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利他中不欲行障

[法相辭典(朱芾煌)]

成唯識論九卷二十二頁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於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於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於所詮總持自在。於一義中,現一切義故。於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即於能詮總持自在。於一名句字中,現一切名句字故。於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者:謂詞無礙解。即於言音展轉訓釋總持自在。於一音聲中,現一切音聲故。二、辯才自在愚。辯才自在者:謂辯無礙解。善達機宜,巧為說故。愚能障此四種自在;皆是此中第九障攝。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十重障

(名數)別教之菩薩於十地所漸斷之十種重障也。一、異生性障,異生性者,以分別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種子,建立凡夫異生性故也。菩薩初地之入心入於見道,即斷此障,以捨異生性而得聖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犯三業也。所知障障二地極淨之尸羅戒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三、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之障也。此障障三地之勝定與總持及其所發之殊勝三慧,故入三地時,便能永斷。四、微細煩惱現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攝於與第六識俱之身見等,為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五、於下乘般涅槃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厭生死,樂趣涅槃,同下二乘,厭苦欣滅,彼障五地無差別道,入五地時,便能永斷。六、麤相現障行,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染淨麤相現行,障六地無染淨道,入第六地時,便能永斷。七、細相現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八、無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無相觀多,有相觀少,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尚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加行道,故得入八地時便能永斷。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一分,令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十地大法智雲及所含藏所起之事業,入十地時,便能永斷。說見成唯識論九。


[佛光大辭典]
十重障

指十地菩薩所斷之十種重障,單稱十障。即:(一)異生性障,依煩惱、所知二障分別起之種子而立異生性,障無漏之聖性,入初地見道斷之。(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之一分及其所起而誤犯之三惡行,乃障極淨之尸羅,入第二地斷之。(三)闇鈍障,所知障中俱生起之一分,令忘失聞思修之法,能障勝定、總持及其所發之三慧,入第三地斷之。(四)微細煩惱現行障,執著諸法實有,無始以來隨身現行,能障四地之菩提分法,入第四地斷之。(五)於下乘般涅槃障,厭生死,樂趣涅槃,障無差別之道,入第五地斷之。(六)粗相現行障,乃執有苦集之染及滅道之淨等粗相而現行之障,能障無染淨道,入第六地斷之。(七)細相現行障,執有生滅之細相而現行之障,乃障妙空無相之道,入第七地斷之。(八)無相中作加行障,令無相觀不任運起,尚有加行之故,障無加行道,入第八地斷之。(九)利他中不欲行障,不欲勤行利樂有情之事,而樂修利己之事,障四無礙解,入第九地斷之。(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乃於諸法中不得自在,能障大法智雲及所含藏並所起之事業,入第十地斷之。於十地中修十勝行以斷此十重障,能證得十真如,故菩薩至第十地於法雖得自在,但尚有微細之所知障及任運煩惱障之種子,若斷此等餘障方能入如來地,加此一重障,合稱十一重障。〔解深密經卷四、成唯識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參閱「十地斷障證真」426、「真如」4197) p462


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真如之一。為菩薩於第九善慧地中,斷利他中不欲行障所證得之真如。證此真如則於四無礙智得自在,故稱智自在所依真如。即菩薩於第九地中,得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等四無礙智,自在得知;此真如為無礙智所依者,故有此名。〔成唯識論卷十〕(參閱「真如」4197) p5020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無礙辯

指佛、菩薩、聖眾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又譯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略稱四辯或四無礙。乃大小乘之通目。用來顯示無礙自在說法教化的德用。

依小乘教義而言,指︰

(1)法無礙辯︰亦稱法無礙智、法無礙解,或略稱法辯。謂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故能善於辯說。

(2)義無礙辯︰亦稱義無礙智、義無礙解,或略稱義辯。謂關於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

(3)辭無礙辯︰亦稱辭無礙智、辭無礙解、辭辯。謂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

(4)辯無礙辯︰亦稱辯無礙解、辯無礙智、應辯,或稱樂說無礙辯。謂隨順眾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令眾生樂聞的智解、辯才。《大毗婆沙論》卷一八○、《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九、《品類足論》卷五等就此義有所廣說。

大乘的說法大抵類似小乘。然謂法、義、辭、辯四者窮法性,入第一義諦,甚妙難測。因此,惟有佛、菩薩真正具有四辯,小乘聖者並不具有此四辯。新譯《華嚴經》卷三十八、《大集經》卷五、南本《涅槃經》卷十五等就此有詳細的解說。又,《大乘義章》卷十一分別七門論述大小乘所說的不同,《法界次第》卷下也有略說。

關於大小乘是否皆具四無礙辯,有謂大小乘皆具。其中,小乘唯利根阿羅漢具,大乘種性已上皆具,部分十信菩薩亦具。另一說謂大乘有、小乘無,即《涅槃經》所說︰聲聞、緣覺無四無礙。

此外,唯識家又就四無礙立初地分得、九地離障、圓成佛果三種說法。謂初地已上部分得四無礙辯,入第九地永斷利他中不欲行障、斷陀羅尼與辯才中之二愚及粗重而得四無礙解,乃至佛果成滿一切圓。

〔參考資料〕 《自在王經》卷下;《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本);《法華玄贊》卷三;《華嚴大疏鈔》卷三十八(下);《俱舍論》卷二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


[法相辭典(朱芾煌)]
九地斷二愚及彼粗重

利他中不欲行障中說。


十重障

十重障者: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二、邪行障,三、闇鈍障,四、微細煩惱現行障,五、於下乘般涅槃障,六、麤相現行障。七、細相現行障,八、無相中作加行障,九、利他中不欲行障,十、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如成唯識論九卷十八頁至二十三頁廣釋。


四無礙解

瑜伽四十五卷二頁云:云何菩薩所修菩薩四無礙解?謂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門,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法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異相,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義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釋詞,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詞無礙解。又諸菩薩,於一切法,一切品別,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無所滯礙無退轉智。是名菩薩辯無礙解。

二解 如利他中不欲行障中說。

三解 顯揚四卷六頁云: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廣說如經。一、法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差別名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二、義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種種相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三、訓詞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訓釋詞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智見性。餘如前說。四、辯才無礙解。謂於一切種一切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

四解 集論八卷四頁云:無礙解者:謂四無礙解。云何法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一切法名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義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相及意趣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訓詞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方言音及訓釋諸法言詞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云何辯才無礙解?謂依止靜慮,於諸法差別無礙具足中,若定若慧。餘如前說。又雜集論十四卷十三頁云:無礙解作何業?謂善說法要,悅眾生心;能絕一切諸疑網故。

五解 無性釋九卷二十五頁云:頌曰: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此頌顯示四無礙解。言所依者,謂諸教法。即契經等。言能依者,謂所詮義。如是二種,皆名所說。所作業故。言智二種,皆是能說。作者作具,等所起故。無礙慧者:謂於此中無退轉智。常善說者:由具四種無礙解故;常能善說。若於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於法異門,無罣礙故。若於能依無礙覺慧,名義無礙。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無罣礙故。或於諸法別義意趣,無罣礙故。若於其言無礙覺慧,名訓詞無礙。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轉異想隨說,無罣礙故。或於諸法訓釋言詞,無罣礙故。若於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辯說無礙。於能辯析諸法智中,無罣礙故。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卷九頁云:問:四無礙解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云何知然?如品類足說:法無礙解云何?謂於名句文身不退轉智。義無礙解云何?謂於勝義不退轉智。詞無礙解云何?謂於言詞不退轉智。辯無礙解云何?謂於無滯應理說及自在定慧中不退轉智。由此故知慧為自性。智即慧故。是謂無礙解自性是我是物是性是相是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無礙解?答:於所知境,通達無滯;名無礙解。謂法無礙解,於名句文身,義無礙解,於涅槃勝義,詞無礙解,於諸方言辭,辯無礙解,於正說及道,以不退智,解無滯礙。有說:於所知境,現見而知;名無礙解。如世於一現見事中,云我於此,解知無礙。有說:此應名深密解。謂解阿毘達磨深密處故。有說:此應名隨應解。謂隨於何境,如應解故。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十重障

別教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麤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