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現量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術語)於因明立現、比、非之三量,似現量、似比量為非量,似現量者,起分別心如見瓶衣等,作瓶衣之解,是不叶法之自相,故似現量而非現量,因之稱為似現量。何則?以瓶衣為和合體之假法,非法之自相也。又比量者如見煙而比量有火是也。因明入正理論曰:「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同疏一本曰:「似現似比總入非量。」
梵語 pratyaksābhāsa。因明用語。指謬誤之現量。為因明八門之第七門。似,似是而非之義;現量,即由感官直接覺知外界現象之知識。「似現量」一詞,一般有二層意義:(一)指由錯覺、幻覺所得之錯誤知識。如見煙,卻誤以為霧。(二)指於能緣之行相,起分別心加以籌度,然未能直證外境而冥合自體。如見瓶、衣,而作瓶、衣解,不知瓶、衣乃和合之假法,非法之自相。與「似比量」合稱非量。〔因明正理門論本、大乘義章卷十〕(參閱「三量」633、「因明八門」2290) p2774
因明學用語。因明八門之一。指謬誤的現量。所謂「似」,是指似是而非的、錯誤的。所謂「現量」,是指人的智力離開了分別,並且不錯亂,循著事物自相所得的知識。一般說來,佛家以「無迷亂」、「無分別」的純感覺知識為真現量。因此,迷亂的「邪智」和有分別的現量一概被視為似現量。感覺產生迷亂,如看見一條繩子卻誤以為是蛇,這當然不是「正智」。而認識如果已達到思惟階段,形成了關於事物的概念。由於概念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佛家認為其本質是錯誤的,故稱之為似現量。(沈劍英)
〔參考資料〕 呂澂《因明入正理論講解》;石村《因明述要》。
因明入正理論云:有分別智,於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於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名似現量。如疏八卷二十三頁釋。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