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意近行
[佛光大辭典]以意識為近緣所生起之十八種受。全稱十八意近行受,略稱十八受、十八意行。即喜、憂、捨三受以意識為近緣,各行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生起十八受;分別為色喜意近行乃至法喜意近行之六種喜意近行,色憂意近行乃至法憂意近行之六種憂意近行,色捨意近行乃至法捨意近行之六種捨意近行。〔雜阿含經卷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九〕 p359
「意近行」之「意」,指六識中之「意識」。把意識的「受」分成十八種,即稱為十八意近行。具云十八意近行受,略云十八受、十八意行。
在十二緣起支中,由觸生受。受由其所相應的識之不同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的受。此中,意識的受又可分為十八種,即十八意近行受。
「意近行」的「行」是尋伺、觀察之意。所以「意近行」是指意識的「受」包含著意識對於受的性質和所緣境界的了知,這種了知就叫作「意近行」。意識的受就是由於受的性質和所緣境界的不同,而分成十八種。
受的性質有三,即喜、憂、捨。所緣境界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十八意近行就是色喜意近行、色憂意近行、色捨意近行,以至法捨意近行等。所以說,意識的受是由於意近行的差別而分成十八種,而意近行的差別是由受的性質及所緣境界的不同而建立的。
此外,十八意近行受又依染善的差別,分成三十六意近行受。隨順善品的叫「出離依受」,隨順染品的叫「躭嗜依受」。三十六意近行受,即躭嗜依喜色意近行受、出離依喜色意近行色,乃至躭嗜依憂法意近行受、出離依憂法意近行受等等。三十六意近行受又稱為「三十六師句」,《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九說,這三十六種差別句,是佛大師能知能說無滯礙,故稱為「師句」。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十七;《發智論》卷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九;《阿毗曇甘露味論》卷下;《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七;《顯揚聖教論》卷五;《俱舍論》卷十;《順正理論》卷二十八;《俱舍光記》卷十。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九卷六頁云:問:十八意近行,云何建立?為以相應?為以自性?為以所緣?設爾何過?若以相應;則唯有一。謂意識相應近行。若以自性;則唯有三。謂喜近行,憂近行,捨近行,若以所緣;則唯有六。謂色近行,乃至法近行。何故說十八耶?答:總以三緣,故立十八。謂一意識相應近行,有喜憂捨三種自性,各緣色等六種境起;故有十八。已說自性;當說所以。何因緣故,名意近行?答:此十八受,意為近緣,行於境界,名意近行。又此為近緣,令意於境,數數行故;名意近行。又依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於境捷利,樂數分別,故名為行。如捷利女,數於其夫,起分別行;或取喜相,或取憂相,或取捨相,如是捷利;受數於六境。起分別行,或行順喜相,或行順憂相,或行順捨相。由此因緣,名意近行。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