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三百由旬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雜語)法華經化城喻品說,有導師欲率眾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至寶處,恐眾疲倦而還,遂方便於三百由旬之中途作一城,暫為止息。三百由旬者為超三界,譬小乘之有涅槃。文句七曰:「三界果報處為三百。」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九山八海

(名數)謂須彌山等九山與周於各山間之八海也。是蓋印度世界建立說所表之山海總數,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迴繞,而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故總為九山八海。

據起世經一長阿含經十八等,所謂九山者:一、須彌Sumeru,二、佉提羅Khadiraka,三、伊沙陀羅Iādhara,四、遊乾陀羅Yugadhara,五、蘇達梨那Sudarśana,六、安濕縛竭拏Aśvakara,七、尼民陀羅Nimidhara,八、毘那多迦Vinataka,九、斫迦羅Cakravāda是也。

須彌又作蘇迷盧,須彌樓,修迷樓,須彌盧,或作彌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八萬四千由旬,中有帝釋之宮殿。

佉提羅又作朅地洛迦,佉提羅迦,佉得羅柯,朅那里酤,軻梨羅,朅達洛迦,羯地羅,佉陀羅,軻犁羅,可梨羅。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四萬二千由旬,以七寶合成,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無量之優缽羅華,缽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覆水上。此海中又有東弗婆提,南閻浮提,西瞿陀尼,北鬱單越之四洲。

伊沙陀羅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以七寶合成,在佉陀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中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缽羅華缽頭摩華等妙香物,覆水上。

遊乾陀羅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由犍陀羅,踰乾陀羅,由乾陀,喻漢多。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萬一千由旬。

蘇達梨舍那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遊乾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萬二千由旬。

安濕縛朅拏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之。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尼民陀羅又作尼民達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安濕縛朅拏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毘那多迦又作毘那耶迦,毘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毘那怛迦,尾那怛酤,毘那矺迦,維那兜。譯為障礙或犍與,又曰象鼻。亦周匝在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尼民陀羅山。二山中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其水上並皆覆四種之雜華,諸妙香物。

斫迦羅又作斫羯羅,遮迦和,斫訖羅,斫迦婆羅。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如之。圍繞毗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之即為太虛。二山中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

但據俱舍論十一等,其所傳稍有不同者。其頌云:「蘇迷盧處中,次踰健達羅,伊沙馱羅山,朅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頞濕縛羯拏,毘那怛迦山,尼民達羅山。於大洲等外,有鐵輪圍山。前七金所成,蘇迷盧四寶。入水皆八萬,妙高出亦然,餘八半半下,廣皆等高量。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此說以遊乾陀羅為第二山,伊沙馱羅為第三山,乃至尼民達羅為第七山,列次少與前異。且前起世經等,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覆優缽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等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為金所成,八大海水,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第八海其量為三億二萬二千由旬。名之為外海,鹹水盈滿云。諸經說此者甚多,茲不一一揭出。


五百由旬

(雜語)法華經說越五百由旬之險難而有寶所。化城喻品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天台謂凡聖同居土為三界之果報,故以之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為五百由旬,超之即有寶所,即究竟之常寂光土也。嘉祥以三界為三百,以二乘為二百,超三界與二乘之處,即大乘之寶所真涅槃也。慈恩以分段生死有惑業苦之三,為三百,以變易生死有惑苦之二,為二百,超此二生死,則至涅槃云。


化城喻品

(經名)法華經第三之終說化城之喻之品名也。化城者,一時化作之城郭也。其喻意以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到此寶所,道途悠遠險惡,故恐行人疲倦退卻,於途中變作一城郭,使之止息,於此處養精力,遂到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到大乘之至極佛果,然以眾生怯弱之力,不能堪之,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一旦得此涅槃,姑為止息,由此更使發心進趣真實之寶所也。然則小乘之涅槃,為一時止息而說,是佛之方便也。文曰:「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中略)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中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中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摩竭

(異類)又作摩伽羅,摩迦羅Makara,譯曰鯨魚,巨鰲。玄應音義一曰:「摩伽羅魚,亦言摩竭魚,正言摩迦羅魚,此云鯨魚,謂魚之王也。」慧苑音義下曰:「摩竭魚,此云大體也,謂此方巨鰲魚也。」慧琳音義四十一曰:「摩竭海中大魚,吞陷一切。」探玄記二十曰:「摩伽羅魚者,此云極大之魚,謂是巨鼇魚也。」法苑珠林十曰:「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故阿含經云: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


瞿摩帝河

(地名)正法念經六十七曰:「有河名瞿摩帝,廣半由旬,長三百由旬,入於大海。瞿摩帝名牛也,以多饒牛故,名牛河。」


[佛光大辭典]
一城

乃譬喻小乘之涅槃。佛為志樂小法之眾生,說小乘之涅槃。猶如為逢險道之眾生,化一城以供眾人止息。法華經化城喻品(大九‧二六上):「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中略)可於中止,隨意所作。』」 p62


九山八海

古印度之世界觀所示山、海之總數。據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載,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繞佉提羅、伊沙陀羅、遊乾陀羅、蘇達梨舍那、安溼縛朅拏、尼民陀羅、毘那多迦、斫迦羅等八山,山與山之間各有一海水,總為八海。即:(一)須彌山(梵 Sumeru),又作蘇迷盧、修迷樓,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於世界之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濶亦同,中有帝釋之宮殿。(二)佉提羅(梵 Khadiraka),又作朅地洛迦、佉得羅柯,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頂闊亦同,以七寶合成,圍繞於須彌山之外,二山之間有大海,闊達八萬四千由旬,水上遍覆無量之優鉢羅華、鉢摩華、拘牟陀華、奔荼利迦華等諸妙香物。此海中又有弗婆提、閻浮提、瞿陀尼、鬱單越等四大洲,各分布於東、南、西、北四方。(三)伊沙陀羅(梵 Īsādhara),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頂闊亦同,以七寶合成,繞於佉提羅山之外,二山之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優鉢羅華等諸妙香物遍覆水上。(四)遊乾陀羅(梵 Yugajdhara),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闊亦同,繞於伊沙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二萬一千由旬。(五)蘇達梨舍那(梵 Sudarśana),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闊亦同,繞於遊乾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二千由旬。(六)安溼縛朅拏(梵 Aśvakarna),又作阿輸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闊亦同,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間之大海,闊六千由旬。(七)尼民陀羅(梵 Nimimdhara),又作尼民達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闊亦同,圍繞安溼縛朅拏山,二山間之大海,闊二千四百由旬。(八)毘那多迦(梵 Vinataka),又作毘那耶迦、毘泥怛迦那,譯為障礙或犍與,又稱象鼻。圍繞尼民陀羅山之外,高六百由旬,頂闊亦同,二山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水上遍覆優羅華等諸妙香物。(九)斫迦羅(梵 Cakravāda),又作斫訖羅、遮迦和,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闊亦同,圍繞毘那多迦山,是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虛。二山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又俱舍論卷十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三等所傳與上之述說稍有不同。〔瑜伽師地論卷二、順正理論卷三十一、俱舍論光記卷十一、俱舍論頌疏卷十一〕 p127


十三緣

又作日冷十三緣。據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載,日光生冷之因緣有十三,即:(一)謂須彌山與佉陁羅山二山之間有水,廣八萬四千由旬,其水生優羅等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二)謂佉陁羅山與伊沙陁羅山二山之間有水,縱廣四萬二千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三)謂伊沙陁羅山與樹提陁羅山二山之間有水,廣二萬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四)謂樹提山與善見山二山之間有水,廣一萬二千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五)謂善見山與馬祀山二山之間有水,廣六千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六)謂馬祀山與尼彌陁羅山二山之間有水,廣一千二百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七)謂尼彌陁羅山與調伏山二山之間有水,廣六百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八)謂調伏山與金剛輪山二山之間有水,廣三百由旬,其水生諸雜花,互相照觸,日光為之生冷。(九)謂金剛輪山與閻浮提地二處中間有水,映於日光而日生冷。(十)謂南閻浮提河少,西拘耶尼水多,其水映於日光而日生冷。(十一)謂西拘耶尼河少,東弗于逮水多,其水映於日光而日生冷。(十二)謂東弗于逮河少,北鬱單越河多,其水映於日光而日生冷。(十三)謂日宮殿光照大海水,水映日光而日生冷。 p367


五百由旬

法華經化城譬喻品說越過五百由旬之險難惡道,即至寶處。此五百由旬之解釋,異說甚多,天台智顗謂凡聖同居土(指六道凡夫及三乘聖者共同雜居之國土,為三界之果報)為三百由旬;方便有餘土(指斷除見思煩惱而出離三界生死者之生處)為四百由旬;實報無障礙土(指已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為五百由旬,超越實報無障礙土即為究竟之常寂光土,乃諸佛如來之居處。又吉藏以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窺基則以三界之結惑為三百,七地所斷之習氣為四百,八地以上所斷之無明為五百。〔法華經文句卷七下、法華經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參閱「化城喻」1326) p1080


化城喻

法華七喻之一。化城,梵語 rddhi-nagara,指變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槃。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有眾人將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以達寶處,疲極欲返,其導師為振奮眾人,以方便力,於道中過三百由旬處化作一城,令彼等得蘇息,終能向寶處前進。即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之涅槃非為真實,乃佛為使彼等達大乘至極佛果之方便假說。

有關五百由旬之解釋,古來謂五百由旬乃喻指到達佛果所須經歷之路程,其一一經越之處,智顗於法華經文句卷七下詳舉諸家之說,而謂三界果報處為三百,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若就煩惱而言,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若就觀智而言,則入空觀為能過三百,入假觀為過四百,入中觀為過五百。〔法華玄論卷八、法華經玄贊卷八、法華經玄義卷五下〕(參閱「法華七喻」3394、「譬喻」6809) p1326


四百由旬

為比喻修行佛道各種過程之用語。即意謂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行人即漸次近於阿耨菩提;譬如人若欲過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之曠野險道,依次先見放牧者、疆界、園林等諸相,故知即將近於城邑聚落。但大智度論則以為險道係指世間,百由旬指欲界,二百由旬指色界,三百由旬指無色界,四百由旬指聲聞辟支佛道;又謂四百由旬為欲界,三百由旬為色界,二百由旬為無色界,百由旬即聲聞辟支佛道。〔大品般若經歎信行品、大智度論卷六十六、摩訶止觀(會本)卷七之一、法華文句(會本)卷二十〕 p1689


譬喻

略稱「譬」或「喻」。為使人易於理解教說之意義內容,而使用實例或寓言等加以說明,稱為譬喻。其梵語有四,即:upamā, drstānta, udāharana, avadāna。四者之間有所差異,upamā 為類推、比較之意,表示比較、相似、同一,如法華經中之火宅喻、藥草喻等譬喻故事;drstānta 與 udāharana 均為因明用語,係論述某一教說之後,作為實際例證之陳述語;avadāna 為九部經或十二部經之一,音譯阿波陀那,在形式上與「本生譚」相同,廣義言之,包含佛傳文學、讚佛文學、因緣故事等。其梵文本代表經典有譬喻百頌詩集(梵 Avadānaśataka)、天業譬喻(梵 Divyāvadāna)、菩薩本生鬘論(梵 Jātaka-mālā)等,其漢譯本有賢愚經、六度集經、百喻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生鬘論、雜寶藏經、大莊嚴經論、菩薩本緣經等。

蓋釋尊說法,巧用譬喻,大小乘諸經論多處舉示譬喻以說明教法要旨。一般而言,譬喻大多舉示現今之事實,然亦間有舉示假設之例證。如以滿月比喻某人之容光煥發,以眼前之小物推比大物,或以粗境粗法喻顯細境細法,或準照部分(或全體)之類似點加以類推、譬喻。

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師子吼菩薩品載,依譬喻方式之不同,可分為八種,即:(一)順喻,依事物生起之順序所作之譬喻。(二)逆喻,逆於事物生起之順序所作之譬喻。(三)現喻,以當前之事實所作之譬喻。(四)非喻,以假設之事件所作之譬喻。(五)先喻,於比喻之事項前所說之譬喻;即先說譬喻,後舉所欲喻顯之教法。(六)後喻,於比喻之事項後所說之譬喻;即先說教法,後舉譬喻。(七)先後喻,先後所說之譬喻;即於闡說教法之前後均作譬喻以彰顯之。(八)遍喻,譬喻內容全部契合所欲喻顯的事項之全部內容;即逐一設喻,並逐一說明教法,如以植物為喻,逐一說其萌芽乃至開花、結果,以之逐一比喻佛弟子之出家乃至成道。若就類別而言,常見於諸經論中之著名譬喻有:(一)顯示諸現象之存在悉無實體、一切皆空之譬喻。大品般若經卷一舉出十喻:即(1)如幻喻,譬如魔術師,以幻術變化出諸物;謂諸法本非實有,但以見聞之故,能識別諸相,此稱如幻假有、如幻即空。(2)如焰喻,焰,即指塵影,日光照射時,因風吹動而令塵埃飛散,譬如在曠野中,因見塵影,誤以為水,遂生取執之心;謂煩惱纏縛眾生,流轉於生死曠野中,令起男女等相,而致愛著沈淪。(3)如水中月喻,又作水月喻。譬如月在空中,影現於水,曚昧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謂實相之月,猶如法性,在於實際之虛空中,然在凡夫心中則現為我、我所之相,且執此幻相以為實。(4)如虛空喻,譬如虛空,但有假名而無實體,非可見之物,如吾人遠眺,轉見薄青色;謂凡夫之人,遠離無漏真實智慧,故捨棄實相,而執著於差別之現象,遂見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種種雜物。(5)如響喻,譬如深山峽谷,從聲有聲,稱之為響(回音),無智之人謂為實有人語音聲;謂諸法皆空,亦唯誑相而已。(6)如犍闥婆城喻,犍闥婆城,又作乾闥婆城,意譯作尋香城,即指蜃氣樓。譬如日初出時,見城門、宮殿、行人等蜃氣所成之幻相;謂無智之人在本空之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見有我與諸法。(7)如夢喻,譬如夢中無實事,卻妄執為有,夢覺之後,始知空無所有;謂若能遠離煩惱執著,則了知一切虛幻無實。(8)如影喻,又作光影喻。譬如光映而影現,不映則無;謂我相、法相之影,俱為煩惱遮住正見之光所現。(9)如鏡中像喻,譬如鏡中之像,非鏡所作,非面所作,非執鏡者所作,亦非自然所成,亦非無因緣而成;謂諸法皆空,不生不滅,非自作、他作、共作、無作,但以凡夫不解,遂陷迷惑。(10)如化喻,譬如諸天、仙人等以神通力假變人形,然無生滅苦樂之實;謂諸法亦如是,無有生滅,如化而成,亦無實有,是知諸法皆空。

上述十喻之中,前九喻說空以破諸法之有,後一喻則是以空不生不滅說空。大智度論卷六云(大二五‧一○五下):「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又此十喻亦見於般若部諸經典,然略有異同。此外,大日經卷一舉出下列十喻,即: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等,稱之為「十緣生句」。以此十喻作觀,則稱十緣生觀、十喻觀。

(二)顯示人類肉體為空與無常之譬喻。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方便品列舉十喻,稱為維摩經十喻、十種喻身,即:聚沫、泡、炎、芭蕉、幻、夢、影、響、浮雲、電等十喻。古來對此解釋不一,例如鳩摩羅什以之作為無常之比喻;僧肇以之作為空之比喻;慧遠亦以之作為空之比喻,然以前五喻各別相應於五陰,而以後五喻通於五陰全部。

又諸經論所舉類似之譬喻俯拾皆是,如舊譯華嚴經卷七舉出水沫、幻、野馬、水中月、夢、浮雲等六喻;鳩摩羅什譯之金剛般若經舉出夢、幻、泡、影、露、電等六喻;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經舉出星、翳、燈、幻、露、電、泡、夢、雲等九喻;攝大乘論本卷中舉出幻事、陽炎(陽焰)、所夢(夢境)、影像(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等八喻用以喻顯「依他起性」之理,故稱依他八喻。此外,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針對凡夫與外道不知真相之迷妄,而舉出渴鹿陽焰、乾闥婆城、夢中諸境、畫像高下、翳目垂髮、火輪非輪、水泡摩尼、水中樹影、明鏡色像、風水出聲、日照洪浪、咒術機發等十二喻。

又比喻人類肉體無常之譬喻,較著名者,另有注維摩詰經卷二之「是身如丘井」之故事,謂昔有人獲罪於王,其人畏罪逃走,王令醉象追之,其人怖急,遂自投枯井,墜半井時,於井壁得一腐草,即以手執之。井底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復欲加害;又有黑白二鼠嚙其腐草,草將斷裂;醉象臨其上,復欲取之。其人危苦,極大恐怖。其時,頂上有一樹,樹上有蜜,滴落其人口中;以著味之故,遂忘怖畏。此則故事中,以丘井比喻生死,醉象比喻無常,毒龍比喻惡道,五毒蛇比喻五陰,腐草比喻命根,黑白二鼠比喻黑月與白月,蜜滴比喻五欲之樂,罪人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則比喻眾生得五欲之蜜滴而不畏諸苦。其他諸經亦可見此一譬喻,稱為二鼠嚙藤喻。後世繪畫多以虎代象,稱為無常之虎,二鼠則稱月日之鼠。

(三)顯示佛陀一代教化次第之譬喻:(1)據舊譯華嚴經卷三十四寶王如來性起品載,太陽初出,先照諸大山,次第及於一切大地;以此比喻佛之出世,順次教化菩薩、緣覺、聲聞與根機低淺者,稱為華嚴經三照、華嚴三照。(2)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聖行品載,從牛出乳,依其精製程度,順序可得酪、生酥、熟酥、醍醐;以此比喻從佛出十二部經,復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經,復更從般若波羅蜜經出涅槃經。上述之五味原係顯示自整體佛教(即十二部經)漸出其要之譬喻,其中以涅槃經為要中之要、最勝之教。但歷來諸師表示教化之次第,大多將五味與華嚴三照之說互相依用。(3)天台宗智顗將涅槃經之五味說,配於五時,而從說教之順序,與受教之機(對象)所得之利益兩方面加以判釋佛陀一代之教化,此即華嚴時(乳味)、阿含時(酪味)、方等時(生酥味)、般若時(熟酥味)、法華涅槃時(醍醐味)。其中,法華經即相當於前番五味中之後教後味,涅槃經則相當於後番五味中之後教後味。復就化法四教言之,以藏教為例,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羅漢與辟支佛如醍醐。藏、通、別三教各具五味,圓教獨具一味。(4)隋代灌頂(561~632)之涅槃經會疏卷十三根據諸經論與歷來諸師之說,謂牛為涅槃經之教主,乳為戒聖行,酪為定聖行,生酥為四諦慧聖行,熟酥為二諦慧聖行,醍醐為一實諦慧聖行。

(四)顯示三乘斷惑修行深淺不同之譬喻。優婆塞戒經卷一以兔、馬、象等三獸渡河之情形比喻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斷惑修行之深淺。譬如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能至彼岸,但涉水未深;僅象之渡河,得至其底。此蓋以水比喻因緣之理,謂聲聞覺悟最淺,緣覺稍深,菩薩最深。法華玄義卷八下則以三獸比喻通教之三乘,以水喻即空,底喻不空。

(五)顯示佛陀應眾生根機施以各種不同教法之譬喻。其目的不外為導入佛境;此一譬喻與顯示佛之法身不滅而遍於虛空之譬喻結合為七種譬喻,稱作法華七喻。據法華經載,即:(1)火宅喻,又作火宅三車喻。出自譬喻品。譬如家宅遭遇大火,幼兒仍在宅中遊玩,不知脫離危險,長者乃施設方便,告以門外有幼兒所期望之羊車、鹿車、牛車等三車,藉以誘出門外,遂共乘大白牛車脫離火宅。於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謂三界為五濁、八苦等苦惱所聚,無法安住;幼兒比喻眾生,謂眾生貪著三界,耽於享樂之生活,不知處境之危險;長者比喻佛,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此一譬喻,歷來有三車家與四車家之不同看法,主張方便之牛車與大白牛車為同一,而立三車之見的三論宗與法相宗,稱為三車家;主張方便之牛車與大白牛車有別之天台宗、華嚴宗,則稱為四車家。(2)窮子喻,又作長者窮子喻。出自信解品。窮子原係長者之子,然以年幼即流離失所,不知自己之出身,後輾轉浪至長者家,見府第之豪貴,心大恐懼,欲疾走而去,長者一見便識,設施種種方法,收為嗣子,以令其自覺。以此比喻佛對自認為聲聞者施設種種方便,增上其心,轉為菩薩之自覺。(3)藥草喻,又作雲雨喻。出自藥草喻品。譬如諸藥草種類有別,名色各異,雖密雲瀰布遍覆,同受一雨所澤,然因根、莖、枝、葉之別,大、小諸樹各稱性而長,致各有差別。謂眾生根性各異亦復如是,佛陀隨眾生品類,以教化眾生各自之智性,治癒其病惑,令證入菩提。天台宗依據此一譬喻,而謂受如來方便法雨之眾生有「三草二木」之別,其中小草配於人天乘,中草配於二乘,上草配於藏教菩薩,小樹配於通教菩薩,大樹配於別教菩薩;準此,遂有五乘七方便人之譬喻。(4)化城喻,又作寶處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譬如有一旅行者,本欲行至五百由旬之寶處(真實之悟界),然於中途因疲憊而休止,其時,優越之指導者即在三百由旬處假現化城(方便之悟界),藉之誘導旅行者抵達寶處。(5)衣珠喻,又作繫珠喻。出自五百弟子授記品。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時彼親友因官事當遠行,即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內而去,其人醉臥,毫不覺知。其後,為求衣食故,備受艱苦。直至親友告知贈珠之事,生活遂得改善無缺。謂二乘人過去世曾在大通智勝佛之處結下大乘之緣,然為無明所覆而隱蔽不顯,今依如來方便開示,遂能入於一佛乘。準此,又以「衣裡寶珠」、「衣內明珠」等用語喻指眾生本具之佛性。(6)髻珠喻,又作頂珠喻。出自安樂行品。譬如轉輪聖王將覆藏在髮髻中之寶珠解開,給予功臣觀看。謂如來說法華經,開顯所有權教(方便教)而會歸一乘實教,給予二乘亦必成佛之證明。(7)醫子喻,又作醫師喻。出自如來壽量品。譬如孩童不知毒藥而狂吞,父遂給予妙藥而治之。謂三乘人不知權教為方便而深信,如來出而導歸於一乘。

(六)以蓮花顯示法華開顯之旨之譬喻。智顗之法華玄義序王稱為蓮華三喻、迹本三喻。即於法華經之迹門「施開廢」,於本門「垂開廢」,而以蓮之實(比喻實與本)與其花(比喻權與迹)為喻,有所謂「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等語。

(七)顯示如來藏之譬喻。稱為如來藏九喻。據如來藏經、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一、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四等載,即:(1)譬如佛所化無數蓮花,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花內,相好莊嚴,結跏趺坐。萎花比喻無明煩惱,佛身比喻如來藏。謂一切眾生煩惱身中本有功德莊嚴之如來藏,然為無明貪惑所覆而不能見。(2)譬如醇蜜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故欲取蜜,必先除彼蜂。群蜂比喻無明煩惱,蜜比喻如來藏。謂一切眾生本具之如來藏原有功德法味,然為無明所纏繞,則不得其用。(3)譬如稻、麥、粟、豆等,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若不去糠,則不堪食用。稻、麥、粟、豆等比喻如來藏法身之體,糠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法身之體深隱在無明煩惱中,不得受用。(4)譬如真金雖墮於糞穢中,然永不變質,若知其所在,則得覓取而用之。真金比喻如來藏性,糞穢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性為無明煩惱所覆,然不失本淨,一旦尋獲,去其垢穢,則復現其明潔淨性。(5)譬如貧窮家,其屋宅內地藏有珍寶,卻了無所知,待發掘後始得用處。貧家比喻眾生,珍寶比喻如來藏性,地比喻無明煩惱。謂眾生雖具如來藏性,然為無明煩惱所覆,了不自知。(6)譬如菴摩羅果之種子深藏於果實之中,安住不動,未能萌芽生成,然亦含藏不朽,若遇地緣,種植其中,久後自成大樹王。菴摩羅果之種子比喻如來藏,果實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久藏於無明煩惱中,安住不動,然亦始終不朽,其後若遇佛法殊緣,則自然萌生,證成無上菩提。(7)譬如真金之像,披裹臭穢弊垢之衣,棄擲於地,流轉曠野,見者不知,皆賤視之。真金之像比喻如來藏清淨法身,臭穢弊衣比喻無明煩惱,曠野比喻三界之生死大海。謂眾生雖有如來藏清淨法身,然為無明煩惱所纏裹,故墮在生死大海之中。(8)譬如貧賤女,身懷貴胎(轉輪聖王)而不自知,猶作賤子之想。貧賤女比喻無明煩惱,貴胎比喻如來藏清淨法身之體。謂一切眾生以無明煩惱之故,不知自身即有如來藏清淨法身之體。(9)譬如鑄造金像,真金在內,燋模在外,其模為黑泥覆蔽,形狀燋惡,令人不能推知其內有真金。真金比喻如來藏性,燋模之黑泥比喻無明煩惱。謂如來藏性被無明煩惱所覆蔽,眾生遂沈浮於闇昧迷惑中,全然不識自身中之如來藏性。

上述譬喻皆在喻顯一切眾生皆由無始以來之煩惱覆蔽,以至本來清淨無染之如來法身不得顯現。又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之「貧女寶藏喻」相當於上述之第五喻,四卷楞伽經卷二之「大價寶垢衣喻」相當於第七喻。此外,前述法華七喻中之「衣珠喻」亦為如來藏之譬喻。與之類似者,另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七之「額珠喻」,係用以比喻佛性。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眉間有金剛珠,與他人角力時,力士以頭抵觸對方額上,金剛珠即沒於膚中,不知所在;其處有瘡,力士乃命良醫為之治療。時有明醫,善知方藥,診之即知此瘡係由金剛珠入體所致,遂教其照鏡,始知珠之所在。如是,眾生不知自己本具之佛性,待佛陀教導始覺悟。

(八)顯示念佛三昧殊勝之譬喻。觀佛三昧海經卷十舉出長者閻浮檀金、王寶印、長者如意珠、仙人誦咒、力士明珠、劫盡時之金剛山等譬喻,皆用來比喻念佛三昧之殊勝功德。

(九)顯示自眾生貪、瞋煩惱中生清淨之往生心之譬喻。出自善導之觀經疏散善義。譬如有人遭群賊、惡獸追趕,向西逃亡,發現一條四五寸寬之白道,白道一邊是火焰兇猛之火河,一邊是波濤洶湧之水河,逃亡者心知進退皆難免一死,值此危急之際,忽聞東岸傳來「決心往白道」,西岸傳來「一心正念即刻來」之呼聲;逃亡者遂不顧一切渡過白道,到達西岸,終獲無窮幸福。上述之故事,水河比喻眾生之貪愛,火河比喻眾生之瞋恚,白道比喻清淨之往生心。即表示眾生依東岸釋迦之發遣與西岸彌陀之招喚,遂生起清淨之往生心,以此而得往生淨土。此稱二河白道喻或二河譬。

除上述各種類別之譬喻外,經典中常用之譬喻尚有:(一)師子身中蟲,出自仁王經卷下,略稱師蟲。譬如獅子,雖號稱萬獸之王,死後尚不免為自身中之蟲所食;以此比喻在佛法中破壞佛法者。(二)盲龜浮木,出自雜阿含經卷十五、中阿含經卷五十三等。譬如大海中有一盲龜,壽命無量,每百年探出水面一次,而海中有一浮木,中有一孔;盲龜若欲遇值此浮木之孔,則甚為難得。謂人類生於此世、遇佛聞法之機緣極為稀罕難得,彌足珍貴。〔雜阿含經卷五、卷十一、卷四十三、譬喻經、五陰譬喻經、大品般若經卷十五、卷二十三、卷二十六、法華經卷一、卷六、金光明經卷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卷一四三、卷一四五、大智度論卷三十五、卷五十四、成唯識論卷八、法華文句卷五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翻譯名義集卷十四〕 p6809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九山八海

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說。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環繞,而山與山間各有海水相隔,故總為九山八海。諸經論對此均有所論述,但是,就內容與八大山次序而言,各書所述稍有不同,如《起世經》卷一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優鉢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卷十一等則謂須彌山為四寶所成,中間七大山悉以黃金構成,八大海水中的內七海名之為內海,八功德水湛於其中,第八海名為外海,鹹水盈滿,廣三億二萬二千由旬。

玆依《起世經》卷一、《長阿含經》卷十八等所載,略述如下︰

(1)須彌山(Sumeru)︰又作蘇迷盧山、須彌盧山、修迷樓山,譯為妙高或好光。屹立於世界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頂上闊亦同。有三十三天宮殿,為帝釋所居。

(2)佉提羅山(Khadiraka)︰又作佉提羅迦、軻地羅、佉陀羅,譯為擔木或空破。高四萬二千由旬,上闊亦同,端嚴可愛。在須彌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之間有大海,闊八萬四千由旬。海中有弗婆提、瞿陀尼、閻浮提、鬱單越等四大洲,各分布於東、西、南、北四方。

(3)伊沙陀羅山(Īṣādhara)︰又作伊沙馱羅、伊沙多,譯為持軸或自在持。高二萬一千由旬,上闊亦同。位佉提羅山之外,圍而繞之,二山間有大海,闊四萬二千由旬。

(4)遊乾陀羅山(Yugaṃdhara)︰又作遊犍陀羅、踰健達羅、由乾陀,譯為雙持。高一萬二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伊沙陀羅山,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四千由旬。

(5)蘇達梨舍那山(Sudarśana)︰又作修騰娑羅,譯為善見。高六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於遊乾陀羅山之外,二山間之大海闊一萬二千由旬。

(6)安溼縛羯拏山(Aśvakarṇa)︰又作阿沙干那,譯為馬半頭或馬耳。高三千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蘇達梨舍那山,二山間之海水闊六千由旬。

(7)尼民達羅山(Nimindhara)︰又作尼民陀羅、尼民馱羅,譯為持邊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於安溼縛羯拏山之外,二山間之海水闊二千四百由旬。

(8)毗那多迦山(Vinaṭaka)︰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譯為障礙、象鼻。高六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周匝於尼民達羅山之外,二山間之海水闊一千二百由旬。

(9)斫迦羅山(Cakravāda)︰又作斫迦婆羅、斫羯羅、遮迦和,譯為輪圍或鐵圍。高三百由旬,頂上闊亦同。圍繞毗那多迦山,二山間之海水闊六百由旬。此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虛。

此外,另有一說,謂金輪上之水原為一大海水,後經業風吹擊,一時湧出九大山。《俱舍論頌疏》卷十一(大正41‧879b)︰
「亦諸有情業增上力,復大雲起雨金輪上,滴如車軸,積水濤奔,其水即為眾寶種藏,由具種種威德。猛風鑽擊,變生眾寶類等,如是變生金寶等已。復由業力,引起別風,簡別寶等,攝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鹹,令別成立內海外海。」

有關九山之間的八海,《俱舍論》卷十一敘述如下(大正29‧57c)︰
「山間有八海,前七名為內。最初廣八萬,四邊各三倍。餘六半半陿,第八名為外。三洛叉二萬二千踰繕那。論曰妙高為初,輪圍最後,中間八海。前七名內,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如是七海,初廣八萬,約持雙山內邊周量。於其四面,數各三倍。謂各成二億四萬踰繕那。其餘六海,量半半陿。謂第二海,量廣四萬;乃至第七,量廣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說周圍量者,以煩多故。第八名外,鹹水盈滿,量廣三億二萬二千。」

〔參考資料〕 《俱舍論光記》卷十一;《玄應音義》卷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九。


化城喻

《法華經》所舉的重要譬喻。為「法華七喻」之一。「化城」謂變化出來的城邑。在《法華經》中,指某一群人在取寶途中的暫時休憩之所。是由領隊的導師所化現出來的,因此謂為「化城」。《法華經》用此化城以比喻小乘的涅槃果位。《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云(大正9‧25c)︰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中略)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中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蓋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有以佛乘得滅度者。如來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然有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故為說二乘涅槃,待眾生住於二地,再為說法,引入佛慧,使知所得二乘涅槃,並非真實。一如譬喻之導師為止息而化作大城,既知息已,再告知寶處在近,化城非實。此種譬喻,《修行道地經》卷七〈弟子三品修行品〉、《大品般若經》卷十三〈聞持品〉也都有提到,而《大阿彌陀經》卷下等所說的邊地城邑,可能也是一種化城。

至於五百由旬的解釋,法雲的《法華經義記》卷七云(大正33‧654b)︰「欲界如一百,色界如二百,無色界如三百,七地所斷三界餘習如四百,八地以上至金剛心所斷無明住地煩惱如五百也。」智在《法華經文句》卷七(下)則批判各家說法,而自謂三界果報處為三百由旬,有餘國處為四百,實報國處為五百;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入空觀能過三百,入假觀能過四百,入中觀能過五百;又謂二乘度三百,菩薩度四百,佛乘度五百云云。對此,吉藏在《法華經玄論》卷八又一一加以破斥,謂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此外,窺基在《法華經玄贊》卷八也提到(大正34‧799b)︰「分段生死有惑業苦為三百,變易生死有無明苦為二百,十煩惱、十業道,所感十品類果皆互相資故,合言五百。」

〔參考資料〕 《大智度論》卷六十六;《法華經玄義》卷五(下);《法華義疏》卷八;《法華經文句記》卷八之一。


閻浮樹

音譯又作贍部、剡浮、琰浮、譫浮、染部或𭛆謨。屬桃金孃科的落葉喬木。學名為Eugenia Jambolana。分布於印度、錫蘭及馬來半島。葉長四五寸,葉脈密,葉面頗平滑。花是聚散花,密生,形微小。果是漿果,呈紫色,大如雀卵或鳩卵。味酸澀中帶甘,可食。枝幹色稍白,木理密,質堅,可作器具,木皮可作褐色染料。

據南本《涅槃經》卷九所述,閻浮樹一年有三變,有時生花,光色敷榮;有時生葉,滋茂蓊鬱;有時凋落,狀似枯死。《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說閻浮子,其形如沈苽,紫色,酢甜。

《立世阿毗曇論》卷一〈南閻浮提品〉云(大正32‧174c)︰
「有樹名曰剡浮,因樹立名。名是洲地,曰剡浮提。此樹生剡浮提地北邊,在泥民陀羅河南岸。是樹株本,正洲中央,從樹株中央,取東西角,並一千由旬,是樹生長,具足形容可愛,枝葉相覆,密厚多葉,久住不凋,一切風雨不能侵入。比丘!譬如裝花鬘師,裝飾花鬘及耳上莊嚴,其樹形相可愛如是。上如華蓋,次第相覆,高百由旬下本洪直,都無瘤節。五十由旬方有枝條,樹身徑刺,廣五由旬,圍十五由旬,其一一枝,橫出五十由旬,間中亘度一百由旬,周迴三百由旬,其菓熟時,甘美無比,如細蜂蜜,味甜難厭,菓味如是,菓大如甕,其核大小,猶如世間剡浮子核。其上有鳥形,如大殿彌猴之形,如六十歲大象。是兩鳥獸恒食其實,東枝菓子,多落剡浮提地,少落水者;西枝菓子,多落剡浮提地,少落水者;南枝菓子,並落剡浮提地;北枝菓子,悉落河中,為魚所食。樹根悉是金砂所覆。當春雨時,下不漏濕,夏則不熱,冬無風寒。有乾闥婆及夜叉神,依樹下住。」

此外,《起世經》卷一、《慧苑音義》卷上亦有類似記載。此等樹與印度等地現有之閻浮樹不同,恐係印度人之想像,並非實物。

〔參考資料〕 《翻譯名義集》卷三;《長阿含經》卷十八;《大樓炭經》卷一;《起世因本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三十五;《玄應音義》卷二十一;《釋迦方誌》卷上;《法華經玄贊》卷十(本);《慧琳音義》卷七十三。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