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健行定

[法相辭典(朱芾煌)]

成唯識論九卷十六頁云: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首楞嚴

(術語)Śūragama,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智度論四十七曰:「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淺深,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涅槃經二十七曰:「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舊云首楞嚴也。」首楞嚴三昧經中曰:「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示諸眾生。首楞嚴三昧不可思議勢力如是。」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耨音奴篤反藐字依梵音應作彌略反阿此云無也耨多羅此云上也三云正也藐等也又三正也菩提覺也總云無上正等正覺也耨字經中多作耨字此音奴構反正與梵音扶同然僧徒皆用入聲字宜作耨奴沃反亦得名健行定名經中自釋云一切事畢竟堅固也


首楞伽摩

梵語此云健行定亦云健相舊云首楞嚴也


[佛光大辭典]
四種定

指出自成唯識論卷九之四種定:(一)大乘光明定,此定所發之智慧,能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所詮之理、能詮之教、所修之行、所證之果)。(二)集福王定,此定自在,能聚集無邊福德,如國王之勢力,無有等比。(三)賢守定,此定能守持世間、出世間之賢善法。(四)健行定,即佛菩薩以精進雄健之力,修行勝行而得之定。 p1804


首楞嚴三昧

梵語 śūrajgama-samādhi。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是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據首楞嚴三昧經卷上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薩能得此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現在眾生之諸心、分別眾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眾生之因果等一百項。此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所有三昧門、禪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三昧。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謂佛性即首楞嚴三昧,此首楞嚴三昧有五種名:(一)首楞嚴三昧,(二)般若波羅蜜,(三)金剛三昧,(四)師子吼三昧,(五)佛性。首楞,意指一切畢竟;嚴,意即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故稱首楞嚴定為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華嚴經探玄記卷九〕 p4004


無漏定

梵語 anāsrava-samāpatti。意譯無漏等至。指於出世間無漏心所得之禪定。又作出世間定、出世間禪。出世間,為無漏之別稱。俱舍論等謂於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靜慮(即四根本定)、下三無色定等九地能生起無漏定。然唯識家僅以第四靜慮地所起之大乘光明定、集福王定、賢守定、健行定等四定為無漏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五將禪分為世間禪、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出世間禪、非世間非出世間禪四種。出世間禪有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大智度論卷十七、顯揚聖教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十二〕(參閱「無漏九地」5128) p512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首楞嚴三昧經

二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首楞嚴經》、《舊首楞嚴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此經與唐代般剌蜜帝所譯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即通常所謂的《楞嚴經》)內容所述並不相同,然而常被誤以為係一經之同本異譯。

「首楞嚴三昧」是梵語,又作首楞伽摩三昧。意譯勇健定、健行定、健相定。菩薩得此三昧,則諸煩惱及惡魔皆不得破壞之,並且恰如大將率領兵眾,一切三昧悉皆隨從。

此經內容敘述佛應堅意菩薩及舍利弗所問,為說首楞嚴三昧法,並示現其威力,且以百句義解釋此三昧,並列舉化度魔女、彌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變不思議功德。

此經之譯本共有數種,據《出三藏記集》卷二的記載,計有後漢‧支讖、吳‧支謙、曹魏‧白延、西晉‧竺法護、西晉‧竺叔蘭、後秦‧鳩摩羅什,及譯者不詳的《蜀首楞嚴經》七部。另有西晉1‧支敏度將支讖、支謙、竺法護及竺叔蘭等四人所譯本合為《首楞嚴經》八卷。同書卷七又載,前涼‧支施崙亦曾出此經。《法經錄》卷一及《歷代三寶紀》卷八,也載錄不知譯者的《後出首楞嚴經》二卷。可知,此經自後漢以來,屢被傳譯,但如今僅存鳩摩羅什之譯本。

又,此經自古即盛行於印度,故《大般涅槃經》卷四、《法滅盡經》、《大智度論》卷四、卷十、卷二十九、卷三十四、卷四十、卷七十五,以及《大乘集菩薩學論》卷一、卷六等,皆有所引用。現代考古學界曾在新疆省發現相當於本經末尾的梵文斷片。又,西晉‧帛遠、東晉‧支遁、南齊‧弘充等人,皆嘗註解本經。

〔參考資料〕 《開元釋教錄》卷四;《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三;《維摩經‧首楞嚴三昧經》(《大乘佛典》{7},中央公論社);《Manuscript Remains of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波羅蜜多與三學相攝

成唯識論九卷十六頁云:十與三學,互相攝者;戒學有三。一、律儀戒。謂正遠離所應離法。二、攝善法戒。謂正修證應修證法。三、饒益有情戒。謂正利樂一切有情。此與二乘有共不共,甚深廣大,如餘處說。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餘處說。慧學有三。一、加行無分別慧,二、根本無分別慧,三、後得無分別慧。此三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等,如餘處說。如是三慧,初二位中,種具有三。現唯加行。於通達位,現二種三。見道位中,無加行故。於修習位,七地已前,若種若現,俱通三種。八地以去,現二種三。無功用道,違加行故。所有進趣,皆用後得。無漏觀中,任運起故。究竟位中,現種俱二。加行現種,俱已捨故。若自性攝;戒唯攝戒,定攝靜慮,慧攝後五。若并助伴;皆具相攝。若隨用攝;戒攝前三。資糧自體眷屬性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精進三攝。遍策三故。若隨顯攝;戒攝前四。前三如前及守護故。定攝靜慮。慧攝後五。


定學有四

成唯識論九卷十六頁云: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此四所緣對治堪能引發作業,如餘處說。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