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淨土宗判正行與雜行之得失者。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所謂「正雜二行,有五番相對:一親疏對,二近遠對,三有間無間對,四不回向回向對,五純雜對。」是也。親疏對者,修正行者,其行體繫在彌陀,與彼佛甚親昵,彼此三業,互不捨離,故名為親,修雜行者,其行體不繫於彌陀,彼此三業,互相捨離,其關係疎漫,故名為疎。近遠對者,修正行者,願見彌陀,佛即應念現在目前,與彼佛甚鄰近,故名為近,修雜行者,不願見佛,佛不現目前,其關係隔遠,故名為遠。無間有間對者,修正行者,常憶念彌陀而無間斷,故名無間,修雜行者,憶念不相續,故名有間。不回向回向者,修正行者,從不別用回向,而以名號之行體,有願行具足之義,自然為往生之業,故名不回向,修雜行者,必用回向之時。為往生之因,若不用回向,則不為往生之因,故名回向。純雜對者,正行純為極樂之行,故名為純,雜行行體,種種雜多,果報亦汎通於人天三乘及十方淨土等,故名為雜。
指修往生淨土正雜二行之五種得失。又作五次相對。即親疏、近遠、無間有間、不迴向迴向、純雜等五種相對之得失。(一)親疏對,修正行者稱禮憶念阿彌陀佛,彌陀即見聞覺知,彼此之三業不相捨離,故稱親緣。修雜行者,則佛與眾生之三業常相捨離,故稱疏行。(二)近遠對,修正行者願見彌陀之心懇切,時刻繫念猶如彌陀即在目前,故稱近緣。修雜行者,則心有旁騖,故與彌陀較疏遠。(三)無間有間對,修正行者憶念阿彌陀佛永不間斷,故為無間。修雜行者,則對彌陀之憶念時常間斷,是為有間。(四)不迴向迴向對,修正行者不別用迴向而自具迴向之德,成往生之業。修雜行者則必須用迴向,始感往生之業。(五)純雜對,修正行者乃純極樂之行。修雜行者則非純極樂之行,而另通於人天及三乘,亦通於十方淨土,故為雜。〔觀經疏散善義、選擇本願念佛集〕 p1184
即正行、助行與雜行。於淨土宗中,正行,指善導所倡之五正行,或專指五正行中之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助行,指讀誦、觀察、禮拜、讚歎供養等四種輔助方法。雜行,則指正行、助行以外之一切諸善萬行。(參閱「正助二業」1987、「正雜二行」2005) p1988
為淨土門於正行、雜行相對中,所立的五種得失之一。正行者,憶念無間斷,故稱無間;雜行者,憶念有間斷,故稱有間。〔選擇本願念佛集〕(參閱「正雜二行」2005) p2448
即專修與雜修。略稱專雜。關於此二修之解釋,異說頗多,懷感以菩薩處胎經為根據,執心不牢固稱為雜修,執心牢固稱為專修;雜修者生懈慢國,專修者方生極樂,此蓋由至心、不至心論專雜之別;擇英、源空等以二修即正雜二行,謂以身口意業專心稱禮憶念阿彌陀佛稱為專修,以散漫之心而修諸善則稱為雜修;證空更就難易二道解說二修,謂雜修者為難行道,專修者為易行道;其他尚有不論正行雜行,僅依三心四修等之具不具而分二修者。
善導判分往生淨土之行為五正行、五雜行,其中,五正行以念佛為正業,其他為助業,而念佛之外兼修其他助業及雜行者,稱為雜修。此外,更論二修之長短得失,謂專修有四得,雜修有十三失。復稱專修者必得往生,是為千無一失;雜修者必不得往生,是為千中無一、萬不一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往生禮讚偈(善導)前序、選擇本願念佛集、往生禮讚要義釋觀門義鈔卷三、念佛名義集卷上〕(參閱「正雜二行」2005) p4514
為唐代淨土宗善導大師所立五種雜行之一。除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外,稱念其餘一切佛、菩薩及諸天等名號,稱為稱名雜行。(參閱「五雜行」1208、「正雜二行」2005) p5874
為「正行」之對稱。謂除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外,並禮拜其他諸佛,且稱念其名,讚歎其德等。又修習三學、六度等善行,亦稱為雜行。(參閱「正行」1986、「正雜二行」2005) p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