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五百由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語)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天台謂凡聖同居土為三界之果報,故以之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寶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三界為三百,以二乘為二百,超三界與二乘之處,即大乘之寶所真涅槃也。慈恩以分段生死有惑業苦之三,為三百,以變易生死有惑苦之二,為二百,超此二生死,則至涅槃云。


[佛光大辭典]

法華經化城譬喻品說越過五百由旬之險難惡道,即至寶處。此五百由旬之解釋,異說甚多,天台智顗謂凡聖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及三乘聖者共同雜居之國土,為三界之果報)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指斷除見思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者之生處)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指已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為五百由旬,超越實報無障礙土即為究竟之常寂光土,乃諸佛如來之居處。又吉藏以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窺基則以三界之結惑為三百,七地所斷之習氣為四百,八地以上所斷之無明為五百。〔法華經文句卷七下、法華經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參閱「化城喻」1326) p1080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七寶塔

(雜名)即所謂多寶塔也。法華經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中略)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


三百由旬

(雜語)法華經化城喻品說,有導師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至寶處,恐眾疲倦而還,遂方便於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暫為止息。三百由旬者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報處為三百。」


九品淨土

(術語)又曰九品淨剎,九品安養,九品蓮臺。有九品差別之淨土也。願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別,故所生之極樂淨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說雖基於觀無量壽經。而彼經但謂眾生之機,有九品之別,各修其品之行者,有來迎之真化,華開之遲速,悟道之早晚。實未明言極樂有九品之別。惟據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三及支謙之阿彌陀經下,則說與九品開合不同之三輩往生。謂其上輩者,直往生淨土,住於空中七寶舍宅,且去阿彌陀佛為近。中輩及下輩者,不得直至佛所,道見彌陀國界邊自然七寶城,縱廣各二千里者,止於此,居五百歲,出而至阿彌陀佛所,聞法亦不開解,住於地上之舍宅,且去佛甚遠云。是即說三輩人所生之土,有中邊優劣之殊者也。若據無量壽經下,則其明三輩往生之文中,不言所生之處有異同。而別至末段,說疑惑者,生於邊地,處於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之宮殿,五百歲中,不見佛聞法。是為邊地不攝於三輩者,與前二經不同。然淨土有中邊之說,則彼此無異。又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別有九品淨土之說。文曰:「無量壽國,在九品淨識三摩地,是即諸佛境界,如來所居。三世諸佛,從是成正覺,具足三明,增長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無垢地,上品下生離垢地,中品上生善覺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無漏地,下品上生真覺地,下品中生賢覺地,下品下生樂門地,是名曰九品淨識真如境。」又「若有眾生,欲往生如是九品淨土,奉視十二圓妙(即十二光佛),日夜三時,稱如是九品淨土名,讚十二光佛號,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離有漏,永入無漏。」是蓋為密教一種之所說,與淨土家所謂九品不同之處也。


伍官王

(雜名)十王之第四。司掌大海底正東沃燋石下合大地獄。此重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另設十六小地獄。查核罪人事犯大小推入合大地獄受苦。另再判發何小地獄受苦。滿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劍樹地獄

(界名)十六小地獄之一。長阿含第十九地獄品曰:「久受苦已,乃出豺狼地獄,慞惶馳走,求自救護。宿罪所牽,不覺忽至劍樹地獄。劍樹地獄,縱橫五百由旬,罪人入彼劍樹林中,有大暴風,起吹劍樹葉,墮其身上。著手手絕,著足足絕,身體頭面,無不傷壞。」


化城喻品

(經名)法華經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時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於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處養精力,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心進趣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中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多寶塔

(堂塔)見多字部多寶塔條。

(堂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經,既終門三周之正宗分,至其流通分,忽然地下有安置多寶如來全身舍利(佛體之化石)之一寶塔出現於空中,塔中發聲讚嘆釋迦,證明法華,法華經見寶塔品曰:「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中略)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歡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汝說者,皆是真實。(中略)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憶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宋帝王

(雜名)十王之第三。司掌大海之底東南沃燋石下黑繩大地獄。此重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另設十六小地獄。查對惡人所犯罪之輕重,推入大地獄,另發應至何幾小獄受苦。受滿轉解第四殿加刑收獄。


密教結界法

(修法)密教於每一修法結之解之。結界者,遮惡持善之義,分迷悟善惡之界畔,退惡類住善者之法也,其法有五種:一地結,二四方結,三虛空網,四火院,五大三昧耶。第一地結,又名金剛橛,立橛於大地其橛為金剛橛,其橛之根或說到金輪際,或說到水輪際等。是十八道之第六也。第二四方結,又名金剛墻,若無四方之墻,以三胡墻為牆。是十八道之第七也。第三虛空網,以金剛網張於虛空,網端垂於金剛壇上,是十八道之第十四也。第四火院,以火炎旋遶於彼空網,是為除天魔波旬之障難,十八道之第十五也。第五大三昧耶,前火院外之總結界也。所以用此印明者,蘇悉地儀軌曰:「假令側近轉輪王佛頂及餘相違諸道言者,不能解壞亦不損減。」即依金輪佛頂等威力為除斷壞之之難而作之也。故時處儀軌曰:「修行諸尊者,五百由旬內尊皆不降赴,以輪王威德斷壞諸法故。」金剛墻火炎等避此難難,故更用大三昧耶之印明也。此大三昧耶,十八道及如意輪軌不載之,惟於軍荼利軌說之,因而加之也。軌云:復結大三昧耶印。十度(十指)相叉於內為拳,忍願(左右中指)並,屈進力(左右風指)如鉤,在忍願之兩邊,如三股杵形,以禪智(左右大指)附於進力之側(是門縛三股印也)右旋印三匝,誦密言三。誦密言曰:唵(歸命)賞羯[口*禮](輪)摩訶(大)三摩琰(平等)娑訶(成就)是於前火院之外尚以三股重成大界也。見秘藏記本,同鈔六、十八道鈔上。


忉利天

(界名)Trāyastr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羅夜登陵舍天。譯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衣重六銖、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城廓八萬由旬,名喜見城,帝釋居之。巔之四方有峰,各廣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頂天,喜見城天,私他天,俱吒天,雜殿天,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離險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軟天,雜莊嚴天,如意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日行天,閻摩那娑羅天,連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曼陀羅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燄輪光天,清淨天,是為三十三天。玄應音義二曰:「忉利,此應訛也。正言多羅夜登陵舍天,此譯云三十三天。」慧苑音義上曰:「忉利,訛言。正云怛利耶怛利奢,言怛利耶者此云三也。怛利舍者十三也,謂須彌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城,當中有一天城,帝釋所居。總數有三十三處,故從處立名也。」法華經勸發品曰:「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


楚江王

(雜名)十王中之第二。司掌大海之底正南沃燋石下活大地獄。此重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另設十六小地獄,為惡之人犯何罪孽,推入大獄,另發應到何小獄受苦。滿期,轉解第三殿加刑發獄。


泰山府君

(天名)又曰太山府君,本為道家所起之名,道家以泰山之神為泰山府君。於佛家為十王經所說十王之第七閻魔王之書記,記人善惡。又掌大海底西北沃燋石下熱惱大地獄。此獄縱廣五百由旬。并設十六小地獄。罪鬼入此獄期滿後,轉解第八殿收獄查治。焰羅王行法次第曰:「若欲消除疫病氣病瘧病者,可供太山府君。」胎曼大鈔六曰:「或記曰:太山府君,亦名奉教官,肉色,左手持人頭幢,右手持書,於閻魔王斷罪處記善惡業作天也。」十王經注五曰:「太山王者。詩云:太山不讓塊,大海不厭涓露。如積塵成山賞少善,如微滴成海記少惡,故云太山王也。即是炎魔王之太子也,又云太山府君,又云奉教者,又云深沙大王。」


琰魔界

(界名)Yama-loka,琰魔王之世界,在此大洲地下五百由旬之處,縱廣亦五百由旬。俱舍論十一曰:「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國,縱廣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或有端嚴具大威德,受諸富樂,自在如天。或有飢羸顏貌醜陋,如是等類,廣說如經。」長阿含經地獄品曰:「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


神通乘

(術語)稱真言教。是為依如來神變加持力而說之乘教,故曰神通乘。又乘於神通力,直到所至之處,故以譬真言乘之速疾成佛也。金剛頂經曰:「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無上大乘。」大日經疏一曰:「大品經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登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龍樹以為如人遠行,乘羊去者久之乃到,乘馬則差速。若乘神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言發意間云何得到?神通爾,不應生疑,則此經深旨也。」又曰:「所謂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同二曰:「如餘教中菩薩,行方便對治道,次第漸除心垢,經無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諸菩薩則不如是,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若見此心明道時,諸菩薩無數劫中所修福德自然具足。譬如有人,以舟車跋涉經險難惡道得達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飛空而度。其所經過及至到之處,雖則無異,而所乘法有殊。」


胎生

(術語)四生之一。如人類在母胎內完具身體而生者,劫初之人,男女未分,皆為化生,其後發婬情而生男女二根,始為胎生也。俱舍論八曰:「有情類生從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馬牛豬羊驢等。」

又極樂有胎生化生二類,或生邊地,或生蓮內,而花不開,為不能見聞三寶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內,故名胎生。疑佛之他力而自力修行之人,受此報云。無量壽經下曰:「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中略)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略論曰:「於五百歲中常不見聞三寶,安樂國土謂之邊地,亦曰胎生。」


變成王

(異類)地獄十王之一。司掌大海底正北沃燋石下大叫喚大地獄。此獄廣大五百由旬,四圍另設十六小地獄,查核第五殿解來鬼犯,更有餘罪,則發入大地獄,分發小地獄受苦,受滿轉解第七殿。


都市王

(雜名)十王之第八。司掌大海底正西沃燋石下大熱惱大地獄。此獄縱廣五百由旬,另有十六小地獄,罪鬼入獄期滿解第九殿。


餓鬼住處

(雜語)正法念經十六曰:「餓鬼所住,略有二種: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者。餓鬼世界者,住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長三萬六千由旬。」俱舍論十一曰:「諸鬼本處,琰魔王國。於此贍部洲下,過五百逾繕那,有琰魔王國。縱橫量亦爾,從此展轉,散居餘處。」


[佛光阿含藏]
灰河地獄

灰河地獄(khārodaka-nadī)(巴),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一八):「灰河地獄縱廣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湯涌沸,……從底至上,鐵刺縱廣鋒長八寸。其河岸邊生長刀劍,其邊皆有獄卒ⓡ狼;又其岸上有劍樹林;枝葉花實皆是刀劍,鋒刃八寸。罪人入河,隨波上下,迴覆沈沒,鐵刺刺身,內外通徹。」


熱鐵丸地獄

長阿含第三十經世記經地獄品(佛光二‧七二○):「鐵丸地獄縱廣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熱鐵丸自然在前,獄鬼驅捉,手足爛壞,舉身火然。」


[佛光大辭典]
七寶塔

亦即多寶塔。釋迦佛於靈鷲山說法華時,忽於地下湧現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多寶如來全身舍利,坐於其中。〔法華經見寶塔品〕 p124


八熱地獄

為受熱氣苦之地獄的總稱。又作八大地獄、八大捺落迦。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載,南贍部洲下,過五百由旬處有地獄。此地獄有大有小,大則八寒、八熱地獄,小則於每一大獄之四門,各有四小獄,故每一大獄皆有十六小獄;受罪眾生遊於小獄時,其苦轉增,故又稱之為遊增獄。

八熱地獄即:(一)想地獄(梵 Sajjīva),又作等活地獄。此獄中受苦眾生,手生鐵爪,其爪長利,互相瞋忿,懷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墮落;或被斫刺磨擣,想為已死,然冷風吹之,皮肉還生,尋復活起,故稱想地獄。凡犯殺生罪者墮此。(二)黑繩地獄(梵 Kālasūtra),此獄中獄卒,以熱鐵繩絣牽罪人,然後斬鋸,復有惡風吹熱鐵繩,籠絡其身,燒皮徹肉,焦骨沸髓,苦毒萬端,故稱黑繩地獄。(三)堆壓地獄(梵 Sajghāta),又作眾合地獄。此獄中有大石山,罪人進入後,山自然合起,堆壓其身,骨肉糜碎,故稱堆壓地獄。凡犯殺生、偷盜、邪淫者墮此。(四)叫喚地獄(梵 Raurava),謂受罪眾生,既至此獄,獄卒即將其擲入大鑊中,沸湯烹煮,受諸痛苦,號啕叫喚,故稱叫喚地獄。凡犯殺生、偷盜、邪淫、飲酒者墮此。(五)大叫喚地獄(梵 Mahāraurava),謂獄卒既將罪人沸湯烹煮已,業風吹活,又捉向熱鐵中煎熬,痛苦極切,發聲大叫,故稱大叫喚地獄。凡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者墮此。(六)燒炙地獄(梵 Tapana),又作焦熱地獄、炎熱地獄。此地獄以鐵為城,烈火猛燄,內外燒炙,皮肉糜爛,痛苦萬端,故稱燒炙地獄。(七)大燒炙地獄(梵 Pratāpana),又作大焦熱地獄、大極熱地獄。謂獄卒將罪人置於鐵城中,烈火燒城,內外俱赤,燒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熾盛;其坑兩岸,復有火山,捉彼罪人貫鐵叉上,著於火中,皮肉糜爛,痛苦萬端,故稱大燒炙地獄。(八)無間地獄(梵 Avīci),又作阿鼻地獄、無救地獄。謂有罪眾生,於此獄中受苦,無有間歇,故稱無間,乃極苦之地獄。凡造五逆罪、誹謗大乘者墮此。

成實論明示五種無間,即:(一)趣果無間,有極重罪者即向彼獄受其果報,無有間歇。(二)受苦無間,謂至彼獄受諸痛苦,無有間歇。(三)時無間,謂至彼獄受苦時節無有間歇。(四)命無間,謂彼地獄壽命一中劫無有間歇。(五)形無間,謂彼地獄受罪眾生,生而復死,死而還生,身形無有間歇。〔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俱舍論卷十一、順正理論卷三十一〕 p311


十六小地獄

又作十六遊增地獄。為八大地獄(八熱地獄)之眷屬。有關十六小地獄之名稱,諸經所說不一:(一)依大智度論卷十六載,指八寒冰地獄與八炎火地獄。八寒冰地獄即:頞浮陀(多少有孔)、尼羅浮陀(無孔)、阿羅羅(寒顫之聲)、阿婆婆(亦患寒之聲)、睺睺(亦為患寒聲)、漚波羅(此地獄之外壁似青蓮華)、波頭摩(紅蓮華色,眾生於其中受苦)、摩訶波頭摩等地獄;八炎火地獄即炭坑、沸屎、燒林、劍林、刀道、劍刺林。鹹河、銅橛等地獄。蓋大智度論以八寒冰地獄攝於十六小地獄中,為八大地獄之眷屬,然俱舍論卷十一則以八大地獄除各有十六眷屬地獄外,別有八寒地獄。

(二)據經律異相卷四十九、諸經要集卷十八等所載,八寒、八熱大獄,每獄有四門,每門各有四獄,合為十六獄,受苦眾生於此諸獄次第遊歷,其苦轉增,故稱十六遊增地獄。十六獄為:(1)黑沙地獄,謂熱風吹熱黑沙,沙著於身,使皮骨焦爛,罪人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至沸屎地獄。(2)沸屎地獄,謂沸屎鐵丸自然滿於人前,鬼卒驅逼罪人,使其抱鐵丸,燒其身手,復使鐵丸撮著於罪人口中,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焦爛。另有鐵嘴蟲食肉達髓,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鐵釘地獄。(3)鐵釘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偃臥於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釘釘其手足,盡五百釘,周遍其身,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饑餓地獄。(4)飢餓地獄,謂獄卒捉罪人撲於熱鐵上,以鎔銅灌口,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焦爛,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渴地獄。(5)渴地獄,謂獄卒將熱鐵丸放入罪人口中,燒其唇舌,通徹下過,無不焦爛,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一銅鑊地獄。(6)一銅鑊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倒投鑊中,隨湯涌沸,上下迴旋,身已壞爛,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多銅鑊地獄。(7)多銅鑊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倒投鑊中,其全身爛壞,再以鐵鉤將其取置餘鑊中,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石磨地獄。(8)石磨地獄,謂獄卒捉罪人撲於熱石上,舒展其手足,以大熱石壓其身上,迴轉揩磨,使骨肉糜碎,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膿血地獄。(9)膿血地獄,謂罪人於膿血沸涌中東西馳走,湯灼其身,致使頭面爛壞,又取膿血食之,通徹下過,苦毒難忍,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量火地獄。(10)量火地獄,謂有赤燄燃燒之大火聚,獄卒驅逼罪人手執鐵升(量器)以量火聚,火燄遍燒其身,苦毒熱痛,而呻吟號哭,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灰河地獄。(11)灰河地獄,謂此獄縱廣各五百由旬(限量),灰河沸涌其中,惡氣蓬勃,迴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至上,鐵刺縱橫,岸上則有劍林,其枝葉花實皆是刀劍。罪人入河,隨波上下,沈沒於迴流中,鐵刺刺其全身,內外通徹,苦痛萬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劍割刺,身體傷壞,復有豺狼來啃嚙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劍樹,劍刃向下刺之,下劍樹時,劍刃則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樹手絕,以足踏樹足斷,皮肉裂落,筋脈相連,另有鐵嘴鳥啄其頭,食其腦。罪人於此復入灰河,隨波沈沒,河中鐵刺刺其全身,皮肉壞爛,膿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於外,冷風吹來,不久即起立,由宿業所牽引,不覺忽至鐵丸地獄。(12)鐵丸地獄,謂獄卒驅逼罪人撮取熱鐵丸,以致其手足爛壞,全身火燃,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釿斧地獄。(13)釿斧地獄,謂獄卒捉犯人撲於熱鐵上,以熱鐵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體,苦毒無量,久受罪已,方出此獄,復到豺狼地獄。(14)豺狼地獄,謂豺狼競相來齧嚙罪人,使其肉墮骨傷,膿血流水,苦痛萬端,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劍樹地獄。(15)劍樹地獄,謂罪人入劍林中,暴風起吹落劍樹葉,墮於其身,以致頭面身體無不傷壞。另有鐵嘴鳥啄其兩目,苦痛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寒冰地獄。(16)寒冰地獄,謂有大寒風吹於罪人身上,使其全身凍傷,皮肉墮落而苦毒叫喚,然後命終。以上十六小地獄皆因眾生造極惡業,故墮此等諸地獄受苦。〔長阿含經卷十九、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正法念處經卷五、大樓炭經卷二泥犁品〕(參閱「地獄」2311) p383


三十三天

梵名 Trāyastrijśat-deva。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須彌山頂上,四面各為八萬由旬,山頂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藥叉神守護此天。中央之宮殿(善見城)為帝釋天所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諸天眾遊樂之處。城之東北有圓生樹,花開妙香薰遠,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諸天眾群聚於此,評論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據正法念經卷二十五載,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於印度吠陀時代即已盛行。〔長阿含經卷十八、佛地經論卷五、大智度論卷九、俱舍論卷十一〕(參閱「忉利天」1930) p512


一字金輪法

又作一字金輪佛頂法。密教諸尊中,以 (bhrūj,勃嚕唵)一字為真言之佛頂尊,為諸佛頂中之最勝者,譬如世間轉輪聖王金輪之殊勝,故稱一字金輪,又稱金輪佛頂。其身為黃金色或白色,坐於八葉白蓮華上,手結智拳印;其形作金剛界之智佛,入胎藏界日輪三昧相,故以此尊為本尊,祈一切悉地(成就)及除災之修法,稱為一字金輪法。若修此瑜伽法,設現世造無量、極重諸罪障,亦能超惡趣,剋疾證菩提。其功德如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大二一‧四六上)所載:「若有人誦持頂輪王等佛頂,五百由旬內,修餘部密言者,請本所尊念誦,聖者不降赴,亦不與悉地,由一字頂輪威德攝故。」〔菩提道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字頂輪王瑜伽觀行儀軌〕(參閱「一字金輪」39)p39


化城喻

法華七喻之一。化城,梵語 rddhi-nagara,指變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槃。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有眾人將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以達寶處,疲極欲返,其導師為振奮眾人,以方便力,於道中過三百由旬處化作一城,令彼等得蘇息,終能向寶處前進。即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之涅槃非為真實,乃佛為使彼等達大乘至極佛果之方便假說。

有關五百由旬之解釋,古來謂五百由旬乃喻指到達佛果所須經歷之路程,其一一經越之處,智顗於法華經文句卷七下詳舉諸家之說,而謂三界果報處為三百,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若就煩惱而言,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若就觀智而言,則入空觀為能過三百,入假觀為過四百,入中觀為過五百。〔法華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參閱「法華七喻」3394、「譬喻」6809) p1326


忉利天

梵名 Trāyastrijśa,巴利名 Tāvatijsa。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又作三十三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於欲界六天之第二天,係帝釋天所居之天界,位於須彌山頂;山頂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釋天所止住之善見城(喜見城),共有三十三處,故稱三十三天。

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載此三十三天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頂天、善見城天、鉢私地天、住俱吒天、雜殿天、住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樹園天、險岸天、住雜險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處天、住柔軟地天、雜莊嚴天、如意地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月行天、閻摩娑羅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住輪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燄輪天、清淨天等。

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衣重六銖,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食淨摶食,有男娶女嫁之事,乃藉身身相近而以氣成就陰陽,初生時,如人類六歲模樣,色圓滿,自有衣服。又此天具足種種妙寶,有殊勝之樓閣、臺觀、園林、浴池、階道等,詳載於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據俱舍論卷十一載,此天位於須彌山頂,四角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有藥叉神名金剛手者,止住其中守護諸天。此外,尚記述此天境界之莊嚴情形,然與阿含經所述略異。

忉利天為帝釋之住處,此信仰自古即盛行於印度。傳說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生於此天,佛陀曾上昇忉利為母說法三個月。〔雜阿含經卷十九、卷二十三、卷四十五、中阿含卷一晝度樹經、卷五十五持齋經、長阿含卷三遊行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七、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正法念處經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六、大智度論卷九、卷五十六、玄應音義卷二〕 p1930


宋帝王

為冥界十王之第三。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所舉,此王之本地為文殊菩薩,係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於三七日(即第三個「七日」)時至此王之大殿,接受生前所造善惡業之審判。在王殿之前,惡貓群集,大蛇並出,割破亡者之乳房,並繫縛其身,令受諸苦。此王掌管之冥界第三殿,係大海底東南沃焦石下之黑繩大地獄,此獄縱廣五百由旬,另附有十六小地獄。(參閱「閻羅十殿」6339) p2864


胎宮

胎即胎生,宮即宮殿。指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之行者,雖往生彌陀淨土,卻住於花胎中而不得出,於五百歲中不得見佛、聞法,遠離一切殊勝善根。猶如人處於闇鈍之胎內,故稱胎生;而行者仍自認為住於宮殿之中,故稱胎宮。據無量壽經卷下謂,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又大寶積經卷十八無量壽會載,彼等眾生處花胎中,猶如園苑宮殿之想,因清淨無諸穢惡故。〔觀無量壽佛經疏定善義(善導)〕 p3934


善法堂

位於須彌山頂善見城外之西南角,為忉利天諸天眾之集會所。每逢三齋日,天眾集於此堂,詳論人、天之善惡,並制服阿修羅。依起世經卷六所載,此堂縱廣各五百由旬,有七重欄楯、七重鈴網,皆為七寶所成,四方諸門皆樓櫓臺觀,亦為七寶所成,其地為青琉璃寶,柔軟細滑,觸之如迦旃鄰提衣。堂中央有一寶柱,高二十由旬,柱下設帝釋天之座,高一由旬,方半由旬,左右各有十六小天王之座。又大唐西域記卷四載,如來往昔曾居於此堂,為其母說法。〔長阿含經卷二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俱舍論卷十一、碧巖錄第八十九則〕 p4883


善見城

位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之中央,為帝釋天所住之宮城。又作喜見城、天帝釋城。據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俱舍論卷十一載,善見城四面縱廣各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其地平坦,乃真金所成,以各種雜寶嚴飾,地面柔軟如兜羅綿,微風吹去萎花,散布新花。城有千門,由五百青衣藥叉神防守。城中有大殊勝殿,以種種妙寶莊嚴。城之四隅有四臺觀,由金銀等四寶所成。城外有眾車、粗惡、雜林、喜林四苑,周環各千由旬,為諸天遊戲之處。城外西南並有善法堂,諸天眾於三齋日齊集此堂,辨明人、天之善惡,並制服阿修羅。〔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六、正法念處經卷二十六、優婆塞戒經卷一、瑜伽師地論卷四〕 p4881


無想天

無想,梵名 Asajjñisattvāh。又作無想有情天、無想眾生天、少廣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無想定所感之異熟果報。生此天者,念想滅盡,僅存色身及不相應行蘊,故稱無想天。此天為外道婆羅門之最高涅槃處,亦為異生凡夫以「出離想」作意,修無想定,所感得的異熟之果報,稱為無想果,或無想異熟、無想事、無想報。此天之位置,有部與經部攝之於第四禪天之廣果天,不另立別處;上座部則於廣果天之上,別立無想天一處。此外,此天眾生之身長有五百由旬,壽命為五百大劫(立世阿毘曇論卷七謂一千大劫),壽終之時,再生念想,而墮欲界。〔起世經卷八、俱舍論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四〕 p5123


眷屬地獄

指八熱地獄各有十六處附屬小地獄。眾生受畢根本地獄之苦後,引餘罪而至眷屬地獄。計一二八處眷屬地獄,若加根本地獄(八熱地獄),則為一三六處地獄(一三六捺落迦)。至於十六處眷屬地獄,各經論說法不同。(一)正法念處經卷五以下所說,各根本地獄具有不相同之十六處眷屬地獄,稱為十六別處地獄。(一)等活地獄,包括屎泥處、刀輪處、甕熱處、多苦處、闇冥處、不喜處、極苦處、眾病處、兩鐵處、惡杖處、黑色鼠狼處、異異迴轉處、苦逼處、鉢頭摩鬚處、陂池處、空中受苦處等。(二)黑繩地獄,所附屬之十六別處,名稱同前。(三)眾合地獄,包括大量受苦惱處、割刳處、脈脈斷處、惡見處、團處、多苦惱處、忍苦處、朱誅朱誅處、何何奚處、淚火出處、一切根滅處、無彼岸受苦處、鉢頭摩處、大鉢頭摩處、火瓮處、鐵火末處。(四)叫喚地獄,有大吼處、普聲處、髮火流處、火末蟲處、熱鐵火杵處、雨炎火石處、殺殺處、鐵林曠野處、普闇處、闇魔羅遮約曠野處、劍林處、大劍林處,芭蕉煙林處、有煙火林處、火雲霧處、分別苦處。(五)大叫喚地獄,有吼吼處、愛苦無有數量處、受堅苦惱不可忍耐處,隨意壓處、一切闇處、人闇煙處、如飛蟲墮處、死活等處、異異轉處、唐怖望處、雙逼惱處、迭相壓處,金剛觜鳥處、火鬘處、受鋒苦處、受無邊苦處、血髓食處、十一炎處,計十八處(比其他多二所)。(六)焦熱地獄,有大燒處、分荼梨迦處、龍旋處、赤銅彌泥魚旋處、鐵鑊處、血河漂處、饒骨髓蟲處、一切熟處、無終沒入處、大鉢頭摩處、惡嶮岸處、金剛骨處、黑鐵繩刃解受苦處、那迦蟲柱惡火受苦處、闇火風處、金剛[唯/乃]蜂處。(七)大焦熱地獄,有一切大焦熱處、大身惡吼可畏處、火髻處、雨沙火處、內沸熱處、吒吒吒嚌處、普受一切資生苦惱處、鞞多羅尼河處、無間闇處、苦鬘處、雨縷鬘抖擻處,鬘塊烏處、悲苦吼處、大悲處、無悲闇處、木轉地獄處。(八)阿鼻地獄,有鳥口處、一切向地處、無彼岸長受苦惱處、野干吼處、鐵野干食處、黑肚處、身洋處、夢見畏處、身洋受苦處、兩山聚處、吼生閻婆巨度處、星鬘處、苦惱急處、臭氣覆處、鑛鍱處、十一炎處。

(二)每一根本地獄所附屬之十六處皆同,稱為十六小地獄。然各經論所載名稱不同:(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載,小地獄縱廣五百由旬,即黑沙、沸屎、五百釘、飢、渴、一銅釜、多銅釜、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釿斧、豺狼、劍樹、寒冰。(二)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則稱之為十六隔子。即優鉢、鉢頭、拘牟頭、分陀利、未曾有、永無、愚惑、縮聚、刀山、湯火、火山、灰河、荊棘、沸屎、劍樹、熱鐵丸等。(三)大智度論卷十六分熱、寒兩種;即八炎火地獄:炭坑、沸屎、燒林、劍林、刀道、鐵刺林、鹹河、銅橛;八寒冰地獄:額浮陀、尼羅浮陀、阿羅羅、阿婆婆、睺睺、漚波羅、波頭摩、摩訶波頭摩。

(三)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有四處(四增),故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增附屬地獄,稱為十六遊增地獄。如煻煨增、屍糞增、鋒刃增、烈河增等。「增」之意,係相對於本地獄中以一種苦具治罰有情,而眷屬地獄中則有種種苦具以治罰有情,故稱為增。此外,有關眷屬地獄之位置,隨著八熱地獄之位置有兩種說法,亦有二說:(一)長阿含等經,以為在大鐵圍山外。(二)大毘婆沙論,則認為在閻浮提之下。〔觀佛三昧經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俱舍論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四〕(參閱「十六小地獄」383、「地獄」2311) p4745


黑沙地獄

為等活地獄中十六小地獄之一。此一地獄,熱風吹揚熱黑沙,燋爛此獄中之眾生,故稱黑沙地獄。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俱舍論卷十一等載,有情眾生於生前,身、口、意造不善業者,命終之後必墮於等活地獄。等活地獄之梵名為 Sajjīva,又稱想地獄,位於須彌山外二大金剛山之間,為八大熱地獄之一,獄中眾生受諸苦逼身,數度悶死,尋又甦醒,猶如其本,故稱等活。等活地獄又包括十六小地獄,每一小地獄縱廣有五百由旬,其第一小地獄即是黑沙地獄。〔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順正理論卷三十一〕 p5381


黑繩地獄

黑繩,梵名 Kāla-sūtra,巴利名 Kāla-sūtra。又作黑耳地獄、黑地獄。據俱舍論頌疏卷八載,因其先以黑繩秤量肢體,其後方予斬鋸,故稱黑繩。又據長阿含經卷十九記載,其為八熱(大)地獄之第二,位於等活地獄之下,眾合地獄之上。周匝圍繞十六小地獄,縱廣各五百由旬。獄卒捉罪人撲熱鐵上,以熱鐵繩縱橫劃之,隨繩痕或以斧截切,或以鋸解,或以刀屠,血肉散亂百千段。又左右有大鐵山,山上各建鐵幢,幢頭張鐵繩,驅罪人至鐵繩上,隨令墮熱鑊中炊煮。苦毒辛酸,不可稱計。若造殺生、偷盜等罪業,命終之後,即墮此處。〔起世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六〕 p5385


頞濕縛羯拏山

頞濕縛羯拏,梵名 Aśvakarna,巴利名 Assakanna。為九山之一,七金山之一。又作阿沙干那山、阿波尼山。意譯作馬耳山,因此山之峰形如馬耳,故有此稱。在起世經卷十稱馬片頭山;長阿含經卷十八則作馬食山;亦有意譯為馬半頭山者。繞蘇達梨舍那山,高二千五百由旬。〔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參閱「七金山」100、「九山八海」127) p6200


閻魔界

梵名 Yama-loka。指閻魔王之世界,即諸鬼本處。又作琰魔界。俱舍論卷十一載,閻魔王國位於贍部洲(閻浮提)之下五百由旬,縱廣亦同。長阿含經則謂此閻魔界位於閻浮提以南大金剛山中,有閻羅王宮,縱廣計六千由旬,其城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 p6343


譬喻

略稱「譬」或「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稱為譬喻。其梵語有四,即:upamā, drstānta, udāharana, avadāna。四者之間有所差異,upamā 為類推、比較之意,表示比較、相似、同一,如法華經中之火宅喻、藥草喻等譬喻故事;drstānta 與 udāharana 均為因明用語,係論述某一教說之後,作為實際例證之陳述語;avadāna 為九部經或十二部經之一,音譯阿波陀那,在形式上與「本生譚」相同,廣義言之,包含佛傳文學、讚佛文學、因緣故事等。其梵文本代表經典有譬喻百頌詩集(梵 Avadānaśataka)、天業譬喻(梵 Divyāvadāna)、菩薩本生鬘論(梵 Jātaka-mālā)等,其漢譯本有賢愚經、六度集經、百喻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生鬘論、雜寶藏經、大莊嚴經論、菩薩本緣經等。

蓋釋尊說法,巧用譬喻,大小乘諸經論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要旨。一般而言,譬喻大多舉示現今之事實,然亦間有舉示假設之例證。如以滿月比喻某人之容光煥發,以眼前之小物推比大物,或以粗境粗法喻顯細境細法,或準照部分(或全體)之類似點加以類推、譬喻。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載,依譬喻方式之不同,可分為八種,即:(一)順喻,依事物生起之順序所作之譬喻。(二)逆喻,逆於事物生起之順序所作之譬喻。(三)現喻,以當前之事實所作之譬喻。(四)非喻,以假設之事件所作之譬喻。(五)先喻,於比喻之事項前所說之譬喻;即先說譬喻,後舉所欲喻顯之教法。(六)後喻,於比喻之事項後所說之譬喻;即先說教法,後舉譬喻。(七)先後喻,先後所說之譬喻;即於闡說教法之前後均作譬喻以彰顯之。(八)遍喻,譬喻內容全部契合所欲喻顯的事項之全部內容;即逐一設喻,並逐一說明教法,如以植物為喻,逐一說其萌芽乃至開花、結果,以之逐一比喻佛弟子之出家乃至成道。若就類別而言,常見於諸經論中之著名譬喻有:(一)顯示諸現象之存在悉無實體、一切皆空之譬喻。大品般若經卷一舉出十喻:即(1)如幻喻,譬如魔術師,以幻術變化出諸物;謂諸法本非實有,但以見聞之故,能識別諸相,此稱如幻假有、如幻即空。(2)如焰喻,焰,即指塵影,日光照射時,因風吹動而令塵埃飛散,譬如在曠野中,因見塵影,誤以為水,遂生取執之心;謂煩惱纏縛眾生,流轉於生死曠野中,令起男女等相,而致愛著沈淪。(3)如水中月喻,又作水月喻。譬如月在空中,影現於水,曚昧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謂實相之月,猶如法性,在於實際之虛空中,然在凡夫心中則現為我、我所之相,且執此幻相以為實。(4)如虛空喻,譬如虛空,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非可見之物,如吾人遠眺,轉見薄青色;謂凡夫之人,遠離無漏真實智慧,故捨棄實相,而執著於差別之現象,遂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5)如響喻,譬如深山峽谷,從聲有聲,稱之為響(回音),無智之人謂為實有人語音聲;謂諸法皆空,亦唯誑相而已。(6)如犍闥婆城喻,犍闥婆城,又作乾闥婆城,意譯作尋香城,即指蜃氣樓。譬如日初出時,見城門、宮殿、行人等蜃氣所成之幻相;謂無智之人在本空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見有我與諸法。(7)如夢喻,譬如夢中無實事,卻妄執為有,夢覺之後,始知空無所有;謂若能遠離煩惱執著,則了知一切虛幻無實。(8)如影喻,又作光影喻。譬如光映而影現,不映則無;謂我相、法相之影,俱為煩惱遮住正見之光所現。(9)如鏡中像喻,譬如鏡中之像,非鏡所作,非面所作,非執鏡者所作,亦非自然所成,亦非無因緣而成;謂諸法皆空,不生不滅,非自作、他作、共作、無作,但以凡夫不解,遂陷迷惑。(10)如化喻,譬如諸天、仙人等以神通力假變人形,然無生滅苦樂之實;謂諸法亦如是,無有生滅,如化而成,亦無實有,是知諸法皆空。

上述十喻之中,前九喻說空以破諸法之有,後一喻則是以空不生不滅說空。大智度論卷六云(大二五‧一○五下):「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又此十喻亦見於般若部諸經典,然略有異同。此外,大日經卷一舉出下列十喻,即: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等,稱之為「十緣生句」。以此十喻作觀,則稱十緣生觀、十喻觀。

(二)顯示人類肉體為空與無常之譬喻。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列舉十喻,稱為維摩經十喻、十種喻身,即:聚沫、泡、炎、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等十喻。古來對此解釋不一,例如鳩摩羅什以之作為無常之比喻;僧肇以之作為空之比喻;慧遠亦以之作為空之比喻,然以前五喻各別相應於五陰,而以後五喻通於五陰全部。

又諸經論所舉類似之譬喻俯拾皆是,如舊譯華嚴經卷七舉出水沫、幻、野馬、水中月、夢、浮雲等六喻;鳩摩羅什譯之金剛般若經舉出夢、幻、泡、影、露、電等六喻;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經舉出星、翳、燈、幻、露、電、泡、夢、雲等九喻;攝大乘論本卷中舉出幻事、陽炎(陽焰)、所夢(夢境)、影像(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等八喻用以喻顯「依他起性」之理,故稱依他八喻。此外,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針對凡夫與外道不知真相之迷妄,而舉出渴鹿陽焰、乾闥婆城、夢中諸境、畫像高下、翳目垂髮、火輪非輪、水泡摩尼、水中樹影、明鏡色像、風水出聲、日照洪浪、咒術機發等十二喻。

又比喻人類肉體無常之譬喻,較著名者,另有注維摩詰經卷二之「是身如丘井」之故事,謂昔有人獲罪於王,其人畏罪逃走,王令醉象追之,其人怖急,遂自投枯井,墜半井時,於井壁得一腐草,即以手執之。井底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復欲加害;又有黑白二鼠嚙其腐草,草將斷裂;醉象臨其上,復欲取之。其人危苦,極大恐怖。其時,頂上有一樹,樹上有蜜,滴落其人口中;以著味之故,遂忘怖畏。此則故事中,以丘井比喻生死,醉象比喻無常,毒龍比喻惡道,五毒蛇比喻五陰,腐草比喻命根,黑白二鼠比喻黑月與白月,蜜滴比喻五欲之樂,罪人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則比喻眾生得五欲之蜜滴而不畏諸苦。其他諸經亦可見此一譬喻,稱為二鼠嚙藤喻。後世繪畫多以虎代象,稱為無常之虎,二鼠則稱月日之鼠。

(三)顯示佛陀一代教化次第之譬喻:(1)據舊譯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載,太陽初出,先照諸大山,次第及於一切大地;以此比喻佛之出世,順次教化菩薩、緣覺、聲聞與根機低淺者,稱為華嚴經三照、華嚴三照。(2)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聖行品載,從牛出乳,依其精製程度,順序可得酪、生酥、熟酥、醍醐;以此比喻從佛出十二部經,復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經,復更從般若波羅蜜經出涅槃經。上述之五味原係顯示自整體佛教(即十二部經)漸出其要之譬喻,其中以涅槃經為要中之要、最勝之教。但歷來諸師表示教化之次第,大多將五味與華嚴三照之說互相依用。(3)天台宗智顗將涅槃經之五味說,配於五時,而從說教之順序,與受教之機(對象)所得之利益兩方面加以判釋佛陀一代之教化,此即華嚴時(乳味)、阿含時(酪味)、方等時(生酥味)、般若時(熟酥味)、法華涅槃時(醍醐味)。其中,法華經即相當於前番五味中之後教後味,涅槃經則相當於後番五味中之後教後味。復就化法四教言之,以藏教為例,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羅漢與辟支佛如醍醐。藏、通、別三教各具五味,圓教獨具一味。(4)隋代灌頂(561~632)之涅槃經會疏卷十三根據諸經論與歷來諸師之說,謂牛為涅槃經之教主,乳為戒聖行,酪為定聖行,生酥為四諦慧聖行,熟酥為二諦慧聖行,醍醐為一實諦慧聖行。

(四)顯示三乘斷惑修行深淺不同之譬喻。優婆塞戒經卷一以兔、馬、象等三獸渡河之情形比喻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譬如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能至彼岸,但涉水未深;僅象之渡河,得至其底。此蓋以水比喻因緣之理,謂聲聞覺悟最淺,緣覺稍深,菩薩最深。法華玄義卷八下則以三獸比喻通教之三乘,以水喻即空,底喻不空。

(五)顯示佛陀應眾生根機施以各種不同教法之譬喻。其目的不外為導入佛境;此一譬喻與顯示佛之法身不滅而遍於虛空之譬喻結合為七種譬喻,稱作法華七喻。據法華經載,即:(1)火宅喻,又作火宅三車喻。出自譬喻品。譬如家宅遭遇大火,幼兒仍在宅中遊玩,不知脫離危險,長者乃施設方便,告以門外有幼兒所期望之羊車、鹿車、牛車等三車,藉以誘出門外,遂共乘大白牛車脫離火宅。於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謂三界為五濁、八苦等苦惱所聚,無法安住;幼兒比喻眾生,謂眾生貪著三界,耽於享樂之生活,不知處境之危險;長者比喻佛,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此一譬喻,歷來有三車家與四車家之不同看法,主張方便之牛車與大白牛車為同一,而立三車之見的三論宗與法相宗,稱為三車家;主張方便之牛車與大白牛車有別之天台宗、華嚴宗,則稱為四車家。(2)窮子喻,又作長者窮子喻。出自信解品。窮子原係長者之子,然以年幼即流離失所,不知自己之出身,後輾轉浪至長者家,見府第之豪貴,心大恐懼,欲疾走而去,長者一見便識,設施種種方法,收為嗣子,以令其自覺。以此比喻佛對自認為聲聞者施設種種方便,增上其心,轉為菩薩之自覺。(3)藥草喻,又作雲雨喻。出自藥草喻品。譬如諸藥草種類有別,名色各異,雖密雲瀰布遍覆,同受一雨所澤,然因根、莖、枝、葉之別,大、小諸樹各稱性而長,致各有差別。謂眾生根性各異亦復如是,佛陀隨眾生品類,以教化眾生各自之智性,治癒其病惑,令證入菩提。天台宗依據此一譬喻,而謂受如來方便法雨之眾生有「三草二木」之別,其中小草配於人天乘,中草配於二乘,上草配於藏教菩薩,小樹配於通教菩薩,大樹配於別教菩薩;準此,遂有五乘七方便人之譬喻。(4)化城喻,又作寶處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譬如有一旅行者,本欲行至五百由旬之寶處(真實之悟界),然於中途因疲憊而休止,其時,優越之指導者即在三百由旬處假現化城(方便之悟界),藉之誘導旅行者抵達寶處。(5)衣珠喻,又作繫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記品。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時彼親友因官事當遠行,即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內而去,其人醉臥,毫不覺知。其後,為求衣食故,備受艱苦。直至親友告知贈珠之事,生活遂得改善無缺。謂二乘人過去世曾在大通智勝佛之處結下大乘之緣,然為無明所覆而隱蔽不顯,今依如來方便開示,遂能入於一佛乘。準此,又以「衣裡寶珠」、「衣內明珠」等用語喻指眾生本具之佛性。(6)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譬如轉輪聖王將覆藏在髮髻中之寶珠解開,給予功臣觀看。謂如來說法華經,開顯所有權教(方便教)而會歸一乘實教,給予二乘亦必成佛之證明。(7)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譬如孩童不知毒藥而狂吞,父遂給予妙藥而治之。謂三乘人不知權教為方便而深信,如來出而導歸於一乘。

(六)以蓮花顯示法華開顯之旨之譬喻。智顗之法華玄義序王稱為蓮華三喻、迹本三喻。即於法華經之迹門「施開廢」,於本門「垂開廢」,而以蓮之實(比喻實與本)與其花(比喻權與迹)為喻,有所謂「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等語。

(七)顯示如來藏之譬喻。稱為如來藏九喻。據如來藏經、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四等載,即:(1)譬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跏趺坐。萎花比喻無明煩惱,佛身比喻如來藏。謂一切眾生煩惱身中本有功德莊嚴之如來藏,然為無明貪惑所覆而不能見。(2)譬如醇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故欲取蜜,必先除彼蜂。群蜂比喻無明煩惱,蜜比喻如來藏。謂一切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原有功德法味,然為無明所纏繞,則不得其用。(3)譬如稻、麥、粟、豆等,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若不去糠,則不堪食用。稻、麥、粟、豆等比喻如來藏法身之體,糠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法身之體深隱在無明煩惱中,不得受用。(4)譬如真金雖墮於糞穢中,然永不變質,若知其所在,則得覓取而用之。真金比喻如來藏性,糞穢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性為無明煩惱所覆,然不失本淨,一旦尋獲,去其垢穢,則復現其明潔淨性。(5)譬如貧窮家,其屋宅內地藏有珍寶,卻了無所知,待發掘後始得用處。貧家比喻眾生,珍寶比喻如來藏性,地比喻無明煩惱。謂眾生雖具如來藏性,然為無明煩惱所覆,了不自知。(6)譬如菴摩羅果之種子深藏於果實之中,安住不動,未能萌芽生成,然亦含藏不朽,若遇地緣,種植其中,久後自成大樹王。菴摩羅果之種子比喻如來藏,果實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久藏於無明煩惱中,安住不動,然亦始終不朽,其後若遇佛法殊緣,則自然萌生,證成無上菩提。(7)譬如真金之像,披裹臭穢弊垢之衣,棄擲於地,流轉曠野,見者不知,皆賤視之。真金之像比喻如來藏清淨法身,臭穢弊衣比喻無明煩惱,曠野比喻三界之生死大海。謂眾生雖有如來藏清淨法身,然為無明煩惱所纏裹,故墮在生死大海之中。(8)譬如貧賤女,身懷貴胎(轉輪聖王)而不自知,猶作賤子之想。貧賤女比喻無明煩惱,貴胎比喻如來藏清淨法身之體。謂一切眾生以無明煩惱之故,不知自身即有如來藏清淨法身之體。(9)譬如鑄造金像,真金在內,燋模在外,其模為黑泥覆蔽,形狀燋惡,令人不能推知其內有真金。真金比喻如來藏性,燋模之黑泥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性被無明煩惱所覆蔽,眾生遂沈浮於闇昧迷惑中,全然不識自身中之如來藏性。

上述譬喻皆在喻顯一切眾生皆由無始以來之煩惱覆蔽,以至本來清淨無染之如來法身不得顯現。又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之「貧女寶藏喻」相當於上述之第五喻,四卷楞伽經卷二之「大價寶垢衣喻」相當於第七喻。此外,前述法華七喻中之「衣珠喻」亦為如來藏之譬喻。與之類似者,另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之「額珠喻」,係用以比喻佛性。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眉間有金剛珠,與他人角力時,力士以頭抵觸對方額上,金剛珠即沒於膚中,不知所在;其處有瘡,力士乃命良醫為之治療。時有明醫,善知方藥,診之即知此瘡係由金剛珠入體所致,遂教其照鏡,始知珠之所在。如是,眾生不知自己本具之佛性,待佛陀教導始覺悟。

(八)顯示念佛三昧殊勝之譬喻。觀佛三昧海經卷十舉出長者閻浮檀金、王寶印、長者如意珠、仙人誦咒、力士明珠、劫盡時之金剛山等譬喻,皆用來比喻念佛三昧之殊勝功德。

(九)顯示自眾生貪、瞋煩惱中生清淨之往生心之譬喻。出自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譬如有人遭群賊、惡獸追趕,向西逃亡,發現一條四五寸寬之白道,白道一邊是火焰兇猛之火河,一邊是波濤洶湧之水河,逃亡者心知進退皆難免一死,值此危急之際,忽聞東岸傳來「決心往白道」,西岸傳來「一心正念即刻來」之呼聲;逃亡者遂不顧一切渡過白道,到達西岸,終獲無窮幸福。上述之故事,水河比喻眾生之貪愛,火河比喻眾生之瞋恚,白道比喻清淨之往生心。即表示眾生依東岸釋迦之發遣與西岸彌陀之招喚,遂生起清淨之往生心,以此而得往生淨土。此稱二河白道喻或二河譬。

除上述各種類別之譬喻外,經典中常用之譬喻尚有:(一)師子身中蟲,出自仁王經卷下,略稱師蟲。譬如獅子,雖號稱萬獸之王,死後尚不免為自身中之蟲所食;以此比喻在佛法中破壞佛法者。(二)盲龜浮木,出自雜阿含經卷十五、中阿含經卷五十三等。譬如大海中有一盲龜,壽命無量,每百年探出水面一次,而海中有一浮木,中有一孔;盲龜若欲遇值此浮木之孔,則甚為難得。謂人類生於此世、遇佛聞法之機緣極為稀罕難得,彌足珍貴。〔雜阿含經卷五、卷十一、卷四十三、譬喻經、五陰譬喻經、大品般若經卷十五、卷二十三、卷二十六、法華經卷一、卷六、金光明經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卷一四三、卷一四五、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卷五十四、成唯識論卷八、法華文句卷五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翻譯名義集卷十四〕 p6809


餓鬼住處

指餓鬼之住所。諸經論多以閻魔王界(梵 Yama-loka)為餓鬼之本住所,或稱為薛荔多界(梵 Preta-loka)、餓鬼世界,而以閻魔王為其主。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則舉出二處:(一)住於人中者,是人中鬼。(二)住於餓鬼世界,即住於閻浮提之下五百由旬,長廣三萬六千由旬。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則謂,除本所住處閻魔王界外,於贍部洲住有二種鬼:(一)有威德者,住於好山林、宮殿、清淨處。(二)無威德者,則住於種種雜穢不清淨處。〔優婆塞戒經卷七、俱舍論卷十一、順正理論卷三十一〕 p6368


餓鬼

梵語 preta,巴利語 peta,音譯為薜荔多、閉戾多、俾禮多、卑利多、彌荔多、閉多;或梵語 pitr,音譯卑帝黎。三途之一,五趣(五道)之一,六趣(六道)之一。前生造惡業、多貪欲者,死後生為餓鬼,常苦於饑渴。又作鬼道、鬼趣、餓鬼道。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舉出餓鬼之住處有二種:一住於人中,二住於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之餓鬼世界。另又列舉三十六種餓鬼之名,如迦婆離(鑊身餓鬼)、揵陀(食氣餓鬼)、婆羅波叉(食小兒餓鬼)、阿吒毘(曠野餓鬼)、魔羅迦耶(殺身餓鬼)等。順正理論卷三十一則舉出三種餓鬼:(一)無財餓鬼,包括炬口餓鬼、鍼口餓鬼、臭口餓鬼等三種。全無食物,常陷於饑渴之苦惱,若偶爾獲食,於將食時,又化作火燄,無法下嚥。(二)少財餓鬼,包括鍼毛餓鬼、臭毛餓鬼、癭餓鬼等三種。專食膿、血等。(三)多財餓鬼,包括希祠餓鬼、希棄餓鬼、大勢餓鬼等三種。食人殘物或布施物;亦包括受富樂之天人。其中,少財、多財二種餓鬼,又作有財餓鬼。瑜伽師地論卷四列舉由外障礙飲食餓鬼、由內障礙飲食餓鬼、飲食無有障礙餓鬼三種。大智度論卷三十則稱無威德、常受饑渴之苦者為餓鬼,有威德、能享受多樂者為弊鬼。

餓鬼居於閻魔王界,由閻魔王統治。亦有居於人間墳地、黑山洞等處。餓鬼之受生,依雜阿毘曇心論卷八謂,彼等為化生,又為胎生。據法苑珠林卷六載,其身長最大者為一由旬,最小如小兒僅長三寸;壽命,或謂最長八萬四千歲、最短則不定,或謂人間五千歲為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此壽命達一萬五千歲。

業報差別經載,令眾生得餓鬼報之業有十種:(一)身行輕惡業,(二)口行輕惡業,(三)意行輕惡業,(四)起於多貪,(五)起於惡貪,(六)嫉妒,(七)邪見,(八)愛著資生即便命終, (九)因饑而亡,(十)枯渴而死。此外,世俗稱幼兒貪飲食為餓鬼,稱貪淫欲之徒為色餓鬼,稱富有而吝嗇之守財奴為有財餓鬼。〔五苦章句經、觀佛三昧海經卷五、優婆塞戒經卷七、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二、彰所知論卷上、俱舍論卷十一〕 p636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字金輪

密教用語。五佛頂尊之一。即以「悖嚕吽」(bhrūṃ)一字為真言的佛頂尊,乃諸佛頂中最為殊勝者,猶如世間轉輪聖王中以金輪為最,故名一字金輪。又名一字頂輪王、金輪佛頂王、大金輪明王、一字佛頂輪王。其種子「悖嚕吽」,名為三身具足咒,乃祕中之甚祕。

此金輪有大日金輪與釋迦金輪兩類。釋迦金輪者,依《一字頂輪王經》所說。作螺髮形,結法界定印或持鉢印,印上安輪。大日金輪者,依《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所說。戴五智寶冠,結智拳印。一般修一字金輪法時,係以大日金輪為本尊。其身呈黃金色或白色,坐八葉白蓮華上。其形雖為金剛界之智佛,卻現入胎藏界日輪三昧之相;三摩耶形為八輻輪。

以一字金輪為本尊,祈一切悉地及除災之法,稱一字金輪佛頂法。關於其修法的功德,《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謂(大正19‧322b)︰「若修此瑜伽,設現造無量極重諸罪障,必能超惡趣,剋疾證菩提。」《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謂(大正21‧46a)︰「若有人誦持頂輪王等佛頂,五百由旬內修餘部密言者,請本所尊念誦,聖者不降赴,亦不與悉地。由一字頂輪威德攝故。」

〔參考資料〕 《一字奇特佛頂經》;《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一字頂輪王念誦儀軌》;《一字頂輪王瑜伽觀行儀軌》;《瑜伽翳迦訖沙囉烏瑟尼沙斫訖囉真言安怛陀那儀則一字頂輪王瑜伽經》。


十王

唐代以後庶民佛教信仰的一種傳說。又稱十殿閻王。指在冥府裁斷亡者罪業輕重的十位判官,即秦廣王、初(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巿王、五道轉輪王等十人。

相傳亡者於其亡後初七日,乃至其後的七七日、百日、一週年、三週年,將依次詣各王面前,任其裁斷罪業,決定次世生處。茲略述十王如次︰

(1)秦廣王
冥界十王的第一王。掌理亡者在冥途初七日間之事。相傳人死後,先到此地,以衡量生前罪業輕重。秦廣王的稱呼或係源自道教的說法。《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夷堅志》云(大正49‧322b)︰「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苦,可轉八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誦千遍,弟夢兄來謝曰︰已獲生天。」

(2)初江王
冥界十王之第二王。又稱楚江王。係監視亡者渡河的冥官。相傳人死後,中有之身於二七日(即第二個「七日」)至此王廳。其間須經三途河(即奈河),於河畔衣領樹下,有脫衣婆,待亡人來,即剝取亡人之衣,交予懸衣翁懸之於樹枝,量罪之輕重;若罪重而樹枝垂下時,引路牛頭及催行馬頭兩鬼即逐其往王廳審判。

《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夷堅志》,云(大正49‧322b)︰「池州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又,初江王以止住於罪人最初所渡之河三途河附近,故有是名。

(3)宋帝王
冥界十王之第三王。依流傳我國的疑偽經典《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與《預修十王生七經》所載,此王係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於第三個七日至位於二江岸上之此王大殿,殿前惡貓群集,大蛇並出,割破亡者乳房,並繫縛其身,令其承受諸苦。此王所轄冥界第三殿,即位於大海底東南沃焦石下,廣五百由旬,附有十六小地獄之黑繩大地獄。

(4)五官王
冥界十王之第四王。即於三江間建大殿,治眾生妄語罪的冥官。出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該經云(卍續150‧771上)︰
「第四五官王宮(普賢菩薩),於三江間建立官廳。大殿左右各有一舍,左秤量舍,右勘錄舍。左有高臺,臺上有秤量幢,業匠構巧,懸七秤量,身口七罪為紀輕重。意業所作不懸秤量。次至鏡臺當見鏡影。於此秤量點目有三別,一者斤目斷為重罪,重中開輕,為二八獄罪;二者兩目斷為中罪,為餓鬼罪;三分目斷為下罪,為畜生罪。先破不妄語戒,後餘造惡。至秤前時,秤錘自動,自然低昂。課亡人言,汝所造罪,秤目定重。亡人欺咳曰,我未昂秤,闇何為,我敢不信之。爾時,訪羅取於罪人置秤盤上,秤目如故。亡人閉口,造惡變面。訪羅下之傳勘錄舍,赤紫冥官令點秤書,光祿司候印明顯錄帳,具載憲章奏閻魔宮。」

五官王之稱自古散見於諸經,如《法苑珠林》卷八十八所引的《提謂經》云(大正53‧932c)︰「五官典領,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萬途。」《灌頂經》卷十二云(大正21‧535c)︰「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簡而除死定生。」又《經律異相》卷四十九所引《淨度三昧經》云(大正53‧259b)︰「五官者,(一)鮮官禁殺、(二)水官禁盜、(三)鐵官禁淫、(四)土官禁兩舌、(五)天官禁酒。」據此可知,五官原稱鮮官、水官、鐵官、土官、天官,被認為是制殺、盜、淫、兩舌、飲酒五惡的冥官。今《十王經》將十惡配於十王,以五官王為治妄語的冥官,即是由《淨度三昧經》所說轉化而來的。

(5)閻羅王
冥界十王之第五王。又稱閻魔羅王、閻羅天子、琰魔等名。掌理亡者死後第五七日間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閻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傳說謂其本地係地藏菩薩。亡者於死後的第五個七日,詣此王廳前,定罪業輕重。據《十王經》所述,閻魔王宮有光明王院及善名稱院二者。前者的中央有業鏡(淨頗黎鏡),亡者至其前時,生前善惡業悉現,俱生神一一證之,業果難逃;善名稱院則係地藏菩薩及其眷屬所住之處。

(6)變成王
冥界十王中之第六王。又稱變性王。掌理亡者第六個七日間之事。據《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述,亡者若有罪,此王則逼惡;若有福則勸善。

(7)太山王
冥界十王之第七王。又稱泰山王。掌理亡者第七個七日間之事。為判定罪人投生處所的冥官。《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上)︰「第七太山王廳(藥師如來),依前三王處斷勘決兩舌之罪,善因惡緣,求於生緣。」

(8)平等王
冥界十王之第八王。掌理亡者死後第一百日之事。《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下)︰
「第八平等王(觀世音菩薩),內含慈悲,外現怒相,且施教化之,且貪刑罰之。爾時,天尊說是偈言︰亡人百日更恓惶,身遭枷械被鞭傷,男女努力造功德,從玆妙善見天堂。」

我國自唐代以來,即有平等王的信仰。如法照《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云(大正47‧480b)︰「若得念佛深三昧,不怕三塗平等王。」又如《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引《華嚴經感應傳》所載,唐高宗儀鳳(676~678)年中,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處,因誦「若人欲了知」四句偈而得放還。此外,延壽《宗鏡錄》卷七十四也出其名。

據《慧琳音義》卷五閻魔鬼界項所載,平等王是閻魔王的意譯,司生死罪福之業及八熱八寒諸地獄的役使鬼卒。可見平等王也被認為是閻魔王的別名。另按《長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緣品〉、《大樓炭經》卷六、《起世經》卷十、《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所載,剎帝利種的始祖摩訶三摩多(mahāsammata,即大平等王)於劫初出世,掌管謫罰眾生的欲心,等分稻穀等物之收成。或謂因平等王是劫初之王,但在後世將其與閻摩混同,故產生「平等王是閻摩王別名,為地獄宰官」的傳說。

(9)都巿王
冥界十王之第九王。又稱都帝王、都弔王。死者於周年忌日,至此王之處接受審判。此王除審判死者之罪業外,並為彼等宣說《法華經》及造立阿彌陀佛像之功德。《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5下)︰「第九都巿王廳(阿閦如來),哀亡人言,於諸經中造法花經,龍女出海,無垢成道;於諸佛中造阿彌陀佛,光明遍照,除熱寒苦,緣人男女,欲救亡人,今日追善,受八齋戒,福力殊勝,男女勿瞋,能救亡苦。」

(10)五道轉輪王
冥界十王中的最後一位。指在冥途掌管亡人第三年之事的廳府官王。相傳為領二官眾獄司,治眾生愚癡煩惱的冥官。《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云(卍續150‧776上)︰「第十五道轉輪王廳(阿彌陀佛)。爾時,天尊說是偈言︰後三所歷是關津,好惡唯憑福業因,不善尚憂千日內,胎生產死夭亡身。邪見放逸過,愚癡無智罪,猶如車輪迴,常在三途獄。」

又,《私聚百因緣集》卷四描述此王治罪之相,說其中或有十目四臂之獄卒,能視人所作善業惡業,如手中之菓。點檢後,罪業輕者令轉生,邪見放逸之眾生使常輪迴於三惡趣;猶如車輪之迴轉。愚癡甚者,則有火牛車來現,牛頭馬頭之阿防羅剎拉之。或放入臼中以鐵杵搗之,或以箕簸之,斫打成微塵般。或以磐石打之,或以鋸削之。受苦之狀無以形容。

上述十王中,除第五閻羅王廣見於經論外,其餘諸王皆係受道教所影響。據《釋門正統》卷四所述,閻羅王(琰魔羅王)意為雙王,以兄主男獄,妹主女獄故名。此閻羅王如人間天子,泰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大神如六部尚書,其餘鬼道如州縣等。此一傳說乃唐‧道明神遊地府所見而傳世者。而《十王經》,即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撰。有關道明與藏川之事蹟,雖僅見於前述典籍,但此二人大抵可推定為唐朝末期之僧人。

五代以降,奉祀十王的風氣極盛,世人咸信生前齋供十王,死後受十王裁斷罪業時,業報可望減輕。相傳歐陽修曾夢見冥府十王,遂信飯僧造經的利益。此外,在大足石窟石篆山的第九龕,也有北宋十王像。

此外,將十王一一配屬本地佛或菩薩,則僅見於日本;中國與韓國則是將十王像與地藏菩薩一併供奉。

〔參考資料〕 《冥報記》;《佛祖統紀》卷四十五;《地藏菩薩像靈驗記》。


十界

天台宗合稱六道(凡)四聖為十界。又稱十法界。此概括一切凡聖迷悟之境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經論中雖無「十界」二字之明義,但依《法華經》卷六〈法師功德品〉謂,自下阿鼻地獄至上有頂中有種種語言聲音︰阿修羅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謂有四種道︰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復有六種道︰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可知十界之思想自古即已存在。

此中,地獄界是指地下八寒八熱的牢獄;犯上品之五逆十惡者生於其中,受無窮之極苦。畜生界指披毛戴角麟甲羽毛四足多足之生類;造中品之五逆十惡者受生其中,互相吞噉,受苦無窮。餓鬼界在地下五百由旬之處;造下品之五逆十惡者生於其中,不得飲食,受苦無窮。修羅界具稱阿修羅界,位於大海底,懷猜忌心勝他心修下品十善者受生其中,常與諸天鬥爭而憂惱苦逼。人界在須彌四洲,持五戒,具修中品十善者受生其中,常貪惜自身戀著眷屬,苦樂交錯。天界是修上品十善又兼修禪定者之受報處,有三界二十八天之別;此雖為勝妙之果報,但福報享盡,亦不能免天人五衰之下場。以上統稱為六道。

聲聞界為小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聞佛之聲教、觀四諦之法而證空理,終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緣覺界亦是小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觀十二因緣而證空理,然獨樂善寂亦入無餘涅槃。菩薩界為大乘之境界,屬此界者起四弘誓願,修行六度以期成佛。佛界為大乘究竟之境界,乃因行成就,二利果德圓滿之極位。

此外,關於十界之異名「十法界」,在《法華經玄義》卷二(上)、《佛祖統紀》卷五十均有詳細的說明。

〔參考資料〕 《摩訶止觀》卷二(下)、卷八(下)、卷九(上);《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三、卷五之三;《法華經文句》卷一(下)、卷二(上);《觀音玄義》卷下;《漢光類聚》卷三;《天台傳佛心印記》。


六欲天

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中,欲界包含有六種天,謂之六欲天。此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及他化自在天。此六天之共同特質是仍有欲樂。其中,四王天、忉利天據須彌山而住,稱地居天,其餘諸天則住於虛空密雲之上,稱空居天。茲略述如次︰

(1)四王天(Catur-mahārājika-devāḥ)︰又作四大王天、四天王天,指住於須彌山腰的持國天(東)、增長天(南)、廣目天(西)、多聞天(北)等四天王及其所率領的天眾。又,持雙、持軸等七金山亦有四天王之天眾居住,故欲界天之中,此天最廣。其所居之處離大海四萬由旬,距山頂的忉利天亦四萬由旬。此天之壽量,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定壽五百。其身長四分之一俱盧舍,衣長一由旬。行欲之相,以形交成淫,與人間無異,然無人間諸不淨。

(2)忉利天(Trayastriṃśat-deva)︰「忉利」為梵語Trayastriṁśat的音譯,意謂「三十三」。梵語dev a即天。故又譯「三十三天」。指住在須彌山頂上的三十三天。帝釋天止住於中央(善見城),其四方各有八天(八城),合計三十三天。山頂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藥叉於中守護諸天。帝釋天所居住的善見城,城外四面有四苑,乃諸天眾遊戲之處。此天離大海八萬由旬,與上方之夜摩天亦相距八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千歲。身長四分之二俱盧舍,衣長二由旬。行欲之相,亦以形交成淫(或說以風為欲),與人無異,然無諸不淨。

(3)夜摩天(Suyamā-deva)︰又譯善時天或時分天。此天依空而住,常受快樂。此天離大海十六萬由旬,距上方之兜率天亦十六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定壽二千歲。身長四分之三俱盧舍,衣長四由旬。行欲之相,以相抱成淫。

(4)兜率天(Tuṣita-deva)︰又譯知足天。此天依空而住,於五欲境知止足。《彌勒上生經》說此天宮有牢度跋提大神,於發誓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時,額上出五百億寶珠,此摩尼光迴旋於空中,形成四十九重微妙寶宮。此天離大海三十二萬由旬,距上方之化樂天亦三十二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四千歲。身長一俱盧舍,衣長八由旬。行欲之相,由執手成淫。

(5)化樂天(Nirmāṇarati-deva)︰此天依空而住,常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稱化樂天。此天離大海六十四萬由旬,距上方之他化自在天亦六十四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定壽八千歲。身長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衣長十六由旬。行欲之相,唯男女相向而笑。

(6)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vaśavatin-deva)︰即魔王天,依空而居,常假他所化之欲境而自在受樂,故稱他化自在天。此天離大海一百二十八萬由旬。其壽量,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身長一又四分之二俱盧舍,衣長三十二由旬。行欲之相,為男女相視成淫。

關於此六天之生因,諸經論之說不盡相同,然不外受持戒行與修世間禪定。如《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二說以十戒中的口四、身三等七種戒為生因。《天台四教儀》卷上說修上品十善可生地居二天,而空居四天則修上品十善,兼修未到定才能生彼處。

此外,有關六欲天之間的來去,《俱舍論》卷十一頌云(大正29‧60c)︰「離通力依他,下無昇見上。」如三十三天由自通力,能從本處昇夜摩天,或依他(由上天眾接往)而昇夜摩天,其餘諸天昇上亦爾。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二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順正理論》卷三十一;《顯宗論》卷十六;《大智度論》卷九、卷三十四、卷九十六;《首楞嚴經》卷九;《瑜伽論》卷四;《佛地經論》卷五;《法苑珠林》卷二。


化城喻

《法華經》所舉的重要譬喻。為「法華七喻」之一。「化城」謂變化出來的城邑。在《法華經》中,指某一群人在取寶途中的暫時休憩之所。是由領隊的導師所化現出來的,因此謂為「化城」。《法華經》用此化城以比喻小乘的涅槃果位。《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云(大正9‧25c)︰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中略)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中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蓋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有以佛乘得滅度者。如來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然有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故為說二乘涅槃,待眾生住於二地,再為說法,引入佛慧,使知所得二乘涅槃,並非真實。一如譬喻之導師為止息而化作大城,既知息已,再告知寶處在近,化城非實。此種譬喻,《修行道地經》卷七〈弟子三品修行品〉、《大品般若經》卷十三〈聞持品〉也都有提到,而《大阿彌陀經》卷下等所說的邊地城邑,可能也是一種化城。

至於五百由旬的解釋,法雲的《法華經義記》卷七云(大正33‧654b)︰「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無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斷三界餘習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剛心所斷無明住地煩惱如五百也。」智在《法華經文句》卷七(下)則批判各家說法,而自謂三界果報處為三百由旬,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又謂二乘度三百,菩薩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云云。對此,吉藏在《法華經玄論》卷八又一一加以破斥,謂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此外,窺基在《法華經玄贊》卷八也提到(大正34‧799b)︰「分段生死有惑業苦為三百,變易生死有無明苦為二百,十煩惱、十業道,所感十品類果皆互相資故,合言五百。」

〔參考資料〕 《大智度論》卷六十六;《法華經玄義》卷五(下);《法華義疏》卷八;《法華經文句記》卷八之一。


地獄

指眾生受自己所造惡業的業力驅使,而趣入的地下牢獄。為三惡道或五趣之一。梵語稱為捺落迦,又稱泥黎、泥洹夜。玆依其名義、種類、位置、苦具、業因、壽量,略述如次︰

〔名義〕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解說其名稱云(大正27‧865b)︰「有說,㮈落名人,迦名為惡,惡人生彼處,故名㮈落迦;有說,落伽名可樂,㮈是不義,彼處不可樂,故名㮈落迦。」該論又說另有壞喜樂、無歸趣、無救濟、苦器、卑下、顛墬等義。《玄應音義》卷二十四謂該詞有不可樂、不可救濟、闇冥、地獄四義。

〔種類〕 《俱舍論》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四說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孤地獄三種。八熱地獄又稱為八大地獄,分為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焦熱、大焦熱、無間(阿鼻)等八個區域。此皆是從其苦惱相定名。各個地獄皆有眷屬地獄,即各有十六個別處(小地獄),與上述的八大地獄合計,共有一三六個地獄。

八寒地獄是指頞部陀、尼剌部陀、頞哳吒、臛臛婆、虎虎婆、嗢鉢羅、鉢特摩、摩訶鉢特摩等八所地獄。最初的二所是因皮膚為寒風吹成卷縮狀態而定名。次三所顯示受寒風吹襲,其口舌麻痺,叫聲異常。最後三所是顯示皮肉爛如蓮華一般。

孤地獄又稱獨一地獄、邊地獄。設於特定的區域,或在江河附近,或散在山間、曠野、地下、空中等處。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順正理論》卷三十一及《顯宗論》卷十六之中的記載與上述大致相同。《立世阿毗曇論》卷八僅載有八熱地獄。至於其他經論的說法,與上述的差異甚多。例如《長阿含經》卷十九、《起世經》卷三說除了八熱地獄之外,還有頞浮陀、泥羅浮陀二地獄,總共是十地獄。關於八熱地獄的十六個眷屬地獄的名稱,在《長阿含經》中說整個八熱地獄有十六個地獄,即黑沙、沸屎、五百釘、飢、渴、一銅釜、多銅釜、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釿斧、豺狼、劍樹、寒冰等地獄;《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八難品〉說此十六地獄為優鉢、鉢頭、拘牟頭、分陀利、未曾有、永無、愚惑、縮聚、刀山、湯灰、火山、灰狗、荊棘、沸屎、劍樹、熱鐵丸;又《大智度論》卷十六是以炭坑等八炎火地獄和頞浮陀等八寒冰地獄,當作十六個眷屬小地獄;還有《正法念處經》卷五以下〈地獄品〉說八大地獄各有不同的十六個附屬小地獄。

由上述可知,《長阿含經》是將寒冰地獄列為十六小地獄之一,而《四阿含暮抄解》卷下則將十地獄當作是寒地獄。還有《立世阿毗曇論》卷一、《十八泥黎經》也以十地獄為寒地獄。《涅槃經》卷十一〈現病品〉、《彰所知論》卷上和《大智度論》所舉出的八寒地獄名稱,與上述《俱舍論》所舉出的名稱相對照,兩者之間略有差異。《觀佛三昧經》卷五亦與其他諸經論的說法不同。該經將地獄分為阿鼻、寒、黑闇、小熱、刀輪、劍輪、火車、沸屎、鑊湯、灰河、鐵窟、鐵丸、尖石、飲銅等地獄,各地獄中有十八個區域。此外還有五百億劍林、刺林、銅柱、鐵機、鐵輞等地獄。

據《長阿含經》所說,在各種地獄之外還有閻摩王的宮殿,雖然其城有七重,並有七重欄楯、七重行樹,景色頗佳。但眾鳥相和悲鳴,且於畫三時、夜三時現出大銅鑊,獄卒來此捉王,使之受苦。王在受罪之後,又可與大臣們共享福樂。

閻王常令老、病、死三使遊行人間,眾生命終時,因所造惡業之驅使而隨獄卒到閻魔王所。王乃對罪人告誡說︰汝自放逸,不修身、口、意三業,此罪過是汝自己所造,非父母之過,非兄弟之過,乃至非天帝、先祖、僮僕、沙門、婆羅門之過。老、病、死三使常教汝受業報有期,而汝不覺仍造惡業,汝必須自己受苦。王詳細詰問後,乃命獄卒將罪人送往大地獄。又,《閻羅王五天使經》、《鐵城泥犁經》將上述之「三使」增益為生、老、病、死、王法刑罰「五使」。至後世所流傳的十王治罪之說,是出自閻魔王治地獄之傳說所輾轉增廣而來的。

〔位置〕 《俱舍論》等記述在閻浮洲之下過二萬由旬處有無間地獄,其縱、廣、深各二萬由旬。於其中之一萬九千由旬中,有其餘七個相重疊的地獄,上狹下方廣。另有一說認為其餘的七個地獄是在無間地獄旁。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又,閻魔王所是餓鬼的所在地,位於閻浮洲之下五百由旬處。八寒地獄則在上述的八熱地獄旁。

《瑜伽師地論》記述在閻浮洲下隔三萬二千由旬處有等活地獄,其餘七個地獄按順序排列於其下,各深四千由旬。八寒地獄也同樣是在閻浮洲下三萬由旬處。第一個是寒地獄,其餘七個地獄位於其下,各深二千由旬。此種說法與《俱舍論》的說法相比,雖然在數量上有所不同,不過方位在閻浮洲下卻是一致的。

據《長阿含經》所述,八熱地獄、十地獄、閻魔王所皆是在兩重鐵圍山內日月光不及的冥闇處。此地有毒風,若不是有鐵圍山遮擋,必會吹到四天下。則山河、江海、草木、眾生皆會焦枯。《順正理論》中只有八熱地獄的方位是與《俱舍論》相同,此外,認為八寒地獄是在鐵圍山之外的極冥闇處,孤地獄是散在閻浮洲中的河邊、山間、曠野、地下、虛空等處,還有少部份是在東、西、北三洲。又有一說,北洲不僅沒有大地獄,甚至連孤地獄也沒有。

〔苦具〕 八熱地獄中,於等活地獄的有情,雙手皆生鐵爪,如同刀劍,極為鋒利,而互相摧毀。其次於黑繩地獄,獄卒以熱鐵繩劃有情的身體,再以鐵斧或鋸子將其斫碎成百千段。其次於眾合地獄,引有情至兩石山之間壓擠,置於石上碾磨,再令其臥於鐵臼之上擣之。其次於叫喚、大叫喚兩地獄,有情被放在大鑊中煮沸,或放在大𨫼上反覆燒烤。其次於焦熱、大焦熱兩地獄,鐵城、鐵樓變成大火坑,燒炙有情。其次於無間地獄,有情的肢節中冒出火焰,煩惱永無斷止之日。上述各個地獄的苦惱,依次遞增十倍,越至後面,苦惱越多。

又,各地獄的四門皆有四增,最初的煻煨增之中,充滿煻煨,沒及有情的膝部,使其皮肉焦爛;其次的屍糞增中,充滿屍糞泥,泥中有蟲,咬破有情之骨而食其髓;其次的鋒刃增中,有刀刃路、劍葉林、鐵刺林、斬刺有情的肢體,任鳥獸食其皮肉、眼睛、心肝;其次的烈河增中,有熱鹹水,有情沈沒於其中,骨肉糜爛。

關於十六小地獄的異說甚多,因此苦具的種類也頗多。例如鐵狗、鐵蟲、猛鳥、惡蛇等。關於八寒地獄,只提到寒冰、寒風,並無苦具、獄卒的記述。關於孤地獄的苦具雖沒有記載,但可從八熱地獄推知。

《觀佛三昧經》所說的苦具,如其所說的地獄名稱一般,種類繁多。獄卒是由閻魔王所驅使,故亦稱為閻魔卒,還有阿傍羅剎、牛頭、馬頭等異稱。《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之中曾載「獄卒是否為有情」的爭論︰若是有情,彼等造許多惡之後,去何處受報﹖若不是有情,大德法善現又為何在頌中說(大正27‧866b)︰「心常懷忿毒,好集諸惡業,見他苦生悅,死作琰魔卒。」在回答此問題中,主張是有情的一方認為獄卒亦是在地獄受造惡之報,地獄連無間業這麼重的罪都可受容,故獄卒的業報也應可受容。主張並非有情的人認為,獄卒是由於諸受罪者的業增上力的影響,乃以有情的形象出現,以各種苦具殘害其身。至於法善現的頌,並非是經律論三藏所說,故不一定是正確的。

另外,《俱舍論》(有部)認為琰魔卒是受王所驅使而將有情投入地獄之中者,實是有情。然而在地獄中害有情的鳥、狗、獄卒並非有情。故琰魔卒和獄卒之間是有差別的。其次又說明為何琰魔卒是有情而不會被獄火所燒的原因,認為這一定是因為受到某種業所隔礙,或是感異大種,所以不被燒。大眾部和正量部皆主張獄卒是有情。

〔業因〕 令有情墮入地獄的不善業,雖然有許多種類,但是概括而言,是以十惡、五逆、謗法為主。據《正法念處經》所載,等活地獄是犯殺生罪者墮入的地方;黑繩地獄是犯殺生、偷盜二罪者墮入的地方;以下至大焦熱地獄,是犯邪淫、飲酒、妄語、邪見、非梵行等罪者墮入的地方。依罪行的深淺分別墮入各地獄;無間地獄是五逆罪(即五無間罪)者墮入的地方。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也載有同於上述的八熱地獄的業因,依次為︰(1)毀正見、誹謗正法及遠離正法者。(2)好殺生者。(3)屠殺牛、羊等類者。(4)盜取他物者。(5)常淫佚妄語者。(6)傳播謠言及求人方便者。(7)令彼、此鬥爭及貪著他物者。(8)殺害父母、破壞神寺、鬥亂聖眾、誹謗聖人、習於倒邪之見者。又罪業分為三種,上品之罪者,墮入大地獄。中、下品之罪者墮入眷屬地獄。在大地獄受苦後,若業報未能盡時,更於眷屬地獄受苦。故十六眷屬地獄又稱為十六增。

據《俱舍論》卷十八載,墮入阿鼻地獄的罪不是只有無間罪,其他還有與其同類的惡業,如污母及阿羅漢、殺害住定的菩薩及有學的聖者、破壞僧眾的和合緣及佛塔等罪。墮入八寒地獄者的業因,是犯了誹謗聖賢的罪。關於孤地獄的業因,可依據上述的業因推知。《業報差別經》、《轉輪五道罪福報應經》、《泥犂經》、《辯意長者子經》、《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等,也載有墮入地獄的業因。

雖然地獄的苦報是由於各自的業因,但是也有若讀誦一節經文或偈頌可免苦的事例。自古以來稱此種經文為破地獄文。在破地獄文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華嚴經》的「若人欲了知」等四句、《法華經》的十如是文、《無量壽經》的「其佛本願力」等四句、尊勝陀羅尼、光明真言等。這些文句都具有破地獄之德,是根據古來的《感應傳》的說法。不過,其他經文也並不是沒有這種神力。

〔壽量〕 從等活至焦熱六地獄的有情,都是以六欲天的壽量為一日一夜,歲月的數量亦與其相同。大焦熱地獄是半中劫,無間地獄是一中劫。亦即等活地獄的有情是壽五百歲,其一日一夜相當於四王天的壽五百歲。四王天的一日一夜又相當於人間的五十年。等活以下至焦熱地獄的有情是壽一萬六千歲,其一日一夜相當於他化自在天的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一千六百年。《正法念處經》、《俱舍論》等皆採用此種說法。《優婆塞戒經》卷七的說法也與此相同,是以六欲天的壽量為準,不過其所用計數的方法不同。主張前六地獄是不定,後二地獄是決定。

關於八寒地獄,頞部陀地獄的有情的壽量,是二十斛(佉梨)麻粒數的百倍,以下各地獄則依次為前者的二十倍。此種說法出自《俱舍論》卷十一、《大智度論》卷十三。《瑜伽師地論》卷四的說法稍異,主張八寒地獄的壽量大約是八熱地獄的一半。關於孤地獄的有情,則沒有任何經文說明其壽量。

由上述可知,如《長阿含經》等,是將地獄定為八個或十個,數量確定;另如《觀佛三昧經》,則未另定地獄的數量。雖然如此,但根本所說皆以焰熱為苦具。八寒地獄是根據《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九的十地獄、《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的八地獄而建立的。從其名目可知,關於壽量、業因的說法此諸經是一致的。近代有一說,認為八寒地獄是在佛教逐漸傳至北方寒冷地方之後才開始有的。但是,在《增一阿含經》中已有十六小地獄之一寒冰地獄的名稱,因此可知,其由來已古。《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地獄名號品〉舉出數十種地獄名稱,此多是以苦具、苦相來命名的,類似《觀佛三昧經》卷五之所揭舉。《法苑珠林》卷七也詳記地獄之事,並且揭舉出感應的事蹟。

◎附一︰〈八熱地獄〉(編譯組)

八熱地獄,指八種具有熱氣苦的地獄。又稱八大地獄。《長阿含》卷十九《世記經》〈地獄品〉(大正1‧121b)︰
「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神天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其一地獄有十六小地獄。第一大地獄名想,第二名黑繩,第三名推壓,第四名叫喚,第五名大叫喚,第六名燒炙,第七名大燒炙,第八名無間。」

此八大地獄之苦狀,略如下述︰

(1)等活地獄(Saṃjñā)︰又作想地獄。墮生此處的有情,手生鐵爪,互見時懷毒害想,以爪相摑。或因心意濁亂,摑裂自身,至血肉竭盡而死。然冷風一吹,皮肉還生,復受前苦。凡犯殺生罪、毀正見、誹謗正法者墮生此獄。

(2)黑繩地獄(Kalasūtra)︰此獄獄卒,以熱鐵繩縱橫綑縛罪人之身,或斫或鋸。所受苦惱,十倍於前。凡造殺生、偷盜罪者墮生此獄。

(3)眾合地獄(Saṃghāta)︰又作推壓地獄。諸鬼卒驅罪人入兩鐵山間,罪人受兩鐵山之擠壓,肉骨碎裂。凡犯殺生、偷盜、邪淫罪者,墮生此獄。

(4)叫喚地獄(Raurava)︰又作號叫地獄。或將罪人投熱鑊中煎煮;或將罪人驅入猛焰火室;或以鉗開罪人口,灌入烊銅,燒爛五臟。凡犯殺、盜、邪淫、飲酒者墮生此獄。

(5)大叫喚地獄(Mahāraurava)︰又作大叫地獄。此獄罪人所受之刑罰如前之叫喚地獄,其苦更甚於前。凡犯五戒者墮生此獄。

(6)焦熱地獄(Tapana)︰又稱燒炙、炎熱地獄。令罪人臥熱鐵上,由首至足,以大熱鐵棒打碎成肉糜。凡犯五戒、邪見者,墮生此獄。

(7)大焦熱地獄(Paritāpana)︰又作大燒炙、極熱地獄。此獄罪人所受刑罰如前,其苦更甚於前。凡行殺、偷、邪淫、妄語、飲酒、邪見及污淨戒僧尼者,墮生此獄。

(8)無間地獄(Avīci)︰又作阿鼻地獄。此獄罪人所受之苦,無有間歇。凡犯五逆罪者,墮生此獄。

以上八大地獄,每一地獄又各有十六小地獄。罪業分上、中、下三品,凡犯上品罪業者,墮生大地獄。犯中、下品罪業者,墮生小地獄。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所述,此八大地獄各有四門,於其四門各有煻煨增、屍糞增、鋒刃增、烈河增等四地獄,故每一大獄計有十六遊增地獄。

又,關於地獄有情的壽量長短,據《俱舍論》卷十一所載,如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晝夜,四天王天五百歲,才是等活地獄的一晝夜,而等活地獄有情的壽命有五百歲。人間百歲為三十三天一晝夜,而三十三天壽一千歲,等於黑繩地獄一晝夜,而黑繩地獄有情的壽命有一千歲。人間二百歲為夜摩天一晝夜,而夜摩天的壽命二千歲,等於眾合地獄的一晝夜,而眾合地獄有情的壽命有二千歲。人間四百歲為兜率天一晝夜,而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等於號叫地獄一晝夜,而號叫地獄有情的壽命有四千歲。人間八百歲為化樂天一晝夜,而化樂天的壽命八千歲,等於大號叫地獄一晝夜,而大號叫地獄有情的壽命有八千歲。人間千六百萬歲,為他化天一晝夜,而他化天的壽命萬六千歲,等於炎熱地獄一晝夜,而炎熱地獄有情的壽命有一萬六千歲。極熱地獄有情的壽命為半個中劫,無間地獄有情的壽命為一個中劫。

◎附二︰〈八寒地獄〉(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八寒地獄,又作八寒捺落迦。依《俱舍論》卷十一所述,南閻浮洲下五百由旬,八熱地獄旁,有八種寒冰地獄。其中有情受嚴寒所逼,隨身聲變。其壽量若以頞部陀地獄眾生為例,譬有二十斛之麻,設復百年除其一,如是除盡二十斛麻易有盡期,生頞部陀壽量難盡。尼剌部陀以下諸寒地獄則依次增二十倍壽量。又,《順正理論》載,墮八寒地獄之有情,乃由多謗賢聖,故招如是果。

關於八寒地獄之名稱及解釋,諸經論所列舉,頗多異說,如︰

(1)《俱舍論》卷十一、《順正理論》卷三十一、《顯宗論》卷十六、《瑜伽師地論》卷四等所舉︰{1}頞部陀(Arbuda)︰謂受罪眾生因嚴寒所逼,皮肉皰起;{2}尼剌部陀(Nirarbuda)︰謂受罪眾生受寒苦所逼,皰即破裂;{3}頞哳吒(Aṭaṭa)︰謂受罪眾生因寒苦而唇不能動,僅能於舌中作此聲;{4}臛臛婆(Hahava)︰謂受罪眾生受寒苦所逼,舌不能動,唯作此臛臛聲;{5}虎虎婆(Huhuva)︰謂受罪眾生因寒苦所逼而口中作此聲;{6}嗢鉢羅(Utpala)︰謂受罪眾生因寒苦所逼,皮肉破裂,似青蓮華;{7}鉢特摩(Padma)︰謂受罪眾生因寒苦而皮肉分裂,似紅蓮華;{8}摩訶 鉢特摩(Mahāpadma)︰謂受罪眾生全身凍裂變紅,似大紅蓮華。

(2)《涅槃經》卷十〈現病品〉所舉︰阿波波、阿吒吒、阿羅羅、阿婆婆、優鉢羅、波頭摩、拘物頭、分陀利;並謂前四乃依因寒苦而發之聲而立名,後四則以四種蓮華喻受罪眾生身體凍裂之相,且以之立名。

(3)《大智度論》卷十六所載︰頞浮陀、尼羅浮陀、阿羅羅、阿婆婆、睺睺、漚波羅、波頭摩、摩訶波頭摩。復謂十六小地獄的半數,即此寒冰八地獄。

(4)《立世阿毗曇論》卷一、《三法度論》卷下、《四阿含暮抄解》卷下所列︰為十種寒冰地獄,即︰頞浮陀、尼賴浮陀、阿波波、阿吒休鳥、吒休鳥、優鉢、須犍提、拘物度、分陀梨、鉢暮。

◎附三︰〈火車地獄〉(編譯組)

火車地獄,以火車轢殺罪人的地獄。火車,指車身有火燃燒,運載罪人至地獄,或作為懲罰罪人之工具的車子。《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云(大正2‧767a)︰「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大智度論》卷十四有載,提婆達多既犯三逆罪,且欲以毒箸傷佛,故於往王舍城途中,地自然破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

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所載,此地獄有銅鑊,縱廣四十由旬,其中盛滿火,下有十二輪,上有九十四火輪,誑惑邪命作惡者,氣絕命終後在火車上,肢節燃火,身體燋散。獄卒呼喚,應聲還活。火車轢身十八返,身碎如塵,天雨沸銅遍灑身體,其人即還活,如是往返,一日一夜受九十億生死。

◎附四︰〈刀輪地獄〉(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刀輪地獄,指用刀山、刀輪處罰罪人的地獄。為樂見他人苦惱,殺害眾生者所生之處。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所述,此地獄,四面皆山,不但山間刀積如塼,而且虛空中也有八百萬億大刀輪如雨滴下。罪人臨命終時,患逆氣病,煩悶滿心如堅石。內心乃有「欲得利刀削之為快」之念。是時獄卒應念而來,告以願持利刀割除重病。罪人聞之大為歡喜,故命絕生於刀山之間。四山一時合攏而來,斬切其身。

其次,獄卒又驅諸罪人令登刀山,未至山頂,罪人即傷及足胸,然以畏獄卒,故仍匍匐登山。既至山頂,獄卒又以刀樹撲之,未死之際,鐵狗、鐵蟲復來啃咬。又有腳著鐵輪,從空中落下。如是一日一夜,六十億生死。經八千萬歲,轉入畜生道。五百世後,再受卑賤人身五百世,始有機緣遇善知識而發心問道。

〔參考資料〕 《立世阿毗曇論》卷六;《雜阿毗曇心論》卷八;《起世因本經》卷二;《優婆塞戒經》卷七;《四泥犂經》;《五苦章句經》;《集異門足論》卷十一;《三法度論》卷下;《法界安立圖》;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宇宙論〉;定方晟《インド宇宙誌》。


忉利天

音譯多羅夜登陵舍,意譯「三十三天」。「忉利」是梵名的略稱。此天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在須彌山頂。帝釋天止住於中央的大城,四方各有八城由其眷屬天眾居住,合計共有三十三天。此即其名稱的由來。

此天距須彌山半腹的四天王住處第四層有四萬由旬。距大海有八萬由旬。四面亦各為八萬由旬。四隅各有一峰,其高五百由旬,由號稱金剛手的藥叉神居住,以守護諸天。中央的大城名為善見(喜見)。周圍一萬由旬,高一由旬半(一說四百由旬)。其地平坦,乃真金所成。且以雜寶嚴飾,觸地柔軟如兜羅綿。城中有殊勝宮殿,周圍千由旬,以種種妙寶莊嚴。城外四面有眾軍、粗惡、雜林、喜林四苑。距四苑二十由旬有四妙地,是諸天眾遊戲處。城外東北有圓生樹、枝條傍布,高廣都是百由旬。開花時妙香四溢,順風可達百由旬,逆風可達五十由旬,是天眾受欲樂處。城外西南角有善法堂,當半月三齋日,三十三天眾集會於此評論如法、不如法之事。城側有伊羅鉢那大龍王宮殿。

此天之有情壽量達千歲。其一晝夜相當人間百年。行淫欲時雖交行如人間,唯泄完風氣後熱惱便除。身量一由旬,天衣長二由旬寬一由旬。初生時如同人間六歲兒。色身圓滿,自有衣服。相傳佛母摩耶夫人命終後生於此天,佛曾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

〔參考資料〕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卷三十五;《俱舍論》卷十一;《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卷三〈遊行經〉;《中阿含》卷一〈晝度樹經〉、卷五十五〈持齋經〉;《大樓炭經》卷四;《法苑珠林》〈諸天部 ;《經律異相》〈天部〉;《法界安立圖》卷中之上;定方晟《インド宇宙誌》。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本經又有《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孔雀明王經》、《大孔雀明王經》、《孔雀經》等異名。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分上中下三卷,此外,另有序文與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的啟請法。序文作者不詳,內容敘述不空三藏周遊五天竺歸唐後迻譯《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經》的由來,文中另以細字述說此經有大神力,甚為靈驗。五天之地、南海十洲及北方吐貨羅(Tukhāra)等二十餘國之人,不問道俗,皆共尊敬。讀誦願求,咸蒙福利。並云舊譯經文有闕,神洲內不廣流布,遭厄難而讀誦者亦不多,故綜尋諸部梵本,譯成三卷,並記畫像壇場軌式云云。

啟請法是本文的一部分,由不空譯出。文中先皈依三寶與七佛,敬禮慈氏等諸大菩薩,並謂今讀誦《摩訶摩瑜利(Mahāmayūra,大孔雀)佛母明王經》,所求諸願皆如意滿足,所有一切諸天靈祇,或居地上諸神,或處虛空天神及諸蠱魅人或非人等,皆來此道場,聽我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捨暴惡心,咸起慈心,於佛法僧,生清淨信,今施設香花飲食,願生歡喜,咸聽我言云云。其次說神咒。

卷上述及世尊居室羅伐(Srāvasti,舍衛)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有一名為莎底(Sva-ti)的比丘,出家不久,執掌砍柴、澡浴之事。適逢大黑蛇自朽木之孔出,螫其右足拇指,毒氣遍行全身,倒地悶絕、口中吐沫、兩目上翻。阿難見狀,疾往佛所稟佛。佛告訴阿難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羅尼有大威力,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攝受覆育一切有情使得安樂。又令阿難誦此神咒救護該比丘。並述說陀羅尼。

由於此一緣起,世尊乃告訴阿難過去世有關孔雀明王咒的靈驗故事,及持誦此咒的種種功德。並述及過去七佛、諸神、護法等護持此咒之誦持者之情形。

此經是日本真言宗所重視的密教經典。依此經而修的密法,謂之「孔雀明王經法」,略稱「孔雀經法」。修法時所用的曼荼羅,謂為「孔雀明王經曼荼羅」。

在日本佛教界,孔雀經法是鎮護國家的大法之一。相傳日本修驗道始祖「役行者」,也是修習此法而有靈驗的見證者之一。

◎附一︰郭元興〈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之勝利〉(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3})

將述本法勝利,略以五門分別︰(一)略釋名號,(二)威德無極,(三)持驗開宗,(四)本尊形像,(五)略辨其餘。

(一)略釋名號者︰佛母大孔雀明王,亦作摩訶摩瑜利佛母明王,勘梵本作Mahāmayūrīvidyā rājñī,直譯大孔雀母明妃,原作佛母大孔雀明王者依功能增字譯文也。原夫密部真言依蘇悉地教總有三部︰(1)如來部,(2)蓮花部,(3)金剛部。三部各有部尊、部母、明王、忿怒及明妃等。佛部之中︰部尊為大日如來,部母則佛眼佛母,明王則金輪佛頂,忿怒則不動明王,明妃則無能勝金剛。蓮花部中︰部尊則無量光佛,部母則大白菩薩,明王則馬頭金剛,忿怒則摩訶鈎,明妃則多羅菩薩。金剛部中︰部尊則阿閦如來,部母則摩摩雞,明王則降三世,忿怒則軍荼利,明妃則那利孫那利。三部諸尊雖各有定,然如準提亦稱佛母,大樂不空金剛亦稱金剛部母。良以法身備含萬德,化身應機無方。分之則隨德立名,合之則寂然法界。凡情淺識固難逞其思議也。大孔雀佛母明王者,佛部之尊,雙具部母明王之德,故稱佛母明王也。

(二)威德無極者︰密部有一字金輪佛頂者,八佛頂之導首,而一切真言主之主宰也。若其真言纔持誦時,五百由旬之內,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悉不成就,一切諸尊悉不降赴。若有持誦其他世出世真言不成就者,以一字頂輪真言相和誦之,即得成就。若不成就,其真言主即頭破如蘭香𦺀。故知一字頂輪真言為密教至尊之大法也。然密典《大日如來劍印》有云︰持一字頂輪王真言,若以祈請所求作一切事者,應和誦孔雀明王陀羅尼。夫以輪王威德,最勝無極,祈請作事,猶資助成,宜其消除病毒,破諸障難,無不速疾立驗,如響斯應矣。

(三)持驗開宗者︰日本有役小角者,以持誦孔雀明王真言,念念不絕而得悉地,升天入地,役使百神,為彼邦密教修驗派之開祖。曾因一腹行神(摩睺羅伽)違其敕令,即以孔雀明王咒,咒鐵索縛之深澗。後有越泰澄者,持觀音真言而得悉地,欲試咒力解彼神縛,小角現身空中厲聲叱止。越泰澄,扶桑密教史中所稱為觀音化身者也,其對持孔雀王咒而得悉地者,猶不敢違其教勒,則本尊威力從可知矣。

(四)本尊形像者︰準不空譯《佛說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云︰「於內院中心畫八葉蓮華,於蓮華胎上畫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薩,頭向東方,白色,著白繒輕衣,頭冠瓔珞,耳璫臂釧種種莊嚴,乘金色孔雀王,結跏趺坐白蓮華上,或青蓮華上,住慈悲相,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華,第二手執俱緣果其果狀似木瓜,左邊第一手當心,掌持吉祥果如桃李形,第二手執三五莖孔雀尾。從佛母右邊右旋周匝蓮華葉上,畫七佛世尊,從尾鉢尸如來次第列布乃至釋迦及慈氏菩薩等,皆頭向外坐,各住定相,至西北角第八葉上畫慈氏菩薩,左手執軍持,右手揚掌向外,作施無畏勢。」本尊形像,軌文廣明。檢密部經軌,諸尊壇場無不以佛陀為主尊。最勝如頂輪,(此指釋迦金輪︰若大日金輪,則與一印會之毗盧遮那同體)。亦以佛陀居中,而輪王傍侍。今曼荼羅,以本尊居中,而以七佛補處圍繞,豈非以其勝絕不共諸尊莫及哉﹖

(五)略辨其餘者︰前文引密典《大日如來劍印》所述,持誦一字金輪,祈請所求者,應和誦孔雀明王陀羅尼。「孔雀明王」與「金輪佛頂」二尊之關係,經無明文。唯一字金輪佛頂一稱最勝佛頂,見《大日經》及《蘇悉地經》。此最勝佛頂梵文即Usnisa Vijaya,與尊勝佛頂之梵名同︰「尊勝」、「最勝」不過漢語譯名不同耳。舊傳「尊勝」即「除障」,為阿闍黎師說,驗之經文頗多難合,以除障佛頂準《大日經》所載真言,即尾枳羅拏佛頂。而尾枳羅拏佛頂,《菩提場經》或譯「摧壞」,或譯「摧碎」,其功能依經文言之與「尊勝」迥不相牟。又藏傳尊勝以一字頂輪真言為心真言。故就藏密而言,應亦視一字頂輪與尊勝同體也。考說尊勝咒有二會不同︰一為釋迦文佛在人間說,即唐傳尊勝咒是也;一為無量壽佛在極樂世界說,本經趙宋‧法天有譯本,所載真言較唐傳為廣,而與藏譯本一致,咒文中即有一字頂輪真言。尋《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一字頂輪真言即係由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如來傳出者。而藏傳無量壽即以一字頂輪真言為種子字。又藏傳無量壽幀像亦以尊勝旁侍。故就梵文原名而言,尊勝即最勝;又就八大頂輪之關係而言,最勝即金輪;更就藏密之傳授言,一字頂輪之真言即尊勝佛頂之心真言;又據漢譯密經,尊勝廣咒及一字頂輪咒同為無量壽如來所說;故尊勝與金輪,就經文言之,其為同體,當無可疑。舊傳尊勝即除障者,或係師弟授受之異說,驗之經文,頗覺齟齬也。尊勝金輪與無量壽之關係明,而孔雀明王與金輪之關係亦可得其消息矣。準藏傳無量壽(此無量壽即無量壽智決定光明如來,不空譯《法華經觀智儀軌》譯為無量壽命決定如來,亦即《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文殊八字咒前段歸命詞之佛名,近人譯為長壽佛),即以一字金輪咒為種子字,又藏傳尊勝亦以一字金輪咒為種子字。而無量壽固以孔雀為座與大孔雀佛母明王同也。持誦頂輪祈請所求須和誦孔雀明王陀羅尼者,就無量壽之幀像觀之非即一字頂輪以孔雀王為乘之意乎。(又五台文殊之以尊勝真言諄囑佛陀波利者,檢校上文,亦可得其因緣。蓋以八字咒之文殊,釋迦明謂其住於震旦之五頂山,而八字咒前之歸命詞又為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如來;尊勝陀羅尼又即此無量壽所說者;尊勝咒之心真言所謂一字頂輪咒者,依《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又係無量壽展轉付囑文殊師利者;是則五頂山上之文殊其諄諄以尊勝之流傳漢土為念者,豈無故哉﹖)

◎附二︰S. Lévi著‧馮承鈞譯《大孔雀經藥叉名錄輿地考》(一)(摘錄)

考《大孔雀明王經》(Mahā-māyūrīvidyā-rājñī),為北方佛教所稱「五護」(Pañca-rakṣā)真言之一,時雖逾千百年,而民眾之篤信如故也。中國自西元四世紀迄八世紀,此經已經四譯,西藏文亦有譯本,尼泊爾(Népal)亦鈔錄不絕。近人在中亞西亞最初之發見,曾獲有梵文原本二殘卷,可見其流傳之遠。此經惟有幻術的價值,而絕無文學的趣味。其內容,則以一舊有之咒語為中心,復以諸咒附益其間。按孔雀之在印度,視為蛇之勁敵,「大孔雀咒」自為滅除蛇毒救護災害之良咒。相傳昔有孔雀王名曰金光(Suvarṇā-vabhāsa),居於雪山(Himālaya),誦呪自護,一時忘誦此咒,與眾多孔雀婇女,從林至林,從山至山,而為遊戲,為捕獵怨家所縛,旋誦咒得脫。巴利(Pāli)藏《生經》(Jāta-ka)曾利用此事,撰有《孔雀生經》(Morajātaka),《大孔雀生經》(Mahāmora jāta-ka)二經,並附以無數小說神話。其最簡之編,惟存咒語。其結尾之處,與梵本《大孔雀咒》大致相符。其孔雀咒即名曰paritta,此言擁護是也。註者釋其義為rakkhā,亦即梵文之rākṣā,意亦為護。此咒崇信既久,巴利派之佛教乃收入其parittā之中。吾人頗信孔雀咒之發源,可追溯至佛教最古之時。

《大孔雀經》於此原始中心金光孔雀故事之週圍,增入不少枝節之事。經首為苾芻莎底(Svāti)破薪為蛇所螫之事,阿難陀(Ānan-da)見彼苦痛,疾往佛所白佛。佛告阿難陀有「摩訶摩瑜利」(Mahāmāyūrī,此言大孔雀)明王大陀羅尼(dhāraṇī,此言咒)有大威力,能滅諸毒。佛說此咒之後,歷數諸種神道不能惱害持此咒者。所說諸神,名稱之眾,實為佛教神團之大動員,尤以民眾所信神團為眾。佛所說者,有七佛世尊,四大天王(Mahārāja),矩吠羅(Kuvera)長子珊逝耶(Naravahana),各地護持佛法之諸大藥叉(Yakṣa),二十八藥叉大將(Mahāyak-sasenāpati),薜室羅末拏天王(Vaiśravaṇa)并諸法弟(dharmabhrātṛ)。復次說菩薩處胎時初生時及生已守護之鬼女,有十二大畢舍遮女(Mahāpiśācī),八大女鬼,七大女鬼,五大女鬼,八大羅剎女(Mahārāksasī),十大羅剎女,十二大羅剎女,十二天母(Mātṛ),復有一大畢舍支女(Mahāpiśācī)一髻(Ekajaṭā),是大羅剎(Rākṣasa Rāvaṇa)婦,居大海岸,復有七十七大羅剎女(Mahār-ākṣasī)。次又說一0八龍王(Nāgarāja),過去七佛,慈氏菩薩(Maitreya),大梵天王(Brahmā Sahāpati),帝釋天王(Sakra),三十九河王(Nadīrajñī),五十八山王(Parvatarāja),二十八星神(Nakṣatra),分為四方,方各七宿(Graha)。復有六十七仙人(Rsi),十三大毒藥(Mahāpra jāpati)。佛說此大孔雀明王真言無能違越者,常得遠離一切不善之事,獲大吉祥云云。阿難陀聞佛說已,往以大孔雀明王法為莎底救護,遂苦毒散消,此經之內容,大致如此。

此經梵本原文,業經阿登布(Serge d'Oldenbour)君刊載於《俄國帝立考古學會東方部記錄》(Zapiski Vostocnago otdyeleniyaimp. Ruask. Arkheol. Obstchestva,t. ⅩⅠ,1897~1898,Petersburg,1899,p. 218.)之中,附於其帛脫羅維司基(Petrovski)君所輯〈梵文疏勒文鈔本殘卷〉一文之後。此種殘卷,業經阿登布君識為《大孔雀經》,故以梵本《大孔雀經》附焉。此本為印度部(IndiaOffice)所藏鈔本(此後省稱為阿本),此外阿登布君並鑒定波衛(Bower)氏之鈔本,其中有數頁,亦為《大孔雀經》文。渡邊(譯者按似為渡邊海旭)君曾在英國《東方學會報》撰有〈與波衛鈔本部份相對之一漢文經文〉(A Chinese text corresponding to part of theBower manuscript,J. R. A. S.,1907,P-261.)一文,並聲明擬將全文從事對勘。


修法

密教用語。指依儀軌而修習各種密法。在密教相關經典中,大多載有供養法(即儀軌)及其作法。依其目的而有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降伏)等四種行法,或加鉤召為五種行法。此外,也有依道場的鋪設而分為一壇法、兩壇法、五壇法;或依從事的人數分為大法、中法、小法;以及依性質所分的祕法、普通法等區別。行者須口唱真言,手結印契,心觀本尊,而且,行者的三密須觀想與本尊的三密相合。其次第區別,東密有金剛界立、胎藏界立、十八道立、別行立、如意寶珠立等名稱。而藏傳佛教則另有無上瑜伽法門,為東、台二密所無。

藏傳佛教所修的法門,依各派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密法儀軌,可參閱《密乘法海》書中之所載。至於日本東密、台密兩家的大法與準大法則略如下列︰


┌大法─孔雀經法、仁王經法、請雨經法
東寺┤
└準大法─如法愛染法、如法尊勝法、大北斗法、普賢延命法
┌大法─熾盛光法、七佛藥師法、普賢延命法、大安鎮法
山門┤
└準大法─法華法、六字河臨法、如法北斗法、如法佛眼法
┌大法─尊星法、法華法
寺門┤
└準大法─大北斗法


◎附︰〈修法壇〉(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修法壇,修法所用的壇。壇是梵語曼荼羅(maṇḍala)之譯。即修法時,安置佛像或三昧耶形,以及配備供物與供具的壇。印度專用土壇,並依照七日作壇法而建製。有大壇、護摩壇、小壇之別。大壇為修法本尊的主壇。護摩壇是安置火爐、修火供的壇。小壇是用於灌頂的別壇。

關於大壇,《陀羅尼集經》卷十二云(大正18‧886b)︰
「若作大壇,如前結界,四角竪標。標記已竟,喚人掘地出其惡土,若得上地掘去一磔,若得次地掘出一肘,若得下地掘出三肘。悉除其中骨髮炭灰瓦礫礓石樹根草木糠等惡物。盡諸惡物到好實地,然後將好土來。發底一度,以香水潑一度。著土,即用杵築,築令平滿,必須堅硬,若得基高最為第一。」

《陀羅尼集經》卷三記述般若壇法的畫法云(大正18‧808a)︰「其壇中心安釋迦牟尼佛華座,座上安像。其座東面復安華座,座上安般若波羅蜜身,左手把經。其壇北方復安華座,座上安大梵天,左手把君遲。南方安華座,座上安帝釋天,右手把跋折羅。中心著一香鑪水罐,四角各一香鑪水罐,五枚水罐內各盛淨水五穀七寶,並以柏葉梨枝塞口,於上各以生絹三尺而繫束之,種種果食及上好果一十二盤,燈十六盞。」

關於壇的形狀,隨四種修法而各有不同,如《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及《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所說,息災法當用圓壇,增益法當用方壇,降伏法當用三角壇,攝召敬愛法當用蓮花壇。又壇的廣量不一定,有種種。據《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修行儀軌品〉所述,壇的廣狹大小有三千五百種。最大的是一千由旬,其次是五百由旬、一百五十由旬、十由旬等,最小的是掌中爪甲之量。《供養儀式》說最大的是三十六肘,其次是二十八肘、十六肘、八肘、六肘、四肘,極小的是二肘。《尊勝佛頂修瑜伽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說是方八肘,或十二肘,或三十八肘,若為眾生而造的是四肘或七肘等;以此可知其大小不同。

在日本,相傳最澄初依七日作壇法建立土壇,但後來不設土壇。在東密,由於空海請來木壇,因此爾後專用木壇。又,大壇一般是用增益法的方形壇,有華形壇、箱壇、牙形壇等類別。華形壇指壇的四面刻蓮華;箱壇指單作四角,其狀似箱;牙形壇是在壇的下部附上延曲於外面的足。就中,華形壇的四面各刻八葉二重的蓮華,其上下區間附五色線。向上的八葉二重表慧門十六大菩薩,向下垂的八葉二重表定門十六大菩薩。華葉向上是上求菩提之義,下垂是下化眾生之義,五色線表五智。意即四方四智各具足五智三十七智。

其次護摩壇,指修護摩法時用的壇,也依照七日作壇法建製。即在大壇的中央或一邊穿火爐,其爐形由於增益等四種修法而有方圓等不同。《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b)︰
「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作寂然護摩,摩依法住,初自中胎藏至第二之外,於漫荼羅中,作無疑慮心,如其自肘量,陷作光明壇,四節為周界,中表金剛印。師位之右方,護摩具支分,學人住其左,蹲踞增敬心。」

《陀羅尼集經》卷一云(大正18‧792a)︰
「七日作法,至第四日種種飲食果子供養,西門安淨寶火鑪,燒於淨柴,至心奉請釋迦文佛,於火鑪中坐蓮華上,當取乳酪酥蜜飲食果子胡麻人油等,咒三七遍,各取少許,咒一遍一擲火中。」

又如在急需治病時,可不依七日作壇法,而只採用《唯略儀》所說,以灑水建壇,稱之為水壇。《陀羅尼集經》卷二云(大正18‧796b)︰「若知有鬼病者,作四肘水壇,中心著火鑪,燒柏樹枝,數數誦咒即差。」同書卷十二又云(大正18‧886b)︰
「若懺悔壇及治病壇皆作水壇,四肘以下一肘以上悉得通用,其肘長短隨其咒師臂肘長短以為量數,其地皆須方面齊等。若作水壇,亦不須擇日月時節,其地隨得,淨處即作,平正地面,即須香埿塗其地上,即成壇法,仍須四角竪標為記。」

小壇,指用於灌頂或供神之別壇。就中,用於灌頂的稱為灌頂壇,又依令登正覺之意而稱正覺壇,《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云(大正18‧11c)︰「師作第二壇,對中漫荼羅,圖畫於外界,相距二肘量,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安四執金剛,居其四維外。」《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云(大正18‧251a)︰
「其灌頂壇應在大壇帝釋天方門外,下至二肘,畫粉作。四方正等,面開一門,於四隅內畫執跋折囉像。自在天方名住無戲論,火天方角名虛空無垢,羅剎方名清淨眼,風天方名持種種綺麗衣,中央畫大蓮華,其花八葉,臺蕊具足,花外周圍畫月輪相,光芒外出,正方四葉畫四菩薩,各乘昔願殊勝力者。帝釋方葉名陀羅尼自在王,琰羅方名發正念,龍方名樂利眾生,夜叉方名大悲者。四隅葉上畫四使者,自在天方名修轉勝行,火天方名能滿願者,羅剎方名無染著,風天方名勝解脫。於花臺上想有婀字,於婀字上想一圓點,餘供養旛花莊嚴,一如大壇法式。應作是念︰我今為某甲善男子灌頂。」

在日本,通常胎藏界法是在道場東南隅安灌頂壇,金剛界法則安在西北隅,置椅子或禮盤作為阿闍梨之座,又於壇前中央敷座為受者之座,座上畫八葉蓮華,四隅畫小蓮華。又,《諸佛集會陀羅尼經》說修壽命經法時,設二種小壇。其文云(大正21‧859c)︰「其壇上作二十一小壇,其一處中名如來壇,餘二十壇名金剛王壇,又於壇外作四小壇,名四天王壇。」

〔參考資料〕 《大日經》卷七〈持誦法則品〉;《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陳健民《曲肱齋全集》;《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冊。


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

一卷。唐‧不空譯。又稱《金剛頂經一字頂輪王儀軌》、《一字頂輪王瑜伽一切時處念誦成佛儀軌》、《金輪時處軌》、《時處軌》。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係有關大日金輪之儀軌,內容說示即身成佛之深義。一字頂輪王即一字金輪王,乃諸佛之最頂尊,且為諸輪中之最勝。諸佛菩薩之功德悉歸此尊,故稱頂輪王。若於一切時處念誦此法,可得悉地成就之祕法。

依此儀軌所修之法以一字金輪為本尊,稱一字金輪法。為四種修法中的息災法。息災法為增福延壽、歲末修法、天災地變、日月薄蝕等時所修之法。

本儀軌中所述修法的順序如下。「若有本尊像,室內面西安,瑜伽者面東」,然後結誦虛空庫菩薩印明加持諸供物;然後結跏趺坐,誦菩提心真言、發菩提心,於滿月輪中踴出大法輪,度現此智輪,持智拳大印,觀己身成為坐於日輪白蓮台師子座的金輪王遍照如來。再結誦「勃嚕唵」之一字真言、頂輪王勝身三摩耶印契真言、灌頂印契真言,然後誦虛空庫大菩薩印契真言,並作塗香、華鬘、燒香、飲食、明燈、閼伽等六種供養,以諸大乘經典所說廣大供養之具一一供養,並觀想本尊、十方世界、盡虛空法界微塵剎土中諸佛海會親臨壇場。然後作金剛合掌,誦本尊百八讚,再結誦嬉戲、花鬘、歌詠、法舞等四內供印契真言;再以佛眼印契真言於心前誦七遍、印四或五處;然後又作智拳印,誦一字真言,觀身於心月輪臍中現一金色字輪,其輪成轉輪,持色如金容,觀輪王七寶及佛眼尊圍繞成曼荼羅。次再結勝身印誦三字真言,同時取菩提珠,盤置於合掌中,當胸誦菩提心真言;再以金剛語菩薩真言加持念珠,復結智拳印,作「勃嚕唵」字輪觀;次又結勝身印誦三字真言,觀菩提心,思惟「阿」字門;然後再次結誦勝身印契真言解界遣除。最後,再結佛眼印誦佛母真言,如前述加持己身,再以無能勝明王的心真言,印心、喉、額三處。

修法時,應入便易之處,結誦觸身忿怒烏芻瑟摩印契真言。念誦時,為四時或三時,二時乃至一時,無間一切時。其處,若在壇場淨室,則隨處念誦,因一切處即密壇,故在瑜伽教王中,稱讚如來時,說無一切時、一切方所。在文末中述及不好樂多法,或因受眾多俗務所迫若用廣法恐怕有所缺失,故只教示四種略行。並且諄諄訓誡,於正常念誦時必須依前述之廣儀軌方可,不得執此略儀而心生懈怠。要言之,因此法為五百由旬內斷壞之法,故被視為最深密之法。

以上是本儀軌內容之概略。總之,依於金剛頂瑜伽大教王所纂集的這個微妙成佛理趣門,建立於自心、以盡虛空法界為道場、處於自身中、住於本尊之瑜伽、次聖眷屬圍繞之,行者因作此觀想成大曼荼羅。若此觀成就,即以虛空為道場,行者自身住於其中,故無局限之道場,一切時、一切處即為密壇道場,於一切時處,悉地迅即現前。反之,即使具辦各種事相,若不成就此觀,終難以獲得悉地。本經標題中示有「一切時處念誦成佛」,不外前述之意。此外,本儀軌極為重視瑜伽觀行。本法之傳授,亦先以種種方便法慰誘勝法器,然後才傳授祕密法。文中有「於此教法中,一字不應向未灌頂者說」等語,深誡行者應尊重此法。


善見城

位於須彌山山頂之中央。乃帝釋天之住所。一稱喜見城。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三、《俱舍論》卷十一等書所述,善見城位於忉利天中央,四面各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其地平坦,由真金所成,俱用百一雜寶嚴飾,地觸柔軟如兜羅綿。有微風起,萎華吹去,引新妙華,彌散其地。

其城有千門,嚴飾莊麗,有五百青衣藥叉神,各嚴鎧仗,防守城門。城中有殊勝殿,以種種妙寶莊嚴,周千由旬。城之四隅有四臺觀,以金銀等四寶所成。城外有四苑︰(1)眾車苑︰謂此苑中隨天福力,種種車現。(2)麁惡苑︰天欲戰時,隨其所須,甲坏現。(3)雜林苑︰諸天入中,所玩皆同,俱生勝喜。(4)喜林苑︰極妙欲塵,殊類皆集,閭無厭。以上四苑,悉有周千由旬,是諸天共遊戲處。中央各有一如意池,周二百由旬,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隨欲有妙花、寶舟、好鳥。距四苑各二十由旬,有四妙地,周八百由旬,是諸天眾遊戲所。城外東北有園生樹,妙香廣薰。城外西南有善法堂,為忉利諸天集會之所。每半月之三齋日,天眾集於此堂,詳辯人天如法、不如法之事,及如何制伏阿修羅等事。

◎附︰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八章第二節(摘錄)

《長阿含經》(二)〈遊行經〉,說到大善見王(Mahāsudarśana)的王都,非常莊嚴,與淨土相似。所以有的以為︰大善見王都的莊嚴形相,是淨土思想的淵源。大善見王都,又由三十三天來的妙匠天──毗首羯磨,造一座非常莊嚴的善法殿。大善見王的故事,南傳把他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大善見王經》,編為《長部》的十七經。我以為,這是天國莊嚴的人間化。在《吠陀》(Veda)中,因陀羅(Indra)住在善見城(Sudarśana);因陀羅就是佛教的帝釋。依佛教傳說,帝釋為三十三天主,中央大城,名為善見城,也有善法堂。善法堂,《雜阿含經》「八眾誦」,已經說到了。三十三天、善見城、善法堂的莊嚴,如《長阿含經》(二十)〈世記經〉等說。這可見善見城與善法堂的莊嚴,是印度神教的固有傳說,而為佛弟子化作人間故都的傳說。大善見與善法殿,不正是天國舊有的名稱嗎﹖所以,這只是天國莊嚴的變形。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六;《瑜伽師地論》卷四;《正法念經》卷二十六。


眷屬地獄

指附屬於八熱地獄的小地獄。八熱地獄各有十六個小地獄,共計一二八處。在八熱地獄受苦完畢的眾生,即被餘罪引至此地受苦。

關於十六處眷屬地獄,諸經論說法不一,略述如次︰

(一)謂八熱地獄各有不同的十六處眷屬地獄,稱為十六別處地獄。依《正法念處經》卷五以下所說,八熱地獄的十六處眷屬地獄,分別如下︰

(1)等活地獄︰有屎泥處、刀輪處、甕熱處、多苦處、闇冥處、不喜處、極苦處、眾病處、兩鐵處、惡杖處、黑色鼠狼處、異異迴轉處、苦逼處、鉢頭摩鬚處、陂池處、空中受苦處等十六處眷屬地獄。

(2)黑繩地獄︰其十六處眷屬地獄名稱與等活地獄之所屬相同。

(3)眾合地獄︰有大量受苦惱處、割刳處、脈脈斷處、惡見處、團處、多苦惱處、忍苦處、朱誅朱誅處、何何奚處、淚火出處、一切根滅處、無彼岸受苦處、鉢頭摩處、大鉢頭摩處、火瓮處、鐵火末處。

(4)叫喚地獄︰有大吼處、普聲處、髮火流處、火末蟲處、熱鐵火杵處、雨炎火石處、殺殺處、鐵林曠野處、普闇處、闇魔羅遮約曠野處、劍林處、大劍林處、芭蕉烟林處、有烟火林處、火雲霧處、分別苦處。

(5)大叫喚地獄︰有吼吼處、愛苦無有數量處、受堅苦惱不可忍耐處、隨意壓處、一切闇處、人闇烟處、如飛蟲墮處、死活等處、異異轉處、唐怖望處、雙逼惱處、迭相壓處、金剛嘴鳥處、火鬘處、受鋒苦處、受無邊苦處、血髓食處、十一炎處。比其他地獄多二處。

(6)焦熱地獄︰有大燒處、分荼梨迦處、龍旋處、赤銅彌泥魚旋處、鐵鑊處、血河漂處、饒骨髓蟲處、一切熟處、無終沒入處、大鉢頭摩處、惡嶮岸處、金剛骨處、黑鐵繩刃解受苦處、那迦蟲柱惡火受苦處、闇火風處、金剛嘴蜂處。

(7)大焦熱地獄︰有一切大焦熱處、大身惡吼可畏處、火髻處、雨沙火處、內沸熱處、吒吒吒嚌處、普受一切資生苦惱處、鞞多羅尼河處、無間闇處、苦鬘處、雨縷鬘抖擻處、鬘塊烏處、悲苦吼處、大悲處、無悲闇處、木轉地獄處。

(8)阿鼻地獄︰有鳥口處、一切向地處、無彼岸長受苦惱處、野干吼處、鐵野干食處、黑肚處、身洋處、夢見畏處、身洋受苦處、兩山聚處、吼生閻婆巨度處、星鬘處、苦惱急處、臭氣覆處、 鍱處、十一炎處。

(二)謂八熱地獄各有相同的十六處眷屬地獄,稱十六小地獄。共有三說︰

(1)《長阿含經》卷十九,謂小地獄縱廣五百由旬,曰,黑沙、沸屎、五百釘、飢、渴、一銅釜、多銅釜、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釿斧、豺狼、劍樹、寒水。《起世經》、《大樓炭經》亦同此說。

(2)《大智度論》卷十六,謂有熱、寒兩種,其八炎火地獄為炭坑、沸屎、燒林、劍林、刀道、鐵刺林、鹹河、銅橛;八寒冰地獄為額浮陀、尼羅浮陀、阿羅羅、阿婆婆、睺睺、漚波羅、波頭摩、摩訶波頭摩。(3)《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稱為十六隔子,即優鉢、鉢頭、拘牟頭、分陀利、未曾有、永無、愚惑、縮聚、刀山、湯火、火山、灰河、荊棘、沸屎、劍樹、熱鐵丸。其中,前四項在他經是寒熱兩屬的名目,本經沒有特別說明,所以很難確定屬於何者。另外《觀佛三昧經》卷五,謂阿鼻地獄之四方有十八隔,但沒有舉出其名稱。

(三)謂八熱地獄中之四門,每一門各有四處(四增),合為十六,稱為十六遊增地獄。《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云(大正27‧866a)︰
「一一大地獄有十六增,謂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增,(一)煻煨增,謂此增內煻煨沒膝。(二)屍糞增,謂此增內屍糞泥滿。(三)鋒刃增,謂此增內復有三種,一刀刃路,謂於此中仰布刀刃以為道路;二劍葉林,謂此林上純以銛利劍刃為葉;三鐵刺林,謂此林上有利鐵,刺長十六指。刀刃路等三種雖殊,而鐵杖同故一增攝。(四)烈河增,謂此增內有熱鹹水,并本地獄以為十七,如是八大地獄并諸眷屬,便有一百三十六所,是故經說有一百三十六㮈 落迦。問︰何故眷屬地獄說名為增﹖答︰有說本地獄中一種苦具治諸有情,此眷屬中種種苦具治諸有情,故名為增。是故天使經說,眷屬地獄中以種種苦具治有罪者。有說此是增受苦處,故說名增。謂本地獄中被逼切已,復於此處重遭苦故,非謂多種苦具名增,本地獄中亦多苦具故。施設論說,眷屬地獄中唯有一種煻煨等故。」

此外,《俱舍論》卷十一、《立出阿毗曇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等亦同此說。


雪山

即印度半島北境之喜馬拉雅山脈的總稱。又稱大雪山。以四時皆為雪所覆蓋,故稱。印度視此山為神聖山脈,是神話及傳說之題材。佛典中亦屢見其名,如《起世經》卷一載,過金脇已即有雪山,高廣厚皆五百由旬,其山殊妙,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所成,四面有四金峰挺出山外,又有高峰,峰頂上有阿耨達多池。《善見律毗婆沙》卷二記載,大德末示摩、迦葉、提婆等,到雪山邊說《初轉法輪經》。又,相傳上座部系雪山部等,曾入住雪山宣揚其宗義。

此外,關於雪山之位置,另有異說。一說謂係尼泊爾地方,一說謂係興都庫什山中之雪山,如吐火羅南方之雪山等。

〔參考資料〕 《長阿含》卷三〈遊行經〉;《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俱舍論》卷十一;《三論玄義檢幽集》卷六;《大唐西域記》卷一;W. Kirfel《DieKosmographie derInder》。


黑繩地獄

八熱地獄的第二處。位於等活地獄之下,眾合地獄之上,又稱黑耳地獄、黑地獄。乃造殺生、偷盜等罪業者所墮之處。

據《長阿含經》卷十九所載,此地獄縱廣各五百由旬,周匝有十六小地獄圍繞。若罪人墮此處,則遭獄卒所捉,臥於熱鐵上,以熱鐵繩縱橫劃之。隨繩痕或以熱鐵斧截切,或鋸解,或刀屠,血肉散亂成千百段。又,左右有大鐵山,山上各建鐵幢,幢頭張鐵繩,罪人被驅至鐵繩上,隨令墮熱鑊中烹煮。苦毒辛酸,不可稱計。

〔參考資料〕 《大樓炭經》卷二;《起世經》卷三;《起世因本經》卷二;《正法念處經》卷六;《大智度論》卷十六。


餓鬼

三惡道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音譯薜荔多、閉戾多、閉麗多、閉黎多、鞞禮多、卑禮多、辟荔多、彌荔多、閉多、薜荔。又稱鬼道、鬼趣,或餓鬼道。《立世阿毗曇論》卷六云(大正32‧197c)︰「云何鬼道名閉多﹖閻摩羅王名閉多故,其生與王同類,故名閉多。復說此道與餘道往還,善惡相通,故名閉多。」所謂閉多(或粃多),指人間最初的死者,亦即開劫初冥路之閻魔王。故諸經論多將閻魔王界(或稱薜荔多界、餓鬼世界)當作餓鬼的根本住所,其主為閻魔王。如《正法念處經》卷十六云(大正17‧92a)︰「餓鬼略有二種。(中略)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人中鬼者,若人夜行,有見者即是;餓鬼世界者,住於閻浮提下五百由旬

關於餓鬼的種類,諸經論所說互有不同,如《大智度論》卷三十謂有弊鬼、餓鬼二種。弊鬼者,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為餓鬼之主;餓鬼者,腹如山谷,咽如針頭,唯有黑皮、筋、骨三事,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謂有有威德、無威德二種鬼。有威德者,住花林果林,乃至住餘清淨處,受諸福樂;無威德者,住廁糞水坑,乃至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

《瑜伽師地論》卷四則謂餓鬼略有三種︰

(1)由外障礙飲食者︰謂彼有情由習上品慳故,生鬼趣中,常與飢渴相應,處處馳走。所到泉池,餘有情手執刀杖等護,令不得食。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成膿血,自不欲飲。

(2)由內障礙飲食者︰謂彼口或如針,或復頸癭,其腹寬大。由是因緣,縱得飲食,無他障礙,亦不能若噉若飲。

(3)飲食無有障礙者︰如猛焰鬘餓鬼,其所飲噉,皆被燒然;或如食糞穢餓鬼,唯能飲食糞溺或極可厭惡之生熟臭穢。縱得餘香美食物,竟不能食。

依《彰所知論》卷上所載,餓鬼有外障、內障、飲食障、障飲食等四種。《順正理論》卷三十一則分無財、少財、多財三種,此三者略如下列︰

(1)無財餓鬼︰包括炬口、鍼口、臭口三種餓鬼。此三者全無食物,常陷飢渴之苦。縱使偶獲食物,將食之際,又化作火焰,無法噉食。

(2)少財餓鬼︰包括鍼毛、臭毛、癭三種餓鬼,專食血、膿等。

(3)多財餓鬼︰包括希祠、希棄、大勢三種餓鬼,專食人殘物或布施物。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則廣舉迦婆離,乃至魔羅迦耶等三十六種餓鬼之名,並廣明其業因業果之相。

關於轉生於此餓鬼道之業因,諸經論多以慳貪、嫉妒為此道之業因。《十地經論》卷四,則主張作下品惡者當生於此趣。《業報差別經》則謂令眾生得餓鬼報之業因有十,即(1)身行輕惡業;(2)口行輕惡業;(3)意行輕惡業;(4)起多貪;(5)起惡貪;(6)嫉妒;(7)邪見;(8)臨終愛著資生;(9)因饑而亡;(10)枯渴而死。

關於此餓鬼之受生方式,《雜阿毗曇心論》卷八云(大正28‧936a)︰「餓鬼化生,亦有胎生。」關於其身長,《法苑珠林》卷六謂極大者身長一由旬,最小者如小兒,或僅長三寸。關於其壽命,《觀佛三昧經》謂極長壽者八萬四千歲,短者不定。《成實論》則謂極長壽者七萬歲,短者不定。《優婆塞戒經》卷七謂人間之五十(或謂五百)年,為餓鬼中之一日一夜,其極長壽者一萬五千歲,即人間之二億七千萬餘歲。

◎附︰《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摘錄)

贍部洲下五百踰繕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處。從彼流轉亦在餘處。於此洲中有二種鬼︰(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花林、果林,種種樹上、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空中者,乃至或住餘清淨處,受諸福樂。無威德者或住廁溷、糞壤、水竇、坑塹,乃至或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飢渴所苦。東毗提訶、西瞿陀尼亦有此二。北拘盧洲惟有大威德者。有說,全無。(中略)四大王眾天及三十三天中雖有大威德鬼,與諸天眾守門、防邏、導從給使。有說,於此贍部洲西有五百渚、兩行而住。於兩行渚中有五百城,二百五十城有威德鬼住,二百五十城無威德鬼住。

〔參考資料〕 《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一;《分別業報略經》;《餓鬼報應經》;《辯意長者子經》;《優婆塞戒經》卷七。



〔名義‧掌故〕 音譯那伽、曩誐。八部眾之一。一般謂其為住於水中,能呼雲起雨之蛇形鬼類,亦為守護佛法之異類。其首領稱作龍王或龍神。

經論中有關龍的記載頗多,如《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修行本起經》卷上等載,佛誕生時,難陀及優波難陀二龍王在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以灌洗太子之身。《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等處記載,佛從菩提樹下起,往牟枝磷陀龍王池邊,坐一樹下思惟,時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龍王乃出,以身繞佛七匝,引頭覆佛頭上,守護佛陀,使不受諸惱亂。《增一阿含經》卷十四、《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載,佛在教化優樓頻螺迦葉時,嘗於火神堂中降伏毒龍。此等傳說,現今印度的巴路特(Bharhut)、山崎(Sanci)、阿摩羅婆提(Amarāvatī),及爪哇的波羅浮屠(Buro-budur)等古塔,皆存有其雕刻。其中之龍,多作人身蛇形之像。

〔種類〕 關於龍的種類,《翻譯名義集》卷二云(大正54‧1078b)︰「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又云(大正54‧1078b)︰「墮龍中有四因緣︰(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輕慢他人,(四)自貢高。」

〔龍王(nāgarāja)〕 《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謂,龍王攝屬畜生趣,愚癡瞋恚者承受此報,生於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種。「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一切道等龍王,瞋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且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毗諶林婆、迦羅、睺樓睺樓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故常受熱沙燒身之苦,又於閻浮提現大惡身,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鉍。

《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云,閻浮提之龍王(阿耨達池龍王除外)有三患︰(1)諸龍皆被熱風、熱沙著身,受皮肉骨髓燒灼之苦惱。(2)諸龍宮內,惡風暴起,諸龍受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之苦惱。(3)諸龍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捉搏欲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又,同經卷十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依次為卵、胎、濕、化四生之金翅鳥所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上云,龍王或行地上,常居空中,恒依妙高山或水中。或有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又,《法華經》卷一〈序品〉謂有難陀、跋難陀、娑伽羅、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鉢羅等八大龍王來會聽法。《瑜伽師地論》卷二載,七金山八支德水中之龍宮住有持地、歡喜近喜、馬騾、目支隣陀、意猛、持國、大黑、黳羅葉等八大龍王。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卷中舉出佛世尊龍王以下,乃至小白龍王等一百六十餘種龍王之名,且謂此等皆為福德龍王,若稱其名,能獲得大利益。且彼等於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大雲輪請雨經》卷上則舉難那龍王,乃至尾羯吒龍王等名,且彼等龍王各有陀羅尼,為一切眾生施安樂,於贍部洲依時降注甘雨,令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得增長。又,《海龍王經》卷二〈授決品〉謂海龍王有子名威首,獲佛作記莂。同經卷三〈女寶錦受決品〉謂海龍王有女名寶錦,獲佛作記莂。此外,《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有八歲龍女成佛之說。

〔龍宮〕 龍王之住處稱為龍宮。如《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云(大正1‧127b)︰「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云(大正17‧402b)︰
「過軍闍羅山,(中略)有一大海,於海水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種種眾寶以為莊嚴,毗琉璃寶,因陀青寶,頗梨欄楯,七寶莊嚴,光明摩尼種種眾寶,莊嚴殿堂,重閣之殿,猶如日光,有如是等無量宮殿,德叉迦龍王以自業故,住此宮殿。」

此外,《龍樹菩薩傳》載有龍樹菩薩獲大龍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與諸方等深奧經典等事。按,印度傳說,以為在佛法隱沒時,龍宮即為護持、祕藏佛典的地方。

〔神話〕 梵語nā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Kaśyapa)之妻歌頭(Kadrū)所生,住於地下或地下龍宮(pātāla)。

〔龍族〕 印度自古以來即有名為「那伽」(龍)之種族,並非雅利安人種。現今散居於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佛典中有關龍王教化之故事,有學者以為係意指此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中國人與龍〕 至於中國古代所信仰的龍,與印度人截然異趣,依《翻譯名義集》卷二云(大正54‧1087c)︰「那伽,秦云龍。說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順也。廣雅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自居,且以龍為尊,故以龍比喻天子。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二十九〈龍象經〉;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四、卷六十七;《菩薩處胎經》卷七;《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大智度論》卷三、卷四、卷十二、卷十六;《立世阿毗曇論》卷六;龍谷大學史學會《龍谷史壇》雜誌第七十三、第七十四期(《二葉博士還曆紀念特集》)。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八寒八熱

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又名八寒冰地獄、即額浮陀、尼羅浮陀、呵羅羅、阿婆婆、嘔睺睺、鬱波羅、波頭摩、芬陀利,此八獄在鐵圍山底;八熱地獄又名八炎火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喚、炎熱、眾熱、無間,此八獄在閻浮地下,五百由旬處,重累而住。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