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內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

集異門論十一卷九頁云:云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一)ㄋㄟˋ ㄏㄤˊ, 1.素習某種事業技藝的人。《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學堂的事,祇有你是內行。」也作「內教」。

2.對某種事或工作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如:「修理電器,他很內行。」

3.俗稱同業的人。唐.歐陽詹〈同州韓城縣西尉廳壁記〉:「鄭以明經登科,又三舉進士,屈於命,詞學亦流輩推內行第一。」

(二)ㄋㄟˋ ㄒㄧㄥˋ, 1.平日私居時的操行。《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世多舉桓公之內行,內行雖不修,霸亦可矣。」《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舜居媯汭,內行彌謹。」

2.隱祕的事。《戰國策.韓策三》:「美人知內行者也,故善為計者不見內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椽儀

(行事)大法要時於本堂周圍之椽側行道之儀式也。蓋通常之法式,唯於內陣或本堂內行道,而大法要時,大眾多,且儀式莊嚴,故特行此式。行於庭上,謂之庭儀,今行於椽側,故有此名。


道觀

(術語)道為化道,謂教化他也。觀為空觀,謂自觀空理也。自住於空理而向他行化道,謂為道觀雙流。是菩薩之正行也。止觀六曰:「菩薩者,福慧深利,道觀雙流。」四教儀集註下曰:「道觀雙流者,道謂化道,觀謂空觀,帶空出假,故曰雙流。」金光明文句五曰:「通教八地,別教十迴向,圓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觀雙流,自他俱益之位也。」同記曰:「道謂外化,觀謂內行。」


長[金*本]過限戒

(術語)二百五十戒中三十捨墮之一。得長,必於十日以內行淨施法之戒法也,若不行之,過十日之限,則結捨墮罪。見行事鈔中二。


長缽過限戒

(術語)二百五十戒中三十捨墮之一。得長,必於十日以內行淨施法之戒法也,若不行之,過十日之限,則結捨墮罪。見行事鈔中二。


高貴德王菩薩

(菩薩)具名光明照高貴德王菩薩。涅槃經二十一卷已下高貴德王菩薩品之對告眾。佛對之說修行涅槃經十種之功德。涅槃經疏十九曰:「光明照,論外化廣。高貴德王,辨內行深。」


[佛光大辭典]
七境界

全稱七種第一義境界。乃諸佛所證所得之境界,計有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過二見境界、過佛子地境界、入如來地內行境界等七種。約其極處,悉皆成就,故總稱第一義。(一)心境界,心乃中道之理心。此為諸佛菩薩中道之理心所造。(二)慧境界,慧乃慧性。謂諸佛菩薩之慧性照了分明。(三)智境界,智乃智用。謂諸佛菩薩之智力現前,了知一切萬法。(四)見境界,見乃正見。謂諸佛菩薩之正見現前,無諸邪妄。(五)過二見境界,又作超二見境界。二見乃斷、常二見。即諸佛菩薩能超斷、常二見。(六)過佛子地境界,又作超子地境界。子地者,登地菩薩等視眾生如己子,故名。此謂諸佛菩薩能超十地,成正覺。(七)入如來地內行境界,又作如來自到境界。內行乃果上之行。謂如來能盡法性之源底,成就二利,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之法。以上七種,前六者通於佛菩薩,後者則為如來之自境界。〔入楞伽經卷二、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九〕 p113


目犍連

梵名 Maudgalyāyana,巴利名 Moggallāna。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作摩訶目犍連(梵 Mahāmaudgalyāyana)、 大目犍連、大目乾連、大目連、目連、目揵連、目伽略、勿伽羅、目犍連延、目犍羅夜那、沒特伽羅、毛伽利耶夜那。別名拘律陀(梵 Kolita)、拘律、俱哩多、拘離迦、拘理迦、俱離多。意譯天抱。被譽為神通第一。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為刪闍耶(梵 Sañjaya)外道之弟子,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後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於佛本行集經卷四十七舍利弗目連緣品、四分律卷三十三等均載有此事。

目犍連與舍利弗歸依佛陀後,共同精進修道,遂成諸弟子中之上首,輔翼佛佗之教化,有關其事蹟,於經典中時有記載。又於雜阿含經卷二十三、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羅林經、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智度論卷四十一等經論中,皆特稱之為「神足第一」。據載,目犍連亦曾代替佛陀為眾經說法。

另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曾為救母出離餓鬼道,而於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養十方大德僧眾,遂為後世盂蘭盆會之由來。晚年在王舍域內行乞時,慘遭嫉恨佛陀教團之婆羅門徒執杖梵志,以瓦石擊死,此係佛陀涅槃前之事。佛陀於竹林精舍門邊建塔弔之;又於大唐西域記卷四、卷九等,亦有記載。

此外,於密教中,目犍連係安於現圖胎藏界曼荼羅釋迦院中尊釋迦牟尼佛右方上列之第四位。其形像為沙門形,右手握拳,舒展食指,左手執袈裟之角,面稍向左,坐於赤蓮華座。〔雜阿含經卷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三、中阿含卷九瞻波經、卷二十長老上尊睡眠經、增一阿含經卷四、卷十二、卷十八、卷二十八、觀無量壽經、五分律卷十六、摩訶僧祇律卷十六、十誦律卷三十七〕 p2108


長

指比丘於一鉢外所蓄多餘之鉢。若得長鉢,須於十日之內行淨施法;若不行,過十日之限,則犯捨墮罪。此罪稱為長鉢過限戒,為二五○戒中三十捨墮罪之一。〔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二〕(參閱「長物」3598) p3603


邪魔

指妨礙菩提道之邪法惡魔。如魔羅(惡鬼神之總稱)化作佛形,惱亂行者正定;或世間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以擾行人正見者,故經典中常稱其為「邪魔外道」。如盂蘭盆經(大一六‧七七九中):「天神、地神、邪魔外道。」又教內行者起諸妄見、妄語以迷惑眾生者,亦稱為邪魔。另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大一九‧一五四中):「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世人由此轉其義,謂凡有「妨害」之事物,皆是邪魔。〔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法事讚卷下〕 p3035


椽儀

日本佛教用語。即舉行大法會時,於本堂周圍之椽側行道之儀式。蓋通常之法會,唯於內陣或本堂內行道,而大法會時,因參與者眾,且儀式莊嚴,故特行此式。 p5494


盡七日

指七七日之終。一般為亡者在四十九日內行追薦祈福之法,而以每七日為一階段,至第七個七日,即稱為七七,亦可稱為盡七日。(參閱「七七齋」88) p5845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七境界

諸佛菩薩所證得的七種境界。全稱七種第一義境界。出自《入楞伽經》卷二。所以名第一義者,乃約究竟極處而言。然此七種境界有通別之分,前六種通於佛及菩薩,後一種乃如來自到之境界。茲分別略述如下︰

(1)心境界︰謂中道之理,無二無別,乃諸佛菩薩心所造至極之處,是名心境界。

(2)慧境界︰謂至極之理,心既能造,即發通明慧性,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3)智境界︰謂既發慧明,則成智用,智力現前,於一切法無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4)見境界︰謂智用既成,則發正見,正見現前,則無諸邪妄,是名見境界。

(5)超二見境界︰又稱過二見境界。謂正見現前,能超過斷、常二見,是名超二見境界。

(6)超子地境界︰又稱過子地境界。所謂子地,指登地菩薩。此菩薩等視眾生猶如一子,故名。此謂諸佛菩薩能以第一義心,發明智慧,正見現前,則超十地而成正覺,是名超子地境界。

(7)如來自到境界︰又稱入如來地內行境界。謂諸如來以性(不遷不變之義)為自性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之法,是名如來自到境界。


六齋日

指每個月內行為特別檢點,且清淨持戒的六日。在印度,一個月分成二部份,稱為白月、黑月。六齋日即白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黑月的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日。

據《長阿含經》卷二十所載,八日(二十三日),四天王之使者巡行世間,觀察萬民是否孝順父母,敬順沙門、婆羅門,宗事長老,齋戒布施,救濟窮乏,然後向四天王報告;十四日(二十九日),四天王之太子巡行;十五日(三十日)四天王親自巡行。因此,古來即以是日應受持八齋戒(即一日戒)。《大智度論》卷十三亦云(大正25‧159b)︰「有一日戒,六齋日持,功德無量。」

〔參考資料〕 《四天王經》;《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四分律》卷三十五;《大智度論》卷六十五;《十住毗婆沙論》卷八;《大乘四齋日》;《法苑珠林》卷八十八;《禪林象器箋》〈節時門〉。


托鉢

指出家者持鉢巡訪各城巿、村落等處,領受施捨之食。又稱乞食、行乞、分衛、團墮(團飯墮於鉢中之意)、持鉢、捧鉢、添鉢。

在印度,原始佛教以前的婆羅門教及其他教團已有此行儀,而佛教沿襲當時風俗,亦以托鉢方式取得食物,如《金剛經》云(大正8‧748c)︰「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百丈清規證義記》卷七(下)云(卍續111 ‧814上)︰「每逢食時,統諸弟子人間乞食,不擇淨穢貴賤,平等行化,此先佛托鉢之遺風也。」今泰國等南傳佛教僧侶仍奉行此乞食法。

我國古來多用持鉢、捧鉢之語。宋代以後始稱托鉢。如開元寺文康作托鉢歌,明太祖曾加和韻;雲棲袾宏撰《沙彌律儀要略》,闡述托鉢之法。在禪林,僅於每年春夏二季及荒年時,住持率眾托鉢乞食。而在平時,則以集體勞動的方式以供應僧眾飲食。

在台灣,僧眾飲食皆在寺院之中,故以托鉢方式化募食物以維持生計者已不復再見。偶有為之者,所托鉢化募之物亦非食物,而是金錢。此類托鉢者之動機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為籌建寺院或興辦公益事業而籌募資金;另一種則是冒充出家眾以向信眾求乞金錢。此二種托鉢者大多固定在一處(法會或大型聚會處,或係鬧巿之某一角落),而非如古代之沿門托鉢。

關於托鉢制度的意義,《廣弘明集》卷二十四所載沈休文〈僧設會論〉文中曾加論及,其文云(大正52‧273b)︰
「佛與眾僧,僧伽藍內本不自營其食具也。至時持鉢往福眾生。(中略)何者,出家之人本資行乞,誡律昺然,無許自立廚帳并畜淨人者也。今既取足寺內行乞事斷,或有持鉢到門,便呼為僧徒鄙事下劣,既是眾所鄙恥,莫復行乞。悠悠後進求理者寡,便謂乞食之業不可復行。白淨王子轉輪之貴,持鉢行詣以福施者,豈不及千載之外凡庸沙門躬命僕豎自營口腹者乎﹖」

又,智顗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也說持鉢能施福眾生。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也曾詳論著衣持鉢的方法。

在日本,諸宗皆行此制,尤其德川時代的普化宗,以一月寺及鈴法寺為據點,依照一定法規行托鉢修行。然因有缺乏道心而作僧形之乞食者衍生,因而產生諸多弊端。明治以後遂遭禁止。現今主要流傳於禪宗之間。

此外,十二頭陀行中有常行乞食、次第乞食二種。後世稱托鉢為乞食,即由此轉化而來。

〔參考資料〕 《景德傳燈錄》卷十六;《續傳燈錄》卷十;《長阿含》卷十一〈阿㝹夷經〉;《廣弘明集》卷二十四;《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二;《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三;《禪苑清規》卷一;《禪林象器箋》〈雜行門〉;《佛祖統紀》卷四十五。


青苗會

指我國宋代以後,每年插秧播種之際,禪寺為祈禱青苗順利成熟所舉行的法會。南宋‧惟勉《叢林校定清規總要》卷下〈月分須知〉云(卍續112‧48上)︰「五月分芒種後插種畢,當檢例做青苗會,請大眾看經等事。如梅雨之時,於上堂際叮囑直歲,照顧僧堂殿宇等處損漏,令其疏浚溝渠。」元‧弌咸《禪林備用清規》卷十〈月分標題〉云(卍續112‧143上)︰「五月分建青苗會,預出諸寮經單,梅雨愆期,開溝整漏。掛僧堂帳,方丈點夏茶,兩班單寮各作一日,諸庵塔中有老成亦當溫存。」元‧明本《幻住庵清規》〈月進〉云(卍續111‧975上)︰「五月初五日端陽。二十八日起青苗經會三日,至六月初一日散。須預備香燭供料,並立疏文及預出經單,請大眾結緣披閱,然後聚其經目入疏回向。」

由上引各引文可知,青苗會是在農曆五月芒種(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後,或二十八日起三天內行上堂看經,兼點檢堂宇損漏及疏浚溝渠。又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七〈月分須知〉記載(大正48‧1155a)︰「五月端午日早晨,知事僧堂內燒香,點菖蒲茶。住持上堂,次第建青苗會。堂司預出諸寮看經誦經單。直歲點檢諸處,整漏、疏浚溝渠。方丈詣諸寮諸庵塔,各作一日點茶溫存。僧堂內掛帳。」可知青苗會係與端午節之活動合併舉行。


淨心誡觀法

二卷。唐‧道宣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五冊。係南山律宗開祖道宣教示門人自修及教化之道。凡三十篇,即(1)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法。(2)誡觀序宗法。(3)誡觀五停心觀法。(4)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5)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6)誡觀世相如夢修出世善根法。(7)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8)誡觀外現威儀內起邪命法。(9)誡觀取相恃善誑佛法。(10)誡觀慢天懼人屏處造過法。(11)誡觀女人十惡如實厭離解脫法。(12)誡觀檀越四事從苦緣起出生法。(13)誡觀六道流轉受報無窮法。(14)誡觀八風力大智者不動法。(15)誡觀身心相苦惱過患法(以上為上卷)。

(16)誡觀詐善揚名口清心濁法。(17)誡觀眾生各著依正二報法。(18)誡觀煩惱結使法。(19)誡觀十八界假緣生法。(20)誡觀修習安那般那假相觀法。(21)誡觀善惡相資法。22誡觀六道眾生善惡因果法。(23)誡觀行者善護戒財塵賊止劫法。(24)誡觀世諦第一義諦法。(25)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26)誡觀對發菩提心法。(27)誡觀教化眾生法。(28)誡觀佛性不一二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29)誡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30)誡觀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以上為下卷)。

此中,第一「釋名篇」在解釋題目「淨心誡觀法」,謂戒既完具定復清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有此義故,名為淨心。勵己修道,離過患為誡;依止觀二門,生長一切禪支道品名觀;加行勝進住不退心,故名為法。第二「序宗篇」說欲修道者,先斷財色。第三「五停心觀法」以下至第二十五「心行法」等二十三篇,說對治諸垢煩惱業可以清淨身心,即明自利之行。第二十六「發菩提心法」以下至第二十九「福田不等法」四篇,說大乘利他之行。第三十「受持法」,謂應受持此法。又,自第二篇起至第二十九篇,各篇均附有長行偈頌。此外,卷首有宋‧元照所作之序。註釋書有宋‧允堪所撰之《發真鈔》三卷。


[南山律學辭典]
三衣制意

亦名:袈裟制意

子題:仙苑、鹿野苑、施鹿林、仙人論處、慚愧人衣、五意制三衣

隨機羯磨‧衣藥受淨篇:「時諸比丘多畜衣服,佛言當來善男子不忍寒苦,畜三衣足,不得過。僧祇云,三衣是沙門賢聖標幟故。薩婆多云,為五意故:障寒熱,除無慚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儀清淨故,方制三衣。」(隨機羯磨卷下‧一‧四)

羯磨疏‧衣藥受淨篇:「(一、本律)(一﹑示本緣)如律中說,如來因諸比丘畜長,不自節約,是以初夜著一衣,乃至後夜著第三衣。明旦因制,如衣法初。(二﹑明重制)始於仙苑度五比丘,善來之唱,三衣被體。何有重制者?由聖制法衣,年歲已久,隨緣運造,章服不同。教網創弘,多從道務,至於儀服,蓋非本致,由使諸濫次第生焉,不可怪也。(二、僧祇)文引僧祇賢聖標幟者,律云,欲應袈裟服,當調伏結使,故非凡恆所服也。又賢愚中,堅誓獸王,獵者披袈裟故,不言致射;既被箭已,忍痛至死,但言著袈裟者,當於生死疾得解脫。……(三、多論)如多論中五意最好,論解佛語,多從理故。初云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故。如是除無慚愧者,由常一衣,染淨通著,慚愧不生;以隨三用,各有法式,屏露行護,發生善心故。三﹑者由僧伽梨隨聚方服,能生物信故。四﹑者若在道行,反披高揲,敬護如塔,幽顯懷德故。五、威儀清淨者,四儀受用,各有所在。」  濟緣記釋云:「制意,本律中,初文。因諸比丘,即六群等。乃至者,略中夜著第二衣。緣起在犍度之首,故云初也。初中後夜漸覺陰寒,故令阿難取三法衣,次第重著。次科,初敘難。仙苑鹿野苑,婆沙云施鹿林,梵摩達王以樹林施眾鹿故,亦號仙人論處,羅勝仙人始於彼轉法輪故。意云,初時已具,後衣法中,何以復制耶?由下,釋通,初敘年賒事變。教下,出變所以。急於修證,趣得覆形,不暇如法,遂致訛濫。……多論,初標歎。初下,引示,初意障形,二即滅惡,餘三生善。三四生他善,五生自善。如是下四,例前並云一衣不能,三衣能故。隨三用者,下衣作務道行,中衣入眾法食,上衣說法入聚。發善心者,此生自善,下生他善。反披高揲者,四分聚落外令反著衣,僧祇不著者,擗[執/衣]舉之。幽即非人,顯即人也。威儀清淨,言無過也。」(業疏記卷一八‧二‧一○)

行事鈔‧二衣總別篇:「言制意者。(一、異外俗意)薩婆多云,欲現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此三名,為異外道故。分別功德論,為三時故,制有三衣,冬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著中,亦為諸蟲故。智論云,佛聖弟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身無恥,白衣多貪重著也。十誦,為異外道故,便以刀截,知是慚愧人衣。(二、表內行意)雜含云,修四無量者,並剃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也。準此而名,則慈悲者之服。(三、捨諸惡意)華嚴云,著袈裟者,捨離三毒等。四分云,懷抱於結使,不應披袈裟等。(四、制須三意)薩婆多,五意制三衣也:一﹑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故;二﹑不能有慚愧;三﹑不中入聚落;四﹑乃至道行不生善;五﹑威儀不清淨故。制令畜三,便具上義。(五、同聖儀意)僧祇云,三衣者賢聖沙門標幟;缽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為;應執持三衣瓦缽,即是少欲少事等。當宗外部,多為寒故制三。四分又云,三世如來,並著如是衣故。」(事鈔記卷三○‧三‧四)


斷事遣不誦戒毗尼者出二法

子題:誦戒習行、誦律發解

羯磨疏‧集法緣成篇:「斷事令不誦戒律者出二法。戒者正行,毗尼正教,要由斯二,人法方具。今闕處眾,出言無本,內行又乖,雖施豈用?故俱唱遣。」濟緣記釋云:「斷事即是評諍。同眾之僧,有不誦戒,或不誦律;作法遣出,故有二白。誦戒習行誦律發解,解行資人,人能弘法,故云人法兩具。由不誦律,故言無本;由不誦戒,故乖內行。解行兩亡,故無所用。今時比丘不知戒律,觀斯制約,豈不為悲?忝學祖乘,應須知幸。」(業疏記卷三‧九‧一一)


[法相辭典(朱芾煌)]
行蘊

如五蘊中說。

二解 如名色差別中說。

三解 五蘊論二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四解 廣五蘊論三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云何餘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五解 俱舍論一卷十一頁云: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若不爾者;餘心所法,及不相應,非蘊攝故,應非苦集。則不可為應知應斷。如世尊說: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說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說亦如是。是故定應許除四蘊,餘有為行,皆行蘊攝。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九頁云: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毗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遍說思為行蘊;非餘行耶?答:思於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偏說。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為上首;愛能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說。復次造作有為,故名為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說思為行蘊。又云:問:五蘊有為,皆應名行:何緣於一,獨立行名?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廣說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復次行蘊有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行印封標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執諸行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何此蘊不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行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作。有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為勝。思但攝在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為行。

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二頁云:云何行蘊?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八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二頁云: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諸所有行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蘊、略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答:思觸作意乃至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如是名為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答:得無想定、乃至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如是名為心不相應行蘊。此中若心相應行蘊,如是名為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云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云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云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若麤若細者:云何施設麤行細行?答:觀待施設麤行細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伺行名麤。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麤。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麤。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麤。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麤。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麤行細行。如是名為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行?答:過去未來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者:云何說名行蘊?答:於此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蘊。

九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云:行蘊云何?此有二種。謂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心相應行蘊云何?謂心相應法。此復云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云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二種、合名行蘊。


[國語辭典(教育部)]
本色當行

ㄅㄣˇ ㄙㄜˋ ㄉㄤ ㄏㄤˊ
本色,自然之色、本來面目。當行,內行。本色當行指詩、詞、曲的創作恪守各自的基本法則,而不破壞原有的體製。


不在行

ㄅㄨˋ ㄗㄞˋ ㄏㄤˊ
內行。指對某種事物不熟悉、不瞭解。《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並不會作八股文章,……門生覺得自己時文到底不在行。」《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姨太太出身雖是大姐,梳辮子卻不在行。」也作「外行」。


僕歐

ㄆㄨˊ ㄡ
西方人稱酒館及旅館中的侍者為「僕歐」。為英語 boy的音譯。《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饒鴻生漲得滿面通紅,僕歐因低低的對他說道:『你不用充內行了,我揀可吃的給你拿來就是了。』」


末藝

ㄇㄛˋ ㄧˋ
微不足道的技藝。《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士先器識而後辭章,果然內行克敦,文辭都是末藝。」也作「末技」。


明白人

ㄇㄧㄥˊ ˙ㄅㄞ ㄖㄣˊ, 1.聰明人、知理的人。《紅樓夢.第二五回》:「你這麼個明白人,怎麼糊塗起來了。」

2.大陸地區指在某方面內行的人。如:「知識分子大都是某一方面的明白人。」


當行

ㄉㄤ ㄏㄤˊ, 1.內行、同行。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誰著你燒窯人不賣當行貨,倒學那打劫的僂儸。」《金瓶梅.第九一回》:「使玳安兒叫薛嫂兒見陶媽媽,道了萬福。當行見當行,拏著帖兒,出離西門慶家門,往縣中回衙內話去。」

2.一種替官廳當差的行業。舊時官廳需要物件勒令商民承辦,這種承辦店鋪,稱為「當行」。《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新近又添了當行,凡是官府送那鄉宦舉人的牌匾,衙門裡面做甚麼斷間板?,提學按臨棚裡鋪的地平板,出決重囚,木驢樁橛,這都是棺材鋪裡備辦。」


當家

ㄉㄤ ㄐㄧㄚ, 1.主持、負責。《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奉勸世人須鑑戒,莫教兒女不當家。」

2.丈夫。稱自己或別人的丈夫都可以。《金瓶梅.第三七回》:「你當家不恁的說,我來哄你不成?」

3.內行、行家。宋.范成大〈次韻徐提舉游石湖三絕〉之三:「天上麒麟翰墨林,當家手筆擅文心。」


懂行

ㄉㄨㄥˇ ㄏㄤˊ
內行、在行。指清楚熟悉某一項事務。


懂眼

ㄉㄨㄥˇ ㄧㄢˇ
北方方言。內行;熟悉某種知識。


土豪

ㄊㄨˇ ㄏㄠˊ
鄉里間恃勢橫暴的人。《南史.卷五八.韋叡傳》:「州中有土豪,外修邊幅,而內行不軌,常為劫盜。」《初刻拍案驚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斷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內教

ㄋㄟˋ ㄐㄧㄠˋ, 1.封建時代對婦女閨門內的教育。《晉書.卷四○.楊駿傳》:「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內教也。」也作「內訓」。

2.在皇城內教練武技,校閱士兵。《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帝初置內教法,旬一御便殿閱武。」

3.佛教。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內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

4.道家、佛家自稱其經文。

5.熟識某種技藝、行業的人。也作「內行」。


老行尊

ㄌㄠˇ ㄏㄤˊ ㄗㄨㄣ
內行人、行家的尊稱。如:「他是古錢蒐集的老行尊,店裡一來新貨都得請他鑑定。」


老在行

ㄌㄠˇ ㄗㄞˋ ㄏㄤˊ
內行。指很有經驗,對某方面有相當研究的人。《通俗常言疏證.年齒.老在行》引《桃花扇劇》:「說是舊院幾個老在行。」


爛飯

ㄌㄢˋ ㄈㄢˋ
上海方言。稱熟手、內行


行家

ㄏㄤˊ ˙ㄐㄧㄚ, 1.專家,內行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也作「當行家」。

2.代客介紹買賣,從中抽取佣金的個人或商行。《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從來採漆之處,原有牙行,阿寄就行家住下。」也稱為「經紀人家」、「牙行」。

3.熟悉戲曲的文人表演雜劇,稱為「行家」。見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卷上.雜劇十二科》。


行家莫說力把話

ㄏㄤˊ ˙ㄐㄧㄚ ㄇㄛˋ ㄕㄨㄛ ㄌㄧˋ ˙ㄅㄚ ㄏㄨㄚˋ
(諺語)內行人不要說外行話。《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行家莫說力把話,你難道沒帶著眼睛,還要問:『卻是為何?』」


行家話

ㄏㄤˊ ˙ㄐㄧㄚ ㄏㄨㄚˋ
內行人所說的話。如:「外行人不懂行家話。」


行家瞧門道

ㄏㄤˊ ˙ㄐㄧㄚ ㄑㄧㄠˊ ㄇㄣˊ ㄉㄠˋ
內行人看其中的精華、奧妙。《彭公案.第一三九回》:「練完了,氣不喘出,面不改色,真是行家瞧門道,力笨瞧熱鬧,一著一式,樣樣都好。」


會家

ㄏㄨㄟˋ ㄐㄧㄚ
內行的人、行家。《西遊記.第四回》:「那猴王正是會家不忙,將金箍棒應手相迎。」


會家不忙

ㄏㄨㄟˋ ㄐㄧㄚ ㄅㄨˋ ㄇㄤˊ
內行的人遇到熟悉的事情,能應付自如,不會慌亂。《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程朝奉正是會家不忙,見接了銀子,曉得有了機關。」


混充

ㄏㄨㄣˋ ㄔㄨㄥ
假冒、冒充。如:「其實他什麼都不懂,卻混充內行。」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