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加行
- 四加行
- 四度加行
- 忍加行
- 灌頂加行
- 二種加行方便
- 二種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者
- 九種加行
- 十不善業道加行及究竟
- 十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差別
- 十不善業道根本加行後起三種差別
- 上品加行
- 下品加行
- 五種加行
- 五種加行執
- 五種隨護加行
- 五緣能作不虛饒益加行
- 五種殊勝正加行果稱贊利益
- 不緩加行
- 不捨軛加行
- 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 不於有情現行辛楚加行等令得義利戒
- 中品加行
- 四加行位
- 四無量加行
- 四無礙解加行
- 四種補特伽羅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
- 他心智加行
- 正加行
- 正行加行
- 犯罪加行
- 有加行修
-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 有加行解脫與無加行解脫差別
- 如理加行
- 成滿加行業
- 串習加行
- 所犯罪有二加行
- 於加行無堪任性
- 於諸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
- 於加行及彼果成辦無堪任性
- 念住加行
- 相應加行
- 思擇力加行
- 慇重加行
- 展轉加行業
- 現起加行修
- 清淨墳上意樂加行
- 宿住隨念智加行
- 無間加行
- 無罪加行
- 無倒加行
- 無諍加行
- 無厭足加行
- 無間殷重加行
- 無相中作加行障
-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 善知加行
- 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加行
- 超定加行與超定成滿
- 意樂加行
- 勤勇加行精進
- 解了加行
- 墮決定加行
- 應時加行
- 願智加行
加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入於正位之准備,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舊譯曰方便(七方便),以於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濫之恐,故新譯曰加行。唯識述記九末曰:「舊言方便道,今言加行,顯與佛果善巧差別。」
[阿含辭典(莊春江)]
另譯為「前方便」,即「致力於;著手於;從事於」。
[佛光大辭典]
梵語 prayoga。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據成唯識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之說,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稱加行,然亦廣通資糧位,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一之白品與黑品中,各舉出相應、串習、無倒、不緩、應時、解了、無厭足、不捨軛、正等九種加行之法,即為其意。加行又指密教接受灌頂、授戒、宗脈相承等儀式之前,所須預修之特定行法,有所謂四度加行,即指正式授予傳法灌頂(正行)之前所傳授之十八道、金剛界、胎藏界、護摩等四法,為密教行者修行之第一階段,迄今猶頗受重視。其中,依次有加行、正行之分別。所謂加行得,即以種種功力修行而證得者,乃相對於先天即能見道之「生得」而言;由此所起之善,稱為加行善。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達到涅槃四道中之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之階位。〔俱舍論卷二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八、大乘法相名目卷五下〕 p157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加行(梵prayoga,藏rab-sbyor)
意指加功用努力而行。一般指相對於本來之修行(正行)的預備修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云(大正45‧282c)︰「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斷道。」《成唯識論》卷九認為,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稱加行,然亦廣通資糧位。舊譯家則多謂為「方便」。《成唯識論述記》卷九云(大正43‧564c)︰「舊言方便道,今言加行。顯與佛果善巧差別。因中行未圓足,所行必須加功求後勝果,果上萬行既滿,所行唯是方便,利益有情,顯此二別,此名加行。」
由於諸宗的修行形態不同,其所修之加行亦有差異。日本真言宗及天台密教,係指灌頂與傳法之前,行者為取得相應資格而修的行法為加行。如針對傳法灌頂之前行稱為四度加行。藏傳佛教也有四加行之修法。而日本淨土宗、時宗、禪宗,則指宗脈相承及受戒之前階段的修行為加行。又如日蓮宗,主要是指為祈禱法傳授的修行──大荒行為加行。
〔參考資料〕 《俱舍論》卷二十五;《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一、卷三十七;《成唯識論》卷十;《大乘法相名目》卷五(下);《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冊。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二頁云: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作,殷重所作。
二解 無性釋七卷十四頁云:於中策勵,名為加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