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不定名

[法相辭典(朱芾煌)]

如二種名中說。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不定教

我國古代佛教大德,在作教相判釋時所用之術語。茲分述如次︰

(一)南中三教之一︰指不攝於頓、漸之化儀,即於一經之初後,皆謂佛性常住。其化儀非漸進、非頓說,是為不定。《法華經玄義》卷十(上)云(大正33‧801a)︰「南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二)漸、(三)不定。(中略)別有一經,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華嚴經疏》卷一云(大正35‧508c)︰「南中諸師同立三教,謂於前漸頓加不定教。」

(二)天台化儀四教之一︰指得益不定之化儀,即謂於佛一音,聞者各得異解。據天台智顗所述,不定乃一音異解之義,於五味中通有之。智顗並為此立顯露不定、祕密不定二義。《法華經玄義》卷一(上)云(大正33‧683c)︰
「若論不定義則不然,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遊化鹿苑;雖說四諦生滅而不妨不生不滅;雖為菩薩說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斷;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當知,即頓而漸,即漸而頓。大經云︰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應問即遮,應遮即問。一時一說一念之中備有不定,不同舊義專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顯露不定。祕密不定其義不然,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雖復如此,未盡如來於法自在之力。」

此外,《八教大意》云(大正46‧769b)︰「同聽異聞互不相知名祕密教,同聽異聞彼彼相知名不定教。祕密不定名下之法,只是藏通別圓。佛世逗機一音異解,從化儀大判且受二名。」此謂佛以一音演說法,依如來不思議神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以得益不同故名顯露不定教。又如來之三輪不思議,為此人說頓,為彼人說漸,使各各得益而不相知。

〔參考資料〕 《法華經玄義》卷五(下);《法華玄義釋籤》卷一、卷二;《摩訶止觀》卷三之四;《摩訶止觀輔行》卷一之二;《金光明經玄義》卷下;《止觀義例》卷上、卷下。


[南山律學辭典]
二不定戒罪體

亦名:不定戒罪體

子題:二不定戒罪體但取生疑、不應爾如法治皆目吉罪、如法治

戒本疏‧二不定法:「今云房室私禮,俗所常行。而比丘無侶,獨一女人同處麤語,於三罪中令他疑怪。犯相難分,故言不定。何須禁者?出家遊棲,或入聚落,因事交涉,汙辱彼此,所損非輕,故宜須制。所以須取三罪疑事者,此之疑心,由來未制。故得從疑以為戒本。若取三罪,諸篇已結,何假此中方言最初?故毗跋律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說?』答云:『此未來中事,容有無實犯故。』四分云,坐既非處,生不信心。故知疑定也。(一﹑問無犯而制)問:『既無實犯,何須制者?』答:『三戒染分,外涉必多。故制生疑即是違戒。令諸不犯,用清道俗。』(二﹑約立治轉難)問:『不定不犯,文何說治?』答:『文言治者,自依篇聚。此戒罪體但取生疑。』(三﹑問生疑何犯)問:『既生疑心,犯何篇攝?』答:『犯吉羅也。』(四﹑約無名轉難)問:『七聚無不定名如何犯吉?』答:『七聚雖無,然不應爾,如法治,並吉羅攝故。』」  行宗記釋云:「初引毗跋律。未來中事,恐犯預制故。容無實犯,顯示不定故。次四分中,坐非處者,謂屏露也。不信心即是疑也。所疑雖不定,而生疑是定,即是戒家所防體也。五中,初問,躡前所引,以求制意。答中,初二句敘制緣。故下,次明正制。令下,顯制意。次難,以戒本云,我犯是罪,於三法中應一一治,則知有犯。答中,自依篇聚者,義鈔云,若實犯夷,自言犯者,落在前戒中治是也。三問,答中,定出罪名,即知不定約所疑事,故列在前;若取所犯,即歸下聚。四問,答中,律中凡言不應爾如法治,雖非聚名,皆目吉罪。以戒本云,如優婆夷所說,應如法治故也。」(戒疏記卷一○‧二一‧一一)


別眾食戒僧次請犯相

亦名:僧次請

子題:布薩處、上座

資持記釋云:「須布薩處,即知法者所居,以布薩是攝眾之法,請彼一人,則表眾集。自處不須者,即彼二處不相請送,與下俗舍不同。(事鈔記卷二三‧二二‧六)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先明別僧,即是僧次。五分,僧次請者,凡夫、聖人、坐禪、誦經、勸佐眾事,並為解脫出家者,得入僧次;唯除惡戒人。若言次第上座者,是僧次攝;又不知齊幾為上座,佛言,上無人者,皆名上座。以法取人,或言禪師等,是別請;若言禪師十人,便除法師律師,甄簡異故,不名僧次。十誦善生中,以羅漢法請人,不稱名字,猶名別請,為佛所訶,如訃請法中。」資持記釋云:「僧次中五分為三。初簡能受人。文列五種,並堪預數,不可揀擇。除惡戒者,疏云,僧次一種,必以淨戒為先,微犯憲章,不令受利等。準犯小罪即為所簡。若下,二﹑示僧次法又二,初正示。以下,顯非。以法取者,雖不定名,簡其所學,即非僧次。此謂雖通而別,非平等故。十誦下,三﹑引文證。彼云,有人請佛五百羅漢,佛言不名請僧福田,若能於僧中請一似像極惡比丘,猶得無量果報;與下增一意同。如下,指略,即下卷赴請篇。(事鈔記卷二三‧二四‧一二)


[法相辭典(朱芾煌)]
二種名

大毗婆沙論十五卷七頁云:復次名有二種。一、生名,二、作名。生名者:如剎帝利婆羅門等。作名者:如父母等所為立名。有說:生名者:謂初生時,父母等所立名。作名者:謂於後時,親友知識所為立名。復次名有二種。一、有相名,二、無相名。有相名者:如無常、苦、空、無我等。無相名者:如我、人、有情、意生等。若佛出世;則有相名多,無相名少。若不出世;則無相名多,有相名少。問:火名為是有相?為是無相?答:若云尸棄,是有相名。若云阿耆尼,是無相名。復次名有二種。一、共名,二、不共名。不共名者:如佛法僧蘊界處等。共名者:謂餘世間共所立名。有餘師說:無不共名。以一法,可立一切名,一切法,可立一名故;名皆是共。如共不共名,曾未曾名,亦爾。復次名有二種。一、定名,二、不定名。定名者:如蘇迷盧,大海洲渚等。不定名者:謂餘世間隨共立名。有餘師說:無決定名。所以者何?蘇迷盧等,邊方亦為作種種名。此方文頌,亦作餘名。如是說者;蘇迷盧等,有決定名。劫初成時,蘇迷盧等,名已定故。問:前劫壞時,一切失壞。今劫成已,誰傳彼名?答:有諸仙人,得宿住智,憶前劫事,復傳彼名。或劫初人,由法爾力,心想欻有彼名現前。問:諸所有名,為皆先有展轉傳說?為新立耶?答:蘇迷盧等諸名先有。餘名不定。或有新立。復次名有二種。一者、詮體,二者、詮用。詮體名者:如盆中果,舍中人等。詮用名者:如刈者誦者等。有說:詮體名者:如堅濕煖動等。詮用名者:如持攝熟長等。有說:詮體名者:謂諸惡等。詮用名者:謂莫作等。


不定心等

成唯識論七卷一頁云: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如彼卷一頁至五頁廣說。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