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對於四種供養中運心供養而謂他之三供養也。見供養條。
(術語)蓮華合掌之稱。大疏十五曰:「華手發生,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
全稱虛空藏求聞持法。又稱聞持法。即以虛空藏菩薩為本尊,而為求見聞覺知之事,能長久憶持不忘所修持之行法。此法係依「虛空藏求聞持法」儀軌而修。其法為:先於淨板上畫滿月,中繪虛空藏菩薩像,置於淨室或空閑寂靜處,佛像正面向西或向北,以淨物覆蓋之,另作方形之木曼荼羅,壇下安裝四足置於一佛像前,並備五種佛具,以淨水洗手,作手印承水,誦陀羅尼飲之;次詣像前至心禮拜,除卻像上之覆物,並結印誦陀羅尼,運心供養,以手印掐珠,明記陀羅尼之數。
日僧空海於來華前,為求頭腦明晰、記憶增強,而勤修此法有所感應。據其所著之三教指歸載,若能依此法誦真言一百萬遍,則能熟記一切教法之文義。〔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參閱「虛空藏求聞持法」5264) p2966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譯。又稱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戒文、授灌頂金剛最上乘菩提心戒儀、受菩提心戒儀。收於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戒儀為密教受法弟子,於受菩提心戒時所用。內容包括:(一)禮佛,(二)運心供養,(三)懺悔,(四)三歸依,(五)受菩提心戒,(六)最上乘教受發菩提心戒懺悔文等。凡顯密二教重要之戒法悉皆含攝,唯發菩提心戒乃密教特殊之戒法。此外,唐代澄觀(737~838)亦撰有受菩提心戒儀一卷。 p4589
(一)餓鬼名。又稱燄口、面然。其體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以生前慳吝之故,遂有此一果報。曾於阿難入定中顯現,並因而成為佛教「放焰口」儀式之緣起。〔焰口餓鬼經〕
(二)為一種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之施食餓鬼之法事。該法會係以餓鬼道眾生為主要施食對象;施放焰口,則餓鬼皆得超度。亦為對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又作放燄口。昔時,阿難於林中習定,見一餓鬼(名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醜惡,頭髮散亂,爪甲長利,腹大如山,喉細如針,面上噴火,阿難駭而問其故,餓鬼告以生前居心慳吝,貪不知足,故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是身形,長年受餓,備受諸苦。餓鬼復謂阿難三日後亦當命盡,墮餓鬼道。阿難大驚,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為說焰口經及施食之法,謂其若能施飲食予恆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壽,諸鬼神等常來擁護,遇事吉祥。
其法於諸經所載,有詳略之別。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載,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麵及諸餅食等,以右手按於器上,誦咒七遍,並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等四如來名號,然後彈指七遍,取於食器,展臂瀉之於淨地上。後人據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增益科儀,遂有敬供與悲施二部,敬供可分昇座、入定、灑淨、歸依、道場觀、獻曼荼羅,普供養等七項;悲施可分入定、召請、顯施食、滅障、密施、回向等六項。作此施法,宜於戌亥二時(晚間七時至十一時),因過此時段則鬼神不得食。
最早傳入我國有關焰口之經典為唐代實叉難陀所譯之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及甘露陀羅尼咒。二書中各載有真言,名為變食真言、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為同本異譯。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不空所譯儀軌經前半部之起源部分別出單行本)、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其中,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所述行法次第為:破地獄真言、召餓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業真言、懺悔真言、施甘露真言、開咽喉真言、七如來名、發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養真言、奉送真言。此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儀式。後遭唐末五代之亂,密教失傳,施食一法亦隨之失傳。
至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不甚了解。遵式之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而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僅取經中之真言,再附以天台宗之觀想方法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述有斛食、冥道、水陸。斛食指焰口施食;冥道為唐代之冥道無遮大齋,亦為密教行法之一;水陸為宋代興起之儀式。此三者於當時混合行使,無所區別。又有宗曉著施食通覽,其中有施食須知一篇,亦主張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為施食。而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亦同此說。由此可知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亦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譯者不詳。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係元代人所譯。其次第與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其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迴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咒、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之時,由於諸家傳承不一,遂又形成雜亂之勢。今所知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禪師刪其繁蕪,編成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稱「天機焰口」。天台靈操為之作注,名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袾宏又將天機焰口略加參訂,編成「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又稱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為之作注,名為施食補注。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德基又將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清代佛寺流行之焰口,多為「天機」及「華山」兩種。〔焰口(周叔迦,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 p5065
密教的戒律。又稱三摩耶戒、祕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稱為三戒。乃立於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眾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為戒體,法界無量之萬德為行相的祕密真言戒。為真言行者為止惡修善所修,戒法通顯密諸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以此戒為三世無礙智戒,並說其戒相為四重禁︰「常不應捨法、捨離菩提心、慳吝一切法、不利眾生行。」《大日經疏》卷九釋云(大正39‧671a)︰「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祕密藏中四波羅夷也。」而《無畏三藏禪要》稱此戒為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或稱真法戒,且以十重戒為其戒相,即(1)不退菩提心,(2)不捨三寶,(3)不謗三寶,(4)不生疑惑,(5)不令退菩提心,(6)不令發二乘心,(7)不輒說深妙大乘,(8)不發邪見,(9)不說我具無上道戒,(10)捨一切無利益事。此十重戒亦是波羅夷罪。
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義,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諸義。即︰
(1)行者初發心時,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見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此即平等義,為三昧耶戒的根本義,故或稱此戒為生佛不二戒。
(2)既以三平等之理為緣,乃起大誓願,修大悲,行四無量、四攝等,能利益眾生,即本誓義。
(3)由本誓發得三三平等之戒體時,能除滅過去、現在、未來的惡業罪障,即是除障義。
(4)自驚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驚覺義。
授傳法灌頂時,須另設道場先授此三昧耶戒,其道場稱為三昧耶戒場、三昧耶戒壇。授戒的作法稱為三昧耶戒儀,或稱三昧耶戒作法。戒儀的順序如下︰先禮三寶,其次運心供養、懺悔罪障、請師、羯磨(四重戒、十無盡戒等)、授真言等。
在受三昧耶戒之後,退失本誓而不修行,稱為退三昧耶;或已受密法,卻對密藏產生疑謗之念,稱為破三昧耶;或未得阿闍梨允許,恣意見聞聖教口訣,稱為越三昧耶。此三類行,為真言宗之三大重罪,謂為三種重罪。此中,關於越三昧耶罪之義,《大日經疏》卷九嘗作如下之廣說,而謂(大正39‧675a)︰
「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作種種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法。若於此平等誓中,作種種限量之心,亦越三昧耶法。諸有所作隨順世間名利,不為大事因緣,亦越三昧耶法。放逸懈怠,不能警悟其心,亦越三昧耶法。以越三昧耶故,有種種障生,自損損他,無有義利,是故,諸菩薩等奉持此三昧耶如護身命,不敢違越也。」
◎附︰吳明〈佛法戒律論〉(摘錄)
梵語三昧耶,義有多種︰(1)時(一時佛在)會(大會經)宗(顯示論)平等。(2)誓願。(3)警覺。(4)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謂與佛平等誓願。密宗修行,在傳法灌頂前,須先受三昧耶戒。由傳法之師男水自頭頂灌下,稱「傳法灌頂」,以示永不違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種菩提心為戒。《金剛頂宗發菩提心論》云︰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銳無惑,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求餘果。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十方諸佛,皆悉證知。常在人天,受勝快樂。所生之處,憶持不忘。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提心。何者﹖為次諸尊,皆同大毗盧遮那佛身。(中略)凡人願為善之與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惟真言法中,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缺而不書。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
所以三種菩提心,就是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種菩提心為戒,即三昧耶戒。此諸佛菩薩共同發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謂行願者,如論云︰「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觀十方含識,猶如己身。」所謂勝義者,如論云︰「觀一切法無自性。」所謂三摩地者,如論云︰「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中略)照見本心,湛然清淨。」三種菩提心可分為大悲(行願)、大智(勝義)、大定(三摩地)三德。東密胎藏界則分為佛部(大定)、蓮花部(行願)、金剛部(勝義)三部。亦有分為觀音(行願)、文殊(勝義)、普賢(三摩地)三尊,或分為表德(行願)、遮情(勝義)與不二(三摩地)。
三昧耶戒,不同於一般戒律,乃祕密戒律,其中常有大阿闍黎或密宗傳人之心得,成為入密宣誓之必備儀式。按東密教法,如未受傳法灌頂,擅入密宗事相領域,將會構成「越三昧耶罪」。因行人尚未發菩提心,未能與佛平等誓願也。
「三昧耶戒」語出《大日經》〈具緣真言品〉所列舉之四重戒,即︰
(1)不應遠離菩提心︰因學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圓滿,時有遠離之虞。且菩提心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則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則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誡不應遠離。
(2)不離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條對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別。出家在家均不能離開正法,即不離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點。但出家人為佛法常住,清淨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薩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時難免邪行,如夫婦性生活。三昧耶戒於此開許,但前提是不能離開正法,即不能脫離般若,脫離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別之處。故出家人為不離正法不邪行,在家人為不離正法起邪行。
(3)於一切法不慳吝︰佛法為公,不得私有。菩薩行願,弘法利生。慳吝法施,是乃滅法。故於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諸法,皆應法施,不得慳吝。慳吝即失菩提心,違反平等本誓。然於此知,法施是為利人,說法施皆應當機。故對大乘根機,不應說小法令退墮;對小乘根基,不應說大法令疑謗;不應向外道輒說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
(4)不得不饒益眾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決定,法爾如此;有「眾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觀一切法自性,法爾如是,我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饒益眾生,即遠離菩提心,違犯平等本誓。
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說三昧耶戒。亦即諸佛之平等本誓。以後四重禁戒,具體發展成為十重戒,亦稱十波羅夷。此十重戒在顯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
顯教十重戒即《梵網經》所說十無盡藏戒,犯此戒律,則得波羅夷罪。即戒律中之嚴重罪。顯教十重戒是︰殺、盜、淫、妄語、酤酒、四眾過、自讚毀他、慳惜加毀、瞋心不受悔、謗三寶。
密教十重戒有三種,其中二種是《大日經疏》所說,另一為善無畏三藏所說。《大日經疏》第一種十重戒為︰(1)不應捨正法。(2)不應捨離菩提心。(3)於一切法不應慳吝。(4)勿於一切眾生作不饒益行。(5)不謗一切三乘教法。(6)不應於一切法生慳吝。(7)不得邪見,撥無因果。(8)於發大心人勸其深心,不令退息。(9)於小乘人前,不觀彼根而說大法。(10)菩薩常當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大日經疏》第二種十重戒為︰(1)不捨佛寶,(2)不捨法寶,(3)不捨僧寶,(4)不捨菩提心,(5)不謗一切三乘教法,(6)不慳吝一切法,(7)不起邪見,(8)不阻止他發大心,亦不得見其懈退而不勸發,(9)不差機說法,(10)不施一切不饒益他物。
善無畏《無畏三藏禪要》之十重戒為︰(1)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2)不應捨三寶皈依外道,是邪法故。(3)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4)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非凡夫境故。(5)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墮,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6)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7)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8)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9)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10)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者,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於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總攝上說,三昧耶之十戒條文歸納如下︰
(1)不退菩提,不離菩提心。
(2)不捨離三寶,不皈依外道。
(3)不毀謗三寶,不謗三乘法。
(4)不應捨正法,不疑大乘法。
(5)不應起邪見,不撥無因果。
(6)於法不慳吝,不差機說法。
(7)不應向大心,說法令退墮。
(8)不應向小根,輒說微妙法。
(9)不應向外道,自說具妙戒。
(10)必饒益有情,不作損害行。
藏密修學,亦首依持三昧耶戒,但其所出經典與唐密、東密略有不同。藏密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經》、慧賢《律經注》與宗喀巴《祕密戒頌》。藏密以原始乘所守為別解脫律儀,大乘所守為菩薩律儀,金剛乘所守則為密咒律儀。藏密戒中亦按修學次第等級不同而有不同之戒。未受何級灌頂修持何級密法者,即不得與聞其三昧耶戒。但菩薩戒亦為密宗戒之基礎,故學密在受「十四根本墮」三昧耶戒前,必須先受菩提戒。此為東密、台密、藏密所同,蓋非大乘菩薩行人,不得入密也。
〔參考資料〕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施諸餓鬼飯食及水法》;《大日經疏》卷五、卷十一、卷十六、卷十七;《菩提心論》;空海《三昧耶戒序》;《栂尾祥雲全集》第二卷;高井觀海《密教事相大系》第三編;上田天瑞《戒律の思想と歷史》。
密教修法之一。有觀音求聞持、如意輪求聞持、虛空藏求聞持三種,通常此法皆指「虛空藏求聞持法」而言。略稱聞持法。指為求憶持見聞覺知之事能長久不忘而修持之祕法。以虛空藏菩薩為本尊而頗為日本真言宗所修習。
關於其行法,依《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所說,先於淨板或絹素白㲲上畫滿月,中畫虛空藏菩薩像,置於淨室或寂靜處。佛像正面向西或向北,以淨物覆之。別作方形木曼荼羅,壇下安四足置於佛像前,並備五種佛具,以淨水洗手,作手印承水,誦陀羅尼飲之。次詣像前至心禮拜,復除去像上覆物,結印誦陀羅尼,運心供養。以手印掐珠,明記陀羅尼數,並述其修法次第云(大正20‧ 602c)︰
「誦時閉目,想菩薩心上有一滿月。然所誦陀羅尼字,現滿月中皆作金色,其字復從滿月流出,澍行人頂,復從口出,入菩薩足。如自發言諮啟菩薩足下。誦陀羅尼未止息來,所想之字巡環往來,相續不絕,如輪而轉,身心若倦,即須止息,至誠瞻仰便坐禮拜。閉目復觀滿月菩薩,極明了已,應更運心令漸增長周遍法界,復漸略觀,於最後時量如本已,方始出觀。」
又云(大正20‧602c)︰
「如是誦陀羅尼,隨其力能或一日一上,或一日兩上,從始至終每如初日,遍數多少亦如初上,不得增減,前後通計滿百萬遍。其數乃終亦無時限,然於中間不容間闕,後於日蝕或月蝕時,隨力捨施飲食財物,供養三寶,即移菩薩及壇露地淨處安置。復取牛酥一兩,盛貯熟銅器中,并取有乳樹葉七枚及枝一條,置在壇邊,華香等物加常數倍,供養之法一一同前。供養畢已,取前樹葉重布壇中,復於葉上安置酥器,還作手印誦陀羅尼三遍,護持此酥。又以樹枝攪酥,勿停其手,目觀日月兼亦看酥,誦陀羅尼無限遍數。初蝕後退未圓已來,其酥即有三種相現︰一者氣、二者煙、三者火,此下中上三品相中,隨得一種法即成就,得此相已便成神藥。若食此藥即獲聞持,一經耳目文義俱解,記之於心永無遺忘,諸餘福利無量無邊。」
由此可知其次第作法。欲修此法者,當豫算日數,以日蝕或月蝕之日結願為軌則。所誦之真言數目,若一日一座,則一次唸一萬遍;若一日二座,則每次唸五千遍。經一百日則滿百萬遍。又此行法為一印法,唯用寶珠印而無其他印明。
空海未入唐之前,從勤操受此法,並於德島、高和二地修法,而有感應。按,此法有二系傳承。一系經善無畏、道慈、善議、勤操而為空海所稟傳(即入唐以前所傳)。另一系是空海入唐後,又從惠果處相承。此二系傳承之種子、三形等各不相同。
〔參考資料〕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阿娑縛抄》卷一0四〈求聞持〉;《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卷下;《元亨釋書》卷二;《行林》卷四十三;《祕抄》;《薄雙紙》;《求聞持表白》;《乳味鈔》卷十、卷二十三。
密教五大明王之一,為南方寶生佛的教令輪身。「軍荼利」是梵語Kunḍalī的音譯,意譯為「瓶」。由於在密教裏,瓶往往是甘露的象徵,所以此詞又譯作甘露軍荼利。此一明王以慈悲方便,成大威日輪以照耀修行者。流注甘露水,以洗滌眾生之心地,因此又稱為甘露軍荼利明王(Amṛiti-Kuṇḍali,阿密利帝明王)。又因為現忿怒像,形貌似夜叉身,所以也稱為軍荼利夜叉明王(Kuṇḍalī-yakṣas)。此外,也有「大笑明王」的異稱。
此一明王的形像,通常作四面四臂,或一面八臂。依據《軍荼利儀軌》所載,四面四臂形的臉部表情各有不同,正面慈悲、右面忿怒、左面大笑、後面微怒開口。全身青蓮華色,坐磐石上。這四面四臂象徵的是息災、降伏、敬愛、增益四種法。另有一說謂指第七識之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根本煩惱。至於一面八臂形,則頭戴髑髏冠,有三目八臂。眼張大,作大瞋相,並有二條赤蛇垂在胸前。
軍荼利明王法多用在調伏,或息災、增益方面。如果修行者每天在食時、未食前,供出少分食物,然後念誦軍荼利明王心咒七遍,則不論在任何處,都會得到此一明王的加護。此外,軍荼利真言也往往可用來作修持其他密法的輔助,或作加持供物之用。
◎附︰〈軍荼利明王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軍荼利明王法,係以甘露軍荼利明王為本尊,為息災或降伏所修之祕法。又作甘露軍荼利明王法,略稱軍荼利法。
欲修此法時,行者應先就阿闍梨受本尊之儀軌,於閑靜處建立淨室,然後淨治其地,以瞿摩夷塗拭,再以白檀香塗曼荼羅(或圓或方、大小隨意)。後將諸名花散於壇上,辦塗香、燒香、飲食、燈明、閼伽。於室中安置本尊像,其面向西。瑜伽者面向東,全身委地作禮,誦密言,右膝著地,合掌當心,閉目運心觀想虛空有無量無邊塵剎海會諸佛菩薩,個個集會降赴瑜伽者處。又觀想自己運心供養一一之尊,愍念漂流於六趣之含識及我以般若燈明除彼等惑纏。次結跏趺坐或半跏,誦諸密言,結印加持,從東方阿閦如來妙喜世界之大集會中,勸請本尊甘露軍荼利菩薩及其眷屬至道場。然後依上師所傳儀軌(如《甘露軍荼利菩薩供養念誦成就儀軌》)如法修持。
〔參考資料〕 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五。
一卷。為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善無畏開示受戒、習禪等法門的記錄。編撰者不詳。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書由受戒懺悔及密教禪兩部分組成。其中,受戒懺悔與不空三藏譯的《受菩提心戒儀》差別不大,而密教禪則可視為本書之特徵。密教之禪觀,雖早在《大日經》及《金剛頂經》中已有明示,但禪觀之用意,其餘經典均未曾詳說,唯首見於本書。其獨特的密教禪法可能受到天台禪或北宗禪的影響。
本書的編輯者究係何人﹖目前仍難以明斷,然有人以為一行禪師為本書之完成者。
◎附︰《無畏三藏禪要》(摘錄)
夫欲入三昧者,初學之時,事絕諸境,屏除緣務,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須先作手印護持,以檀、慧並合,竪其戒、忍、方、願,右明顯左正相叉,著二背上,其進、力合竪頭相拄,曲開心中少許,其禪、智並合竪即成。作此印已,先印頂上,次印額上,即下印右肩,次印左肩,然後印心,次下印右膝,次印左膝。於一一印處,各誦陀羅尼七遍,乃至七處訖。然後於頂上散印訖。即執數珠念誦此陀羅尼,若能多誦二百、三百遍,乃至三千、五千亦得。每於坐時,誦滿一洛叉,最易成就。
既加持身訖,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然可直頭平望,眼不用過開,又不用全合。大開則心散,合即惛沈。莫緣外境,安坐即訖。然可運心供養懺悔,先標心觀察十方一切諸佛,於人天會中為四眾說法。然後自觀己身,於一一諸佛前,以三業虔恭禮拜讚嘆。行者作此觀時,令了了分明。如對目前,極令明見,然後運心於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天上人間上妙香華、幡蓋、飲食、珍寶種種供具,盡虛空遍法界,供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法報化身、教理行果,及大會眾。
行者作此供養已,然後運心於一一諸佛菩薩前,起殷重至誠心,發露懺悔︰我等從無始來至於今日,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身口意業難具陳,我今唯知廣懺。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起作。唯願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力,加威護念攝受我懺,令我罪障速得消滅。
次應發弘誓願︰我久在有流,或於過去曾行菩薩行,利樂無邊有情。或修禪定,勤行精進,護持三業。所有恒沙功德,乃至佛果,唯願諸佛菩薩興慈願力,加威護念,令我乘斯功德,速與一切三昧門相應,速與一切陀羅尼門相應,速得一切自性清淨。如是廣發誓願,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應學調氣。調氣者,先想出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從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還復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調氣,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然後學定。
輸波迦羅三藏曰︰汝初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種,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須除;善法正念,不令復滅。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後方至於究竟清淨。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
次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
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曰歡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貫之,自然通達,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剎那悟入於諸法中,自在無礙,無去來起滅,一切平等。行此漸至昇進之相,久自證知,非今預說所能究竟。
輸波迦羅三藏曰︰既能修習,觀一成就已。汝等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云剎那。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云流注。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勤,或復休廢,二俱違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心,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
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汝等行人初學修定,應行過去諸佛祕密方便加持修定法,一體與一切總持門相應,是故應須受此四陀羅尼。陀羅尼曰︰
唵 速 乞叉摩 嚩 日囉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成就。)
唵 底 瑟吒 嚩 日囉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無失。)
唵 娑 頗囉 嚩 日囉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漸廣。)
唵 僧 賀 囉 嚩 日囉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廣,復令漸略如故。)
如是四陀羅尼者,是婆誐梵。自證法中,甚深方便。開諸學人,令速證入。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於四威儀,常誦此陀羅尼,剋念用功,勿暫虛廢,無不速驗。汝等習定之人,復須知經行法則。於一靜處,平治淨地,面長二十五肘,兩頭竪標。通頭繫索,纔與胸齊,以竹筒盛索,長可手執。其筒隨日右轉,平直來往,融心普周,視前六尺。乘三昧覺,任持本心,諦了分明,無令忘失。但下一足,便誦一真言。如是四真言,從初至後,終而復始,誦念勿住。稍覺疲懈,即隨所安坐。
行者應知入道方便深助進,如脩心金剛不遷不易。被大精進甲胄,作猛利之心,誓願成得為期,終無退轉之意。無以雜學惑心,令一生空過。
又稱瑜伽焰口、放焰口。係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伽藍,為諸比丘並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閑靜處習定。至夜三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於阿難前說(大正21‧464c)︰「卻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此餓鬼中。」阿難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陳說此事,並乞示教。時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修此法時,於一切時,取一淨器,盛以淨水,置少飯麨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後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於食器,瀉淨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羅門仙,即誦此陀羅尼二七遍,投於淨流水中。若誦三七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此法的傳來,最初是唐武后時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和《甘露陀羅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異譯。其《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中所說真言名變食真言。《甘露陀羅尼咒》所說真言名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於空中,即成甘露。其後不空三藏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同本。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前《儀軌經》前半起源分別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日本所傳尚有唐‧跋馱木阿譯《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中的行法次第是︰(1)破地獄真言,(2)召餓鬼真言,(3)召罪真言,(4)摧罪真言,(5)定業真言,(6)懺悔真言,(7)施甘露真言,(8)開咽喉真言,(9)七如來名,(10)發菩提心真言,(11)三昧耶戒真言,(12)施食真言,(13)乳海真言,(14)普供養真言,(15)奉送真言。自此以後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儀式。日本入唐求法諸家曾攜回有關施食餓鬼的儀軌。空海著《祕藏記》中曾解釋施餓鬼法中五如來義。安然《八家祕錄》有〈施餓鬼法〉,列諸家將來經軌八部。但是在中國卻由於唐末五代之亂,隨著密教失傳而施食一法也失傳了。
宋代諸師對於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並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台宗觀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說(卍續101‧236上)︰「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牓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無遮大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種。水陸是宋代興起的儀式。此三者在當時是混同著而無所區分的。宗曉有《施食通覽》一卷,首載《救面然餓鬼經》二譯,次錄《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緣、《鼻奈耶雜事律》佛化魔子母緣及《寶雲經》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諸家關於施食及水陸齋會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須知〉一篇,也以為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是施食。《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說。可見宋代諸家對於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於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也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未註譯人。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是元人所譯。其次第與不空譯《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願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後方破地獄。而後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願迴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由於諸家傳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雜亂。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後天機禪師刪其繁蕪,成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簡稱為《天機焰口》。天台靈操為之註,名曰《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二卷。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袾宏又因《天機壇儀》略加參訂,名曰《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略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並為之註,名《施食補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釋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釋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 1675)釋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康熙二十二年刊《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的跋文中說(卍續104‧934下)︰「稟受師承不出一家,遂併流通經本大相逕庭。紛紜彼此,莫知適從。」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為「天機」和「華山」兩種。(周叔迦)
略稱「發心」,是大乘佛教區別於小乘佛教的一個根本出發點。這個概念在初期大乘經如《寶積迦葉會》、《無量壽經》等中已明顯地提出,隨著大乘空宗、有宗、密宗教義的發展,它的含義越來越豐富,而在菩薩行和一切密宗的修法中提高到極重要的地位。
菩提心的意義,據龍樹的解釋是(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一)在《金剛經》中,佛告須菩提,發趣菩薩乘的人應當發起這樣的心,所有一切有情之類我當都使他們在無餘依的妙涅槃界中而證涅槃。這一段話在《金剛經》的最早註釋《無著金剛論》(隋‧達摩笈多譯,西藏亦有譯本)中就判為發心住。
西元411年來華的曇無讖在譯完《涅槃經》以後,續譯有《菩薩地持經》。這一部書即後來所謂《十七地論》(《瑜伽師地論》中的〈菩薩地〉)。其中第二品為〈發菩提心品〉。品裏說,菩薩最初發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正始,能攝受一切正願。這初發心是菩提的根本,是大悲的所依,也是菩薩學的所依。關於發菩提心的性質、種類、緣、因、力、退失、堅固、利益等,這些在書中才開始作了一個系統的說明。
六世紀中行世的《大乘起信論》(據《長房錄》說為西元554年真諦譯,但晚近中外學者多考證它為漢土著述,並非譯本),在中國佛教各宗的理論構成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提出三種發心之說︰(1)信成就發心,(2)解行發心,(3)證發心。後代的解釋,以這三種發心配於菩薩的五十二位,即是以信成就發心配於十信、十住,以解行發心配於十行、十迴向,以證發心配於十地;前二發心屬凡位,後一發心屬聖位。就由這一種理論發展出第六識發心和第八識發心的分別,以為凡位的發心是第六識發心,而聖位的發心是第八識發心。
六世紀中的慧遠(523~592)著《大乘義章》十四卷,分五聚二四九門(今本二十卷,存四聚二二一門)。書中〈淨法聚〉篇有發菩提心義一門,分發心體相為三,即相發、息相發和真發。他以「相發」配《起信論》的「信發」,在種姓位;以「息相發」配「解發」,在解行位;以「真發」配「證發」,在地上位。又廣開為六種發心︰(1)想發,屬外凡;(2)信發,屬十信;(3)解發,屬習種姓;(4)行發,屬種姓位;(5)觀發或道發,屬解行位;(6)證發,屬地上。他認為發心的因起次第是這樣︰菩薩先要親近善友,得聞正法(生死大苦,涅槃至樂之法),因聞法而生信、慧(即信此正法,知此正法),因信、慧而生大悲,欲拔濟眾生於生死大苦;因信、慧而生大慈,欲授眾生以涅槃大樂;但欲度人先需自度,由此發起大菩提心(《大乘義章》卷九)。
西元七世紀中玄奘遊學印度回來,大量翻譯瑜伽系的根本論典,發菩提心的意義在有關論典(如《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等)中得到更詳明的介紹。他門下記述師說加以發揮,也備極精審(參看《顯揚聖教論》卷二、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卷四十七、卷五十,以及窺基《瑜伽略纂》、遁倫《瑜伽師地論記》等)。
西元716年來華的善無畏(637~735)在所譯的《大日經》中特別提出關於菩提心的解釋。從此以後,經中關於菩提心的解釋文字就常為後來顯密各家所引用,如蓮華戒(八世紀人)所著《廣釋菩提心論》(宋‧施護譯)和《菩提心觀釋》(據藏譯本為蓮華戒著,宋‧法天譯)等。經中說佛果一切智智的因是菩提心,它的根本是大悲,它的究竟是方便。它解釋說,什麼是菩提呢﹖它就是對於自心的如實地了解,也就是無上正等菩提。這裏,「如實地」就是「按照真實情況」的意思。下文又說,虛空自性就是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就是菩提的自性,所以心、虛空界、菩提(三者)無二,也不應為二。因此,想了解菩提的,就了解自己的心性好了。本經關於菩提心的解釋基本上和〈菩薩地〉所說菩提心是大悲等流(卷三十五)和《大智度論》所提出的心相常清淨故如虛空相常清淨(卷四十一)意義相同,但本經認為使菩提心清淨的過程(即證覺的過程)為了解自心的過程。這就使菩薩行由積集福智資糧的外部行修轉變為認識自心從而開顯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的過程,這是顯密義理的一個重要分歧之點。發菩提心由此取得了新的意義,「捨離菩提心」成為真言行者四波羅夷之一(《大日經》〈具緣品〉)。
由金剛智(719年來華)和不空所宏揚的金剛頂宗,修法以淨菩提心為圓明月輪,從這個月輪中開顯出佛果的德相、眷屬和佛土。所謂發菩提心也成為月輪觀的一個組成部份。後代密宗特別結合《大乘起信論》的證發心之義而成立了第八識發心一說。
此外,在西藏方面,赤松得贊王時(742~797在位),佛智足的弟子佛密入藏傳大日經法,同時有法稱入藏傳金剛界法,這些法門的經文內容和善無畏、金剛智在漢地所傳的大體相同。但由蓮花生和無垢友在西藏所傳的大圓滿法則對於菩提心的意義有深刻的發揮。這一派關於菩提心的理論,無垢光(1306~1363)曾總結為《法界寶藏論》一書,其中分品論述菩提心具足一切相好,菩提心遠離一切作意修習和因果,菩提心無所不攝,菩提心中一切任運成就,菩提心中無二,一切法於菩提心中本來解脫等等,而這個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所本具的,由此得出不假作意修習亦即是佛的結論。從這一派的理論看來,所謂發菩提心就是本具三身的任運顯發,發心和證果已經無二無別了。
如上所述,發菩提心在大乘初期只是當做一種根本性質的願心,後來教義發展,才賦予菩提心以具體的意義(特別是堅慧著《大乘法界無差別論》,說菩提心就是自性清淨心),這一層在密宗的經論中得到更深刻的發揮,一方面豐富了菩提心的內容,同時也使發菩提心的意義起了變化。發菩提心在後代密宗儀軌中成為必須具備的儀式。在普賢阿闍黎(不空之師)所集的《受菩提心戒儀》(不空譯)中舉出的發心次第是︰禮佛,運心供養,懺悔,受三歸依,受菩提心戒。這個發菩提心的內容就是有名的五大願,所謂「有情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佛法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上菩提誓願成」。在稱誦這五大願之後再誦受菩提心戒真言,印相用金剛合掌。不空傳承系統中各種修法儀軌開頭一部份差不多都具備這個次第。在西藏的密宗修法中,發菩提心也是每一部儀軌中不可缺少的開端,但多採用自密部經典中選出的頌文。(郭元興)
◎附︰太虛〈菩薩學處講要〉(摘錄自《太虛大師選集》下)
發菩提心,即四弘願中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道即菩提,佛道即佛果菩提,更無可比的最高最上佛果菩提。今於信仰的凡夫心中發大誓願,誓必成就,這便是發菩提心,這是強有力精神向上的欲,向上的希望。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的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度眾生也便是令無邊眾生斷盡煩惱。個己的煩惱易斷,如聲聞涅槃便是斷了個己煩惱為已足,而寂止於涅槃境中。但為教化眾生從眾生分上反映於個己心上的煩惱無量無邊,真實菩薩以眾生心為心,唯有斷盡眾生煩惱個己煩惱方畢竟寂然,於是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第二悲願。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是個己須有智慧,有智慧纔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纔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智慧是怎樣生長﹖是在學習的精神。故佛說「三世諸佛皆在學地中來」,不肯學習,便永遠愚癡,如何有成佛之分﹖有度生斷惑的能力﹖學習分兩部份,一是個己精神上的修養,一是向事物大眾磨練個己的能力,實際是整體精神的兩面。這向內向外學習的法門是很多很多,眾生的病是無量無邊,佛說治病的法藥也有無量無邊;要成佛度生須遍學一切法門,故有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悲願。
古人也有解釋為菩薩依四諦發四弘誓願,見眾生苦的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見煩惱浩浩的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應修法門的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見涅槃真理的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
凡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必發四弘誓願,所以叫做通願。此外更有別願,如阿彌陀佛因中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釋迦牟尼的誓於五濁惡世成佛的大願等,這是叫做別願。無論通願別願,都是加強推動這菩提心,期其必得成就佛果菩提的一貫精神。
〔參考資料〕 《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發菩提心品〉;《大智度論》卷四十一;《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大乘義章》卷九;《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卷四十七。
三卷。唐‧輸波迦羅(善無畏)譯。全名《蘇悉地羯羅經》,又作《蘇悉帝羯羅經》,或意譯作《妙成就作業經》、《妙成就法》。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本書為五部祕經、三部祕經之一,是頗受重視的密教經典。全書分三十四品,就佛、蓮華、金剛三部,敘說相應於息災、增益、降伏等作法之真言及其持誦法、持誦者之人品、供養法、灌頂法、三種護摩等密教儀軌,以及根據此等密教儀軌而來的種種成就法。
本經有高麗本、宋本、和本等三種版本。三本雖皆為三卷,但仍有若干差異︰(1)麗本三十七品,宋本三十八品,和本三十四品。(2)麗本及宋本二本之中卷相當於和本之下卷,二本之下卷相當於和本之中卷。(3)宋本與和本皆闕麗本之〈扇底迦品〉、〈補瑟徵迦法品〉、〈阿毗遮嚕迦品〉三品,麗本則闕宋本與和本最後之〈成就具支法品〉。此外,本經亦有西藏譯本。
由於本經係闡明真言行者之威儀法則等,因此古來被稱為咒毗奈耶。《開元釋教錄》卷九〈善無畏譯經〉之下載(大正55‧571c)︰「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唐言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並是咒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羅,不合輒讀。同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法。」日僧空海當係依此說,而以本經為密教律部之戒經。在空海之《三學錄》中,此經與《蘇婆呼童子經》即為持明藏中之二部戒本。密教以為,真言行者行住坐臥之行事,若能常依此二經,則悉地之事業較易成就。
日本之台密,以此經為「兩部不二」之祕經,相對於金胎二部之為「而二」之經,此經係更深祕之經。台密並將依據此經而有之「蘇悉地灌頂」,視為最極之法門。此經之註疏有圓仁之《略疏》七卷。
◎附一︰〈蘇悉地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蘇悉地法,指根據《蘇悉地羯囉經》所修之祕法。為日本台密所立三部大法之一。金剛界法、胎藏界法及此蘇悉地法三部大法中,台密特別重視此蘇悉地法,以之為「金胎不二,兩部合一」之最極祕法。其本說即《蘇悉地羯囉經》卷上〈真言相品〉所云(大正18‧604b)︰
「復次,此經深妙,如天中天,亦有真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此經雖屬金剛下分,以奉佛教敕許通成故,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敕許依行,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此法係為令速成就三種悉地所修的念誦法,其行法乃依圓仁之《蘇悉地妙心大》,及最澄之《藥師儀軌》的次第。依安然《真言宗教時問答》卷四所述,蘇悉地之行法係以金胎兩部通法之十八道為紀綱,而且為胎藏大法中的悉地求成就之法,故與胎藏界同立佛、蓮、金三部。又,《四十帖決》卷六亦以蘇悉地為胎藏成就之法,謂修胎藏經年月,但未得成就時,即修此法得成就。此外,《四十帖決》卷六又言,此法為胎藏三部中之金剛部法,其所成就為佛、蓮華二部,雖於其中立三部之別,但與胎藏之三部不同。
◎附二︰〈蘇悉地羯羅供養法〉(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唐‧善無畏譯。又作《蘇悉地供養法》、《蘇悉地羯磨法》。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冊。內容係依《蘇悉地經》,敘述有關佛、蓮華、金剛三部之供養法則。上卷說曼荼羅之造法;中卷闡明護身、結髮、寶座、獻閼伽水、三部母真言、三部心真言、三部母印相、三部心印相、奉請本尊、淨地真言、除遣從魔等;下卷說塗香、華、燒香、飲食、燈、運心供養、坐法、正念誦等。
在大藏經中,宋、元二藏未收本書,唯高麗及明藏收錄,皆為三卷。《大正藏》第十八冊另收一別本,同為善無畏所譯,但分二卷。此二卷本與上述三卷本比較時,至第二卷運心供養為止,內容與三卷本全同,唯二卷本中之真言係以梵字書寫。運心供養以下之文則與三卷本稍有異同。
◎附三︰〈蘇悉地業〉(摘譯自《密教大辭典》)
蘇悉地業為日本台密五業之一。係指專研《蘇悉地經》之業。傳教大師(最澄)於延曆二十五年(806)上奏,請制「止觀業、遮那業」二業,得敕許設年分度者二人各習一業。此中,「止觀業」宗天台,以學《法華經》、《金光明經》等諸大乘經典為主;「遮那業」則以學《大日經》等密經為主。其後,慈覺大師別開遮那業為大日業、金剛頂業、蘇悉地業三業,與止觀業合稱四業,並得勒許置學生四人。智證大師時,又開一字業,獲准置學生五人。其後,安然更加瑜伽業,而成六業。上述大日業、金剛頂業、蘇悉地業、一字業、瑜伽業等,依次分別以學習《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一字頂輪王經》、《瑜祇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