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佛光大辭典]原指不完全了知,後轉用為知識淺薄之意。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八(大四七‧八八七中):「世間文章技藝尚要悟門,然後得其精妙,況出世間法只恁麼了得?這裏一千二百衲子,箇箇有一知半解,每來室中,道得諦當者甚眾。」此為其例。〔禪林寶訓卷三〕 p53
ㄧ ㄓ ㄅㄢˋ ㄐㄧㄝˇ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辯》:「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蝦蟆禪
(術語)蝦蟆唯解一跳,不解他術。以喻認一知半解為是,而不通於他之不活脫不自由之死禪。
禪林用語。形容一知半解,似通非通之禪。擔,即擔負行李之意。謂禪之真意,係無窮無極者,半通之禪,則如擔負行李之累贅。碧巖錄第九十八則(大四八‧二二一下):「擔一檐禪,遶天下走。」 p80
禪林用語。謂只證得一半之法。橛,原指截斷之小木棒;或豎於門中之短木,作為門戶軌限之用,通常以兩橛為一對,始能產生作用。故禪林中乃以「只得一橛」喻指僅證得一半之法,或一知半解,殊無作用或意義可言。從容錄第六則(大四八‧二三一上):「堂堂坐斷舌頭路(一死不再活),應笑毘耶老古錐(只得一橛)。」 p1620
禪林用語。指一知半解之佛法,蓋因不及一尺之故。一般多用以批評闇證之禪者,此類人未能充分理解佛法,故禪林多以「四寸佛法」貶稱之。 p1659
禪林用語。貶指凝滯一邊而不能自在活用之禪者。又作蝦[墓-土+虫]禪。有二說:(一)謂蝦蟆僅能一跳而不解他術;故以此比喻認一知半解為是,而不通於他術之不活脫不自由之死禪。(二)指徒知坐禪者,其坐姿如蝦蟆坐荷葉,故有「蝦蟆禪」之稱。雲門錄即有(大四七‧五四九下)「這死蝦蟆」之語。又同書謂(大四七‧五五一中):「拋釣釣鯤鯨,釣得箇蝦蟆。」此外,又有以蝦蟆口比喻饒舌者,如雲門錄卷中有(大四七‧五六四中)「某甲不欲開蝦蟆口」之語,即表示徒弄口舌,而於修道無益。〔宗統錄卷五、正法眼藏辨道話、碧巖錄種電鈔〕 p6157
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破菴派僧。蘇州吳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十八歲修學天台教義。二十歲入杭州淨慈寺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翌年,請益斷橋妙倫,次參叩雪巖祖欽,受印記。咸淳二年(1266),隱龍鬚寺,後再遷武康雙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張公洞,閉死關,不越戶達十五年之久。後,學徒雲集,參請不絕,僧俗隨其受戒者數萬人。後開創師子、大覺二寺。元‧貞元年十二月一日,焚香說偈坐亡,世壽五十八,法臘四十三。諡號「普明廣濟禪師」。門下有中峰明本、斷崖了義、大覺祖雍、空中以假等人。世稱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禪師語錄》一卷、《高峰和尚禪要》一卷行世。
◎附一︰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三卷第一冊(摘錄)
原妙在發揮禪宗「明心見性」的思想時,反對故意追求,反對執著於古人語句,而著重強調「必須自然入於無心三昧」。具體說來,就是要下大決心,專心地去想諸如「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樣一些問題,(中略)就會到達「不動不搖,無來無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一如「夫子三月忘味,顏回終日如愚,賈島取捨推敲」的境地,而「此等即是無心之類」。從而也就會頓然覺悟到「元來盡大地是箇選佛場,盡大地是箇自己」。他反覆強調,這種覺悟的得到「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而是如同「電光影裏穿針相似」。
◎附二︰洪喬祖〈高峰原妙禪師行狀〉(摘錄自《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卷下)
師諱原妙,號高峰,吳江人,俗姓徐。母周氏,夢僧乘舟投宿而孕,宋‧嘉熙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申時生。纔離襁褓,喜趺坐,遇僧入門,輒愛戀欲從之遊。十五歲,懇請父母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十六薙髮,十七受具,十八習天台教,二十更衣入淨慈,立三年死限學禪。一日父兄尋訪,巍然不顧。
二十二,請益斷橋倫,令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話。於是脇不至席,口體俱忘。或如廁,惟中單而出;或發函,忘扃鐍而去。時同參僧顯概然曰︰「吾己事弗克辦,曷若輔之有成,朝夕護持惟謹。」時雪巖欽寓北磵塔,欣然懷香往扣之。方問訊,即打出閉卻門。一再往,始得親近。令看無字。自此參扣無虛日。欽忽問︰「阿誰與你拖箇死屍來﹖」聲未絕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幾,師扣愈虔。
值欽赴處之南明,師即上雙徑。參堂半月,偶夢中忽憶斷橋室中所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疑情頓發,三晝夜目不交睫。一日,少林忌,隨眾詣三塔諷經次,抬頭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讚云︰「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元來是遮漢。」驀然打破拖死屍之疑,其年二十四矣。解夏詣南明,欽一見便問︰「阿誰與你拖箇死屍到遮裏!」師便喝。欽拈棒,師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得。」欽曰︰「為甚麼打不得﹖」師拂袖便出。翌日,欽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云︰「狗舐熱油鐺。」欽曰︰「你那裏學遮虛頭來﹖」師云︰「正要和尚疑著。」欽休去,自是機鋒不讓。
次年,江心度夏,迤邐由國清過雪竇,見江西謀、希叟曇。寓旦過,曇問曰︰「那裏來﹖」師拋下蒲團。曇曰︰「狗子佛性,你作麼生會﹖」師云︰「拋出大家看。」曇自送歸堂。暨欽掛牌於道場,開法於天寧,師皆隨侍服勞。屢將有所委任,辭色毅然,終不可強。一日,欽問︰「日間浩浩時,還作得主麼﹖」師云︰「作得主。」又問︰「睡夢中作得主麼﹖」師云︰「作得主。」又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甚麼處﹖」師無語。欽囑曰︰「從今日去,也不要汝學佛學法,也不要汝窮古窮今,但只飢來喫飯,困來打眠,纔眠覺來,卻抖擻精神,我遮一覺,主人公畢竟在甚麼處安身立命﹖」
丙寅冬,遂奮志入臨安龍鬚,自誓曰︰「拼一生做箇癡獃漢,決要遮一著子明白。」越五載,因同宿友推枕墮地作聲,廓然大徹。自謂如泗洲見大聖,遠客還故鄉。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在龍鬚九年,縛柴為龕,風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爐,日搗松和糜,延息而已。嘗積雪沒龕,旬餘路梗絕煙火,咸謂死矣,及霽可入,師正宴坐那伽。甲戌遷武康雙髻峰,蓋和庵主攀緣,又上一稜層之意也。及至學徒雲集,然庵小難容,乃拔其尤者居之。丙子春,學徒避兵四去,師獨掩關,危坐自若。及按堵啟戶視師,則又疇昔雪中之那伽也。於是戶履彌夥,應接不暇,乃有「楖標橫肩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之語。
己卯春,腰包宵遁,直造天目。西峰之肩有師子巖,拔地千仞,崖石林立,師樂之,有終焉之意。弟子法昇等追尋繼至,為葺茅蓋頭。未幾,慕羶之蟻復集,師乃造巖西石洞,營小室如舟,從以丈,衡半之,榜以死關,上溜下淖,風雨飄搖。絕給侍,屏服用,不澡身,不薙髮,截甕為鐺,併日一食,晏如也。洞非梯莫登,撤梯斷緣,雖弟子罕得瞻視。乃有三關語以驗學者,云︰「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箇道理,因甚有明與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倘下語不契,遂閉門弗接。自非具大根,負大志,鮮不望崖而退。雪巖方住大仰,凡三喚,師堅臥不起。遂有竹篦麈拂,及「綠水青山同一受記」語來授師。懷中瓣香,始於人天前拈出,道風所屆,日益遠。遂有他方異域,越重海,踰萬山而來者矣。
鶴沙瞿提舉歸敬有年,辛卯春,得登山一瞻師顏,恍如宿契,惠然施巨莊贍海眾。師曰︰「多易必多難,吾力弗克勝。」堅拒之。施心彌篤,乃命僧議,以此田歲入,別於西峰建一禪剎,請於官而後營之。師欲不從,不可得也。爰得勝地,名蓮花峰,岡脈形勢天造地設,得請以「大覺禪寺」為額,請祖雍權管寺事。田四稔,所營亦既什三,師有厭世之心矣。師患胃疾已數年,然起居飲食,待人接物,皆未嘗廢。
乙未十一月二十六日,祖雍偕明初來省師,師竟以末後事付囑。遂取兩真軸,口占二讚,乃書之。十二月初一日黎明,辭眾云︰「西峰三十年妄談般若,罪犯彌天,末後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領去也。大眾!還有知落處者麼﹖」良久,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眾皆哀慟不已。至辰巳間,說偈曰︰「來不入死關,去不出死關,鐵蛇鑽入海,撞倒須彌山。」泊然而寂。啟龕七日,端然如生,緇素奔哭者填咽。越二十一日庚申,塔全身於死關,遵遺命也。壽五十八,臘四十三。弟子僅百人受毗尼,及請益者數萬人。示寂後,遠邇之人恨不得承顏領誨,於塔前慟哭,然頂煉臂者,猶憧憧不絕。
師平日以慈悲為人自任。其在龍鬚也,有僧若瓊,焚祠牒從師,忽染病,師告之曰︰「病中絕緣,正好做工夫,汝臭皮袋皆委之於我,但和病捱去,決不相賺。」且往供給而啟發之。因其思醋,為遠乞以歸,得酒焉,復易之,往返四十里,以濟其一啜。病亟索浴,俯見湯影,即有省,喜笑如脫沈痾。信宿,書曰︰「三十六年顛倒,今日一場好笑,娘生鼻孔豁開,放出無毛鐵鷂。」師問︰「如何是娘生鼻孔﹖」瓊豎起筆。師曰︰「又喚甚麼作無毛鐵鷂。」瓊擲筆而逝。
或有問︰「子所紀,詳一而遺眾,何也﹖」喬祖曰︰「被亡而晦,恐逸故書。」師自雙峰而至死關,風勵學者,入室不以時,每見一期將終,上堂誨示諄諄,甚至繼以悲泣。平居誨人,世出世法,皆懇懇切至,輭語咄咄,和易如坐春風中,使人醉心悅服。咸自謂得師意,及至室中握三尺黑蚖,鞭苔四海龍象,則絲毫無少容借。來者如登萬仞山,而躋冰崖雪磴,進無所依,退無所據,莫不凜然失其所執。
設有不顧性命,強爭鋒者,師必據其案款,盡底搜詰,破石驗璞,刮骨見髓,勘其深淺真偽,定其是非與奪,卸僧伽黎,痛決烏藤,以明正其賞罰。
嘗語學者曰︰「今人負一知半解,所以不能了徹此事者,病在甚處﹖只為坐在不疑之地,自謂千七百則公案,不消一喝,坐卻曲彔床子。及乎被參徒下一喝,則不能辯其邪正。往往一句來,一句去,如小兒相撲,伎倆相角,蓋是從前得處莽鹵故也。直須參到大徹之地,親見親證,明得差別智,方能勘辨得人,方能殺活得人。此是喫折腳鐺中飯底工夫,做到未易以口舌爭勝負也。假如兩人從門外來,未見其面,同時下一喝,且道那一箇有眼,那一箇無眼﹖那一箇深﹖那一箇淺﹖還辨得出麼﹖」師之機用,不可湊泊,下語少所許可,其門戶險絕如此。復念今時學者,不能以戒自律,縱有妙語,亦難沈於人,乃有毗尼方便之設焉。
師寓南竺日,嘗誤踏一筍,取而食之,其後賣衣告償;析薪擘果見蟲,復全而置之;濾水囊,終身不廢。師之細行,涅南山之竹莫能殫,姑舉是數端以識其梗概,使後之欲見師而不可得者,覽斯文亦足以景仰遺風於萬一云耳。良渚信士全從進,得師所翦髮,盛以香奩,朝夕供禮。一旦光明遍室,視奩中,舍利纍纍如貫珠。師隱山前後三十年,為己為人,惟其一出於真實,故天下之人,若僧若俗,若智若愚,上而公卿士夫,下及走卒兒童,識與不識,知與不知,皆合手加額曰︰高峰古佛,天下大善知識也。
喬祖自師至西峰,即往參覲,歲或十餘往,往必留旬浹,承教詔警策者至矣。示本分鉗鎚外,時以孔孟老莊微言要旨,立難問而啟迪之,益見師隨機設化之方也。師未嘗握管,今語錄中有一二偈讚,十數頌古,皆雙峰時所作,為弟子竊記者。乃若示徒之語,一句一字,皆前所謂踐履真實中流出,假言以顯道而已。師貌清古,體修律,常俛首而坐,非問道不答。聞說人過,則首愈低。久病癯甚,坡翁省夫禪師病,有云︰「瑟瑟寒風露骨,耽耽老虎垂頭。」蓋為師傳神也。十數年間,兩處成道場,而未嘗過目少干懷焉。喬祖從師遊最久,交諸耆舊最多,故知師之出處言行最詳。師之徒弟明、初,以掇集之事見囑,不敢以才謭辭,敬焚香滌慮,拜手以述,將求銘於大手筆云。
〔參考資料〕 《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一;《五燈嚴統》卷二十一;《中峰和尚廣錄》卷三十;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第六編第三章。
四卷。元‧覺岸著。簡稱《稽古略》。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九冊。係以編年體方式撰寫的佛教史。內容略如下列︰
卷一︰收錄國朝圖及釋迦文佛宗派祖師授受圖略;本文則自三皇、五帝開始記載中國歷代帝王之世代,直到西晉;並述及以釋尊為首之西天二十八祖。
卷二︰係東晉至隋之佛教史。內含道安、鳩摩羅什、傅大士、達摩等諸師傳略。
卷三︰係唐高祖至五代間之佛教史。
卷四︰宋太祖至南宋間之佛教史。
此書雖僅四卷,然各卷篇幅甚大,且除佛教史事之外,亦述及不少世俗史事。
此書之外,明‧大聞幻輪編有《釋鑑稽古略續集》三卷,略稱《續稽古略》,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九冊,係繼寶洲覺岸之《釋氏稽古略》而編纂者。內容以編年體方式將元世祖至元元年(1335)至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間,關於帝王之政治、賢聖之風範、佛祖之源流、法門之軌則等加以彙編而成。
◎附︰陳垣〈釋氏稽古略〉(摘錄自《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卷六)
《釋氏稽古略》四卷,元‧釋覺岸撰。書極通行,《四庫》著錄。有磚橋本、杭州本、影印續藏經本。
覺岸字寶洲,烏程人,即為《佛祖通載》作序者。《五十萬卷樓書目》謂念常亦為《稽古略》作序,疑誤記也。
書亦編年體,後出於《通載》十餘年,其中且有引《通載》者,如卷三貞元九年條是。《四庫》以此書列《通載》前,因此書止於南宋,而《通載》則止於元‧元統元年也。
先是宋‧咸淳間有括山僧一菴本覺撰《釋氏通鑑》,止於五代,此書多本之。於歷代有名諸僧,及僧家通常掌故,搜採略備,頗便觀覽。惟不免有兔園習氣,一知半解之說亦多,如卷二謂陳年禎明,宋《資治通鑑》避仁宗廟諱作祥明,又卷四云宋太祖諱玄朗等,皆似是而非,未經深考。
書中所注出典,亦粗率可笑,如《高僧傳》、《弘明集》撰於蕭梁,今卷三記唐初事,乃數云出於《高僧傳》、《弘明集》。又《續高僧傳》、《佛道論衡》、《法苑珠林》,均撰於唐初,今記開元中不空三藏事,乃云出於《續高僧傳》。記大曆九年及太和七年事,乃云出於《佛道論衡》;記南唐事,乃云出於《法苑珠林》,皆可以常識判斷而知為謬者也。又撰《歐陽文忠外傳》及《華陽宮記》者,北宋末蜀僧祖秀,字紫芝;撰《隆興佛運統紀》及《隆興佛教編年通論》者,南宋初,江西僧祖琇,號石室,今卷四元豐八年及重和元年條,均誤《佛運統紀》為紫芝撰,可見其多不足據。
惟此書本為釋子之欲稍通世史者而作,故於列朝興廢盛衰,無關釋氏者,亦復條分摘列,參雜成文,《提要》譏其傷於枝贅,未中此書之失。此書前有中山李桓序,桓見《元詩選》癸之丙,《提要》誤作李恆;此書於唐代前後均載有濮王紃天壽年號,《提要》誤作天燾,均應改正。
ㄅㄢˋ, [形]
1.二分之一的。如:「半數」、「半邊」、「半碗飯」、「年過半百」。
2.在……中間。如:「半夜」、「半路」、「半山腰」。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3.比喻極少。如:「一星半點」、「一分半鐘」。
[副]
部分、不完全的。如:「半成品」、「半生不熟」、「半新不舊」、「一知半解」。
[名]
事物二分之一的部分。如:「剖半」、「一半」。《莊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ㄅㄛˊ ㄌㄢˇ ㄑㄩㄣˊ ㄕㄨ
形容人閱讀廣博,學識豐富。如:「像你這種博覽群書,兼通古今的人還真不多見。」《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覽群書,熟聞母訓,始得一知半解。」
ㄅㄢˋ ㄆㄧㄥˊ ㄘㄨˋ
比喻一知半解的知識或技能。《醒世姻緣傳.第二五回》:「狄宗羽雖是讀書無成,肚裡也有半瓶之醋,滉滉蕩蕩的,嘗要雌將出來。」《紅樓夢.第六四回》:「內中有嗟歎的,也有羨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讀書人,說是『喪禮與其奢易莫若儉戚』的,一路紛紛議論不一。」也稱為「半吊子」。
ㄅㄢˋ ㄉㄧㄠˋ ˙ㄗ, 1.不通事理,行事鹵莽的人。如:「你這個半吊子 !事情還沒弄清楚就妄下斷語,自作主張,真是莽撞。」也稱為「半彪子」。
2.稱一知半解的知識分子。如:「越是專家,越不敢妄下斷語;越是半吊子,反而越會口出狂言。」也稱為「半瓶醋」。
ㄅㄢˋ ㄎㄞ ㄧㄢˇ
對事情一知半解,了解不夠透澈。如:「他對買賣可說是個半開眼。」
ㄅㄢˋ ㄕㄤˋ ㄌㄨㄛˋ ㄒㄧㄚˋ
比喻為學做事不踏實或一知半解,功夫不到家。《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學者做工夫,當忘寢食做一上,使得些入處,自後方滋味接續。浮浮沉沉,半上落下,不濟得事。」
ㄇㄥˊ ㄖㄢˊ ㄨˊ ㄓ
糊裡糊塗,不明事理的樣子。如:「年輕時往往對周遭事物一知半解,懵然無知,憑著直覺、感情做事。」
ㄐㄧㄚˇ ㄧㄤˊ ㄍㄨㄟˇ ˙ㄗ
對本國文化失去信心,對西洋文化也一知半解,卻崇洋媚外,挾洋以自重的人。
ㄦˋ ㄅㄢˋ ㄆㄛˋ ˙ㄗ
對某種事務、技藝一知半解的人。如:「就怕文不文,武不武,二半破子,那可就不好辦啦!」
亦可另行搜索於 大藏經(CBETA) / Google / 異體字字典 /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國語辭典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 四庫全書 / 國學大師 / 法鼓全集(聖嚴法師) / 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 / 雪公全集(李炳南老居士) / 印順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