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危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ㄨㄟˊ ㄒㄧㄥˋ
正直的品行。《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休

日本室町時代臨濟宗大德寺派之奇僧。初名周建,後改名宗純,別號狂雲子,又號夢閏。相傳為後小松天皇子嗣。六歲投安國寺,為長老像外鑑侍者。十三歲就東山慕哲攀學作詩,十五歲即以「衣宿花」一詩聞名於時。十七歲從壬生寺清叟學經錄,又訪西金寺謙翁宗為,浸淫關山派宗風五年。謙翁寂後,往近江(滋賀縣)堅田求謁華叟宗曇。華叟初閉門拒之,後受其至誠所感,始允入室。一日聞瞽者演岐王落髮故事,忽有所省,華叟書「一休」贈之,遂以為自號。後聞鴉鳴,脫然領悟,翌日呈機語,華叟大為賞識,乃授其印可之文書,然師鄙視文書之徒具型式,故擲地不受。華叟仍將該文書托將軍義教轉交。

其後,師放曠漫遊各地,居無定所。正長元年(1428)六月二十七日,華叟示寂,師至堅田為其修喪七日。永享四年(1432),隱棲於和泉(大阪府)。相傳師每出遊街巿,常持朱鞝木劍,巿人怪而問其故,則曰︰「今諸方之 知識實似此木劍,收在鞝內猶真劍,拔出則僅木片耳。殺猶不能,何況活人﹖」永享五年,後小松天皇不豫,嘗召師略演心要。九年寓於將軍義教之館,義教將華叟所托之印書與師,師慨然曰︰「今佛法陵遲,具眼者稀,纔持一紙之證則稱嗣某宗風,余恥類徒。」遂撕毀印書並投入火中。

永享十二年住大德寺如意庵,其後轉住德禪寺、攝津住吉之松栖庵、加賀大燈寺等,先後並開創尸陀寺、酬恩庵等。文明六年(1474)二月,奉敕住大德寺,為第四十七世,致力於振興禪風。九月避亂於和泉。十年回大德寺,復興寺門。十一年建法堂,重整寺觀。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因病示寂,年八十八。遺偈曰︰「須彌南畔,誰會我禪,虛堂來也,不直半錢。」遺骸葬於慈楊(酬恩庵)塔下。

師資性磊落,超脫世外,不計名利,不媚權勢,韜光晦跡,不拘威儀。好詠狂歌,喜吹尺八(簫),又善書畫。有《狂雲集》、《一休骸骨》、《佛鬼軍》各一卷等行世。弟子有沒倫紹等、祖心紹越、岐翁紹禎。

◎附︰《本朝高僧傳》卷四十二〈京兆大德寺沙門宗純傳〉

釋宗純,字一休,號狂雲子。母藤氏,南朝簪纓之女,為後小松帝愛幸,逮其有娠,所譖后宮,出產民間。

純僅六歲,授安國像外鑑禪師為童子。聰慧絕倫,剪 納具後,學風騷於東山慕哲樊,聽教乘於壬生清叟仁,棄參謙翁為於西金寺。翁妙心無因因禪師高弟,本色之衲僧也。服膺高風,執侍六年,及翁捐世,聞華叟曇和尚鉗鎚嚴密,抵謁江之堅田,叟拒不容,止宿漁舟,或臥露地,懇求旬日,許相看。會裡枯澹,而純貧履甚,齋盂不霑,借篷支寒,令究洞山三頓棒因緣。一夕聞鴉鳴,脫然領悟。詰旦呈機,叟曰︰「此是阿羅漢境界,非作家境界也。」純曰︰「某只喜此境界,不喜作家分上。」叟頷授記,復以徹翁以降傳來印書付之,蓋表授受不妄也。純便擲地而出,叟托之宗橘夫人曰︰「吾滅後付宗純。」

橘字華林,於叟之輪下究明大事,總持末山之流亞也。橘托帖子於源丞相,純一日在源第自謂曰︰「今時佛法陵遲,罕有具眼者,龍蛇不辨,黑白不別,纔持一紙證則曰︰「乞嗣某宗風,為某的孫。」徒浩浩如麻似粟,戚哉。」便把遞代印記,投之火中。從此放曠,漫遊靡有定處。

洛之尸陀、攝之酬恩、泉之慈濟松棲等,其卓錫之地也。後小松帝讓位之後,召純入宮,常問旨要,寵遇甚厚;後花園帝相繼崇信。初,稱光帝青宮未立,睿心猶豫,純密奏曰︰「咨天曆數正在彥仁,時不可失。」帝喜曰︰「朕儲定矣。」彥仁,後花園帝也。是以純承三帝之寵,所在眾常盈席。

示眾曰︰「凡學禪道者,切須剿絕惡知惡覺,至正知正見也。惡知惡覺者,古則因緣理論文句學得底,勞而無功者也,如此之輩,對閻羅老子面前,有甚伎倆。正知正見者,日用坐斷涅槃堂裡,全身墮在火坑底,子細看來苦中有樂,若能見得不昧因果境,若見不得永不成佛。汝等勉旃。」冬至示眾︰「獨閉閑門不省方,可中誰是法中王。諸人若問冬來意,日自今朝一線長。」頌野狐話曰︰「千山萬水山僧居,甲子今年五十餘,枕上終無老來意,夢中猶讀小時書。」

到一檀家,欄有老牛,純書一偈,掛其角端曰︰「異類行中是我曾,能依境也境依能,出生忘卻來時路,不識前身誰氏僧。」其夜牛斃矣,牛主來曰︰「師頌殺我牛。」純只一笑。以三轉語接學者曰︰「天高地厚,赤肉白骨,逼塞乾坤底,大人境界也無,三世了達漢,是如來禪,是祖師禪,欲知此兩轉語,須到慈氏下生。」

文明六年春,同門耆宿,捧敕黃來,請視篆大德,純作二偈謝恩,自警終不住,但賜鳳書紫袍耳。七年在薪之虎丘,門人作壽塔,純牓曰「慈楊」,作頌示眾。十三年十月初示疾,十一月二十一日就座書偈曰︰「須彌南畔,誰會我禪,虛堂來也,不直半錢。」瞑目而化,壽八十八。門人舁全身瘞于慈楊之塔。

純憤當時不會祖意,而濫主大法者。尋常混跡,不拘威儀。巡行城邑聚落,諭誘緇白。吹尺八,腰木劍,賦偈頌,詠和歌。頗恣其言,如風狂然。侍華叟病,手自雪穢。又大德火後,勸化四方。純建法堂,慨龍翔寺頹廢,力募緣還復舊觀,是豈狂也哉,偏大信根之所作矣。平生偈語,門人編輯,曰《狂雲集》,盛行于世。

贊曰︰有摩醯眼而可見四天下也。純公出陰界之人,摩醯不能窺其度內,然憤世矯時者危言危行焉。今之人,叨譏評,或以為墮撥無,或以為馳虛遠矣。夫有格外之機者有格外之事,非墨守規中者所可得而甄別焉。觀純始卒,所謂虛堂東海之兒孫也。辭世之語,不復誣而已。

〔參考資料〕 《一休和尚行實》;《一休和尚年譜》;《宗長居士傳》;《紫巖譜略》;《大德寺世譜》;《延寶傳燈錄》卷二十九;徐進夫譯《東海狂雲一休禪師》。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ㄉㄠˋ, [動]

1.悲哀、傷感。《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漢書.卷四八.賈誼.贊曰》:「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2.憐惜、惋惜。如:「惋悼」、「嗟悼」。

3.畏懼、恐懼。《莊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



ㄏㄨㄢ, [形]

喜樂。同「歡」。《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殫智竭力

ㄉㄢ ㄓˋ ㄐㄧㄝˊ ㄌㄧˋ
竭盡智識與精力。《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也作「竭智盡力」。


恂恂

ㄒㄩㄣˊ ㄒㄩㄣˊ, 1.溫和恭敬的樣子。《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郭解傳》:「雖為俠而恂恂有退讓君子之風。」

2.誨人不倦的樣子。《後漢書.卷六十八.郭太傳.論曰》:「然而遜言危行,終亨時晦, 恂恂善導,使士慕成名,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宋書.卷十四.禮志一》:「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軻皇皇,誨誘無倦。」

3.緊張恐懼的樣子。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直言危行

ㄓˊ ㄧㄢˊ ㄨㄟˊ ㄒㄧㄥˋ
行為端正,言語正直。唐.白居易〈使百職修皇綱振〉:「以直言危行者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為凝滯。」


夙夜在公

ㄙㄨˋ ㄧㄝˋ ㄗㄞˋ ㄍㄨㄥ
早晚都在從事公務。形容勤政盡職。《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今大臣親奉明詔,給事目下,其有夙夜在公,恪勤特立,當官不撓貴勢,執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咿喔

ㄧ ㄨㄛˋ
狀聲詞:(1) 形容禽鳥鳴聲。唐.儲光羲〈射雉詞〉:「遙聞咿喔聲,時見雙飛起。」(2) 形容嬉笑聲。唐.韓愈、孟郊〈納涼聯句〉:「儒庠恣游息,聖籍飽商搉。危行無低徊,正言免咿喔。」(3) 形容搖櫓聲。宋.晁補之〈富春行贈范振〉詩:「鼓聲鼕鼕櫓咿喔,爭湊富春城下泊。」


危言

ㄨㄟˊ ㄧㄢˊ
正直的言論。《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漢書.卷六四下.賈捐之傳》:「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危言危行

ㄨㄟˊ ㄧㄢˊ ㄨㄟˊ ㄒㄧㄥˋ
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當官不撓貴勢,執平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處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