九會中,除理趣會以外的中尊,位於五佛中央,現菩薩形,身呈白色,結智拳印,頂戴五佛寶冠,結跏趺坐於七獅子座(或坐於寶蓮華座),密號遍照金剛,種子為「鍐」(vaṃ),三昧耶形為率都婆。胎藏界大日位於中臺八葉院中央,亦現菩薩形,身呈黃金色,著白繒,住法界定印,頭亦戴五佛寶冠,坐於中央的寶蓮華座,密號與金剛界大日相同,種子為「阿」(a)或「噁」(aḥ),三昧耶形為率都婆或如來頂印。

◎附二︰神林隆淨著‧歐陽瀚存譯《密宗要旨》第十七章(摘錄)

弘法大師於《付法傳》所記述真言祖師,計有七人。其七祖為大日如來、金剛薩埵、龍猛菩薩、龍智菩薩、金剛智三藏、不空三藏、惠果和上七人。此七祖之中,所謂教祖,而為信仰之中心者,厥為大日如來,自不待言。

(一)密教兩部大經與龍猛菩薩
大日如來,為歷史上之佛身歟,抑為真言行菩薩之瑜伽妙行中所觀照之佛身歟,當為一問題。至著者則信教主大日如來,乃觀照於瑜伽妙行中之加持門身(adhiṣṭhitamukha-kāya)。復次其真言行菩薩,無論為誰何,惟其人不可不為確實生存於現實世界之人,經此現實之真言行菩薩,不二平等一實之真諦,乃持出於此現實世界,當屬不謬。至大日如來之加持門身者,在吟味其為如何之前,先當確定其真言行菩薩,究為何人﹖但七祖中目為歷史上現實之人者,厥為龍猛菩薩。關於龍猛菩薩者,意以為歷史上更有可考究之點。蓋同名之龍猛菩薩,雖有二人以上,茲姑別為問題。至弘法大師固信《大智度論》之作者為龍猛菩薩,當屬無疑之事實。大師於《付法傳》曾明記此菩薩為初地菩薩。初地以上之菩薩,通佛教雖皆以為具有可以直接接受報身佛說法之資格。若由密教思想判之,初地即佛果之極位。初地之薩埵(sattva),即完全具有得由法身直接聽受法門之資格,故龍猛菩薩有得受法身加持教敕之資格。自此觀之,持出兩部大經於現實世界者,大師認為龍猛菩薩,毫無足怪之餘地。在南天鐵塔中,龍猛菩薩曾親自謁見金剛薩埵,授與兩部大經云云,乃弘法大師《付法傳》之說。就歷史之考證上,雖有多少之弱點,但其為流布兩部大經,於現實世界之第一人,若不能確舉反證,則當信為無疑耳。

(二)加持身
加持身者,加持感應於真言行者之佛身之義。其加持身之本質為何﹖在四種法身中,他受用法身、變化法身、等流法身等,咸可於一方面視為加持身。然加持身者,密教獨特之用語。加持身究屬為何﹖不可不確定之。關於加持身,《大日經疏》第一有「緣謝則滅,機興則生」之說,故機緣成熟,則任何場所,皆當現示,機緣退謝,加持身即行滅卻其身相,殆可以為實屬一種不可解之存在。蓋真言行者修三密妙行之際,三密一致相應,入於忘我之妙境時,加持身來現於瑜伽觀中,而為宣說種種妙法者是耳。

理法身大日如來,無論存在於客觀界,或存在於主觀界,此法身之悲、智、定三德,感應熏發於真言行者之三密妙行,行者之淨心(śuddha-citta),與本法身之德,發現於感應道交時之靈妙身,即為加持身。在真言行菩薩之一方,視為自心淨菩提心之發動。在本法身之一方,則為法身妙智力之發現。雖以之為大日如來之分身散影,亦稱為加持身。故加持身不得為其自體存在之物,乃由本法身所現,而又復歸還原於本法身者也。因有此特別意義,他受用法身等,亦以為稍有殊異之佛身,惟此僅於出現之當時短期間之差異。即他受用法身以下之三身,若以之為起於瑜伽行中短時間之事實,亦仍當視為加持身。與此相反,以三密瑜伽之意義,轉用於廣義之時,他受用以下之佛身,亦無不可勉強視為一種加持身之理。一般稱為加持身者,多視為真言行者於瑜伽觀行中,觀照本法身之分身散影,然若執持加持身廣義之時,真言行菩薩見聞覺知,都成為加持身。既已言之,心清淨時,國土悉清淨,故行者之心清淨時,行者之環境,即變成密嚴國土(ghanavyūha-buddhakṣetra)。見聞覺知之一切事事物物,悉可視為化成淨妙法身之加持身云。

(三)大日經之教主
關於《大日經》之教主,分為本地身說與加持身說二派。古義真言宗,主張本地身說法之義;新義真言宗,則採用加持身說義。

北條氏之初期,高野山大傳法院第八代之「學長」,中性院賴瑜僧正(1226~1304)始主張加持身說法之新說,與金剛峰寺之學說不相容,遂移大小傳法院於根來山,以此地為新義派之根本道場,加持身說法之幢旗遂揭揚於此地。對此新義加持說法之義,爰稱高野山以前之教主說本地身說法之說為古義。新義之學說,於足利時代,依於大傳法院第十五世之「學長」中性院聖憲學匠(1307~1392)而大成。高野山金剛峰寺本地身說法之學說,則依於寶性院宥快上人(1345~1416)而確立者也。

本地身說法之學說,區分大日如來說法之會場,為自證極位與加持世界(adhiṣṭhita-loka)兩種。以加持世界為對於迷位之真言行者說法之會場;若自證極位,則唯佛與佛自內證說法之會場。此兩種說法會場中,《大日經》則為本地法身於自證極位之所說云。

復次據加持法身說法之說,於如來自證之境界,認為有極位與加持門位(adhiṣṭhita-mukha-sth-āna)之別。自證極位,為無相平等絕對位,於此不應有慈悲門之說法,住於說法三昧時,縱令無於其現場而受教益之迷人,然說法原於凡聖差別之見解上,所起之事實入於無相平等三昧之位者,終不得起。然則所謂於加持世界說法者,亦詎可厚非,經曾明記因為將來之眾生,故開說《大日經》之會場,其無迷人甚明,即非於加持世界所行之說法亦明也。夫然,若既非加持世界,又非自證極位,則於兩者之間,不可不有說法之會場,但聽聞之眾,以有普賢菩薩、慈氏菩薩、文殊菩薩等之諸大菩薩,仍當視為於自證位而說《大日經》,但自證極位者,言語罄盡,心行亦寂,原無說法,故謂於自證位中,不可不有住於加持三昧之加持門位,此新義派之學者所主張也。惟東密一家,原認為所化之機類,有地前真言行者與地上真言行菩薩之異。對於真言行菩薩之能化佛身,以為乃係於加持世界之加持身。初地以上之真言行菩薩,則以既進於證悟之境致,認為於自證極位,得由本地法身,直接聽聞因於自受法樂之說法。但新義派於自證位(svaprakaśa-sthana)立有極位與加持門位之別,以極位之本地法身,為住於平等一實之理之法身,此種法身,再一轉而住於說法談義之三昧位,稱為加持門位,其法身稱為加持門身云。

關於此者,在經疏文之解釋上,致興論難,乃從來所行新舊兩派教義上之諍點也。

是故加持身者,乃加持感應之佛身,與得受教化之真言行者(地前人)及真言行菩薩(地上人)有密切之關係。徵諸映現於兩者清淨心中之佛身,無論行者與菩薩,俱以瑜伽妙觀為必要條件,其義自明。然真言行菩薩於初地入心之位,既已斷盡三妄執,故得由本地法身之加持三昧身,即加持門身,直接聽聞說法。地前位之真言行者,以尚帶有三妄執,莫能親與法爾之妙體加持門身相接,不過觀照此為加持門身影像之加持身於瑜伽妙行中耳。惟龍猛菩薩為初地以上之大士,《楞伽經》已有明記,大士具有由本地法身或加持門身,直接受教之資格,毫無足異。復次又認為於自證位,本地法身安住於平等一實之理之時(極位),與愍念未來眾生,住於說法三昧之時(加持門位)有異。視前者為自證極位,後者為自證之加持門位,乃新義派之說。惟古義派則僅謂自證境界,為自證之極位,而不承認加持門位之存在。自證之極位者,六大、四曼、三密,宛然具足,其處不應無說法云云。至同派之主張,雖亦容有是理,然說法乃起於有差別之一方,住於平等一實之理時,謂無說法,寧非近於事實之說。新舊兩派之諍點,自局外觀之,古義派於顯密對辯上,以顯教一乘家所明之法身,謂無形無聲,亦無說法者,對此而主張密教之法身,形聲具備,且為說法。但古義派於自證位不承認說與不說之別,蓋恐法身有說法義,因之薄弱也。對此新義派,似以法身內證之事實,為正直之宣告。質言之,古義派為對他的立場,故其立場要在鮮明密教之主張,爰特避去細論,新義派則從事於詳晰之論述。綜合兩說,真言教主大日如來之意義,始可認為確實完成,惟密教之教主,無論於本地身或加持門身,以此兩法身僅三昧之異,本體則一,任以其一,定為教主,均無大異。(中略)蓋所謂一法身之兩方面觀法有異,非其學說之差違有若水火不相容。反之,綜合二說,密教教主之全體,方始顯明也。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卷七〈增益守護清淨行品〉;《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理趣釋》卷上;《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上〈五智品〉;《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五。


大覺寺

日本真言宗大覺寺派大本山。位於京都巿右京區嵯峨大澤町。山號嵯峨山。又稱嵯峨御所、大覺寺門跡。該寺原為嵯峨天皇的離宮,時號嵯峨院;貞觀十八年(876),淳和天皇的皇后正子內親王改之為寺,號大覺寺,以淳和天皇的第二子恒寂法親王為開山。

天元年間(978~983)以後,該寺隸屬於興福寺一乘院。文永五年(1268)十月,後嵯峨上皇落髮為僧,入住該寺。其後,龜山上皇、後宇多法皇、後二條天皇、後醍醐天皇等相繼入寺住持,世稱此皇統為南朝大覺寺統(而後深草、伏見天皇的皇統被稱為北朝持明院統)。就中,後宇多法皇於元亨元年(1321)營造諸堂,大興寺門,被視為中興開山,人稱大覺寺法皇。元中九年(即明德三年,1392),南北朝在此議和。應仁之亂時,曾被燒毀,至桃山、江戶時代始復興。宗三十三年(1900),獨立為古義真言宗大覺寺派。

目前遺留之寺內殿宇,皆非原始建築物,皆為後代所重建者,然其中之宸殿等殿宇,仍留下宮殿建築的傳統,正覺殿則為南北朝議和的遺跡,此二殿皆被列為國寶。又,寺東之大澤池為嵯峨天皇時代林泉的一部分,係模倣中國之洞庭湖所造。

〔參考資料〕 《三代實錄》卷二十八、卷三十五、卷四十;《神皇正統記》;《大覺寺文書》;《大覺寺門跡次第》;《大覺寺門跡略記》。


仁和寺

日本真言宗御室派總本山。位於京都巿右京區御室大內町。山號大內山。又稱仁和寺門跡、御室御所。仁和二年(886)光孝天皇敕建,光孝天皇崩殂後,宇多天皇繼建,於仁和四年落成。延喜元年(901)天皇受益信灌頂後,在該寺內築一室為御座所(宮),稱為御室。從此每代法親王皆入住於此,寺門大為繁榮。

應仁二年(1468)遭罹兵火,堂宇全部燒毀,僅傳法燈。寬永十一年(1634),受德川家光的外護,遂再興堂宇,正保三年(1646)舉行落慶供養。明治二十年(1887)再度失火,翌年逐次重建各堂宇。大正十四年(1925)歸屬古義真言宗;至昭和二十一年(1946),成為御室派本山。

本寺寺寶有木造文殊菩薩坐像一尊、紙本墨書聖教三十冊(三十帖冊子)、舊御室相承記六卷、淡紫紙金泥般若心經一卷、絹本墨書尊勝陀羅尼梵字經一帖(不空三藏筆)、絹本著色孔雀明王像、聖德太子像、紺紙金泥藥師經一卷、承久三年四年日記、唐革萌繪寶珠筥一箇等,皆屬國寶。

〔參考資料〕 《仁和寺文書》;《仁和寺御室系譜》;《仁和寺諸堂記》;《仁和寺御傳》;《仁和寺諸院家記》;《諸門跡譜》;《仁和寺諸師年譜》;《延喜式》卷二十六;《日本紀略後篇》卷二、卷七~卷九、卷十一、卷十三;《左經記》;《榮華物語》卷十四。


寺格帳

二卷。編者不詳。收於《續續群書類從》卷十二〈宗教部〉。為日本寬保(1741~1744)年間,江戶幕府寺社奉行所的記錄。

本書內容係記載江戶時代,佛教各宗派寺院的朱印田祿,以及入院、住持、交接、任官、歲首、告辭時,對幕府所進獻的禮物,以及幕府與寺院間下賜、獻上物的有無、寺院地位的高低等事。上卷收錄的宗派有天台宗、淨土宗、古義真言宗(學侶方、行人方、聖方)、新義真言宗、真言律宗;下卷則收錄禪宗(濟家關山派、濟家大德寺派、曹洞宗、洞家、五山派、黃檗派)、日蓮宗(身延派、東國寺派、池上派、中山派、本成寺派)、一向宗、時宗、修驗(當山、本山各派)、無本寺。由此可知,本書為研究當時寺院經濟的珍貴資料。


持松

現代復興唐密之僧人。湖北荊門人。俗姓張。法名密林,自號師奘沙門。家世業儒,六歲從父讀四書五經,後專攻經史小學。十八歲出家於荊門鐵牛寺。二十歲受比丘戒於漢陽歸元寺。翌年赴上海愛儷園華嚴大學就學三載,畢業後往當陽玉泉寺謁祖印,叩問天台宗大意。1918年承嗣月霞之法,住持虞山興福寺,設立華嚴預備學校,以培育僧才。

1922年冬,因閱《法輪寶懺》,有感於瑜伽祕密部類幽奧難解,並知此唐代密法猶盛行於日本,遂東渡赴日。禮高野山天德院金山穆韶阿闍梨,受古義真言宗中院一派傳授,得五十一世阿闍梨位。1923年學成歸國後,先在杭州菩提寺傳法灌頂。翌年住持武昌洪山寶通寺,講經、傳戒、灌頂無虛日。並擬在洪山建立真言宗根本道場。1925年赴日參加東亞佛教大會。會期結束,旋往新潟縣從權田雷斧僧正受新義真言宗各流灌頂。次年四月,至京都比叡山延曆寺學習台密儀軌。畢業後又赴高野山,依根本上師金山穆韶,受三寶院安祥寺各流傳授及口訣,兼習梵文文法。1927年回國,因洪山寶通寺毀於兵火,乃留上海年餘。復應遼寧、南京等地之請,講經、傳戒、修法、灌頂,法務盛極一時。

1936年春三度赴日,同年四月返國。從此常住上海聖仙寺。師諳日文、梵文,善詩詞,兼工書法,著作涵括顯密二教,共有二十六種。其中之《華嚴宗教義始末記》,全面解釋華嚴教義;《密教通關》則是一部闡述我國唐密與日本東密源流的綱要性著作。

〔參考資料〕 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密宗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3});《名僧錄》。


金剛峰寺

日本古義真言宗的總本山。位於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山。初為高野山全山堂宇的總稱。明治以後,成為山上本院青巖寺的專稱。

弘仁七年(816),日本真言宗開祖空海(774~835)奏請嵯峨天皇賜地高野山。翌年空海即登高野山結菴修諸法,並著手營建伽藍。十年(819),金堂落成。又仿南天竺之鐵塔續建大寶塔,至真然之時始告完成,並命名金剛峰寺。

寬平元年(889),長壽入住本寺,設座主職。後來本寺與京都之東寺發生爭執,遂由東寺之觀賢兼任座主職。此後,本寺即受東寺支配,勢力逐漸衰退。至寬治四年(1090),明算任高野山檢校,本寺始恢復昔日盛況。

天承元年(1131),覺鍐(1095~1143)於高野山建大傳法院,後任本寺及大傳法院兩寺座主之職,致使兩寺發生紛爭。保延六年(1140),本寺寺眾攻擊大傳法院,覺鍐逃至根來(那賀郡),而成為真言宗新義派之祖。

天正九年(1581),本寺不服織田信長之命,遂受大軍攻打。天正十三年(1585),豐臣秀吉伐根來寺,欲乘勢攻打本寺,幸賴木食應其之奔波遊說,始得解圍。其後,由於秀吉甚為賞識應其的才德,乃捐寺地與應其。此外,秀吉又為生母(青巖貞松禪尼)祈福,乃於高野山內建青巖寺。

天保十四年(1843),本寺遭火燒燬。明治元年(1868),改青巖寺為金剛峰寺。六年,本寺與東寺共為古義真言宗總本山。三十三年,本寺獨立稱高野派,並置管長。大正十四年(1925),高野、御室及大覺寺三派聯合以金剛峰寺為古義真言宗之總本山。

本寺寺寶有佛涅槃圖、阿彌陀聖眾來迎圖、五大力菩薩像、孔雀明王像等。

〔參考資料〕 堀田真快《高野山金剛峰寺》。


高野山

日本古義真言宗總本山。位於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町。略稱南山、南岳、野山。弘仁七年(816),空海奏請嵯峨天皇詔許開闢此山,興建伽藍。空海入寂後,弟子真然繼承其志,陸續完成諸堂。其後,堂舍多遭燒毀,至寬治四年(1090)明算擔任高野山檢校,遂逐漸復興,後又得幕府、武士的護持,印刷事業發達,刊行《高野版大藏經》。此後,人才輩出,宗學大盛。然而,由於宗派勢力的擴大,山上真言宗的信徒逐漸形成所謂「高野三方」的三個集團。即專事研究的「學侶方」,掌管事務行政的「行人方」,及在山上專修念佛的「聖方」。這三方徒眾,紛爭迭起,時有武力爭鬥。

明治時代之後,此山成為古義真言宗的總本山。由於歷經千餘年的經營,此山已成為日本佛教勝地。寺院建築亦甚為聞名。全山建築以「壇上伽藍」為中心,分成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蓮華谷等十區(合稱高野十谷)。各區內塔頭寺院林立。其中,不動堂及金剛三昧院為國寶級建築。此外,山中重要文物收藏頗豐,如佛涅槃圖、善女龍王畫像、阿彌陀聖眾來迎圖、五大力菩薩像、阿彌陀三尊像、勤操僧正畫像等,皆列為國寶。另有特具歷史價值的法具及文書等,多陳列於靈寶殿中。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四章、第四期第八章(摘錄)

高野三方之爭
(一)當初高野山在創立大傳法院時,設置了「學侶」,在大治五年(1130)又安置一些「堂眾」(也稱「坊人」),專門管理香花餉米之事。從此,學侶成為山中的清眾,專心從事學業的研究,相繼出了一些碩學大師,使教相興盛起來。然而堂眾,即後來的「行人」,從管理封祿、貢賦、出納等事逐漸有了權勢。賴瑜和尚振興根來寺的時候,根來寺內也設有「行人」。從建武年間(1334~1335)起,各地大亂,高野山和根來寺由於軍卒常常闖入,「行人」等就執甲防禦。因而「行人」之數越來越增加,到了元龜、天正年間(1570~1592),專識坊、岩室坊、閼伽井坊等處(坊,僧舍),稱為「旗頭」,各率數千之眾,配備兵器、糧食,儼然是一個兵團,專橫跋扈之極。於是乎,織田信長曾捕殺了高野山僧眾一千餘人。不久,在天正十三年(1585)三月,豐臣秀吉帶著武器來到根來寺,斥責僧眾的專橫跋扈,並派遣木食上人應其勸寺眾歸順。可是寺眾六千餘人依仗「行人」的威勢不願歸服,反而乘夜襲擊木食應其的宿處。豐臣秀吉大怒,曉諭學侶退散,並一舉打敗「行人」,放火把堂塔伽藍全部化為灰燼。於是,覺鍐上人以來四百四十餘年的靈地,一下子化為焦土。秀吉進而派使節到高野山,收回領地並勸說他們歸順。應其為高野山奔走,終於使全山沒有出事,但「行人」的橫暴並未完全收歛。

高野山之所以能夠完整無事,完全由於木食應其的力量。應其原是近江佐佐木氏的家臣,後又轉仕大和的越智氏,主家沒落以後,出家到了高野山,經過草衣木食的苦行修練,得到「木食上人」的稱號。他以所謂「客僧」身份住在谷屋寺。當豐臣秀吉的軍隊要進攻高野山的時候,木食應其到了雜賀的軍陣之中,獻上數卷祈禱的經卷,說明山上並無他意,雙方簽定幾條和約。從此,他受到豐臣秀吉的推重,完成了妙法院營建大佛的事業,立了功。高野山的金塔、大塔以及經藏的營修,也全靠他的力量;他還勉勵學侶,進修學業。這樣經過數年的時間,使全山的面貌煥然一新。天正十八年,他在山上興建一寺作學舍供各地客僧講法議論。後陽成天皇(1586~1610)賜以「興山寺」的匾額,豐臣秀吉施捨領地。由此,木食應其又有「興山上人」之稱。(中略)

(二)高野山的學侶和行人之間的傾軋越來越激烈,而到聖方興起以後,山上的紛爭進一步激化,在學侶、行人、聖方之間互相嫉妒鬥爭,年年向幕府上訴,求幕府裁判。自從木食應其以來,他所興建的興山寺、青岩寺在山中很有勢力,在應其以後,由行人方面文殊院的勢譽和五大院的深盛,監管這兩個寺,慶長五年(1600)十一月,勢譽暗中離開近江,到德川家康的本營服務,請得了繼承應其的朱印公文,此後,行人方面掌握了興山寺、青岩寺等處,勢力有所擴張;他們蔑視學侶,極其傲慢。學侶為此上訴。慶長六年五月,德川家康召見了學侶和行人兩方,斷定其曲直,修改了以前的朱印公文,把青岩寺和谷屋寺交給學侶一方,而且對行人有所限制,這樣學侶才開始有了權力,此後又制定了「內談議法制度」,設置了兩個學頭來統管學侶,以寶性院作為「左學頭」,以無量光院作為「右學頭」,因此有「寶門主」和「無門主」之稱。而蓮華三昧院的賴慶本來出身客僧,他統率學侶,在當時是聞名全山的。(中略)

行人方面卻以興山寺來顯示威勢,在慶長十一年八月,他們襲擊了聖方所在的大德院。從此以後,行人方面與聖方之間互相發生紛爭,聖方屢次向幕府控訴行人的橫暴。

所謂「聖方」,是從平安時代中期以後由厭世隱退而修行念佛之徒興起的,有「西谷聖」、「萱堂聖」、「千手谷聖」的名稱。所謂「千手谷聖」,是在他阿(遊行上人)登上高野山之後,由追隨他的人組成,人數越來越增加,後來興建了大德院,專門修持時宗。

這一次行人方面襲擊了大德院,把殿堂全部破壞了。幕府把行人和聖方召去,對他們的上訴進行裁判,而且勸諭聖方,讓他們從時宗改信真言宗。由此以後他們稱為「真言聖」。行人方面以後還經常藉學侶的力量,與聖方和在興山寺的「結眾」為難。所謂「結眾」就是山上的客僧,常常受常住僧學侶的厭惡。這樣,山中的紛爭年年不斷。

寬永五年(1628),行人方面請學侶舉行堂上灌頂,學侶不答應。行人應昌等人大怒,率徒眾二千五百人與學侶斷絕來往。從此學侶與行人的傾軋更加激烈,而行人經常採取暴劣行動。寬文四年(1664),學侶、行人、聖方又因發生鬥爭而上訴,幕府對此加以制止,貞享三年(1686)又加以制止,而到元祿五年(1692)八月,終於把行人方面的六二七人處以流刑。但在以後由於封祿引起的紛爭,也一直沒有停止。

〔參考資料〕 松長有慶《密教の歷史》;《日本の佛教》(《講座‧佛教》{5})。


高野山大學

日本高野山真言宗所設立的大學,位於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山上。其前身為古義真言宗教育僧侶的機構,即明治十九年(1886)設於高野山興山寺的古義大學林。該學林係依準弘法大師空海在《綜藝種智院式》中所諭示的教育精神而設立的。

大正十五年(1926)該校改為單科大學,並增設密教學科、佛教學科、佛教藝術學科、哲學科。昭和三年至七年(1928~1932),圖書館、校舍、大學寮等相繼落成。二十四年改成新制高野山大學,並增設國文學科、社會學科。二十七年合國文、社會、哲學三學科為人文學科,並置大學院(研究所)。三十一年新設英文學科。雖然該校設有佛教以外的科系,但在學術界中,主要仍以密教之研究與教學較為人所知。


增上寺

日本淨土宗關東大本山。位於東京都港區芝公園。山號三緣山廣度院,略稱緣山。原稱光明寺,位於武藏國(埼玉、東京)豐島郡貝塚(今千代田區紀尾井町),屬古義真言宗。明德四年(1393,一說至德二年)聖聰住持此寺後,改屬淨土宗,號增上寺。

天正十八年(1590),德川家康入江戶,歸依本寺第十二世源譽存應,遂以本寺為其家廟。慶長三年(1598)寺域移至現址。由於家康的護持,寺運甚為興隆。元和元年(1615)制定關東淨土宗十八檀林時,本寺為十八檀林之首。不久,取代鎌倉光明寺而為關東僧錄所,後又成為總錄所,掌管淨土一宗。明治維新後,幕府瓦解,寺運因而衰微。後為戰火燒毀,僅存慶長十年(1605)所建的三解脫門(三門)。現在的本堂完成於昭和四十九年(1974)。三門及家康所捐贈之宋、元、高麗三版大藏經,皆為日本之國寶。

〔參考資料〕 《江戶名所記》;《三緣山志》;《續三緣山志》;《增上寺史料集》;玉山成元《三緣山增上寺》。


新義真言宗

日本真言宗之一派。古義真言宗之對稱。宗祖覺鍐。覺鍐曾獲鳥羽上皇的信任,於長承三年(1134)兼任金剛峰寺座主及大傳法院座主。由於他有意支配高野山,因而引起該山金剛峰寺方面的反感。保延六年(1140),大傳法院及密嚴院受到攻擊,覺鍐逃往根來,在該地建一乘院圓明寺,不久即示寂。從此,高野山和根來之間紛爭不斷,直至正應元年(1288),賴瑜將高野山的大傳法院及密嚴院移至根來,才平息其紛爭。此次的遷徙也讓新義真言宗獨立出來。

賴瑜為新義派宗義之集大成者,主張「加持身說法」之義,以對抗古義派的「本地身說法」。所謂「本地身說法」,謂本來法身的大日如來,立於開悟的絕對境地說法,其所說者,即是《大日經》;而另一方面,「加持身說法」則謂大日法身分為本地身及加持身,本地身處於絕對無相之位,故無說法,唯有為保護眾生而顯現不可思議的加持身始有說法。

室町中期左右,新義派中又產生常住方與客方之二派對立。天正十二年(1584),豐臣秀吉進駐小牧。其時,根來之徒眾乘虛攻其大阪本營,十三年,根來遭秀吉討伐,終歸滅亡。常住方之專譽與客方之玄宥便率徒眾逃亡。專譽受到羽柴秀長的保護,入大和國(奈良縣)長谷寺開創豐山派;玄宥隨後受到德川家康的保護,開智積院,奠定智山派的基礎,如此新義真言宗便分成豐山、智山兩派。其後,兩派學匠輩出,豐山派有亮典、榮譽、亮汰、卓玄、英岳、亮貞等人;智山派有日譽、元壽、隆長、運敞、覺眼、曇寂、如幻等人。

明治十八年(1885)十一月,豐山、智山兩派合稱真言宗新義派;二十年三月,於東京護國寺內設置新義派大學林;三十三年八月,兩山再度分裂,各置管長,以迄於今。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二期第二十二章(摘錄)

傳法院最初是大治五年(1130)根據聖慧法親王傳奏而創建的,天承元年(1131)規模擴大,外觀宏大壯麗,號稱為大傳法院。同年十月,舉行落成供養法會,白河法皇親來參加,並賜給「供料土地」,命此院永作祈禱鎮護國家之用。覺鍐擔任大傳法院座主職務,並兼任金剛峰寺座主,因此大傳法院的興隆很快地超出金剛峰之上。覺鍐曾暫時辭去金剛峰寺和大傳法院的職位,讓給持明院的真譽,自己興建密嚴院隱居,然而金剛峰寺的眾僧對覺鍐很反感,想藉故把他趕走。他們認為覺鍐隱居密嚴院,是模仿當初弘法大師住裡院的儀相,對其僭妄表示不滿,保延六年(1140)在為兩寺領地境界發生爭論的時候,金剛峰僧一哄而起,襲擊了密嚴院,把覺鍐趕下禪座。覺鍐於是避難到了根來寺。金剛峰僧眾又闖入大傳法院,毀壞了坊舍一百餘間,把覺鍐的徒弟七百餘人趕走。後來金剛峰寺僧眾皆被判罪,然而覺鍐上人以後不再返回高野山,而在根來寺隱居,斷絕一切餘念作觀念修行。康治二年(1143)七月生病,到十二月十二日結跏趺坐而寂,年四十九歲。東山天皇元祿三年(1690)賜以「興教大師」諡號。他的付法弟子很多,高足兼海、真譽等繼承其業。

現在的真言宗有古義、新義兩派。而新義派以覺鍐上人為其初祖。但覺鍐並沒有開創分派,只是由於他創建大傳法院引起山上僧眾的不滿,使他隱居根來寺,又在同地建立圓明寺。這時他到根來寺隱居以及創立圓明寺,這成了後世分出新義派,並以覺鍐上人為初祖的由來。所謂新義派是在覺鍐上人歿後一四0年(伏見天皇的正應元年)由當時的贈僧正賴瑜提議創建的,他把高野山的傳法、密嚴二院移到根來山,正式稱之為根來寺以後才形成分派,並不是在此以前就存在的。所謂新義與古義在教義上的不同論點,僅僅是本地說和加持說的不同。可是,古義派未必採用本地說,新義派也未必採用加持說。在古義派裡面,採取加持說的人也間或有之。只是由於在根來寺獨樹一派的賴瑜採用了「加持說」,因此這竟成了新義派的理論。因為根來寺是覺鍐上人入寂的地方,此寺又是他建立的,所以後世以覺鍐作為新義派的初祖(新義派、古義派的名稱委實不妥,不如叫根來派、野山派更為妥當)。

〔參考資料〕 《高野興廢記》;《元亨釋書》卷五;《高野春秋編年輯錄》卷六~卷九、卷十二、卷十三;《本朝高僧傳》卷十六;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


種智院大學

日本真言宗京都各派所設的新制大學,位於京都巿南區東寺町。種智院之名是依據宗祖空海所創立的綜藝種智院而來,但直接起源則是明治十四年(1881),雲照在此地開辦的總黌。總黌於十九年被廢,改為事相講傳所,三十一年三月改成四年制的高等中學林,教授宗學、一般佛教學、普通學。

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又依專門學校令,更改為三年制的古義真言宗聯合高等中學。四十年十一月則變成四年制的真言宗聯合京都大學。昭和四年(1929)三月改稱京都專門學校。九年二月變更學制,採用本科三年、研究科二年的五年制,二十四年二月成為新制大學。現今設有佛教學部,專門科目分成佛教學專攻與密教學專攻,課程則依照一般新制大學的制度,不過另有教授真言宗之事相與教相之組織。

曾在本校任教的著名佛教學者,有賴富本宏、山崎泰廣、高井隆秀、御牧克己、北村太道等人。所曾開設之佛學課程,除一般性佛學科目之外,另有關於《大日經》、《理趣經》、《金剛頂經》、《辨顯密二教論》等書之專題研究,及真言密教史、即身成佛論、密教法會及儀式、悉曇字、現代布教法、聲明(佛教音樂)等方面之研習。


叡福寺

日本古義真言宗別格本山。位於大阪巿南河內郡太子町。號磯長山聖靈院。別稱磯長寺、石川寺、御廟寺。本尊為如意輪觀音。推古天皇二十七年(619),聖德太子巡檢畿內諸國寺地,定此地為其墓所。及太子薨,後人遵其遺命,與皇妃膳臣娘,生母穴穗部間人皇后合葬於此,故又稱三骨一廟。神龜元年(724),聖武天皇敕願整建七堂伽藍。天正二年(1574),遭兵火燒毀;其後,豐臣秀賴再興之。寺寶中,絹本著色文殊渡海圖,高屋連枚人墓誌等列為國寶。

〔參考資料〕 《日本書紀》卷二十二;《上宮太子拾遺記》卷二、卷五。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