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行逆施
[國語辭典(教育部)]ㄉㄠˋ ㄒㄧㄥˊ ㄋㄧˋ ㄕ
不遵常理行事。後比喻違背社會俗尚,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漢書.卷六四上.主父偃傳》:「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也作「逆行倒施」。
ㄋㄧˋ, [動]
1.迎接。《書經.顧命》:「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宋.蘇軾〈留侯論〉:「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2.接受。《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殺之。」
3.違背、不順從。如:「忤逆」、「忠言逆耳」。《孟子.離婁上》:「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宋.歐陽修〈縱囚論〉:「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4.抗拒、抵抗。《戰國策.齊策三》:「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專兵一志於逆秦。」
[形]
1.不順的。如:「逆境」。
2.倒出的。如:「批其逆麟」。
[副]
1.反、倒。如:「倒行逆施」、「反向逆行」。唐.杜甫〈復愁〉詩一二首之一:「野鶻翻窺草,村船逆上溪。」
2.預先。如:「逆料」。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名]
背叛者。如:「討逆」。晉.劉琨〈與石勒書〉:「得主則為義兵,附逆則為賊眾。」
ㄇㄞˋ ˙ㄌㄜ ㄦˊ ˙ㄗ ㄓㄠ ㄋㄩˇ ㄒㄩˋ
(歇後語)騰倒著做。騰倒,倒騰。北方稱將東西翻轉為倒騰。比喻倒行逆施。《金瓶梅.第三四回》:「恁賊沒廉恥的昏君強盜,賣了兒子招女婿──騰倒著做!」
ㄉㄠˇ ㄊㄞˊ
垮臺、瓦解。如:「倒行逆施的政權,遲早會倒臺的。」
ㄋㄧˋ ㄒㄧㄥˊ ㄉㄠˋ ㄕ
不遵常理行事。比喻違背社會俗尚的罪惡行徑。南朝宋.無名氏〈移答魏安南平南府〉:「強者為雄,斯則棄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於此。」也作「倒行逆施」。
ㄐㄧㄝˊ ㄋㄧˋ ㄈㄤˋ ㄗˋ
殘暴任性,倒行逆施。《後漢書.卷七○.孔融傳》:「竊聞領荊州牧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
ㄨㄟˋ ㄘㄨㄥˊ ㄑㄩ ㄑㄩㄝˋ
比喻處理不當而使結果違背最初的願望。參見「為淵敺魚」條。如:「他希望公司業績能蒸蒸日上,卻又倒行逆施,無異為叢驅雀。」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