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禪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朝鮮佛教宗派名。為禪宗的九個支派。興盛於第九、第十世紀。
朝鮮在新羅滅亡之前,禪宗就已形成八山派,後來在高麗朝初期又有須彌山派成立。總共有禪門九宗派,謂之為九山禪門。此九派此後成為朝鮮佛教的骨幹。依《禪門禮懺儀文》所載,九山各派的開山祖師分別為︰(1)迦智山︰道義,(2)實相山︰洪陟,(3)鳳林山︰玄昱,(4)桐裏山︰慧徹(慧哲),(5)聖住山︰無染,(6)闍崛山︰梵日,(7)師子山︰道允,(8)曦陽山︰道憲,(9)須彌山︰利儼等。如依中國傳法系統表圖示,則略如下列︰
菩提ˍ神光ˍ鑑智ˍ大醫 達摩 慧可 僧燦 道信─┐ ┌─────────────┘ │┌法朗──────┬神行─遵範─惠隱┐ └┤ │ ├道憲…曦陽山派 └大梅┌大照─志空┘ ┌滄州ˍ真鑑┘ 弘忍│神秀 │神鑑 │ │ │大鑑┬南岳ˍ馬祖┼西堂┬洪涉……實相山派 └慧能│懷讓 道一│智藏│ │ │ ├慧哲……桐裏山派 │ │ └道義……迦智山派 │ │鹽官ˍ梵日……闍崛山派 │ │齊安 │ │麻谷ˍ無染……聖住山派 │ │寶徹 │ │南泉ˍ道允……師子山派 │ │普願 │ │章敬ˍ玄昱……鳳林山派 │ └懷暉 │青原ˍ石頭ˍ雲儼ˍ洞山ˍ雲居ˍ利儼……須彌山派 └行思 希遷 曇成 良价 道膺
此九派之略史如次︰
(1)迦智山派︰開祖是道義。宣德王五年(784),道義隨同遣隋使節團,渡海入隋,在江西洪州開元寺,晉謁馬祖門下西堂智藏而大悟,並得法名道義。後於憲德王十三年(821)返國。道義所傳的是南宗禪法,力說無念無修。據說,問答時他總是舉著拳頭。可惜當時半島禪機未熟,因此,華嚴學者智慧等人乃視道義所傳為魔說而大加排斥。道義無奈,只得遁入雪岳山陳田寺私下傳法。其時,廉居出自道義之門,曾經住持過雪岳山的億聖寺和興法寺,從事化導,其弟子普照體澄,傳揚道義法脈並使之更發揚光大。
憲安王四年(860),體澄接受敕請,赴迦智山,開創寶林寺,自此道風大振,號稱高足八百人。到了景文王元年(861),迦智山派禪宗正式成立。體澄歿後,景文王諡之為普照大師。此派傳承系統如下︰
┌─英惠 新羅陳田寺道義─┬─廉居──迦智山寶林寺普照─┼─清奐 └…真空(道義的私淑弟子) └─義車
(2)實相山派︰新羅僧洪陟所創。洪陟也嗣法自西堂,唯較道義稍遲。洪陟歸國於興德王元年(826),兩年後就獲得了興德王之世子(宣康太子)的皈依,並入智異山,以實相寺為其根本道場。其宗風頗為綿密,崔致遠的智證碑銘就說︰「試較其宗趣,則︰修乎修沒修,證乎證沒證,其靜也山立,其動也谷應。」其時教界對道義、洪陟二人,並譽為︰「北山道義,南山洪陟。」洪陟門下有片雲、秀澈等千餘弟子,盛極一時。在九山門派中,此派成立最早。二祖秀澈是密陽郡瑩原寺開祖,曾得獻康王皈依,並應其敕請,住持深源山寺。其弟子有飲孕數百人,門流遍於新羅全國。此派之傳承系統如下︰
┌─興德王及宣康太子 新羅南岳實相寺┤ ┌─飲光 └─秀澈┼─款休 ├─遂日 └─踰海
(3)鳳林山派︰以玄昱為開祖。鳳林寺在今之慶尚南道昌原郡。玄昱(787~868)曾為閔哀、神武、文聖及憲安等四王之師,道譽頗高,也甚得達官顯貴的信仰。他也是入唐僧之一,憲德王十六年(824)過海入唐,獲得馬祖門下章敬懷暉的印可。僖康王二年(837),他跟隨王子金義宗歸國,駐錫南岳實相寺。後應景文王敕 請,進住高遠寺。相傳景文王對他禮遇有加。玄昱有弟子審希,人稱真鏡大師。審希(854~923)一意避離煙塵,到處尋名山勝院以棲隱。後來,他在金海之西,創建禪宇,命名為鳳林寺,於是成立了鳳林山派。後來,由於景明王的護持,此派日益興隆。此派之傳承系統如下︰
┌─融諦 圓鑑大師──真鏡國師┼─景質 (玄昱) (審希)├─綽麟 └─洪俊
(4)桐裏山派︰開祖慧哲(785~861),亦為西堂智藏的門生之一。
起初,慧哲攻研華嚴於浮石寺,受大戒後入唐,參與智藏門下。在西州浮沙寺,專事披研大藏經三載,於神武王元年(839),回新羅國。其時,鳳頭山(桐裏山)為三韓境內著名勝地,慧哲偶止此地,乃住大安(泰安寺)弘法布化。門下有道詵與如和尚等,高僧輩出,所形成之法系,號稱桐裏山派。系統如下︰
┌─道詵─┬─琪寂 新羅桐裏山十安寺慧哲┤ └─洞真──泉遵 └─如和尚──允多
(5)聖住山派︰開祖無染(800~888),早期也曾在浮石寺學過華嚴,後入唐拜如滿為師,受鉗鎚,又得麻谷寶徹印可。如滿和麻谷都是馬祖之嗣,是以峻烈宗風聞名的稀世禪師。文聖王七年(845),無染在唐二十多年後回國,旋即獲得國王的皈依,住持聖住寺,自此儼然形成一派。後來,無染更成為景文及憲康二王的國師,曾撰「無舌土論」,用以針對著「應機言說門」之教而鼓吹「正統無說門」之禪。其門下多達二千餘人,其中尤以詢メ、圓藏、靈源、深光及僧亮等特享盛名。其傳承系統如下︰
┌─僧亮 ├─普慎 新羅聖住寺無染┼─深光 ├─詢ㄨ ├─圓藏 ├─靈泉 └─通玄
(6)闍崛山派︰開祖梵日(亦稱品目,810~889),曾入唐,拜馬祖門下鹽官齊安為師。於文聖王九年(847)歸國,先入白達山,後應溟州都督金公之聘,為闍崛山寺住持。後又得景文、憲康及宣康等三王的信奉,位拜國師。梵日門下有號稱十神足的朗圓及朗空等人,門風極盛。朗圓又名開清,住持溟州人閔規所捐建的普賢山寺,其間曾得溟州知事王荀息及景哀王的皈依,寺運興隆。朗空(832~916)又號行寂,曾入唐就石霜慶諸參禪,獲得印可,歸國後拜梵日為師,一意究明心法。後在朔州建子庵、南山實際寺及石南山寺等處指導禪法,其弟子有信宗、周解、林儼等,為數多達五百人。此派系統如下︰
┌─神鏡 ┌─朗圓┼─聰靜 │ ├─惠如 │ └─弘琳 新羅闍崛出梵日┤ │ ┌─信宗 └─朗空┼─行謙 ├─周解 └─林儼
(7)師子山派︰開祖為道允(亦稱道均或道雲,798~868)。道允入唐時,拜在南泉普願門下,獲得心印。南泉是一位曾蒙其師馬祖評賞為「超乎方外」的高僧,然而道允確也是一位使得其師南泉嘆為「吾宗之法印,唯歸東國耳」的俊秀。
折中(826~900)號道憲,參於道允之下而悉得心印。後入谷山寺,旋應聘至師子山興寧禪院,在此自成一大門派。其系表為︰
新羅師子山道允──折中──宗弘──靖智
(8)曦陽山派︰上述七派都是承襲馬祖之後的南宗禪,而此派則出自四祖道信的法脈。新羅時代法朗到中國從學於四祖道信,並傳其法脈至朝鮮。
若依崔致遠的智證碑銘,其師資相承之法系為︰ 雙峰──法朗──信行──惠隱──道憲
另一方面,開祖道憲(824~882)還承嗣了滄州神鑑之徒真鑑慧昭(774~850)之法,兼具南岳下的宗風,以獨特之禪法而風靡一世。景文王曾因修復皇龍寺九層塔而素享「興佛之王」的盛名,然而道憲卻堅決拒絕景文王之召而不下山,此事加上道憲本身的道行高潔,更使得道憲名聞天下。道憲普施教化時,恰逢景文、憲康二王的時代,當道憲在曦陽山山腰創建鳳巖寺,藉以充作根本道場之際,憲康王曾特派敕使,贈送寺額,兼傳信奉之意。道憲歿後,諡號「智證大師」其傳承系統如下︰
大醫道信─法朗─┐ ├┐ 滄州神鑑─慧昭─┘│ ┌──────────┘ ┌─性蠲 └新羅曦陽山鳳巖寺智證大師┼─敏休 (道憲) ├─兢讓──迴超 ├─楊孚 └─繼徽
(9)須彌山門派︰開祖是利儼(870~936)。他所宣揚的是曹洞禪法,並參以其本人之獨特宗風。利儼隨同入浙使崔藝熙入唐,旋即拜洞山良价之高足雲居道膺為師,終得心印。於孝恭王十五年(911),回到朝鮮。當時的雲居門下,除利儼外還有慶猷(871~921)、逈微(864~917)及麗嚴(862~930)等人,在堂中素有「海東四無畏大士」之譽。利儼東歸後,初住羅州會津的勝光山。至敬順王五年(931),奉高麗太祖教敕,住持須彌山廣照寺,自此門風大振,終成一派。利儼門下,處光、道忍、貞能及慶崇等高足輩出,達官顯貴亦多拜於門下。現存於海州郡首陽山內的廣照寺址便是往年的遺蹟。
[佛光大辭典]
曹溪宗
韓國之禪宗。係由高麗普照國師智訥(1158~1210)將朝鮮之九山禪門集大成之禪宗宗派,以禪教兼修為宗風。此宗本稱禪宗,或禪寂宗,高麗朝中期,始稱曹溪宗。曹溪宗一名出於李朝肅宗五年(1679),趙宗著所撰之全羅南道昇平曹溪山松廣寺嗣院事蹟碑中「借用山名,設曹溪,始興兩宗」一句,表示繼承南宗禪六祖慧能之法脈,乃以其所居之曹溪山為宗名,故稱曹溪宗。
高麗光宗時代(950~975)設置僧科後,韓國宗派始有重大之變化,並非由教義上立宗派,而是以國家認可之事實為基礎。新羅朝時,首度傳入朝鮮之禪,為達摩禪之四祖道信,其後,主要為六祖慧能之南宗禪系統。以門葉滋榮,遂有九山禪門,即道義之迦智山派、洪陟之實相山派、惠哲之桐裏山派、無染之聖住山派、道允之師子山派、梵日之闍崛山派、玄昱之鳳林山派、智詵之義陽山派、利嚴之須彌山派等九山,初並無一禪宗宗團產生。高麗王朝(918~1392)成立後,出現朝鮮佛教之全盛期,至文宗之王子大覺國師義天(1055~1101),敵視禪宗,故於義天錄中未曾採錄一冊禪籍,且將禪宗歸於天台宗。因此,九山禪門之僧侶起而反抗此一抑壓政策,遂有宗派之自覺,乃將禪門九山團結為一宗團,而改稱宗名,形成曹溪宗。當時智訥著書提倡頓悟漸修、禪教一致,特別吸取華嚴、淨土之教義,影響極大,被尊為宗祖。李朝(1392~1910)時,與天台、摠南宗合併,稱為禪宗。一九一○年日本併吞朝鮮後,受日本佛教影響,禮儀、戒律皆有所改變。一九二六年日本殖民當局甚至修改各本山寺法,使僧侶帶妻制度合法化。一九四一年復以太古寺為總本山,再次稱為曹溪宗。 p4620
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之大乘宗派。中國十三宗之一,日本十三宗之一。中國自古以專意坐禪者之系統為禪宗,兼含天台、三論二系,而不限於達磨宗;唐中葉以降,達磨宗興盛,禪宗遂專指達磨宗而言。
本宗傳承,中國以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微笑為其濫觴。蓋此說雖無史實根據,然為強調六祖以來之禪「以心傳心」、「教外別傳」,故特重此迦葉付法相承之說。迦葉以後,經阿難、商那和修、優婆毱多、提多迦、彌遮迦、婆須蜜、佛陀難提、伏馱蜜多、婆栗濕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毘摩羅、那伽閼剌樹那、迦那提婆、羅睺羅多、僧伽難提、伽耶舍多、鳩摩羅多、闍夜多、婆須槃頭、摩拏羅、鶴勒那、師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磨,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磨於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亦為我國禪宗初祖。
達磨初來中國,謁梁武帝,然不契機,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稱壁觀婆羅門,神光(慧可)立雪斷臂,志求佛法,終得達磨所傳心印,為中國禪宗第二祖。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本宗漸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傑。法融之下有智儼、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於金陵牛頭山之故,世稱牛頭禪;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蘄州(湖北)黃梅山,闡揚金剛般若經奧旨,門下俊秀輩出,有玉泉神秀、大鑑慧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資州智侁等。
五祖之門人中,以神秀為第一上首,稱「秀上座」。五祖示寂後,神秀於北方振錫,故亦稱「北秀」,門下俊秀輩出,被尊為北宗禪之祖。北宗以長安、洛陽為中心,法運昌隆約一百年,主張以篤踐實履之精神修行禪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義福等,傳四、五世即告斷絕。此外,嵩山慧安開出「老安禪」,資州智侁開出「南侁禪」。大鑑慧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傳衣,繼為第六祖。其後避難南方,住韶陽(廣東)曹溪,大振禪風,是為南宗禪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風之異,遂有「南頓北漸」之說。慧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其中,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而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馬祖於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主張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動皆為佛性,而有「見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說。馬祖門下百餘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暉、大珠慧海為著。
自懷海於百丈山創建禪剎、訂立清規之後,禪宗始脫離禪僧寄住律寺之制。百丈之下有黃檗希運、溈山靈祐等,希運之下有臨濟義玄。義玄設立三玄三要、四料簡等接化徒眾,機鋒峻嚴,門徒眾多,蔚成臨濟宗,此時已是晚唐。及至宋代,又自臨濟義玄,經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沼,七傳至石霜楚圓,門下黃龍慧南、楊岐方會復各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與曹洞、雲門等宗並立。溈山靈祐獨棲潭州(湖南),參學者多達一千五百人,門下以仰山慧寂為最著名,此系即稱溈仰宗。
青原行思之下有石頭希遷,撰「參同契」,與馬祖並稱當世二大龍象,門下有藥山惟儼、丹霞天然、天皇道悟。藥山一系出雲巖曇晟、洞山良价、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等,遂成曹洞宗。天皇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振錫於福州雪峰山,法嗣五十餘人,其中,雲門文偃發揮獨妙之宗致,形成雲門宗;另有玄沙師備,下傳羅漢桂琛、法眼文益。文益住金陵清涼寺,開法眼宗,此系統有天台德韶、永明延壽、永安道原等高僧輩出。其中,德韶被稱智顗再來;延壽撰有宗鏡錄,重視教學;道原著景德傳燈錄,明示達磨禪之系譜。
除上舉各宗派外,據圭峰宗密之禪源諸詮集都序所載,唐代之禪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澤、北秀、南侁、牛頭、石頭、保唐、宣什(念佛門禪)、惠稠、求那、天台等諸派;宗密之圓覺經疏抄又舉出北宗禪、智侁禪、老安禪、南嶽禪、牛頭禪、南山念佛門禪、荷澤禪等七宗;宗密之拾遺門又另作分類,計有牛頭宗、北宗、南宗、荷澤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謂之「五家」、「七宗」自不同於後代禪宗所稱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處之時代,及其自身屬於荷澤宗,故所見禪宗教派亦不同於後世之禪宗史料。
要之,達磨至慧能,其間二百五十年,本宗所舉揚之禪風獨樹一格,祖師語錄常引經據典,提示整體佛法,不墮於宗派之對立,可稱為禪宗之成立時期。南嶽、青原以至唐末五代,其間二百五十年,南宗禪一枝獨秀,於思想層面而言,摒除語言文字之葛藤,建立「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之精神;於實際生活上,建立以僧堂為中心之禪院規制;於禪法之弘傳、演布方面,更以靈活生動之機法接引學人,以棒喝拂拳之機用宣揚宗風。久之,乃漸成五家之分立。此一時期,可稱為禪宗之發達時期。兩宋三百二十年,臨濟宗復衍出黃龍、楊岐二派,而成為我國禪宗之「五家七宗」。其中,黃龍派後來由榮西傳至日本;楊岐派自楊岐方會後,陸續有五祖法演、圜悟克勤、大慧宗杲等大揚禪旨,蔚為禪之主流。又曹洞宗系統之宏智正覺與臨濟宗系統之大慧宗杲各倡默照禪、看話禪。於此一時期,諸教融合導致三教一致、教禪調合、禪淨雙修之傾向,本宗漸失其獨立性格,是為禪宗之守成時期。元明乃至清乾隆之世,其間四百五十年,為禪宗之衰頹期。其間雖有海雲印簡、萬松行秀、破菴祖先、無準師範等一代宗師相繼崛起,然就一宗之大勢而言,畢竟已呈儒釋調合、教禪一致之定局。近代禪宗大師首推虛雲和尚(1839~1958),於其百二十高壽中,一生弘法不懈,廣建叢林,竭力振興禪宗,維繫六祖以來之法脈;傳世著述有虛雲和尚法彙、虛雲和尚禪七開示錄等。
韓國禪宗素有「九山禪門」之稱,其開宗立派者大多於唐代時來華習禪,歸國後大演教化,久之門庭繁茂,蔚成宗派。此九派之成立如下:(一)新羅善德王時(我國唐太宗時),法朗來唐,師事四祖道信,遂傳其法於海東。惠恭王之時,神行來唐,參謁志空,得證心印,返國後於丹城斷俗寺弘傳北宗禪;神行之下,經遵範、惠隱,至智侁之時,受景文王之皈依,開創曦陽山派。(二)宣德王五年(784),雞林道義來唐,受傳於馬祖門下之西堂智藏及百丈懷海,習南頓之旨,在唐三十七年,歸國後傳法弘化,門下頗盛,立迦智山派。(三)憲德王時,來唐遊學之洪陟,嗣法西堂,歸國後棲止南岳,於興德王三年(828)創建實相寺,大振宗風,門下多達千餘人,是為實相山派。(四)與道義同時期來唐者另有真鑒慧沼,受馬祖門下之滄州神鑑印可,歸國後創建雙溪寺;憲德王六年(814),寂忍惠哲亦來唐習西堂之法,返國後於武州桐裏山大安寺弘法度眾。慧沼、惠哲所傳之法系即稱桐裏山派。(五)無染亦來唐遊學,後得寶徹心印,於文聖王七年歸國,大弘禪法,得憲安王、景文王之皈依,創立聖住山派。(六)興德王六年,通曉梵日亦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習禪,得其印可,返國後於天台山中開闍崛山派。梵日之門人朗空亦來唐,參學於青原行思系統下之石霜慶諸座下,歸國後住於南山實際寺闡揚禪旨;此乃青原之法統最早傳至韓國者。(七)雙峰道允來唐,受傳於馬祖之門人南泉普願,得其心法,與梵日同年歸國弘化;其後道允之門人澄觀折中亦來唐,參謁普願,歸國後住師子山興寧禪院。道允與折中之法統即稱為師子山派。(八)景文王之時,了悟順之來唐,參學於仰山慧寂座下,歸國後住於瑞雲寺弘布禪法;憲德王十六年(824),圓鑑玄昱來唐,就章敬懷暉受馬祖之禪,歸國後備受閔哀、神武、文聖、憲安四王之禮遇,其法嗣審希創立鳳林寺,開鳳林山一派。(九)於新羅朝末期,慶猷、迥微相繼來唐,得雲居道膺之心要,歸國後大力弘布,此即曹洞禪初傳於海東者。至高麗朝,更有利嚴、麗嚴、慶甫、兢讓、璨幽等諸師繼之宣演玄旨。其中,利嚴曾來唐依止於道膺座下,得其心傳,歸國後太祖以師禮事之,後於海洲構建須彌山廣照寺,是為須彌山派之始。以上九山總稱曹溪宗。由於太祖之崇佛,及其後之定宗、光宗、文宗、宣宗、神宗等之相繼護持,禪宗遂得隆盛一時;然至忠烈王以後,國勢漸弱,禪風亦隨之衰頹不振。
日本禪宗之流傳,始於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之入唐求法。天平八年(736),我國之道璿東渡日本,弘傳北宗禪;嵯峨天皇在位時,派遣專使招請義空赴日弘傳南宗禪,開日本禪宗之風。文治三年(1187),明菴榮西來宋,師事虛菴懷敞,將黃龍一脈之法傳入日本,開日本臨濟宗之端。貞應二年(1223),永平道元來宋,得天童如淨之印可返日,為日本曹洞宗之祖。其門下之徹通義价、寒巖義尹嘗兩度來宋,歸國後大弘法道,其後別開寒巖派(亦稱法皇派)。嘉禎元年(1235),圓爾辨圓來宋,至徑山參謁無準師範,得傳心印,歸國後於京都創建東福寺,弘法布化。寬元四年(1246),我國之蘭溪道隆東渡日本,為建長寺初祖,關東禪風因之大振。文永四年(1267),南浦紹明來宋,得虛堂智愚之法而歸。文永六年,我國之大休正念赴日,住建長、圓覺等寺,頗受朝野之歸崇。其後我國又有一山一寧、西磵子曇、東里弘會、遠谿祖雄、靈山道隱等諸師相繼東赴日本弘傳大法,各揭禪風,大振法道,蔚成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盛況,包括千光派(榮西)、道元派(道元)、聖一派(圓爾)、法燈派(覺心)、大覺派(道隆)、兀庵派(普寧)、大休派(正念)、法海派(靜照)、無學派(祖元)、一山派(一山一寧)、大應派(南浦紹明)、西磵派(西磵子曇)、鏡堂派(鏡堂覺圓)、佛慧派(靈山道隱)、東明派(東明慧日)、清拙派(清拙正澄)、明極派(明極楚俊)、愚中派(愚中周及)、竺僊派(竺僊梵仙)、別傳派(別傳明胤)、古先派(古先印元)、大拙派(大拙祖能)、中巖派(中巖圓月)、東陵派(東陵永璵)。其中,除道元、東明、東陵三流屬曹洞禪,其餘二十一流均屬臨濟禪。又二十一流中,榮西一派(千光派)傳承黃龍之法脈,其他皆繼燃楊岐之法燈。另於承應三年(1654),我國之隱元隆琦亦東渡日本,開黃檗一宗,迄今猶與臨濟、曹洞成鼎足之勢。
蓋「禪」起源於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於釋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為坐禪目的之思想;至釋尊時,始展開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印度佛教之禪觀思想乃漸次發達,並產生無數之禪經。隨佛典之傳譯,自漢末,禪法已傳入中國,惟最初均為小乘系統之禪觀思想。東晉鳩摩羅什以後,介紹各種禪法,尤以念佛法門為要。至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出四卷楞伽經,列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四種禪之說,乃激發當時講究禪法者另闢途徑,如後世所說之五類禪,即是依於楞伽經四種禪之說而來;又肇啟中國禪宗之菩提達磨,雖即禪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中之達磨多羅禪師,然其所傳之如來自性清淨禪即是基於楞伽經所說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稱為楞伽師,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論影響,提倡一行三昧之說,至六祖慧能方以金剛般若經為正宗;蓋彼時楞伽經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離之故。至中唐以後,盛行拳拳棒喝之機法,禪之意義擴大,不必靜坐斂心才是禪,即搬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亦可稱之為禪。
要之,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於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為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於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為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外加學問修證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之創設。尊宿、大眾於一定之規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為大眾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為眾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多遺有語錄,成為後世禪徒習禪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禪門師資承襲圖、祖堂集卷十七、卷二十、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五燈會元、禪門寶藏錄卷上、卷中、八宗綱要卷下、朝鮮禪教考、日本禪宗史要、禪學思想史、日本佛教要覽〕(參閱「五家七宗」1128) p6455
又作禪宗九山、九山門、九山禪門。朝鮮新羅末期,九名新羅僧先後來華學禪,返國後開創九禪剎,總稱禪門九山。其所屬之宗名,古稱禪寂宗,後稱曹溪宗。(一)迦智山派,道義於新羅宣德王五年(784)來唐,居止三十七年,從馬祖道一之門人西堂智藏習南宗禪,歸國後於全羅南道長興郡迦智山寶林寺弘揚南頓之旨,門弟子有英惠、清奐等八百餘人。
(二)實相山派,洪陟於憲德王(809~825)時來唐,嗣西堂智藏之法。歸國後,於興德王三年(828)開創本派。本山即全羅北道南原郡智異山實相寺,門弟子有秀徹、片雲等。
(三)闍崛山派,梵日於興德王六年來唐,從馬祖之門人鹽官齊安、滄州神鑑習法。文聖王九年(847)歸國,於江原道江陵郡闍崛山崛山寺創立本派,為禪門九山中門庭最盛之一派,門弟子有朗圓、朗空等。
(四)桐裏山派,慧哲(又作惠哲)於憲德王六年來唐,師事西堂智藏。神武王元年(839)歸國,於全羅南道谷城郡桐裏山開創泰(太)安寺。門弟子有道詵、如大師等數百人。
(五)聖住山派,無染來唐後,於終南山至相寺學華嚴,後受馬祖之弟子麻谷寶徹印可。文聖王七年歸國,住於忠清南道保寧郡聖住寺,撰「無舌土論」以宣揚宗風。門弟子有圓藏、靈源、玄影等二千餘人。
(六)師子山派,道允於憲德王十七年來唐,從南泉普願習禪法。文聖王九年歸國,住於全羅道雙峰寺。其弟子折中於江原道原州郡師子山創建法興寺。
(七)曦陽山派(又作羲陽山派),智詵初從梵體習華嚴之學,後從四祖道信之玄孫惠隱習禪。於慶尚北道聞慶郡羲陽山鳳嚴寺開創本派。門弟子有性蠲、敏休、楊孚等數百人。
(八)鳳林山派,玄昱於憲德王十六年來唐,受馬祖之門人章敬懷暉之印可。歸國後,於慧目山開創高達寺。於景文王八年(868)示寂後,其弟子審希(855~923) 於慶尚南道昌原郡開創鳳林寺,久之蔚成一派。
(九)須彌山派,利嚴於真聖王七年(894)來唐,受洞山良价之弟子雲居道膺之印可。孝恭王十四年(911)歸國。奉高麗太祖之命,於黃海道海州郡須彌山開創廣照寺。門弟子有處光、道忍等數百人。〔禪門九山來歷(金包光)、朝鮮佛教通史、朝鮮禪教史、朝鮮仏教の寺と歷史(鎌田茂雄)〕 p6471
韓國佛教最重要之宗派。為朝鮮高僧知訥集古代禪宗之大成所形成的宗派。為今日朝鮮佛教之主流。目前,朝鮮之名剎,幾乎都歸屬此宗。所依經典為《金剛經》、《傳燈法語》。本尊是釋迦牟尼佛。宗祖為道義國師。宗旨係以釋迦世尊「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風範為根本精神,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傳法度生」為立教目標。
此派的宗祖道義國師,其實是被追奉的。他在新羅時代首將南頓禪傳入新羅,曾於全羅南道長興郡創建九山禪門之一的迦智山寶林寺。
此派事實上的宗祖,是與義天並稱為高麗佛教雙璧的知訥(又號「佛日普照」,1158~1210)。知訥曾設修禪社於曹溪山(全羅南道順天郡),接化大眾,乃使高麗禪宗有重大發展。他頗重視《金剛經》、《六祖壇經》、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及《大慧語錄》。曾撰《真心直說》、《法集別行錄并入私記》、《圓頓成佛論》、《看話決疑論》、《念佛要門》等書。書中論及頓悟漸修、定慧雙修、禪與華嚴、禪與念佛的融合等問題。朝鮮的禪宗,直到知訥,才發展出迥異於中國、日本的獨特禪風。
李朝‧太宗七年(1407),朝鮮佛教的十一宗被統合為七宗。禪宗為其中之一。世宗六年(1424),又統合七宗成為教、禪二宗。宣祖二十五年(1591),日本豐臣秀吉發兵入侵朝鮮,幸賴西山大師(清虛休靜)率義僧軍一千五百名退敵。師所撰之《禪家龜鑑》、《禪教釋》等書,長久以來,一直是曹溪宗之指南。世宗之後,朝鮮之禪、教二宗,由於西山休靜的影響,乃統合成曹溪一宗,以迄今日。今日之曹溪宗徒(甚至朝鮮佛教),絕大部分都是休靜的後裔。
在日本佔領朝鮮期間,曾有由日本曹洞宗統領朝鮮佛教的提議,而抵擋此議的,正是曹溪宗。
朝鮮獨立後,即使排佛政策極為強烈的李承晚政權,對曹溪宗也有支持的舉動。各宗並立之後,曹溪宗仍是朝鮮境內最大的宗派。依據韓國文化公報部在1971年的調查,此宗寺院有一三一五所,僧侶一萬三千人,信徒約四百五十萬人。僧尼之中,到台灣之各大學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留學者,不乏其人。
二十世紀下半葉,曹溪宗之總本山設在曹溪寺。此寺位於韓國漢城巿鍾路區。1910年,海印寺住持李晦光於北漢山創建覺皇寺為朝鮮佛教的據點。日本統治時期,該寺改稱太古寺。1929年,日本政府為統一朝鮮佛教教團,制定「禪教兩宗」的宗憲,設置中央教務院於該寺。1941年,寺址移至漢城。在1955年佛教淨化運動時,改稱曹溪寺。
朝鮮與日本佛教一樣,都屬於中國的漢語文化圈系統。不過,朝鮮佛教雖然受到中國佛教不小的影響,仍然具有獨特的朝鮮風格。
〔佛教的傳入〕 朝鮮之有佛教,開始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時代,是由中國傳入的。西元372年,前秦‧苻堅派遣僧侶順道等人攜佛像與經書贈予高句麗。374年又有阿道來朝鮮。翌年高句麗朝廷為順道建肖門寺,為阿道建伊弗蘭寺。
高句麗在佛教傳入之後,於393年在平壤創建九寺,396年,來自中國的弘法僧曇始,攜來經律典籍數十卷。其後又有慧慈、曇徵、慧灌等僧到該國,主要傳播三論宗。
384年印度僧人摩羅難陀自東晉來朝鮮,翌年於漢山建立佛寺,並度僧十人。此為百濟佛教之濫觴。其後,526年沙門謙益赴印度求法,返國後弘傳《五分律》。541年百濟朝貢梁朝,求取《涅槃經》等經典及工匠、畫師。當時所造,至今仍存的百濟佛教遺品、遺蹟有︰定林寺址的石造五重塔、丈六石佛;忠清南道瑞山郡的磨崖石佛群;全羅北道益山郡彌勒寺址的石塔。
百濟文化對日本產生頗為強烈的影響。538年百濟首贈佛像、經論典籍予日本,其後有曇慧、慧聰(將佛舍利等物傳入日本)、觀勒(三論學大家)等百濟僧相繼赴日,他們不僅帶去佛教,也將天文、地理等學傳到日本。
新羅佛教的發展與高句麗、百濟不同,它是朝向獨特的護國佛教而發展的。相傳西元五世紀前半葉訥祇王(第十九代)時代,沙門墨胡子(一說為阿道)自高句麗抵新羅一善郡毛禮家。這是新羅佛教的發端。但依據正式的說法,新羅佛教開始於527年法興王時代。在法興王之後的真興王時代,新羅佛教逐漸地被強化成護國佛教。真興王553年,慶州最大的寺院皇龍寺開始興建。皇龍寺九層塔成為護國佛教的象徵。而護國佛教的思想基礎,則肇基於圓光所宣說的「世俗五戒」。花郎即根據圓朮「世俗五戒」及彌勒信仰組織成一以訓練國家有為青年為目的的集團,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付出相當大的力量。
新羅學僧除圓光之外,另有慈藏等人。慈藏於636年入唐,為新羅帶來了五台山佛教。慈藏創建的寺院有月精寺、通度寺。新羅最古老的寺院為興輪寺、芬皇寺(以慈藏等人曾住過而聞名)、四天王寺。
〔統一新羅的佛教〕 朝鮮半島統一後,自670年起百餘年間是新羅佛教的最盛期。其間代表性的佛教學者為元曉與義湘。元曉是一毀戒還俗的民眾思想家,其著述就質就量而言均極為傑出,對中國佛教也有不小的影響。其思想以朝鮮佛教教理上的特質為主,超越新羅與朝鮮民族的界限,具有普遍性。
義湘曾入唐師事智儼,返國後創建浮石寺,為朝鮮華嚴宗的開祖。與義湘有關的寺院,除了浮石寺之外,另有義湘講《華嚴經》的華嚴寺,及其所創的洛山寺。
淨土信仰(包括彌陀信仰、彌勒信仰、觀音信仰),也自七世紀後半葉文武王時代開始流行。曾為淨土經典撰寫註疏的有︰元曉、義湘、大賢、憬興、圓揖人。其中,大賢有朝鮮瑜伽祖師之稱,憬興與元曉、大賢併稱為「新羅三大著述家」,圓插箭唐朝是一唯識學者。新羅淨土教對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淨土教也頗有影響。
但是,新羅在經過百餘年的統一之後,再度進入世局動亂、社會不安的局面。此時主張確立自己主體性的實踐佛教(禪宗)傳入。當時傳入的禪宗大部分為唐‧馬祖道一的系統。入唐學禪的新羅僧為朝鮮佛教開創了九山禪門。新羅時代留存至今的佛教遺蹟,以創建於七世紀半葉景德王時代的佛國寺與石窟庵較為著名。
〔高麗的佛教〕 在整個朝鮮佛教史中,變化最大的是高麗時代。此時的變化影響了朝鮮佛教的發展方向。九山禪門之一的桐裏山門二世道,是高麗建國的預言者,在當時相當活躍,甚獲太祖信任。因此,佛教被奉為國家宗教,受到保護。寺院擁有王室捐獻的廣大寺領,經營商業及高利貸業。僧侶與教團由僧錄司管理,確立僧科制度(即通過國家考試及格始可為僧)。舉行八關齋會(八齋戒)及燃燈會等佛教法會。並進行兩次《高麗大藏經》的刊行。第一次是顯宗至文宗時代所刊行的《初雕大藏經》,以及義天續刊的《續藏經》;第二次設置大藏都監,從1236年至1251年之十六年間完成《再雕大藏經》。版片現保存於海印寺。此《高麗大藏經》校訂嚴謹,擁有極高的世界性評價。
此時華嚴學僧均如正進行華嚴教學的復興,成立了不同於中國、日本,具有朝鮮特性的華嚴思想。在天台教學方面,首先有十世紀後半葉由諦觀所撰的《天台四教儀》一書問世,後有十一世紀後半葉義天成立天台宗。義天是高麗佛教的代表學僧,不僅刊行《續藏經》,且編纂《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義天錄》)、撰著《圓宗文類》等書。禪宗方面,有由知訥成立的曹溪宗。知訥開創松廣山吉祥寺,並以該寺為朝鮮禪的根本道場。九山禪門在高麗時代晚期,統合於曹溪宗。除此之外,一然著史書《三國遺事》,覺訓撰《海東高僧傳》,皆具史料價值。
〔李朝的佛教〕 由於李朝強烈的排佛崇儒政策,所以李朝佛教史可說是衰退的歷史。尤其是太宗、世宗時代的強行排佛政策,再加上燕山君暴虐的彈壓,以致佛教在當時完全屈居於儒教之下。但是此時朝鮮仍出現不少高僧。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西山大師休靜及其弟子泗溟大師惟政。1592年壬辰倭亂(文祿之役)時,休靜以八道都總攝的身份號召全國僧侶奮起抗戰,惟政在桐華寺設嶺南都總攝(總指揮所),親自指揮義僧軍。休靜、惟政兩僧成立救國先鋒,充分發揮護國佛教的傳統精神。
此時朝鮮開始區分僧侶為理判僧或事判僧。此外,許多以朝鮮文字書寫的佛教書籍也陸續出版。屬於李朝時代所建的佛教遺蹟有︰世祖(第七代)時代大事修造的法住寺。
〔現代的佛教〕①1876年朝鮮與日本締結修好條約後,日本所有宗派幾乎都開始在朝鮮從事布教。1911年朝鮮總督府(於1910年由日韓合併設置)發布「寺剎令」,制定三十本山(後改為三十一本山)。1945年八月十五日朝鮮獨立,否定日本佛教之支配。六‧二五動亂(即朝鮮戰爭、韓戰)期間,許多寺院被燒毀。停戰後,韓國佛教正式的朝向自立之道。現在韓國佛教有曹溪宗及其分派太古宗,以及圓佛教、佛入宗、真覺宗等許多被視為新興佛教的小教團。
◎附一︰二十世紀的朝鮮(南韓)佛教宗派表
(1)大韓佛教曹溪宗︰韓國現代佛教中,勢力最大的一派。總部設在漢城。此宗創始者為十三世紀初的普照國師知(智)訥。
(2)太古宗︰為曹溪宗的分支,以帶妻僧為中心的佛教宗派,總部設在漢城。
(3)圓佛教︰少太山創始的新宗派。總部設在全羅北道裡里巿。為新宗派中勢力最大的一派。
(4)真覺宗︰孫珪群所創,總部設在漢城。
(5)元曉宗︰總部設在慶北月城郡。
(6)韓國天台宗︰朴準東創立於1946年,1967年始獲文教部認可。總本山位於忠清北道丹陽郡救仁寺。教義著重救濟萬民,重視觀音信仰,並強調僧俗一體的信仰形態。
(7)法華宗︰金慧宣創立於1945年。其宗旨是奉持《妙法蓮華經》。
(8)佛入宗︰法華宗的分派。由於教理觀點的分歧,乃自法華宗分出。宗主為李泓宣。以《華嚴經》、《涅槃經》、《金剛經》、《起信論》等所說的覺佛知見為宗旨;修證法是以梵音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除了漢城崇仁洞的本部外,又在忠清、慶尚南北二道等地設有分部。
(9)大韓佛教法華宗︰本宗以高麗天台宗祖大覺國師(1055~1099)為宗祖,正覺慧日為中興之祖。1946年,正覺於漢城特別巿城北洞無量寺創立本宗。以《法華經》的「諸法實相,會三歸一」為宗旨。
(10)華嚴宗︰本部設在仁川巿新興洞,創立者為韓慧能。
(11)淨土宗︰本部設在漢城特別巿佛光洞。創立者是申宗煥。
(12)大韓佛教真言宗︰本部設於大邱巿南區大鳳洞。創立者為孫海峰。
(13)天台宗大覺佛教︰本部設在忠清北道丹陽郡永春面栢子里。教主是朴準東。
(14)大韓佛教龍華宗︰本部設在全羅北道金堤金山寺白虎山頂。
(15)彌勒正心教︰創立於慶州北道蔚山。
(16)龍華同乘會︰本部設在忠清南道論山郡豆馬面大南里。李成鎬所創。
(17)瑜伽密教︰李淑峰、李貞峰、李喜秀三人於1951年在天安邑月峰創建光明寺。1954年在漢城特別巿仁王山樓上洞創建龍雲寺,以之為本部。其後又在天安巿、天原郡等地設立支部。
此外,在所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統治下的北韓,其佛教發展較南韓遲緩。大致情形是在平壤曾建立佛教總務院,後改為佛教徒中央委員會,而一些具有歷史淵源的寺院,則被視為文化財而加以保護修復。
◎附二︰高觀如〈中韓佛教關係〉(摘錄自《中外佛教關係史略》)
中國和朝鮮的佛教關係,始於西元四世紀間,即朝鮮的三國(亦稱三韓︰高句麗、新羅、百濟)時代。前秦‧苻堅於建元八年(372)遣使及僧順道送佛像及經論至高句麗,高句麗王遣使答謝。越二年(374),秦僧阿道又至高句麗。翌年高句麗興建肖門寺及伊弗蘭寺供順道和阿道居住。是為朝鮮佛教之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但在這以前,高句麗也有個別崇奉佛教並與中國佛徒相往還的人士,如《高僧傳》卷四載有東晉名僧支遁(314~366)與高麗道人書,稱述剡縣(今浙江嵊縣)仰山竺潛(法琛)的風範。這顯示了中韓民間佛教的來往關係早已存在。宋末齊初時,高麗僧道朗來至敦煌,從曇慶受學三論,並在中國諸方遊化;後來於齊‧建武中(494~497)至江南,住鍾山草堂寺,又登攝山,嗣法於黃龍(今吉林地方)法度,傳羅什的三論之學。時江南盛弘《成實》,名師輩出,道朗則宣揚三論,非難《成實》,名士周顒也從他受學。天監十一年(512)梁武帝乃遣僧正智寂、中寺僧懷、靈根寺惠令等十師詣攝山,從朗諮受三論大義。梁武帝也因此捨《成實論》,依大乘義撰作章疏(見《高僧傳》〈法度傳〉)。這顯示了早期高麗學者對中國佛教的貢獻。
另在朝鮮西南部的百濟方面,據《三國史記》卷十八說︰百濟枕流王元年( 384,東晉孝武帝太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由東晉來到百濟,翌年在國都漢山創立佛寺,度僧十人,為百濟佛教之始。自是以後,佛法漸興。梁武帝大同七年(541),百濟遣使至梁求請《涅槃》等經及工匠等(見《梁書》卷五十四、《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當時百濟佛法殷盛,「僧尼寺塔甚多」(見《周書》卷四十九)。
朝鮮東南的新羅地區,佛教傳入也較早,並早有新羅僧人來中國參學。梁武帝於太清三年(549)遣使偕同新羅學僧覺德送佛舍利至新羅國,新羅真興王親率百官奉迎於興輪寺。嗣後陳文帝於天嘉六年(565)又遣使與僧釋明觀等往新羅國通好,並致送釋氏經論千七百餘卷(《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隋代統一中原,大興佛法,在全國諸州建舍利塔,廣申供養,時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也向隋朝請得舍利還至本國起塔供養(《廣弘明集》卷十七)。其時三國在中國留學的僧人甚多,其中沙門玄光,新羅人,來隋觀光,志求禪法;曾登衡山,謁見慧思,密受法華安樂行門,得慧思印可;從那以後移錫江南,得本國舟舶,載返熊州翁山,卓錫結茅,乃成梵剎,化導甚眾(《宋高僧傳》卷十八)。沙門波若,高句麗人,陳末隋初,來江南遊方參學,隨後入天台山,向智者求授禪法,在天台華頂曉夜行道,影不出山十有六載,後於國清下寺示寂(《續高僧傳》卷十七)。沙門圓光,本姓朴,新羅人,年二十五,乘舶來金陵,聞莊嚴寺旻公弟子講說,乃發道心,啟請陳帝︰願歸佛法,奉勒為之落髮,並受具戒。此後,遊歷講肆,領受微言,於《成實》、《涅槃》三藏教典,廣事披習。嗣遊虎丘山,為信士開講《成實》、《般若》,聽者欣領,皈者日眾。隋‧開皇中,又到長安,宣講《攝論》,聲譽更廣。其本國聞之,啟請還歸︰隋帝敕厚加勞問,令歸故國。光返國後,朝野歸敬,化緣甚廣(《續高僧傳》卷十三)。沙門安弘(一作安舍),新羅人,於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來中國求法,並邀同于闐沙門毗摩羅真諦及農伽陀兩僧返回本國,齎回《楞嚴》、《勝鬘》二經及佛舍利等。沙門智明,新羅人,於陳後主至德三年(585)七月來陳求法,留學十七年,於隋‧仁壽二年(602)九月隨其國使上軍返歸本國,受國王尊敬,奉為大德。沙門曇育,新羅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來隋求法,至煬帝大業元年(605)三月隨其國使惠文返國(均見《三國史記》〈新羅本紀〉)。高僧慧灌,高麗人,在隋嘉祥寺吉藏門下,精研三論,後返本國,轉赴日本,住元興寺,盛弘三論,為日本三論宗開祖(《元亨釋書》卷一)。當時朝鮮三國來華留學沙門人數眾多,隋朝廷對他們都親切接待,並延聘名德學者為他們講授。據《續高僧傳》卷十三、卷十五說︰釋神迥、釋靈潤,先後於大業十年(614)奉召入鴻臚寺,敷講經論,教授三韓學人。可以想見當時來學的盛況。
其時三國對於中國佛教和文化嚮往甚殷,初唐‧武德八年(625),高麗榮留王派人來求佛法(《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後至開元二十六年(738),新羅國還表請派人來中國學問經教(《舊唐書》卷一九九上)。尤其是七世紀後期,朝鮮在新羅統一時代,與唐友好來往更為密切。據《三國遺事》卷五記載︰新羅‧孝昭王元年(唐中宗嗣聖九年,692),興建寶德寺,專為唐國祈福。而在唐楚州(江蘇淮安)以北,今江蘇、山東沿海一帶,且多有新羅坊、新羅院。可以想見當時新羅入唐僧伽之多。因之在七世紀唐僧西行求法的熱潮中,新羅沙門也多相偕前往,如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即列有新羅、高麗僧八人。
唐代佛教各宗次第形成,而新羅、高麗學僧在諸宗中也英才輩出。首先是三論宗方面,有高麗沙門道登,於貞觀二年(628)來到長安,繼慧灌之後,從嘉祥寺吉藏受傳三論幽旨,後赴日本,住元興寺,暢演空宗(《本朝高僧傳》卷七十二)。
在慈恩宗方面,有神昉,新羅國人,早年入唐遊學,請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賢所推重。貞觀十九年(645)夏六月,他奉召入弘福寺,參與玄奘譯場,任證義大德。此後即隨侍玄奘,譯經受學,在大慈恩寺《大毗婆沙論》的翻譯中任筆受,最後於玉華宮寺《大般若經》的譯出時任綴文,始終參與其事,為奘門四上足之一。著有《瑜伽》、《唯識》等論疏記(均佚)。圓測,原為新羅王孫,自幼出家,慧解煥發,於貞觀初年來長安,唐太宗愛其明敏,賜以度牒,令住元法寺,學通《毗曇》、《成實》。貞觀晚年,玄奘三藏西遊返國,一見如舊,遂從受學,通達《瑜伽》、《唯識》諸論,後被召為西明寺大德。圓測門下突出的新羅學者,有勝莊和道證。勝莊早年入唐,後為唐京大薦福寺大德,晚年參與義淨譯場任證義。著有《最勝王經疏》、《梵網經述記》、《成唯識論決》、《雜集論述記》、《大因明論述記》等。道證長期從圓測受學,於武周‧長壽二年(693)由唐齎天文圖返國。著有《成唯識論綱要》、《成唯識論要集》、《辯中邊論疏》、《因明理門論疏》、《因明理門論述記》、《般若理趣分疏》等。又新羅沙門順璟,在本國習法相大乘,傳得玄奘的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不定量,於乾封年中(666~667),因其本國來使附至長安,時玄奘已逝世二年,窺基見之,盛加賞讚。璟尚著有《法華經料簡》、《唯識論料簡》、《因明正理論鈔》等。又新羅興輪寺沙門道倫,出自窺基門下,依窺基所撰《瑜伽論略纂》並參照其本國學者圓測、順璟、元曉諸說,撰《瑜伽論記》二十四卷。又新羅沙門智風、智鸞、智雄三人,於武周‧長安三年(703)入唐,在濮陽智周門下受學唯識,後赴日本,弘演法相宗義。又圓測的再傳弟子新羅‧太賢(一作大賢,出於道證門下),通才博學,尤精於唯識,遼東後進皆遵其明訓。他的著作有《華嚴》、《金剛般若》等經和《瑜伽》、《攝大乘》等論的《古迹記》以及《成唯識論學記》、《成唯識論決擇》、《瑜伽論纂要》、《起信論內義略探記》等書共四十二部,顯見其在弘傳玄奘唯識學方面的突出成就。他所著書並傳入中國。
在華嚴宗方面,有義湘(625~702),新羅雞林府人。天資英邁,弱冠出家,於龍朔元年(661),附唐使由新羅西歸之舶來長安,到終南山至相寺,從智儼學《華嚴》妙旨,時與賢首法藏同學,相與鑽研,著有《華嚴一乘法界圖》一卷。咸亨二年(671)還歸本國,在太白山創浮石寺,學徒雲集,被尊為東海華嚴初祖。至唐中宗嗣聖九年(692),法藏趁其弟子勝詮返歸新羅之便,由唐寄書與他,並托勝詮抄歸所著《華嚴探玄記》、《一乘教分記》等。當義湘受到法藏的記疏後,掩室探討,經旬方出,命其弟子勵志講習,並宣稱「博我者藏公,起予者爾輩」。成為中韓古德間弘傳《華嚴》的佳話。同時新羅僧元曉,精研《華嚴》諸經,著有《華嚴》、《楞伽》、《金光明》等經疏和《華嚴經綱目》、《法華經宗要》以及《起信論疏記》等。他的《起信論疏》等當時即已傳入中國,唐‧清涼澄觀曾於淮南向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見《宋高僧傳》卷五),即為元曉所著。
在律宗方面,有新羅沙門慈藏,以貞觀十二年(638)率領門人僧實等十餘人來到唐京參學,蒙敕慰撫,優禮有加。慈藏稟性慈濟,曾為四眾廣授歸戒。貞觀十七年(643)將欲回國,唐帝敕賜衣衲及諸綵緞。慈藏又於弘福寺為國設齋,並度八人;又以本國經像未全,在唐請得藏經一部並佛像等返國。是為朝鮮有大藏經之始。慈藏回國後,被敕為大國統,住芬皇寺,大興佛法。唐代道宣門下的新羅學僧甚多,所著戒律章疏當時盛傳於海東。
在禪宗方面,相傳新羅沙門法朗於貞觀年中入唐,從四祖道信受傳心要。法朗的新羅弟子信行(704~779),也渡海來唐,受學於長安唐興寺志空(神秀的再傳弟子)門下,後來返國弘傳禪法。據《景德傳燈錄》各卷所載︰南嶽懷讓的法嗣有新羅本如禪師。西堂智藏的法嗣有雞林道義禪師、新羅‧慧(哲)禪師和新羅‧洪直(一作洪涉)禪師。道義禪師,德宗建中五年(784)入唐,在唐三十七年,參見西堂智藏、百丈懷海,於穆宗長慶元年(821)返國,為海東迦智山第一祖(見《祖堂集》卷十七、《禪門寶藏錄》卷中)。慧(哲)禪師,元和九年(814)入唐,謁智藏於冀公山,並至西州浮沙寺披尋大藏三年,開成四年(839)還至新羅,在桐里山太安寺大開禪化。洪直禪師,為海東實相山第一祖(見《祖堂集》卷十七)。蒲州麻谷山寶徹的法嗣,有新羅無染禪師。他於長慶元年(821)隨國使王子昕入唐,詣南山至相寺聽講《華嚴》,又至洛陽佛光寺問道於如滿,後乃詣蒲州參寶徹,受傳心印。會昌五年(845)歸國,大闡宗風,門弟子二千人,成為聖住山派(見《祖堂集》卷十七、《禪門寶藏錄》卷上)。袁州仰山慧寂的法嗣,有新羅國五觀山順支(一作順之)禪師。他於大中十二年(858)隨國使泛海入唐,參仰山得法而歸,為新羅國溈仰宗的初傳(見《祖堂集》卷二十)。唐代先後由新羅來華學禪的僧人還有玄昱、覺體、道均(一作道允)、品日(一作梵日)、迦智、宗彥、大茅、彥忠、智異山、欽忠、行寂、清虛、金藏、清院、臥龍、瑞巖、大嶺、大無為、雲住、慶猷、龜山、慧雲等,高麗先後來華學禪的高僧有雪岳靈(一作令)光、道峰慧炬、靈金、慧洪等。以上新羅、高麗兩地禪師之中,有些語錄也選載在我國禪宗的《傳燈錄》中。此外唐末、五代先後由高麗來中國學禪的僧人還有不少。他們都學有成就,歸國弘傳。於此可見中韓禪學息息相通的親密關係。
在密教方面,新羅沙門明朗於貞觀六年(632)入唐學雜部密法,貞觀九年返國,創金光寺,為海東神印宗的開祖。又有新羅沙門惠通,也於當時入唐學密,麟德二年(665)歸國行化(均見《三國遺事》卷五)。又有新羅沙門明曉入唐求學密教,於聖曆三年(700)三月將欲還歸,請得《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一部一卷攜回本國(《開元釋教錄》卷九)。又有新羅沙門慧超,弱冠入唐,開元七年(719)金剛智東來,因師事之。後泛舶南海,經師子等國,歷五天竺,遍禮聖蹟,還過葱嶺,於開元十五年(727)返至安西,撰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又隨金剛智、不空受學密法,並入譯場,筆受譯經。建中元年(780)於五台山乾元菩提寺寫出《一切如來大教王經瑜伽三密聖教法門》,並述其祕義。前後五十四年,對於密教的傳弘頗多貢獻。同時又有唐僧義林,曾從善無畏學胎藏法,後赴新羅,弘布密教。
此外入唐遊學的新羅僧人,尚有沙門無相,原為新羅王子,於開元十六年(728)泛海來唐,玄宗召見,隸禪定寺。後入蜀謁智詵禪師,玄宗入蜀時曾迎入內殿供禮,於至德元年(756)示寂,年七十七(《宋高僧傳》卷十九)。沙門無漏,原亦新羅國王之子,泛海來唐,欲遊天竺,遠至于闐,後轉至賀蘭山,結茅棲止。肅宗徵召不起,後命郭子儀往諭始來,於內寺供養,未遂歸山,遂乃示寂(《宋高僧傳》卷二十一)。新羅高僧地藏,原為新羅王族,於中唐時渡海來華,至池陽(今安徽青陽)九子山(今稱九華山)中,宴然獨坐,一區善信,悉皆宗仰。以貞元十九年(803)告眾示寂,尸坐石函中,越三年未腐,群尊之為地藏菩薩示現。其山因被稱為地藏靈蹟(《宋高僧傳》卷二十、《九華山志》等)。
朝鮮在高麗王朝時,佛法仍很興盛。據《佛祖通載》卷十八記載︰杭州永明寺智覺延壽撰《宗鏡錄》一百卷及詩偈賦詠千萬言,傳至海東,高麗光宗王覽師言教,遣使致書敘弟子禮,並致送金縷袈裟、紫晶數珠、金澡罐等。高麗禪師智宗等三十六人,也先後來到吳越,親承印記,歸國後各化一方,盛傳法眼禪法。當時,中國在唐武宗毀滅佛教及唐末五代戰亂之後,佛教典籍頗多散佚,而高麗國保存中國典籍甚多。四明沙門子麟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往高麗、百濟等國求天台教籍,受到高麗國的接待,並遣使李仁日送師西還吳越(《佛祖統紀》卷二十二)。嗣後吳越王錢俶又因天台義寂之言,於宋‧建隆元年(960)遣使致書以五十種寶向高麗求取教典。翌年(961)高麗光宗王遣僧諦觀奉諸教籍來到吳越,而親聞義寂講授教觀法門,心悅誠服,遂禮以為師,留居螺溪門下十年,即在當地示寂,著有《四教儀》一卷,為台宗名籍。同時台宗第十六祖寶雲義通,原為高麗國人,受具後學《華嚴》、《起信》。晉‧天福(936~943)時(一作漢周之際)來中國,初遊天台雲居德韶門下,次從螺溪義寂受業甚久,精通一宗圓頓之學。當其欲由四明法舶回國,郡守錢惟治(吳越王俶之子)延問心要,又請為菩薩戒師,留在當地弘法。從此義通在浙東弘揚教觀幾二十年。台宗的知禮、遵式都出在他的門下,受業的學人很多,宋‧端拱元年(988)圓寂,終年六十二歲。
宋初在成都新雕大藏經板完成。印出後,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高麗成宗王遣僧如可齎書來請大藏經,太宗即命贈予,並賜如可紫衣(《宋史》卷四八七)。淳化元年(990),高麗又遣使韓彥恭來宋,請求佛經,得到新印的大藏一部,翌年四月齎歸。高麗成宗王親自迎入內殿,邀僧開讀,並下令大赦。同年十月,又遣翰林學士白思柔來謝所贈經典(《高麗史》卷三)。真宗乾興元年(1022),又付高麗國使韓祚齎歸佛典一藏(同史卷四)。另在中國北方契丹,官版大藏經也於遼興宗(1031~1054)時新雕完成,至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以新印的契丹藏一部贈送高麗國,時高麗文宗王備法駕迎於西郊(同史卷八)。此後遼‧壽昌五年(1099)、乾統七年(1107),遼使蕭朗、高存壽先後至高麗,每次均以契丹藏經相贈(同史卷十一、卷十二)。當時高麗和宋、遼兩朝都友好交往。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夏四月,高麗文宗王以宋帝節日,設齋於東林、大雲二寺為宋帝祝壽。元豐六年(1083)春三月,高麗文宗又命太子奉迎宋朝大藏經於開國寺,仍設道場祈願(同史卷九)。同年高麗文宗病歿,宋神宗詔明州修浮屠供一月,並遣使左諫議大夫楊景略等前往高麗祭奠、吊慰,並聚僧徒,設道場於文宗靈殿(《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史》卷九)。可見當時兩國在佛教關係上的親切。
高麗僧義天,原為高麗文宗第四子,年十一出家於靈通寺,習華嚴教觀,後被封為祐世僧統。於宋‧元豐八年(1085)率弟子壽介等來華求學佛法,並獻贈經像,宋哲宗引見,令居啟聖寺。時中國賢首章疏久已逸失,幸得義天持來,得以復傳。義天又從天竺寺慈辯受傳天台教觀,依靈芝元照為說戒法,並受傳所著《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等。更遊佛隴,禮智者塔。於元祐元年(1086)齎同所請得的經書一千餘卷,隨其國使還歸高麗,大弘賢首、天台的教法,並奏請將所得經書悉皆刊行。又以金書三譯《華嚴經》一八0卷寄贈錢塘慧因寺。慧因寺特地建閣藏之,因此俗稱慧因寺為高麗寺。元祐三年(1088)淨源在慧因寺圓寂,義天還遣壽介來宋,於其塔前供養。義天著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圓宗文類》、《大覺國師文集》等。
中國元朝以高麗僧人善於書寫金字經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遣使往高麗國徵寫經僧,時高麗僧統惠永率領寫經僧一百人入元都,寓慶壽寺,用泥金寫大藏經。惠永又在萬安寺講《仁王經》。翌年金字大藏經寫畢,元帝贈與甚厚,遣使送還本國。後至成宗大德元年(1297)、六年(1302),元帝又遣使往高麗徵寫經僧。大德九年(1305)元使忽都不花又至高麗,仍選僧百人偕往元都。至大三年(1310)、至順三年(1332)高麗均遣使來元贈送畫佛(《高麗史》卷三十至卷三十六)。可見當時高麗佛教的經像書畫,很受中國方面的珍重。
其時,元‧中峰明本在天目山弘揚禪法,元駙馬高麗王子太尉沈王王璋,於延祐六年(1319)九月齎御香紫衣入天目山,向明本諮決心要(《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同時杭州慧因寺沙門盤谷,博通經史,駙馬高麗沈王聞師盛名,具書於慧因寺請講《華嚴》大意(《大明高僧傳》卷一)。其時江南禪僧紹瓊於元‧大德八年(1304)泛海去高麗,高麗王迎請於壽寧宮演說開示,高麗僧圓明、沖鑒從受禪法,並施行百丈清規,教化甚盛。
其時高麗沙門來中國求法的,有禪僧普愚(1301~1382),於至正六年(1346)入元,居燕京大觀寺,訪求知識,翌年至湖州霞霧山見石屋清珙,蒙授心印,傳衣表信。普愚由江南回到燕京時,元順宗請他於永寧寺開堂說法,賜金襴衣,至正八年(1348 )東還高麗弘化。又有高麗禪僧慧勤,於至正八年入元,詣燕京法源寺參梵僧指空,嗣往江南參平山處林,即蒙印可;又朝禮普陀山,訪育王寺悟光、雪窗、無相、枯木榮等;更登婺州優龍山參千巖元長,許以入室,受傳心法;返燕京時,順宗詔令住廣濟寺,贈與甚厚;繼而仍訪諸名山,於至正十八年(1358)還高麗國,大弘教化,受尊為王師。又有高麗禪僧千熙,於至正二十四年(1364)航海入元,尋訪知識,在聖安寺參謁萬峰時蔚得法返國,盛傳中峰的禪法,受尊為國師。又有高麗禪僧自超,於至正十三年(1353)入元,詣法源寺及法泉寺參指空和慧勤,更遊南北叢林,歷訪禪宿,學業大進;回到燕京再見慧勤,留居數年,受傳心法,至正十六年歸國弘法。這時中國元亡明興,朝鮮李氏王朝也代高麗王朝而興起,自超以禪學受到朝鮮太祖的崇敬,並被奉為王師。
明清以來,中韓兩國佛教間雖無特殊可記的大事,但在這一期間,朝鮮佛教中出現的儒釋會通、禪淨兼修、教禪一致等風氣,在中國佛教界也大致如此。可見中韓兩國佛教徒的關係,從古到今都是親密的。
〔參考資料〕 《海東高僧傳》;《三國遺事》;《中華海東佛祖源流》;《朝鮮寺剎史料》;杜繼文主編《佛教史》;愛宕顯昌著‧轉瑜譯《韓國佛教史》;李能和《朝鮮佛教通史》;《日韓佛教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2});《東亞佛教概說》(《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6});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佛教の歷史的展開〉;金煐泰著‧沖本克己監譯《韓國佛教史》。
新羅禪僧。朝鮮九山禪門中之桐裏山派開祖。又作惠哲、慧哲。慶州人,俗姓朴。字體空。嘗於浮石寺學華嚴,二十二歲受具足戒。憲德王六年(814)入唐,參謁西堂智藏(馬祖道一的法嗣),傳其心印。後至西州浮沙寺閱藏經三年。神武王元年(839)返國,於桐裏山(全羅南道)開堂宣揚宗風,學徒雲集,蔚然而成桐裏山派。景文王元年示寂,世壽七十七。諡號「寂忍禪師」,塔名照輪清淨。弟子有道詵、如大師等數百人。
〔參考資料〕 《朝鮮金石總覽》卷上〈武州桐裏山大安寺寂忍禪師碑頌並序〉;《祖堂集》卷十七;《景德傳燈錄》卷九。
朝鮮天台宗開祖。高麗文宗之第四子,俗姓王,名煦,字義天。為避宋哲宗之諱,故以字行。又稱祐世僧統。年十一,從靈通寺爛圓剃度出家,研修華嚴教學。宋‧元豐八年(1085)入宋,從有誠、淨源學華嚴;復隨從諫習天台,且依元炤習律;又從宗本、了元學禪。三年後歸國,攜回千餘卷經典章疏。
其後,師主持興王寺寺務之外,另設教藏都監,搜集宋、遼、日本諸國章疏,共達四千餘卷,並刊行《高麗續藏經》。後移海印寺,並開創國清寺,作為天台宗根本道場。肅宗六年,示寂於總持寺,世壽四十七。諡號「大覺國師」。著有《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圓宗文類》、《釋苑詞林》、《大覺國師文集》等書。門下有教雄、戒膺、惠素等數百人。
◎附︰里道德雄著‧余萬居譯〈義天〉(摘錄自《東亞佛教概說》第一章第三節)
據說,義天踏上歸國旅途之前,曾往拜別天台山智者大師塔,呈獻一紙發願文,立誓盡瘁於海東的傳教。然而,義天在中國的參訪活動並未止於天台的大悟那一時期。據傳,他曾歷訪契嵩、了元、懷璉、慧琳及元照等各宗高僧、學僧五十餘人。義天的入宋留學雖在一年又四個月的短時日裏便告結束,但是在那有限的光陰裏,他卻能把天賦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天台為中心而完成了諸宗兼學的心願,且將其所學帶回朝鮮。其入宋的重要意義在此。宣宗三年五月,義天隨著故國的入宋朝貢使節團回國,同時攜回釋典及經書共千卷,回國後入住興王寺。據傳,義天回朝時的場面盛大空前。
義天的主要業績有兩項︰其一為確立天台宗於海東,其二為編纂並刊行《續藏經》。現在,我們分別地來談談這兩件事。
義天入住大興王寺後,立即著手整理其自宋土攜回的諸經,設置大藏都監一職,使之掌理。他想蒐集《高麗藏經》中未曾收錄的諸經、章疏,以便刊行。為此,他還特地寫信到遼國和日本去,慫恿其捐贈逸書。《新編諸宗教藏總錄(義天錄)》可能就是當時蒐集成果的目錄,其中所載的論書多達一0八五部,共五0四八卷,可知其規模的龐大和集書的徹底。
可惜這麼多論書似未悉數出版。據推測,出版未及半數之前就已中廢。事實上,其中足堪證實曾經問世的書籍僅有十三部而已。有的學者甚至一口咬定,除此十三部之外,其實未曾有過其他論書的刊行。但,縱使僅僅刊刻發行極少的書,《義天錄》的資料價值還是很高。原因是︰這一本目錄列有現已散佚的書名甚豐。至於《續藏經》的刊行時期雖已難考,目前最有力的說法是起自宣宗三年(1086)或再遲了一年的宣宗四年。
《續藏經》中,義天未曾編入任何一篇有關九山禪門的章疏。今思其因,料想義天必有鑒於當時高麗佛教界的內訌而深痛其弊。那時,禪、教二宗始終偏執己見而相對壘,在自號為「高麗國傳華嚴大教沙門」的義天眼中,當時的禪家之所云者,定有許多令他不滿之處。他的立場又是以天台為宗,心中必定急欲確立一種新的禪,所以才會如此無視於九山。總而言之,義天的論說是朝著「二宗融會」之路進行的。對著教宗,他所倡的是基於華嚴教學的教禪一致;對著禪宗,他所言的是以止觀為根幹的天台學樞要。義天意圖藉此促進融合而拔去其執,進而形成一個以天台為中心的教界,發揚天台宗,給天台宗一個堅固的地位,使其成為禪宗的一派。
肅宗二年(1097)五月,義天入住開城的國清寺,並開講天台教義。國清寺的寺名當然是來自天台山,這是仁睿太后所建,本來就是為了義天的開教之需而立的寺院。開講之前,義天廣徵門徒。因為他的招募目標特別指向九山禪門。在其挖角之下,禪門起了一陣大恐慌,所受打擊匪淺。義天門下的德麟、翼宗、景蘭、連妙等,都是率領多數弟子來投的英才,傳說當時叢林衲子之中,歸宗天台者十有六、七,爾後,天台宗以國清寺為總山,統率著號稱「台宗六派道場」的南嵩、北嵩等六本山,繼續發展下去。
〔參考資料〕 《釋門正統》卷三;《佛祖統紀》卷十四、卷四十六;《釋氏稽古略》卷四;《高麗史》卷九十;高峰了州《華嚴思想史》;東國大學校佛教文化研究所編《韓國佛書解題辭典》。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