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經名)三卷,唐不空譯。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十一面經

(經名)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之略名。

又十一面神咒心經之略名。

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之略名。


[佛光大辭典]
十一面真言

指十一面觀音之真言,有大、小二咒。大咒為:根本陀羅尼

唵娜羅娜羅

地哩地哩

度嚕度嚕

壹知嚩知者隸者隸

鉢羅者隸

鉢羅者隸

矩蘇銘

矩蘇摩縛隸

壹里弭里

止里止致

惹羅摩跛曩也

跛羅摩秫馱

薩怛縛

摩訶迦嚕尼迦

娑嚩訶。小咒為:唵

嚕雞

入縛羅

紇哩。〔陀羅尼集經卷四、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不空)、十一面神咒心經(玄奘)〕 p323


十一面觀音

梵名 Ekādaśa-mukha。六觀音之一,七觀音之一。又作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大光普照觀世音菩薩。淵源於印度婆羅門教之十一荒神(梵 Ekādaśa-rudra),或於西元五、六世紀頃摻入佛教。其十一面之配置有種種不同,又有二臂、四臂、八臂等異。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下記載其四臂之像,身長一尺三寸,前三面作寂靜相,右三面作威怒相,左三面作利牙出現相,後一面為笑怒相,頂上之一面作如來相。又印度孟買甘赫瑞(Kanheri)石窟安置之四臂像,本面頂上有三重,各安三面,其上再加一面,凡十一面,四臂中左第一手持蓮花,右第一手結施無畏印,其他二手所持之物不明。

我國山西天龍山第九窟、燉煌千佛洞伯希和第一○二號皆有十一面觀音像,前者二臂,後者八臂。有關示現十一面之意義,依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載,頂上之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而生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瞋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相,見淨業者,發希有讚,勸進佛道;最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

在密教胎藏界曼荼羅中,十一面觀音位列蘇悉地院之最左端。具四臂,本面兩側各一面(忿怒形),其上具五面,其上復有三面。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持軍持(瓶),右第一手捻小指、食指,第二手捻小指、無名指。祈求十一面觀音,可望除病、滅罪。又以十一面觀音為中尊建立之曼荼羅,稱為十一面觀音曼荼羅。此外,日本十一面觀音像之較著名者,有藏於聖林寺、觀音寺之天平佛(木心乾漆)等。〔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十一面神咒心經、陀羅尼集經卷四〕 p324          


齒木

梵語 danta-kāstha,巴利語 danta-kattha,或 danta-pona。音譯禪多抳瑟插、憚哆家瑟詑。又作楊枝。即磨齒刮舌之木片。為印度僧團日常用品。比丘常持十八物之一。五分律卷二十六(大二二‧一七六中):「有諸比丘,不嚼楊枝,口臭食不消。有諸比丘,與上座共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嚼楊枝。嚼楊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熱唌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可知嚼齒木主要在於除口中臭氣,兼為消化等。

五分律卷二十七舉出關於其嚼法之種種事例。即(大二二‧一七七中):「諸比丘不住一處嚼楊枝,處處污地,佛言:『不應爾。有阿練若處,比丘住一處嚼楊枝。』(中略)有諸比丘臨井嚼楊枝,佛言:『不應爾。』有諸比丘用楊枝竟不洗,虫食而死,佛言:『不應爾,用竟,淨洗乃棄。』有諸比丘乏楊枝,佛言:『聽截去已用處,餘更畜用。』有一比丘以盛革屣囊盛楊枝,革屣糞污之,佛言:『應更以餘物盛。』有諸比丘於溫室、講堂、食堂、作食處、和尚、阿闍梨、上座前嚼楊枝,佛言:『不應爾。』有諸比丘病,和尚阿闍梨上座看之,不敢於前嚼楊枝,佛言:『病時聽。』」關於其長短,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十三載有長、中、短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介於長、短間之長度為中。玄應音義卷十五載,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

關於質料,五分律卷二十六載,除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等五種木不應嚼外,其餘皆可嚼。毘尼日用切要之夾注(卍續一○六‧六七下):「今咸以柳條當楊枝。柳條垂下,乃小楊也。若無柳處,將何梳齒?須知一切木皆可梳齒,皆名齒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獨謂柳木一種。」此外,密教特於入灌頂道場時,先於三摩耶戒壇由阿闍梨授弟子嚼之。〔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中、蕤呬耶經卷上、四分律卷十五、卷五十三、十誦律卷十三、摩訶僧祇律卷十六、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八、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朝嚼齒木條〕 p6203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以氣候酷熱,時人皆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天寒時多行燒香,塗香則通於寒時、熱時。其後,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

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之記載。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為如來起大堂舍,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又據宋元明三本之賢愚經卷六富那奇緣品載,富那奇與兄辦足供養,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精舍燒香,祈願歸命佛及聖僧,唯願佛明日臨顧該國,開悟愚盲之眾生。香煙即如其意,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相結聚合成一煙蓋。據大日經卷八載,燒香,乃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之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

於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有別。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佛部燃燒沈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種香通用於三部,或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於三部,亦以之獻與諸天,安悉香獻與藥叉,薰陸香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又龍腦、乾陀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上者,和合而燒之,可通用於九種(三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

另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以白檀香混合沈水香供養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沈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闍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尸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鉢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稱為普通和合,可隨意取用,以供養諸尊。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因所修之法不同,而於燒香之種類亦有差異,如修扇底迦法(息災法)應焚擣丸香,修阿毘遮嚕迦法(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補瑟徵迦法(增益法)應焚作丸香。據不空三藏之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載,於息災法應焚沈水香,於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悉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亦有上記之說法。

此外,密教又以燒香與閼伽、塗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關於燒香之作法,禪苑清規卷五堂頭煎點條中有詳明之記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行香咒願法、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西序頭首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參閱「上香」718、「拈香」3265) p6263


閼伽器

原指盛裝閼伽之器具,由此轉指供佛之一般器具。又作遏迦器。佛祖統紀卷四十三(大四九‧三九八中):「阿伽(閼伽),此云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於密宗,為六器之一,即六種供養之一的閼伽容器。乃由閼伽碗與閼伽皿組成之供養器。碗呈摺鉢形,皿為碗之臺,於碗中盛閼伽,並置鮮花、香草,令此水極淨妙香潔。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下奉請品載,閼伽器隨不同之修法而材質有異,應當以金、銀、銅石、木、荷葉等製作。今密宗多使用銅或黃銅製成者。〔蕤呬耶經卷中摩訶曼荼羅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 p6336


歡喜天法

密教以歡喜天為本尊,為除障難、得富貴之修法。又作歡喜天供、聖天供。依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載,若不知歡喜天法,則其餘尊法難成,且多障礙。故密教行者修諸大法時,必附修歡喜天法。然若為求得富貴、聰明、高官等,有時只專修歡喜天法,非為諸大法之附隨法。

修歡喜天法有浴油供、酒供、華水供三種。其中,浴油供之法,即以胡麻油灌浴其像。據使咒法經謂,欲修歡喜天法,必先造象頭人身之形像,於淨室內用淨牛糞磨製成一圓壇,當取一升胡麻油,持誦咒語,暖其油,然後用淨銅器盛暖油,安置於壇內,再以淨銅匙或銅杓取油灌浴歡喜天像,於正灌油時,宜數數發願,此外,應準備盞酒、歡喜團、蘿蔔根等供物。〔陀羅尼集經卷四、十一面神咒心經、大使咒法經、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 p690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

一卷,中國北周時代印度耶舍崛多譯。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是敘述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神咒功德的經典,屬於早期密教的事部法。它是《金剛大道場經》十萬偈頌中的一品。如本經末所云︰「此經名金剛大道場神咒經,十萬偈成部,略出十一面觀世音一品。」因而此經也包括在唐‧阿地瞿多撮要抄譯《金剛大道場經》而成的《陀羅尼集經》第四卷中。

此經漢文總有四譯︰本譯以外,還有第二唐‧玄奘譯,題名《十一面神咒心經》;第三唐‧阿地瞿多譯,題名《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載於《陀羅尼集經》第四卷。以上皆作一卷。第四唐‧不空譯,題名《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三卷。藏文也有兩種譯本,其中之一係據唐‧玄奘譯的漢文《十一面神咒心經》轉譯而成。

此經的內容,敘述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時觀世音菩薩在會眾中白佛︰欲為除滅一切眾生的憂惱病苦等,說十一面觀世音心咒,使能讀誦書寫者,除殃護身。并說過去恒沙劫前,在百蓮準眼頂無障礙功德光明王如來所,為大持咒仙人,獲得此咒,即能見十方佛,得無生忍。又於曼陀羅香如來所為優婆塞時也得到此咒,由此而得一切諸佛大慈悲喜捨誦慧藏法門等功德。然後次第說示根本神咒、咒水、咒衣、咒香、咒華、咒油、咒食、咒火、結界、行道等咒,及造十一面觀世音像法,供養念誦法、諸種成就法等。

關於此經的註疏,現存有唐‧慧沼的《十一面神咒心經義疏》一卷。此外,有靖邁的《疏》,道倫的《疏》,均佚。(高觀如)

〔參考資料〕 《歷代三寶紀》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東域傳燈目錄》。


五種修法

密教的五種護摩修法,即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鉤召。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說,息災於初夜起修,行者面北,結佛印,燒甘木,爐作正圓形,爐底畫輪寶為契印。增益於初日分起修,行者面東,持寶標幟,燒果木,爐作正方形,爐底畫三股杵。降伏於中日分起修,行者面南,作金剛怒燒苦木,爐作三角形,爐底畫一股杵。鉤召於一切時修,行者仰視,用金剛鉤,燒刺木,爐作金剛形,爐底畫鉤。敬愛於後夜起修,行者面西,持蓮華,爐作蓮華形,爐底畫蓮華。

若就內心言之,息災謂除貪、瞋等煩惱;增益謂由諸煩惱滅除,定慧增長;調伏謂由諸功德增長,能伏斷無明;敬愛謂由調伏無明,無諸違隔事;鉤召謂由無諸違隔事,諸善集生。

諸經所立護摩修法的種類並不一致。《大日經》、《一字佛頂輪王經》卷六等,只說息災、增益、調伏三種,《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加敬愛而成四種,另外還有六種、九種之說。而藏傳佛教,則較流行息、增、懷、誅四法。略同於上列五法中,除去鉤召法之外的四法。

〔參考資料〕 《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建立曼荼羅護摩儀軌》;《補陀落海會軌》;《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下;《祕藏記》。


補陀洛山

佛典所載之觀世音菩薩住處。又作補怛落迦山、布呾洛迦山、寶陀羅山、逋多羅山。意譯白華山、小白華山、小花樹山、小樹蔓莊嚴山,或稱海島、光明。相傳此山位於印度南方海上。據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八所載,此山中多聖賢,充滿寶石,極清淨,且有泉流池沼,華果樹林皆遍滿,善財童子遊行南方時,嘗入此山謁見觀自在菩薩。

關於「補陀洛」之音義,《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九謂舊譯名光明山者,彼山樹華常有光明,表大悲光明普門示現;此山在南印度南邊,天竺本名逋多羅山,此無正翻,以義譯之名小樹蔓莊嚴山。《慧苑音義》卷下記載,山名「補怛洛迦」,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又,《陀羅尼經》卷二之夾註中,謂補陀落迦山此云海島。

有關此山之所在,有多種說法,如新譯《華嚴經》謂在南方海上;《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條則載,此山位於南印度秣羅矩吒國秣剌耶山(Malaya)之東,中有觀自在菩薩往來之石天宮。此外,瓊斯頓(R. F.Johnston)依《西域記》,認為此山即南印度柯摩林(Comorin)附近秣剌耶山東方的巖谷欹傾丘;其他學者亦多作推測,然迄無定論。

在佛教界,補陀洛山被視為觀音菩薩居住之聖地,古來即甚受崇信,《多羅那他佛教史》第二十三章記載,陳那之時,有一優婆塞寂鎧(Śantivarman)來詣此山;第二十四章又載,戒日王之時,月官(Candragomin)曾登此山,並建立救度佛母之堂祠及觀音堂各百座,後遂示寂於山中;第三十章載,覺密(Bud-dhaguhya)曾登此山,向觀音石像祈誓而得靈驗。又,《陀羅尼集經》卷二所載之《阿彌陀佛大思惟經》、《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聖觀自在菩薩一百八名經》、《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皆係佛於補陀洛山觀自在菩薩之宮殿中所宣說者。另外,《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出世解脫壇像品〉,曾敘述補陀洛山變相彩畫之法。

其後,隨著觀音信仰盛行,中國、日本等將安置觀音之靈山,或與觀音有關係之殿宇,亦常以「補陀洛」或其異譯命名。如浙江省舟山群島上奉祀觀音的島嶼稱為普陀山,承德有補陀洛寺。西藏以達賴喇嘛為觀音之化身,其住處拉薩西北的宮殿稱為補陀洛(布達拉)。朝鮮江原道襄陽五峰山海邊窟中安奉觀音,稱之為洛山。日本方面,紀州那智山曾被比擬為擬於補陀洛山之東門,山麓濱宮的寺院稱為補陀洛寺;下野日光山原亦稱為補陀洛山,凡此,皆係自「補陀落山」一詞所衍化而來。

〔參考資料〕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華嚴經疏》卷五十七;《慧琳音義》卷四十;《朝鮮金石總覽》卷下;《元亨釋書》卷二十三;A. 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歡喜天法

又作歡喜天供、聖天供。即指以歡喜天為本尊,為除障難、得富貴所行之修法。《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歸依念誦供養法》云(大正21‧303c)︰「若不知此法者,於餘尊法難得成就,復多障礙。故先可修此道。」

此法之修行可分三種,即浴油供、酒供與華水供。此中,行酒供者較少,其餘二供略如下述︰

(1)浴油供︰即以胡麻油灌浴本尊之像,如《使咒法經》云(大正21‧297b)︰
「當取一升胡麻油,用上咒咒其淨油一百八遍,煖其油,以淨銅器盛著煖油,然後將像放著銅盤油中安置壇內,用淨銅匙,若銅杓等攣油,灌其二像身頂一百八遍。以後日日更咒舊油一百八遍,一日之中七遍灌之。平旦四遍,日午三遍,共成七遍。如是作法,乃至七日隨心所願成,即得稱意。」

(2)華水供︰又稱水歡喜天供。即於壇上安置十一面觀音像與雙身歡喜天像,次將香水盛於水器中,放置在正面,而灌浴之,其餘作法同於浴油供。或將二尊各置一壇,小器亦各別,先行十一面供,復行聖天供。《十一面神咒心經》云(大正20‧154c)︰
「若知身中有諸障難,所求善事多不如心,衰禍時時無因而至,應以香水浴此像身,復取此水咒之一百八遍,以浴毗那藥迦像身,復取咒之一百八遍,自灑其身,一切障難自然消滅,諸有所求無不如意。」

又,密教在修一般大法時,多先修浴油供,然中古時代在修請雨經法時,多以歡喜天供代替浴油供;即以香水灌浴觀音像,浴像畢已,還收取水,對像咒一百八遍,自浴身已,則一切障難悉可消滅云云。

〔參考資料〕 《陀羅尼集經》卷四、卷十一;《大使咒法經》;《毗那夜迦誐那鉢底瑜伽悉地品祕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上。


齒木

指用來磨齒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為印度僧團之日常用品,十八物之一。梵語音譯憚哆家瑟詑、禪多抳瑟插。又作楊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云(大正54‧208c)︰「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淨,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又,《五分律》卷二十六云(大正22‧176b)︰「有諸比丘不嚼楊枝,口臭食不消。有諸比丘與上座共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嚼楊枝。嚼楊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熱涎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由此可知嚼齒木主要有清除口臭、兼為消化等作用。

關於齒木之嚼法及其應注意事項,《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云(大正54‧208c)︰
「一頭緩須熟嚼,良久淨刷牙關。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銅鐵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亦既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凡棄齒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須彈指經三,或時謦欬過兩,如不爾者,棄便有罪。」

《五分律》卷二十七亦舉(1)比丘應於阿練若處嚼楊枝;(2)不可臨井嚼楊枝;(3)楊枝用盡,淨洗乃棄;(4)楊枝應截去已用處,餘更畜用;(5)不以盛革屣囊盛楊枝;(6)不應於溫室、講堂、食堂、作食處,和尚、阿闍梨、上座前嚼楊枝;(7)不於患病之比丘前嚼楊枝等。

關於齒木之長短,《五分律》卷二十七云(大正22‧177b)︰
「有諸比丘,作楊枝太長。佛言不應爾,極長聽一搩手。有一比丘,嚼短楊枝,見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無患。佛言不應爾,極短聽長並五指,亦不應太粗太細。」

《四分律》卷五十三云(大正22‧960c)︰「極短者長四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三云(大正24‧264c)︰「此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玄應音義》卷十五云︰「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十誦律》謂六寸至一尺二寸間。

關於齒木之卷,《玄應音義》卷十五云︰「多角竭陀羅木作之。今此多用楊枝,為無此木也。」《大日經疏》、《略出經》、《瞿醯經》等,則謂當多用優曇鉢羅木、阿修他木,若無此等樹木時,當求如桑等有乳之木;或謂當用竭陀羅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云(大正54‧208c)︰
「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濕者即須他授,乾者許自執持。少壯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者為最,麁胡葈根極為精也。(中略)豈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

又,《五分律》卷二十六列舉五種不應嚼之樹木,即︰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

此外,密教在入灌頂道場時,先於三摩耶戒壇,由阿闍梨授弟子齒木以嚼之。又,據《法顯傳》沙祇太國條,及《西域記》卷五鞞索迦國條所載,佛往昔遊化憍薩羅國時,嚼楊枝後棄其遺枝,乃生根而繁茂至今云云。

〔參考資料〕 《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大日經疏》卷五;《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卷中;《蕤呬耶經》卷上;《十誦律》卷十三;《摩訶僧祇律》卷十六。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