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三世實有法體恒有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小乘教中一切有部宗所立。三世實有謂時間的諸法體性實在也。法體恒有謂空間的諸法體性實有也。所見事物之生滅,惟為體上之作用,於自體非有生滅,故謂法體為恒有。參照三世條。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世假實

(雜語)大乘勿論。小乘如大眾部化地部經部立現在之法有實體,過去未來之法無實體,故過去未來云者,已有當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薩婆多部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謂三世之法歷然實有,若為無法,則對於過去未來無可起謂為過去謂為未來思想之理。然則云何而立三世之別?解此者共有四論:一、類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說。有為之諸法,由未來來於現世時,捨未來之類而得現在之類,由現在遷於過去時,捨現在之類而得過去之類。三世之類雖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破金器而製餘物,長短方圓之形雖異,而金體不異。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說。三世有各別之相,有為之諸法在於未來時,正合未來之法,故雖名未來而非離過去現在之相,來於現在時正合現在,故雖名現在之法,而非離過去未來之相,入於過去時正合過去之相,故雖名過去之相,而非離未來現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異,法體則實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於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說。未來為未作用之位,現在為正作用之位,過去為已作用之位。有為之諸法遷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則名未來,在正作用之位,則名現在,在已作用之位則名過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喻如算盤之珠置千一之位,則名為一,置於十之位,則名為十,置於百之位,則名為百。名與作用雖異,體則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覺天尊者之說。待者待望之義,彼此望合。望前於後,為過去,望後於前為未來,望中於前後之為現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別,法體則實有也。譬如一女,對於母,則為女,對於女,則為母,對於夫,則為妻也。已上四師稱為婆沙之四評家。此四說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說作用而立之義,斯為最善。說詳婆沙論七十七,俱舍論二十,頌疏一。


十住心

(名數)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釋也。其名目雖本於大日經十心品並大日經疏(亦本於菩提心論,釋摩伽衍論),至其本質,實可稱為日本弘法大師之獨創。

故其本據在弘法之十住心論及秘藏寶鑰:一、異生羝羊心,異生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異之生,即如所謂群生也。羝羊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婬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夢死,非道惡人,無信,無德者。屬於此部者。本不可列於教判之內,以皆為可進第二心之階段,故列於此處也。

二、愚童持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齋者,持八關齋也。惡者非始終為惡,為內薰與外緣所誘,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義禮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攝於其中。

三、嬰童無畏心,嬰童為母所抱則安,願生於天得神佛擁護則滿足。如弘法註:「外道生天,暫得蘇息。」(秘藏寶鑰)乃修四禪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為世間三個之住心,攝於胎藏界曼荼羅第三大院外金剛部之眾,以下為出世間。

四、唯蘊無我心,入佛之法門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厭苦,願寂滅後涅槃者,觀四諦之理。執三世實有法體恒有,得唯我空者,即聲聞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實是也。

五、拔業因種心,較前者更進。處於無佛世界,修無言等業,見飛華落葉,觀十二因緣之法者,即煩惱所作之因雖拔而其習氣未薰在者,如緣覺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類攝於胎曼釋迦院之眷屬。

六、他緣大乘心,他緣與無緣同,住於自他怨親平等之觀,悟真如平等,度眾生界使歸入佛界也。正與法相宗所教相當。彌勒菩薩之內證法門也。

七、覺心不生心,從前心之賴耶緣起進一步,入於心境俱空之證,覺悟心性之不生不滅。說三論宗所謂八不中道,起信論所說當之。此文殊菩薩之內證也。以上二心為三乘教,以下三心為一乘教。

八、一道無為心,又名如實一道心。如實知自心,空性無性心。法華所說,以心即境無為無相為極意,大日經謂為「如實知自心」配於天台宗。觀音菩薩之內證也。

九、極無自性心,有淺深之二釋。淺釋者,華嚴法界諸法即真如實相,真如無自性,隨變不守自性,染淨真妄交轍,事事無礙重重無盡之義也。深釋者,是由毘盧遮那之教覺而無自性。華嚴之法門當之,以為普賢菩薩之內證。以上九心是為顯教之攝也。

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者金胎兩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無盡法門也。等覺十地亦不能見聞,其法門之德謂之莊嚴。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

此十住心有橫二者,橫十住心者於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論。橫十住心為胎藏界之十住心,十住心為金剛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處謂為不二之十住心。出決義鈔直牒十。


藏教四門

(名數)見四門條附錄。

(術語)藏教俱修析空觀而證偏真之理,此有四門:一有門,有部宗(舊曰毘曇宗)是也,以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故也。二空門,成實宗是也,以立三假而空我法之二者故也。三亦有亦空門,毘勒論是也,以雙照實有與空理故也。四非有非空門,那陀迦旃延經是也,以雙非有空故也。毘勒論迦旃延經不來此土,依智度論而知之。見止觀六等。


體滅

(術語)有為法之事體,由緣而生,剎那剎那,其體滅亡,謂之體滅。但滅非斷滅之謂,其體滅亡,皆為後生法之因,更生新事體而使相績,故自其當體言,則為滅亡,由因果之關係言之,則非畢竟斷滅。是成實法相等所立之實義也。若依薩婆多部所立,則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之宗義,不論一時與永久,總不許體上之滅亡,祇就體上之作用言之也。故彼宗有用滅而無體滅。


全文檢索完畢。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