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八戒境量

[南山律學辭典]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明八戒,有情同四,非情得五。以七毒歷緣,一一境上六十三戒。」  濟緣記釋云:「八戒中,有情同四,同上五〔戒〕中前四支也。非情五者,八戒實九,合數如文。準前對境為十一,就業非情則十二、十四。」(業疏記卷一七‧三‧九)(請參閱『五戒境量』一九○下、附錄二『五戒八戒境量表』九六頁)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南山律學辭典]
五戒境量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初就在家士女,五戒所獲多少?如多論云,五戒相者,於一切眾生,可殺不可殺,乃至可欺不可欺,一切眾生,下至阿鼻,上至非想,傍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來有命之類,皆得四戒。以三因緣,得十二戒。并以形期。三千界內一切酒上,咽咽三戒,以初受時,一切是酒皆不飲故。縱使入般酒盡,戒常成就而不失也。……今以義推,貪等諸毒間雜不定,三單、三雙、一合為七。用歷過境,約文為五;對境為七;就業非情,為八為十。且以七毒就文歷之,隨一一境,得三十五戒。遍生有四,非情有一。如是類推。」濟緣記釋云:「五戒,正明中,初明情境。不可殺不可欺者,或約境強,如佛聖人等;或是境弱,如蠕動微物,不可婬妄等;或不可親,如諸天餘洲餘趣等。乃至者,須云可盜不可盜,可婬不可婬。阿鼻非想約豎論,傍及大千據橫說。小教境量,齊此而已,四戒即前四支,依情境發。三因緣者,單歷三毒。并下,次非情境。咽咽三戒,兼前共發十五戒。上別列兩境。縱下,總示。境滅戒存,如前句義。入般對情,酒盡即非情。……義推中,初離七毒。三單可解;三雙者,一﹑貪瞋,二﹑貪癡,三﹑瞋癡;一合即三毒並起。用下,歷戒,初列位。約文五者,據列相文;對境七者,五中開婬三境;就業非情,七支外加酒為八,開婬則為十。昔云因明八戒十戒者謬矣。且下,正歷。合數可見。」(業疏記卷一七‧一‧六)(請參閱附錄二『五戒八戒境量表』九六頁)


沙彌十戒境量

亦名:十戒境量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明十戒。眾生同上(八戒)。非情得六,則有十也。以毒通歷,可以準知。此律文中同僧七支。學是有願皆吉羅故。」濟緣記釋云:「十戒中,初示數。即上(八戒)九中更加捉寶,歷之共為七十。對境十二,就業非情,則十三、十五。此下,辨犯。此律文者,簡異多宗,即大小持犍度。」(業疏記卷一七‧三‧一四)(請參閱『五戒境量』一九○下、『八戒境量』三六中)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