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處入法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名數)法界為華嚴經所證之理,猶法華言實相。聲聞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如法華之入理,有三周之別,菩薩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則華嚴之入理亦有三處之別:一、十住初心入法界,是上根之菩薩於初住證法界之理者。二、迴向終心入法界,是中根之菩薩於十迴向之滿位證法界之理者。三、初地入法界,是下根之菩薩至初地之位,證法界之理者。見華嚴大疏七。
法界,指常住不變,一如平等,寂靜聖智之境界。亦即指一切眾生本有之心,與諸佛所證平等之理。菩薩之根性有上、中、下之別,故證入法界之處亦有三種之別:(一)住十初心入法界,為上根菩薩於初住位中破無明惑,證入法界平等之理。(二)迴向終心入法界,為中根菩薩於十迴向之滿位眾行純熟,證入法界之理。(三)初地入法界,為下根菩薩至初地之位證入法界之理。〔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七〕 p61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種華嚴
謂華嚴教法有四種,即寂場華嚴、時長華嚴、盡未來際華嚴及法界華嚴。善月《法華經文句格言》卷中云(卍續46‧593下)︰「一家之論華嚴,其唯四焉,曰寂場,曰時長,曰盡未來際,曰法界;或六種曰海空,曰母胎。(中略)名雖有六,其實則四,如華嚴海空則或屬時長,或屬法界,如玄文云云,其母胎則盡未來際所攝。」
(1)寂場華嚴︰指佛成道後三七日間於寂滅道場菩提樹下,對法身大士頓說的華嚴。即所謂前分華嚴。
(2)時長華嚴︰指三七日以後,赴鹿野苑對大小之機作種種說法,而未曾放棄宣說自證之法的華嚴,為堪聞之大機隨時隨處所演說者。即所謂後分華嚴等。
此二種乃就王宮所生釋尊而論,即六十卷及八十卷《華嚴經》中,〈世間淨眼品〉到〈離世間品〉皆屬寂場三七日之說法,稱寂場華嚴;〈入法界品〉則是三七日以後所說,稱為後分華嚴。其他,諸經中所散說的華嚴教義,如《無量義經》所謂摩訶般若華嚴海空歷劫修行等之說,名為時長華嚴。
(3)盡未來際華嚴︰指釋迦既示現入滅,但為小機所見,其法身仍常住不滅,常為初地以上菩薩盡未來際恒說不息,是名盡未來際華嚴。
(4)法界華嚴︰謂不只豎的方面盡三世而無絕,橫的方面來看,寂場或七處八會,乃至雙樹林下,法界到處均為華嚴說法的道場。但法界是圓教所詮的諦理,不外是般若、法華、涅槃等會座所證入的中道之一理。總之,大機所入之理皆為華嚴之意。
此四種中,寂場及時長等二種華嚴是所謂橫的報土的此土所說,經家結集之而流通於末代。盡未來際華嚴是豎的報土的真實淨土之說法,非可結集流傳者。法界華嚴,則與前三者之能詮之教相反,是諸味所詮之圓理,故對之不可論橫豎二土之分別、不共二乘、圓兼一別的部意、結集非結集、前分後分等。
四種華嚴說乃宋‧善月首先提出,是根據《法華經玄義》卷十(下)所云(大正33‧808a)︰「言華嚴海空者,若作寂滅道場之華嚴,此非次第。今依法性論云,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後則涅槃。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海空。又華嚴時節長,昔小機未入,如聾如啞。今聞般若即能得入,即其義焉。」又「般若之後明華嚴海空者,即是圓頓法華教也。何者初成道時,純說圓頓,為不解者大機未濃,以三藏方等般若洮汰淳熟,根利障除,堪聞圓頓,即說法華開佛知見,得入法界,與華嚴齊。」以及《法華玄義釋籤》卷二十、《法華文句記》卷四(下)等說法而集成此說。
然《佛祖統紀》卷三(上)對此加以駁斥,而僅立寂場、時長、盡未來際三種華嚴。《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二亦以祖無顯文駁斥此說,認為只有約時約處約理的不同。而《台宗二百題》卷十四、《天台四教儀集註匡謬》、《天台四教儀集註講義》卷一等則以《集註》與《統紀》之說為非,認為四種華嚴深契祖意。
〔參考資料〕 《天台四教儀集註詮要》卷一;《西谷名目》卷下(末);《天台教觀時名目私鈔》卷二(本)。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