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偽行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上危位反韻英詐妄也不實也考聲矯詐也欺也或從言作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五種善性

據善導之觀念法門載,凡夫之機性有善性人、惡性人之別,善性人又分五種,即:(一)聞即捨惡行善之善人,(二)捨邪行正之善人,(三)捨虛行實之善人,(四)捨非行是之善人,(五)捨偽行真之善人。此五種人稱為自性善人。日僧親鸞依此而將善性分為善性、正性、實性、是性、真性等五種。〔愚禿鈔卷上〕(參閱「」4873) p1185


善性

(一)為三性之一。又作善。指一切諸法性質之分類中,其性質為善者。據成唯識論卷五載,凡能順益此世及他世者,稱為善,至如人、天之樂果雖能順益此世,但不能順益他世,故不稱為善。於六轉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凡與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相應者,均屬善性。俱舍論卷十三亦舉出善性有四類,其中,勝義善指擇滅涅槃,自性善指慚、愧及無貪、無瞋、無癡等三善根,相應善指與自性善相應而起乃成善性之心王、心所,等起善指由自性善及相應善所引起之善性。〔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一、成唯識論卷三、順正理論卷四、俱舍論光記卷十三〕(參閱「三性」563、「」4873)

(二)凡夫二種性質之一。為「惡性」之對稱。即指性質善良,堪入於世間、出世間之道者。大智度論卷八十八謂,善惡二性之果報大別,惡性墮於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善性則得人、天、阿修羅、涅槃道之果報。善導於觀念法門一書中舉出善性人分為五種,即捨惡行善、捨邪行正、捨虛行實、捨非行是、捨偽行真,並謂此五種人設若歸依佛法,則能自利利他。 p4882


[法相辭典(朱芾煌)]
六鬥諍事

瑜伽一百卷六頁云:又依六處、應知建立六鬥諍根。云何六處?一者、不饒益相。二者、樂隱己過,憍慢執持。三者、利養恭敬,欲愛現行。四者、毀犯增上戒行。五者、毀犯增上心行。六者、毀犯增上慧行。應知依第一處,建立第一鬥諍根本。乃至依第六處,建立第六鬥諍根本。謂有一類補特伽羅,眾所識知;廣從他處、多獲利養。由是因緣,有所毀犯。於所犯罪,樂欲隱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有諸苾芻、既了知已;對一、對二、或對眾多,舉其犯事。彼由此故;一向憂慼燒惱身心。又由憍慢所執持故;多生熱惱。勿彼復對他眾人前,咎責於我。如是彼人、先隱所犯,說名為覆。又復發起憍慢煩惱。此二合名樂隱己過,憍慢執持。由是建立鬥諍根本。復有苾芻、恭敬利養,欲愛現行。見有他人、多饒財寶,眾所知識,具大福祐,則便親附,殷重承事。非愛非敬,亦非樂法;專為利養恭敬因緣。如是思惟,攝取質直忍辱柔和。為依止師,我於其處、隨意自在。彼於我所、多有施為;而我於彼、都無所作。如是思惟,攝取捷慧愛樂修福同梵行者,以為助伴。所有僧事及其餘事,皆令彼作。我獨蕭然自得而住。如是或有毀犯禁戒,同梵行者、正詰問時;便不分明,假託餘事,而有所說。如是名為行矯偽行誑諂處所。由此因緣,起諸鬥諍。餘隨所應,當知其相。


[國語辭典(教育部)]
迷惑

ㄇㄧˊ ㄏㄨㄛˋ, 1.不明事理、胸無所主。《荀子.大略》:「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史記.卷三九.晉世家》:「周厲王迷惑暴虐,國人作亂。」

2.無法弄清楚。《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3.使人迷惑。《莊子.盜跖》:「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


矯飾偽行

ㄐㄧㄠˇ ㄕˋ ㄨㄟˋ ㄒㄧㄥˋ
假裝掩飾,言行虛偽。宋.陳師道《後山詩話》:「某公用事,排斥端士,矯飾偽行。」


矯言偽行

ㄐㄧㄠˇ ㄧㄢˊ ㄨㄟˋ ㄒㄧㄥˋ
矯飾虛偽的言論行為。《莊子.盜跖》:「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宋.秦觀〈論議下〉:「矯言偽行之人,弊車羸馬竄伏巖冗,以幸上之爵祿。」


乘偽行詐

ㄔㄥˊ ㄨㄟˋ ㄒㄧㄥˊ ㄓㄚˋ
行為不正,作假詐騙。漢.劉向《列女傳.卷三.晉范氏母》:「夫伐功施勞,鮮能布仁,乘偽行詐,莫能久長。」


飾偽

ㄕˋ ㄨㄟˋ
掩飾作假。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世俗飾偽行詐,為民巫祝,以取釐謝。」宋.歐陽修〈再辭轉給事中劄子〉:「非敢飾偽,上煩聖聰。」


偽臨時政府

ㄨㄟˋ ㄌㄧㄣˊ ㄕˊ ㄓㄥˋ ㄈㄨˇ
民國二十七年日本在北平所成立的偽組織。轄華北四省及平津青三市,王克敏為偽行政委員會長,二十九年取消。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