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經名)七卷,天竺沙門眾護撰,西晉竺法護譯。有三十品。明五陰等之法相及三乘之行法。論藏也。
梵名 Yoga-cārya-bhūmi-sūtra。凡七卷。略稱修行經。印度僧伽羅剎(梵 Sajgharaksa)作,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書纂集眾經所說有關瑜伽觀行之大要。現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陰本、五陰相、分別五陰、五陰成敗、慈、除恐怖、分別相、勸意、離顛倒、曉了食、伏勝諸根、忍辱、棄加惡、天眼見終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獄、勸悅、行空、神足、數息、觀、經學地、無學地、無學、弟子三品修行、緣覺、菩薩。三十品中,最後三品乃據法華經而來,古本無。六朝初期,即鳩摩羅什入關以前,已盛行講究本經。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譯道地經一卷、後漢支曜譯小道地經一卷。〔僧伽羅剎所集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十道地經序、法經錄卷三〕 p4042
七卷。印度‧僧伽羅剎(Saṃgharakṣa)作,西晉‧竺法護譯。又作《修行經》。係纂集諸經所說瑜伽觀行之要義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撰者僧伽羅剎,於佛滅後七百年生於印度須賴國。後入乾陀羅國,迦尼色迦王曾以師禮待之。
本經現行本計分三十品,品目依次如下︰集散、五陰本、五陰相、分別五陰、五陰成敗、慈、除恐怖、分別相、勸意、離顛倒、曉了食、伏勝諸根、忍辱、棄加惡、天眼見終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獄、勸悅、行空、神足、數息、觀、經學地、無學地、無學、弟子三品修行、緣覺、菩薩。
其中,後三品為古本所無,其中所述,為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道,而主張菩薩道為真正之佛道。所引用之化城、火宅三車之二喻,為《法華經》之譬喻。可知後三品乃據《法華經》而來。又,本經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譯《道地經》一卷、後漢‧支曜譯《小道地經》一卷等。
◎附︰印順〈讀「大藏經」雜記〉(摘錄自《華雨集》三)
《修行道地經》卷七,是〈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依《出三藏記集》(卷二),竺法護所譯的,《修行經》七卷一,二十六品。《三品修行經》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經」。可見這本是不同的,但合而為一,已經太久了!前六卷是《修行道地經》,第七卷是《三品修行經》。雖譯者都稱之為經,其實《修行道地》是論書中的「觀行論」;《三品修行》是分別三乘修行的論典,最好是恢復為原來的二部。
〔參考資料〕 《僧伽羅剎所集經》序;《開元釋教錄》卷二;《閱藏知津》卷三十八。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