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士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十六羅漢也。見羅漢條。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顯教十六菩薩
(名數)顯教之經論,處處舉賢護等十六菩薩,是皆在家之菩薩也。全舉其名者。但思益經與智度論,寶積經百十一曰:「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無量壽經曰:「又賢護等十六正土。」法華論上曰:「如颰陀波羅(譯言賢護)菩薩等十六大賢士,具足菩薩不可思議事。」智度論曰:「善守(與賢護同義)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颰陀婆羅居士菩薩是王舍城內人,寶積王子菩薩是毘耶離國人,皇德長者子菩薩是贍波國人,導師居士菩薩是舍衛國人,那羅達婆羅門菩薩是浮梯羅國人,水天優婆菩薩,且舉此六,餘有略也。」思益經一曰:「及跋陀羅婆羅等十六賢士,跋陀婆羅(譯曰賢護或善守),寶積菩薩,星德菩薩,帝天菩薩,水天菩薩,善力菩薩,大意菩薩,殊勝意菩薩,增意菩薩,善發意菩薩,不虛見菩薩,不休息菩薩,不少意菩薩,導師菩薩,日藏菩薩,持地菩薩。」此中論之第一第二與經之第一第二全同。第三論作皇德,經作星德,是殆經論有一寫誤者。又論之第四,導師居士與經之第十四全同。又論之第五那羅延婆羅門菩薩即經之第四帝天菩薩也。又論之第六水天與經之第五全同。
指顯教經論中普遍列舉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薩。又作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賢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眾、十六菩薩。即賢護、寶積、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勝意、增意、善發意、不虛見、不休息、不少意、導師、日藏、持地等菩薩。有關十六開士之名稱,諸經所出略異。〔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大寶積經卷一一一、無量壽經、碧巖錄第七十八則〕 p392
指證得無學果的五百聲聞。經論中常見的五百阿羅漢、五百比丘、五百上首即是。如《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說興起行經》、《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涅槃經》等舉示有關五百羅漢的本生、因緣、授記等。《法句譬喻經》卷二說五百羅漢教授槃特比丘之事。《舍利弗問經》謂有住世護法五百羅漢。《大智度論》卷二以佛弟子數為五百,並出五百羅漢的名目。住世護法的羅漢,其數不僅有十六或五百之說,《入大乘論》記九十九億大阿羅漢在佛前誓言永住世護法,《法住記》記十六羅漢各有數千眷屬云云。
五百之數,是根據五百賢聖的故事。如佛滅度後,大迦葉與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結集遺法。又,相傳阿育王時,集五百羅漢僧與五百凡夫僧令合誦遺法,凡夫僧摩訶提婆(大天)驅五百羅漢僧沈於恆河,其時五百羅漢以神通飛虛空,移往北方迦濕彌羅國。參加迦膩色迦王第四次結集或造《大毗婆沙論》的,據說就是此五百羅漢。《西域記》卷二說五百賢聖的前身是南海濱一枯樹下的五百隻蝙蝠。
五百羅漢圖像的繪塑在中國究竟始於何時,雖無得確知,不過當與十六羅漢圖像同時。依《佛祖統紀》所載,可知北宋初年已有彼等圖像。宋太祖雍熙元年(984)勒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奉於天台壽昌寺。又,宋‧秦觀曾作《五百羅漢圖記》、蘇東坡作《廣州資福寺羅漢閣碑記》。此中,秦觀的圖記嘆稱吳僧法能所畫的五百羅漢一軸,說「筆畫雖不甚精絕,而情韻風趣各有所得,其綿密委曲可謂至矣。」法能是畫五百羅漢的能手,其藝事可與五代畫十六羅漢的貫休競美。另外,天台山石橋的五百羅漢也馳名於世。《嘉興續藏經》第四十三函錄《乾明院五百羅漢尊號碑》一卷,卷首附有崇禎癸未年高承埏的序,序文謂此即是南宋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碑中的住世十八尊者、石橋五百尊者的名號皆備,然其杜撰之迹歷歷可徵,當係後人所定。或許原非宋代舊物,而是明人假托亦未可知。今世稱五百羅漢大抵蹈襲乾明院羅漢的名號。
此外,對五百羅漢的尊崇,似乎在五代時已頗為興盛,如顯德元年(954)道潛禪師得吳越錢忠懿王的允許,將雪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遷於淨慈寺,創建五百羅漢堂。而各地名山也有羅漢洞或竹林聖僧寺的傳說,如河南嵩山有五百羅漢洞。現存的五百羅漢堂有北京碧雲寺、成都寶光寺、甘肅蓮華寺石窟、蘇州西園寺(戒幢建寺)、昆明笻竹寺、西山華亭寺、武漢歸元寺等處。
其中,蓮華寺石窟的五百羅漢為石刻像,雕造於宋‧紹聖二年(1095)。北京碧雲寺的五百羅漢,其規模在華北地區最為可觀。成都寶光寺、昆明笻竹寺及西山華亭寺的五百羅漢均為彩塑。寶光寺的羅漢像高約一點五公尺,形像雄偉,保存良好,是清‧咸豐元年(1851),依照常州天寧寺石板線刻的原貌而塑的。笻竹寺五百羅漢乃四川合州黎廣修携其弟子五人入滇,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起,歷時七載所完成的作品。
在日本,五百羅漢信仰盛行於江戶時代以降。隨著此信仰之流行,五百羅漢像的製作流行日本全國各地。而且,羅漢像的表情也漸傾向庶民化,可見羅漢信仰普及於一般民間。如東京都目黑大圓寺的釋迦三尊、十六羅漢、五百羅漢像(明和九年,1772),川越喜多院的五百羅漢像(天明二年,1782),小田原巿的玉寶寺(建於享保十五年,1730),大分縣耶馬溪的羅漢寺等,皆是江戶時代有關羅漢信仰的著名作品。此外,川越寄居町小林寺內,有五百羅漢像,據寺中「五百羅漢由來碑文」所載,此等羅漢像完成於天明三年(1783)。
〔參考資料〕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本朝畫史》卷中;《丹青若木集》;《海錄》卷十三;《鹽尻》卷一;《考古畫譜》卷五;《國寶目錄》;道端良秀《羅漢信仰史》第三章。
密教用語。指賢劫所出現的十六尊菩薩。又稱賢劫十六大菩薩。密教以之為賢劫千佛之上首,即金剛界曼荼羅九會中,列於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降三世會等各輪壇外四方的十六尊菩薩。如《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下云(大正18‧318a)︰
「繞輪壇四面,各一稱真言,安立賢劫位。真言曰︰吽(引)吽(短)。賢劫千如來,十六大名稱。先畫彌勒尊,次明不空見、一切滅惡趣、離一切憂暗,香象、勇猛尊、虛空藏、智幢,無量光、月光、賢護、光網尊。次畫金剛藏、無盡慧辯積、普賢大光明,及餘上首尊。」
此十六尊是在輪壇外四方各安四尊。其中,東方四尊是慈氏、不空見、除蓋障、除憂暗。南方四尊是香象、大精進、金剛幢、智幢。西方四尊是無量光、賢護、網明、月光。北方四尊是無盡意、文殊、金剛藏、普賢。
按,賢劫十六尊之說,應係由十六正士轉化而來,如《無量壽經》卷上云(大正12‧265c)︰「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云(大正15 ‧33b)︰「及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但《思益梵天所問經》所列舉的十六賢士名號和上述十六尊相比,只有賢護、香象、智幢、不空見等數尊相合,其餘多不相符。又,《寶雲經》卷一云(大正16‧209b)︰「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賢劫千菩薩摩訶薩等,彌勒最為上首。」《大寶積經》卷一一一〈淨信童女會〉云(大正11‧623b)︰「復有賢劫諸菩薩等,彌勒菩薩而為上首。(中略)復有十六大士,賢護菩薩而為上首。」
因此,上述之賢劫十六尊或即指此賢劫出現之彌勒等菩薩,再雜糅賢護等十六正士中之某些成員而成。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