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行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信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對於法行而言,自依聖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為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為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為信行人,觀門為法行人。」
[佛光阿含藏]
信行(saddhānusārin)(巴),即從他人處聽聞佛說之教法而生信仰,隨此法修行者。
[阿含辭典(莊春江)]
另譯作「隨信行」,果位之一,相當於「向須陀洹果」,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接受)而得證者,南傳作「隨信行者」(saddhānusār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一位信心之信奉者」(a faith-follower)。參看「法行」。
[佛光大辭典]
(540~594)隋代僧。又稱三階禪師。為三階教之祖。魏郡(河南安陽)人,俗姓王。少蘊悲懷,慧悟奇拔。出家後博涉群經,潔身自愛,備受尊敬,後蒙隋文帝招請,住於長安。主張釋尊之時代為正法時代;其次,正受教法之時代為像法時代;即今(隋)正法、像法時代已過,正值佛教衰微之時,故經典與特定之佛皆無濟於事,乃倡三階新義,稱第三階佛教,解行頗異前人。又謂當世之人成就我見邊見,或偏學一乘,或偏學三乘,或偏念彌陀,或偏念法華,愛此憎彼,非彼是此,故提倡「普真普正宗」。即法不分大小,人不辨凡聖,普信普歸,稱為普法。因而捨棄具足戒,與民眾同勞動、共修行,故產生一日一食之嚴格規律。因其人格高潔,教義簡明,故信徒雲集。至唐朝,其弟子信義設立一庶民金庫,稱無盡藏院,以利濟民眾。然於隋開皇二十年(600)至唐開元十三年(725)間,此派系四度遭到禁令與壓迫,安史亂後乃漸銷歇。師於開皇十四年正月入寂,享年五十五。著有三階位別集錄三卷、對根起行雜錄三十三卷、三階佛法四卷等數十種,然以開皇二十年以後,三階教遭禁遏,師所著三階教典籍亦隨之湮沒,今僅存者為三階佛法四卷一書,其餘對根起行法等數書則僅餘斷片殘篇。〔六學僧傳卷十三、開元釋教錄卷十八、三階教の研究(矢吹慶輝)〕(參閱「三階教」634) p371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信行(540~594)
隋代三階教(佛教一個支派)的倡導者。俗姓王,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十七歲時,出家於相州(今安陽)法藏寺,受戒後,博涉經論,重視行持。認為佛教須應時宜,實行濟度,不應空講理論。又比丘生活方式,對於菩薩行頗多不便,因此,他於法藏寺捨了具足戒。
信行捨戒後,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並且親服種種勞役,節衣縮食,救濟貧窮並供養三寶。雖捨戒而並不還俗。於是遠近有一些僧徒造門詰問,信行說明他要創立新宗的企圖。他認為隋代已是末法時代,應因時設教,以法驗人,從而依末法觀創立三階教義。他把整個佛法分為三階,闡明機教相應與根行相契。謂第一階為大乘根機,屬於正法時代;第二階為三乘根機,屬於像法時代,以上第一、二階教中有大小差別之法,名為別法;第三階為世間普通的根機,屬於末法時代。不論大小乘法,必須普敬普信,名為普法。普法就是末法眾生唯一得救的法門。有很多人從他化導,奉以師禮。
開皇三年(583),他在相州光嚴寺,發願為皇帝、諸師父母乃至一切眾生,施捨身命財物,建立禮佛、轉經、眾僧、眾生、離惡、頭陀、飲食、食器、衣服、房舍、床坐、燈燭、鐘唄、香、柴炭、洗浴十六種無盡藏行,「願施無盡,日日不斷」,直至成佛為期。開皇七年,信行已經四十八歲。他寫信給相州知事,誓願頓捨身命財物從事無盡藏的布施。要求相州知事代為奏聞,讓他推行這個志願(《信行遺文》)。
這時左僕射(丞相)高熲,聞信行盛名,因請隋文帝召他入京,並施資於京師(今西安)真寂寺建立別院,供養信行居住(唐臨《冥報記》)。開皇九年,信行帶著弟子僧邕等自相州至京師,受到了很多僧俗的皈敬。
信行教導門徒,悉行頭陀乞食,日止一餐,他又效《法華經》常不輕菩薩的榜樣,路上遇人,不問男女,悉行作禮,謂之「普敬」。由是他所領導的教團很快的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
信行晚年患病,體氣衰弱,不能起床,乃請佛像入房觀念。開皇十四年正月四日寂於京師真寂寺,年五十五(《續高僧傳》作五十四,茲據〈故大信行禪師塔銘〉)。弟子淨名、僧邕等三百多人,依林葬法,收其舍利起塔於至相寺旁,弟子裴玄證為撰〈舍利塔銘〉。他的教徒歿後,無論僧俗,照例也埋葬於他的墓塔左右,後來那裏建了信行塔院,稱為百塔寺。
信行創立三階教的年代,據敦煌發現的《信行遺文》看來,開皇三至七年間,始在相州提倡。後來由相州傳入隋都,得到許多道俗的信奉,不幾年間,便形成了一個三階教派。
三階教所創立的無盡藏布施思想,與《華嚴經》的菩薩行思想有關。裴玄證〈信行塔銘〉說︰(禪師)披《雜華》(即《華嚴經》)之文,起菩提之行,感波崙(常啼菩薩)之志氣,慨童子(善財)之精誠,誓欲洞達十二之文,和會百家之說。可知信行之所以建立無盡藏,是受了《華嚴》饒益眾生思想的啟發。
信行認為到了末法時代,應有一種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佛法,即所謂三階佛法。「三階」的名稱,是依時、處、人三項而建立的。約時三階,即以經上所說佛滅後的正、像、末三個時代而言,以佛滅後五百年正法時代為第一階,次五百年像法時代為第二階,佛滅千年以後末法時代為第三階。約處三階,以淨土為第一階一乘(大乘)之處,穢土為第二階三乘(小乘)之處,第三階為戒見俱破的眾生之處。約人三階,即一乘、三乘和世間根機的區別,分為三階。他認為眾生根性不同,必須因人說法。既然時屬末法,處在穢土,人乃劣機的世間,則應信修普法。若以下人而修上法,則不合機宜。所以三階教的主要教義,在於對根起行。
信行認為第一階正法時,戒見(行為和認識)俱不破,第二階像法時,破戒不破見,二者都是具有正見的人。但到第三階的末法時,則戒見俱破。劣時劣處,又為偏見(空或有)或邪見所支配。對於執著偏見的人,若授以第一、二階的「別法」,則信此一佛一經者,將謗他佛他經。所以信行主張在末法時期,不應學習「別法」,應該普遍歸依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他稱第一、二階為「別佛別法」,稱第三階末法為「普佛普法」,略稱「普法」。
信行的著作,最初見於隋‧開皇十七年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十二,稱為《對根起行法集錄》三十二卷、《三階位別集錄》三卷,早已散佚。後世學者對於三階教的內容,只能從窺基的《淨土要訣》及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等書中的片段記事,略見其教理大綱而已。到了近代,日本佛教學者矢吹慶輝在歐洲從斯坦因、伯希和自敦煌盜去的許多古寫經中,發見了關於三階教的幾種寫本,從而進行研究,並參照日本古代所傳三階的典籍加以校訂發表。因此,現在可以見到信行的著作有《三階佛法》四卷、《對根起行法》一卷、《大乘無盡藏法》、《七階佛名經》等殘卷。
信行的弟子很多,其傳記事蹟見於僧傳及碑銘的有︰本濟、淨名、僧邕、裴玄證、惠了、僧海、道安等。(林子青)
〔參考資料〕 《續高僧傳》卷十六;藍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論》第五章;矢吹慶輝《三階教之研究》。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ㄒㄧㄣˋ ㄒㄧㄥˋ, 1.誠實、有信用。《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此人素無信行,不肯罷兵,其意必反。」 《儒林外史.第五四回》:「陳四爺,你還要信行些纔好,怎叫我們只管跑!」
2.隋代高僧。(西元540~590)俗姓王,魏郡(今河南省安陽)人。為三階教的創立者 ,提倡三階佛法,勸人對佛教不要分別大小乘都應敬信。勵志苦行,並效法華經常不 輕菩薩,路上遇人不分男女,悉作禮拜。建立無盡藏院,廣行布施,從事社會福利工 作。不到幾年,便形成三階教派。著有《三階位別錄集》四卷,《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
進行全文檢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