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十一遍行惑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與十一使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與十一遍使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十一遍使

又稱十一遍行惑。指遍行因之惑。即迷於苦諦十惑中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及迷於集諦七惑中之邪見、見取見、疑、無明。此十一者為一切煩惱之生因,遍生一切惑。〔俱舍論卷十九〕(參閱「六因」1256) p32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九上緣惑

佛教之煩惱(隨眠)論用語。指十一種遍行惑之中,有九種不只能以自界(欲界)自地(五趣雜居地)為緣,而且也能以自界以上的其他上界(色界、無色界)、上地(「離生喜樂地」以上諸地)為緣而生惑。故謂之為「九上緣惑」。這九種緣上界上地所起的惑,即見苦所斷的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及無明,以及見集所斷的邪見、見取見、疑與無明。亦即在十一遍行惑中,除去身、邊二見的九遍行惑。如《俱舍論》卷十九(大正29‧101c)︰
「於十一中除身、邊見,所餘九種亦能上緣,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顯無有緣下隨眠,此九雖能通緣自上,然理無有自上頓緣,於緣上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或二合緣。故本論言,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色界繫,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無色界繫;有諸隨眠是欲界繫,緣色無色界繫;有諸隨眠是色界繫,緣無色界繫,約地分別,准界應思。」

此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亦云(大正31‧723a)︰「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餘不能緣上地為境。此無明等雖亦有能緣上地者,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由依彼門起分別故,立彼為所緣。」

小乘及《雜集論》等亦謂唯此九種能夠上緣,其餘之貪瞋慢等不能上緣,但《成唯識論》卷六則謂(大正31‧32c)︰「而有處言,貪瞋慢等不緣上者,依粗相說,或依別緣。」

〔參考資料〕 《大毗婆沙論》卷十八、卷十九;《阿毗曇心論經》卷二;《雜阿毗曇心論》卷四;《順正理論》卷四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成唯識論述記》卷六(末);《俱舍論光記》卷十九。


遍行

(一)唯識家所立的六位心所之一︰共有五種,故又謂五遍行。指觸、作意、受、想、思。以此五心所周遍於一切心而起行,故名遍行。

(1)觸(梵sparśa,藏reg-pa)︰指境(對象)、根(感官及其機能)、識(認識)三者和合時所產生之精神作用;亦即指主觀與客觀接觸之感覺而言。

(2)作意(梵manasi-kāra,藏yid-la byed-pa)︰指有所警覺而將心意投注某處之精神作用。

(3)受(梵vedanā,藏tshor-ba)︰此依根(感官)、境(對象)、識(認識之主體)三者和合之觸(即接觸感覺)而生。換言之,受即內心之「領納」作用,亦即領納違、順、俱非等之觸,及外界之對象,以此而感受苦、樂等感覺之精神作用。

(4)想(梵saṃjñā,藏ḥdu-śes)︰指對境之像,於心中浮現之精神作用而言。相當於表象之知覺。乃次於「受」(印象感覺)而起之心所作用。

(5)思(梵cetanā,藏sems-pa)︰即內心之「造作」,亦即對境審慮所引起之心、心所之精神作用。

(二)「非遍行」之對稱︰在九十八隨眠中,可大別為遍行、非遍行兩大類。而於自界自地之五部(四諦及修道)諸法中,經由遍緣、遍隨增、遍隨因,所產生的五部染法之煩惱,即稱為遍行惑。此遍行惑,欲界、色界、無色界各有十一種,合計有三十三種煩惱。欲界的十一遍行惑為︰見道苦諦以下之五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及疑、無明和集諦以下之邪見、見取、疑、無明等。此十一遍行惑,有唯緣自界及通緣他界二類。身、邊二見唯緣自界,稱為自界緣惑;其餘九惑通緣他界,稱為九上緣惑。按,身見必緣上界,無我、我所執,而邊見必由身見而起,故此二見稱為自界緣惑。

〔參考資料〕 (一)《成唯識論》卷三、卷五;《瑜伽師地論》卷三;《顯揚聖教論》卷一、卷十八;《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二)《俱舍論》卷十九。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