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諦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對於真諦而有俗諦之稱。又云世諦。俗者俗事也,又世俗之人也。一切因緣生之事相,對於真理而云俗,又世俗之人所知,故云俗。諦者,真實之道理也。即俗事上之道理,謂之俗諦。又世俗之人所知之道理謂之俗諦。大乘義章一曰:「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見二諦條。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上似欲反
[佛光大辭典]
梵語 sajvrti-satya。隨順世俗而說生滅等有之諦理。即指世間之事實與俗知之理。又作世俗諦、世諦、有諦。「真諦」之對稱。世俗諦之「世」字,在梵文有壞滅之義,即諸有為法都有壞滅之相。「俗」字之義有:(一)不知或不明之義,即不知或不明了諸法真實之義。(二)障覆之義,由無明力障覆諸法真實之義。(三)互依之義,即有為諸法皆為彼此相依而存在者。(四)詮表之義,指世間之名言能詮諸法性相。「諦」字,即真實之義,凡夫由染污無明執著諸法為真實之有。「世俗」乃指增益無明,因其對於本非「由自性有」之色聲等法而增益執為「由自性有」,即對於非實有之諸法而執為實有。而諸已斷染污無明之聖者由於無「實執世俗」,故諸有為法不現為真實而屬虛妄。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注(大五四‧二二八中):「覆俗諦者,舊云世俗諦,義不盡也。意道俗事覆他真理,色本非瓶,妄為瓶解;聲無歌曲,漫作歌心。又復識相生時,體無分別,無明所蔽,妄起眾形,不了自心,謂境居外。蛇繩並謬,正智斯淪。由此蓋真,名為覆俗矣!此據覆即是俗,名為覆俗,或可但云真諦覆諦。」由此可知其義。〔成實論卷十一、俱舍論卷二十二、大毘婆沙論卷七十七〕(參閱「二諦」244) p372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又作世諦、世俗諦。係第一義諦、勝義諦、真諦的對稱。一般而言,諦是真理、道理之意;世俗諦即世間一般所認為的真理。按,絕對最高之理(第一義諦)非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且非筆舌所能表現,而欲向世人揭示第一義諦又除世俗之文字語言外別無他法,故只得先以世人所認同的世俗道理為起點,再逐次導引至較高境地。因此,世俗諦有如指月之「指」,或如渡彼岸之「船筏」,是至真實第一義之必要工具。
在大小乘各派之理論體系之中,對此詞有不同的說法︰有部師說,事物一經破滅,或一經正常智慧分析、排除,便覺其不復存在者為俗諦,如粗分二取。經部師說,僅由臆測假設便覺其存在者為俗諦,如諸法共相。唯識師說,觀察名言的內心所能覺察者為俗諦,如遍計所執和依他起。中觀師說,直覺現量之內心與外境分別為二時所察覺的外境為俗諦,如現分緣起諸法。
此外,我國天台宗在解釋《法華經》〈方 ◎附︰印順《中觀論頌講記》〈觀四諦品〉(摘錄) 《講記》云︰這三頌中,前二頌正示佛法的宗要;第三頌,說明他的重要性,又含有外人起疑而為他釋疑的意思。 「諸佛」說法,是有事理依據的,這就是「依二諦」。依二諦「為眾生說法」︰第「一」,「以世俗諦」;第「二」,以「第一義諦」。二諦是佛法的大綱,外人不信解空,也就是沒有能夠理解如來大法的綱宗。《十二門論》說︰「汝聞世諦謂是第一義諦。」阿含經中有《勝義空經》,顯然以空為勝義諦;又說因緣假名,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外人不見 諦是正確真實的意思。真實有二︰(1)世俗的︰世是時間遷流,俗是蒙蔽隱覆。如幻緣起的一切因果法,在遷流的時間中,沒有自性而現出自性相,欺誑凡人,使人不能見到他的真實相,所以名為世俗。(2)第一義的︰第一是特勝的智慧,義是境界,就是特勝的無漏無分別智所覺證的境界,名第一義;或譯勝義。世俗是庸常的,一般的常識心境;勝義是特殊的,聖者的超常經驗。或者可以這樣說︰第一義即實相,實相中超越能所,智如境如,寂然不可得。第一的諦理,名第一義諦。佛在世間說法,不能直說世人不知道的法,要以世間所曉了的,顯說世間所不知的。所以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等。不過,一般人所認識的,常有一種錯誤的成分,所以必要在此世俗的一切上,以特殊的觀智,去透視世俗的顛倒所在,才能體驗第一義。所以,佛說法有此二諦︰一是世俗的事相,一是特殊的諦理。依世俗而顯勝義,不能單說勝義。 諦是正確與真實。然二諦是一真實﹖還是二真實﹖假使唯一真實,為什麼要說二諦﹖假使二真實,這就根本不通。諸法究竟的真實,不能是二的,真實應該是不二的。要知世俗是虛妄的,本來不足以稱為諦的。世俗的所以名諦,是因一切虛妄如幻的法,由過去無明行業熏習所現起的;現在又由無屆糊執,在亂現的如幻虛妄法上,錯誤的把他認作是真實。他雖實無自性,然在凡夫共許的心境上,成為確實的。就世俗說世俗,所以叫做世俗諦。如以這世俗為究竟真實,那就為無始的妄執所蒙昧,永不能見真理。如橘子的紅色,是橘子的色相,經過眼根的攝取,由主觀的心識分別,而外 二諦又有兩種︰(1)佛說這樣是世俗諦,那樣是第一義諦,這是以能詮能示的名言、意言,而以詮顯為大用的,名教二諦。(2)佛說二諦,不是隨便說的,是依凡聖心境,名言境及勝義理而說的;這佛所依的,是依二諦。古代三論學者,特分別這兩種二諦,頗有精意。然重在依教二諦,顯出他的依待性,即二諦而指歸中道不二。 世俗不是諦,但聖者通達了第一義諦,還是見到世俗法的,不過不同凡夫所見吧了。《法華經》說︰「如來見於三界,不如三界所見。」所以,聲聞行者得阿羅漢,大乘行者登八地以上,一方面見諸法性空,一方面也見到無自性的緣起。這緣起的世俗法,是非諦的,如我們見到空花水月,不是諦實一樣。無自性的緣起,是性空緣起;緣起也就是性空。向來說,二諦有二︰(1)以凡聖分別,稱情事二諦。凡情事為世俗諦,聖智事為第一義諦。(2)聖者也有二諦,稱理事二諦,就是幻空二諦。緣起幻有是世俗諦,幻性本空是第一義諦。即世俗諦是勝義諦,即勝義諦是世俗諦,二諦無礙。雙照二諦,到究竟圓滿,就成一切種智了。清辯說︰世俗諦也是真實的。就世俗論世俗,確有他的實相;但不能說於勝義諦中,也有自相。這樣,與第一義諦還不免有礙。應該是︰不但勝義諦空性離戲論,不能說世俗是實有;就是在世俗中,也還是無自性的緣起(聖者所見的)。無自性緣起的世俗,才能與緣起無 解脫生死,在通達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畢竟空性。凡常的世俗諦,是眾生的生死事。就是戒、定、慧學,如見有自性,以為不空,也還是不能解脫生死的。這樣,說第一義諦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說世俗諦﹖這不知二諦有密切的關係。性空的所以為性空,是依世俗緣起而顯示的;如不明因緣義,如何能成立無自性空﹖如沒有緣起,空與什麼都沒有的邪見,就不能分別。不依世俗說法,不明業果生死事,怎麼會有解脫﹖所以二諦有同等的重要。如「不能」「分別」這「二諦」相互的關係,那對「於」甚「深」的「佛法」,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實義」了。第一義是依世俗顯示的,假使「不依世俗諦」開顯,就「不」能「得」到「第一義」諦。修行觀察,要依世俗諦;言說顯示,也要依世俗諦。言語就是世俗;不依言語世俗,怎能使人知道第一義諦﹖佛說法的究竟目的,在使人通達空性,得第一義;所以要通達第一義,因為若「不得第一義」,就「不」能「得」到「涅槃」了。涅槃,是第一義諦的實證。涅槃與第一義二者,依空性說,沒有差別的;約離一切虛妄顛倒而得解脫說,涅槃是果,勝義是境。勝義,不唯指最高無上的真勝義智,如但指無漏的勝義智,那就與世俗失卻連絡。所以,解說性空的言教,這是隨順勝義的言教;有漏的觀慧,學觀空性,這是隨順勝義的觀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後者是觀照般若。這二種,雖是世俗的,卻隨順般若勝義,才能趣入真的實相般若──真勝義諦。如沒有隨順勝義的文字般若,趣向勝義的觀照般若,實相與世俗就脫節了。所以本文說,依世俗得勝義,依勝義得涅槃。因為如此,實相不二,而佛陀卻以二諦開宗。如實有論者的偏執真實有,實在是不夠理解佛法。 〔參考資料〕 《中論》〈觀四諦品〉;《法華經文句》卷三(下);《法華經文句記》卷五(中);《法華玄義釋籤》卷六;《金剛錍》。
世間的真理,為二諦之一。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
「世間常住者,即十法界三十世間,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法位常故世相亦常。然世本代謝而言常者,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性不改故,故名為常。若謂遷流不得言常,斯謂情見。良以生法即性故常,住異滅法即性故常。即性之常非常無常,不可思議。」
《中論頌》︰「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進行全文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