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五忍

(名數)仁王經所說。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也。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也。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舊譯仁王經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義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為法,忍行不同,一門說五。」

(術語)仁王經所說菩薩之位。見條。


僧伽陀

(術語)Samgata,譯曰習種性。位名。仁王經下曰:「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同嘉祥疏五曰:「外國名僧伽,此方名習種性,又義翻名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

又僧名,譯曰饒善。見歷代三寶紀八。


四威儀

(名數)一行,二住,三坐,四臥。此四者各有儀則不損威德,謂之四威儀。菩薩善戒經五曰:「威儀苦者名身四威儀: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臥。菩薩若行若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所住內外若床若地若草若葉,於此四處常念供養佛法僧寶。」釋氏要覽下曰:「經律中皆以行住坐臥名四威儀,其他動止,皆四所攝。」

(名數)行住坐臥四種之作法也。見威儀條。


滿願子經

(經名)一卷,失譯。尊者富樓那往化惡國,佛為說忍行。出於雜阿含十一卷。


羼提仙人

(本生)佛往昔修菩薩行,成滿忍辱行時之名。又云:羼提比丘。賢愚經名羼提波梨。智度論十四曰:「行者常行慈心,雖有惱亂,必能忍受。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行忍慈時,迦利王得諸婬女,入林遊戲,飲食既訖,王小睡息。諸婬女採華林間,見此仙人,而加禮敬,在一面立。仙人為諸婬女讚說忍慈,聽者無厭,久而不去。迦利王覺,不見婬女,拔劍追蹤。見在仙人前立,大怒,奪劍問仙人:汝為何物?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王曰:我今試汝。」同四曰:「羼提婆羅蜜云何滿耶?答曰: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堅不動。」賢愚經二曰:「羼提波梨品。」


身忍行

(術語)三種忍行之一。


魔忍

(術語)魔道之忍行也。如為他畏而修忍辱。止觀八曰:「久遠劫來為魔所使,(中略)行於魔忍,為畏他故。」


[翻梵語]
讖羅耶佛

應云讖摩耶羅 譯曰忍行


[佛光阿含藏]
善覺

巴利本作 Samiddhi(三彌提),比丘名。

善覺(Buddhija)(巴),七佛經作「沒提踰」,為拘樓孫佛之侍者。

七佛經(大一‧一五一中)作「剎摩迦嚕」,剎摩迦嚕 (Khemajkara)(巴),譯為安穩、忍行。長阿含第一經大本經(佛光一‧一四)作「忍行」。


[佛光大辭典]
三種忍行

據諸經要集卷十載,菩薩修行時,有身、口、意三種忍行,即:(一)身忍行,菩薩修行時,捨身、命、財,無有吝惜,雖被割截身體而能忍受,稱為身忍行。(二)口忍行,菩薩修行時,雖被人輕嫌打罵,聞已能忍,不起鬥爭,稱為口忍行。(三)意忍行,菩薩修行時,雖被人毀訾辱罵、瞋恚呵責,聞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稱為意忍行。 p652


尸棄佛

梵名 Śikhi-buddha,巴利名 Sikhi-buddha。指過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佛、式詰佛、式棄佛、式棄那佛。意譯頂髻、有髻、火首、最上。依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之說,尸棄佛生於過去三十一劫之時,其時人壽七萬歲,姓拘利若(巴 Kondañña),為剎帝利種明相(巴 Aruna)之子,母名為光曜(巴 Pathāvatī)。於分陀利(巴 pundarīka)樹下成正覺。初會說法度比丘十萬人,二會說法度眾八萬人、三會說法度眾七萬人。其上首弟子為阿毘浮(巴 Abhibhū),第二弟子為三婆婆(巴 Sambhava),執事弟子為忍行(巴 Khemankara)。另於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七佛父母姓字經、佛名經卷十九等均有此佛之記載,惟所載之當世人壽、父母弟子姓名、度眾人數等各有異說。又據四分律比丘戒本載,尸棄佛嘗說戒經(大二二‧一○二二中):「譬如明眼人,能避嶮惡道;世有聰明人,能遠離諸惡。」〔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七佛經、毘婆尸佛經卷下〕(參閱「七佛」96) p944


自在

梵語 īśvara(音譯伊濕伐羅), vaśitā,巴利語 issara。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為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稱為自在人。菩薩所具之自在力,有下列不同種類:

(一)二種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所載:(1)觀境自在,謂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之圓融自在。(2)作用自在,謂菩薩既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即能由體起用,自在現身說法,化導眾生。

(二)四種自在,據辯中邊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五載,指第八不動地以上菩薩所具之自在力:(1)無分別自在,謂捨棄一切功用之行而得無功用法,於一切法遠離分別之想而得自在。(2)剎土自在,又作淨土自在。謂能自由生於各種國土而令諸國土清淨。(3)智自在,謂至第九善慧地即得無礙智,於說法教化任運自在。(4)業自在,謂至第十法雲地即無煩惱業縛,更無障礙。又自在王菩薩經卷上亦列有四種自在:(1)戒自在,謂由修行具足戒而諸戒具足,所願皆成。(2)神通自在,謂具足眼通、耳通等五通而所欲無礙。(3)智自在,謂具足陰智、性智等五智而無滯自在。(4)慧自在,謂修得義無礙智、法無礙智等四無礙智,能通曉諸法,詮釋經典之章句。

(三)五種自在,據大寶積經卷六十八遍淨天授記品所載:(1)壽命自在,謂菩薩雖已成就法身之慧命,了無生、死、夭、壽,然為度脫有情,遂以諸方便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而無有罣礙。(2)生自在,菩薩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而去、住無礙。(3)業自在,菩薩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所作之利他行業皆勝任無礙。(4)覺觀自在,覺,即粗心;觀,即細心。菩薩化導有情,雖有思惟,然遠離散亂,隨願度脫而平等無礙。

(四)八種自在,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所載,如來法身具足八自在,即:(1)能示現一身為多身,(2)示現一塵身而充滿大千世界,(3)大身輕舉遠到,(4)於一土而化現無數不同之身,(5)眼、耳、鼻、舌、身之功用互通,(6)得一切法而如無法想,(7)說一偈義而經無量劫,(8)身遍諸處而猶如虛空。

(五)十種自在,據舊華嚴經卷二十六「十地品」載:(1)命自在(梵 āyur-vaśitā),又作壽命自在、壽自在。謂菩薩於長劫中住持壽命,化益眾生無窮。(2)心自在(梵 ceto-vaśitā),謂出生阿僧祇三昧而入於深智。(3)財自在(梵 pariskāra-vaśitā),又作資具自在、眾聚自在、莊嚴自在、物自在。謂菩薩以大莊嚴來莊嚴一切國土。(4)業自在(梵 karma-vaśitā),謂菩薩於諸業得大自在,而隨時受報。(5)生自在(梵 upapatti-vaśitā),又作受生自在。謂菩薩自在受生於一切國土。(6)願自在(梵 pranidhāna-vaśitā),謂菩薩隨所願於隨時隨處成就菩提。(7)信解自在(梵 adhimukti-vaśitā),又作解脫自在、信自在、勝解自在。謂菩薩於一切世界能見諸佛充滿。(8)如意自在(梵 rddhi-vaśitā),又作神力自在、神變自在。謂菩薩能示現一切大神變。(9)智自在(梵 jñāna-vaśitā),謂菩薩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之十力無所畏。(10)法自在(梵 dharma-vaśitā),謂菩薩示現無量無邊之法門。

行六波羅蜜可成就十種自在,即行法施、無畏施、財施,可順次成滿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持戒行能成滿業自在、生自在;精進行能成滿願自在;忍辱、安受、通達等三忍行能成滿信解自在;靜慮行能成滿如意自在;般若行能成滿智自在、法自在。

十自在於諸經典中,其名稱與順序略異。如舊華嚴經卷三十九離世間品,列舉眾生自在、剎自在、法自在、身自在、願自在、境界自在、智自在、通自在、神力自在、力自在等十種自在,各自在中又分十種自在,遂成百種自在。〔新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三、法集經卷三、寶雨經卷四、梁譯攝大乘論卷下、顯揚聖教論卷八、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七、華嚴經疏卷四十七〕 p2518


湛然居士

(1190~1244)遼東丹王突欲之後裔。為萬松行秀之法嗣。初姓耶律,後改移剌。字楚材。法諱從源,號湛然居士。十三歲學詩書,十七歲舉進士。金貞祐二年(1214),舉左右司員外郎。初從京師聖安寺澄參禪,屢蒙許可。及澄老,稟命禮謁萬松行秀,參究三年,得其印可。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行秀依湛然之勸請,撰從容錄六卷。翌年,湛然加序而刊行之。曾事元世祖,於世祖欲舉兵西征之際,以動兵犯不殺戒非慈忍行而諫止之。淳祐四年歿,世壽五十五。著有湛然居士文集十四卷、西遊錄一卷等。〔從容錄序、五燈全書卷六十一、元文類卷五十七神道碑、元史卷一四六、新元史卷一二七〕 p5060


僧伽陀

(一)梵語 sajgata。譯作習種性。以入此位不執著人、我,故又譯作離著地。若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相當於菩薩四十二階位中之十住位,於此位習空觀,破見思惑。〔仁王般若經疏卷五(嘉祥)〕(參閱「六種性」1302)

(二)梵名 Sajgata。為晉代西域僧。譯作饒善。嘗譯經於北涼。其餘事蹟不詳。〔歷代三寶紀卷九〕 p572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七佛

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過去莊嚴劫末的毗婆尸(Vipāsyi)、尸棄(Śikhī)、毗舍浮(Viśvabhu)等三佛,與現在賢劫初的拘留孫(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葉(Kāyśāpa)、釋迦牟尼(Śakyamuni)等四佛。這七佛皆已入滅,故又稱過去七佛。

依據佛經所載,過去、現在、未來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現。其中,以上列七佛與此間因緣較深,故諸經常有所論。如《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述及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並列舉與七佛有關的劫名、種姓、菩提樹等,大略如下︰


┌───┬───┬──┬────┬───┬──┬───┐
│七 佛│種 族│俗姓│王 城 │菩提樹│侍者│籌 量│
├───┼───┼──┼────┼───┼──┼───┤
│毗婆尸│剎帝利│拘鄰│槃頭波提│波羅利│無憂│八萬歲│
├───┼───┼──┼────┼───┼──┼───┤
│尸棄 │剎帝利│拘鄰│光相 │分陀利│忍行│七萬歲│
├───┼───┼──┼────┼───┼──┼───┤
│毗舍浮│剎帝利│拘鄰│無喻 │娑羅 │寂滅│六萬歲│
├───┼───┼──┼────┼───┼──┼───┤
│拘留孫│婆羅門│迦葉│安和 │尸利沙│善覺│四萬歲│
├───┼───┼──┼────┼───┼──┼───┤
│拘那含│婆羅門│迦葉│清淨 │優曇跋│安和│三萬歲│
├───┼───┼──┼────┼───┼──┼───┤
│迦葉 │婆羅門│迦葉│波羅奈 │尼拘律│善友│二萬歲│
├───┼───┼──┼────┼───┼──┼───┤
│釋迦文│剎帝利│瞿曇│迦毗羅衛│畢缽羅│阿難│百歲 │
└───┴───┴──┴────┴───┴──┴───┘


其中,毗婆尸佛出現於過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現於過去三十一劫中,後四佛則出現於現在賢劫中。

接著說毗婆尸佛三會說法,初會弟子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十萬人,三會弟子八萬人;釋迦牟尼一會說法,得弟子一二五○人。並列舉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為鶱荼、提舍,釋迦牟尼佛為舍利弗、目犍連。而一如釋迦牟尼有子羅睺羅,經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孫等婆羅門姓三佛,當時之王名。

又,《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七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等所敘,與上述略有差異。其中,《七佛經》所載較為詳細,認為賢劫四佛依次出現於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並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時之瑞相。

小乘經典只說四佛或七佛,並認為有未來成道的彌勒菩薩,而《增一阿含經》更述及師子、承柔順、光焰、無垢、寶光等諸佛。釋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過去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與諸佛類似。如「諸惡莫作」等偈頌,乃眾所周知之七佛通誡偈;依《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誦》、《僧祇》、《五分律》等諸戒本所說,過去諸佛皆說此偈,並以此為略本之別解脫戒經。而「諸惡莫作」之偈,或以為是迦葉佛所說,或以為是釋迦佛所說。

《增一阿含經》所載七偈如下︰

(1)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不以剃鬚髮,害他為沙門。

(2)若眼見非邪,慧者護不著,棄捐於眾惡,在世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於大戒,於食知止足,床座亦復然,執志為專一,是則諸佛教。

(4)譬如蜂採華,其色甚香潔,以味惠施他,道士遊聚落,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

(5)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6)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7)護口意清淨,自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

《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說當觀過去七佛像,云(大正15‧693a)︰
「觀七佛者當勤精進,晝夜六時勤行六法,端坐正受,當樂少語,除讀誦經廣演法教,終不宣說無義之語。常念諸佛,心心相續,乃至無有一念之間不見佛時,心專精故不離佛日。過去久遠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顯長六十由旬,其佛圓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中略)如是諸佛各入普現色身三昧,現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歡喜,以歡喜故,是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頂,見七佛已見於彌勒。」

又依《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所載,若欲除滅四重禁、五逆、十惡、謗法等諸罪,當誦藥王、藥上二菩薩咒,同時敬禮十方佛、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此外,《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則敘述過去七佛所說陀羅尼,及其除災之效驗顯著。《佛名經》卷八、《大吉義神咒經》、《大智度論》卷九、《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譯有《七佛梵讚》(《七佛讚唄伽陀》)一篇。而《法顯傳》、《西域記》等,關於四佛經行遺跡之記載頗多,但未見七佛之事跡。

禪宗以七佛、二十八佛為教祖,《景德傳燈錄》等祖錄,即先舉出七佛之事緣,然後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頌敘述。而文殊菩薩也為七佛之祖師。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時,曾感七佛在前引導。到後代,禪宗在每天早晨禮佛時,也有持誦七佛名號的習慣。

〔參考資料〕 《諸佛經》;《佛名經》卷一;《翻梵語》卷一;《翻譯名義集》卷一。


元亨釋書

日本佛教史書。三十卷。日本虎關師鍊撰。收在《大藏經補編》第三十二冊。元亨二年(1322)成書,貞治三年(1364)至永和三年(1377)刊行。集錄推古朝至元亨時期七百年間的高僧傳記而成,以編年體方式敘述佛教史事。是日本第一部系統性的僧傳,也是日本紀傳體史書的濫觴。

全書分傳(僧傳)、表(資治表=佛教通史)、志(佛教文化誌)三部份。卷一至卷十九僧傳部份,是參考中國的高僧傳編輯而成,分為傳智、慧解、淨禪、感進、忍行、明戒、檀興、方應、力遊、願雜等十科。正傳收有四一六人,附傳有二十六人。資治表、志是受司馬遷《史記》一書的影響;志又分學修、度受、諸宗、會儀、封職、寺像、音藝、拾異、黜爭、序說十類,末附略例、智通論二文。

本書卷首附元亨二年虎關自請敕許入藏的上表文。虎關滅後,法嗣無比單況刊刻本書,明德二年(1391)再刊。此外,又有慶長四年(1599)、十年(1605)、元和三年(1617)所刊行的古活字版、寬永元年(1624)版等。註疏書有《元亨釋書微考》三十卷、《元亨釋書便蒙》三十卷、《元亨釋書和解》二十三卷等;而《元亨釋書王臣傳論》、《元亨釋書源空上人別傳私註》也有本書的部份註解。

〔參考資料〕 《海藏和尚紀年錄》;《濟北集》卷十;《續史愚抄》卷十七。


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

一卷。相傳為姚秦‧鳩摩羅什所撰。1990年被發現於日本名古屋之七寺(寺名,屬真言宗智山派)。全書除卷首的序文分為假名門、實法門、空觀門等三門外,本文大致分為六個部分,即(1)菩薩對六塵時入定法,(2)菩薩三業四威儀中入定法,(3)菩薩清淨三業法,(4)菩薩讀三明顯經安心之法,(5)菩薩入陀羅尼門安心之法,(6)菩薩行六度時安心法。

此中,序文中之假名門,旨在闡述觀內外諸法其自體不存,唯有假名。實法門,謂若入實法門,則可達「物心共滅,智境皆泯,如虛空之湛然,無生無滅」之境地。空觀門則論述業障、煩惱障之去除及法身之顯現。

本文分六部份,略如下述︰

(1)菩薩對六塵時入定法︰敘述菩薩行者如何戰勝六種能迷惑心識的對境(色、聲、香、味、觸、法)。

(2)菩薩三業四威儀中入定法︰就身、口、意三業及行、住、坐、臥各方面,論述如何保持心之安定。

(3)菩薩清淨三業法︰闡明如何令身、口、意三業清淨。例如身業方面,謂不可侵貪他人財食,目不亂視,耳不亂聞;又說應觀諸法唯有假名,不見有一法可得。口業方面,應行正語等四真實語。意業方面,應斷六十二見與三惡覺等。

(4)菩薩讀三明顯經安心之法︰此中之「三明顯經」,並非實際的經名,而是比喻身、口、意三業。該文謂︰「身為強梁,故起三邪,身若調伏,則生三善。因此,菩薩應晝夜思量讀誦身經。」

(5)菩薩入陀羅尼門安心法︰關於陀羅尼的功能,《大智度論》卷五謂有聞持、分別智、入音聲等三種陀羅尼。然而在本書中,則謂「陀羅尼者,秦言持法。持有五種區別,即文持、法持、義持、根持、藏持。」

(6)菩薩行六度時安心法︰六度即六波羅蜜。本書係就各波羅蜜,更分捨行、正行、忍行、無住行、決定行、堅照行而予論述,如︰「云何捨行﹖捨行有三︰ (一)捨財,(二)捨法,(三)捨畏。」「捨彼三種,則能具足檀波羅蜜。」文中隨處可見中觀思想,如「一切諸法,猶如夢幻。」「以觀諸法,而得實相。」「論其自體,畢竟不生不滅,平等不二」等等。

關於本書的作者,日本七寺所藏,而書寫於平安末期的本書,其內題之下,題有「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撰」。一般咸信鳩摩羅什來華後,專力翻譯,著作不多。傳說為其所撰的《略論安樂淨土義》及《羅什悉曇章》皆非其親撰。《出三藏記集》卷十四的〈鳩摩羅什傳〉謂鳩摩羅什撰有《實相論》二卷。然該書今已不存。今確知能傳其思想之文獻,似乎除了僧肇《維摩經注》外,僅有慧遠提問,羅什作答所成的《大乘大義章》及羅什答、姚興問的《通三世論》而已。然日本‧天平勝寶五年(753)的正倉院文書、平安末期的章疏目錄代表《東域傳燈目錄》以及成立於十世紀初的天台宗章疏、三論宗章疏等,皆明言鳩摩羅什撰有《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一卷。故知從奈良時代至平安末期之間,日人相信羅什撰有《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一書。

按︰日本名古屋真言宗智山派的七寺,原藏有日本政府指定的重要文化財──「一切經」。1990年十一月間,由佛教學者發現其中有十四種經典(二十五卷)是大藏經所未收的古逸經典。

發現這些古逸經典的學者,是日本華頂短大副教授落合俊典。1991年,以落合氏為中心的「七寺古逸經典研究會」正對這些經典作較深入的探討。

這些經典,包含有《本行六波羅蜜經》、《度梵志經》、《清淨法行經》、《毗羅三昧經》、《佛名經》、《安墓經》、《淨度三昧經》、《佛說頭陀經》、《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等。

在所發現的古逸經典中,與我國佛教關係最深的就是這部相傳為鳩摩羅什所撰的《大乘菩薩入道三種觀》。據落合俊典的研究,書寫此經之時期,應在1175~1180年之間,從日本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末期之間,本書在日本都被視為鳩摩羅什所撰。

〔參考資料〕 落合俊典《七寺古逸經典シリ─ズ》。


尸棄佛

過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式詰、式棄,或式棄那;譯作頂髻、持髻、有髻,或火、火首、勝、大及最上。

依《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所述,尸棄佛於過去三十一劫出世,人壽七萬歲,姓拘利若(Koṇḍañña),於分陀利(Puṇḍarīka)樹下成佛。初會度十萬比丘,第二會度八萬比丘,第三會度七萬比丘。第一弟子為阿毗浮(Abhibhū),第二弟子為三婆婆(Sambha-va),執事弟子名忍行(Khemankara)。父為剎利王種,名明相(Aruṇa),母名光曜(Pathavatī),子稱無量,父所治之城名光相(Aruṇavatī)。

此外,《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七佛父母姓字經》、失譯《佛名經》卷十九及《四分律比丘戒本》等處也對尸棄佛有所說明,然內容稍有不同。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十五;《增一阿含經》卷一、卷四十四、卷五十;《毗婆尸佛經》卷下;《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經》卷一;《大智度論》卷九。


威儀

指舉止善合規矩,語默作作不失方正,見之能起崇仰畏敬之念的儀容。在佛教,一切生活起居皆有與其相應的作法、觀念及祈願,如睡醒時唱「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知覺,周顧十方」偈後,安詳而起;漱口時誦「以水漱口,當願眾生,得清淨口,誦持佛法」;如廁時唱「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癡,蠲除罪垢」。此等均是僧之威儀。

此外,在生活細節方面,也有瑣細的規定。以出家人的臥法為例,即必須注意下列五項︰(1)當頭首向佛;(2)不得臥視佛;(3)不得雙伸兩足;(4)不得向壁臥,亦不得伏臥;(5)不得豎兩膝更上下足,要當枕手撿兩足累膝。

又出家眾所持之戒律甚多,異於在家眾。故諸經論有「三千威儀,八萬律儀」、「僧有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尼有八萬律儀,十二萬細行」等說。此外,《菩薩善戒經》卷五謂身有四威儀,文云(大正30‧986a)︰「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臥。菩薩若行,若坐,晝夜常調惡業之心,忍行坐苦,非時不臥,非時不住。所住內外若床,若地,若草,若葉,於是四處常念供養佛法僧寶,讚歎經法,受持禁戒,持無上法廣為人說,正思惟義如法而住。」

一般認為戒重、威儀輕。但若廣義釋之,大部份戒條皆具威儀之義,如二百五十戒中,僅四重禁為戒分,其餘之僧殘等戒則為威儀分。

〔參考資料〕 《法界次第初門》;《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卷上。


[南山律學辭典]
第一佛略教偈

亦名:毗婆尸如來略戒經

子題:法體偈、忍辱第一道、第一道、佛說無為最、無為最、毗婆尸佛、婆沙佛、缽沙佛、羼提、賢劫、鞞婆尸佛

含註戒本‧七佛略戒:「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此是毗婆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戒經。此賢劫前九十一劫出興於世。一百年中常說此偈,後方廣說。(含註戒本卷下‧二○‧九)

戒本疏‧七佛略戒:「初法體偈中分二,上半明忍行之益,下半示不忍之損。(一,釋上半偈)(一、約因果釋)就初忍法有三:一﹑法思惟,二﹑他不益,三﹑安苦也。於辱生忍,故曰忍辱;行功既彊,入道最勝,故曰第一道。此明因行也。因不虛設,必能感果。是以次句明涅槃體寂,不為諸相所遷,故曰;出離中勝,故曰也。(二、就因釋)又釋,忍力最大,不為緣動,名曰無為;諸行中勝,故曰也。(三、對戒釋)又釋,夫欲淨澄戒行,必以忍法為先,既令戒淨,故先歎忍也;忍成戒淨,有相自亡,故次歎無為也。(一,釋下半偈)下半誡勸中,沙門名息惡之士。今內違外惱,便乖出俗形名也。……此是毗婆尸者,顯前所說有劫佛名也。此佛在賢劫前九十一劫出世;由中間劫空,故遠取有劫佛,以成七世也。乃至後彌勒佛興,即以尸棄為第七之祖也,如是廣知。本曰毗婆尸,或曰婆沙缽沙,此譯同為廣說也。」行宗記釋云:「第一佛(毗婆尸如來),上半偈中,初科,又二,初釋上句。前通列三忍。法思惟者,謂於諸法,安忍思擇,而不勞倦;二﹑他不益者,彼怨加害,而不反報;三﹑安苦者,眾苦逼迫,安然忍受。今釋忍辱,即當第二。梵語羼提,此翻忍辱。行功強者,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因不下,次釋下句。無為即目涅槃自體;諸相即生住異滅四相,簡諸有為,隨相遷變,有壞滅故。次釋,忍力大者,經云,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不為緣動,緣即惱辱等。後釋,欲附所宗,故兼戒行。以戒淨故,業遣惑除,故云有相自亡。……題名中,初總示。毗婆尸,如下自翻。此下,別釋,初明劫數。此依長阿含經所列,下六並爾。此佛出世,三會說法,度三十四萬八千人賢劫者,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稱賢劫,二十劫中第九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在前九十一劫者,謂跨過空劫,逆數壞住成,更跨一空劫,復取壞為八十劫,即當前住劫第十劫,故云遠取有劫等。欲順世諦,以七為祖故也。彌勒興時,除毗婆尸,故以尸棄為第七;若據相承,合云第一,此約從親至疏,以釋迦為始,遠劫為第七也。乃至後佛出世,第減亦然。本下,翻名。梵言三別,毗字並同,故下二不舉;智論亦云鞞婆尸,此翻種種具。」(戒疏記卷一六‧五三‧一九)


[法相辭典(朱芾煌)]
不堪忍行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云:云何不堪忍行?答: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不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不堪忍行


四行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云: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二解、樂速通行。云何苦遲通行?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云何苦速通二解行?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云何樂遲通行?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云何樂速通行?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

二解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云:復有四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云何不堪忍行?答: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謂聲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說有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二相秘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顯三自性三對治秘密。謂於是處說行對治八萬四千四轉變秘密。謂於是處以其別義。諸言諸不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不堪忍行。云何堪忍行?答:謂能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能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集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堪忍行。云何調伏行?答:眼見色時專意繫念,防護眼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耳聞聲集異門論七卷七頁時,鼻嗅香一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了法時,專意繫念,防護耳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調伏其心,不令發起煩惱惡業,是名調伏行。云何寂靜行?答: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四通行、四法跡、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寂靜行。問:何故說此名寂靜行?答:以於此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已生貪欲、瞋恚、愚癡、慢等,寂靜,等寂靜,最極寂靜,是故說此名寂靜行。


四種行

顯揚二卷十七頁云:行者謂有四種,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若道若行。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若道若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二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四卷三頁云:如契經說:有四種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云何不堪忍行?謂不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曝、蛇蠍、惡觸、惡人侵惱、非理語言、身中所生種種苦痛。於此等事不能堪忍,是名不堪忍行。云何堪忍行?謂能堪忍如前所說寒熱等事,是名堪忍行。云何調伏行?謂根律儀,是名調伏行。云何寂靜行?謂無漏道,是名寂靜行。


堪忍行

集異門論七卷七頁云:云何堪忍行?答:謂能堪忍寒熱飢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能堪忍他人所發能生身中辛楚猛利奪命苦受罵辱語言。如是種類,是名堪忍行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身忍行

三種忍行之一。


全文檢索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