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一卷。唐‧伽梵達摩譯。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陀羅尼經》、《大悲總持經》、《千手觀音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大悲心經》、《千手經》、《千手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

本經屬雜部密教千手法。經文初述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心陀羅尼的因由及其誓願。次說誦此咒可遠離飢餓困苦死、枷禁杖楚死等十五種惡死,而得所生之處常逢善王、常生善國等十五種善生。其次列出大悲心陀羅尼,並說其咒相,謂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接著,敘述誦持此咒的方法及功德、成就法。又說如意珠手等四十手及其功能。最後,述說日光、月光二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咒並願加擁護。此外,卷首所附加的御製序,一般認為是唐高宗所作,但未能確定。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部淨居炎摩羅

(神名)二十八部眾之一,略曰五部淨。為千手觀音之眷屬,常隨逐行者而擁護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曰:「我遣梵摩三缽羅,五部淨居炎摩羅,常當擁護受持者。」即是。


千手經

(經名)具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略云千手經,千手陀羅尼經。是即流通本之大悲咒也。宋四明尊者依經設立行法,至今如說修之。應驗非一。不空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為此本之異譯。其他別本之千手經有二部:一為唐智通譯之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一為唐菩提流志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此二者同本異譯也。


千手陀羅尼

(經名)具名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略云千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悲陀羅尼,大悲咒等。是伽梵達磨譯之千手經所說之咒語。有八十二句。現今諸宗流通者是也。其他不空所說之千手經等。咒語少異。又經中說種種之別名。伽梵達磨譯之千手經曰:「佛告阿難: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


經軌

(雜名)大聖天歡喜雙身毘那夜伽法,一卷,不空譯。使咒法經,一卷,菩提留支譯。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一卷,善無畏譯。大聖歡喜雙身毘那夜迦天形像品儀軌一卷,憬瑟撰。毘那夜迦底瑜迦悉地品秘要,一卷,含光記。佛說金色迦那底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

(經名)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一卷,金剛智譯,稱為金剛智儀軌。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稱為不空儀軌,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一卷,地婆訶羅譯。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法,一卷,善無畏譯。七俱胝獨部法,一卷,善無畏譯。

(術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是通常之千手經也。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唐智通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一卷,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一卷,唐不空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一卷,三昧蘇婆羅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法,一卷,唐伽梵達磨譯。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宋知禮集。

(術語)阿吒薄俱元帥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修行儀軌,三卷,唐善無畏譯。又有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神咒經,一卷,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尼經,一卷,阿吒薄拘付囑咒,一卷,俱失譯。

(經名)不空索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不空索咒經一卷,隋闍那崛多譯。不空索神咒神經,一卷,唐玄奘譯。不空索咒心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佛說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一卷,趙宋施護譯。已上四經皆前經之第一品也。又,佛說不空索陀羅尼儀軌經,二卷,師子國三藏阿目佉譯。是三十卷經一二兩卷之異譯也。又,不空索陀羅尼自在王咒經,三卷,唐寶思惟譯。不空索陀羅尼經,二卷,北天竺婆羅門李無諂譯。二經同本也。

(經名)北斗七星護摩法一卷,北斗七星護摩念誦儀軌一卷,北斗七星延命經一卷,北斗七星念誦儀軌一卷。

(術語)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一卷。金剛頂經多羅菩薩念誦法,一卷。聖多羅菩薩經,一卷。聖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一卷。聖多羅菩薩梵讚,一卷。

(術語)實叉難陀譯之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玄奘譯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失譯之大方廣十輪經,八卷。輸婆迦羅譯之地藏菩薩儀軌一卷。其他涉於疑者,有延命地藏經一卷,地藏菩薩念誦儀軌一卷,蓮華三昧經一卷。

(術語)有如意輪菩薩念誦法一卷,觀自在如意輪瑜伽一卷,如意輪菩薩觀門義註秘訣一卷,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一卷,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佛說觀自在菩薩如意心陀羅尼經一卷,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佛說如意輪蓮華心如來修行觀門儀一卷。

(經名)青頸觀自在菩薩心陀羅尼經,一卷。青頸大悲王觀自在念誦儀軌,一卷。青頸大悲心陀羅尼,一卷。

(經名)寶積經三十六卷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二金毘羅天受記品第二,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一卷,唐不空譯。

(術語)密部之經典與儀軌。

(經名)摩利支提婆華鬘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經,一卷,阿地瞿多譯。攝於陀羅尼集經第十。摩利支菩薩略念誦法,一卷,不空譯。摩利支天一印法,一卷,失譯。摩利支天陀羅尼咒經,一卷,失譯。大摩利支菩薩經,七卷,天息災譯。

(經名)普光明燄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不空譯,二卷,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寶思惟譯,一卷,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一卷,失譯,大隨求八印,宗叡傳,一卷。

(術語)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一卷,不空譯。


[佛光大辭典]
千手經

即記載關於千手觀音之經典,共有四本。即:

(一)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全一卷。唐代伽梵達摩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略稱千手千眼大悲心經、千手陀羅尼經、千手觀音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總持經、千手經。內容述說因由、發願、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惡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羅尼、受持之功德、咒詛法、四十二手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薩擁護之咒等。又於卷首附加御製序。一般稱為千手經者,即指此經。

(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全一卷。唐代不空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略稱千手觀音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經。內容乃擷取伽梵達摩所譯千手經之精華,從發願以下之陀羅尼、四十二手各各之功德等,皆一一擷取之,另加上四十二手之圖與真言。此經為前述千手經之異譯。

(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全一卷。唐代菩提流志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略稱千手觀音姥陀羅尼身經、千手經。內容初述姥陀羅尼與功德,次述總攝身、總持陀羅尼、諸佛三昧等之十二印明,又述千手觀音畫壇法與咒詛法,後述辯才、成等正覺、神變自在、請千眼觀音王心印咒等之十三印明。

(四)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凡二卷。唐代智通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略稱千眼觀音陀羅尼神咒經。內容述說千手觀音之印咒法及壇法等。此經為前述菩提流志譯本之異譯。此二譯本所載之二十五種印咒法大同小異,然大身咒及曼荼羅壇法則互有差異。本經之梵本,係於唐貞觀年中,北印度僧所奉進者。 p733


大悲心陀羅尼經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全一卷。唐代伽梵達磨譯。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千手經。今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現時流通之大悲咒,即此經宣說之咒語。大悲咒在我國甚具靈驗,廣為佛子所奉持。以大悲咒所加持之水,稱為大悲水,為我國佛子所常服。有關大悲咒之經典,除上述譯本之外,另有金剛智、不空等人所譯,俱載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p859


大悲咒

梵名 Mahākārunikacitta-dhāranī。又稱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亦即說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內證功德之根本咒。據唐代伽梵達磨所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此咒全文計有八十四句,誦此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善生者:(一)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三)常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常得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不受他人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龍天善神恆常護衛,(十四)所生之處得以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悟甚深義。十五種惡死,係指:(一)飢餓困苦死,(二)枷禁杖楚死,(三)怨家讎對死,(四)軍陣相殺死,(五)虎狼惡獸殘害死,(六)毒蛇蚖蠍所中死,(七)水火焚漂死,(八)毒藥所中死,(九)蟲毒所害死,(十)狂亂失念死,(十一)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惡人厭魅死,(十三)邪神惡鬼得便死,(十四)惡病纏身死,(十五)非分自害死。此外,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則謂,若誦此咒一百零八遍者,則一切煩惱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之清淨。於今之密宗、禪宗等顯密宗派均極重視誦持此咒。

本咒文有多種翻譯,其章句亦依各經而異,如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智通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菩提流志譯)所載為九十四句;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金剛智譯)為一一三句;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不空譯)為四十句,並謂誦此咒可得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鉤召等四種成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不空譯)所載則有八十二句。〔敕修百丈清規卷上祝釐章、禪林象器箋經錄門〕 p860


大辨功德娑怛那

又作大辨功德天、大德天女。二十八部眾之一,為千手觀音之眷屬,擁護行者之善神。係帝釋天之女,多聞天之妃。其形像,左手把紫紺色如意珠,右手持金剛劍。真言為:唵摩訶具陵吉利他曳娑婆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佛像圖彙卷四〕 p888


五八尊

指千手觀音。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載,觀世音菩薩於過去聞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誓願濟度一切眾生,而現千手千眼。千手觀音即千體之觀音,以之配於三界之二十五有,則於每一有皆以四十手而施予濟度,即四十體之觀音,四十為五、八相乘之數,故稱為五八尊。 p1043


五部淨居炎摩羅

二十八部眾之一。又稱五部淨。為千手觀音之眷屬,常跟隨、擁護行者之善神。五淨居即五那含,淨居位於上天,炎摩羅則處下地。於善極果時,淨居天示禮法;於惡極果時,炎摩羅示治法。今取上下之軌則合為一部,故稱五部淨居炎摩羅。其形像,依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所記,身呈紫白色,左手持炎摩幢,右手執女竿。〔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二十八部眾釋〕 p1159


木患子

又作槵子、木槵子、無患子。恐係學名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之落葉亞喬木,高達丈餘,初夏之際,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內出珠狀之種子,種子堅黑,可作念珠之用。印度古來即以之製為念珠,故木槵子經載,欲滅煩惱和業報之障,須貫木槵子一百零八顆,常行攜帶之。於我國,初唐之時即以木欒子(無患子之一種)製成念珠,以為稱名念佛之用。本草綱目列有「無患子條」,共舉出七種別名,即:桓、木患子、噤婁、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見愁。另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之註所載,阿唎瑟迦柴即是木患子;而阿唎瑟迦柴或即梵語 aristakāksa 之音譯,然 aristaka 之學名乃 Sapindus detergens,與上記之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為不同之植物。〔陀羅尼集經卷十功德天像法、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慧琳音義卷三十七、增廣本草綱目卷三十五下無患子條〕 p1471


正法明如來

即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時之名號。又稱正法明王。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世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自在、撚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議之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欲發起一切菩薩廣度眾生,而示現菩薩形。 p1993


金大王

為千手觀音之眷屬,護持行者之善神。二十八部眾之一。其形像,據安置於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者,為左手握拳安於腰間,右手持獨鈷杵。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列舉之二十八部眾,並無此神。〔佛像圖彙卷四〕(參閱「二十八部眾」173) p3521


金色孔雀王

為千手觀音之眷屬,護持行者之善神。二十八部眾之一。其形像為黃金色,左手執寶幢,幢上有孔雀鳥,呈細妙色,宣說無量之妙言。真言為「唵具光[口*半]吒沙羅迦羅放光[口*半]吒沙羅迦羅周遍吽羅迦唵[口*半]吒娑婆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佛像圖彙卷四〕(參閱「二十八部眾」173) p3528


金毘羅陀迦毘羅

為千手觀音之眷屬,護持行者之善神。二十八部眾之一。略稱金毘羅陀、金毘羅王。據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載,其形像為身呈白紅色,左手握寶弓,右手持寶箭;佛像圖彙卷四所載列者則係左手持寶珠。真言為「唵嚩悉儞阿利夜三曼他娑婆訶。」〔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參閱「二十八部眾」173) p3531


阿波末利迦

梵語 apā-mārga 之音譯。又作阿婆麼羅誐、阿婆末唎。意譯為牛膝。係一種野生之藥草。學名 Achyzanthes bidentata。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載,若女人懷妊,胎死腹中,可取此草一大兩,和水二升煮之,絞滓取汁而飲,痛楚盡去。〔不空羂索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枳橘易土集卷三〕 p363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大悲懺法

佛教法會儀式之一。又稱大悲懺。係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尊,以持誦大悲咒為主要內容的懺法。茲依香港東普陀寺所舉行的大悲懺,記其次第如下︰

(1)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2)唱「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再唱願文。

(3)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並一心頂禮阿彌陀世尊、千光王靜住世尊、諸佛世尊、正法明世尊、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觀音所說諸陀羅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總持王菩薩、日田薩、月田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菩薩,接著頂禮迦葉尊者、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最後頂禮善吒梵摩瞿婆伽天子、四王天龍八部、童目天女、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風神、土神、山神、地神、宮殿神等一切眷屬。此段係為勸請諸佛、諸菩薩、諸神而唱者。

(4)引用經文。

(5)十稱「南無大悲觀世音」,隨著引磬一擊即唱一字。

(6)唱《大悲心陀羅尼經》之中的「我若向刀山……自得大智慧。」

(7)十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十聲「南無阿彌陀佛」。

(8)引用唱念《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關觀世音菩薩所說最重要的經文︰「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9)讀大悲咒本咒。

(10)讀本咒後之經文。

(11)唱「南無十方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千光王靜住佛、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總持王菩薩」,且繞行。

(12)最後唱三自歸,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唐‧伽梵達磨所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略稱《大悲心陀羅尼經》,係大悲懺法之核心依據。此經翻譯的年代不詳,據傳,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650~660),伽梵達磨曾譯出《大悲心陀羅尼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又,金剛智、菩提流支、不空等亦曾譯出大悲咒,但長期被讀誦者係伽梵達磨譯本。

在採用《大悲心陀羅尼經》本咒部分之前,所附加的「南無大悲觀世音」以下,至「我若同畜生自得大智慧」經文,係出自《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所收錄的《大悲啟請》,此乃以大英博物館藏的敦煌本(S-2560)為底本。此《大悲啟請》題名之下,有文云(大正85‧1295b)︰「准經,凡欲受持,先志心念阿彌陀佛三遍。緣阿彌陀佛是觀音本師矣。」係將阿彌陀佛信仰與觀音信仰合而為一。

此《大悲啟請》完成於何時,已不得而知。但依此可知唐代以降,敦煌地方亦讀誦大悲咒。此外,唐代宗密,也撰有《圓覺經道場修證儀》;活躍於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壽,在記述自己日常行持的《百八門》中,也包含有大悲心陀羅尼之讀誦。另外,四明知禮之門人則全所編的《四明法智尊者實錄》(收在《四明尊者教行錄》卷七)中,有《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及「大悲懺法三七晝夜一十遍」的記錄。由此可知,大悲懺法的組織者係宋代的四明知禮。《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收錄有題為四明沙門知禮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此大悲心咒行法係從《大悲心陀羅尼經》取出本咒,再取經文重新組織為本咒前後之文而成。最初之「一心頂禮」以下之諸佛、諸菩薩、諸神名,皆出自《大悲心陀羅尼經》,如此將經文加以組織成懺法,可說是四明知禮的功勞。一般認為,知禮所組織成的懺法,主要是根據天台六祖湛然的《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將所謂《大悲心陀羅尼經》未組織的經文,分類組織成(1)嚴道場、(2)淨三業、(3)結界、(4)修供養、(5)請三寶諸天、(6)讚歎伸誠、(7)作禮、(8)發願持咒、(9)懺悔、10修觀行等十科。此由《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悲心咒行法》的對照即可得知。

清代寶華山律師讀體(1601~1679),曾摘取若干知禮《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的文字,廢除根據天台懺法而來的十科分類,而重新加以組織。此外,清‧康熙六十年(1795),嘉禾沙門寂暹合刻大悲懺法,至嘉慶二十四年(1819 ),又曾參閱數本,重新編輯。現在《卍續藏》所收錄的大悲懺法,即是寂暹所重輯者。比較此《卍續藏》本大悲懺法與香港流布的大悲懺法(香港佛教流通處出版),內容稍有出入;其中最大的差異是︰香港在「一心頂禮」的佛菩薩名中有「天台教觀四明尊者法智大師」之名。《卍續藏》本的大悲懺法,可能是在寶華山律師讀體刪文重纂時,不取四明知禮的十科分類,而於其時刪除四明之名。

香港妙法精舍出版的《念誦儀規》中,有「觀世音菩薩聖誕祝儀」(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為唱念大悲咒的行法。又,從《觀音經咒靈感輯略》之類的書籍來看,其大悲懺法是由《觀音經》、《般若心經》、《白衣大士神咒》、《六字大明咒》、《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大悲咒》、《讚觀音菩薩偈》、《回向偈》所構成。

〔參考資料〕 鎌田茂雄《中國の佛教禮儀》。


大悲心陀羅尼

即俗稱之「大悲咒」。為唐宋以來,我國佛教界所盛行的長咒。亦名千手千眼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無礙大悲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

依此咒之相關佛典所載,此咒係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受之於千光王靜住如來。時觀世音始住初地,一聞此咒,立超第八地,故心生歡喜,發誓弘布,以利樂眾生;觀世音菩薩乃即應願,而身生千手千眼。

大藏經中載有本咒之相關經典為數不少,玆列之如次︰

(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卷,唐‧伽梵達磨譯。

(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一卷,唐‧菩提流志譯。

(3)《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二卷,唐‧智通譯。

(4)《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

(5)《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唐‧金剛智譯。

(6)《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一卷,唐‧不空譯。

(7)《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一卷,唐‧蘇嚩羅譯。

(8)《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二卷,唐‧不空譯。

(9)《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一卷,唐‧不空譯。

(10)《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一卷,唐‧善無畏譯。

此中,依經典之不同,全咒之章句亦有異,如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卷上,及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所載,此咒計九十四句;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所載,則為一三○句;不空譯《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載則為四十句;伽梵達磨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則有八十四句。現代之顯密各宗派所誦持者,即伽梵達磨所譯。玆列其全咒如次︰

(1)中文大悲咒


南無 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 南無 阿唎
耶 婆盧羯帝 爍缽囉耶 菩提薩埵婆耶 摩
訶薩埵婆耶 摩訶 迦盧尼迦耶 唵 薩皤囉
罰曳 數怛那怛寫 南無 悉吉㗚埵 伊蒙阿
唎耶 婆盧吉帝 室佛囉楞馱婆 南無 那囉
謹墀 醯唎摩訶 皤哆沙咩 薩婆阿他 豆輸
朋 阿逝孕 薩婆薩哆 那摩婆薩哆 那摩婆
伽 摩罰特豆 怛姪他唵 阿婆盧醯 盧迦
帝 迦羅帝 夷醯唎 摩訶菩提薩埵 薩婆薩
婆 摩囉摩囉 摩醯摩醯 唎馱孕 俱盧俱盧
羯蒙 度盧度盧 罰闍耶帝 摩訶罰闍耶帝
陀囉陀囉 地唎尼 室佛囉耶 遮囉遮囉 
麼麼 罰摩囉 穆帝隸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囉嘇 佛囉舍利 罰沙罰嘇 佛囉舍耶
呼盧呼盧摩囉 呼盧呼盧醯利 娑囉娑囉 悉
唎悉唎 蘇嘇蘇嘇 菩提夜 菩提夜 菩馱夜
菩馱夜 彌帝唎夜 那囉謹墀 地利瑟尼那
婆夜摩那 娑婆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摩訶
悉陀夜 娑婆訶 悉陀喻藝 室皤囉夜 娑婆
訶 那囉謹墀 娑婆訶 摩囉那囉 娑婆訶 
悉囉僧 阿穆佉耶 娑婆訶 娑婆摩訶 阿悉
陀夜 娑婆訶 者吉囉 阿悉陀夜 娑婆訶
波陀摩 羯悉陀夜 娑婆訶那囉謹墀 皤伽
囉耶 娑婆訶 摩婆利 勝羯囉夜 娑婆訶 
南無喝囉怛那 哆囉夜耶南無 阿利耶 婆
羅吉帝 爍皤囉夜 娑婆訶 唵 悉殿都 漫
多囉 跋陀耶 娑婆訶


(2)梵文(羅馬字拼音)大悲咒


namo ratna-trayaya namaḥ arya avalo
kiteśvaraya bodhisatvāya mahā-satvāya
mahā-kāruṇikāya oṃ sabalavati śudhana
tasya namas-kṛtvanimaṃ ārya avalo
kiteśvara laṃtabha namo nīlakaṇṭha ślīma
hāpataśami sarvatodhuśupheṃ aśiyuṃ sar-
vasada nama bhaga mabhatetu tadyatha oṃ
āvaloki lokate kalati eśili mahā-bodhisatva
sabho sabho mara mara maśi maśi
ridhayuṃ guru guru gamaṃ turu turu bha-
śiyati mahā bhaśiyati dha ra dhara dhiriṇi
śvaraya jala jala mama bhamara mu dhili
edyehi śina śina alaśiṃ bhalaśari bhaśa bha
śiṃ bharaśaya hulu hulu pra hulu hulu śri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 budhi budhi
budhaya budhaya maitriye nīlakaṇṭha tri-
śaraṇa bhayamaṇa svāhā sitaya svaha ṃahā
sitáya svāhā sitay aye śvaraya svaha nīla
kaṇṭhi svāhā pranila svaha śri sidha
mukhaya svāhā sarva mahā astaya svāhā
cakra astaya svaha pa dma keśaya svāhā
nīlakaṇṭhe paṇṭalaya svāhā mobholiśaṅk-
araye svāhā namo ratna-trayaya namaḥ
arya avalokita īśvaraya svāhā oṃ sidhyantu
mantra pataye svāhā。


上列咒文中之梵文羅馬字拼音,係《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所收該咒之譯音,為日本學者所譯。中文咒文中之「那摩婆薩哆」五字,為不空與伽梵達磨二師譯本所未載。然坊間流通之大悲咒本則皆有之。

以持誦大悲咒加持的淨水,謂之大悲水。凡三寶弟子淨口虔修者均可念大悲水以作息災解厄之用,且可布施結緣。念時,先須焚香頂禮,供開水一杯(多少不拘);應念 (1)香讚,(2)淨口業真言,(3)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4)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三聲),大悲咒四十九遍,(5)補缺真言,(6)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

相傳此大悲水仗佛威力能治一切大小疑難之症。服此水者必須素口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如小兒或病者無法念時,凡有關係之人均可同聲代念),然後服下。如服此水者或其家人能發願量力救度眾生,或每月齋素幾日,尤見功效。至若潛修大德念大悲水時,水可無限而布施亦無限,此隨發心者功德如何而定。此外,相傳用大悲水徧灑居室,亦有消災之用。

◎附︰般若室利〈真言密咒的解說〉後篇(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4})

緣起與精神
本咒是有一次釋尊在補陀落山觀世音菩薩宮殿時,因大眾(菩薩、聲聞、人天等)被觀音菩薩密現的神通、光明、瑞相驚動,因此世尊為之而說的。那時觀世音菩薩,在世尊讚歎他過去世的種種功德因緣之後,告訴世尊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尼,今正欲說」,並舉出十條理由︰(一)為安樂眾生故,. 二為除一切病故,(三)為得壽命故,(四)為得富饒故,(五)為滅除一切惡病故,(六)為離障難故,(七)為增長一切善法諸功德故,(八)為成就一切諸善根故,(九)為遠離一切諸怖畏故,(十)為速滿一切諸希求故。因甚得世尊的嘉許故,奉命說了本咒──大悲心陀羅尼。即︰觀世音菩薩,於過去世曾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佛所,聽得本咒,因此發了誓願欲度來世的一切眾生。說來真不可思議,當他發此願後,身便具足了千手千眼,因此他歡躍異常,除重舉前此之十願之外,更立六大誓願為持本咒者迴向。所以欲持本咒的行者,必須體解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大悲。十大願和六大願就是︰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圓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據經中的記載,持本咒的人,不但能得到種種無量功德,同時又能生於十五種善生和離十五種的橫死。但在此我們必須要明白的,就是本咒的精神,不然,只有辜負了菩薩的大悲,又自欺了自己。經中說明本咒的精神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


乾闥婆

又作犍闥婆、健達縛、乾達婆、彥達婆、犍沓和、乾沓惒、犍塔和、乾沓婆。意譯食香、尋香、香陰、香行等。

(一)乾闥婆神︰又稱尋香神、香神、香音神、樂神、執樂天。在印度神話中,原是半神半人的天上樂師。在佛教,被列為八部眾之一,是帝釋天屬下職司雅樂之神。依《注維摩經》卷一、《維摩經玄疏》卷五所說,此神常住地上之寶山中,有時昇忉利天奏樂,善彈琴,作種種雅樂,悉皆能妙。又,諸經中或以之為東方持國天的眷屬,是守護東方的神,且有眾多眷屬。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二〈提頭賴吒天王護持品〉載,佛令提頭賴吒天王及其子乾闥婆眾等,護持閻浮提東方第四分,其下列出般支迦等三十三位乾闥婆眷屬之名。

此外,《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此乾闥婆神為觀世音示現的三十三身之一。《補陀落海會軌》曾揭示其形像,謂頂上有八角冠,身相是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執簫笛,右慧持寶劍,具大威力相,髮髻有焰鬘冠。《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千手觀音造次第儀軌》,則以之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又,印度人將幻現於空中之樓閣山川(亦即海巿蜃樓)稱為乾闥婆城(梵Gandharva-nagara,巴Gandhabba-nagara)。佛典中常用此詞以形容諸法之如幻如化。如《大品般若經》云(大正8‧217a)︰「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大智度論》卷六解釋此文云(大正25‧103b)︰
「如犍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犍闥婆城。有人初不見犍闥婆城,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轉失,日高轉滅。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

(二)指欲界「中有」之身︰多用音譯健達縛。中有之身以香為食,故得食香之名。健達縛(gandharva),詳稱健達頞縛(gandha-arva)。健達(gandha)是接頭字,頞縛(arva)係從語根arb而來,有「行」及「食」之義,因此譯作「尋香」或「食香」。一說謂乾闥婆原是好色神,常窺新婚夫妻之閨房,由此神話轉化,遂產生此神生而為人子的傳說,因此以健達縛為中有之身。

(三)乾闥婆神王︰詳稱旃檀乾闥婆神王。為密教中守護胎兒及孩童之神。依《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守護大千國土經》卷下所載,人誕生之時,有夜叉羅剎常喜噉胎兒,或傷害之,又有彌酬迦等十五鬼神,常遊行世間,為嬰孩小兒所恐怖。然若有人誦此神王之陀羅尼求之,則鬼神不能侵擾。

〔參考資料〕 (一)《長阿含經》卷十八〈世記經〉;《法華經》卷一〈序品〉;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莊嚴品〉;《大寶積經》卷六十四〈乾闥婆授記品〉;《大智度論》卷五十四;《慧琳音義》卷十一。(二)《中阿含經》卷五十四〈𠻬帝經〉;《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卷七十;《俱舍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一。(三)《覺禪鈔》;《童子經念誦法》。


補陀洛山

佛典所載之觀世音菩薩住處。又作補怛落迦山、布呾洛迦山、寶陀羅山、逋多羅山。意譯白華山、小白華山、小花樹山、小樹蔓莊嚴山,或稱海島、光明。相傳此山位於印度南方海上。據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八所載,此山中多聖賢,充滿寶石,極清淨,且有泉流池沼,華果樹林皆遍滿,善財童子遊行南方時,嘗入此山謁見觀自在菩薩。

關於「補陀洛」之音義,《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九謂舊譯名光明山者,彼山樹華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慧苑音義》卷下記載,山名「補怛洛迦」,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又,《陀羅尼經》卷二之夾註中,謂補陀落迦山此云海島。

有關此山之所在,有多種說法,如新譯《華嚴經》謂在南方海上;《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條則載,此山位於南印度秣羅矩吒國秣剌耶山(Malaya)之東,中有觀自在菩薩往來之石天宮。此外,瓊斯頓(R. F.Johnston)依《西域記》,認為此山即南印度柯摩林(Comorin)附近秣剌耶山東方的巖谷欹傾丘;其他學者亦多作推測,然迄無定論。

在佛教界,補陀洛山被視為觀音菩薩居住之聖地,古來即甚受崇信,《多羅那他佛教史》第二十三章記載,陳那之時,有一優婆塞寂鎧(Śantivarman)來詣此山;第二十四章又載,戒日王之時,月官(Candragomin)曾登此山,並建立救度佛母之堂祠及觀音堂各百座,後遂示寂於山中;第三十章載,覺密(Bud-dhaguhya)曾登此山,向觀音石像祈誓而得靈驗。又,《陀羅尼集經》卷二所載之《阿彌陀佛大思惟經》、《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皆係佛於補陀洛山觀自在菩薩之宮殿中所宣說者。另外,《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出世解脫壇像品〉,曾敘述補陀洛山變相彩畫之法。

其後,隨著觀音信仰盛行,中國、日本等將安置觀音之靈山,或與觀音有關係之殿宇,亦常以「補陀洛」或其異譯命名。如浙江省舟山群島上奉祀觀音的島嶼稱為普陀山,承德有補陀洛寺。西藏以達賴喇嘛為觀音之化身,其住處拉薩西北的宮殿稱為補陀洛(布達拉)。朝鮮江原道襄陽五峰山海邊窟中安奉觀音,稱之為洛山。日本方面,紀州那智山曾被比擬為擬於補陀洛山之東門,山麓濱宮的寺院稱為補陀洛寺;下野日光山原亦稱為補陀洛山,凡此,皆係自「補陀落山」一詞所衍化而來。

〔參考資料〕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華嚴經疏》卷五十七;《慧琳音義》卷四十;《朝鮮金石總覽》卷下;《元亨釋書》卷二十三;A. 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國語辭典(教育部)]
大悲咒

ㄉㄚˋ ㄅㄟ ㄓㄡˋ
佛教咒語之一。代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內證功德的真言。載於菩提流志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金剛智譯的《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不空譯的《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及其他譯家所翻譯的密續中。但咒文各經互異。現在通行的〈大悲咒〉,係出自伽楚達磨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此咒是漢地佛教徒最常持念的咒語之一。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