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所行影像
[法相辭典(朱芾煌)]無性釋四卷七頁云: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一境性,心法為體。此所緣境,說名所行。本境、名質。似彼現者,說名影像。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般舟三昧
修行法之一。指經過七日乃至九十日間的依法精進修行,終得佛現前的三昧,即所謂「見佛定」。語出《般舟三昧經》。「般舟」一詞,智顗《摩訶止觀》卷二之一譯為常行或佛立;善導《般若讚》譯為常行道,又名立定見諸佛;元曉《般舟經略記》譯為定意。
譯為「常行」及「常行道」,乃根據《般舟三昧經》卷上〈四事品〉所說(大正13‧906a)︰「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左右。」取其行相不得住、坐、臥。即行道無間斷之意。《般舟讚》更依此說其行相(大正47‧448b)︰「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蓋此行相雖屬身業,但因口稱佛名,意觀佛體,三業相應,故名三業無間。
又譯為「佛立」,也是根據《般舟三昧經》卷上〈問事品〉所說「十方諸佛悉立在前」及〈行品〉所說「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立在前」之意而得名的。善導對此加以解釋,說「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
所謂「定意」,是稱其心專注於一佛;又,「立定見諸佛」的「立定」是指能修之人,「見諸佛」是指所見之境。《般舟三昧經》卷上〈行品〉云(大正13‧905c)︰「持佛威神力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中略)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
關於此一法門的修習方法,《般舟三昧經》〈四事品〉所載,當在三個月中,除飯食及大小便之外,不坐、不臥、經行而不休息。善導的《觀念法門》則另舉一種行法,云(大正47‧24a)︰
「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置尊像,香湯掃灑。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三十日,月別四時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七日。盡須淨衣,鞋𧙕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麁飯隨時醬菜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
東晉‧慧遠首先於廬山結白蓮社,曾聚眾修習此法。爾後善導、慧日、承遠、法照等人又相繼著書、設道場加以弘揚,天台宗智顗更將之列為四種三昧之一,稱之為常行三昧。
◎附一︰〈般舟三昧經〉(編譯組)
般舟三昧經(梵Pratyutpanna-buddha-saṃmukhāvasthita-samādhi-sūtra,藏Da-ltar-gyi saṅs-rgyas mṅ on-sum-du bshugs-paḥi tiṅ-ṅe-ḥdsin),三卷。支婁迦讖譯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又作《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大般舟三昧經》、《十方現在前立定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三冊。全經凡分〈問事〉、〈行〉、〈四事〉、〈譬喻〉(以上卷上)、〈無著〉、〈四輩〉、〈授決〉、〈擁護〉、〈羼羅耶佛〉(卷中)、〈諸佛〉、〈無想〉、〈十八不共十種力〉、〈勸助〉、〈師子意佛〉、〈至誠佛〉、〈佛印〉(卷下)等十六品,敘述依般舟三昧以明見佛之法。
所謂「般舟三昧」,據善導《般舟讚》所釋(大正47‧448b)︰
「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三業無間,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國語,此翻名為定,由前三業無間心至所感即佛境現前,正境現時即身心內悅故名為樂,亦名立定見諸佛也。」
本經之異譯本有同為支婁迦讖譯之《般舟三昧經》一卷,以及《拔陂菩薩經》一卷(後漢失譯)、《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五卷(隋‧闍那崛多譯)等。其中,一卷本《般舟三昧經》,據說其原傳於高麗,義天於肅宗十年(1105)攜至日本。《開元釋教錄》卷一則以其為闕本,謂其譯於光和二年,由竺佛朔翻譯,支讖傳語,河南孟福、張蓮筆受。
◎附二︰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三節(摘錄)「般舟三昧」,意義是「現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現在佛」,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三昧修習成就了,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所以名「般舟三昧」。見十方現在一切佛,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修成了,能見現在一切佛,但不能依十方一切佛起修,必須依一佛而修;修成了,才能漸漸增多,見現在的一切佛。所以,「般舟三昧」是能見現在一切佛的,修習時也是不限於念阿彌陀佛的。如《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閑,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中略)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明,終獲見彼阿彌陀如來。」「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中略)得見彼佛光和澈,如淨琉璃。」
經文明顯的說︰「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如來」;「隨何方所,即向彼方」,可見西方阿彌陀佛,只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而已。《般舟三昧經》也說︰「菩薩聞佛名字,欲得見者,常念其方,即得見之。」學習「般舟三昧」,是可以隨所聽聞而念各方佛的。依〈四事品〉說︰「般舟三昧」的修習,在三月中,不坐、不臥、經行不休息,除了飯食及大小便,這是三月專修的「常行」三昧。〈行品〉說︰「念西方阿彌陀佛,(中略)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一日一夜,或七日七夜的念阿彌陀佛,與小本《阿彌陀經》相合,與〈四事品〉的三月專修不同。《阿彌陀經》只說「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與「般舟三昧」的定中見佛不同。三卷本補充為︰「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才含攝了夢中見佛。所以「般舟三昧」的三月專修,定中見佛,本來是與《阿彌陀經》所說不同的。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當然是由於當時念阿彌陀佛的人多,舉一般人熟悉的為例而已。「阿彌陀」的意義是「無量」,阿彌陀佛是無量佛。「無量佛」等於一切佛,這一名稱,對修習而能見一切佛來說,可說是最適合不過的。所以開示「般舟三昧」的修習,就依念阿彌陀佛來說明。「般舟三昧」是重於定的專修;念阿彌陀佛,是重於齋戒信願。不同的法門,在流傳中結合起來。如以為「般舟三昧」,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三昧,那就不免誤解了!「般舟三昧」,是念佛見佛的三昧,從十方現在佛的信仰中流傳起來。在集成的《般舟三昧經》中,有值得重視的──唯心說與念佛三昧︰修「般舟三昧」的,一心專念,成就時佛立在前。見到了佛,就進一步的作唯心觀,如《般舟三昧經》說(大正13‧899b)︰
「作是念︰佛從何所來﹖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欲處、色處、無色處,是三處(三界)意所作耳。(隨)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心是佛,心(是如來)佛,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涅槃。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無所有也。(中略)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則癡,無心是涅槃。是法無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願。」
這段經文,試參照三卷本,略為解說。在見佛以後,應這樣的念(觀)︰佛從那裏來,自己又到了那裏﹖知道佛沒有從他方淨土來,自己也沒有到淨土去,只是從定心中見佛。因此,就理解到三界都是心所造作的,或者說是心所現的。隨自己所念的,那一方那一佛,就在定心中見到了,所以只是以心見心,並沒有見到心外的佛。這樣,心就是佛,就是如來,(心也就是自身,自身也是心所作的)。自心見到了佛,但並不能知見是自心。從這「唯心所見」的道理,能解了有想的就是愚癡、生死,沒有想才是涅槃。一切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無可樂著的,只是「念」所作的。那個「念」,也是空的,無所有的。前說境不可得,這才說心不可得。如能夠解見(三界、自身、佛、心)空的,就能於一切無想(無相)、無願,依三解脫門而入於涅槃了。這一唯心觀的次第,是以「唯心所作」為理由,知道所現的一切,都是沒有真實的。進一步,觀能念的心也是空的。這一觀心的過程,與後來的瑜伽論師相近。經中為了說明「唯心所作」,舉了種種譬喻︰夢喻──如夢中所見而沒有障礙相,夢見女人而成就淫事,夢還故鄉與父母等談論;觀尸骨喻──見白色、赤色、黑色等;鏡、水、油、水精喻──見到自己的身形。無著成立唯識無境的理由,也就是這樣,如《攝大乘論本》卷中說(大正31‧138a)︰「應知夢等為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顯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
唯識宗所依的本經──《解深密經》;成立「唯心所現」,也是以淨鏡等能見影像,來比喻「三摩地所行影像」的。依念佛三昧,念佛見佛,觀定境唯心無實,而悟入不生不滅(得無生忍),成為念佛三昧,引歸勝義的方便。《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所參訪的解脫長者,成就了「如來無礙莊嚴法門」。在三昧中,見十方諸佛︰「一切諸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華嚴經》所說,與《般舟三昧經》相近。《觀無量壽佛經》,是以十六觀,念阿彌陀佛土依正莊嚴的。第八觀「觀佛」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雖與《般舟三昧經》相同,但已經是「如來藏」說了。「般舟三昧」在思想上,啟發了唯心所現的唯識學。在觀行上,從初期的是心作佛,發展到佛入我心,我心是佛的「如來藏」說。
另一值得重視的,如《般舟三昧經》說(大正13‧899a)︰「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成就「般舟三昧」的,能見阿彌陀佛。不只是見到了,而且還能與佛問答,聽佛說法。這是修習三昧成就,出現於佛弟子心中的事實。這一類修驗的事實,在佛教中是很普遍的。西元三至五世紀間,從北印度傳來,佛弟子有什麼疑問,就入定,上升兜率天去問彌勒。西元四世紀,「無著菩薩夜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也就是這一類事實。在「祕密大乘」中,修法成就了,本尊(多數是現夜叉相的金剛)現前;有什麼疑問,可以請求開示,也是普遍存在的宗教事實。在定中見到了,可以有問有答,在「原始佛教」中,早已存在。如《中阿含經》〈長壽王品〉,就有好幾部經,與定中見聞有關的。《長壽王本起經》中,佛為阿那律說︰在沒有成佛以前的修行時,修習見光明,見形色,「廣知光明,亦廣見色」的過程。《天經》中說︰修得光明,見形色;與天(神)共相聚會;與天「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知道天的名字;知天所受的苦樂;天的壽命長短;天的業報;知道自己過去生中,也曾生在天中。這樣的修習,逐漸增勝的過程。《梵天請佛經》中,佛於定中升梵天,與梵天問答。《有勝天經》中,阿那律說︰光天、淨光天、遍淨光天的光,有優劣差別。「彼(天)與我集,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在定中,到另一界,見到諸天及魔等,與他們集合在一起,與他們論說問答(與大乘的到他方淨土,見他方佛與菩薩的情形相近),是存在於「原始佛教」的事實。在「原始佛教」中,佛與大弟子們,往來天界的記載不少。但那時,佛與大弟子們,對於定中所見到的,是要開示他們,呵斥他們,警策他們,所以佛被稱為「天人師」。佛涅槃以後,演化為在定中,見當來下生成佛,現在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十方佛現在說興起,「大乘」佛弟子,就在定中見他方佛。在「祕密大乘」中,佛弟子就在定中,見金剛夜叉。在定中有所見,有所問答,始終是一致的。但起初,是以正法教誨者的立場,教化天神;後來是請求佛、菩薩、夜叉們的教導。這是佛法的進步昇華呢﹖佛教精神的迷失呢﹖
《般舟三昧經》集出的時間,試依八大菩薩而加以論斷,如《般舟三昧經》卷上說(大正13‧902c)︰
「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中略)羅憐那竭菩薩,從墮舍利大國出;橋曰兜菩薩,從占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波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迦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中略)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閃彌大國出;和輪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
〈擁護品〉中,「是八菩薩」集在一起,稱為「八大菩薩」。其中,颰陀和(Bhadra-pāla)譯為賢守,或賢護,是王舍城(Rajag-ṛha)的長者,《般舟三昧經》就是因賢護的啟問而說的。羅憐那竭(Ratnākāra)譯為寶積,是毗舍離(Vaiśāli)的長者子。橋曰兜(Guhya-gupta),譯為星藏,是占波(Campā)的長者子。那羅達(Naradatta)譯為仁授,是波羅斯(Bārāṇasī),或說彌梯羅(Mithilā)的婆羅門。須深(Susīma)是迦維羅衛(Kapilavastu)人。摩訶須薩和(MahāSusārthavāha)譯為大導師,或大商主,是舍衛(Srāvastī)的優婆塞。因坻達(Indradat-ta)譯為主天,實為主(天)授,是鳩閃彌(Kauśambī)人。和輪調(Varuṇadatta)譯為水天,實為水神授,是沙祇(Sāketa)的優婆塞。八位菩薩的集為一組,《般舟三昧經》以外,《賢劫經》、《八吉祥神咒經》,都說到「八大正士」。帛尸梨蜜多羅(Śrīmitra)譯的《灌頂經》,也多處說到這八位。
這八位菩薩,是釋尊的遊化地區,恒河流域的在家菩薩。《般舟三昧經》是為在家菩薩(賢護)說的;並囑累阿難(Ānanda)等比丘,及八菩薩受持宏通。在家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顯然的重要起來。這是大乘佛教流行,早期在家菩薩的代表人物;在傳說中,多少有點事實成分的。後來,大乘經有十六菩薩,如「中品般若」,及《持心梵天所問經》、《無量壽經》、《觀察諸法行經》、《淨信童女會》、《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陀天經》等。大體依《般舟三昧經》的八菩薩(或缺少一二位),加入其他菩薩而成。數目的倍倍增多,是印度佛教的一般情況。從《般舟三昧經》的八菩薩,進到「中品般若」、《持心經》等十六菩薩。依據這一點,《般舟三昧經》的成立,約為「下品般若」集成,「中品般若」還在成立過程中,應為西元50至100年頃。「中品般若」不但序列十六菩薩,〈序品〉中說︰「念無量國土諸佛三昧常現在前」,表示了對「現在佛悉立在前三昧」的尊重。
「般舟三昧」,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所共修的法門。早期的在家菩薩,出於恒河流域,或表示「念佛見佛」法門,是從佛教中國傳來的。四眾弟子中,出家比丘修行的條件,第一是「當清淨持戒,不得缺如毛髮,常當怖畏(地獄苦痛)。」三卷本作︰「一切悉護禁法,出入行法悉當護,不得犯戒大如毛髮,常當怖畏。」可見這是比丘的「戒具足」──「安住具戒,善護別解脫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於微小罪生大怖畏」,是比丘在僧團中所受持的律儀生活。在家弟子而想修「般舟三昧」的,「常念欲棄家作沙門,常持八關齋,當於佛寺中」;「敬事比丘、比丘尼,如是行者得三昧」。「般舟三昧」雖通於在家修行,而是尊重傳統出家僧團的,與寺院通俗教化的齋戒相應的。無論在家、出家,這是三月專修的法門(可能與出家人三月安居靜修有關)。到了印度北方,念阿彌陀佛的地區,結合而流行起來,於是有了「一日一夜」、「七日七夜」(《阿彌陀經》所傳)的修法。「般舟三昧」的本質,是依假想觀而成三昧,屬於「定」法,但依此深化而又淺化起來。深化是︰在定中起唯心無實觀,引入三解脫門;或融攝「般若」而說無著法門。淺化是︰與「般若法門」一樣,使成為普遍學習的法門。對一般人來說,如三歸、五戒、布施而外,「作佛形像」,「持好素寫是三昧」。造佛像與寫經,成為當時佛教的特色。「聞是三昧,書學誦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計」,與「下品般若」一樣的,推崇讀、誦、書寫的功德。〈擁護品〉說︰八大菩薩是「人中之師,常持中正法,合會隨順教」,更說「持是三昧」所得的現世功德,與「下品般若」所說的相近。後來,「若有急(疾),皆當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壽命欲終時,我八人便當飛往迎逆之」,八大菩薩成為聞聲救苦的菩薩。《般舟三昧經》,就這樣的成為普遍流行的法門。三卷本說到︰「卻後亂世,佛經且欲斷時,諸比丘不復承用佛教。然後亂世時,國國相伐,於是時是三昧當復現閻浮利。」《賢護經》又說︰「復此八士諸菩薩,當來北天授斯法。」《般舟三昧經》,在北方全部集成,約在西元一世紀末。
〔參考資料〕 《拔陂菩薩經》;《坐禪三昧經》卷下;《大智度論》卷七;道端良秀《中國淨土教史の研究》。
[法相辭典(朱芾煌)]
心一境性
瑜伽三十卷八頁云: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隱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二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頁云: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者、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故說名心一境性。
三解 瑜伽七十七卷三頁云: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四解 法蘊足論六卷三頁云:心一趣性者:云何心一趣性?謂尋伺寂靜故;心不散不亂不流,安住一境;故名心一趣性。
有色諸法五相建立
瑜伽六十五卷七頁云: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等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色等五境同分清淨色之境界,名清淨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淨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淨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又一切色,若清淨,若清淨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諸觸所觸,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飢渴等觸之所變壞。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於彼,雖有飢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餘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語業;是名業色。當知是名色業差別。
有色無色諸法差別
瑜伽六十五卷七頁云:復次云何有色諸法?謂若略說,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由彼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還說此事。是故說名有色諸法。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等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色等五境,同分清淨色之境界,名清淨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淨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淨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又一切色,若清淨,若清淨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飢渴蚊虻風日蛇蠍諸觸所觸,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飢渴等觸之所觸。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於彼,雖有飢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餘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語業,是名業色。當知是名色業差別。無色諸法,亦由五相差別建立;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色自相三種
瑜伽六十五卷七頁云: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淨色,二、清淨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謂四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淨色,眼等處攝,名清淨色。色等五境同分清淨色之境界,名清淨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淨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淨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
青瘀等像非憶持識
無性釋四卷八頁云: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等者:恐彼異計,故作此說。謂若有人,作如是計:由彼先於淡泊路等,見骨鎖等;今猶憶持,為三摩地所行影像。為遮此計,故言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若此所緣,即是昔日所憶持者;如昔所見方處決定。如昔所受;應如是憶。然不如是。修所成智,是真現量。所見境界,分明現前。非憶持識,有如是事。若爾;聞思所成兩慧相應之識,憶持本事,彼二所行,應離於識?此亦不然。由彼聞等二憶持識,緣過去故。過去無故;所緣影像,并唯是識。譬如憶昔自己少年。是故此識,現所憶持,并唯有識。所念空故。如觀行者,所想現前不淨骨鎖女人影像。由此比量等,語義分明,不須重釋。
知義
瑜伽七十七卷七頁云: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缽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我,想倒,心倒,見倒。無倒義者:與上無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染。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繫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為五?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義,三者、遍知因,四者、得遍知果,五者、於此覺了。善男子!遍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如是一切。遍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或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言遍知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謂諸念住,或正斷等。得遍知果者:謂貪恚癡斷毗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世間所有功德;於彼作證。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四義?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者: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過患功德相。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調伏界,五者、調伏加行界。善男子!如是三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二解 集異門論十七卷三頁云:知義者:謂正了知彼彼語義。謂如是如是語。有如是如是義。是名知義。
毗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與能緣心
瑜伽七十七卷二頁云:世尊!諸毗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修所成慧
瑜伽七十七卷十一頁云: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
二解 集異門論五卷十三頁云:修所成慧云何?答:因修、依修、由修建立;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其事如何?謂如有一、方便善巧自勤修習諸離染道。由此所修離染道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入第四靜慮具足住。是名為修。因此修,依此修,由此修建立故;於彼彼處,有勢力,得自在,正遍通達。是名修所成慧。有作是說:如此亦是思所成慧。所以者何?唯依佛法不共所修,乃可名為修所成慧。今此義中,依諸等引所起寂靜慧、皆名修所成慧。
修相差別有十八種
顯揚十六卷一頁云:論曰:修相差別、有十八種。一、聲聞相應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入正性離生,或已入正性離生;唯觀自利,不觀利他;依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內緣有分量法;起厭離欲解脫行;為盡自愛,作意修習。是名聲聞相應作意修。二、菩薩作意修。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入正性離生,或已入正性離生;觀自他俱利,依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入真如理;自內緣無分量法;大悲增上故,起利益他攝受方便行;履無上跡因;為盡自他愛,作意修習。是名菩薩作意修。三、影像作意修。謂或思惟有分別毗缽舍那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或復思惟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本境界法同分影像。如是修習、名為影像作意修。四、事究竟作意修。謂思惟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遠,若近。或復思惟諸法真如、盡諸所有,如諸所有。如是修習、是名事究竟作意修。五、事成就修。謂已證得根本靜慮、及世出世三摩缽底。如是修習、是名事成就修。六、得修。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習無常想,或乃至修習無相時;此人所有不現在前所餘善想、若自地攝、若下地攝、及彼所引世及出世所有功德、皆悉修習,令其轉增猛利清淨,當得生起;證得彼法自在成就。是名得修。七、習修。謂如有一、現前思惟彼彼諸法,起無常等所有善想,及善修習諸餘善法。如是修習、是名習修。八、除遣修。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諸法根本性相,令不復現。依以楔出楔道理,猶如有人、以其細楔、除遣麤楔;或以身安、遣身麤重;如前已說。是名除遣修。九、對治修。謂思惟修習厭壞對治、斷對治、持對治、遠分對治。是名對治修。此中聞思所生道、是厭壞對治;出世間道、是斷對治;彼果轉依、是持對治;世間修慧道、是遠分對治。十、身修。十一、戒修。十二心修。十三慧修。如其次第,依根防護,修習三學。當知是名身等修性。十四、少分修。謂思惟諸法、起無常等一一善想,及修所餘少分善法。是名少分修。十五、遍行修。謂思惟一切法一味真如。如是修習、名遍行修。十六、有動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於中間起諸有相修。是名有動修。十七、功行修。謂勤方便修無相時,由功用行、無有間缺,起無相修。是名功行修。十八、成滿修。謂或依聲聞乘,或依獨覺乘,或依大乘,一切依已轉,得一切法自在。如是修習、是名成滿修。
除去修
瑜伽六十七卷二頁云:云何除去修?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棄於自性諸相。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於麤楔;如是行者,以輕安身,除麤重身。餘如前說。是名除去修。
二解 如四修中說。
三解 如四種修中說。
除遣修
顯揚十六卷二頁云:八、除遣修。謂如有一、思惟三摩地所行影像相故;除遣諸法根本性相,令不復現。依以楔出楔道理,猶如有人、以其細楔,除遣麤楔;或以身安,遣身麤重。如前已說。是名除遣修。
唯識無境
攝論二卷二頁云: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此中以何為喻顯示?應知夢等為喻顯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喻。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為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於唯識中,應可比知。
二解 唯識二十論一頁云: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髮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無可緣識現可得智
世親釋四卷十一頁云:無所緣識現可得智者:謂現見有雖無所緣而識得生;如過去等。無性釋四卷十七頁云:無所緣識現可得智等者:過去、未來、皆非實有。此與經部共許成就。夢境實無,一切共了。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已說非有;亦非憶持。水境等中面等影像、都無所有,如前已說。此中無境,而識得成。
菩薩云何能善毗缽舍那
瑜伽七十七卷二頁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奢摩他毗缽舍那和合俱轉
瑜伽七十七卷三頁云: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缽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解了加行
瑜伽三十一卷九頁云:云何名為解了加行?謂於如是所說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時,即便能入;欲住定時,即便能住;欲起定時,即便能起。或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緣境界;如是名為解了加行。
聞等三慧差別
瑜伽七十七卷十一頁云: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缽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知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唯如說,亦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二解 辯中邊論下卷五頁云:論曰:聞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長。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聞實義。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業成滿。謂能趣入修治地故。
三解 俱舍論二十二卷十一頁云:此三慧相、差別云何?毗婆沙師、謂三慧相、緣名俱義,如次有別。聞所成慧、唯緣名境。未能捨文而觀義故。思所成慧、緣名義境;有時由文引義,有時由義引文;未全捨文而觀義故。修所成慧、唯緣義境;已能捨文。唯觀義故。譬若有人、浮深駛水;曾未學者、不捨所依。曾學未成,或捨或執。曾善學者,不待所依,自力浮渡。三慧亦爾。有言:若爾;思慧不成。謂此既通緣名緣義;如次應是聞修所成。今詳三相無過別者。謂修行者、依聞至教所生勝慧,名聞所成。依思正理所生勝慧,名思所成。依修等持所生勝慧,名修所成。說所成言,顯三勝慧,是聞思等三因所成。猶如世間,於命牛等,如次說是食草所成。
四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二卷七頁云:若於三藏十二分教,受持轉讀、究竟流佈;是生得慧。依此發生聞所成慧。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依此發生修所成慧。此斷煩惱、證得涅槃。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復次依聞生者,名聞所成慧。依思生者,名思所成慧。依修生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聞所引者,名聞所成慧。思所引者,名思所成慧。修所引者,名修所成慧。復次緣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因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他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資糧力起者,名聞所成慧。自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外力起者,名聞所成慧。內力起者,名思所成慧。俱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復次教力起者,名聞所成慧。義力起者,名思所成慧。定力起者,名修所成慧。問:如是三慧,有何差別?答:聞所成慧、於一切時,依名了義。彼作是念: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所說,有何義耶?親教、軌範、同梵行者、所說,有何義耶?諸餘論等所說,有何義耶?隨其所念,皆能解了。思所成慧、有時依名了義,有時不依名而了義。修所成慧、於一切時,不依名而了義。如有三人、入池洗浴;一、未學浮,二、學未善,三、學已善。未學浮者、於一切時,攀岸草等,然後洗浴。聞所成慧、應知亦爾。學未善者、或攀不攀,而能洗浴。思所成慧、應知亦爾。學已善者、於一切時,無所攀附,自在洗浴。修所成慧、應知亦爾。復次聞所成慧、為三慧因。思所成慧、唯思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修慧因。彼異界故。修所成慧、唯修慧因;非聞慧因。彼是劣故。非思慧因。彼亦劣故;及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唯聞慧果;非餘二果。彼是勝故。思所成慧、是二慧果;非修慧果。彼是勝故,及異界故。修所成慧、是二慧果;非思慧果。彼異界故。復次聞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聞慧。思所成慧、現在前時,唯修思慧。修所成慧、現在前時,能修三慧。如彼卷七頁至十三頁廣說。
影像修
瑜伽六十七卷一頁云:云何影像修?謂或於有分別毗缽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於無分別奢摩陀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諸所有修。名影像修。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