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加行精進

[法相辭典(朱芾煌)]

如一切種精進中說。

二解 無性釋七卷十二頁云:加行精進,謂加行時,如所意樂,勤修加行。即是解釋契經所說次有勤句。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五種精進

精進,即勇猛修善斷惡之心理及行為。據成唯識論卷六舉出五種精進,即:(一)被甲精進,謂於最初發勇猛強烈之誓願心,如先著盔甲而後見賊,不怖種種難行,修諸勝行。(二)加行精進,謂生起堅固勇悍之方便,以策勵其心,決定勇行。(三)無下精進,謂不自輕蔑,亦不畏懼,能更生勇勵而無怯下之心。(四)無根精進,謂能忍受酷寒炎熱等苦。(五)無足精進,謂於下劣之善無厭足,欣求最上之勝功德。〔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九、阿毘達磨集論卷一、顯揚聖教論卷一〕(參閱「精進」5883) p118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精進

謂勇猛進修諸善法。梵語音譯作毗梨耶、毗離耶。又作勤、精勤、勤精進、進。精進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為菩薩修行實踐的德目,即六波羅蜜之一,或列為各種修行德目之一。關於其語義,陳譯《攝大乘論》卷中謂能滅除懶惰及諸惡法,名為「毗梨」;復行不放逸而生長無量善法,故稱「耶」。《大乘義章》卷十二云(大正44‧705b)︰「毗離耶者,此名精進。練心於法,故說為精;精心務達,故稱為進。」按,梵語vīrya,是動詞vīr(戰勝或制止之義)附上語尾ya而成的中性名詞,即自制而勤修之意。

用此「精進」一詞的情形有種種差異,其行相亦不盡同。或為心所名,又稱為勤,指斷惡修善之心勇猛,俱舍家以之為大善地法之一,唯識家以為是善之一。或與「欲、心、思惟」合為四如意足。或與「信、念、定、慧」合為五根及五力。或與「欲、念、巧慧、一心」並為行五法。或為波羅蜜行之一,列於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中。或列為七菩提分法之一。《大智度論》卷十六云(大正25‧174b)︰
「是精進名心數法,懃行不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毗曇法廣說。於一切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進相。於五根中名精進根,根增長名精進力,心能開悟名精進覺,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進。四念處中能懃繫心,是精進分,四正懃是精進門,四如意足中欲精進即是精進。六波羅蜜中,名精進波羅蜜。」

又,《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說精進有六種。(1)增減精進(hāniviṛddhi-vīrya)︰謂四正勤,以二惡法減、二善法增故。(2)增上精進(mokṣādhipa-v.)︰謂五根,於解脫法為增上之義故。(3)捨障精進(pakṣavipakṣa-v.)︰謂五力,由彼障礙亦不能礙故。(4)入真精進(praviṣṭa-v.)︰謂七覺分,由建立見道故。(5)轉依精進(parivartaka-v.)︰謂八聖道分,修道是究竟轉依之因故。(6)大利精進(mahārtha-v.)︰謂六波羅蜜,由於自利利他故。

關於精進的種類另有多說︰

(1)《大乘莊嚴經論》卷八約三乘人,認為精進有三品之別,即聲聞之精進為下,緣覺之精進為中,菩薩之精進為上;又依上下乘之別,以二乘小利之精進為下覺,菩薩大利之精進為上覺。

(2)《大方廣十輪經》卷八〈精進相品〉說,精進有世間及出世間二種,認為世間精進不同於菩薩出世間的精進。《優婆塞戒經》卷七認為出家菩薩之精進不難,而在家菩薩由於為許多惡因緣所纏繞,故難修勤精進。《大智度論》卷十六更廣說菩薩精進,謂有身精進及心精進之別。

(3)《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謂精進有被甲精進、轉生善法加行精進、饒益有情加行精進。《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二則稱之為被甲、方便、饒益有情三精進;《成唯識論》卷九亦稱之為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此中,被甲精進指發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願心,期無數大劫而無退屈之念,誓成大事;起此願心恰如被甲臨敵,有大威勢,故稱之。攝善精進,指精進修行諸善法。利樂精進,指為利益一切眾生之事而精進不懈。

(4)陳譯《攝大乘論》卷中舉勤勇精進(唐譯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下難壞無足精進(唐譯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三品。

(5)《大乘莊嚴經論》卷八列舉五種精進。{1}弘誓精進(samnāha-vīrya)︰謂欲發起行故;{2}發行精進(prayoga-v.)︰謂現行諸善故;{3}無下精進(alīna-v.)︰謂得大果下體無故;{4}不動精進(akṣobhya-v.)︰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5}無厭精進(asaṃtuṣṭi-v.)︰謂不以少得為足故。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猛精進,有堅固精進,有不捨佛道精進。

(6)舊譯《華嚴經》卷二十四說十種精進,即不轉、不捨、不染、不壞、不厭倦、廣大、無邊、猛利、無等等、救一切眾生等十種精進,並說菩薩修習如是精進,直心清淨,不失深心,信解明利,善根增長,遠離世間,垢濁不信皆已滅盡。

此外,《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精進品〉將精進總分為九種。即︰(1)自性精進。(2)一切精進︰此又分依在家品精進、依出家品精進,而此二種亦各有擐甲、攝善法、饒益有情三種精進。(3)難行精進︰有第一、第二、第三等三種難行精進。(4)一切門精進︰有離染法、引白法、淨除業、增長智等四種精進。(5)善士精進︰有無所棄捨、無退減、無下劣、無顛倒、勤勇加行等五種精進。(6)一切種精進︰有六種、七種二種,六種指無間、殷重、等流、加行、無動、無喜足等精進,七種指與欲俱行、平等相應、勝進、勤求、修學、利他、善護等七種精進。(7)遂求精進︰有八種。(8)此世他世樂精進︰有九種。(9)清淨精進︰有相稱、串習、無緩、善攝、應時修習相應、通達眾相相應、不退弱、不捨、平等、迴向大菩提等十種精進。

又,斷酒肉而清淨身,俗稱為精進、精進潔齋。日本佛教界,則將不摻肉之食物,稱為精進料理。

〔參考資料〕 《中阿含》卷一〈水喻經〉、卷十〈彌醯經〉、卷十三〈烏鳥喻經〉;《佛遺教經》;《優婆塞戒經》卷七〈毗梨耶波羅蜜品〉;《成實論》卷十四〈善覺品〉;《俱舍論》卷二十五;《諸法集要經》卷八〈精進品〉;《集異門足論》卷十四;《類聚名物考》卷三十一。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一切種精進

瑜伽四十二卷十八頁云: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餘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發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猛,於諸善法,不捨其軛。云何菩薩七種精進?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汙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習而住。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猛,如滅頭然。四、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猛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五種精進

瑜伽八十九卷四頁云:又勤精進、應知五種。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精進。四、無動精進。五、無喜足精進。此中最初、當知發起猛利樂。欲次隨所欲,發起堅固勇悍方便。次為證得所受諸法,不自輕蔑,亦無怯懼。次能堪忍寒熱等苦。後於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後後轉勝轉妙諸功德住。


六波羅蜜多各有三種

瑜伽七十八卷八頁云:世尊!如是六種波羅蜜多,各有幾種品類差別?善男子、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戒三種者:一者、轉捨不善戒。二者、轉生善戒。三者、轉生饒益有情戒。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精進三種者:一者、被甲精進。二者、轉生善法加行精進。三者、饒益有情加行精進。靜慮三者:一者、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罪故,對治煩惱眾苦樂住靜慮。二者、引發功德靜慮。三者、引發饒益有情靜慮。慧三種者:一者、緣世俗諦慧。二者、緣勝義諦慧。三者、緣饒益有情慧。

二解 攝論二卷二十六頁云:此諸波羅蜜多差別,云何可見?應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三、無分別後得慧。

三解 世親釋七卷九頁云:於此宣說波羅蜜多品差別中,顯示體性,各三差別。此中何故說法施等三種差別?謂由法施故;資他善根。由財施故;資益他身。由無畏施故;資益他心。以是因緣,故說三施。三種戒中,律儀戒者:是依持戒。為欲建立其餘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儀者,便能建立攝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證大菩提。復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三種忍中,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饒益有情事時,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轉。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眾苦。由此忍力,於生死中,雖受眾苦;而不退轉。諦察法忍,堪能審諦觀察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說二忍。三精進中,其體差別,即薄伽梵契經中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彼經五句,即是此中三精進體之所解釋。由被甲精進故;最初有勢。由加行精進故;於加行時,能有精勤。由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故;如其次第,於此後時,有勇、堅猛、不捨善軛。故由此三,釋彼五句。所以者何?或有最初、為求無上正等菩提;雖有勢力;而加行時,不能策勵。故說有勤。雖復有勤;心或怯弱。為對治彼;故說有勇。由有勇故;心無退屈。應知怯弱、即是退屈。心雖無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轉。由此退失所求佛果。為對治彼;立無退轉。無轉退者;即是堅猛。故無退轉、顯示堅猛。由堅猛故;逢苦不退。有雖逢苦能不退轉;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證無上菩提。是故次須說無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義。此即顯示不捨善軛。由是義故;說三精進。三靜慮中、安住靜慮者:由此能安現法樂住。引發靜慮者:由此引發六種神通。成所作事靜慮者:謂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是故說名成所作事。由此義故;靜慮有三。安立慧體有三種中、其義易了。


善士精進

瑜伽四十二卷十七頁云: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無所棄捨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捨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勤精進、隨長養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猛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進趣故。


精進五相

瑜伽八十五卷二十一頁云: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有勇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毗缽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擐甲精進

瑜伽四十二卷十五頁云: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無量勇猛,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