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行法輪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即三轉法輪也。
即三轉法輪。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轉法輪
(名數)佛於鹿野苑對聲聞乘人說苦集滅道之四諦有示勸證之三轉:一、示轉,此是苦也,此是集也,此是滅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二、勸轉,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勸諦之修行。三、證轉,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舉己為證也。於此三轉,上根者以第一之示轉,中根者以第二之勸轉,下根者以第三之證轉,而各悟道。又,此三轉如次第配於見道修道無學道。法華經化城喻品曰:「三轉十二行法輪。」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文句七曰:「三轉者謂示勸證。」俱舍論二十四曰:「此苦聖諦,此應徧知。此已徧知,是名三轉。」
又作三轉十二行相(tri-parivarta-dvādawākāra-dharma-cakra-pravartana)(梵)、三轉十二行法輪,三轉即示相轉、勸相轉、證相轉,十二行相即此三轉各具眼(caksus)(梵)、智(jñāna)(梵)、明(vidyā)(梵)、覺(buddhi)(梵)四行相,共有十二行相。於每一諦中,各有三轉十二行相,故四諦共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
梵語 tri-parivarta-dvādaśākāra-dharma-cakra-pravartana。又作當三轉四輪十二行法輪、四諦法輪三會十二轉說、三轉十二行法輪。指世尊三轉四諦之法輪,每一轉各具四行相,故有十二行相。三轉者,四諦各有示相轉(肯定四諦,說此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勸相轉(說此苦諦應知,集諦應斷,滅諦應證,道諦應修)、證相轉(說苦諦已知,集諦已斷,滅諦已證,道諦已修)。此三轉各具眼(梵 caksus)、智(梵 jñāna)、明(梵 vidyā)、覺(梵 buddhi)等四行相,或三周循歷四聖諦,故稱十二行相。據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九載,眼智明覺有兩義:(一)眼,即法智忍;智,即諸法智;明,即諸類智忍;覺,即諸類智。(二)眼,觀見之義;智,決斷之義;明,照了之義;覺,警察之義。
於每一諦中,皆有三轉十二行相,故四諦合之,共有十二轉四十八行相。如以苦諦言之,謂「此是苦」,為示相轉;謂「應徧知此苦」,為勸相轉;謂「已徧知此苦」,為證相轉。此三轉依次可配於見道、修道、無學道;如是一一而轉,每一轉皆各具眼、智、明、覺等四行相,故於一苦諦即有三轉十二行相。〔雜阿含經卷十五、四分律卷三十二、俱舍論卷二十四、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五、法華經玄贊卷四、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四〕(參閱「轉法輪」6619) p694
佛陀初轉法輪之地。位於中印度婆羅痆斯國的園林,即今之薩爾那特(Sāranāth)。位在貝那勒斯(Benares)北方六公里。又譯鹿野園、鹿苑、鹿野、鹿野場或施鹿林。具稱仙人住處鹿野苑(Ṛṣipatana mṛgadāva),又作仙人鹿野苑、仙人鹿苑所、仙人之處鹿苑、神仙鹿苑、仙人墮處施鹿林、鹿野苑中仙人所墮處、鹿野苑中仙人住所等,略稱利師、律師或仙人論處、古仙林、仙居、僊面處。《雜阿含經》卷二十三云(大正2‧167b)︰「此處仙人園鹿野苑,如來於中為五比丘三轉十二行法輪。」
關於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依《出曜經》卷十四〈道品〉所述,此地為諸仙及得道五通學者遊止之所,並非凡夫住處,故名仙人住處。相傳婆羅㮈國王曾於此地遊獵,群鹿千頭悉入網中。時,鹿王屈膝哀求釋放群鹿。國王遂放群鹿,令其還山而得自安。由此之故,乃號曰鹿野苑。《大唐西域記》卷七所載亦略同於上述。《六度集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六及巴利《本生》等所出的尼拘律鹿本生譚,即係發生於此苑之事。故以之為鹿野苑名稱的起源。
又,《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三列出多說,略述如次︰一說諸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一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謂在佛出世時,有佛及聖弟子仙眾住之,然在無佛出世時,亦有獨覺仙住。無獨覺時,則有世俗五通仙人住。以此處恆有諸仙住故名「仙人住處」。一說謂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處遇退道因緣,一時墮落,故名仙人墮處。一說謂恆有諸鹿遊止此林,故名鹿林。一說謂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云云。
此地在玄奘時代極為發達,依《大唐西域記》卷七〈婆羅痆斯國〉條下所述,可知其地狀勢(大正51‧905b)︰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中略)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建也,基雖傾陷,尚餘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慇懃祈請影見眾像,善惡之相時有見者,是如來成正覺已初轉法輪處也。」
又說此地附近有五比丘習定處、五百獨覺入涅槃地等。
西元十三世紀左右,由於受到回教徒的入侵與印度教徒的摧毀,此地遂成廢墟。經近代多次考古發掘,有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三世紀中葉)到十二世紀所建之建築,遺址及甚多雕刻出土。其中最古老者,為阿育王所建塔的遺蹟,有塔頂所裝飾的石雕小欄楯,及刻有阿育王法敕的石柱斷片與其石柱上的獅子柱頭。尤其獅子柱頭是印度雕刻史上最早且最優秀的裝飾作品。
其次,阿育王塔遺蹟左方有一群佛立像,係摩突羅(Mathura)所作早期禮拜像的代表作。中有迦膩色迦王三年(二世紀)的紀年銘,而鹿野苑最繁榮的時期,是在西元六至七世紀的笈多朝後期。此時期之石雕優美華麗,佛像以著薄衣為其特徵,屬薩爾那特派之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傑作為轉法輪印佛坐像,堪稱為印度佛像中最優美且華麗之作。
現今在遺蹟之南建有考古博物館,收藏此地出土古物。另在遺蹟四周,有近人所建的中華佛寺(新加坡華僑李俊承建於1939年)、緬甸佛寺、摩訶菩提協會、印度教古物保存所、耆那教教堂等。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大般涅槃經》卷中;《普曜經》卷七;《賢愚經》卷五、卷六;《八大靈塔名號經》;《四分律》卷三十二;《阿育王傳》卷二;《解說西域記》;中村元、肥塚隆合著《印度佛教史論集》;B. Majumdar《A Guide to Sar-nath》;D. R. Sahni《Catalogue of the Museum of Archaeology at Sarnath》。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