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包含此關鍵字的其餘詞彙

不善行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八十一卷七頁云: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阿含藏]
瞿曇不入胎

巴利本作 apagabbho bhavaj Gotamo 其意為:尊師瞿曇(是)離胎的(人)。除上述「無味」、「無恐怖」、「不入胎」外,巴利本另又列舉五項:非作業論者,即說不作身、口、意三惡行者。斷滅論者,即說斷滅貪、瞋、癡諸惡不善法者。厭嫌者,指厭惡身、口、意行種種惡不善法者。調伏者,即調伏貪、瞋、癡、種種惡不善法者。苦行者,即說燒盡身、口、意諸惡不善行者。參閱中阿含卷四師子經。  


黑冥報

黑冥報(kanha-vipāka)(巴),以黑色來表示惡行、不善行的報應;反之,白色則用以表示善行之善報。


十滅法

十滅法(dasa mijjaravatthūni)(巴),十種滅除由十不善行所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方法。


[阿含辭典(莊春江)]
不動處

1.指「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參看「淨不動道」、「必至不動」。2.在「有福處」(如人天界)與「無福處」(如三惡道)之外的業報往生處,如「因此受報有福處、無福處、不動處」,《增支部6集63經》只講到「福處」與「無福處」,沒有「不動處」之說,但《相應部12相應51經》說「若為善行者,其識往善,若為不善行者,其識往不善,若為不動行者,其識往不動」,相當的《雜阿含292經》譯作「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參看「無所有行」。


[佛光大辭典]
蛇行法

指行十不善,如殺生、偷盜、惡口、瞋恚等,凡身、口、意所作之十種不善行為。出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七,佛告諸比丘有蛇行法一語。其文載(大二‧二七三下):「何等為蛇行法?謂殺生惡行、手常血腥,乃至十不善業跡,如前淳陀修多羅廣說,彼當爾時,身蛇行、口蛇行、意蛇行。彼如是身口意蛇行已,於其二趣向一一趣,若地獄、若畜生。蛇行眾生,謂蛇、鼠、貓、狸等腹行眾生,是名蛇行法。」(參閱「十善十惡」468) p478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地獄得道

天台宗所立的論題。即論述身處八難處之一的地獄界,是否能聞法得道。大抵說來,感應之義遍通十法界,故若有得道之機,雖身處地獄界仍能聞法得道。如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云(大正10‧255c)︰「彼世界中地獄眾生遇斯光者眾苦休息得十種清淨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又如《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云(大正21‧643a)︰
「爾時婆藪從地獄出,將九十二億諸罪人輩尋光來詣娑婆世界。(中略)諸罪人第一首者名曰婆藪,汝今當知,世尊未出世時,此人造不善行入於地獄經歷受苦,汝不見耶,此華聚菩薩摩訶薩放大悲光,因此光明得從阿鼻大地獄出而來至此。」

天台家約乘、戒之緩急而判得道之機。就眾生對於戒(持戒)、乘(聞法)之不同態度,而分佛教徒為四類。此即︰乘戒俱急、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緩四種分別。此中地獄得道之人相當於第二句;即以其戒緩墮獄而以乘急聞法得道。《摩訶止觀》卷四(上)云(大正46‧39a)︰
「以事戒緩命終故,墮三惡道受於罪報,於諸乘中何乘最強﹖強者先牽,若析空乘強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三藏經乃可得道。(中略)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華嚴經作利根得道,是故佛說漸頓諸經,龍鬼畜獸悉來會座,即是其事。破事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

或說地獄身得道一由宿世乘急之因緣,二由佛、菩薩之赴應。如《法華玄義》卷四(上)謂菩薩以二十五三昧中無垢三昧之慈應地獄機緣,其文云(大正33‧722a)︰
「菩薩自破地獄諸垢時,句句皆有慈悲誓願,冥熏法界,彼地獄有若有機緣關於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動而能應之,如婆藪、調達示所宜身,說所宜法,彼地獄中,若有善機以持戒中慈悲應之,令離苦得樂,有入空機以生、無生慧等慈悲應之,令得真諦,有入假之機以無量慧慈悲應之,令得俗諦,有入中機以無作慧慈悲應之,令得王三昧。」

然依《大智度論》卷三十九所說,地獄眾生以重罪故不應得道。二說顯然有很大的出入。但《大智度論》卷十又云(大正25‧135c)︰「復次三惡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無。」此論意謂鬼畜得道者較多,相對地,地獄得道者較少,以少故言無,並非謂身處地獄全然不得道之意。

此外,《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十之二亦論地獄得道較人天得道殊勝,文云(大正46‧443c)︰「三惡得道良由有慧,見屬慧性故悟道甚疾,諸經不說三惡道中有慧性者,以少故耳。福德生天不悟道者良由無慧,故知帶見沈淪,縱墮三惡聞法易悟勝於人天。」

又,就法華列眾不列地獄,其故何在﹖依《法華文句》卷五所述,諸道苦樂是因於戒之緩急,能否見佛聞法則因於乘之緩急,而戒有粗細,故果報亦有優劣;同時,乘分大小,故所見所聞亦有權實之差別。至於無色諸天不來法華座,反列中陰,此乃一實乘緩、三權乘急之故。又地獄罪人不出法華會座,反列方等,亦因一實乘緩、三權乘急所致。


種姓制度

印度社會的階級制度。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觀察到在印度社會中,存在著一種因血統等因素而形成的特異制度,乃名之為caste(有血統、家世之義)。然而印度自古以來則稱此制度為瓦爾納(varṇa)。瓦爾納,原為「顏色」之義,當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時,以膚色顯示支配者雅利安人與被征服者原住民之區別,因此此語另有身分、階級之引申義,其後被使用為「種姓」之義。此外,亦有使用jāt或zāt以稱此制度者;此係從印度古代文獻所使用之jatī(出生之義)衍生而來,亦適合譯為種姓或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在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cātur-varṇya)制度已告成立。所謂四姓,即︰(1)婆羅門(brāhmaṇa)︰指祭司、僧侶階級,可為他人執行祭儀、教授《吠陀》聖典、接受布施。(2)剎帝利(kṣatriya)︰指王族及武士階級。其職責在於保護人民。(3)吠舍(vaiśya,一作毗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4)首陀羅(śūdra,或作首陀)︰指奴隸階級。即被前三階級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務前三種姓為義務。

此四姓之中,婆羅門之地位最為尊貴,首陀羅則是最下等的階級。《梨俱吠陀》中的〈原人贊歌〉(puruṣa-sūkta)即以為婆羅門係從創造者(大梵)之口所生,剎帝利由其兩腕出生,吠舍由其兩眼出生,首陀羅則從其兩足出生。又,在四姓之中,前三種姓被稱為再生族(dvija),屬於此族之男子於十歲前後行入門式(upanayana),具有作為雅利安社會之一員而參加吠陀祭儀的資格。相對的,首陀羅不能行入門式,因此被稱為一生族(ekaja),在宗教上、社會上、經濟上較諸再生族有種種差別之不平等待遇。此外,另有一種「不可觸賤民」,為四姓之外的混雜種姓,被視為野蠻人而倍受歧視。

後世,四姓中的吠舍與首陀羅,由於職業的關係而有所變化,吠舍唯指商人階級,首陀羅則指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等生產工作的一般大眾。隨著此種變化,首陀羅之階級差別漸趨於緩和,而不可觸賤民之差別則漸被強化。另外,由於職業分化、種族差異、社會生活複雜化、宗教宗派相異等因素的影響,階級制度漸趨複雜,而分出更多階級,遂形成今日形形色色之多種階級的社會現象。

種姓制度的內部構造,略述如下︰

(1)結婚︰有關種姓的結婚規制相當多樣,原則上以同一種姓者為配偶係其義務(內婚),但是不可與種姓內特定集團之成員結婚(外婚)。此外,另有上階級之男性與下階級之女性結婚的情形,此稱順生(anuloma)婚,可被接受。但應避免與順生相反的逆生(pratilo-ma)婚。又,身為印度教徒的父親,促使兒子與家世相當之異性結婚,是宗教義務之一,因而印度社會廣行幼兒結婚之風習。此中,內婚制乃種姓制度中最堅固的部份,即使今日之階級制度已逐漸崩潰,然而,社會地位不同之種姓,彼此成婚的情形仍然甚為少見。

(2)飲食︰對印度教徒而言,飲食也是一種禮儀。依規定,不可食用不淨的食物,上階級者禁食由階級低者所調理的食物,而且不同階級者不可共食。然而有關飲食之規定,依地方之不同而有異,未必皆嚴守此一原則。就食物種類而言,高階級者禁忌較多。中、下階級一般吃山羊、鳥、魚等物,有部份不可觸民階級不能食用牛肉。近年,有關飲食的規制全面放寬,尤其都巿地區更為明顯。

(3)職業︰各階級都有其固有的職業,且職業世襲。因此,各階級之名稱與職業有關係者甚多。但階級與職業的聯繫並非絕對固定。實際上,屬於同一種姓者從事不同職業的情形亦頗常見。近代,由於傳統的經濟關係崩潰,種姓階級與職業的聯繫漸形鬆散;今日,印度憲法(1950年公佈)在原則上保障職業自由。然而,印度人雖脫離種姓固有的職業,但對於其出身種姓之歸屬意識仍然甚為強烈。

(4)自治機能︰為保證種姓制度的持續不墬,凡遇有違反上述結婚、飲食、職業等特有習慣者,則由長老會議或成員集會決定,而施以各種制裁。制裁的方法或為罰金,或採用驅逐出階級的方式。驅逐有暫時與永久兩種。暫時者可藉贖罪行為或淨化儀式(沐浴等)恢復原階級;永久放逐者,大多淪落為卑賤的下層階級。

在古來的印度社會中,這種具排他性的階級是由經濟、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結合而成的。通常一個村落由十至三十種階級構成。各個階級集中居住,最好的土地由上層階級居住,村落的邊緣地區為不可觸民之居住區。各村落內,職業關係頗為分明,偶而或與其他村落互換物品,但實際上是一自給自足性甚強的村落。又,各階級間亦有上下關係,在禮儀上以婆羅門為最上位,不可觸賤民為最下位。但政治、經濟方面的階層差別與由禮儀所定的上下關係有異,例如婆羅門未必是村落內之最富裕者。

支持種姓制度的思想,主要為淨、不淨思想,以及業、輪迴思想。此略述如下︰

(1)淨、不淨思想︰此種思想在印度教中非常盛行,印度之種姓制度即以淨、不淨的觀點評價各階級的職業與習慣。其中,最清淨的婆羅門為最高階級,而最不清淨的不可觸賤民階級則為最下階級。

(2)業、輪迴思想︰印度教徒相信,靈魂受前世的行為所縛,以各種樣相輪迴。在此種業、輪迴思想之下,印度教徒相信人之所以繫屬於不同的階級,係前世行為的結果。因此必須專心於其所屬階級的職業,以求來世的幸福。如此徹底的宿命觀對於階級社會的維持有很大的作用。

在雅利安人的社會體制之下,種姓制度的各種習慣從古代持續到現代,並全面性地支配印度人的生活。甚至於在印度文化及印度教所影響的國家中,如印尼的巴里島、回教國家巴基斯坦,或佛教國家錫蘭,也都有種姓制度存在。

不過,佛教雖然是在印度產生的宗教,但對種姓制度是排斥的。佛教提倡平等主義,佛陀否認種姓的絕對性,尊重人類主體的實踐,認為人人皆可出家修行,並組成僧團以實現此一平等思想。此外,近世印度教中毗濕奴派中之羅摩奴闍派的修行者羅摩難陀(Rā-mā-Nanda),也否定種姓制度,而倡說人類平等。其後,致力於印度教改革的喀比爾(Kabīr)、那那克(Nānak)等人,對種姓制度也都持反對態度。

在現在的種姓制度中,古代印度的四姓差別,正逐漸地消失。在四姓之中,唯有婆羅門階級內保存本來的特性,剎帝利唯在拉遮普(Rājpūt)族中仍存其名,吠舍亦只在巴涅(Banyā,商人階級)之中留有其名。加上1848年的英國解放奴隸政策,也使相當於奴隸階級的首陀羅漸形消失。在南印度及孟加拉地方,首陀羅的地位僅次於婆羅門,而形成銀行員、律師、醫師等知識階層。

其後,印度獨立,所發佈的憲法(1950年公佈)也規定人皆平等,又因工業發展、社會政策實施,乃使階級現象在表面上更為銳減。

然而,有關結婚等問題,種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地支配著印度人,農村也仍有階級的束縛。尤其被稱為「不可觸賤民」者所受的虐待,更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甘地嘗稱彼等為神之子(Harijan),意欲除去他們與一般人的差別待遇。而他們也曾發起解放運動,但前途似仍坎坷。

◎附︰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狀態〉(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3}〈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

當上古雅利安民族最初入住西北印度時,一般是以畜牧為生,社會組織也甚簡單,種姓差別方開始提出,其上層有掌祭祀的婆羅門和部落會議的首腦者,《梨俱吠陀》便是婆羅門奉自然界為神而向這些神等崇拜的讚歌集,以這讚歌集中可以考察當時社會的風習、思想狀況,其中並自稱為高貴的白色人種(Arya-varna),而稱原住的被征服民族為低下的黑色人種(Dasa-varna)。嗣後,這印度雅利安民族的本據移至拘樓、般遮羅,由部落生活而改為粗有組織的國家生活,行政首腦者的權力也漸次增大,其宗教中則《梨俱吠陀》以外,又先後編輯了《夜柔吠陀》、《三摩吠陀》、《阿闥婆吠陀》等三種吠陀,標榜祭祀至上,並提出了婆羅門階級制度。後又降至公元前十世紀間,此民族更次第東進到達恒河流域的大平原,一般遂經營農業,司祭祀的婆羅門和統理兵政的王者仍分別居於領導階層,時婆羅門教又為解釋「四吠陀」而編成《梵書》,闡明有關祭祀的神學,這又稱為「梵書」時代。古印度社會世襲的階級制度在這時期中也漸次形成,為所謂婆羅門(司祭)階級、剎帝利(王者、武士)階級、毗舍(農工商)階級、首陀羅(賤民)階級四種。前三者是雅利安人世襲的職業階級,後一種是非雅利安的被征服人賤民階級,其各階級的本業,如《摩奴法典》中所說︰
「婆羅門,學習吠陀,教授吠陀,為自祭祀,為他祭祀,布施,受施。剎帝利,保護人民,布施,祭祀,學習吠陀,對欲境不染著。毗舍,飼養家畜,布施,祭祀,學習吠陀,從事商業、金融、農耕。首陀羅,安分無怨,專為以上三族服務。」(第一編八十八至九十一條)

這一永遠傳承的種姓差別制度的制定,據說是由於民族膚色和血統的區別,即當時婆羅門自稱雅利安人具有優秀的素質與清淨無垢的生命,視色黑矮小的非雅利安人為積有種種業的肉體,為保持其清淨的血統,因而主張兩者間不可接觸,而在社會上便構成了上下優劣的區別和不同的待遇。這種階級差別制度,經「奧義書」時代(公元前800~600年間)以來而更為成熟。其時婆羅門掌管祭祀而外,並徵收過多的祭祀費以自肥,但另一方面在拘薩羅、摩伽陀等新興國家中,王者的勢力則日益增大,於管理軍政外,有時還指導思想文化;其農商階級也次第以經濟的勢力而抬頭,因而婆羅門的階級權勢這時便有所減退。但是這一種姓制度的思想桎梏,仍然深入於一般民眾心中;在一些新興宗教哲學間,已開始對這種制度表示不滿,直至佛陀出世(公元前六世紀)宣布法教時,就公開對這一不平等的社會階級制度加以批判,而主張四姓平等不分高下。

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階級情況,如《十誦律》卷九說︰
「汝剎利種!汝應學乘象馬輦輿、捉刀楯弓箭、擲鈎網羅、入陣、出陣,如是種種剎帝利事。

汝婆羅門種!汝應讀韋陀經,亦教他人讀;自作天祠,亦教他作;讀飲食咒、蛇咒、疾行咒、劬羅咒、犍陀羅咒,如是種種婆羅門事。

汝估客種!汝應作金肆、銀肆、銅肆、客作肆、珠肆,如是種種估客事。(中略)汝鍛師種!汝應作釧、鉡、鎖、鼎、𨫼、鏵、鍬、鑊、斧、矟、大刀、鉢拘鉢多羅、大鍵鎡、小鍵鎡、剃刀、針、鉤、鎖、鑰,如是種種鍛師事。(中略)汝木師種!汝應作機關木人盆、盂、耬、梨、車乘、輦輿,如是種種木師事。(中略)汝陶師種!汝應取土調泥、轉輪作盆、瓶、甕、釜、蓋、拘鉢多羅、半拘鉢多羅、大鍵鎡、小鍵鎡,如是種種陶師事。(中略)汝皮師種!汝應取皮浸、治、割截連縫,作富羅、革屣、鞍、勒、鞭、革必,如是種種皮師事。(中略)汝竹師種!汝應破竹𥯤、作矟、作箭、扇、蓋、箱、簟如,是種種竹師事。(中略)汝剃毛師種!汝應剃毛鬚髮、剃腋下毛、剪爪甲、鑷鼻毛,如是種種剃毛師事。(以上毗舍)

汝旃陀羅種!汝應斷人手、足、耳、鼻、頭,持著木上,擔死人出燒,如是種種旃陀羅事。(即首陀羅)」

這是當時印度社會分工的情形,至如婆羅門所規定四姓優劣的差別制度,佛陀當時曾處處加以反對。如《長阿含經》卷六〈小緣經〉佛告婆羅門婆悉吒說︰
「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士、首陀羅種,不在婆羅門種者,則婆羅門應得自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種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以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報,有黑冥行有黑冥報,必在婆羅門種,剎利、居士、首陀羅種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中略)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作詐稱我是梵種,以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

又《雜阿含經》卷二十佛弟子摩訶迦旃延秉承佛意,告摩偷羅國王說︰「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無有勝劣差別之異。(中略)是故大王!當知四姓世間言說為差別耳,乃至依業,真實無差別也。」由是可見佛陀對於當時印度社會所已流行的差別制度堅決加以否認,而主張四姓平等不分優劣,這一種打破社會人民所受於階級枷鎖的態度,已博得當時印度民眾的同情擁護,不獨首陀羅種相率歡喜皈依於佛,即所謂社會最上層的婆羅門種也有許多人捨其所信而誠心奉佛。如漢譯經中佛陀十大弟子(巴利文經作十二大弟子),即包含有這四種種姓︰


首陀羅──優波離一人(巴利文同)。
毗舍──須菩提一人(巴利文同)。
剎帝利──阿那律、大迦旃延、羅睺羅、
阿難四人(巴利文中加摩訶劫
賓那為五人)。
婆羅門──舍利弗、目連、大迦葉、富樓
那多羅尼子四人(巴利文中除
富樓那,加摩訶拘絺羅、摩訶
純陀為五人)。


又據《阿婆達那》(Apadana)所載佛弟子一一六0人的階級分別︰


┌───┬────┬────┬────┬────┬─────┐
│階 級│比 丘│比 丘 尼│優 婆 塞│優 婆 夷│小 計│
├───┼────┼────┼────┼────┼─────┤
│首陀羅│ 十九人│ 四人│ 五人│ 二人│ 三十人│
├───┼────┼────┼────┼────┼─────┤
│毗 舍│七十九人│二十七人│三十七人│ 十二人│ 一五五人│
├───┼────┼────┼────┼────┼─────┤
│剎帝利│六十九人│二十八人│二十二人│ 九人│ 一二八人│
├───┼────┼────┼────┼────┼─────┤
│婆羅門│一六一人│ 十七人│三十六人│ 五人│ 二一九人│
├───┼────┼────┼────┼────┼─────┤
│不 明│五五八人│二十七人│二十八人│ 十五人│ 六二八人│
├───┼────┼────┼────┼────┼─────┤
│合 計│八八六人│一0三人│一二八人│四十三人│一一六0人│
└───┴────┴────┴────┴────┴─────┘


當時婆羅門族皈依佛陀之多,即表示佛陀反對階級歧視的主張,已為所謂優越種姓的婆羅門所首先接受。在其時印度社會中,佛陀這一平等無私的感召力量的偉大,於此可見一斑。

〔參考資料〕 辻直四郎編《印度》;E. DenisonRoss《Caste in India,the facts and the system》;N.K. Dutt 《Origin and Growth of Caste in India》;H. H.Risley《The People of India》;Max Weber《TheReligion of India》。


[南山律學辭典]

亦名:羯磨

子題:約理事以辨業、無漏業、大悲業、約染淨以明業、約三道以明業、約心境以明業、三途業、修羅業、人天業、二乘業、菩薩業、諸佛業、迷業、修業、證業、約因果以明業、無記業、約三性以明業、約教行以明業、化教業、制教業、約化制以辨業、約大小以明業、止善業、作善業、約止作以明業

濟緣記‧釋疏序:「然業理幽微,一宗樞要。寄茲略示,啟悟來蒙。且夫諸法常住,則知真妄同源;方便隨宜,故說從真起妄。真理本寂,清淨湛然。不守自性,從緣發動,動即業相;動之不已,熾然麤顯,變起世間眾生國土凡聖因果一切諸法。此理事相對以辨業也。又於一心中派出諸業,六凡為染,四聖是淨。由諸眾生迷理起妄,隨妄興業,流轉六道,則為染也。有能覺悟,反妄歸真,修解脫道,超出諸有。二乘之人,名無漏業;菩薩及佛,名大悲業;對望六凡,通名為淨。此約染淨以明業也。又三界見思無明煩惱,並業所成,無別有體;涅槃云,業作煩惱,煩惱作業。三界六道一切苦報,皆酬往業;業成於報,報體即業。故知業積成惑,業變為報,三道輪轉,無非是業。此約三道以明業也。又業由心起,心隨境生;境既無量,業亦非一。所緣雖眾,能造唯三,身口是具,意為業主;意即業思,思即行心;是則一切善惡業相,皆心所造。此約心境以明業也。又三毒所起不善行,是三途業;諂誑強狠,修羅業;歸戒布施,即人天業無漏八正,是二乘業;六度萬行,即菩薩業;無緣大慈不思議用,即諸佛業,如起信讚佛偈云,最勝業遍知等。但六凡迷業,三聖修業唯佛證業,故知業者遍該十界。或云三惡,三善;或云四惡,人天為善;或云六凡為惡,四聖為善。此約因果以明業也。又五陰中,一陰是色,四陰是心。識想受三,悉是無記;流入行心,方成善惡。就此行心,復分三性,善惡如上;無記者,癡狂心亂睡眠誤忘,悉無記業。善惡二業,招生感報。無記業者,不能感報;或云不招總報,亦感別報,如成論夢中造業,五分夢中結五吉羅之類。此約三性以明業也。又大小兩乘,經律論藏教相所詮,唯戒定慧。當知三學,行之本也,教由生也;行即是業,詮行成教。是則三世十方一切佛法,無非詮業。此約教行以明業也。又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並化教業;毗尼所詮開遮輕重一切律藏,並制教業。化據理性,理有順違;制就教法,教有持犯。此約化制以辨也。又總括一化,三宗不同。一明受隨作無作體,如戒業章三體差別。二隨行持犯成就處所,有宗動色,假宗重緣,圓教瞥念;若持若犯,並準此三以為分齊。此約大小以明業也。又殺盜婬等身口非違,生死根本;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止善業。策勤三業,有善起護,眾別等法,名作善業。違止名作惡,反作名止惡,即止作二犯。此止作以明業也。今此羯磨,義翻為業,名通體局。且用十門一一簡辨,則臨機秉御,莫不成功,主教傳通,了無滯礙矣。」(業疏記卷一‧一一‧一三)


諫作犯法

隨機羯磨‧雜法住持篇:「諫作犯法。時有比丘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佛言,諸比丘應如法諫,作如是言:『大德莫作是不應爾,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佛所教。』若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經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者;餘比丘復應如是諫:『長老,汝曾經二三說戒中坐,何況多?汝今無利不善得,何以故?汝說戒時不用心念,不一心攝耳聽法故。』然此比丘自知所作是,謂他所諫非,故作犯根本不從語突吉羅;若自知所作非,謂他諫者是,故作犯根本不從語波逸提;比丘無知無解,隨所犯罪如法治,重增無知罪波逸提。若為無知人諫;應反語言:『汝可問汝師和尚阿闍梨,更學問誦經,知諫法已,然後訶諫。』薩婆多云,若前所諫者有六種人:一﹑心有愛憎;二﹑鈍根無智;三﹑若少聞見;四﹑為利養名聞;五﹑為現法樂,但欲自攝;六﹑若新出家,愛戀妻子。如是六人,諫則有損,若發教諫,出言無補,應反語言,但自觀身善不善行,亦不觀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則應展轉相諫。」(隨機羯磨卷下‧三六‧五


[法相辭典(朱芾煌)]
十二種行

如事依處三種中說。又云: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不善行、能感惡趣。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雜染行、能感生死。清淨行、能證涅槃。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行蘊

如五蘊中說。

二解 如名色差別中說。

三解 五蘊論二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四解 廣五蘊論三頁云: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餘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云何餘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捨,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五是遍行。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五是別境。此五一一於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十一、為善。六、為煩惱。餘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應當解釋。

五解 俱舍論一卷十一頁云: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若不爾者;餘心所法,及不相應,非蘊攝故,應非苦集。則不可為應知應斷。如世尊說:若於一法未達未知;我說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說亦如是。是故定應許除四蘊,餘有為行,皆行蘊攝。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四卷九頁云: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毗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問:世尊何故於相應不相應行蘊中,遍說思為行蘊;非餘行耶?答:思於施設行蘊法中,最為上首;思能導引攝養諸行;故佛偏說。如愛施設集諦法中,最為上首;愛能導引攝養諸集;故佛偏說。復次造作有為,故名為行。思是造性,餘法不爾;故佛偏說思為行蘊。又云:問:五蘊有為,皆應名行:何緣於一,獨立行名?答:如十八界,雖皆是法,而但於一立法界名。廣說乃至三寶三歸雖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寶法歸。如是五蘊,雖皆是行;而但於一立行蘊名;亦無有過。復次行蘊有一名,餘蘊有二名。一名者:謂共名。謂五種蘊,皆是行故,二名者:謂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謂餘四蘊,欲令易了,顯不共名。行蘊更無不共名故;但顯共名。故名行蘊,復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四有為相,是一切行印封標幟。簡別有為,異無為故;彼相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名句文身詮表顯示諸行性相作用差別,令易解了;彼三唯在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復次覺一切行皆空非我空解脫門,此蘊攝故;獨名行蘊。問:能執諸行為我我所薩迦耶見,亦此蘊攝;如何此蘊不名我蘊?答:薩迦耶見,是虛妄執,不稱諸行實相而解;是故此蘊、不立我名。空解脫門、覺行實相,是故此蘊、依彼名行。復次分別諸行自相共相安立諸行自相共相,破自性愚及所緣愚,於一切行不增不減,如實解慧,唯此蘊攝。故名行蘊。餘蘊不爾,故別立名。復次此攝多行。故名行蘊。攝多行者:謂此蘊中,有相應、不相應行,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行,有行相、無行相行,有警覺、無警覺行。餘蘊不爾,故立別名。復次行、謂造作。有為法中能造作者,思最為勝。思但攝在此行蘊中;故此行蘊,獨名為行。

七解 法蘊足論九卷十二頁云:云何行蘊?謂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謂思、觸、作意、廣說乃至諸所有智、見、現觀。復有所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是名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謂得、無想定、廣說乃至文身。復有所餘如是類法,不與心相應,是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心相應行蘊,及心不相應行蘊,總名行蘊。

八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二頁云:云何行蘊?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諸所有行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蘊、略有二種。一、心相應行蘊,二、心不相應行蘊。云何心相應行蘊?答:思觸作意乃至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如是名為心相應行蘊。云何心不相應行蘊?答:得無想定、乃至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如是名為心不相應行蘊。此中若心相應行蘊,如是名為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云何過去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行。云何未來行?答:若行、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行。云何現在行?答:若行、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行。若內若外者:云何內行?答:若行、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行。云何外行?答:若行、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行。若麤若細者:云何施設麤行細行?答:觀待施設麤行細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有尋有伺行名麤。若觀待有尋有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細。若觀待無尋無伺行;則無尋唯伺行名麤。若觀待無尋唯伺行;則無尋無伺行名細。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麤。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細。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麤。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細。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麤。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細。如是施設麤行細行。如是名為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行?答:過去未來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現在行。復次云何遠行?答:若行過去,非無間滅;若行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行。云何近行?答:若行過去無間已滅。若行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行。如是名為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者:云何說名行蘊?答:於此行蘊,顯行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行蘊。

九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四頁云:行蘊云何?此有二種。謂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心相應行蘊云何?謂心相應法。此復云何?謂思、觸、作意、欲、勝、解、念、定、慧、信、勤、尋、伺、放逸、不放逸、善根、不善根、無記根、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諸所有智、諸所有見、諸所有現觀。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相應行蘊。心不相應行蘊云何?謂心不相應法。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復有此餘如是類法,與心不相應,總名心不相應行蘊。如是二種、合名行蘊。


行自性

瑜伽五十三卷十六頁云:問:何等是行自性?答:此亦六種。如前應知。又此行相、由五種類,令心造作。一、為境隨與,二、為彼合會,三、為彼別離,四、能發雜染業,五、令心自在轉。又此行相、略有三種,一者、善行,二、不善行,三、無記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劣行勝行

集異門論十一卷九頁云: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行勝行?答:觀待施設劣行勝行。復如何等?答: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不善行名劣。若觀待不善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有覆無記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勝。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覆無記行名劣。若觀待無覆無記行;則有漏善行名勝。若觀待無漏善行;則有漏善行名劣。若觀待有漏善行;則無漏善行名勝。若觀待色界行;則欲界行名劣。若觀待欲界行;則色界行名勝。若觀待無色界行;則色界行名劣。若觀待色界行;則無色界行名勝。若觀待不繫行;則無色界行名劣。若觀待無色界行;則不繫行名勝。如是施設劣行勝行。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事依處三種

瑜伽八十一卷六頁云:事依處者:復有三種。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流轉差別有多種

瑜伽五十二卷十二頁云:又此流轉、差別多種。或有種子流轉。謂有種子、不現前、諸法。或有自在勢力流轉。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或有種果流轉。謂有種子、種不被損、現行諸法。或有名流流轉。謂四非色蘊。或有色流流轉。謂諸內外十有色處、及與法處所攝諸色。又有欲界流流轉。謂欲纏諸行。又有色界流流轉。謂色纏諸行。又有無色流流轉。謂無色纏諸行。又有樂流流轉。謂樂受、及彼所依處。如是苦流流轉、不苦不樂流流轉、當知亦爾。又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又有無記流流轉。謂諸無記行。又有順流流轉。謂順緣起。又有逆流流轉。謂逆緣起。


惡行

瑜伽八卷六頁云:邪行自性、故名惡行。

二解 如三惡行中說。

三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四頁云: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說名惡行。

四解 瑜伽八十九卷十二頁云:復次一切不善身業,名為惡行。如說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由此惡業,數現行故;於諸惡趣,或已隨得,或當隨得,或現隨得。是故說彼名為惡行。

五解 雜集論七卷四頁云:惡行有三。謂貪瞋癡。由依止貪瞋癡故;恒行身語意惡行;故名惡行。由貪瞋癡,能引殺生等諸不善行故。又即依此貪瞋癡門,廣生無量惡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諸有情愛味世間所有為因,行諸惡行。貪求財利,行惡行故。分別世間怨相為因;行諸惡行。由懷瞋恚,不忍他過,多行惡故。執著世間邪法為因;行諸惡行。由懷愚癡,起顛倒見;因祠祀等,行諸惡故。是故此貪瞋癡,亦名惡行;亦名不善根。


虛妄語惡行

集異門論十卷一頁云:云何虛誑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虛誑語者、或在質諒者前,或在大眾中,或在王家,或在執理家,或在親友家,為令證故;作是問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此中有虛誑語者:謂不離虛誑語者、不斷虛誑語者、不厭虛誑語者、安住虛誑語者、成就虛誑語者、是名有虛誑語者。或在質諒者前者:謂或村落質諒者、或城邑質諒者、或邦國質諒者。如是等質諒者、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質諒者前。或在大眾中者:謂或剎帝利眾、或婆羅門眾、或長者眾、或沙門眾。如是等諸大眾、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大眾中。或在王家者:謂有國王、輔臣圍繞,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王家。或在執理家者:謂執理眾、聚集評議,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執理家。或在親友家者:謂諸親友聚集言論,若會遇,若和合,若現前,是名或在親友家。為令證故作是問言者:謂勸請彼說誠諦言。欲決是非,故共審問。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者:謂令憶念先所受境、依實而說,可為明證。此勸誡者,若於是事、已見已聞已覺已知;便可宣說建立開示。若於是事、不見不聞不覺不知;勿謬宣說建立開示。故作是言:汝善男子應自憶念。若知便說不知勿說若見便說不見勿說。彼得此問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者:此中不知言知者:謂耳識所受,耳識所了,說為所聞。彼實耳識未聞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聞此等;名為不知言知。或知言不知者:謂彼耳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聞此等;名為或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者:謂眼識所受,眼識所了,說為所見。彼實眼識未受未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已見;如是名為不見言見。或見言不見者:謂彼眼識已受已了,而隱覆此想此忍此見此質直事,言我不見;如是名為或見言不見。彼或自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者:此中彼或自為者;如有一類、自行劫盜、被執送王。王親檢問:咄哉男子!汝於他物,實作賊耶?彼作是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重加刑罰,或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當自覆、自等覆,自藏、自等藏,自護、自等護,作虛誑語,可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於他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我實非賊。如是名為彼或自為。或復為他者:如有一類、親友作賊,被執送王。王親檢問,不得情實。為作證故;追檢問言:汝之親友、實作賊不?彼作是念:我若實答;王定瞋忿,令我親友、重遭刑罰,或打或縛,或驅出國,或奪資財,或復斷命。我為親友,應覆、等覆,應藏、等藏,應護、等護,作虛誑語,令免刑罰。作是念已;便白王言:我之親友、於他財物,曾不劫盜。願王鑑照,彼實非賊。如是名為或復為他。或為財利者:如有一類、心懷貪欲,作是思惟:我當施設虛誑妄語,方便求覓可愛色聲香味觸境,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財。作是念已;即便追覓。由此因緣,作虛誑語。如是名為或為財利。正知而說虛誑語者:謂審決已;數數宣說演暢表示虛誑語言。是名正知而說虛誑語。不離虛誑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虛誑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虛誑語惡行。


輕安

顯揚一卷五頁云:輕安者:謂遠離粗重、身心調暢、為體。斷粗重障為業。如前乃至能增長輕安為業。如經說:適悅於意,身及心安。

二解 成唯識論六卷四頁云:安、謂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惛沈,轉依為業。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三解 五蘊論三頁云:云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

四解 廣五蘊論六頁云:云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謂能棄捨十不善行,除障為業。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捨粗重。

五解 俱舍論四卷四頁云: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為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復如何說此為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於餘亦見有是說耶?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瞋及瞋因緣,名瞋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蘊。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

六解 入近毗達磨論上七頁云:心堪任性,說名輕安。違害惛沈,隨順善法。

七解 品類足論三卷一頁云:輕安云何?謂身輕安,心輕安,已輕安,輕安類,是名輕安。


雜穢語惡行

集異門論十卷六頁云:云何雜穢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雜穢語者,說非時語,非實語,非真語,無法語,無義語,不寂語,不靜語,無喻,無釋,不相應,不相近,雜亂無法,能引無義,說雜穢語,不離雜穢語。此中有雜穢語者者:謂不離雜穢語者,不斷雜穢語者,不厭雜穢語者,安住雜穢語者,成就雜穢語者,是名有雜穢語者。說非時語者:謂所說語,非時、不應時,非節、不應節,非分、不應分;是名說非時語。非實語者:謂所說語,不實、不稱實,是名非實語。非真語者:謂所說語,虛妄變異,是名非真語。無法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非法事;是名無法語。無義語者:謂所說語,宣說顯了表示開發純無義事;是名無義語。不寂語者:謂所說語,非諸智者先思而說,率爾而說;是名不寂語。不靜語者:謂所說語,數數宣唱告示諠雜;是名不靜語。無喻者:謂所說語,無譬喻。無釋者:謂所說語,無解釋。不相應者:謂所說語,義不應文,文不應義。是名不相應。不相近者:謂所說語,前後不相續,或意趣有異。是名不相近。雜亂者:謂所說語,不一不定;名為雜亂。若所說語,純一決定;名無雜亂。無法者:謂所說語,越素怚纜及毘柰耶阿毘達磨;是名無法。能引無義者:謂所說語,能引種種不饒益事;是名能引無義。說雜穢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雜穢語言;是名說雜穢語。不離雜穢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雜穢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雜穢語惡行。


離間語惡行

集異門論十卷四頁云:云何離間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此中有離間語者者:謂不離離間語者,不斷離間語者,不厭離間語者,安住離間語者,成就離間語者,是名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者:謂聞此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彼宣說。令彼聞已;便於此處乖反背叛。是名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者:謂聞彼說順破壞語,順不堅語,順不攝語,順不喜語,向此宣說。令此聞已;便於彼處乖反背叛。是名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者:謂往此彼展轉和合隨順喜樂無諍者所,方便破壞,令其乖離。是名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者:謂往此彼已相乖反背叛者所,作如是言:善哉汝等已能展轉乖反背叛。所以者何?汝等長夜更相呰毀,言不具信戒聞捨慧,故能展轉乖反背叛;甚為善哉。此間聞已;轉相乖反,轉相背叛。是名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者:謂於此彼乖反背叛深生,愛樂不厭不捨。是名愛樂離間。說離間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離間語言。是名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離間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離間語惡行。


麤惡語業行

集異門論十卷五頁云:云何麤惡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麤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澀強,令他辛楚,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說麤惡語。不離麤惡語。此中有麤惡語者者:謂不離麤惡語者,不斷麤惡語者,不厭麤惡語者,安住麤惡語者,成就麤惡語者,是名有麤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者:謂所發語、鄙穢麤礦;是名能惱。澀強者:謂所發語、不滑不軟,亦不調順;是名澀強。令他辛楚者:謂所發語、令能聞者、無利無樂;是名令他辛楚。令他憤恚者:謂所發語、先自憤恚忿惱憂慼,亦令他生憤恚等事;是名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者:謂所發語、令多有情、不愛不樂不喜不悅;是名眾生不愛,乃至不悅。令心擾亂者:謂所發語、令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者:謂所發語、令他聞已;其心躁動擾濁,不得安定。是名能障等持。說麤惡語者:謂數宣說演暢表示麤惡語言,是名說麤惡語。不離麤惡語者:謂於惡心不善心所起惡行不善行所攝麤惡語,不離不斷,不厭不息。如是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名麤惡語惡行。


[國語辭典(教育部)]
惡緣惡業

ㄜˋ ㄩㄢˊ ㄜˋ ㄧㄝˋ
過去所作的不善行為。《董西廂.卷八》:「思量俺,好命劣,怎著恁惡緣惡業!」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