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信心歡喜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信心之體,必有歡喜之相。因而約信心歡喜之四字歸於信樂之二字,約信樂之二字歸於信之一字,是淨土真宗之法門,悉歸於信之一字。猶如天台之法門悉歸於具之一字,真言之法門悉歸於阿之一字也。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乃至一念

(雜語)舉極少之念而攝多念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信樂

(術語)信順所聞之法而愛樂之,即信心歡喜也。淨土真宗以彌陀十八願有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其至心與欲生心之二,攝於信樂之一,此謂之一心,又云一念。蓋信喜心誠即為至心,其心即為欲生淨土之欲生心也。教行信證信卷曰:「私[門@視]三心字訓: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至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心者即是種也,實也。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中略)驗也,宣也,忠也。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明智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中略)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中略)故疑蓋無雜也。今案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偽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唯識論六曰:「二信有德者,謂於三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


十聲一聲

(術語)淨土門之極意,念聲是一,一念之信,即為一之聲名,故十念一念,謂之十聲一聲。無量壽經下曰:「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觀無量壽經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是也。


千佛出興異說

(雜語)或以為一轉輪王之千子,或以為千手觀音之化出,或以為千佛各別出生,經論所說種種不同。寶積經九曰:「過去有佛,曰無量勳寶飾淨王如來。其時有轉輪聖王,住清淨大城,名勇郡王。王有千子,第一名淨意,第千子名意無量。後又生二子:一名法意,二名法念。父王及千子共詣如來所,發無上道心。千子於賢劫次第成正覺。其第一子淨意,即拘留孫佛是也。乃至弟千子意無量,即樓至佛是也。後二弟法意言:諸兄成佛,則我當為金剛力士,護衛佛法。法念言:我當為梵王,請佛轉法輪。」賢劫經八曰:「過去久遠世,有無量精進如來。時有國王,名德華。王有千子,聞佛所說,發心修行,遂皆成最正覺,是今賢劫中出興之千佛也。」千佛因緣經曰:「過去大寶劫時有寶燈焰王如來。其像法中有一大王,名光德。王之學堂有千子,年各十五,聞諸比丘稱讚三寶,隨比丘詣像前,各發無上道心,遂成最正覺。今拘留孫像乃至最後之樓至佛是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曰:「我亦曾見過去毘娑尸佛,現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世尊!我今亦現此千手千眼大降魔身,於千臂中各現出一轉輪王,為同賢劫千代轉輪聖王,於千手千眼中各現出一佛,示同賢劫千佛故,菩薩降魔身中,此身為最。」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經上曰:「過去毘婆尸佛,化現降魔身,千眼各出一佛,為賢劫千佛,千臂亦各化出一輪王,為千代輪王。」藥王經曰:「釋迦牟尼佛告大眾曰:我曾於往昔無數劫時,妙光佛末法中,聞是五十三師名。信心歡喜,復使他聞持。他人復展轉相教,至三千人。其千人華光佛為首,毘沙浮佛為終,於過去莊嚴劫成道之千佛是也。其千人拘留孫佛為首,樓至佛為終,於現在賢劫中成道之千佛是也。其千人日光佛為首,須彌相佛為終,於未來星宿劫當成佛。」其千佛之名出於現在賢劫千佛經及賢劫經第六卷千佛名品。又第七卷千佛興立品,一一說其父母弟子國城佛壽等。第八卷千佛發意品,一一說其發心因緣。此千佛於胎藏界曼荼羅總略為十六尊。


即得往生

(術語)聖道門說即心成佛與即身成佛,淨土門說即得往生。言以信佛之因緣定直往生極樂也。而淨土門中亦有二解。淨土宗以為異時之即,真宗以為同時之即。異時者,來世往生極樂,於彼土住於不退轉之位也。同時者,信之一念時,現生住於正定聚不退轉之位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阿彌陀經曰:「是人終時,心不轉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往生

(術語)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法華經藥草喻品曰:「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觀無量壽經曰:「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現生不退

(術語)日本真宗所談。確得信心者,於現生住於所謂正定聚之不退位而未來必開涅槃之證也。現生十益中:「入正定聚益」是也。無量壽經下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曰:「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中略)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參照現生條。


願成就文

(術語)法藏菩薩建四十八願中,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其說十八願成就之文,謂之願成就文。在無量壽經下卷之初(四十八願上卷),其文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龍宮

(雜名)龍王之宮殿,在大海之底。為龍王之神力所化作。海龍王經請佛品說海龍王詣靈鷲山,聞佛說法,信心歡喜,欲請佛至大海龍宮供養。佛許之。龍王即入大海化作大殿。無量珠寶,種種莊嚴,且自海邊通海底造三道寶階,恰如佛往昔化寶階自忉利天降閻浮提時。佛與諸比丘菩薩共涉寶階入龍宮。受諸龍供養,為說大法。


[佛光大辭典]
乃至一念

指時間、心念、觀念、稱名等之極小數。即舉極少之念而攝多念。無量壽經卷下第十八願成就謂(大一二‧二七二中):「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大八‧三六五下):「菩薩於是中不生瞋恚心乃至一念。」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大一八‧七二二下):「若起不善思惟,速應遠離,乃至一念,勿使在心。」 p125



耳聽。與思、修合稱三慧。對於根據經典而來之教說,聽聞而信解之,稱為聞法、聞信。佛陀之弟子常聽聞聲教,稱為聲聞;後世之行人唯依經卷而知佛法,或遇善知識而得聞法。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六迦葉菩薩品載,僅信仰佛之教說一半者、不能為他人解說者,及為議論或為得名譽利益而身持教說者,凡此皆為聞不具足。又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聞其(阿彌陀佛)名號,而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淨土,住於不退轉之位。又深信佛之光明有攝受救度眾生之作用,則稱為「聞光力」。 p5898


聞法

又作聽法、聞經。謂聽聞佛之教法。凡從佛直接聞法、從高僧聞法、從經典聞法等,均通稱為聞法。聞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諸經論多說聞法為世間難事,故稱為聞法難,由聞法所得之智慧,稱作聞慧;係三慧(聞、思、修)之一。有關聞法之功德利益,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三列舉心生歡喜、隨所思惟等三十二種,毘尼母經卷六列舉生信心、因信心歡喜等九種。〔無量壽經卷下、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舊華嚴經卷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參閱「三慧」670、「四難」1851) p5899


聞信

謂聞阿彌陀佛之名號而生信。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中):「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聞信一語為日本真宗宗學之樞要,即聞彌陀名號,依如來之他力而決定往生。〔淨土見聞集〕 p5899


龍宮

為龍王或龍神之住處。又稱龍戶。據傳在大海之底,龍王以神力化作宮殿,為現世佛法隱沒時龍王護持財寶、經卷之所在。蓋印度守財寶之蛇為那伽(梵 nāga),即眼鏡蛇,亦譯作龍。但據印度古傳,那伽為人面蛇尾之半神,住於地下龍宮(梵 pātāla),以和修吉(梵 Vāsuki)為諸那伽之王。

據長阿含經卷十九載,大海水之底有娑竭龍王之宮殿;須彌山與佉陀羅山間有難陀、跋難陀二龍王之宮殿。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三日藏分送使品載,此世界諸地中,各有龍王,於龍宮中護持地、水、風、樹、花、果等諸物。

又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大海中有名為戲樂之城,其中住有二種龍王,即:世界之守護者,稱為法行龍王;世界之破壞者,稱為非法行龍王。

另據海龍王經卷三請佛品載,海龍王詣靈鷲山,聞佛陀說法,得信心歡喜,欲請佛至海中龍宮供養之,遂以神力化作宮殿。據蓮華面經卷下載,閻浮提及十方所有佛及佛舍利,皆在婆伽羅龍王之宮中。又據菩薩處胎經卷七、摩訶摩耶經卷下、龍樹菩薩傳、賢首華嚴傳卷一等載,龍宮中藏有勝妙之經典。〔大寶積經卷八十六、樓炭經卷一、新華嚴經卷四十三、起世因本經卷二、施設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三、卷十四、瑜伽師地論卷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付法藏傳卷五〕 p6385


歡喜

(一)梵語 pramudita,巴利語 pamudita。音譯波牟提陀。即接於順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悅;亦特指眾生聽聞佛陀說法或諸佛名號,而心生歡悅,乃至信受奉行。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經(大一‧四六○中):「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於修行之歷程,有各種不同層次之歡喜。其中,修證至初地之果位,乃真正之歡喜,故初地菩薩稱為歡喜地菩薩。但初地以前之凡夫,亦能經由聽聞佛法,或感念佛菩薩稀有之功德,而生起歡喜之心;此誠為信受之結果,可謂珍貴之宗教體驗。

據天親之十地經論卷二載,歡喜地菩薩之歡喜,乃指「心喜、體喜、根喜」,其歡喜有九種:(一)敬信歡喜,(二)愛念歡喜,(三)慶悅歡喜,(四)調柔歡喜,(五)踊躍歡喜,(六)堪受歡喜,(七)不壞他意歡喜,(八)不惱眾生歡喜,(九)不瞋恨歡喜。

若依日本淨土教之主張,則「歡喜」特指由於佛陀之救度,或由於決定往生淨土,而生之由衷喜悅而言,故常用「信心歡喜」、「踊躍歡喜」來形容。又親鸞於「一念多念證文」簡別「歡」與「喜」之義,而謂「歡」是令身欣悅,「喜」是令心欣悅;歡喜,即預知決定往生,而於內心欣悅。故修淨土者,因預知死後得往生西方之欣悅,稱為歡喜;若因現世之信心堅固而得入於不退位之欣悅,稱為慶喜。又日本淨土行者於歡喜佛陀救濟之餘,遂產生舞踊之風氣,如空也、一遍等人提倡之「踊躍念佛」即是。〔法華經卷二譬喻品、無量壽經卷下、釋氏要覽卷下、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三〕

(二)梵名 Ānanda 之意譯。即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之阿難陀。(參閱「阿難」3694) p689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純陀

佛入滅前,對佛行最後供養者。又作窮達、准陀、淳陀、周那,或單作「淳」。意譯稚小或妙。中印度波婆城(Pāvā)人,鍛工之子。

《長阿含經》卷三〈遊行經〉云(大正1‧18a)︰
「爾時世尊(中略),由末羅至波婆城闍頭園中,時有工師子,名曰周那,聞佛從彼末羅來至此城,即自嚴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佛漸為周那說法正化,示教利喜。周那聞佛說法,信心歡喜,即請世尊,明日舍食。時,佛默然受請。周那知佛許可,即從座起,禮佛而歸。(中略)是時,周那尋設飯食供佛及僧,別煮旃檀樹耳,世所奇珍,獨奉世尊。佛告周那︰勿以此耳與諸比丘。周那受教,不敢輙與。」

佛受供後,率眾續往前行,途中突患背痛(一說患血痢),其後便取涅槃。故阿難曾白佛言︰「周那設供,無有福利,所以者何﹖如來最後於其舍食,便取涅槃。」然佛告阿難︰「勿作是言!勿作是言!今者周那為獲大利,為得壽命、得色、得力、得善名譽,生多財寶,死得生天,所欲自然。所以者何﹖佛初成道,能施食者;佛臨滅度,能施食者,此二功德,正等無異。」

又,有關純陀之出生地,《長阿含經》及巴利文《長部》、《大般涅槃經》等謂波婆城。《大般泥洹經》卷一〈長者純陀品〉及《大般涅槃經》卷二則謂拘尸那城。《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尸那揭羅國〉條亦揭有准陀之故宅。

此外,有關純陀所供養的旃檀樹耳,有些西洋學者將巴利文《大般涅槃經》所記載者,解釋為「豖肉」。若從《長阿含經》之譯語,則當為菌類之一種。

◎附︰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摘錄)

十四、鐵匠窮達聞佛已到達波婆,且住於彼之芒菓林,於是彼走向如來的住處,向佛作禮,就座其側以後,薄伽梵向其宣示法要,使之歡喜愉快。

十五、窮達對佛所開示的法要甚為喜悅,他白佛言︰唯願世尊慈允於明天與大比丘僧眾赴舍間午餐。佛陀默然受請。

十六、窮達知佛已許可,即從座起,向佛作禮,右遶而去。

十七、爾時鐵匠窮達於其夜清旦,在自己家裏備辦甜粥糕餅及旃檀樹耳,即白佛言︰世尊諸事已備,唯聖知時。

十八、爾時薄伽梵於清晨著衣持缽,與大比丘僧眾走向鐵匠窮達家裏。到已,坐於敷座後,佛告窮達說︰窮達,凡是你所備辦的旃檀樹耳盡奉獻與我,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則分給比丘僧眾。是,世尊。窮達回答說。於是他將所備辦的旃檀樹耳獻佛,其他食物如甜粥等,則分奉給比丘僧眾。

十九、爾時薄伽梵告窮達說︰窮達,所有剩餘的旃檀樹耳應埋藏一小孔裏。窮達,我不見地上任何人,或魔天與梵天,或沙門、婆羅門,或神,或人,除如來外,若服食該物能有適宜的消化。是,世尊。窮達回答說。他將剩餘的旃檀樹耳埋藏於一小孔後,走向佛前向佛作禮,他就座其側以後,佛陀向窮達開示法要,使之發心喜悅,即從座起而去。

二十、爾時薄伽梵於服食鐵匠窮達所設齋供後,忽患嚴重性血痢,劇痛幾瀕於死,但彼攝心自持,忍受而無怨言,於是薄伽梵語尊者阿難說︰來,阿難,我等去拘尸那羅。是,世尊。尊者阿難回答說。我聞彼服食鐵匠窮達的齋供以後,彼忍受幾瀕於死的劇痛,因進用旃檀樹耳,慈尊所以患此嚴重性疾病。薄伽梵於清瀉後說︰我等去拘尸那羅城。

〔參考資料〕 《佛般泥洹經》卷上;《大般涅槃經》卷中;《雜阿含經》卷三十七;《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大般涅槃經疏》卷三;《俱舍光記》卷十五。


迴向

此詞有「迴轉趣向」之語義。意謂迴轉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淨土,或施與眾生等。如舊譯《華嚴經》卷十五〈十迴向品〉所說(大正9‧495a)︰「此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以彼善根如是迴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處。」《無量壽經》卷下云(大正12‧272b)︰「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

在《大乘義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種迴向,即(1)菩提迴向︰謂迴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2)眾生迴向︰謂深念眾生,故願迴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給與他人。(3)實際迴向︰謂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迴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實法性。

《華嚴經疏》卷二十六將此三種迴向開列為十種,即(1)迴自向他,(2)迴少向多,(3)迴自因行向他因行,(4)迴因向果,(5)迴劣向勝,(6)迴比向證,(7)迴事向理,(8)迴差別行向圓融行,(9)迴世向出世,(10)迴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此中,前三者為眾生迴向,次三為菩提迴向,次二實際迴向,最後二種通果及實際。

又據《往生論註》卷下所述,迴向有往相、還相等二種。「往相」謂以自己的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同往生阿彌陀佛的安樂淨土。「還相」謂往生彼土之後,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迴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此中,往相迴向係《無量壽經》等所謂的迴向心,即以自己過去及今生所作的功德善根迴施眾生,願共往生淨土。還相迴向之義稍異,即已生淨土後,起大悲心更迴入此土,教化一切眾生,期共向佛道。

◎附︰梶山雄一(等)著‧李世傑譯《中觀思想》第七章第二節(摘錄)

迴向──功德的施與
菩薩連自己的功德,都願施與給別人。把自己所積的功德,為了別人的幸福,轉向給別人,叫做「迴向」(pariṇāma),這也可說是博愛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發展。功績或善根,本來是作為善行之果報而自動蓄積的,故其果報,本來是一定會帶給善行者本人的。除了當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績抵消之外,其行為的效力是不會消失的。現在,對於如此的功績,菩薩也說︰「為了別人,要把這個功績轉給別人。」「為了一切有情,願我不會發生沒有用處之善根!」

如此,菩薩所積的善根,乃變成慈悲的力量。以慈悲的實踐為其一切行的整個內容之菩薩,他一面實踐布施等善行,為別人而積聚功績,同時為防止自己的功績被抵消而儘量迴避惡行。因為如果做壞事而墮落地獄,則為別人的幸福而欲做的奉獻,以及菩薩道的實踐,都會變成不可能。因此,為了完成奉獻於別人之目的,惡行是必須迴避的,持戒是必要的。

〔參考資料〕 《觀無量壽經》;《觀經疏》卷四;《往生禮讚偈》;《華嚴經探玄記》卷八;《淨土宗略鈔》;《選擇傳弘決疑鈔》卷四;《往生論註記》卷四;多田鼎《迴向論》;《さとリと迴向》。


淨土真宗

日本佛教中,屬於淨土門之一宗。亦稱真宗。古代又稱一向宗、門徒宗。開祖為日僧親鸞。以《教行信證》等親鸞之著述為教義之根本;以《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所依經典。

日本‧承元元年(1207),淨土宗祖法然之專修念佛宗受到嚴格的禁止。法然因此被流放至土佐國(高知縣),其弟子親鸞亦受牽連,而被流放至越後國(新潟縣)。親鸞至流放地之後,自號愚禿親鸞,娶妻生育兒女,過著非僧非俗的生活。七年後(建保二年,1214),偕妻子移居常陸國(茨城縣),建立稻田草庵,在關東農民間弘揚本願他力信仰。

親鸞於二十年傳教期間,歸信之人甚眾。其中以傑出弟子所在地區為中心而形成之集團,稱之為「門徒」。如以真佛為中心的「高田門徒」、性信為中心的「橫曾根門徒」、順信為中心的「鹿島門徒」及「大網門徒」等。

文曆二年(1235),親鸞返回京都,依然堅信本願他力之信仰,並努力從事著述活動。弘長二年(1262)示寂,享年九十。葬於東山大谷。

文永九年(1272),親鸞弟子於東山建立御影堂。其地為親鸞么女覺信尼之私有地。堂則藉東國門徒之援助而完成。此即大谷本廟。建治三年(1277),覺信尼以其後世子孫得任本廟之留守職為條件而捐獻此地,本廟遂為門徒所共有。

覺信尼首先將留守職讓予其子覺惠。其後,覺惠之異父弟唯善顗覦此地之所有權,遂起紛爭。後經東國門徒之助,乃將留守職傳予覺惠之子覺如。

覺如欲排除逐漸壯大、干涉本廟的教團勢力,且欲將大谷本廟當作教團之本山,以留守職為教團之主權者,並將寺號改稱為本願寺。然而中央集權的體制雖然奠定,各地教團卻脫離本廟,紛紛獨立。

嘉祿元年(1225),真佛高田派建立專修寺。室町中期,將此寺移至伊勢國(三重縣)一身田。其門流逐漸興盛,與本願寺派相抗衡。自真佛法流形成的派系有︰興正派、佛光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及誠照寺派等。又性信的橫曾根門徒流興起木邊派;覺如之子善入(一稱善性)法系又形成出雲路派。以上諸派,再加上本願寺派及大谷派,稱之為真宗十派。

寬正六年(1465),本願寺之第八代蓮如兼壽,遭到叡山眾徒之攻擊,遂至大津避難。從此以後,乃於東國傳教。文明三年(1471),又於越前國(福井縣)吉崎建立坊舍,作為北陸之傳教中心。越前國原為高田專修寺派之中心地,蓮如之建舍傳教,不為此派所納。後專修寺派得加賀國(石川縣)守護富樫政親之援助,遂於文明七年(1475)燒毀吉崎坊舍。蓮如又自若狹逃至攝津。文明十二年,於山科建造本願寺。明應五年(1496),又於大參石山建立別院,並於此隱居。

至第十代證如光教,近畿的一向宗徒(即淨土真宗徒),與日蓮宗徒發生爭戰。天文元年(1532),山科本願寺亦遭連累,而被燒毀,證如遂移往大參石山別院,並改稱為石山本願寺。後其子顯如光佐承嗣第十一代,與織田信長發生石山合戰。天正六年(1578),由於正親町天皇之調停,乃締結和議。顯如遂退居至紀伊國(和歌山縣)之鷺森。迄信長死後,於天正十一年,移至和泉國(大阪府)貝塚。又於天正十三年,遷至攝津國天滿。天正十九年,又得豐臣秀吉捐獻京都堀川一條之地,並於此建立伽藍。

顯如示寂後,本該由其長子教如光壽繼承。後卻改由其弟准如光昭擔任法主。德川家康同情教如之遭遇,遂贈烏丸六條寺地,予其建立堂舍。從此以後,本願寺派遂分裂為二︰一為准如系統,稱為本願寺派(西本願寺);一為教如系統,稱為大谷派(東本願寺)。

江戶中期,為了教團統一宗名的問題,淨土真宗與淨土宗之間發生紛爭。迄明治五年(1872),大藏省下旨稱為「真宗」,宗名問題始告解決。現在僅有本願寺派沿用「淨土真宗」一名。

近世,本宗頗致力於世界性之傳教。傳播地區,包括臺灣、朝鮮、夏威夷、北美洲、巴西等地。清末且曾到我國南京等地建寺弘法。當時之此宗僧人,且曾與我國南京‧金陵刻經處之楊仁山(文會)發生法義論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真宗各派著手各種制度的改革,致力從僧侶教團轉變為僧俗一體的教團。除上述所說真宗十派(本願寺派、大谷派、高田派、興正派、佛光寺派、木邊派、出雲路派、誠照寺派、三門徒派、山元派)之外,又成立淨興寺派、淨土真宗同朋教團等分派。其中,真宗十派現在每年由各派主持「真宗連合學會」,進行傳道及教義之振興。

在教義方面,本宗立二雙四重教判,以教、行、信、證四法為一宗之綱格。分判真假二門,以信心為往生之正因,主唱平生業成為其要旨。二雙四重,即豎出、豎超、橫出、橫超。就中,此土入聖道門難行道為豎;彼土往生淨土門易行道為橫;漸教為出;頓教為超。期求歷劫修行證果之法相、三論等稱為豎出;期求即身成佛證果之佛心、真言、法華、華嚴等稱為豎超;依《觀經》定散二善之教的往生淨土法門稱為橫出;依《無量壽經》弘願真實之教的淨土法門稱為橫超。此中,前三重皆為方便權假,而後者橫超為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此橫超即為淨土真宗。

又,本宗教義之根本在於親鸞《教行信證》一書之主張。即謂「稱名」係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而來,因此是無上之行(大行)。即此稱名之所以成立,在於信仰本願之心,源自阿彌陀佛。因此提倡絕對他力之信仰。又,行者覺醒自己本質所具之惡性,係出自本願力,因此阿彌陀佛所救之正機為惡人,故唱說「惡人正機」。此種主張,親鸞認為是法然淨土教的本質,為淨土教中最真實之教法。

◎附一︰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日本佛教史綱》第三期第十二章(摘錄)

淨土真宗的開祖親鸞聖人,是法然上人的一個門徒。因此,淨土真宗的教義本應與淨土宗各派一起進行說明。然而從本宗的教義、宗風以及現況來看,它有自己所獨特的、與淨土宗各派不一樣的地方,所以在這裏特別把本宗的教相、安心、起行、宗風的大致情況進行介紹。

在真宗的教相當中,分為聖、淨相對和真、假相對的二門。而在關於聖、淨相對這一門中,又判釋為「二雙四重」。關於真假相對這一門中,又分出三願、三經、三機、三往生的區別,還分出三種教、行、信、證。現將這些名目表示如下︰


┌豎超……難行道─聖道門─實大乘教(禪、真言、天台、華嚴等即身成佛之教)
┌頓教┤ 弘
│ └橫超……易行道─淨土門─大無量壽經(選擇第十八本願淨土真宗之教)
大乘┤ 願
│ ┌豎出……難行道─聖道門─權大乘教(法相宗等歷劫修行之教)
└漸教┤ 要門
└橫出……易行道─淨土門──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選擇第十九願、第二十願
真門 的淨土假宗之教)

小乘…………緣覺教─聲聞教

三願 三經 三機 三往生 三土

弘願─第十八願─大無量壽經─正定聚機─難思議往生──報土……淨土真宗
弘願─第十九願─觀無量壽經─邪定聚機─雙樹來下往生─懈慢……淨土假宗
弘願─第二一願─阿 彌 陀經─不定聚機─難 思 往生──疑城……淨土假宗

大無量 南無阿 至心信 報土
弘願真實四法─教 壽 經 行─ 彌陀經 ─信 樂欲生 ─證 往生 ─淨土真宗
觀無量 萬善 至心發 懈慢
要門方便四法─教 壽 經 行─ 諸行 ─信 願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阿彌 稱名 至心迴 疑城
真門方便四法─教 陀經 行─ 念佛 ─信 向欲生 ─證 往生 ─淨土假宗


親鸞聖人先立「教行信證」這一層的名目作為標準,然後又判釋教相,成立宗義,據此,為了廢聖道門而立淨土門,首先進行了「二雙四重」的判釋,還在所立的淨土門中,分出彌陀的三願的差別,釋迦的三經的區別,因為眾生有三機的不同,所以往生也有三類的不同,與此相應,教行信證也有三類︰一種是攙雜上了諸行(要門);一種是攙雜了「自力運心」(真門);這兩類的教行信證都出於釋迦佛陀的方便之教,因而是淨土假宗,不是淨土真宗,這是應當廢棄的;第三種是不攙雜諸行,又不攙雜自力運心,這種教行信證出於彌陀、釋迦的真實之教,這才是淨土真宗。就是說,淨土真宗在聖道門與淨土門之上,又加上了關於淨土真、假兩門的廢立,然後成立本宗的教義。這是他們自稱「淨土真宗」的由來。

淨土真宗的教行信證的名目,不僅是判釋教相的標準,而且是安心的依據。真宗所說的安心,是依據陳述彌陀本願名號的《大無量壽經》的教說,聽聞了關於本願名號的「起行」由來之後,所產生的深深的信仰。如果產生了這樣的信仰,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證果。這種信條,在彌陀的願文中稱為「至心信樂欲生」,在釋迦的願文中稱為「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在世親的《淨土論》中稱為「一心歸命」。總之,因為凡夫虛假不實,即使苦修礪練其身心,也畢竟不能自己栽植往生成佛的因種,而彌陀如來的本願名號,卻是往生成佛的因種已經得以成就的標幟,它表明,凡夫可以得到這種因種而達到往生成佛。過去我們沒有成佛,只是由於沒有聽信這種名號。如果聽信此名號,作為佛的願力,在聽信時佛就轉給我們成佛的因種,因此,所謂聽信之時,是直接決定我們能夠實現成佛願望的東西。有了這種信念,則無限的歡喜心也常常相續不斷。

安心要領既然如此,所以在關於宣傳「起行」的方面也與其他宗派大不一樣。大抵無論何種宗旨,在宣說「起行」的時候,都把「起行」作為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有真宗以終生畢命為期,雖然需要五念門、五正行等正行,但卻不把此比做自己成佛的因種,只是以此作為對無限佛恩的報答。按照宗義的序列,是教、行、信、證。所謂行,是捨棄雜行雜修的自力小行,而要彌陀他力的大行,在皈依這個大行的「信」的一念當中,已決定了往生淨土的證果,因而不是把「行」放在「證」之前,而是把「行」放在「信」之前。因此,本宗不願意以「信」後的「起行」比做成佛的因種,只是作為報謝佛恩而鼓勵人們修持。由於這個緣故,其宗風也不同於其他宗派,本宗不是根據佛教戒律來規定宗徒的儀式,也不是據此樹立宗風,而是僧俗一樣,在無戒無律之上建成宗規,只要履行世上普通的道義就滿意了。這可以說是深鑒於時機,又斟酌了宗意所產生的。

◎附二︰〈真假二門〉(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真假二門,真門與假門的併稱。為日本淨土真宗判教的用語。即以念佛一法為真門,其餘諸萬行為假門。《顯淨土真佛土文類》云(大正83‧626b)︰「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中略)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依真宗之意,彌陀之本願有真實、方便二種。方便之中更有真假之別。在彌陀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真實,第十九願為方便假門,第二十願為方便真門。行者應當出假門而入真門,後更出真門以歸入真實弘願。此中,假門指《觀無量壽經》所說定散要門之法,即定散攝一代教法而令入弘願念佛要門方便之善,因此以之為依第十九願的方便假門。真門,指《阿彌陀經》所說善本德本之名號,即此經之廢萬行諸善而令歸於念佛一行,但因未除自力疑心,故以之為依第二十願的真門。而此二門皆應歸入第十八他力弘願之方便。

◎附三︰〈三願轉入〉(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三願轉入是日本淨土真宗的教義,即主張從方便之教至真實之教的信仰過程。謂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九願進至第二十願,再轉入第十八願。

真宗稱第十九願為至心發願願,係令「至心發願,捨聖道之教,以歸淨土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觀無量壽佛經》要門之意。其行雖為諸善萬行,但唯得往生化土而已。第二十願即所謂至心迴向願,係令「捨諸行、修念佛,且至心迴向者」得以往生的本願,為《阿彌陀經》真門之意。其行乃稱念如來名號,但未離自力之心,故僅能往生化土。第十八願為至心信樂願。即令「領解彌陀之願心且至心信樂者」得以往生的本願,係《無量壽經》弘願門之意,依此願故,而得往生難思議之報土。亦即先依第十九願入萬行諸善之假門,再依第二十願迴入善本德本之真門,後更出真門而轉入第十八願門。

三願轉入,係源自親鸞《教行信證》卷六〈化身土卷〉。其文云(大正83‧632c)︰「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即指由第十九願之門而入第二十願之門。又謂(大正83‧632c)︰「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此說則指由第二十願門轉入第十八願門。然而,後世真宗宗徒對於親鸞是否真有三願轉入的體驗,以及信仰真實之教是否必須依序經過三願轉入的問題,持有各種不同說法。

◎附四︰〈祕事法門〉(編譯組)

祕事法門是日本真宗的一種異端學說。相傳起源自親鸞之子善鸞將所學修驗陰陽之道混入於真宗法義中,而宣稱係其父祕傳的正義,以教示於門徒。其說被視為異端。南北朝時代,越前國(福井縣)大町的如道等人繼承其異義,提倡「不拜祕事」,名為祕事法門。並廣傳於三河(愛知縣)、越前(福井縣)、常陸(茨城縣)、下野(栃木縣)等地。

祕事法門的特徵是祕密傳授或於密室中行儀禮作法,不承認既成教團及教團權利,立在俗者為知識(教導者),輕侮僧侶,且述說入信的驗證。在教義上,則受真言宗立川流、禪宗、時宗、兩部神道、陰陽道等思想的影響,主張祕密相傳、即身成佛、印可證明等,並立一益法門、不拜義、知識歸命諸義。所根據的經典有《愚闇記返札》、《信問真答鈔》、《本願歸命十箇條》、《本願成就聞書》、《心血脈鈔》、《他力信心聞書》、《唯信鈔議》等書。

至江戶時代(十七世紀~),因禁抑邪宗邪說之律令漸嚴,此派之徒眾遂轉趨地下,隱於社會的隱蔽處,形成一種祕密結社。當時著名的有土藏祕事、一如祕事、御藏祕事、地獄祕事等。明治維新後,允許自由信教,因而促使此一法門在京都、名古屋、北海道、九州等地公開傳播。

〔參考資料〕 細川行信《真宗成立史の研究》;齋藤昭俊(等)編《日本佛教宗派事典》;金子大榮《真宗學序說》、《真宗之教義と其の歷史》;曾我量深《真宗の眼目》。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