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三邪行

[佛光大辭典]

(一)俱舍論卷十七於色業(即身、語業),別立如下三種邪行:(一)邪語,由瞋、癡所生之語業。(二)邪業,由瞋、癡所生之身業。(三)邪命,由貪欲所生之身、語二業。大毘婆沙論卷一一六(大二七‧六○五中):「云何邪命難可淨除?謂有二法難除難捨,即在家者邪見,及出家者邪命。諸在家人雖極聰慧,受持五戒,若苦所逼,則以種種香花飲食祠禱天神。諸出家人雖極聰慧,受持具戒,資身命緣繫屬他故,見施主時,便整威儀,現親善相,是故別說邪命、正命。」 

(二)成實論卷七立三種違背正道之業行,即:(一)身邪行,(二)口邪行,(三)意邪行。成實論卷七邪行品(大三二‧二九五下):「身所造惡,名身邪行。是邪行有二種:一十不善道所攝,如殺、盜、邪婬。二不攝,如鞭杖、繫縛、自婬妻等,及不善道前後惡業(中略)。口所造惡業,名口邪行,是中亦有二種,若人決定問時,現前誑他,是不善道所攝。餘名不攝,貪、恚、邪見等是意邪行。」〔大乘義章卷七〕 p558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大辭典]
邪行

(一)全稱欲邪行。又作邪淫。為十惡之一。於非境、非道、非處、非時行淫,概稱為邪行。(參閱「十善十惡」468)

(二)邪語、邪業、邪命或身邪行、口邪形、意邪形等合稱「三邪形」。前三者為八邪支之部分,係屬於色業(即身業、語業)而別立者。後三者為違背正道之三業之行,包括殺、盜、邪淫、鞭杖、繫縛、自淫妻、誑他、貪、恚、邪見等。(參閱「三邪行」558)

(三)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之行法,亦總稱為邪行。(參閱「九十六種外道」126) p3032


邪業

由貪、瞋、癡而起之不正的身業;如殺生、不與取、邪淫等皆是。為「正業」之對稱。係三邪行之一,八邪行之一。〔中阿含經卷四十八、俱舍論卷十七〕(參閱「八邪行」283、「三邪行」558) p3035


邪語

由貪、瞋、癡所生之不正之言語。為「正語」之對稱。係三邪行之一,八邪行之一。如妄語、兩舌、綺語、惡口等皆是邪語。〔中阿含卷四十九說智經、俱舍論卷十七〕(參閱「八邪行」283) p3035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三學中有三種邪行

瑜伽一百卷九頁云:復次於三學中,當知略有三種邪行。謂有一類補特伽羅,先求涅槃而樂出家。出家已後,為天妙欲愛味所漂,所受持戒,迴向善趣。唯護尸羅,便生喜足。是名外結補特伽羅,於增上戒第一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不唯護戒,便生喜足,而能趣證上諸世間隨一靜定。即於此定,深生味染,不進上求聖諦現觀。是名內結補特伽羅,於增上心第二邪行。復有一類補特伽羅,是其有學,已見諦跡。由住放逸,於現法中,不般涅槃。當知是名於增上慧第三邪行


四種著處及四邪行

瑜伽九十一卷十八頁云:復次若有苾芻,依四著處,當知彼行四種邪行。何等名為四種著處?謂有苾芻,於內外處,有貪愛故;能感後有。於現法中,不樂涅槃。是初著處。復有苾芻,於先所捨外諸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顧戀,繫縛其心。如是名為第二著處。復如有一,於現法中,希求一切利養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如是名為第三著處。復如有一,是有學者,已見諦跡。有餘我慢,少分貪愛,之所隨逐;於修棄捨,縱逸而住。如是名為第四著處。云何名為四種邪行?謂彼最初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於現法中,不樂涅槃。若諸有學,行於縱逸。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如是名為最初邪行。又復即前愛樂後有補特伽羅,愛樂後有增上力故;發起邪願,行於梵行。如是名為第二邪行。又復於先所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便使如臣。聽聞正法增上所生勝奢摩他之所攝護毘缽舍那。令其觀察彼所生受性是緣生。緣生性故體是無常。彼由此故。便以意地諸過患相俱行作意。而得離欲。既離欲已復觀等至所依別故。十種差別。時分別故。多百差別。此中等至所依別故十種別者。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若喜俱行。若樂俱行。若捨俱行。退分。住分。若勝進分。順決擇分。時分別故多百差別者。謂即觀察如是行相。依生住滅時分所作差別道理。當知復有多百差別。如是了知彼所生受是無常性。流轉差別種種姓已。略由三相。復審觀彼是無常性。謂所依故。現行故。因故。所依故者。謂極乃至第四靜慮所有色身。是受所依。現行故者。謂極乃至滅受想定其間想受多分現行。言因故者。謂當來世所有受因。即思求願。觀察如是乃至有頂所有諸法緣生性故皆是無常。如是如理審正觀察諸離欲地。是名上品世間律儀。


修習律儀速得圓滿

瑜伽九十一卷十五頁云:又此律儀、三因緣故;能令修習、速得圓滿。何等為三?所謂最初、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淨信出家。既出家已;便用神力相應聞慧攝持蟲獸相似六根。既攝持已;復用如理作意思慧、正審觀察過患方便;在聞慧上、修慧下故,中間繫縛。中間繫已;為欲試察於彼神力得自在不;乃取淨相,於諸境界,而放縱捨外事,有所顧戀。由彼著處增上力故;能令退捨正所修學。如是名為第三邪行。又於現世希求利養及與恭敬於諸所得利養恭敬,耽著不捨補特伽羅,由此著處增上力故;毀犯尸羅。廣說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顧戀利養恭敬,不捨所學,不見是罪,公然犯戒。如是名為第四邪行。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