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ㄌㄧˋ ㄒㄧㄥˊ
認真、嚴格的執行。如:「為避免社會治安敗壞,警政單位厲行掃黑政策。」也作「勵行」。
謂佛教之正法純味漸失所轉入之衰微時期。相對於正法、像法而言。《法華經》卷五〈安樂行品〉云(大正9‧37c)︰「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大乘同性經》卷下云(大正16‧651c)︰「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
關於此詞之意義,《法華義疏》卷五云(大正34‧518a)︰「轉復微末,謂末法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本)云(大正45‧344b)︰「有教無餘,名為末法。」此謂眾生根機漸次低下,雖有如來教法而無行證者,此時期即稱為末法。
關於末法之時限,有若干異說。若正法、像法各一千年,則佛滅滿二千年以後為末法時期;若正法、像法各五百年,則佛滅一千年以後為末法時期;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則末法為佛滅一千五百年以後。又關於末法時期之時間長短,我國諸家皆取一萬年說。如《南嶽思禪師立誓願文》謂正法住世五百歲,像法住世一千歲,末法住世一萬年。吉藏《法華玄論》卷十亦謂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又如善導《往生禮讚》云萬年三寶滅,此依《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八所云「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之語義而來。
末法之說,我國自北齊時代即已盛行。《南嶽思禪師立誓願文》中,慧思自記生於末法第八十二年,並書寫金字《般若經》等,誓傳至彌勒之世。隋‧信行唱導三階宗,以正法為第一階、像法為第二階、末法為第三階。謂於末法時當修普法。唐‧道綽、善導等人亦謂當時已入末法,而主張「時教相應」之必要,並勸時人當以懺悔念佛為事。日本方面,源信、源空等諸師亦皆鼓吹末法思想,尤以日蓮最力。謂當以最澄等法華迹門教為像法時期之法,而力倡末法時期須藉法華本門心要──「妙法蓮華經」五字,方得解脫。
◎附一︰藤堂恭俊著‧余萬居譯〈華北異民族統治下的佛教〉(摘錄自《中國佛教史》)
文宣帝(550~559)的天保七年(556),那連提黎耶舍來到北齊之鄴都,深得皇帝的厚遇,獲得了佛教界地位最高的昭玄大統法上等多數人的援助,從事佛典的翻譯。566年(北齊後主‧天統二年),也就是衛元嵩上書武帝廢佛的前一年,那連提黎耶舍就在北齊譯出了《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其中〈分布閻浮提品〉(卷五十五第十七品)有此說法(大正13‧363a)︰「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鬥諍言頌(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此外,在〈法滅盡品〉(卷五十六第二十品)內有以下記述(大正13‧379c)︰「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住在於世間,眾生煩惱盡,精進諸菩薩,得滿於六度,行者速能入,無漏安穩城。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剃頭著袈裟,持戒及毀禁,天人所供養,常令無所乏。」
這就是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之說。在南北朝中,前有北魏武帝之廢佛(446),今又有北周武帝之廢佛(北周為574年,北齊為577年),佛家面臨了逐漸毀滅的佛教表相,他們對《大集月藏經》之說,有如何的感受呢﹖也許有人認為這正是法滅盡,雖無「末法」之表現,但我們可以說他們都切身感到了末法的降臨。認為信行(540~594)的三階教,道綽(562~645)的阿彌陀淨土教,以及靈裕所開鑿的寶山石窟,靜琬(﹖~639)在房山的石經刻造事業等,都是因為切身體會到末法感而做的,實在也不為過。尤其是三階教和淨土教,這兩教都是隋唐時代的實踐佛教,是中國庶民心靈的糧食,已深入廣大的社會,尤其是繼承了道綽淨土教的善導,更被尊稱為「彌陀化身」,善導為《觀無量壽經》所撰之《觀經疏》四卷,更是隨著善導的宗教人格,影響至鉅。日僧法然即繼承此說,在「偏依善導」之上,又開了淨土一宗。
◎附二︰鹽入良道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的形成〉(摘錄自《中國佛教史》)
(一)末法觀與末法經典
〔末法觀的開始〕 佛教之正法已滅的觀念,肇始於釋尊入滅之後。因為釋尊入滅後,世上所傳教法各有不同,故有強調正法之必要。當時有相似之法,使正法為之隱沒,教團痛感危機已至,故強調要對抗像法。在《中阿含》或《四分律》等有關記述中,即有因女人出家所以住世千年的正法,也減為五百年的說法,《雜阿含》中也說,如來正法滅時,乃生相似像法。有關正法、像法的意識及其年限,乃眾說紛紜,不知何者為是,何者為非。
然而,正、像、末三時思想,真正演變為一種時代觀或危機意識,且有組織體系,則屬中國佛教界。三時的觀念可見於末法觀的創始者慧思(515~577)、創特異三階教之信行(540~594或614),以及淨影寺慧遠(523~592)、嘉祥大師吉藏(549~623)、天台智顗門下的章安尊者灌頂(561~632)、南山律的祖師道宣律師(596~667)、法相宗的祖師慈恩大師窺基(632~682)等人的言論中,從隋至唐初連續不斷。有強烈末法意識主張者慧思、信行、道宣、窺基等,都是末法興起時的幾位代表性大師。
中國佛教界之所以有末法說的興起,是因為當時人接觸到說明正法、像法及其年限與澆末說之經論,加上佛滅年代又見到某程度之統一,故五濁末世的知識乃被當時人所接受。而諸經論中,又以《大集經》〈月藏分〉的譯出(566),給人心的刺激最大。此外,當時中國佛教界又親眼目睹到澆末、末法的北周破佛問題。
〔廢佛與末法意識〕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對佛教迫害,都與信奉儒、道、佛教的政治家之互相拮抗很有關。故表面上雖有執行國家政策的大前提,事實上卻為了達成其爭奪的慾望。所謂「三武一宗」的佛教迫害,第一個是指北魏太武帝的廢佛詔,表面上的原因在於︰討伐叛軍時在寺院中搜出軍械武器,真正的原因則為,宰相崔浩與擔任帝師的道士寇謙之聯合起來,企圖以道教治國,使道教得以成為宗教主流(425~448)。後來寇謙之曾反對過分激烈的迫害佛教,但卻未發生太大的效果,這未始不是教權從屬於王權的一項證明。迫害佛教的結果,使得許多寺院與佛像、經典,遭到前所未有的損毀,所廢棄的佛寺與焚毀的佛經誠難數計,僧尼的被殺害更駭人聽聞。到了425年武帝駕崩之後,即位的高宗乃下詔復興佛教,隱伏七年之久的佛教方得重見天日,在狂熱教徒的努力下,佛教迅速的重復舊觀。然而,在官吏的任用上,中央與地方的沙門系統過於活躍,僧祇戶與佛圖戶(寺奴婢)等靠國家贊助其經濟力的數量太大,形成國家內政與經濟上的兩大隱憂,王權和教權的關係也隨之發生磨擦。廢佛之舉的反作用力,造成國家對佛教的積極保護政策,因此六世紀初魏末佛教隆盛的情形已到「僧尼大眾二百萬、佛寺三萬有餘,有識者為之嘆息」的地步,而寺院所擁有的龐大經濟力,也終於導致北周武帝的大規模廢佛。
北周武帝厲行軍國政策,目的在統一中國北方的分崩局面,而當時具有壓倒性經濟勢力的宗教建築,也成了武帝政策的犧牲品了。574年,所有的佛寺、道觀、僧侶、道士全部遭到嚴重的破壞。
較為用心的佛教徒,眼見廢佛運動的再三發生,乃對自北魏以來一直處於全盛狀態的佛教,及其潛藏著墮落、腐敗與追隨王權等現象,有了深切的反省與憤概。而後歷史探索廢佛的原因,與檢討激烈的廢佛事件,他們不得不接受經典上所說的澆末與五濁惡世的思想,為現實的遭遇做一合理的解釋。(中略)
〔末法經典〕 由於澆末與五濁惡世的意識可在經典之中尋出其根據,故在現實的社會政治與佛教教團中,投下了一種極具實感的陰影。而一般人很少提到印度佛教有關此一問題的研究。所以筆者在此介紹經說之一端。
正法、像法、末法的三時說,要直到傳入中國變成中國的佛教時才定型化。追溯其源流可上推到《雜阿含》,其中出現像法起而正法滅的觀念,此外,《法滅盡經》中的惡王出現,正法滅盡的說法,也是有關法滅思想的記載。上述的經典雖然都提到了有關正法、像法與法滅之說,但卻未提到末法說。據說印度佛教集正法、像法與法滅盡說之大成者,乃《大集經》,經中的〈月藏分〉詳述有關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世相,與劫盡末法世之情形,此〈月藏分〉所云之五種五百年說乃解脫堅固、禪定堅固、讀誦多聞堅固、多造塔堅固、鬥諍言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而這兩種說法都曾為中國與日本之末法觀所經常引用。根據經典觀察法滅說,我們可發現,世尊雖然說「過去諸如來,依壽減變,於彼七日後,正法隱沒,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世滿一千年……」,但是世尊仍然為了使正法久住,而說了大陀羅尼咒,正如《涅槃經》所云之末法中有十二萬大菩薩,持法不滅。故雖曾言法滅之說,但仍有克服法滅的正法意識存在,而非絕對的末法意識。當然,經的記載也可能意圖使教團的墮落面與形骸化,得到反省而脫離法滅說。
〔參考資料〕 《大寶積經》卷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月燈三昧經》卷七;《觀佛三昧海經》卷三;《諸法本無經》卷下;《中觀論疏》卷一(末);《安樂集》卷上;《俱舍論寶疏》卷二十九;《法苑珠林》卷九十八;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ㄅㄧˋ ㄙ ㄇㄞˋ
人名。(西元1815~1898)德國政治家,西元一八七一年任首相,後召集柏林會議,自任議長。曾破法帝拿破崙第三之軍,統一日耳曼諸邦,建德意志帝國。厲行軍國主義,手腕強硬,有鐵血宰相之稱。
ㄊㄧㄝˇ ㄒㄩㄝˋ ㄓㄨˇ ㄧˋ
俾斯麥為普魯士宰相,有「今日之事,惟黑鐵與赤血耳」之語,意謂非用兵不可,世稱「鐵血主義」,時以強硬的手腕厲行軍國主義。
(一)ㄌㄧˋ ㄒㄧㄥˊ
努力認真的執行。如:「我們當勵行勤儉建國的原則。」《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文宗孝德顯皇后傳》:「太后屢下詔:『母子一心,勵行新政。』」也作「厲行」。
ㄍㄞˇ ㄊㄨˇ ㄍㄨㄟ ㄌㄧㄡˊ
明、清時改土官為流官的政策。元代封滇、桂一帶的土著酋長為土官,以治理土著,並採世襲制。明代原本沿用,但時有土官虐殺百姓,為患邊境,故廢除土官制,改以臨時任命的流官。清代,雲南巡撫鄂爾泰厲行明代的方式,使雲、貴一帶更加安定。
ㄎㄜˋ ㄐㄧˇ ㄈㄨˋ ㄌㄧˇ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舉止合乎禮節。《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晉書.卷四六.李重傳》:「然古之厲行高尚之士,或棲身巖穴,或隱跡丘園,或克己復禮,或耄期稱道,出處默語,唯義所在。」
ㄐㄧㄣˋ ㄧㄢ ㄐㄧㄝˊ, 1.清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兩廣總督林則徐奉命嚴禁鴉片,於虎門當眾焚毀二萬餘箱。國民政府成立後,厲行禁煙政策,於民國十九年訂定六月三日為禁煙節。
2.寒食節的別名。參見「寒食節」條。
ㄓㄨㄛˊ ㄖㄢˊ ㄅㄨˋ ㄑㄩㄣˊ
特立突出,超越眾人。《後漢書.卷七三.劉虞等傳.論曰》:「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也作「卓爾不群」、「卓爾出群」。
ㄔˊ ㄕㄣ
修治其身。《列子.說符》:「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宋.蘇軾〈廣州東莞縣資福寺舍利塔銘〉:「至於持身厲行,練精養志,或乘風而仙,或解形而去。」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