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ㄌㄧㄝˋ ㄒㄧㄥˋ
惡劣的舉止。如:「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在培養我們的品德,摒除一切劣行。」
[佛光大辭典]
佛為優填王說經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作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正論經、王法正論經、政論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係佛陀為優填王開示帝王之過失及功德。內容包括:(一)帝王之十種過失,(二)帝王之十種功德,(三)帝王之衰損有五種劣行,(四)令人敬愛之帝王有五種,(五)成為令人敬愛之帝王有五法。若將本經朝夕讀誦修行,則可得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之加持護念,使國土安寧,壽命長遠。本經含有重要教示,可視為佛教之王法學。本經之同本異譯有玄奘所譯之王法正理論。〔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p2727
羯吒布怛那,梵語 kata-pūtana。又作迦吒富單那鬼、迦吒布單那鬼。意譯作奇臭鬼、極醜鬼。古印度認為剎帝利種若有劣行時,則死後成為此種鬼形,住於下界,受餓鬼之苦。羯吒(梵 kata),為屍體、火葬場之意,故或指住於葬地之鬼神。〔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慧琳音義卷十八、翻譯名義集卷六、玄應音義卷二十一〕 p6136
全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與竺法護譯之決定總持經為同本異譯。內容敘述師子遊戲菩薩等十大菩薩,已修七年陀羅尼,雖精進修業,然不得成就種種妙果,因而對佛法生疑惑,乃捨戒還俗,作鄙劣行為。時阿闍世王設大施會,十大菩薩在其會座,不畏行菩薩即請問佛陀十大菩薩之事,佛為彼等明示過去世謗佛之因緣,且說消滅惡業之陀羅尼。 p6515
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鴦掘摩羅、鴦窶利摩羅、鴦瞿利摩羅、鴦群梨摩羅、盎掘摩羅、央仇魔羅、阿群。意譯為指髻、指鬘,或一切世間現。若梵漢並舉,則稱鴦崛鬘、鴦崛髻。
師為佛陀時代之拘薩羅國舍衛城人。聰慧才辯,儀幹剛猛,力超壯士。初為婆羅門摩尼跋陀羅五百名弟子中之上首。後遭師母誣以凌辱之罪。其師信以為真,自忖其雄霸非力所伏,乃設奷計構陷之。乃命其出遊修行,並囑殺害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央掘魔羅聞言,躊躇懊惱,致心神迷亂,遂執利刃出城殺人,每殺一人則將所得之指串為鬘狀而戴於身上。殺至九九九人時,欲弒其母以成一千之數。佛陀遙知而愍之,遂前往度化。央掘魔羅見佛陀前來,執劍趨前,意欲加害。後經佛陀為說正法,乃改過懺悔而入佛門,熱心修法。後證得阿羅漢果。
依佛典所載,央掘摩羅曾有一次托鉢外出,值一孕婦難產求救。央掘魔羅仍依佛陀所言,說「至誠語」云︰「自我得賢聖法以來,未曾殺生」(南傳《中部》《鴦掘摩經》云︰「從聖法中新生以來,不曾憶念殺生。」)由於央掘摩羅述說此語,乃使該孕婦得以安然生產。此事至後世,亦成為禪宗公案之一。
由於央掘摩羅出家前劣行昭彰,因此,雖然已改過遷善,出家為僧,但仍頗為時人所怨恨。佛典中,曾載其在出城之時,遭人以瓦石投擊,並以刀劍斬傷。然佛陀則勉以安忍、勿發惡意云云。
日本古義真言宗總本山。位於和歌山縣伊都郡高野町。略稱南山、南岳、野山。弘仁七年(816),空海奏請嵯峨天皇詔許開闢此山,興建伽藍。空海入寂後,弟子真然繼承其志,陸續完成諸堂。其後,堂舍多遭燒毀,至寬治四年(1090)明算擔任高野山檢校,遂逐漸復興,後又得幕府、武士的護持,印刷事業發達,刊行《高野版大藏經》。此後,人才輩出,宗學大盛。然而,由於宗派勢力的擴大,山上真言宗的信徒逐漸形成所謂「高野三方」的三個集團。即專事研究的「學侶方」,掌管事務行政的「行人方」,及在山上專修念佛的「聖方」。這三方徒眾,紛爭迭起,時有武力爭鬥。
明治時代之後,此山成為古義真言宗的總本山。由於歷經千餘年的經營,此山已成為日本佛教勝地。寺院建築亦甚為聞名。全山建築以「壇上伽藍」為中心,分成西院谷、南谷、谷上院谷、本中院谷、一心院谷、五之室谷、千手院谷、小田原谷、往生院谷、蓮華谷等十區(合稱高野十谷)。各區內塔頭寺院林立。其中,不動堂及金剛三昧院為國寶級建築。此外,山中重要文物收藏頗豐,如佛涅槃圖、善女龍王畫像、阿彌陀聖眾來迎圖、五大力菩薩像、阿彌陀三尊像、勤操僧正畫像等,皆列為國寶。另有特具歷史價值的法具及文書等,多陳列於靈寶殿中。
◎附︰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四章、第四期第八章(摘錄)
高野三方之爭
(一)當初高野山在創立大傳法院時,設置了「學侶」,在大治五年(1130)又安置一些「堂眾」(也稱「坊人」),專門管理香花餉米之事。從此,學侶成為山中的清眾,專心從事學業的研究,相繼出了一些碩學大師,使教相興盛起來。然而堂眾,即後來的「行人」,從管理封祿、貢賦、出納等事逐漸有了權勢。賴瑜和尚振興根來寺的時候,根來寺內也設有「行人」。從建武年間(1334~1335)起,各地大亂,高野山和根來寺由於軍卒常常闖入,「行人」等就執甲防禦。因而「行人」之數越來越增加,到了元龜、天正年間(1570~1592),專識坊、岩室坊、閼伽井坊等處(坊,僧舍),稱為「旗頭」,各率數千之眾,配備兵器、糧食,儼然是一個兵團,專橫跋扈之極。於是乎,織田信長曾捕殺了高野山僧眾一千餘人。不久,在天正十三年(1585)三月,豐臣秀吉帶著武器來到根來寺,斥責僧眾的專橫跋扈,並派遣木食上人應其勸寺眾歸順。可是寺眾六千餘人依仗「行人」的威勢不願歸服,反而乘夜襲擊木食應其的宿處。豐臣秀吉大怒,曉諭學侶退散,並一舉打敗「行人」,放火把堂塔伽藍全部化為灰燼。於是,覺鍐上人以來四百四十餘年的靈地,一下子化為焦土。秀吉進而派使節到高野山,收回領地並勸說他們歸順。應其為高野山奔走,終於使全山沒有出事,但「行人」的橫暴並未完全收歛。
高野山之所以能夠完整無事,完全由於木食應其的力量。應其原是近江佐佐木氏的家臣,後又轉仕大和的越智氏,主家沒落以後,出家到了高野山,經過草衣木食的苦行修練,得到「木食上人」的稱號。他以所謂「客僧」身份住在谷屋寺。當豐臣秀吉的軍隊要進攻高野山的時候,木食應其到了雜賀的軍陣之中,獻上數卷祈禱的經卷,說明山上並無他意,雙方簽定幾條和約。從此,他受到豐臣秀吉的推重,完成了妙法院營建大佛的事業,立了功。高野山的金塔、大塔以及經藏的營修,也全靠他的力量;他還勉勵學侶,進修學業。這樣經過數年的時間,使全山的面貌煥然一新。天正十八年,他在山上興建一寺作學舍供各地客僧講法議論。後陽成天皇(1586~1610)賜以「興山寺」的匾額,豐臣秀吉施捨領地。由此,木食應其又有「興山上人」之稱。(中略)
(二)高野山的學侶和行人之間的傾軋越來越激烈,而到聖方興起以後,山上的紛爭進一步激化,在學侶、行人、聖方之間互相嫉妒鬥爭,年年向幕府上訴,求幕府裁判。自從木食應其以來,他所興建的興山寺、青岩寺在山中很有勢力,在應其以後,由行人方面文殊院的勢譽和五大院的深盛,監管這兩個寺,慶長五年(1600)十一月,勢譽暗中離開近江,到德川家康的本營服務,請得了繼承應其的朱印公文,此後,行人方面掌握了興山寺、青岩寺等處,勢力有所擴張;他們蔑視學侶,極其傲慢。學侶為此上訴。慶長六年五月,德川家康召見了學侶和行人兩方,斷定其曲直,修改了以前的朱印公文,把青岩寺和谷屋寺交給學侶一方,而且對行人有所限制,這樣學侶才開始有了權力,此後又制定了「內談議法制度」,設置了兩個學頭來統管學侶,以寶性院作為「左學頭」,以無量光院作為「右學頭」,因此有「寶門主」和「無門主」之稱。而蓮華三昧院的賴慶本來出身客僧,他統率學侶,在當時是聞名全山的。(中略)
行人方面卻以興山寺來顯示威勢,在慶長十一年八月,他們襲擊了聖方所在的大德院。從此以後,行人方面與聖方之間互相發生紛爭,聖方屢次向幕府控訴行人的橫暴。
所謂「聖方」,是從平安時代中期以後由厭世隱退而修行念佛之徒興起的,有「西谷聖」、「萱堂聖」、「千手谷聖」的名稱。所謂「千手谷聖」,是在他阿(遊行上人)登上高野山之後,由追隨他的人組成,人數越來越增加,後來興建了大德院,專門修持時宗。
這一次行人方面襲擊了大德院,把殿堂全部破壞了。幕府把行人和聖方召去,對他們的上訴進行裁判,而且勸諭聖方,讓他們從時宗改信真言宗。由此以後他們稱為「真言聖」。行人方面以後還經常藉學侶的力量,與聖方和在興山寺的「結眾」為難。所謂「結眾」就是山上的客僧,常常受常住僧學侶的厭惡。這樣,山中的紛爭年年不斷。
寬永五年(1628),行人方面請學侶舉行堂上灌頂,學侶不答應。行人應昌等人大怒,率徒眾二千五百人與學侶斷絕來往。從此學侶與行人的傾軋更加激烈,而行人經常採取暴劣行動。寬文四年(1664),學侶、行人、聖方又因發生鬥爭而上訴,幕府對此加以制止,貞享三年(1686)又加以制止,而到元祿五年(1692)八月,終於把行人方面的六二七人處以流刑。但在以後由於封祿引起的紛爭,也一直沒有停止。
〔參考資料〕 松長有慶《密教の歷史》;《日本の佛教》(《講座‧佛教》{5})。
如五蘊中說。
二解 如名色差別中說。
三解 五蘊論二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四解 廣五蘊論三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云何餘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五解 俱舍論一卷十一頁云: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若不爾者;餘心所法,及不相應,非蘊攝故,應非苦集。則不可為應知應斷。如世尊說: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說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說亦如是。是故定應許除四蘊,餘有為行,皆行蘊攝。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九頁云: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毗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遍說思為行蘊;非餘行耶?答:思於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偏說。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為上首;愛能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說。復次造作有為,故名為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說思為行蘊。又云:問:五蘊有為,皆應名行:何緣於一,獨立行名?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廣說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復次行蘊有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行印封標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執諸行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何此蘊不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行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作。有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為勝。思但攝在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為行。
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二頁云:云何行蘊?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八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二頁云: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諸所有行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蘊、略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答:思觸作意乃至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如是名為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答:得無想定、乃至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如是名為心不相應行蘊。此中若心相應行蘊,如是名為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云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云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云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若麤若細者:云何施設麤行細行?答:觀待施設麤行細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伺行名麤。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麤。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麤。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麤。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麤。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麤行細行。如是名為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行?答:過去未來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者:云何說名行蘊?答:於此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蘊。
九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云:行蘊云何?此有二種。謂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心相應行蘊云何?謂心相應法。此復云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云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二種、合名行蘊。
顯揚十五卷九頁云:復次於一切苦、能遍了知,當知有十八種。何等是耶?頌曰:信解、與思擇、不亂心厭離、見、修、及究竟,及如前十一。論曰:一、信解遍智。謂聞所生智。二、思擇遍智。謂思所生智。三、不散亂遍智。謂世間修所生智。四、厭心攝遍智。謂煖等順決擇分智。由此智觀自心相,總厭離轉故。五、見道遍智。謂依止見道智。六、修道遍智。謂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謂無學道所攝智。及如前所說十一種智;一、不善清淨世俗智,二、善清淨世俗智,三、勝義智,四、不善清淨相有分別智,五、善清淨相有分別智,六、善清淨相無分別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後智,十、聲聞智,十一、菩薩智。如是總為十八種如實了知苦遍智。復次如是遍智、為盡眾苦;由何遍智、盡何等苦?頌曰:纏、疑、不離欲、沈、惡趣、餘趣、下劣行所起、遍獨眾苦盡。論曰:信解遍智、能滅纏苦。思擇遍智、能滅疑苦。不散亂遍智、能滅不樂遠離苦。厭心攝遍智、能滅惛沉苦。見道遍智、能滅惡趣苦。修道遍智、能滅餘趣苦。究竟道遍智、能滅下劣行所起苦。謂除樂速通行,所餘諸行、皆名下劣;應知。菩薩遍智、遍滅一切自他諸苦。聲聞遍智、獨滅自苦;應知。
ㄊㄨˊ ㄉㄨˊ ㄅㄧˇ ㄇㄛˋ
以文詞攻擊他人,使人身敗名裂的行為。如:「屠毒筆墨,是壞人子弟、毀人清譽的劣行。」
ㄐㄧㄣ ㄐㄧㄡ ㄕㄡ ㄌㄧㄠˊ
矜誇自己、中傷別人、搶奪功勞、語言便佞,四種卑劣行為。《荀子.議兵》:「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