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邪性定聚之略。
(術語)邪性定聚之略。
(術語)邪性定聚之略。
(術語)邪性定聚也。無量壽經下曰:「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見三聚條。
梵語 trayo rāśayah,巴利語 tayo rāsī。略稱三聚、三際。「聚」即聚類、聚集之意。此係從求正果之修行立場所作之分類。眾生分為如下三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別而言,三定聚或作正性定聚、邪性定聚、不定性聚,或必正聚、必邪聚、不定聚,或直見際、邪見際、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見際。略稱為正定、邪定、不定。以上三聚之名稱雖見於阿含經,惟阿含經另說等聚、邪聚、不定聚,或善聚、等聚、定聚等三聚。按俱舍論卷十所稱,見道以後之聖者斷盡見惑等,必定入於擇滅(即涅槃,謂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犯五無間業者必定墮入地獄,此即邪性定聚(三惡趣稱為邪性);其餘依緣次第不定者,即為不定性聚。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中,將三聚各別為本性與方便兩種,共說六聚。依此,法相宗據五性各別之教義加以解釋。華嚴宗從種性、解惑、行業、邪正位、大乘菩薩之得失等五方面加以解釋。又以三聚配於菩薩之階位,釋摩訶衍論卷一中舉出三種說法,其一同於華嚴宗之說,認為十信以前為邪定、十信為不定、十信以後為正定。據無量壽經卷下所載,阿彌陀佛之淨土無邪定聚與不定聚,所住者皆為正定聚(住正定聚)。此即一般所謂之處不退(無退墮惡緣之處)。據此,日本淨土真宗謂,得他力信心之第十八願行者為正定聚,雜行雜修萬善諸行往生淨土之第十九願行者為邪定聚,以自力念佛之第二十願行者為不定聚。唯有正定聚者有真實報土,方能成佛。〔放光般若經卷十三、大毘婆沙論卷一八六、華嚴經探玄記卷三、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上〕 p562
梵語 mithyātva-niyata-rāśi,巴利語 micchatta-niyata-rāsi。一切眾生分為三類,其中,決定入於邪中者之類聚,稱為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見際。略稱邪定。為三定聚之一。即指造作五無間業者必定墮於地獄,必定處於邪中,故稱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備成佛之素質,亦無法證悟,故成實論卷二載,邪定聚者必不入於涅槃。(參閱「三定聚」562) p3034
指一切有感情、意識的生物。為「非情」(指草木、山河、大地等)的對稱;音譯薩埵嚩、薩多婆、薩埵,舊譯為眾生。《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云(大正43‧233c)︰
「梵云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今談眾生有此情識,故名有情。無別能有,或假者能有此情識,故亦名有情。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下第三云,若無本識,復依何法建立有情﹖有情之體即是本識,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亦應利樂。」
此謂「有情」一語僅指具有情識者,而「眾生」則除有情外,亦攝草木等非情。然《述記》此等解釋,並未為所有後代著述所支持。一般而言,仍以「有情」為「眾生」之同義語。
《瑜伽師地論》卷二曾列舉出六十二種有情。即{1}那落迦,{2}旁生,{3}鬼,{4}天,{5}人,{6}剎帝利,{7}婆羅門,{8}吠舍,{9}戍陀羅,{10}女,{11}男,{12}非男非女,{13}劣,{14}中,{15}妙,{16}在家,{17}出家,{18}苦行,{19}非苦行,{20}律儀,{21}不律義,{22}非律儀非不律儀,{23}離欲,{24}未離欲,{25}邪性定聚,{26}正性定聚,{27}不定性聚,{28}苾芻,{29}苾芻尼,{30}正學,{31}勤策男,{32}勤策女,{33}近事男,{34}近事女,{35}習斷者,{36}習誦者,{37}淨施人,{38}宿長,{39}中年,{40}少年,{41}軌範師,{42}親教師,{43}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44}賓客,{45}營僧事者,{46}貪利養恭敬者,{47}厭捨者,{48}多聞者,{49}大福智者,{50}法隨法行者,{51}持經者,{52}持律者,{53}持論者,{54}異生,{55}見諦,{56}有學,{57}無學,{58}聲聞,{59}獨覺,{60}菩薩,{61}如來,{62}轉輪王。
〔參考資料〕 《證契大乘經》卷上;《百法問答鈔》卷四;《枳橘易土集》卷十。
集異門論四卷五頁云:三聚者:謂邪性定聚,正性定聚,不定聚。云何邪性定聚?答:五無間業。云何正性定聚?答:學無學法。云何不定聚?答:除五無間業,餘有漏法,及無為。
大毗婆沙論一百八十六卷二頁云:有三聚。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謂成就五無間業。正性定聚,謂成就學無學法。不定聚,謂唯成就餘有漏法,及無為。是名三聚自性。又云:譬喻者說: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皆有三聚。彼說般涅槃法,名正性定聚。不般涅槃法,名邪性定聚。不決定者,名不定聚。評曰:如前說者好。此依集異門說。若依施設論說:邪性定聚,謂五無間業,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正性定聚,謂學無學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不定聚,謂諸餘法,若彼因、彼果、彼等流、彼異熟、及成就彼法補特伽羅。是名三聚自性。
瑜伽六十四卷十二頁云:聚者有三種: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復有二種: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種: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種: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
俱舍論十卷十八頁云:世尊於此有情世間生住沒中,建立三聚。何謂三聚?頌曰:正邪不定聚,聖造無間餘。論曰:一、正性定聚。二、邪性定聚。三、不定性聚。何名正性?謂契經言:貪無餘斷,瞋無餘斷,癡無餘斷,一切煩惱,皆無餘斷;是名正性。定者謂聖。聖、謂已有無漏道生,遠諸惡法,故名為聖。獲得畢竟離繫得故;定盡煩惱。故名正定。諸已獲得順解脫分者,亦定得涅槃;何非正定?彼後或墮邪定聚故。又得涅槃,時未定故。非如預流者,極七返有等。又彼未能捨邪性故,不名正定。何名邪性?謂諸地獄傍生餓鬼,是名邪性。定、謂無間。造無間者,必墮地獄;故名邪定。正邪定餘,名不定性。彼待二緣,可成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