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法

(名數)一、教法,釋迦一代所說之十二分教是也。二、行法,依教修行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是也。三、證法,依行證果之菩提涅槃二果是也。此三者,該收一切之佛法也。十地論三曰:「第二大願有三種: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修多羅等,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他演說故。攝持一切佛菩薩者,所謂證法,證三種佛菩薩法,攝受此證法法他轉授故。一切諸佛所教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義林章六本曰:「具教行證三,名為正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日本法然之撰擇集以此三法為該收淨土一教之意。然日本見真更加信之一法而為四法,特置重於此也。見四法條。


彌陀之化土

(術語)定彌陀之報土化土,諸宗有異義。天台宗以西方之淨土決為化土,法相宗立報土與化土二義,淨土一家解釋報化二土,其義頗多,日本親鸞謂彌陀有報土化土之二土。淨土之本體,定為彌陀真身所住之報土,於其報土上立九品之別,如或於其邊域設懈慢界,是大悲攝化之化土也。教行證文類化土卷曰:「謹顯化身土者,佛者如無量壽佛觀經說,真身觀佛是也,土者觀經淨土是也。復如菩薩處胎經等說,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無量壽經說,即疑城胎宮是也。」


教行信證

(書名)教行證文類之外題,是日本真宗所立四法之名。於教行證三法之外,復立信之一法,示真宗之法門,獨以信心為最要者。教指無量壽經,行指南無阿彌陀佛,信為信南無阿彌陀佛之信心,證者往生極樂,得涅槃之證果也。彼書有六卷,初四卷明教行信證之四法。因之外題置教行信證之四字。日本見真著。


有教無人

(術語)謂唯有教道,而實際無行證之人也。天台一家,判藏教斷惑位,通教八地已上,及別教初地已上為有教無人。蓋藏通別之前三教,若約於行人稟教之邊言之,固為有教有人,望當教之極果而進,然自因成果滿上論之,則先示之極果,恰如以空拳誑惑小兒,蒙因中被接之益,悉接入於後教,無實證當教之極果者,摩訶止觀三下曰:「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爾,何況後地後果。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是即說別教之有教無人也。維摩玄疏四,亦出藏通二教之說。


果頭無人

(術語)天台宗之語。彼宗立四教,四教各有教行證人之四。然藏通二教。因中雖有教行證人之四,然至於果,則唯教之一,無行證人之三。何則?以彼等以果為灰身滅智,而得證實無人也(無人則無行亦無證)。唯有所謂有行證人之教而已。別教亦然。到初地已上之果位,則惟有教,而無後之三。何則?以彼別教之初地位,即圓教之初住位,此時既為圓教之人也。然則彼自初地已上,惟有別教所謂有行證人之一教而已,其所詮之行之證之人,皆無之。全為圓教之行證人也。因而前三教曰果頭無人。唯圓教因果共具教行證人之四。止觀三下曰:「前兩觀,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盡滅,不後成於果頭之佛,直是方便之說,故有其教無行證人。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爾,何況後地後果?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


正像末

(術語)凡一佛出世則以其佛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時。然諸經皆說正像之二時,大悲經獨說正像末三時。又如雜阿含,俱舍論,唯說正法之一時。一正法,正者證也,佛雖去世而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為正法時。二像法,像者似也,訛替也,道化漸訛替,而真正之法儀行儀不行,隨而無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時謂之像法時。三末法,末者微也,轉為微末,但有教而無行,無證果時,是為末法時。嘉祥法華義疏五曰:「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復微末,謂末法時。」法華玄贊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無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並無。」青龍仁王經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三大部輔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論二十九以教證為正法之體,明住於正法之世,為一千歲。教法者經律論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與前言證果異),若有人於其教法誦持及正說者,為住於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為住於證法世。故隨此三人住世之時量,可知住於正法世之時量。聖教中總言為唯千歲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時,復過於此,即像法也)。頌曰:「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


正法壽

(術語)正法之壽命也。佛滅後一千年正法時之間,謂為正法壽。以教行證之三,為正法之體,住於此三世,為正法之壽命。俱舍論二十八曰:「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見正像末條。


群生海

(譬喻)教行證文類二曰:「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


隱密

(術語)如來說法有顯了隱密之二意。顯了為於文面分明顯然者。隱密為說者本意所存,密隱文內者。顯說為方便,密意為真實。與以了義教為真實,以不了義教為方便者不同。演密鈔二曰:「此宗多有隱密之語。」教行證文類六本曰:「依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密義。」


願船

(譬喻)彌陀之本願,渡眾生於彼岸,故譬以船。迦才淨土論下曰:「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大願船,淨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眾生,令上大願船。」龍舒淨土文二引此文,言出淨土傳往生要集中本引此文,言出清淨覺經。而經無其文。教行證文類二曰:「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


顯淨土教行證文類

(書名)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之略名。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

(書名)六卷。建立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之六科,廣明淨土真宗之教相,每科各一卷,但信卷與化身土卷並分兩卷,故總為八卷。日本親鸞撰。後世略曰教行證。教行信證,淨土文類,教行證文類,顯淨土教行證文類等。


[佛光大辭典]
三法

(一)教法、行法、證法。略稱教行證。教者,佛所曉諭之言教;行者,眾生修行佛之教法;證者,修行以證悟真理。此三法具足,得謂教法完備。十地經論卷三(大二六‧一三八下):「一切諸佛所說法輪皆悉受持者,謂教法,修多羅等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他演說故;攝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謂證法,證三種佛菩提法,攝受此證法教化轉授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者,謂修行法,於修行時,有諸障難,攝護救濟故。」〔法華玄義(會本)卷一上、卷三下、四教義卷一、大乘義章卷九〕

(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稱為三法無差。〔舊華嚴經卷十〕 p570


三重七個法門

又作教行證三分。乃根據教、行、證三重而理解之七個法門。係日本天台宗之教法,為與本覺、始覺之口傳同時受到重視之口傳教法。其口傳教法之要目有: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止觀大旨、法華深義等廣傳四個大事,而法華深義之內容又分為:圓教三身、蓮華因果、常寂光土等略傳三個大事,合計為七個法門。其理解之方法,有根據祖師著述之文字面所知者(教重),與根據祖師著述之實踐法而得知者(行重),以及經過實踐,在內心所體會(證重)等三重,故稱為三重七個法門。 p591


五願建立

又作五願開示。為「一願建立」之對稱。即在日本真宗,相對善導、法然等諸祖以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建立法門,日僧親鸞以五願建立淨土真宗之法義,稱為五願建立。五願,指彌陀四十八願中之第十一必至滅度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七諸佛稱名願、第十八至心信樂願。一願建立係相對諸行往生而建立念佛往生之法,為相對門之分位;五願建立則明示唯信正因之義,以建立真實之法義,是為絕待門。〔往生論註卷上、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參閱「一願建立」84) p1211


六字名號

又作六字洪名。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名號。南無即禮拜、皈依之義;「南無阿彌陀佛」者,即表皈依阿彌陀佛之義。據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段載,如是至心不絕聲,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以稱佛名之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罪。所謂南無佛者亦見於法華經。經典中對象限定於阿彌陀佛者(即稱南無阿彌陀佛),惟限於前引之觀無量壽經一文。善導特重此南無阿彌陀佛之稱,將之連結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大一二‧二六八上):「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所說,解作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之義。故將「稱六字名號」作為往生西方淨土諸行因之最上位。〔觀經疏玄義分、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二〕 p1260


化土

梵語 nirmānaksetra。乃佛為初地以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方便示現之國土。又作變化土、應化土、方便化土。係三土或四土之一。與「真實報土」相對。此土隨眾生機宜而有淨、穢之別,淨心所感者稱為淨土,如彌勒淨土;穢心所感者稱為穢土,如釋迦示現之娑婆世界。此淨、穢二土皆為長時變現之化土,異於維摩經中之足趾按地而一時暫變之化土。又阿彌陀佛特為往生淨土而不能見到真實佛土者,所權巧施變之彌陀淨土亦是。

信樂彌陀之他力本願者,直接往生真實報土而證得佛果;不信彌陀本願而以修諸善、稱名號等一切功德迴向往生者,因其尚有疑惑,故不能入真實報土,唯入佛化現之佛土,如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淨土相皆是,即疑城、胎宮、懈慢界、邊地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成唯識論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 p1322


文類

指集成之書。即蒐集整理經、論、釋重要文章所成者。例如宋代宗曉所編之樂邦文類、日本親鸞之集教行信證(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等。文類雖非闡述自說,然編輯之同時,亦可披瀝一己之信仰於其中。此外,以敬虔信順之態度從事,書名附集、抄等,亦具同樣之旨趣。 p1432


方便化土

日本真宗所立二土之一。方便,乃對應於真實而言;化土,乃對應於真佛土而言。為攝引以自力修諸行及行念佛而願求淨土者,彌陀如來乃權現此一淨土,使彼等得以往生。然此淨土非真實之報土,故稱方便;此淨土係以化身佛為教主,非真實報身佛所居之土,故稱化土。蓋日本真宗主張,信樂阿彌陀佛之他力本願者,則能直接往生真實報土而證得佛果;若不能信樂彌陀本願,而以自力或修諸善,並迴向其功德者,可往生方便化土;此因生前存有疑惑,故不能入真實報土,例如觀無量壽經中十三觀所觀之淨土及九品土皆屬之。〔阿彌陀經、愚禿鈔卷上、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六本〕(參閱「化土」1322) p1438


本書

指各宗開宗根本之書。又稱本典。如天台宗以法華玄義二十卷、法華文句二十卷、摩訶止觀二十卷等三大部之本、末合為六十卷,稱為本書。日本真宗以親鸞所撰之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六卷,為真宗立教開宗之根本書。〔釋門正統卷三〕 p1964



(一)梵語 sajskāra,巴利語 savkhāra。音譯刪迦羅、僧娑迦羅。原為造作之意,後轉為遷流變化之意。(一)造作之義。義同於「業」。十二緣起中第二支「行」即屬此類。指能招感現世果報之過去世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動。(二)遷流變化,即「有為」之義。蓋有為乃由因緣所造,故係指無常之一切法。諸行無常中之「行」即屬此類。五蘊中之「行蘊」亦即此義。(參閱「十二因緣」337、「五蘊」1212、「行蘊」2567、「業」5494)

(二)梵語 caryā 或 carita,巴利語 cariyā 或 carita。(一)意謂動作、行為。(二)指為到達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應、行說一致、教行證、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對於知解言說之實地踐行。日本淨土真宗謂稱名念佛為大行。

(三)梵語 gamana。指進行、步行。行住坐臥(四威儀)之行即是此義。(參閱「四威儀」1728) p2551


別序

(一)為「通序」之對稱。諸經序分中,只限於其經發起緣由之特別部分,稱為別序。又稱發起序。勝鬘經義疏(大五六‧一中):「普貫眾經,故名通序。遣書感佛,正為此經;非為餘經,故稱別序。」

(二)日本淨土真宗於親鸞所著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一書最初之序,稱為總序;信卷特別安置之序,則稱別序,乃針對第一卷之總序而立名。 p2795


果頭無人

與「有教無人」同義。天台宗判立之藏、通、別、圓四教中,前三教無實際證得佛果之人,稱為果頭無人。果頭,即指果上、果地、佛果。四教之中,藏、通二教,就「行人稟教」之「因」位而言,雖有教法與行證教法之人;然就「因成果滿」之「果」位而言,則僅有教法,而無行證教法之人。至於別教,則亦為有教法而無行證教法之人;此係因別教之初地位以上,定入圓教,恰如圓教之初住位,故自初地以上僅有教法而無行證之人。綜此,藏、通、別三教稱為果頭無人、有教無人,唯圓教具足教法與行證之人,稱為有教有人。

摩訶止觀卷三下(大四六‧三三上):「前兩觀,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盡滅,不得成於果頭之佛,直是方便之說,故有其教,無行證人。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爾,何況後地後果?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 p3324



梵語 śāstra。音譯設娑怛羅。意譯效、訓。即聖人垂訓,眾人效之;或謂聖人被澤於下者之言。亦即能詮之言教,為始於佛陀一代所說之法與菩薩諸聖所垂教道之總稱。一般大別佛之經教為大乘教、小乘教二種。其中,復有漸、頓,權、實,了、不了,一乘、三乘,顯、密等之分;亦有分類為有、空、中三教,藏、通、別、圓四教,小、始、終、頓、圓五教者。此外,聖者所教示者,稱聖教。言說於音聲者,稱為言教、聲教。說之以為軌則,則稱教法。為踏循之道路,稱為教道。就「證」而言,稱為教證;就「觀」而言,稱為教觀;就「禪」而言,稱為教禪;就「行證」而言,稱為教行證;就「行信證」而言,稱為教行信證;就「理行果」而言,稱為教理行果;就「境理行果」而言,稱為境教理行果。〔法華玄義卷一上,四教義卷一〕 p4595


教行信證

凡六卷。日本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淨土文類、文類、廣文類、廣本、本典。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本書係將各種解釋經論之文章分類彙編,為一部闡明淨土真宗教義之根本聖典。

內容分為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前五卷旨在闡明真實之教門,第六卷則明示一種方便教。教,指大無量壽經;行,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信,係往生之正因,亦即相信阿彌陀佛之信心;證,乃由行、信所得之證果。真佛土即是淨土,意即自淨土出再歸入淨土之法門。又說在此化身土中行方便教以明示真(真佛土)偽(化身土)。本書之註疏本極多,較重要者為覺如之教行信證大意。 p4600


現世利益

「當益」之對稱。於現在世受佛、菩薩之恩惠。亦即由祈禱、修法、作善、念法等,得息災延命除病滅罪,乃至國家安穩等之利益。又作現生益、現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此如來名號一經眾生耳,可消除眾病,家屬資具豐足。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三身品」謂,講說金光明王微妙經典,可於其國土得國強軍盛、離病延命、王臣后妃無諍、國人修行正法無枉死者、諸天常護眾生等利益。觀念法門載,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日本親鸞亦於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三列舉念佛行者於現生可獲之十種利益(現生十種益):(一)冥眾護持,(二)至德具足,(三)轉惡成善,(四)諸佛護念,(五)諸佛稱讚,(六)心光常護,(七)心多歡喜,(八)知恩報德,(九)常行大悲,(十)入正定聚。〔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灌頂經卷四、安樂集卷上〕 p4723


現生正定聚

日本淨土真宗之見解。謂確得真實信心之行者,於現生之世,即住於正定聚之位(不退位),將來必至佛果。此即所謂「現生不退」。亦即相當於日本親鸞於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三所說,念佛行者現生可獲十種益中之「入正定聚」。 p4724


諸有

指迷界之萬象差別。眾生之所作業,由因生果,因緣果報實有不虛;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類,總稱諸有。此外,諸有為凡夫眾生浮沈之生死海,故稱諸有海。〔法華經序品、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大乘義章卷八、教行證信卷〕 p6298


懈慢國

懈慢之人所生之國。又稱懈慢界。據菩薩處胎經卷三載,懈慢國位於閻浮提洲之西方十二億那由陀,為至阿彌陀佛極樂國之中途,生於此國者,皆染著此土之快樂,而生懈怠憍慢之心,不更前進生於阿彌陀佛國,故稱懈慢國。懷感於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中,以此說配於善導所說之專雜二修,謂執心牢固之專修者,能往生於極樂國土;執心不牢固之雜修者,則生於懈慢國。其意以懈慢國為化土,凡疑惑佛智之不可思議,雜修自力之善根而願往生阿彌陀佛之國土者,即生於此。

日本淨土真宗主張願海有真假,故佛土亦隨之而有真土、化土之別,認為懈慢界為化土,係依阿彌陀佛第十九願(修諸功德願)而修諸功德者所生之處。〔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往生要集卷下末〕 p6222



梵語 adhigama,巴利語同。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為證;即以智慧契合於真理。依其所悟,能證得智慧之結果,稱為證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階段而證,稱為分證。與「教」、「行」並稱三法;與「教」、「行」、「信」並稱四法。 證,有契會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證、證契、證會、證悟、證入等語詞。又證之境地,乃唯有自己體驗之意,故有己證、內證、自內證之稱。就能證而言,稱為證智、證知。對修因而言,稱為證得、證果。對教法或教道而言,則稱證法或證道。其他另有修證、教行證、教行信證等名稱。〔俱舍論卷二十五、大乘起信論、勝鬘寶窟卷中末、大乘義章卷九〕 p6701


隱密

如來說法有顯彰、隱密二意。「顯彰隱密」為日本淨土真宗用以解釋觀無量壽經所設判目之一。顯彰,為語言文字分明顯示者;隱密,為說者之本意密隱於文內者。顯說為方便,密意為真實。此與以了義教為真實,以不了義教為方便者不同。〔演密鈔卷二、教行證文類卷六本〕 p6535


轉惡成善益

係日本淨土真宗所立現生十種益之一。謂念佛行者信彌陀之信心,能得斷滅五逆十惡等三世罪障之現生利益,成就不可稱說之大善根。〔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卷三〕(參閱「現世利益」4723) p6623


邊地懈慢

日本淨土真宗謂,阿彌陀佛之化土分邊地與懈慢二種。邊地乃懷疑佛智者所往生之國土;懈慢為懈慢界之略稱,乃修行「要門」者所往生之處。復次,邊地乃無量壽經卷下所謂之疑城、胎宮,係第二十願之自力念佛者所往生之處。至於菩薩處胎經卷三所說之懈慢界,則為第十九願之諸善萬行者所往生之處。〔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 p6708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時

(一)謂佛教教法的流通有三期之變遷︰即正法時、像法時、末法時三時期。具稱正像末三時。

根據吉藏《十二門論疏》卷上(本)、窺基《法苑義林章》卷六(本)所說,所謂正法時之「正」即是「證」,指具足教行證三法的時期。所謂像法時,「像」是相似之義,指無證果者,但教行二法尚存,即指與正法時類似的時期。末法時則指唯有教而無行證的末代微劣時期。過此三時,教法皆無,是為法滅。

此三時不僅單指釋迦佛的教法,他佛之教法亦然。如《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月藏分‧法滅盡品〉謂(大正13‧379c)︰「過去諸如來,依壽而滅度。彼於七日後,正法皆隱沒。」《賢劫經》卷七〈千佛興立品〉說拘留孫佛的正法住世八萬歲,拘那含牟尼佛的正法存立千歲等,皆是其例。有關釋迦佛的三時之說,末法是在正像之後一萬年,諸說大概一致;但關於正、像二時的時限則有四說︰

(1)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說︰〈月藏分‧法滅盡品〉云(大正13‧379c)︰「今我涅槃後,正法五百年,住在於世間,眾生煩惱盡,精進諸菩薩,得滿於六度,行者速能入,無漏安隱城。像法住於世,限滿一千年,剃頭著袈裟,持戒及毀禁,天人所供養,常令無所乏。」《摩訶摩耶經》卷下的說法亦同,道宣的《釋迦譜》卷九也引用此說。其他《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毗尼母論》卷三等亦屬此說。

(2)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說︰《悲華經》卷七〈諸菩薩受記品〉云(大正3‧211b)︰「般涅槃後,所有正法住世千歲,像法住世滿五百歲。」

(3)正像各五百年說︰《大乘三聚懺悔經》云(大正24‧1094a)︰「我涅槃後正法當住於五百歲,像法亦復住五百歲。」《賢劫經》卷七千佛興立品〉亦同。

(4)正像各千年說︰懷感的《淨土群疑論》卷三,依《大悲經》而作此說,即(大正47‧48c)︰「經道滅盡,依大悲經,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萬年,萬年之後經道滅盡。」吉藏《中論疏》卷一(末),引用「古涅槃經」之附記,說祇園精舍之銘亦作此說。

此外,有關正法時的增減,依《毗尼母論》卷三、《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八等所說,原本是千年,因允許婦人出家,故其數減半;其後,因為制比丘尼八敬戒,故又回復原數。

(二)指初、昔、今三時︰乃法相宗的三時教判,即初時說有教(初),第二時說空教(昔),第三時說中道教(今)。

(三)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在論說一切事法時,均透過過去、現在、未來三時而論,此稱為三時論門。

(四)於晝夜六時中選定三時作為每日修行的時間︰晝夜六時即晝三︰晨朝、日中、日沒,夜三︰初夜、中夜、後夜,合為一日一夜。行者於此六時中或選晨朝、日中、初夜三時,或選初夜、後夜、日中三時,於該三時中或修念佛,或修經行,或修禪坐,或修誦經,或修持咒。

〔參考資料〕 (一)《雜阿含經》卷二十五、卷三十二;《大乘同性經》卷下;《法華玄論》卷十;《俱舍論寶疏》卷二十九;《善見律毗婆沙》卷十八;《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七;《無量壽經義疏》卷下;《安樂集》卷下;《觀彌勒上生經疏》卷上;《往生淨土論註》;《讚阿彌陀佛偈》。


有教無人

天台宗用語。指方便權教唯有教道,而無實際行證之人。與「果頭無人」同義。《四教義》卷十二云(大正46‧766c)︰
「若是三教方便之說,因中稟教之者,即並有教有人;佛果補處及上位菩薩能說三教,此並有教無人。所以者何﹖所稟三教行人因教各獲利,故有教有人也。能說之教主示現為三教之佛菩薩,令物慕果行因,因行既成則無復化主。如斯乃緣感便應,緣謝便息。空拳誑小兒,引將還家。手中實無物也。三教化主亦皆如是。若是圓教有教有人者,因中稟教,乃至法雲有教有人,斷四十一品無明,法身補處此實非虛。妙覺法身無說之說,即是果上有教有人也。有教無人目之為權,有教有人,名之為實。」

《摩訶止觀》卷三云(大正46‧33a)︰「前兩觀因中有教行證人,果上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因中之人灰身入寂沈空盡滅,不得成於果頭之佛。直是方便之說,故有其教無行證人。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何以故﹖若破無明登初地時,即是圓家初住位,非復別家初地位也。初地尚爾,何況後地後果,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圓教因中教行證人悉從因以至果,俱是真實,故言實有人也。」

按天台家認為藏、通、別三教,若就「行人稟教」而言,係有教有人,有當教之極果;然就「因成果滿」而言,由於「因中被接」之益,而被接入後教,故無實證當教之極果者。先前所示之極果,恰如以空拳誑惑小兒。亦即天台家用此來表顯前三教只是權方便而已。

又,淨土家根據此說,而謂末法時代之自力聖道門唯有教法,而無實證,唯他力淨土門有教有證云云。《安樂集》卷上(大正47‧13c)云︰「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中略)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參考資料〕 《維摩經疏》卷四;《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四。



(一)(梵saṃskāra,巴saṅkhara,藏ḥdu-byod)造作、遷流、潛在的形成力或形成作用等意,音譯刪迦羅。

(1)十二因緣之一︰義同「業」,指造成現在世果報的過去世身、口、意三業。《俱舍論》卷九云(大正29‧48b)︰「宿諸業名行。」《成唯識論》卷八云(大正31‧43b)︰「此中無明唯兒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即彼所發,乃名為行。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

(2)五蘊之一︰狹義指思(意志),廣義指色、受、想、識以外的有為法。《俱舍論》卷一云(大正29‧4a)︰「除前及後色、受、想識,餘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於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

(3)諸行無常之「行」︰義同「有為」。指現象的一切,為行之最廣義。

(二)(梵caryā、carita、caritra,巴carita,藏spyod-pa)動作、行為、實踐之意。指為到達悟境而作的修行、行法。教行證之「行」、教理行果之「行」、明行足之「行」、菩薩行之「行」等皆屬此。日本真宗則謂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及稱名念佛為大行。

(三)(梵gamana,巴gamana,藏ḥgro-ba)步行、行進之義。四威儀之一,即指比丘步行的威儀。

〔參考資料〕 (一)《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雜阿毗曇心論》卷一;《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二)《法華經玄義》卷三(下);《法華經文句》卷四(上);《法華經文句記》卷四(上);《法華玄義釋籤》卷八;《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七。(三)《五分律》卷二十七;《菩薩善戒經》卷七;《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三之四;《教誡律儀》。


果頭無人

天台宗用語。謂天台所立的四教中,前三教(藏、通、別)無實證佛果之人。「果頭」意指佛果,「果頭無人」即謂無得佛果之人。在天台的藏、通、別、圓四教中,各有教、行、證、人。理論上,原應各有證佛果之人。然而實際上,前三者皆無行、證之人,故就圓教悟的立場而言,那只是方便之教而已。又由於只有「教」,而無「證」之人,故亦稱「有教無人」。

就藏教而言,佛是三祇行成,灰身滅智。通教雖立三乘共十地的第十地為佛地,但唯有其教而無行證之人。即八地以上的菩薩皆為後教之人。剋實而言,通教並無實行實證的成佛人。因為通教的根機中,鈍根菩薩與二乘相等,是灰身滅智;利根菩薩是被接的別圓之人,故說沒有通教之佛。而別教,在因中雖有教行證之人,若就佛果而言,則亦但有其教而無行證之人,因為別教認為初地以上定入圓教,故雖說從初地斷無明,實則恰是圓教的初住位,起圓教一心三觀之智而斷之。故別教在十回向的後心,必發圓教之智而成為圓人,因此,既無別教所詮至初地的實人,更何況至後地後果者,此謂「有教無人」。如《摩訶止觀》卷三(下)云(大正46‧33b)︰「別教因中,有教行證人。若就果者,但有其教,無行證人,(中略)故知因人不到於果,故云果頭無人。」

而圓教因中,教行證人悉從因以至果,俱是真實,故言實有人也。又,大小乘的權教教主世尊,則是圓佛應迹的示現,是無其教的果佛。

〔參考資料〕 《維摩經玄疏》卷四;《天台二百題》卷三。


教行信證

書名。六卷。日僧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教行證文類》、《本典》、《御本書》或《廣文類》等。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冊。為真宗立教開宗的根本典籍。內容引用六十四部佛典之所載,計收三百餘篇文章。用以說明念佛往生,並闡明淨土真宗的教義。

全書分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等六卷。其中,〈教卷〉闡明《大無量壽經》為阿彌陀佛的本願。〈行卷〉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信卷〉敘述相信阿彌陀佛的信心是往生淨土的正因。〈證卷〉說明由行、信所得的往生即成佛之證果。〈真佛土卷〉詮示真的淨土是酬報佛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兩願所顯現的國土。〈化身土卷〉則依《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以說明化身、化土。

作者親鸞係淨土真宗之開祖。氏為報其師法然(日本淨土宗之創始者)之恩,乃於元仁元年(1224)完成本書之初稿,時年五十二。其後又投注心血,於晚年完成全書。本書之註疏極多,較重要的有存覺《教行信證大意》、《教行信證六要鈔》等。

〔參考資料〕 稻葉秀賢《教行信證の諸問題》;宮井義雄《教行信證成立史考》、《教行信證の成立とその神髓》;渡邊顯正《教行信證大觀》;曾我量深《教行信證內觀》;大谷大學真宗學會編《教行信證の研究》;赤沼智善、山邊習學合編《教行信證講義》;蓬茨祖運《教行信證の基礎講座》;重見一行《教行信證の研究》。


懈慢國

謂懈慢之人往生之國。又稱懈慢界。係《菩薩處胎經》卷三所說,至阿彌陀佛國途中之國土。謂在閻浮提洲之西方十二億那由他有一歡樂國土,作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花莊嚴,有七寶轉關床,前後發意眾生之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染著此國土之快樂,而生懈怠、執心不牢固,因而不能前進往生阿彌陀佛國,故稱此國土為懈慢國。

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就《菩薩處胎經》所說,而論述專雜二修之得失。謂雜修者,為執心不牢固之人,故生懈慢國;專行此業者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又云(大正47‧50c)︰「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此係以懈慢為化土之意。《往生拾因》云(大正84‧96c)︰「亦於道中且有化城,謂懈慢國,莊嚴微妙,國土安樂,令雜修者先生彼土,遂生極樂。」此說則以懈慢國為化城。

〔參考資料〕 《往生要集》卷下(末);《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愚禿鈔》卷上。


全文檢索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