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
銃涉

上或作㧧同尺仲反玉篇云銃鑿石也舊韻云[(工*口)/金]也新韻云[(工*口)/金]也新韻文▆之㒵也㧤跳行㒵也[(工*口)/金]斤斧抦孔也[(工*口)/金]音[凵@又]


[佛光大辭典]
眾學

即有關修行僧衣、食、住、行之細則戒法。全稱眾多學法(梵 sajbahulāh śaiksa-dharmāh)。又作眾學戒法、眾學法。比丘、比丘尼應受持具足戒之一部分。僧戒八段中之第七,犯之屬輕罪。規定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等細則,其數眾多,應常習學,故稱眾學;又此戒難持,應加細心注意,故特以學為名。又稱之為式叉迦羅尼(梵 śiksā-karanīya)、尸沙迦羅尼、尸叉罽賴尼、式叉羯闌尼、尸叉吉利。意譯應當學、應學作、守戒。眾學之數目及內容,因事多而細小,故諸律所載相異之處不少,其中四分律總為百戒,故一般稱百眾學法。又比丘所持及比丘尼所持之百眾學法不相同。

依四分律卷十九至卷二十一載比丘所持之百眾學法,列出如下:(一)當齊整著涅槃僧(內衣)。(二)當齊整著三衣。(三)不得反抄衣行入白衣舍,即不得衣服左右反抄,著於肩上而進入室內,以似國王、大臣故。(四)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五)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六)不得衣纏頸入白衣舍坐。(七)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八)不得覆頭入白衣舍坐。(九)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十)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十一)不得白衣舍內蹲坐。(十二)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十三)不得叉腰入白衣舍坐。(十四)不得搖身行入白衣舍。(十五)不得搖身行入白衣舍坐。(十六)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十七)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十八)好覆身入白衣舍,即所著衣服須覆掩好,不得處處顯露身體。(十九)好覆身入白衣舍坐。(二十)不得左右顧視行入白衣舍。(廿一)不得左右顧視行入白衣舍坐。(廿二)靜默入白衣舍。(廿三)靜默入白衣舍坐。(廿四)不得戲笑行入白衣舍。(廿五)不得戲笑行入白衣舍坐。(廿六)用意受食,即專心受食、不捐棄羹飯。(廿七)平鉢受食,即不溢鉢受食。(廿八)平鉢受羹。(廿九)羹飯等食,即羹飯一同食用。(三十)以次食,即取食依次第,不得於鉢中處處食。(卅一)不得挑鉢中而食。(卅二)若比丘不病不得為己索羹飯,即於供養時,若非生病不得為自己索羹飯等。(卅三)不得以飯覆羹更望得。(卅四)不得視比坐鉢中,即不得顧視鄰座之鉢,以比較份量。(卅五)當繫鉢想食,即食時不顧視左右,唯繫念於鉢。(卅六)不得大摶飯食,即不取無法放進口中之大團飯食。(卅七)不得大張口待食。(卅八)不得含飯語。(卅九)不得摶飯遙擲口中。(四十)不得遺落飯食。(四一)不得頰食食,即不脹頰食。(四二)不得嚼飯作聲食。(四三)不得大噏飯食,即不吸食食。(四四)不得舌舐食。(四五)不得振手食,即食物粘著,不得振動手以食。(四六)不得手把散飯食,即不得以手散棄飯食。(四七)不得污手捉飲器。(四八)不得洗鉢水棄白衣舍內。(四九)不得生草葉上大小便涕唾。(五十)不得水中大小便涕唾。(五一)不得立大小便。(五二)不得與反抄衣不恭敬人說法。(五三)不得為衣纏頸者說法。(五四)不得為覆頭者說法。(五五)不得為裹頭者說法。(五六)不得為叉腰者說法。(五七)不得為著革屣者說法。(五八)不得為著木屐者說法。(五九)不得為騎乘者說法。以上由(四九)至(五九)之規定,病者除外。(六十)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為守護故。(六一)不得藏財物置佛塔中,除為堅牢故。(六二)不得著革屣入佛塔中。(六三)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六四)不得著革屣繞佛塔行。(六五)不得著富羅(靴)入佛塔中。(六六)不得手捉富羅入佛塔中。(六七)不得佛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六八)不得擔死屍從佛塔下經過。(六九)不得在佛塔下埋死屍。(七十)不得在佛塔下燒死屍。(七一)不得向佛塔燒死屍。(七二)不得佛塔四邊燒死屍使臭氣來入。(七三)不得持死人衣及床從佛塔下過。(七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七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七六)不得繞佛塔四邊大小便使臭氣來入。(七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處。(七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楊枝。(七九)不得向佛塔嚼楊枝。(八十)不得佛塔四邊嚼楊枝。(八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八二)不得向佛塔涕唾。(八三)不得佛塔四邊涕唾。(八四)不得向佛塔舒腳坐。(八五)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八六)人坐己立不得為說法。(八七)人臥己坐不得為說法。(八八)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為說法。(八九)人在高座,己坐下座不得為說法。(九十)人在前行,己在後不得為說法。(九一)人在高經行處,己在下經行處不得為說法。(九二)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得為說法,道指道路之中央或右邊。上述由(八六)至(九二)之戒法,病者除外。(九三)不得攜手在道行。(九四)不得上樹過人頭,除時因緣,制此戒係因曾有一比丘於大樹上受夏安居,由樹上大小便,樹神瞋怒而殺比丘。(九五)不得絡囊盛鉢貫杖頭著肩上而行。(九六)人持杖不恭敬不應為說法。(九七)人持劍不應為說法。(九八)人持鉾不應為說法。(九九)人持刀不應為說法。(一○○)人持蓋不應為說法。由(九六)至(一○○)之戒法,病者除外。〔善見律毘婆沙卷十六、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卷四下(道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一、卷中三〕(參閱「百眾學」2496) p475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眾學法

具足戒中的一部分,即僧戒八段中的第七。係有關服裝、食事、威儀的規則。因其數甚多,且應常加學習,故云「眾學」。《四分律》(曇無德部)以其有百戒,故亦稱百眾學法。又稱尸叉罽賴尼、式叉迦羅尼,《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六解「尸沙」為學,「迦羅尼」為應學作。道宣在《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四(下)云(卍續62‧985下)︰「言式叉迦羅尼者,見云,式沙是學,迦羅尼者云應當作,語倒故言應學也。」

此亦即《薩婆多論》卷九說此篇獨名「應當學」之緣由,蓋餘戒易持難犯,而此等戒,難持易犯,故誡以常應念學而不列罪名,但云應當學。

大抵說來,任何戒無不應當學,但有關動靜四威儀的細則輕戒,有時因輕視反而造成大過,必須特別注意,因此將彼等之戒附上此稱。道宣所論之意亦在於此。

巴利律的眾學法有七十五戒;《翻譯名義大集》列一0六戒。我國及日本所通行的《四分律》,則有百眾學法。此一百種戒相,如下所列︰

(1)著內衣戒,(2)著三衣戒,(3)反抄衣戒,(4)反抄衣坐戒,(5)衣纏頸戒,(6)衣纏頸坐戒,(7)覆頭戒,(8)覆頭坐戒,(9)跳行戒,(10)跳行坐戒,(11)蹲坐戒,(12)叉腰戒,(13)叉腰坐戒,(14)搖身戒,(15)搖身坐戒,(16)掉臂戒,(17)掉臂坐戒,(18)覆身戒,(19)覆身坐戒,(20)左右顧視戒,)21)左右顧視坐戒,(22)靜默戒,(23)靜默坐戒,(24)戲笑戒,(25)戲笑坐戒,(26)用意受食戒,(27)溢鉢受食戒,(28)溢鉢受羹戒,(29)羹飯等食戒,(30)以次食戒,(31)挑鉢中食戒,(32)索羹飯戒,(33)飯覆羹戒,(34)視比座鉢戒,(35)繫鉢想食戒,(36)大揣食戒,(37)張口待食戒,(38)含食語戒,(39)遙擲口中戒,(40)遺落食戒,(41)頰食戒,(42)嚼食作聲戒,(43)噏飯食戒,(44)舌舐食戒,(45)振手食戒,(46)把散飯戒,(47)污手捉飯器戒,(48)棄洗鉢水戒,(49)生草上大小便戒,(50)水中大小便戒,(51)立大小便戒,(52)反抄衣說法戒,(53)衣纏頸說法戒,(54)覆頭說法戒,(55)裹頭說法戒,(56)叉腰說法戒,(57)著革屣說法戒,(58)著木屣說法戒,(59)騎乘說法戒。

其次之二十六戒,是道宣所說的敬佛威儀行二十六戒。即︰

(60)佛塔中宿戒,(61)藏物塔中戒,(62)著革屣入塔戒,(63)捉革屣入塔戒,(64)著革屣繞塔戒,(65)著富羅入塔戒,(66)捉富羅入塔戒,(67)塔下坐留食戒,(68)塔下擔死屍戒,(69)塔下埋屍戒,(70)塔下燒屍戒,(71)向塔燒屍戒,(72)塔四邊燒屍戒,(73)持衣床塔下過戒,(74)塔下大小便戒,(75)向塔大小便戒,(76)塔四邊大小便戒,(77)持佛像至大小便所戒,(78)塔下嚼楊枝戒,(79)向塔嚼楊枝戒,(80)塔四邊嚼楊枝戒,(81)塔下涕唾戒,(82)向塔涕唾戒,(83)塔四邊涕唾戒,(84)向塔舒腳坐戒,(85)安佛下房戒。

此二十六戒,唯見於《四分律》,餘部缺此。其次之十五戒是尊重三寶戒,即︰

(86)人坐己立說法戒,(87)人臥己坐說法戒,(88)人在座己在非座說法戒,(89)人在高座說法戒,(90)人在前行說法戒,(91)人在高經行處說法戒,(92)人在道說法戒。此七戒係有關說法的規矩,可攝屬於前文的敬法威儀行。(93)攜手道行戒,(94)上樹戒,(95)杖絡囊戒,(96)持杖人說法戒,,(97)持劍人說法戒,(98)持矛人說法戒,(99)持刀人說法戒,(100)持蓋人說法戒。

以上一百戒,與敬僧有關的,有五十四戒,與敬法有關的,有二十戒,與敬佛威儀有關的,有二十六戒。高麗本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中,敬僧有五十戒,敬法有十六戒,總計是六十六戒;但宋、元、明本之該律均多敬僧一戒,故為六十七戒。

薩婆多部的《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敬僧有九十二戒,敬法有二十一戒,總計為一一三戒,但其廣律作一0七戒。《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習學略法》作一一二戒;《善見律》卷十六中,有關敬佛的眾學法,有二十二條。彌沙塞部的《五分戒本》,敬僧威儀有八十七戒,敬法威儀有二十一戒,共計一0八戒。但《五分律》卷十分之為二十一項,並加以詳述。迦葉遺部的《解脫戒本經》,敬僧威儀有七十七戒,敬法威儀十九戒,合計有九十六戒。又,《優波離問佛經》的敬僧威儀是五十八戒,敬法十六戒,合為七十四戒。《翻譯名義大集》中,敬僧八十一戒與敬法二十五戒,合計為一0六戒。

以上諸戒,除病者外,餘人皆應受持。若不然,犯突吉羅。將具足戒分類1為五篇、六聚時,此眾學法與二不定、七滅諍皆屬突吉羅攝,乃諸戒中最輕小之戒。《行事鈔》卷中之一,明此犯罪果報云(大正40‧49b)︰「如目連問罪報經云︰若比丘、比丘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突吉羅眾學戒罪,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

以上係專就比丘戒所論,至於比丘尼戒,諸部所說大致相同,但犯相稍有小異。

總的說來,眾學法相當於大乘戒中的輕戒。行者於此眾學法若能遵守,則可具足成就八萬細行、塵沙威儀。

〔參考資料〕 《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六;《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之一、卷中之三;《四分律資持記》卷中一、卷中三;《四分律疏》卷十一。


[南山律學辭典]
汙家擯謗違諫戒開緣

含註戒本‧十三僧殘法:「不犯者,初語時捨;非法訶諫;若得衣食,與父母,與病人,與小兒,與妊身人,與牢獄繫人,與寺中客作者;若種華果,自取華乃至教人貫華,持供養佛法僧者,一切不犯。若人欲打,被賊虎狼恐怖難處;若擔刺來,於中走避者,不犯。若渡河溝渠坑跳躑者,不犯。若同伴在後,還顧不見而嘯喚者,不犯。若為父母,若為病人,若繫閉牢獄,若篤信優婆塞有病,若在獄,看書持往,若為塔僧病比丘事,持書往反,如是不犯。」(含註戒本卷上‧一八‧二)

行宗記‧釋十三僧殘法:「不犯中三。初開殘罪;若得衣食下,次開汙家吉;若種華果下,後開惡行吉。」(戒疏記卷一○‧七‧九)

資持記釋云:「初汙家不犯,得與七人。若種下,惡行不犯,得作五事:初非掘壞;自作教人,皆為供養。文言自取,義非自摘。若人下,開走。若度下,開佯跛行。跳行也。此二前惡行中不出。若伴下,開呼嘯。若為下,開作使。律云若不看書持往,及為白衣作使,皆突吉羅。前亦闕引。前列共女坐及歌舞等,此無開者,性惡之漸,蕩逸之端,故可知矣。」事鈔記卷一九‧三八‧一七)


[國語辭典(教育部)]

ㄊㄧㄠˋ, [動]

1.以腳蹬地,使身體往上或向前的動作。如:「跳躍」、「跳遠」、「雞飛狗跳」。《水滸傳.第二三回》:「那一陣風過處,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 弔睛白額大虫來。」

2.振動。如:「心跳」、「心驚肉跳」、「眼跳」。《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握其腕,暖尖滑膩,胸中不覺怦怦作跳。」

3.越過。如:「跳行」、「跳級」、「這一頁跳過去不看。」

4.脫離、逃出。如:「跳出火坑」。《紅樓夢.第五回》:「萬望先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痴頑,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後入於正路。」


賁賁

ㄅㄣ ㄅㄣ, 1.星體的形狀。《左傳.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2.勇猛跳行的樣子。《禮記.表記》:「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也作「奔奔」。


全文檢索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