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請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三國土

(術語)四教四土中,除寂光土之稱。見四土條。


二種生死

(名數)一分斷生死,諸有漏善不善之業,由煩惱障助緣所感之三界六道果報也。其身果報有分分段段之差異,故曰分段。具見思惑之一切凡夫是也。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諸無漏之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果報也。為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聖者之生死。不思議者。以業用之神妙不測而名,變易者,無色形之勝劣,壽期之短長,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之遷移謂之變易(已上台家之義)。又聖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議殊妙之好身,故曰變易(已上法相之義)。又心神念念相傳,而前後變易,故名變易。又諸聖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變能易,故名變易(已上三論之義)。唯識論就變易生死舉三名:一不思議變易生死,二意成身,三變化身。此變易生死,据法相之義,智增之菩薩於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薩於八地以上受之云。台家以四土中之方便土,為變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無學果及別教之第七住已上初地已下菩薩,並圓教之第七信初住已下菩薩受此生死云。勝鬘經於此二者,又名有為生死,無為生死。凡夫起有漏之諸業,感有為之果,故名有為,聖人起有漏之諸業不受有為分段之報,故名無為。勝鬘經曰:「有二種死:(中略)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生死。」行宗記一上曰:「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變易,唯佛永盡。」唯識論八曰:「三界麤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中略)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中略)妙用難測名不思議,或名意生身,隨意願成就故。(中略)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本,如變化故。」

(名數)見生死條。


凡聖同居土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為凡夫聖者同居之國土也。見四土條。


分段同居

(術語)分段者,分段生死之身,即吾人之體也。同居者,為台家所立四土中凡聖同居土之略稱,如吾身所住之娑婆世界是也。此娑婆世界為凡夫與聖者同一居住,故稱曰同居。蓋分段是凡夫之身,同居是其所住處也。


化土

(術語)三土之一。為度凡夫二乘化作之國土。申言之,即變化身之住土也。此中有淨土與穢土之別。如娑婆者為穢土之化土,如兜率者為淨土之化土。化士由所住之佛身而名之。例如此娑婆世界,自眾生言之,則為眾生自業所招之眾生穢土,然佛為度二乘凡夫,以化身出於此土時,自以神通力,而變現似穢土之土而住之。故從眾生言,為屬於眾生果報之穢土,從佛言,則為佛變現之穢土之化土也(眾生之穢土與佛之化土,互相融和而現一相,如數多之燈光相和)。天台所立四土中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之二者,或應土是也。唯識論十曰:「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述記十末曰:「化土雖復說法,神通增故立變化名,法樂義劣。」(化土非如佛之自受用土,受用法樂之地以神通變化度眾生之地也)。


同居

(界名)凡聖同居土之略稱,見四土條。


四佛土

(名數)見四土條。


四種佛土

(名數)唯識論十以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為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一法性土、二自受用土、三他受用土、四變化土也。此中法性土,為無色無相之理土;自受用土,為實佛自託之報土;他受用土,為對於初地已上菩薩示現之淨土;變化土,為示現於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之佛土。因之而此中有淨土有穢土(義林章佛土章)。台家亦建立四種之佛土。見四土條。

(名數)見佛土條。


報土

(術語)四土之一。酬萬行之因而得之萬德莊嚴淨土也。見四土條。


壽量四土偈

(術語)法華經壽量品偈曰:「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此六句為法界道場偈,亦曰壽量四土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也。文句言常在靈鷲山,是實報土,為三世常住之淨土,故謂為他受用報身所居之實報土,為證實相之理者所得之果報,故謂為實報。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已上之菩薩住處也。又言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謂常寂光土者,實相之理,即三諦之理也,蓋常者常住之理,故為中諦,寂者空之義,即為空諦,光者照三千諸法之義,即為假諦。此常寂光之理,即為自他受用報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處,故常在二字得以顯之也。其次餘諸住處之言中有方便同居之二土。故稱之為四土偈。


安養即寂光

(術語)西方之極樂,於四種之國土中,位雖最下,然以圓融無礙之道理言之,則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與所謂娑婆即寂光同。蓋天台宗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謂娑婆及安養。二方便土。三實報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圓融之理言之,則四土總為不二。法華文句記九下曰:「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止觀義例上曰:「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同隨釋三曰:「體即用故,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體故,一一無非常寂光土。」


寂光

(術語)寂謂真理之寂靜,光謂真智之光照,即理智之二德也。又即於寂理而光照,謂之寂光。大日經疏一曰:「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智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

又台家四土中之常寂光土云寂光。


實報寂光

(界名)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之二。台家所立四土之二也。見四土條。


實報無障礙土

(界名)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常寂光土

(界名)四土之一。


方便有餘土

(術語)台家所立四土之一。聲聞緣覺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薩,當生界外之淨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觀之方便道而斷見思(謂四住也)之惑,故謂之方便,未修中觀,隨之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餘。天台觀經疏曰:「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餘。」


有餘土

(雜名)具云方便有餘土。四土之一。如阿羅漢斷三界煩惱之聖者死後所生之處。故有餘土者在三界之外。然小乘之宗義,謂阿羅漢得無餘涅槃。則畢竟不生,無復生所,大乘之宗義則謂阿羅漢非畢竟不生。三界之生盡,則直生界外之有餘土。故彼之所謂無餘涅槃,尚為有餘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別也。為無明未盡之人所生之土,故名有餘土。天台之觀經疏曰:「方便有餘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餘。」


本門十妙

(名數)一、本因,本初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所修之因也,經云: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不盡是也。二、本果,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經曰: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是也。三、國土,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在同居土,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復居何處。經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裟婆世界說法教化。案此文則非今日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國土妙也。四、感應,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應也。經曰: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眾根利鈍是也。五、神通,亦是與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時諸慈悲合,以神通駭動最初可度之眾生,故言本神通也。經謂之如來秘密神通力,或謂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是也。六、說法,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名為本說法妙也,經曰:此等我所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是也。七、眷屬,本地說法所被之人,如地涌之菩薩,彌勒不識,乃本之眷屬也。經曰:此諸菩薩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則其父是也。八、涅槃,本時所證之斷德涅槃也,亦是本時之應身處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度,倡言入滅,即本時之涅槃也。經曰: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是也。九、壽命,既言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經曰:處處有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是也。十、利益,本業願通應之眷屬(除理性之一),八番十番饒益者。經云:皆令得歡喜是也。見法華玄義七。


果報土

(界名)天台四土之一。實報無障礙土之別名。證悟中道之圓別二教菩薩感得勝妙之果報也。見四土條。


法報應三身

(術語)台家所立之三身也。法報應之名,法華論取之,是開真合應之三身也。開真者,法與自受用及報之二。合應者,應中合他受用與報之勝應也。一、法身,中道之理體也,本有之三千也。二、報身,報因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二分之,自受內證法樂之身,名為自受用報身。對於初地已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名為他受用報身。此與應中之勝應身,同體異名。三、應身,又曰應化身。自理智不二之妙體,為化度眾生應現種種之身也。亦二分之。對於初地菩薩應現者。名為勝應身。即上之他受用報身也。應現於地前凡夫及二乘者。名為劣應身。釋迦如來之丈六身是也。此三身中法身如來名為毘盧舍那。譯言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為盧舍那。譯言淨滿。又譯曰光明照。應身如來名為釋迦文。譯言度沃燋。此三名為但就佛身分別者,故應化身單為釋迦文度沃燋。然汎別應化身。則固於此中攝盡諸趣隨類之身也。若以此三身配於彼宗所立之四土。則法身處於寂光土。報身處於實報土,勝應身處於方便土。劣應身處於同居土。法華論曰:「一者示現應佛菩提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二者示現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三者示現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常涅槃常恒清涼不變等義。」天台光明玄曰:「法報應是為三,三種法聚故名身。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止觀六曰:「就境為法身,就智為報身,起用為應身。」文句九曰:「法身如來名毘盧舍那,此翻一切處。報身如來名廬舍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燋。」輔行一之一曰:「從體,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於諸法,何獨法身乎?」

又密教立法報應之三身。日本弘法之三昧耶戒儀曰:「歸依無上二身諸佛。」同資秉記曰:「約於密教之兩部曼荼羅則各有橫之三身。其胎藏中胎是法身;與第一重之內眷屬第二重之大眷屬合,是報身;第三重是應身;此是也。上之諸身,各具三身,是橫也。其金剛依禮懺文等,於五佛之中,中東合,是法身;南西合,是報身;北方是應身;此也,橫之義如前。」


白蓮菜

(雜名)宋高宗紹興初,吳郡延祥院沙門茅子元,曾學於北禪梵法王會下。依倣天台,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四句,佛念五聲,勸諸男女,同修淨業,稱為白蓮導師。號其徒曰白蓮菜(但喫菜不茹肉,故曰菜),亦曰茹茅闍梨菜。護生之一戒最謹之。見釋門正統四,佛祖統紀五十四。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佛光大辭典]
子元

(?~1166)宋代僧。白蓮宗之創始者。平江崑山(江蘇崑山)人,俗姓茅。初名佛來,號萬事休。幼喪父母,師事本州延祥寺志通,習誦法華經。十九歲落髮,習止觀禪法。一日,正定中聞鴉聲大悟,作頌曰(大四七‧三二六上):「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爾後,於順逆境中未嘗動念。慕廬山慧遠之遺風,乃勤修淨業,勸世人歸依三寶、守持五戒、常念彌陀,又提倡以五聲證五戒,淨五根,得五力,出五濁,並撮集大藏要言,編成蓮宗晨朝懺儀,祈為法界眾生得安養。其後,於澱山湖創立蓮宗懺堂,又作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遂創白蓮宗。乾道二年(1166),帝敕於德壽殿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同年,罹疾於鐸城,三月示寂,年壽不詳。所著除前述外,另有西行集、法華百心、彌陀節要、證道歌、風月集、勸人發願偈等。〔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四十六、卷五十四、廬山蓮宗寶鑑卷四、往生集卷一〕(參閱「白蓮宗」2101) p918


不退

梵語 avinivartanīya。音譯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毘跋致。又作不退轉、無退、必定。退,乃謂退步、退墮之意,指退墮惡趣及二乘地(聲聞、緣覺之位),即由所證得之菩薩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轉,至必能成佛之位,則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轉地。在有部四善根位中,至忍位則不再墮退惡趣,故稱不退。大般若經卷四四九載,入見道而得無生法忍,則不再墮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復次,菩薩階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稱為不退轉住,由此產生諸種不退之說。

(一)三不退,乃吉藏法華義疏卷一之說。對此解釋有四說,現採第一說,三不退指:(1)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2)行不退,十地之中,第七地菩薩所作之修行,不再退轉。(3)念不退,第八地以上之菩薩無須刻意精進,自然可進道而不動念。

(二)四不退,三不退加處不退(往生彌陀淨土,不再退轉),則為四不退,係迦才淨土論卷上之說。此外,窺基於法華玄贊卷二,亦立四不退:(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之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之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與無為行,而不再退轉。懷感之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亦有此四不退之說。智旭之阿彌陀經要解舉出念、行、位、畢竟等四不退說;慈恩之四土圖說則有願、行、智、位等四不退說。(參閱「四不退」1662)

(三)五不退,信、位、證、行等四不退,若加煩惱不退(等覺位之菩薩,不再為煩惱而退轉),則為五不退。〔大寶積經卷二十七、卷七十七、卷一一一、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八、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一、攝大乘論釋卷八、大毘婆沙論卷六、俱舍論卷二十三、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 p984


化土

梵語 nirmānaksetra。乃佛為初地以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方便示現之國土。又作變化土、應化土、方便化土。係三土或四土之一。與「真實報土」相對。此土隨眾生機宜而有淨、穢之別,淨心所感者稱為淨土,如彌勒淨土;穢心所感者稱為穢土,如釋迦示現之娑婆世界。此淨、穢二土皆為長時變現之化土,異於維摩經中之足趾按地而一時暫變之化土。又阿彌陀佛特為往生淨土而不能見到真實佛土者,所權巧施變之彌陀淨土亦是。

信樂彌陀之他力本願者,直接往生真實報土而證得佛果;不信彌陀本願而以修諸善、稱名號等一切功德迴向往生者,因其尚有疑惑,故不能入真實報土,唯入佛化現之佛土,如觀無量壽經所說之淨土相皆是,即疑城、胎宮、懈慢界、邊地等。〔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成唯識論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顯淨土教行證文類卷六〕 p1322


方便有餘土

天台宗所立四土之一。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地前菩薩所居之土。以彼等所修為方便道,斷盡通惑,故稱方便;然彼等尚未斷滅無明之惑,故稱有餘。〔大智度論卷九十三、大乘玄論卷五〕(參閱「四土」1647) p1439


他受用土

指他受用身所居之土。屬唯識宗所立佛所居之四土之一。佛於因位之時,依利他之行願,為因應十地菩薩之大小勝劣,並令此等菩薩得以受用法樂所起之土;故此一佛土亦有大小勝劣之別。〔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四土」1647) p1544


四身四土

為日本淨土真宗宗乘之論題。謂佛有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四種,稱為四身。法身又有法性法身、方便法身二種。其餘三身亦各有彌陀、釋迦、十方三種。四土,即指法身之土、報身之土、應身之土、化身之土四者。報土又有彌陀、釋迦、十方三種;彌陀之化土又分疑城胎宮、懈慢邊地二種。〔愚禿鈔卷上(親鸞)〕 p1700


白蓮宗

為我國佛教淨土宗之一派。南宋高宗紹興初年茅子元創立。子元,又稱慈照子元,初師事吳郡延祥寺淨梵,學天台教義,習止觀禪法。因崇慕東晉慧遠建白蓮社之遺風,故勸導土庶歸依三寶、受持五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編成蓮宗晨朝懺儀,代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願眾生往生淨土。後於平江澱山湖(今江蘇清浦縣西、崑山縣南)創建白蓮懺堂,自稱白蓮導師,以修淨業,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倡導新義,遂成一派。時有謗之者,以師事魔,遂流配江州(江西九江),然仍勸化遠近,無稍歇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奉詔於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未久,歸平江,以普覺妙道為宗名,認為禪、淨一致,彌陀即為眾生本性,淨土即在眾生心中,只要信願念佛,即使不斷煩惱、不捨家緣、不修禪定,命終後亦可往生淨土,著有彌陀節要、法華百心、偈歌四句、佛念五聲、證道歌、風月集等(今多已不傳),一時宗風大盛。

佛祖統紀卷四十七載,該宗教徒禁食蔥、乳,嚴守護生之戒,不殺生、不飲酒,號白蓮菜,又稱茹茅闍梨菜。後有小茅闍梨繼承子元之教,盛行於南方,漸生風俗壞亂之弊。至元代武宗至大元年(1308)五月敕禁白蓮社,時有廬山東林寺普度(?~1330),撰「廬山蓮宗寶鑑」十卷,闡明子元所倡之白蓮宗真義,後受命為教主,世稱優曇宗主。以其致力於復教運動,故於仁宗即位之年(1312)得以復教,然情弊仍未改善。又白蓮宗信徒向來於夜間集合,復有社會不平分子潛入,意圖謀亂;以其有擾亂社會風紀之嫌,故英宗至治二年(1322)後復遭禁斷。此後與彌勒信仰等相混合,稱為白蓮教,成為民間祕密宗教之一,流傳頗廣,元末韓山童之紅軍(紅巾賊)及朱元璋起兵謀反亦皆利用白蓮教,明清時期雖仍遭嚴禁,但仍在民間祕密流行。〔釋門正統卷四、廬山蓮宗寶鑑卷四、明史列傳第十、第一四五〕(參閱「白蓮教」2103) p2101


劣應身

天台宗將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佛之應身,分別為勝、劣二種。劣應身者,即藏教之教主,示現丈六之相,居四土中之凡聖同居土,故又稱丈六身佛、劣應丈六身佛。天台四教儀(大四六‧七七五上):「示從兜率降下,託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後,木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此外,據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上所舉,劣應身乃大乘「勝應身」之對稱,其本非劣。又小乘教以釋尊亦為實業所生之身,故稱劣應身。(參閱「三身」555、「應身」6432) p2201


安養即寂光

安養,為極樂世界之異名;寂光,即常寂光土,為佛所住之世界。於天台宗所立之四種國土(四土)中,安養世界為最下之土,而寂光為最上之士;然就圓融無礙之道理而言,則四土無二無別,故四土中最下之安養土即最上之寂光土,此稱為「安養即寂光」,與「娑婆即寂光」一語同義。法華文句記卷九下(大三四‧三三三下):「豈離伽耶別求常寂?非寂光外別有娑婆。」又止觀義例卷上(大四六‧四五○中):「不知身土居乎一心,故知心體即常寂光;寂光諸土,無二無別。」(參閱「安養」2408、「常寂光土」4528) p2408


自受用土

唯識宗所立四種佛土之一。指自受用身之所依,即大圓鏡智與相應淨識所變現之無漏純淨佛土。此土周遍無際,以眾寶莊嚴之。〔參閱「四土」1647) p2523


佛土

又作佛國、佛國土、佛界、佛剎。指佛所住之處,或佛教化之國土。即不僅指淨土,甚且凡夫居住之現實世界(穢土),以其為佛教化之世界,亦稱佛土。因此,自淨土之意義言,彌勒菩薩之兜率天、觀音菩薩之普陀洛伽山等,雖為淨土,但均非佛土。在初期佛教,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佛土意指釋迦佛陀誕生之娑婆世界而言,但其後佛身演變成真如之理體為法身,歷史性之佛陀為應身、化身等。故因應化身觀,而有真佛土、應佛土(又作方便化身土)之說,並由報身說,產生報土思想。由於對佛身解釋之異,佛土遂有二種、三種、五種等說。

三論宗吉藏之大乘玄論卷五謂,土有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種,此五土係依眾生之業而感受者,故稱眾生土;又因其為佛所教化之國土,故亦稱佛土。其中有凡夫與聖者共住之凡聖同居土、大乘與小乘之證悟者(阿羅漢、獨覺、大力菩薩)共住之大小同住土、僅菩薩住之獨菩薩居土、僅諸佛獨住之諸佛獨居土等四種。

天台宗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又作實報土)、常寂光土(又作寂光土)等四土說。其中,凡聖同居土即凡聖共住之國土,有淨穢之別,淨者如西方極樂世界等。方便有餘土係修方便道之空觀與假觀,而斷除見惑與思惑(生於三界之因),出分段生死,但尚未斷除無明惑,故更於界外受變易生死之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教三十心之菩薩等所生之土。而修真實法之中觀,斷除無明之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生之土,即為實報土。寂光土即指成佛者所住之國土。

華嚴宗從相待之差別而言(別教一乘之立場),應人類能知之機緣所說之世界(因分可說之土)為世界海;悟佛果者能知之真如世界(果分不可說之土)為國土界;全宇宙名為蓮華藏世界,乃十身具足之毘盧遮那如來所教化之國土。

法相宗立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等三土。受用土復分為自受用土、他受用土,故亦立四土,而為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所依之土。其中,法性土乃以法界真如之理名為土,與身無別;自受用土為佛果無漏之第八識上所顯現之無漏純淨之佛土,乃除佛以外所無法測知者;他受用土,則為教化十地菩薩所變現之土;變化土為教化地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變現之土。

真言宗以真言行者觀心所顯之境地,分為三階成就妙果(三品悉地),上品安住於密嚴佛國,中品安住於十方淨土,下品安住於諸天修羅宮,依次為法性身、報身、應身分出之等流身之居所。即得三品悉地之人所感之土,其體不可得。若依於父母所生之身立即證得大覺位,則凡夫所見穢土之當體即是密嚴佛國。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有法、報、應三身,故有法身土(又作法土)、報身土(又作報土)、應身土(又作應土)等三土。一般以阿彌陀佛之報身所居之報土為極樂淨土。日本淨土真宗謂此為真實報土,並立引導、教化眾生之方便化土。〔成唯識論卷十、觀無量壽佛經疏、維摩經略疏卷一、法華經玄義卷六下、卷七上、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參閱「四土」1647) p2609


受用土

指受用身所居之土。亦稱報土、報地。就佛之受用身所居土而言,係自受用法樂與他受用法樂之淨土。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卷十五載,受用土依止受用身而成,菩薩之受用土亦可謂係自、他受用法樂之清淨佛土。此淨土之相具足色相圓淨、形貌圓淨、量圓淨、處圓淨、因圓淨、果圓淨、主圓淨、助圓淨、眷屬圓淨、持圓淨、業圓淨、利益圓淨、無怖畏圓淨、住處圓淨、路圓淨、乘圓淨、門圓淨、依止圓淨等十八圓淨。

攝大乘論等皆謂受用土唯有一種清淨佛土,然佛地經論則謂受用身有自、他之別,受用土亦隨之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之分。據佛地經論卷一載,自受用土為自受用身所居,其量無邊,周遍法界;他受用土為他受用身所居,故隨機宜示現,而有大、小、勝、劣之別,其改轉不定猶如變化之土。有關淨土與三界之異、同處,諸家各有說法。據佛地經論卷一載,如:(一)淨土與三界無分別,同在一處;(二)淨土在淨居天上;(三)淨土在西方;(四)淨土無邊際,周遍法界。蓋受用土實周遍法界,無法確切指出其所在,然為應機宜而謂其居於淨居天或西方。〔攝大乘論本卷下、成唯識論卷十、大乘義章卷九、釋淨土群疑論卷一、五教章通路記卷五十二〕(參閱「四土」1647) p3100


宗要白光

凡九卷。日僧惠鎮述。又稱宗要集口筆抄。內容係輯錄日本中古時代天台惠光房流之宗要講談,計分六部門九十三算題,所援引之學說廣及諸經論。並附補遺,輯錄二種相即、十界真實、四土即離等三算題。自古流布的中古天台之典籍概屬惠心流,而本書獨為檀那流之傳書,頗足珍貴。 p3155


法性土

指法身所住真如法性之土。亦即佛身所依之土。又作法身土、法性淨土、法土。為三土之一,四土之一,五土之一。大乘義章卷十九(大四四‧八三五中):「法性土者,土之本性,諸義同體,虛融無礙,猶如帝網,亦如虛空,無礙不動,無所有等,同體義分,地經所說真實義相,即其義也。(中略)彼土實性,顯成我用,名法性土。」又法性土與法性身,其體本即一真如,但取所證之法體為法性土,取能證之覺相為法性身,並非法性身之外另有法性土。〔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成唯識論卷十、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華嚴經孔目章卷一、華嚴經搜玄記卷一、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參閱「五土」1056、「四土」1647、「佛土」2609) p3358


界內

欲、色、無色等三界之內,稱為界內;出離三界,則稱界外。三界為苦之世界,而佛陀已離生死,得涅槃,故言佛陀已超出三界之生死。一般人認為涅槃係身心歸於死滅,大乘則認為,身心之滅絕,並非真實之涅槃,涅槃並不是僅以出三界為目的,必須斷除精神上之迷根,始能獲得真正之涅槃。故真正之涅槃乃不分界內、界外,此稱「無住處涅槃」;若以出三界為目的,即稱為「界內教法」。

勝鬘經將生死分為分段生死與不思議變易生死二種。分段生死係指界內之生死,乃眾生之生死,由於煩惱而輪迴六道。不思議變易生死,則指脫離輪迴之佛菩薩,憑其悲願心,為救度眾生而乘願來此娑婆世界。又阿羅漢懼分段生死,故欲求出三界。然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相反,乃不分界內、界外者。而唯一能自由自在變異生死者,唯有佛陀。

天台宗將佛教分為藏、通、別、圓四教,認為藏教是界內之事教;通教是界內之理教;別教是界外之事教;圓教是界外之理教。事教係指由因緣生滅而變化有差別相之教法;理教則指一貫事理之根本教法。此外,惑亦分三種,即界內惑(指見、思惑)、界外惑(指無明惑)及塵沙惑(塵沙惑通於界內、界外)。藏、通二教僅斷除界內之見、思二惑,而別、圓二教則是進一步斷除界內界外一切之塵沙惑。

斷除三界迷惑所生之國土,乃位於三界外,故稱為界外土,此為大乘佛教之說法。大智度論卷九十三謂,阿羅漢生於出三界之淨土,而後聽聞法華經。天台宗則將淨土分為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土,其中,以凡聖同居土為界內,其他三土為界外。

律宗將修道限定範圍所在之地域稱結界;區域之內,稱界內(即界中);區域之外,稱界外。〔法華經卷二譬喻品、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梁譯攝大乘論卷下、法華經玄義卷五上、卷六下、天台八教大意、華嚴五教章卷一〕(參閱「五時八教」1132、「生死」2059、「結界」5181) p3889


寂光

(一)為常寂光土之略稱。又作寂光土。天台宗四土之一。即毘盧遮那如來所住之淨土。(參閱「常寂光土」4528)

(二)指理智二德。寂者,真理之寂靜;光者,真智之光照。悟得此真理、真智之境地,稱為寂光田地。〔大日經疏卷一〕

(三)(1580~1645)明代律宗千華派之祖。廣陵(江蘇江都)人,俗姓錢。字三昧。二十一歲出家,從雪浪洪恩習賢首之教觀,徹其宗乘後,遍尋名宿,受紫柏真可、雲棲袾宏等人所器重。同時從慧雲如馨受具足戒,精研毘尼。後歷衡山,登廬山,為江州之眾所延請而住東林寺。時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合慧遠再來之讖,復自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之文殊金像。師留錫衡山雉潭時,馴伏潭下之怪龍,於五臺山建龍華大會講戒,興維揚(揚州)石塔寺。於金陵報恩寺說戒之際,該寺塔放光二十餘夜。又受都人之請,興寶華山隆昌寺,開千華大社,學侶雲集。弘光元年(1645),設壇於金陵,帝特賜紫衣、白金,文武百官迎謁於寺,敬稱國師。同年六月,於寶華山端坐入寂,世壽六十六。賜額「光明金剛」,諡號「淨智律師」。綜其一生,足跡遍海內,臨壇說戒凡百餘回,修建佛寺達一、二十所,專弘律法,為律宗千華派之祖。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清乾隆時入藏)、十六觀懺法。寶華山在寂光之後,成為我國戒學之中心。〔寶華山志卷七、新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p4500


常寂光土

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為天台宗所說四土之一。又作寂光淨土、寂光國、寂光土、寂光。佛所住之世界為真如本性,無生滅變化(常)與煩惱之擾亂(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稱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證最極祕藏之土,以法身、解脫、般若為其體,具足圓滿「常、樂、我、淨」等四德。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九‧三九二下):「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又此土有分證、究竟之別,分上、中、下三品。依維摩經略疏卷一之說,妙覺法身所居之土為上品寂光土,等覺之一生所居之土為中品寂光土,圓教初住以上所居之土為下品寂光土。北宋僧四明知禮更以實報、寂光二土配當始覺與本覺,而提倡「寂光有相」之說,北宋僧淨覺則倡導「寂光無相」說。〔梁譯攝大乘論卷十五、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上、法華經文句卷九之上、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一〕(參閱「化土」1322) p4528


勝應身

又作尊特身。「劣應身」之對稱。天台宗將佛之應身分為勝、劣二種,其勝者稱為勝應身。此係對於初地以上之菩薩而應現之尊特舍那身。此身為藏、通、別、圓四教中通教之利根者(已徹見「不但空」之理者)所見之佛身,亦即於丈六佛身上所現周遍法界的相好之身。摩訶止觀卷一之二闡釋「見相發心」之理時,謂四教之人依根機之不同,見佛之不同相好而發菩提心,依此則藏教之人,觀劣應之相好;通教之人,觀勝應之相好;別教之人,觀報佛之相好;圓教之人,觀法佛之相好。此係就三身中之應身而分勝劣,乃對於丈六之佛身而配觀想之淺深於四教者。蓋四教中藏教之人所見之佛身即劣應身,劣應身亦顯現丈六之相,於四土之中,居於凡聖同居土;而通教之人所見之勝應身雖亦同為丈六身相之佛身,然能變現神通,隨意自在示現十里乃至百億里之相,於四土之中,居於方便有餘土,相形之下,與前者具有明顯的勝劣之別。

此外,勝應身又指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天台宗自佛身上分判法、報、應三身,其中報身又分為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他受用身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轉正法輪之身。自受用身係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之身。故他受用對自受用而稱應身,又對於第三應身之劣,而稱其為勝;蓋勝應身為他受用之報身。法華文句記卷九下(大三四‧三三○中):「故他受用亦得名報,亦得名應。若勝若劣,俱名應故。」〔法華文句卷九之一、金光明文句卷一、卷二、金光明文句記卷一、四教儀集註半字談卷五(癡空)〕(參閱「三身」555、「劣應身」2201、「應身」6432) p4869


報土

謂酬報因業之土。即由眾生自業所感之依報之國土,及為酬報菩薩因位之願行所得清淨之佛土。

(一)眾生自業所感之報土。又作果報土。據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教化品、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載,佛所居之土為淨土,其餘三賢、十聖乃至一切眾生所居之土,皆為惑業所感,故總稱為果報土。又據吉藏淨名玄論卷八、大乘玄論卷五之說,果報土有淨土、不淨土、不淨淨土、淨不淨土、雜土等五種之別,佛因無三界內外之惑業,故無土,但佛入於眾生之報土中施化,故稱為應土。又因報土有五種,故應土亦隨之而有淨土、不淨土等五種,加上報土,共計十土。

此外,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舉出事淨、相淨、真淨三種淨土,智顗維摩經略疏卷一舉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種,吉藏大乘玄論卷五舉出凡聖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獨菩薩所住土、諸佛獨居土四種,新羅僧元曉之兩卷無量壽經宗要舉出因果相對、一向不一向相對、純雜相對、正定非正定相對四種淨土,凡此,皆就所住之人而對淨土加以分類。其中,智顗與吉藏之前三土、元曉之後三土、慧遠之前二土及真淨土中之離妄真土,相當於果報土;慧遠真淨土中之純淨真土、智顗與吉藏之第四土、元曉之初土等,則為佛一人所住之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疏(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吉藏)、法華義疏卷十、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七、卷八〕

(二)佛之報身所居之土。又作實報土、真實報土。與「受用土」同義。即酬報佛於過去因位之願行所成之淨土。故佛之報土,乃由因位無漏之行業所熏發而顯現無量莊嚴之清淨剎土;此土為第一義諦所攝,能不被劫火等所燒盡。如極樂淨土即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因地之名)四十八願所成之報土。

佛地經論卷一謂佛之報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二種,隨之,其所居之土亦分為自受用身土及他受用身土。吉藏於法華義疏卷十謂應身(即報身)有內應身及外應身,土亦有內應身土、外應身土。此內應、外應二土,相當於佛地經論所說之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其中,內應自受用身土為常住而不毀壞,外應他受用身土則為無常,終將盡滅。迦才之淨土論卷上亦舉出報土有實報土、事用土二種,前者人土同體,唯佛能見,後者為人土別體,初地以上之菩薩隨分得見,其所見隨其階位而有粗妙之異。此外,智儼之華嚴經孔目章卷一之十種淨土章及法苑珠林卷十五、遊心安樂道等,皆舉出報土有實報土、事用土二種。但慧遠於所立事淨、相淨、真淨三種淨土中,將真淨土區別為菩薩所感之離妄真土,及佛所得之純淨真土二種;又將後者分為法性、實報、圓應等三土。智顗維摩經略疏卷一則認為在菩薩所感之實報土外,別無報佛所居之淨土;即於所立四土中,以凡聖同居土及方便有餘土為應佛所居,實報無障礙土為報佛所居(即斷無明之菩薩所居),常寂光土則為法身所居(即諸佛如來所居)。又吉藏於淨名玄論卷八之中,亦主張應土即報土之說。〔金剛仙論卷五、成唯識論卷十、大乘玄論卷五、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大乘義章卷十九、略論安樂淨土義、法華經玄義卷七上、法華文句卷十上、仁王經疏卷三、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釋淨土群疑論卷一、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七〕(參閱「四土」1647、「受用土」3100) p4918


淨土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淨處所,為佛所居之所。全稱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又作淨剎、淨界、淨國、淨方、淨域、淨世界、淨妙土、妙土、佛剎、佛國。對此而言,眾生居住之所,有煩惱污穢,故稱穢土、穢國。淨土,係專於大乘經中所宣說,以灰身滅智無餘涅槃為理想之小乘教無此說。即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諸佛,各在其淨土教化眾生,故凡有佛所住之處即為淨土。阿閦佛國經卷上、放光般若經卷十九、無量壽經卷上等,均以淨土乃諸佛於因位行菩薩道,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為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維摩經卷上佛國品謂心淨土淨,娑婆即常寂光淨土,若眾生心不淨,此土即穢惡不淨;佛所見清淨,即成無量功德莊嚴。法華經之靈山淨土、華嚴經之蓮華藏世界、大乘密嚴經之密嚴淨土等,即以心淨土淨說為本。又無量壽經載,娑婆世界以外另有淨土,亦有於未來當其成佛時所成就之淨土;二者均是菩薩依本願,經修行而成佛時所完成之國土,為眾生願生之處。

至於他方之淨土,則有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等。以上諸佛之淨土距娑婆世界,各有一定之方位,故稱為十方淨土。

極樂世界(梵 Sukhāvatī),又作妙樂、安樂、安養、樂邦,為淨土宗所特別重視之西方淨土。此淨土乃指由菩薩所修之因行而感果報之報土;或指佛為救度眾生而假現之應化土;或指位於西方,經過十萬億土,於彼方實有之淨土;或更指於眾生心中所現之淨土等,有種種不同之說法。又極樂有邊地、疑城、胎宮、懈慢界(為至極樂途中之國土,為彌陀淨土之化土)等,乃是懷疑佛智者所往生之處。

淨土宗認為淨土係於西方實在之報土,生於此淨土者能受諸樂,往生要集卷上舉有十樂:(一)聖眾來迎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來迎,引導至淨土。(二)蓮華初開樂,託生蓮華,往生淨土,故於蓮華初開之際,可見淨土之莊嚴。(三)身相神通樂,可得三十二相之身與天眼等五種神通。(四)五妙境界樂,可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勝妙。(五)快樂無退樂,受樂無窮。(六)引接結緣樂,從前結緣之恩人親至淨土迎接。(七)聖眾俱會樂,眾多菩薩俱會於一處之樂。(八)見佛聞法樂,得見佛、聞法。(九)隨心供佛樂,隨心供養十方諸佛。(十)增進佛道樂,修行精進,終得佛果。

淨土方位、莊嚴情形、住民種別,依諸經所述,各有差異,係由因位發願之不同而產生。若就史學立場,由阿閦、彌陀淨土之描述不同,可以看出一種發展變遷之軌跡,如阿閦之佛剎有女人、人民皆著由樹所取五色衣服、有通往忉利天之三道寶階,可視為較早之思想。彌陀淨土則無女人、皆化生、受自然虛無之體、無極之身。及至攝大乘論卷下,以淨土為出過三界之妙處。有關諸佛淨土之異同、優劣比較等,於諸經中均有記載。

關於淨土之種類,於無著時代,產生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說,佛之變化身示現八相居穢土,受用身住於十八圓淨之蓮華藏世界,即隨佛之報化有淨穢之別;唯識論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說;大乘義章卷十九分別淨土為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三種;維摩經略疏卷一則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種;華嚴經探玄記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別而說不同之淨土。(參閱「佛土」2609、「極樂世界」5481) p4679


壽量四土偈

法華經壽量品(大九‧四三下):「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此六句為法界道場偈,以此六句中自具四土,故又稱壽量四土偈。法華經文句卷九下釋之謂,「常在靈鷲山」是實報土,為三世常住之淨土,故稱為他受用報身所居之實報土,為證實相之理所得之果報,故稱為實報,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住處。又「常在」二字,含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土,指實相之理(三諦之理)。其中,常為常住之義,故為中諦;寂為空之義,故為空諦;光為照三千諸法之義,故為假諦。此常寂光之理,即為自他受用報身所證,即所住所在之處,故「常在」二字得以顯之。其次「餘諸住處」一詞中有方便、同居二土;總為四土,故稱四土偈。 p5773


於本辭典中已顯示二十筆,其餘筆數將跳過。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三土

指佛之三身所居處的三種境界或世界。因佛之三身之名稱有不同說法,因此,三土之名也頗有差異。

(一)指法身土、報身土、應身土。

(1)法身土︰又作法性土、法土,即法身佛所居之土,為真如法性之理體所證顯,是佛土的本體。

(2)報身土︰又作實報土、報土,為報身佛所居之土,乃佛於因位無量妙行所酬報的微妙莊嚴土。

(3)應身土︰又作化身土、化土、應土,為應身佛所居之土,乃應眾生機感而化現。

一切諸佛悉有此三土,其中,諸佛之法身土不分其相,報身土則有別,如阿彌陀佛的報身土即《阿彌陀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土是《涅槃經》卷二十四所說的西方無勝土。應身土方面,如釋迦牟尼佛的應身土即此娑婆世界,阿彌陀佛的應身土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

諸佛土中,可攝於應土或化土者,種類甚多,有娑婆世界等的穢土,也有眾寶莊嚴的淨土,又有應時而暫現穢相或現淨相者。《安樂集》卷上云(大正47‧6b)︰
「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如四分律云,錠光如來化提婆城與拔提城,相近共為親婚往來,後時忽然化火燒卻,令諸眾生覩此無常,莫不生厭,歸向佛道也。(中略)隱穢顯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剎土莫不嚴淨。」

此中,前者是於穢中現穢,後者則於穢中現淨,二者皆屬化土。

此外,此三土中的應土,若另開化土,則為法、報、應、化四土

(二)指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此三者依次相當於法、報、應三土,為法相宗的三土說,其他各宗亦多依用此稱。

(1)法性土︰佛自性身(法身)所居之土,乃真如之理性。身土無別,依義而分土。《成唯識論》卷十謂(大正31‧58b)︰「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2)受用土︰即自他受用法樂之土,可分自受用土與他受用土二種。自受用土,自受用身所居,為自己獨受法樂之處。即佛之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於其因位所修自利行滿,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此稱自受用土。他受用土,為他受用身所居,乃佛以平等性智、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滿,隨十地菩薩所宜,變成淨土,或大或小,或勝或劣。如西方極樂淨土、《法華經》〈壽量品〉所說的常在靈山之土,皆是他受用土。

(3)變化土︰即應身如來變化之土。謂佛以不思議神力,隨諸眾生善惡之業,變現淨穢之土,乃方便設化。《成唯識論》卷十(大正31‧58c)︰「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

〔參考資料〕 《大乘義章》卷十九;《佛地經論》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法苑義林章》卷七(末)。


二土

佛典中對於諸佛剎土的分類。有多種異說,略述如下︰

(一)淨土與穢土︰穢土為充滿諸惡、不淨苦惱的國土,淨土為眾寶莊嚴、清淨安樂的國土。淨土又作清淨土、純淨土,穢土又稱為不清淨土、雜穢土、染土。語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法華經》〈寶塔品〉等。《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云(大正30‧736c)︰「彼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大智度論》卷三十九亦立有清淨、不清淨二世界。其中之不清淨世界充滿三惡道、貧窮與下劣等情境。

古代諸宗大德對淨穢二土的說法頗有異同︰三論家言佛土無方所,其土體亦無淨穢,只由眾生所見而有淨穢之別,所謂同視異見。而佛因化導上的需要,有時也會隱淨現穢。唯識家將佛土分成法性、受用、變化三土,並就變化土而立淨穢之別,因變化土係佛藉成所作智應所化之機而示現。天台家在同居、方便、實報、寂四土中,將同居土分為淨穢二者,而以娑婆為穢土,西方極樂為淨土;並推論四土皆可分淨穢云云。華嚴家以為若就三乘而約佛攝化之處,則其化身土有染淨之分,娑婆為染,其餘化土為淨。

(二)事土與理土︰事土是指應身佛所居的事相之土,理土是指佛之真身所居的實相之土。智顗《維摩經文疏》卷一云(卍續27‧863上)︰「佛國有事有理,事即應身所居之域,理則約極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虛寂本無境智之殊,豈有能居界域之別!但以隨機化物說其真應兩身,故明事理。」

又,《大明三藏法數》所載的性土、相土(語出《宗鏡錄》卷八十九),也是指理土與事土。性土是指法性之理,非穢非淨,非廣非狹,猶如虛空,徧一切處。相土則隨諸眾生心量所現,或淨或穢,或廣或狹。是以菩薩所見,無諸坑坎,眾寶莊嚴。然眾生所見,則荊棘瓦礫,穢惡充滿。

(三)報土與化土︰淨土門所採用的分法。酬報佛因位願行所示現之土,稱為報土;為攝化眾生而化現之土,名為化土。依道綽《安樂集》卷上所述,報土為報身佛所居的淨土;而化土為化身佛所居的穢土,是一種暫時的示現。

(四)報土與應土︰吉藏《維摩經略疏》卷一云(卍續29‧212上)︰「二種土︰(一)報土,(二)應土。眾生修行所得名為報土,佛隨眾生所宜而現名為應土。」玄叡在《大乘三論大義鈔》說,佛若入所化的報土,則為其土的化主,而該土即稱佛土,又名應土。

〔參考資料〕 (一)《大智度論》卷九十三;吉藏《維摩經略疏》卷一。(二)澄觀《華嚴經疏演義鈔》卷七。(三)源信《往生要集》卷下。(四)《大乘三論大義鈔》卷二;吉藏《大乘玄論》卷五。


化土

指佛為地前菩薩、二乘及凡夫所變現的佛土。又稱變化土、應化土、應土。為三土或四土之一。《成唯識論》卷十云(大正31‧58c)︰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此說謂化土乃變化身之所居,且有淨、穢、大、小之別。

關於淨土、穢土的問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云(大正45‧370c)︰
「如彌勒土淨,釋迦土穢。釋迦土中,說無垢稱經,足未按前現穢非淨,足按已後暫令見淨。說法華時,十方佛集淨而非穢,未集已前穢而非淨。涅槃亦言︰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輭,無有坵墟土石沙礫。亦化土攝,隨所宜生而現土故。此土亦以有情五蘊及器、四塵等以為體性。佛變唯無漏,餘有情變通有、無漏。」

此中,《維摩經》所載之足指按地的淨土,係一時變現之土,與彌勒、釋迦之淨穢土等為長時變現者不同。

唐‧道綽於《安樂集》卷上,認為化土可分為「無而忽有」與「隱穢顯淨」二種。如錠光如來化現一城而與提婆拔提城互相往來,後忽然燒卻其城者,即「無而忽有」;而《維摩經》中的足指按地即「隱穢顯淨」。該書並且主張化土乃係一時變現,別無處所。迦才《淨土論》卷上則說化土有「常隨化」與「無而忽有」二種︰以三大僧祇之利他行所化作的釋迦住土,及阿閦的妙喜世界等皆是「常隨化」之土;《維摩經》的足指按地等為「無而忽有」之土。蓋化土雖以一時變現為其本義,然其後係以之為化身之所居。因此,若判釋迦、彌勒等為應化身,則其所居之土稱為化土;若判彌陀為化身,則極樂淨土亦為化土。所以化土中,亦有「別有處所」的長時之土。

此外,關於彌陀的淨土,迦才《淨土論》卷上、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一等,皆作彌陀淨土通報化說,即地前凡夫等見變化土,地上菩薩見報土。

〔參考資料〕 《維摩經》卷上;《說無垢稱經》卷一;《法華經》卷四;《大般涅槃經》卷一;《瑜伽論記》卷二十一(上);《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七。


子元

宋代淨土白蓮宗的創始者。南宋平江(江蘇)崑山人。俗姓茅,故又有稱之為「茅子元」者。初名佛來,號萬事休。早年師事本州延祥寺志通,誦讀《法華經》。十九歲落髮,習止觀禪法。後因慕廬山慧遠之遺風,普勸庶人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以念彌陀五聲證五戒,廣結淨緣。更撮集大藏要旨,編《蓮宗晨朝懺儀》,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生安養。後於澱山湖創立白蓮懺堂修淨業。又作《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倡導新義,終成一派。

乾道二年(1166),孝宗敕令於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以「慈照宗主」號。後歸平江,示導庶人專念同生淨土。三月二十三日於鐸城倪普建之家中病逝。年壽不詳。

著作除前述諸書外,另有《西行集》、《法華百心》、《彌陀節要》、《證道歌》、《風月集》、《勸人發願偈》等。

◎附︰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三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子元)十九歲出家,修習止觀。又從姑蘇(江蘇省吳縣)之淨梵受天臺教。一日聞鴉聲而得悟。由此生起利他攝化之心。倣廬山白蓮社之遺風,作《蓮宗晨朝懺儀》,普勸人人念佛,受持五戒,自代法界眾生禮懺,願彼等眾生生西方淨土。後於平江之澱山湖(江蘇省青浦縣西)建白蓮懺堂,與眾人共修淨業。時有以其說為異端,而告之於官。南宋紹興之初,年四十六歲,被放逐到江州(江西省九江縣),然仍不移所信,教化諸人。撰《西行集》。紹興三年赦免,應詔入德壽殿,為高宗說淨土之法要,受賜「勸修淨業蓮宗導師慈照宗主」之號,並金襴衣。

有關放逐之年代,《佛祖統紀》卷四十八中係指高宗紹興三年,然宗鑑之《釋門正統》卷四指為紹興之初,又元‧熙仲之《歷朝釋氏資鑑》卷十一中說︰「紹興三年正月詔下江州,召子元法師︰朕嘗觀九江之奏,一僧名子元。習效白蓮之淨社,會集廬山之大緣,化七萬之緇流,修十六之妙觀,久無間斷,未有不如所願而得往生。即今召赴德壽殿講演淨業大義。可賜褐蕃羅青界相金襴仙花袈裟一頂,金拔折羅環鉤一副。」依於此說,以紹興元年放逐於江州,同三年赦免,直入宮中講演淨業大義。《廬山蓮宗寶鑑》卷四慈照子元之傳中,未說放逐及赦免之年月;唯記載乾道二年(1166)至德壽殿演說淨土法門,賜「慈照宗主」之號。想來此或因是誤傳紹興三年之謁見。然《樂邦文類》卷三所載之〈高宗皇帝御書蓮社記〉中云︰乾道二年,高宗(已退位)為兩浙西路副都總管張掄書贈「蓮社」二字。《蓮宗寶鑑》卷四遠祖師事實下記載︰乾道二年追諡慧遠「等徧正覺圓悟大師」之徽號。因此有可能高宗亦以同年召見蓮社之導首子元。則彼謁見高宗應有兩回,而賜「宗主」號是乾道二年,再度召見之事也。

當子元謁見高宗之後,至錢塘(浙江省杭縣)西湖之昭慶寺,啟建祝聖謝恩之佛事,後還平江勸化諸人,以「普覺妙道」四字為定名之宗。又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淨土十門告誡》、《佛念五聲》、《彌陀節要》、《法華百心》、《證道歌》等,宣揚宗風。其後某年三月二十三日於鐸城倪普建之家宅中與眾辭別,奄然而寂。享壽及死歿之年均不詳。或許是在乾道二年。若放逐之年是紹興元年,當時為四十六歲,則乾道二年當為八十一歲也。

子元後,繼承其法者為小茅闍梨。《釋門正統》卷四中記述云︰後有小茅闍梨,復收餘黨;但其見解,不及子元。其後,在俗白衣之徒展轉傳授,大釀流弊,為世之所彈斥。元成宗之頃,優曇普度出世,闡明子元之說,稱為蓮宗中興之祖。

〔參考資料〕 《釋門正統》卷四;《佛祖統紀》卷四十六、卷五十四;《廬山蓮宗寶鑑》卷四;《往生集》卷一;《淨土晨鐘》卷十;《淨土聖賢錄》卷四。


白蓮教

中國民間宗教。流行於元、明、清三代。依舊有的傳說,此教可溯源自十二世紀南宋‧茅子元所創的白蓮宗。茅子元,為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僧,唱導歸依三寶,奉持五戒,念阿彌陀佛而願生淨土,又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提倡新義,遂成一派,稱為白蓮宗。子元又將佛教教理要約於「普、覺、妙、道」四字,以指導信徒。其教團係屬半僧半俗的集團。強調持菜食,故教徒稱為白蓮菜。子元在世時,白蓮宗之教團素質,尚稱清淨,並未淪為邪偽。但在子元死後未幾,白蓮宗的組織、教義漸起變化。而且,民間也逐漸產生一種信奉「彌勒下生」的新教派,且亦名為白蓮教。此一信奉彌勒下生的白蓮教,究係自子元之白蓮宗演化而來,或係不同之新興教派,學術界迄今仍有不同看法,未有定論。

信仰彌勒下生的白蓮教,戒律鬆懈,教徒

夜聚曉散,集眾滋事。間亦有武裝起事之事發生。元末,各地均起白蓮教徒之亂,中以韓山童之起事最為著名。至正十一年(1351),欒城韓山童以「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為口號,連合劉福通、徐壽輝、張士誠等人,藉白蓮會號召江淮各地農民起事叛元。其徒眾皆著紅巾,故世稱紅軍或紅巾賊;又因燒香禮拜彌勒佛,故亦稱香軍。

明太祖朱元璋初亦投紅軍,後益得勢,終即帝位,建立明朝。太祖固知白蓮教惑眾的危險,乃下令禁抑。但在明代,白蓮教之浸透民間愈烈,據《明實錄》所載,明一代所起與白蓮教有關之亂事達八十回以上。其中以明末起於山東的王森、徐鴻儒之亂為最大的亂事。據稱其徒眾不下二百萬。

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有無為、龍華、悟空、弘陽、淨空、三陽、混元、聞香等數十種。一般皆統稱為白蓮教。此等白蓮教系教團各為布教而製作經典,通常稱為「寶卷」。寶卷的內容龐雜,但可看出其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又,由於派系眾多,所信奉的神除彌勒佛外,另有天官玉皇、地獄閻王與人間的聖賢。正德年間(1506~1521)開始,更產生對「無生老母」的崇拜。   

入清以後,白蓮教又增加老官齋、八卦教等支派。加上明代的支派,名目竟達百餘種。其中有藉持齋、念誦、戒貪、戒淫等修行,以求成佛、成仙的白蓮教徒,相當活躍。自乾隆後期到嘉慶年間,可說是白蓮教的極盛期,不僅活躍於北方諸省,在東北及南方各省亦廣泛流行。嘉慶朝(1796~1820),以混元教劉松的弟子劉之協為中心,擁立據稱是明代遺裔的牛八。以劉四兒為彌勒佛轉世而輔佐牛八,並改混元教為三陽教,或假治病、持齋以吸引庶民,乃興起大規模的叛亂。此亂起於湖北二十州縣,蔓延河南、四川、陜西、甘肅諸省,於嘉慶八年始被平定。但後又有清林召集殘黨,稱為天理教而作亂。  

〔參考資料〕 鈴木中正《清朝中期史研究》;李守孔《明代白蓮教考略》;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重松俊章《初期的白蓮教會》;竺沙雅章〈關於白蓮宗〉(《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二月號)。


佛土

指佛所居住、所教化的國土。又稱佛國、佛界、佛剎,或稱淨國、淨剎、淨土。智顗《維摩經略疏》卷一云(大正38‧564a)︰「佛所居域,故名佛國,譬如王國雖臣民共住,而從王受稱名某王國。今佛雖與有緣共居而從佛受名,名某佛國。佛身所依,名為佛土。佛住界分名佛世界,佛所居止萬境不同,亦名為剎。」

對於佛土的解說與能居佛身的規定,大小乘諸家所說不同,玆略述如下︰

(一)小乘家所說︰依薩婆多部等小乘部派之意,佛土係佛誕生之土之謂。佛誕生於娑婆世界中的南閻浮提,此娑婆世界係有漏雜穢之土,故佛土是穢而非淨。小乘人厭色心、依正,樂求灰身滅智。故不論淨穢,均無須立界外受生之土。但大眾部等部派則立佛身無漏之義,故謂佛所居之土應是無漏。

(二)三論家所說︰吉藏在《大乘玄論》卷五,將佛土分為不淨、不淨淨、淨不淨、雜、淨等五類。不淨土是造惡眾生所感之穢土。不淨淨土是不淨緣盡,清淨眾生來生,國土轉為清淨。淨不淨土是初為淨土,但淨緣盡了,惡眾生來生,國土轉為染穢。雜土是起善惡二業的眾生所感的淨穢雜土。淨土,是指以善緣構成的純淨之土,此有四類︰{1}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聖者同居之土,如彌勒出世時,凡聖共居住在淨土之內。{2}大小同居土,是羅漢與辟支佛及大力菩薩捨三界分段身而生的界外淨土。{3}獨菩薩所住土,是不共二乘,純屬菩薩所居之淨土,如香積世界等。{4}諸佛獨居土,是唯佛與佛的自境界,如《仁王經》卷上所載(大正8‧838a)︰「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以上五土,若依眾生因業所感而言,可稱為眾生土,但若依佛有王化之功而言,應名之為佛土。

(三)唯識家所說︰唯識家將佛土分為法性土、受用土、變化土等三土,又於受用土中分自受用與他受用。法性土是自性身所居之土,亦即法性如如之理。原本身土不二無別,此僅依義而暫分身土。自受用土是自受用身所居之土。此土係以佛果無漏第八識所變無漏色蘊為體,周圓無際,眾寶嚴飾,非因人所能測知之境界。他受用土是他受用身所居之土。此土係佛依平等性智為十地菩薩所變現,應機之勝劣而大小不同等;雖極其廣大,非地前凡夫所能測知,但還是有其界限。摩醯首羅大自在宮就是他受用土之一。變化土是變化身所居之土。此土係佛依成所作智為未登地菩薩、二乘、凡夫所變現。此有長時與暫變之別。

佛變現他受用、變化之土時,眾生以佛所變為增上緣,而見自心變現的佛土。佛所變的他受用、變化皆是無漏,但眾生所變不然,亦即在他受用土,菩薩所變通漏、無漏。而變化土則係凡夫唯有漏,二乘通無漏。由此可見,眾生雖可感見自心所變的佛土,但彼土若無佛所變亦不存在。因此,其自心所變之土亦不失佛攝化悲用之義。

(四)天台家所說︰天台家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等四土。{1}凡聖同居土是指凡夫與聖者雜居的國土;有淨穢之別,淨者如西方極樂世界。{2}方便有餘土,是指修方便道的空假二觀,斷見、思惑,出三界分段生死,但未斷無明之惑,更於界外受變易身的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別教三十心等人所生之土。{3}實報無障礙土,是指修真實法的中道妙觀而斷無征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居色心無障礙之果報土。{4}常寂光土是指無明全盡,離二種生死的妙覺極果佛所遊居的真常究竟之土。這是唯佛與佛能至的境界,乃身土不二之土。亦即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為體,理智冥合,寂照自在的境界。亦即係如如法界之理。

(五)華嚴家所說︰華嚴別教一乘所談,是約因果二分而區別國土;稱果分不可說之土為國土海,稱因分可說之土為世界海。

世界海有三類,即蓮華藏世界、十重世界、無量雜類世界。此三者依次是證入生、解行生、見聞生等三生的世界。也就是蓮華藏世界雖屬果分不可說,但因列於三類之一,故屬於可說;是與不可說無異的可說,並不是一相孤起的世界。而是主伴具足,帝網無礙,相當於十佛的境界。十重世界,有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世界分別、世界旋、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相等十類。這是解行生的世界。無量雜類世界是指眾生形、須彌山形、河形、轉形、旋流形、輪形、樹形、樓觀形、雲形、網形等雜類無量。這是見聞生的世界。

以上三類世界,其體並非別存。亦即因見聞、解行、證入三生人所見不同,而就其所見世界而分本末粗細,別為三類。然其本末粗細鎔融無礙,係蓮華藏世界之一類。因而成為十身具足的毗盧舍那如來所攝化之境土。

(六)真言家所說︰真言家將佛土分為密嚴佛國,十方淨土、諸天修羅宮等三類。其中,第一類是法身所居,第二是報身所居,第三是等流身所居。此三者依次是得上中下三品悉地者所居之土,其體無性不可得,但又能於無淺深處現淺深之相。由於此宗主張於父母所生之身上即可證大覺位,因此,凡夫所見穢土之當體,就是密嚴佛國。

(七)淨土門所說︰就阿彌陀佛有法、報、應三身而立有法身土、報身土、應身土等三土。西方淨土即是報身所居的報土。

〔參考資料〕 《大集經》卷一〈瓔珞品〉;《德護長者經》;《大寶積經》卷一0一〈功德寶華敷菩薩會〉;《大般若經》卷一〈緣起品〉;《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釋淨土群疑論》卷五;《淨土思想》(《講座‧大乘佛教》{5});矢吹慶輝《阿彌陀佛の研究》。


戒灌頂

日本之佛教儀式。即以灌頂之形式所授之顯密一致、戒密合談的戒法。此戒法係行於初受戒之後十二年之重受戒者,故稱重授戒灌頂。亦稱授戒灌頂、灌頂受戒。一般認為,戒灌頂興起於惠尋之徒惠顗,後惠鎮將之傳於法勝寺,光宗傳至元應寺,又因法勝寺與西教寺合併,亦傳入西教寺,迄至於今。

戒灌頂有外道場作法(即傳授壇作法)、內道場作法(即正覺壇作法)兩種︰

(1)外道場作法︰為現前傳戒師加持代表不現前五師之五瓶,再行瓶作法灌頂受者。瓶水表示不現前五師之戒體,以此灌頂受者,令受者即身成佛。次以十二門戒儀舉行通常的授戒作法。

(2)內道場作法︰乃唯授一人之法。戒師一人,受者一人。其作法末尾,授與戒家獨特的三衣、鉢、座具、圓鏡,以及八葉鏡、法螺、瓶,令其代代相傳不斷。此中,三衣表一心三觀之法、三部合行之祕法,鉢表事理不二、三密相應,座具表四土不二與八葉蓮華,圓鏡表圓融三諦,八葉鏡表蓮華藏世界,法螺表如來獅子吼之力用,瓶表前佛之戒體。

〔參考資料〕 《重授戒灌頂私記》;《授一乘菩薩灌頂受戒法私記》;《閻浮受生大幸記》;《重授戒口決》;《兼法勝西教寺灌頂記》;《日本天台宗史續編》。


法性土

指法身所居的真如法性之土。三土或四土之一。又稱法性淨土、法身土或法土。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述,一切眾生乃至無垢地盡非淨土,住果報故;唯佛居中道第一法性之土。《大乘義章》卷十九說有三種淨土,即法性土、實報土、圓應土;法性土是諸義同體、虛融無礙的本性之土。又據《華嚴經孔目章》卷一、《法苑珠林》卷十五所述,法性土係以真如為其體。但據《成唯識論》卷十(末)所述,法性土係自性身之所依,身、土皆以真如為其體,但相性義異,故以相屬佛,名自性身,以性屬土名法性土。

〔參考資料〕 《華嚴經孔目章》卷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末);《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華嚴經探玄記》卷三;《釋淨土群疑論》卷一。


界內‧界外

界內和界外的併稱。這是我國古代佛學思想家,依據眾生修行境界之高低,對眾生所存在之世界所作的分類。其中,欲、色、無色三界之內,稱為界內;在三界之外,稱為界外。譬如《法華經》卷二〈譬喻品〉所說的「三界朽故火宅」相當於界內,「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相當於界外。又,《大智度論》卷九十三云(大正25‧714a)︰「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同書卷三十八又云(大正25‧340a)︰「如是世界在地上故不名色界,無欲故不名欲界,有形色故不名無色界,諸大菩薩福德清淨業因緣故,別得清淨世界出於三界。」《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云(大正30‧736c)︰「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陳譯《攝大乘論》卷下、《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天親《往生論》、《佛地經論》卷一等皆有所說。是等皆說三界之外別存清淨世界。此等清淨世界,又稱界外土。

淨影慧遠說淨土有事淨、相淨、真淨三種分別。就中,事淨、相淨二者為界內之土;真淨為界外。天台智將淨土分類成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寂光四土,認為前一種是界內的淨土,後三種為界外的淨土。

蓋三界為苦集二諦之所攝,即火宅之迷界。佛的說法原本在於令眾生脫離迷界,入涅槃。然而大乘佛典認為阿羅漢等所得的涅槃並非真的滅度,以為彼等雖已免三界的分段生死,但未能免去界外的變易生死,必須更迴心修菩薩道,因此說佛教有界內界外教義之別。其中,分段、變易二生死之說出自《勝鬘經》。該經〈一乘章〉說,由於分段生死,故說阿羅漢等不受後有,又說變易生死是指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的意生身。關於此二種生死,吉藏《勝鬘寶窟》卷中(末)云(大正37‧54a)︰
「生死有二種︰(一)有為生死,(二)無為生死。分段是有為生死,變易是無為生死。變易對界內名無為,實是有為。今且爾。感有為生死業名為有漏,對此有漏故,感界外生死者為無漏,而體實是有漏。」

此即說變易生死其體有漏,因此必須免除之。

天台、華嚴等認為佛經中唯說分段生死之出離法者,只不過是方便權教,可稱之為界內三乘教;而揭示變易生死之法者,稱為界外一乘教,華嚴及法華即為界外法門。就中,天台家以藏、通、別、圓四教中的前二教為界內,後二教為界外。前二教中,藏教主要是說色心諸法之事相差別,因此稱之為界內事教,通教談因緣即空之理,所以稱之為界內理教。而受此事理之教者,稱為界內之人,或界內之機,唯破見思惑及塵沙惑的一分,雖說證涅槃,但尚有無明煩惱,故生方便土,聽《法華》,進而成為界外之人。又,別、圓二教雖是同稱為界外之教,但其中別教詮恆河沙無量事,故名之為界外事教,圓教說圓滿融即之理,故名之為界外理教。稟此事理之教者,稱為界外之人,或界外之機。在三惑之中,見思惑是純界內的惑,無明惑是純界外的惑,塵沙惑則兼通內外。四土之中,斷盡界內見思惑者生方便有餘土,斷界外無明惑之一分以上者生實報土,三惑總盡者生寂光土。

〔參考資料〕 《法華經玄義》卷五(上)、卷六(下);《四教義》卷十一;《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華嚴五教章》卷一;《釋淨土群疑論》卷一。


阿彌陀佛

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脇侍,在極樂淨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國佛教界最熟稔的如來。

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國王,由於受到世自在佛的啟示,乃發起求無上道的願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間,曾發出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莊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彌陀法門的眾生為數極多。「家有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諺語,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說明。

◎附一︰〈阿彌陀佛〉(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據梵本所載,阿彌陀佛的梵文有兩種。其一,阿彌陀婆(Amitābha),譯為無量光。Amitābha係由形容詞的amita(無量的)與女性名詞ābhā(光)結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語根為ma,意為「量」;在mi之後加上接尾語ta,則成為形容詞,意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無」或「不」語意的接頭語a,而成amita(無量)一詞。又「ābhā」是在bhā(光耀)的語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頭語ā,其詞性屬女性名詞。但此處不是指無量的光明,而是當作有無量光明佛的名號,因此,將語根的母音的語尾ā縮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詞。其二,阿彌陀庾斯(Ami-tāyus),譯為無量壽。Amitāyus係由形容詞amita與中性名詞āyus(壽命)合成。據說āyus的語根是具有呼吸之義的「an」,然而有人認為āy的語根是ay(行),其後加上接尾語us,而成有「壽命」之義的中性名詞。羅什在譯《阿彌陀經》時,對此二者並不加以區別,都稱之為阿彌陀。

據《無量壽經》所述,於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為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淨行,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其願文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淨土,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名為安樂。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卷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於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淨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眾生意樂廣為說法。彼淨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淨福報眾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淨福報眾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除前文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按,阿彌陀佛並未見於小乘經典中,然在其餘大乘經中,則屢有載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唯心彌陀,己心淨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淨土,現在說法的彌陀。茲略述各宗所說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於百寶蓮台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係千葉蓮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淨土,係淨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麁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麁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台、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應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併,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麁身形,又名變化身;此係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係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係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係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淨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淨土、實報土、化淨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係以西方淨土攝屬於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為蓮華藏莊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藏莊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於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淨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淨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三說(大正45‧498b)︰「一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淨土攝於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台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安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淨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於淨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於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於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淨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淨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於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故極樂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與常時見報佛,住報土者大異其趣。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孕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於同居淨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係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祕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台、四征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誌和尚以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於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讚西方。

(6)淨土宗︰曇鸞在《往生論註》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眾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係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淨願心所莊嚴之身,其清淨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淨因所莊嚴的淨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淨願心(四十八願)所莊嚴的廣略相入之清淨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淨土的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槃非化品〉的涅槃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槃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產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不入滅說如非化說,入滅說如如化說。如化不妨涅槃義,入滅說豈能害報之義。

◎附二︰〈十二光佛〉(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二光佛,為讚歎阿彌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種稱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語出《無量壽經》卷上。

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之解釋,佛光不能計數故名無量;無緣不照故名無邊;無有人法能障故名無礙;非諸菩薩所及故名無對;光明自在而無更上者故名燄王;由佛無貪善根而現,亦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名清淨;從佛無瞋善根而生,能除眾生瞋恚慼心故名歡喜;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為照益故名不斷;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名難思;光亦非餘乘等所堪說故名無稱;佛光日夜恆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稱外,其它譯本及梵文在名稱、數目上又有不同的說法。如《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平等覺經》卷一中,僅有光明經歎語而不列佛名。《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梵文《無量壽經》等,則各舉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頂首楞嚴經》、《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中,則以十二光佛為十二如來之別號,然此均是由《無量壽經》而來的一種轉說,屬後世之思想。

◎附三︰〈阿彌陀三十七號〉(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阿彌陀三十七號,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種德號。即無量光、真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清淨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清淨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真無量、清淨樂、本願功德聚、清淨勳、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等三十七種。此係日僧親鸞於《淨土和讚》之初,依《讚阿彌陀偈》而列出者。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德號,稱為十二光,阿彌陀由於有此光明,故有此德號。

◎附四︰〈阿彌陀三尊〉(編譯組)

阿彌陀三尊,指阿彌陀佛及其脇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大正12‧342c)︰「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於脇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於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故置於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於右方。

關於二脇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台,勢至合掌。

◎附五︰〈阿彌陀大咒〉(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阿彌陀大咒,指阿彌陀佛的陀羅尼(dhāraṇī)。出自《無量壽儀軌》。也稱為無量壽佛根本陀羅尼、阿彌陀如來根本陀羅尼或十甘露咒。為真言宗三陀羅尼(阿彌陀大咒、寶篋印陀羅尼、尊勝陀羅尼)之一。

茲列漢字音譯的阿彌陀大咒於後︰「曩謨、阿囉怛曩、怛羅夜耶、娜謨、阿哩野、彌多婆野、怛佗蘖跢夜、阿囉喝帝、三藐三菩馱耶、怛爾也他、唵、阿蜜㗚帝、阿蜜哩妒、納婆吠、阿蜜㗚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囉吠、阿蜜㗚多、悉帝、阿蜜㗚多、帝際、阿蜜㗚多、尾訖磷帝、阿蜜㗚多、尾伽磷多、誐彌寧、阿蜜㗚多、誐誐曩、吉底伽齡、阿蜜■9a39多、嬾弩、尾娑婆齡、薩嚩囉佗、婆馱寧、薩嚩、羯羅磨、訖禮捨、訖灑盈、迦齡婆婆訶。」

此咒之羅馬字讀音如次︰Namo ratnatrayāya namaḥ āryāmitābhāyatathāgatāya arhate saṁyaksaṁbuddhāyatadyathā oṁ amṛite amṛitodbhave amṛita-sambhave amṛitagarbhe amṛitasiddhe amṛi-tateje amṛitavihṛiṁte aṁṛitavihṛiṁtagamineamṛitagaganakīrttikare(?)amṛitaduṁdu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śaskṣayaṅ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譯,如唐‧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二、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唐‧實叉難陀譯《甘露陀羅尼咒》、失譯《阿彌陀佛說咒》等,亦皆載之。然其所載咒文長短不同。今所舉之咒,中有十句阿蜜㗚多(amṛta,意為甘露),故稱之為「十甘露真言」。

依《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載,誦此阿彌陀咒一遍,即滅十惡四重五無間,一切罪障皆悉消滅。若有苾芻苾芻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得還戒品。誦滿一萬遍,則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顯現於身中,皎潔圓明猶如淨月,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及無量俱胝菩薩眾來迎,即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

◎附六︰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淨土,在初期大乘的淨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成立一完善的淨土,作為救濟眾生,來生淨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願以前,彌陀淨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說(大正12‧300c)︰「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願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為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為十方諸天人民稱歎,所以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十四願。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眾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阿彌陀淨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眾生,而予以高度的讚揚。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第十七願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於諸佛。」十八願說︰「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也許這過於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願,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願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三願,《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沒有這一願。在淨土本願思想的發展中,著重於來生淨土者的功德。淨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淨土中的德行與進修,聖賢間和平的向道。

〔參考資料〕 《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決定總持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註》;《淨土思想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淨土教概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2});矢吹慶輝《阿彌陀佛の研究》;結城令聞《阿彌陀佛信仰の意圖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講座‧大乘佛教》第五冊〈淨土思想〉;《中村元博士還曆紀念論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阿鞞跋致

指在佛道修行的過程中,不退失既得的功德。音譯又作阿毗跋致,或阿惟越致;意譯為不退轉。

鳩摩羅什在《阿彌陀經》、《般若經》及《智度論》中採用「阿鞞跋致」這一譯語,但在與佛陀耶舍共譯的《十住毗婆沙論》中,用的卻是「阿惟越致」。依《十住毗婆沙論》卷四載,若具足五法,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不懈廢。此五法即︰(1)於眾生等心利益欲度脫,(2)不嫉他利養,(3)不說法師之過,(4)信樂深妙之法,(5)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

此外,小乘有部係以預流果為不退,大乘則以初住、初地、八地等為不退。

◎附︰〈不退〉(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不退,指修行佛道之過程中,以既得悟之功德入於不退失之地位。梵語音譯為阿鞞跋致或阿惟越致,也稱為不退轉或無退。即不退墮於二乘、凡夫、惡趣等,也不退失所證得之位次、行法、觀念等。「不退」一詞屢見於諸經論中,但其義不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正 25‧264a)︰「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俱舍論》卷二十三以四善根中的忍位為不退,謂進到忍位則眾德成立,遠離惡趣煩惱,不再退墮惡道。

據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三所述,成實宗以為煖頂以上得不退,毗曇宗以為忍位以上得不退,地論宗以為見道以上得不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說,菩薩階位中,十住中的第七住常住於不退,入畢竟無性,故稱不退轉住。《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載,勝解行地(三賢)的菩薩猶住惡趣,故初地為不退位,然《大乘起信論》以為,此乃為策勵行者而做的方便說。法藏的另一著作《華嚴五教章》卷下之二載,不退為終教所談,入初住時得不退位,十信是行未得不退轉。

此外,「不退」亦可分為︰

(1)二不退︰依《傳燈錄》所載,即︰信位不退與行位不退。

(2)三不退︰窺基《西方要抉釋疑通規》據《十住毗婆沙論》而立下列「三不退」。{1}位不退︰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成就真唯識觀,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2}行不退︰指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於利他之行不退失。{3}念不退︰謂八地以上得無功用之智,念念入真如海,於定散中恆常自在。

據智顗《四教義》與諦觀《天台四教儀》卷下所載,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是位不退。在此間,斷見思惑,永超三界生死。第八住至十迴向之終,是為行不退。在此間,破塵沙惑,不退失利他。初地以上為念不退,此時無明惑既斷,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若配以圓教,則初信至第七信為行不退,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初住以上為念不退。

(3)四不退︰《西方要抉釋疑通規》於三不退之外,再加上處不退,乃成四不退。復謂淨土有︰長命無病、勝侶提攜、純正無邪、唯淨無染、恒事聖尊等五勝緣,且無退墮之緣,故淨土為處不退。窺基《法華玄贊》卷二及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四也立四不退,即︰{1}信不退,在十信位中,第六心以上之菩薩,不再起邪見。{2}位不退,十住位中,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3}證不退,初地以上菩薩之法不再退失。{4}行不退,八地以上之菩薩,能修有為、無為行而不再退轉。

慈照(或作慈恩)《四土圖說》(袾宏《彌陀經疏鈔》卷三所引)中列舉願、行、智、位四種不退,即以未斷煩惱而生於同居土為願不退。以破見思惑而生於方便土為行不退。以破塵沙惑與部分無明而生於實報土,為智不退。以破盡三惑而顯佛性,生於寂光土,為位不退。

智旭《阿彌陀經要解》中也立四不退,即(大正37‧365a)︰
「(一)念不退者,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者,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者,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者,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或不解,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經名字,一經於千萬耳,假使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4)五不退︰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中,提出信、位、證、行、煩惱等五不退,然僅略釋第五煩惱不退為(大正37‧342c)︰「不被煩惱所退轉故。」《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二根據《大乘起信論疏》,揭示五不退為︰{1}信不退,十信位菩薩發大信心篤信中道圓妙之理,常住於平等而不遷不變,信行滿足無退轉。{2}位不退,十信滿足而在十住以上分見法身,住於正定位而不退轉。{3}證不退,三賢位圓滿而從初地入於七地,證法身遍滿、佛土無邊而不退轉。{4}行不退,七地功德滿足後入於第八無功用地,一切功行永不退失。{5}煩惱不退,十地滿足後入於等覺位,了知煩惱即菩提,更悟無煩惱可退轉。

此外,《淨土十疑論》中也列出生於西方淨土者所得的五種不退,即︰①大悲攝持不退,謂眾生生於淨土,則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攝持不捨,故得不退轉。②佛光照觸不退,謂眾生生於淨土,則為佛光所照觸,菩提心日漸增長而不退轉。③常聞法音不退,謂彼土諸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無我之法,故生淨土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無退轉。④善友同居不退,謂彼土眾生皆以諸菩薩為勝友,內無煩惱惑業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畢竟不退轉。⑤壽命無量不退轉,謂彼土眾生壽命無量,與佛菩薩平等無二,故不退轉。

〔參考資料〕 《道行般若經》卷六;《放光般若經》卷十二〈阿惟越致品〉;《大智度論》卷四;《玄應音義》卷三、卷六;《法華經玄贊》卷九(末);《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中。


報土

(一)佛淨土之一︰菩薩在完成其所立之誓願時,因其往昔所發之誓願而得成佛。報土即指此報身佛所住之處所。

(二)指阿彌陀佛因本願成就而成立的西方極樂淨土︰即法藏菩薩(阿彌陀佛的因位)依其四十八本願之行踐,成為報身佛後所住的淨土。也稱為受用土。可分為自受用土與他受用土二種。在「自受用土」,阿彌陀佛自己受用法樂;在「他受用土」,阿彌陀佛使住在其淨土世界的眾生也可享受法樂。

(三)眾生依自業所感而往生的國土。

◎附︰〈報土〉(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報土指酬報因業的國土。計分兩種,即眾生依自業而感的依報國土,及酬報菩薩因位願行的清淨佛土。茲分述如次︰

(1)眾生自業所感之報土︰又名果報土。據《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教化品〉、《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述,唯佛所居稱為淨土。除了佛之外,其餘的三賢十聖乃至一切眾生所居之土,皆是惑業所感,皆名之為果報土。

吉藏《淨名玄論》卷八云(大正38‧906a)︰
「夫淨穢諸土,不出三界內外,而佛既無三界內外惑業,故無復土。今有土者,皆是應物,名為應土。故仁王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明三賢十聖有三界內外報土,佛則無也。」

又,《大乘玄論》卷五說佛土有淨土、不淨土、不淨淨土、淨不淨土、雜土等五種。並說此五種土皆是眾生自業所起,應名之為眾生土。但因佛有王化之功,故名為佛土。報土既然有五種,應土也應如此。「報」係據眾生之業感,「應」係就如來所現。也就是說,眾生自業所感的報土,有淨、不淨等五種差異;而佛並無三界內外的惑業,故無土,唯入眾生報土施化,故名為應土。合報應之土,可成十土。據吉藏《華嚴經遊意》所述,此五土之說,係僧叡所唱。凝然在《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七另舉五種報土之說,即流轉門之報土、發趣門之報土、解行願之報土、有相門之報土、無相門之報土。

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說淨土有事淨、相淨、真淨等三種。智《維摩經略疏》卷一則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等四種土。吉藏《大乘玄論》卷五等也揭舉凡聖同居土、大小同住土、獨菩薩所住土、諸佛獨居土等四土。元曉《無量壽經宗要》說淨土有因果相對、一向不一向相對、純雜相對、正定非正定相對等四類。此中,智及吉藏之前三土、元曉之後三土、慧遠之前二土與真淨土中之離妄淨土,皆相當於今之果報土。慧遠真淨土中之純淨淨土、智顗及吉藏之第四土、元曉之初土是唯佛一人所居之真淨土。

(2)佛報身所居之土︰又名實報土、真實報土。與受用土相同。據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法華經論》、《大乘義章》卷十九所述,佛之報土是因位無漏行業所熏發而顯現之無量莊嚴清淨剎土,屬第一義諦。世之劫火所不能燒盡。

由於佛之報身有自受用、他受用之別,故其所居之土也有兩種。吉藏《法華義疏》卷十云(大正34‧609c)︰
「應身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與法身相應,名曰應身,此猶屬法身與法身同土。法華論云,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者,報佛如來真實淨土第一義攝。故此即是報身土也。若外應之義名為報身化大菩薩於淨土成佛。此以寶玉為淨土。此土乃不為劫火所燒而終有盡滅。所以然者,今開身有常無常三句。一者法身但常非無常,二化身但無常非常,三者應身亦常亦無常。內應身義名之為常。外應之義名為無常。身既三種,土亦例然。法身之土但常非無常;化身之土,但無常非常。應身之土亦常亦無常。內應身土,此即是常。外應身土,此即無常也。」

此中,內應外應二土,相當於《佛地經論》卷一所說的自受用、他受用二土。其中,「內應自受用身土」常住而不毀壞,「外應他受用身土」則係無常而終將毀滅。

迦才於《淨土論》卷上舉出二種報土。即(大正47‧84a)︰
「報身淨土者,有其二種︰一者實報土、二者事用土。實報土者,亦人土同體。謂始起萬德為其土體。如攝大乘論,十八圓淨中云︰大空無相等為門,三慧為路也。及維摩經中,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等也。若論能住人者,即總攬萬德,成一佛人也。此人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剛心菩薩,亦不得見,唯佛與佛自相見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別體,謂頗梨柯蓮華藏世界等。為所住土體,故攝大乘論云︰淨土以蓮華王為依止也,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為能住人體,故攝大乘論云︰應身以大定大悲,為體也。此人及土,初地已上菩薩隨分得見,乃至十地,見皆不同。謂地即上下之別,見亦麁妙之異也。」

此外,智儼《華嚴經孔目章》卷一〈十種淨土章〉、《法苑珠林》卷十五、《遊心安樂道》等也說報土有實報、事用等兩種差別。但慧遠將離妄真淨等三土分為菩薩所感之土及佛所得之報土。也就是以離妄真淨為菩薩所感之土,而將佛所得之純淨土之中,分法性、實報、圓應等三土。又智顗《維摩經略疏》卷一說凡聖同居土及方便有餘土是應佛所居,實報無障礙土是報佛所居,常寂光土是法身所居;並說除菩薩所感之實報之外,別無報佛所居之淨土。而吉藏《淨名玄論》卷八亦說應土是報土,謂(大正38‧906a)︰「如來昔日起於佛行,以土應物。今成佛果,遂能以土應物,當知此土即是報土。」

〔參考資料〕 《金剛仙論》卷五;《略論安樂淨土義》;《成唯識論》卷十;《法華經玄義》卷七(上);《法華文句》卷十(上);《仁王經疏》卷下(末);《大乘玄論》卷五;《維摩經疏菴羅記》卷七。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又稱寂光淨土、寂光土、寂光國,或單稱寂光。即指毗盧遮那如來所住之淨土。《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大正9‧392c)︰「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此謂釋迦牟尼佛之法身──毗盧遮那如來之住處,為常、樂、我、淨四波羅蜜攝成安立之所。

智顗《觀無量壽佛經疏》云(大正37‧188c)︰「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中略)諸佛如來所遊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法華經文句》卷九(上)云(大正34‧125a)︰「住處者常寂光土也。常即常德;寂即樂德;光即淨我。是為四德祕密之藏。是其住處以不住法住祕藏中。」此乃闡明此土是佛自證之最極祕藏之土,具法身、解脫、般若三德。此外,常樂我淨四德亦具足圓滿。

又,智顗以為此土有分證、究竟之別,分上中下三品。其《維摩經略疏》卷一則謂妙覺法身所居為上品寂光,等覺一生為中品寂光,圓教初住以上所居為下品寂光。此外,四明知禮將實報、寂光二土配始覺本覺,且創「寂光有相」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一云(大正37‧196a)︰「佛無上報是究竟始覺,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覺。」又云(大正37‧196a)︰
「經論中言寂光無相,乃是已盡染礙之相,非如太虛空無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淨,則依正色心究竟明顯。故大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仁王稱為法性五陰亦是。法華世間相常,大品色香無非中道,是則名為究竟樂邦、究竟金寶、究竟華池、究竟瓊樹。又復此就捨穢究盡,取淨窮源,故苦域等判屬三障,樂邦、金寶以為寂光。若就淨穢平等而談,則以究竟苦域泥沙而為寂光。此之二說,但順悉檀無不圓極。(中略)故知,定執報土有金寶等,寂光定無。斯乃迷名,全不知義矣。」

◎附︰〈寂光有相〉(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寂光有相」,意謂常寂光土有色相莊嚴。常寂光土為天台宗所說四土之一,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宋‧四明知禮將寂光土配於究竟本覺,並創倡「寂光有相」之說,謂依天台圓實之意,寂光土雖屬理土,但法性之理體本具依正色心,相相宛然,故不礙寂光亦有相。《法華文句記》卷二十五所言「常寂光土,端醜斯亡」,係否定染礙之情相,非謂寂光土無性具微妙之相。

按,有關常寂光土是否有色相莊嚴,天台宗山外派主張「寂光無相」;山家派之知禮則認為山外派之看法「偏理隔事」,乃破斥之而立「寂光有相」之說。此二說之相異,係因兩派之根本義不同所致。即山外派說空中無相,三千唯假,山家派則主張三千即三諦。

〔參考資料〕 《維摩經文疏》卷一、卷七;《法華玄義》卷七(上);《法華釋籤》卷三、卷六、卷十三;《法華文句記》卷九(中)、卷十(上)。


應土

佛應眾生之機感所示現的佛土。又稱應化土。此土為應身佛所居住之處,故又稱應身土。為二土之一,三土之一,四土之一。

《大乘義章》卷十九將佛及初地以上菩薩之真淨土,分為真土、應土二種。並謂真土即平等法門之土,妙寂離相,圓備眾義,形無所定;應土則係隨情異現,有局限差別、染淨區分、諸相莊嚴事別各異。且又將真淨土分別為法性土、實報土、圓應土三種。謂法、報二土猶如淨珠,圓應土則隨其淨珠之眾相而影現。

依《大乘義章》之意,所化之機有千差萬別,故應其感而示現淨穢、善惡、廣狹等種種土,其用無缺。例如,就八相成道之應身──釋迦牟尼佛而言,此世界為其應土,是穢土之相;阿彌陀佛之安樂世界亦是應土,但現淨土之相。

另就應現而言,應土可分為二,由三昧法門力所示現者稱為法應土,由大悲願力之因緣所成者,稱為報應土。

〔參考資料〕 《大乘玄論》卷五。


應身

(一)指應眾生機根而示現之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身如來、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變化身。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云(大正44‧838a)︰
「應身佛者,感化為因,感化之中,從喻名之。是義云何﹖如似世間有人呼喚則有響應,此亦如是,眾生機感義如呼喚,如來示化事同響應,故名為應。應德之體,名之為身。」

由於眾生之機感千差萬別,故能應之身亦不可一概而論。故有示現於淨土的勝妙身,亦有出現在穢土而示現八相的釋尊。或從其應身暫時變現化佛,亦有於人、天、鬼、畜等隨類應同的非佛形身。

由於經論分別佛身之說頗為紛歧,因此應身之意義亦有寬狹之別。如《大乘義章》卷十九將佛身分為真身、應身二種,真身平等,形無所在,即法報未分之時稱為真身;應身則為隨化所現之身,形有所在,即指應化二身。

又,《大乘同性經》卷下將佛身分為報、應、真等三身,以穢土之現成佛、當成佛、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顯現者,皆為應身。《合部金光明經》卷一、《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謂如來有化、應、法等三身,其中,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項背具足圓光者,為應身。智顗《摩訶止觀》卷八(上)則謂有法、報、應、化四身。此外,天台宗將應身分別為勝、劣二種,劣應身出現於凡聖同居之穢土,係未斷惑之凡夫所見者,勝應身示現於方便有餘土及凡聖同居之淨土,為凡夫、二乘、三賢等所見。

(二)指由過去修行之果報所得的佛身︰又稱受用身。同於報身。《攝大乘論》曾提出三種佛身,梁‧真諦譯作自性身、應身、化身;魏‧佛陀扇多則將其中的應身譯作報身。善導《觀經疏》〈玄義分〉云(大正37‧250b)︰
「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

(三)指凡夫與二乘所感受的佛身︰即凡夫、二乘不知此佛係由自己之轉識所現,錯覺為從外而示現者。《大乘起信論》云(大正32‧579b)︰「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附一︰〈勝應身〉(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勝應身又稱尊特身。天台宗將凡夫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之佛身,分為勝應身及劣應身二種。藏教之人所見為劣應身,即現丈六之相,居於凡聖同居土;通教之人所見為勝應身,雖亦為丈六之身,但能神通變現,隨意自在示現十里乃至百億里之相,居於方便有餘土。

通教之中,有已徹見「不但空」之理的利根者,以及僅見「但空」之理的鈍根者。《金光明文句記》卷一(上)嘗述及通教利根得見勝應身之所以,文云(大正39‧86b)︰「觀既體法顯二種空,謂但不但(中略)若利菩薩受別圓接解不但空,空是本覺中實之體,是妙色心佛位證得所有身智,稱體無邊,故名尊特,尊崇奇特,亦名報身。(中略)若利人見丈六八尺,既依中道亦無分齊。」

此外,又說通教鈍根者所見的佛身,與藏教之人所見相同。

◎附二︰〈劣應身〉(摘譯自《佛教大辭彙》)

劣應身於四教四佛之中,為藏教之教主,為丈六佛身,居於四土中的凡聖同居土。又稱丈六身佛、劣應丈六身佛。此身係藏教之人所見之佛身。由於藏教三乘專用析空觀,見但空之理,而此析法之空並不含「中」,故所見佛身唯是丈六。《法華文句》卷一(上)敘述此劣應身云(大正34‧4c)︰「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菩提樹下三十四心正習俱盡者,即三藏佛自覺覺他。」

就藏教本身而言,此丈六身佛絕非所謂劣應身,而是最勝無上之尊體。然而今說為劣應身者,乃相對於大乘之勝應身而言。再者,丈六之身高亦是權且依釋迦之劣應身而定者,並非小乘之佛皆身高丈六。譬如就彌勒佛而言,則其身高即有十六丈之多。

〔參考資料〕 (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法華經論》卷下;《金剛仙論》卷二卷八、卷九、卷十;《法華玄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七(本)。


穢土

指濁穢粗惡的國土,係「淨土」的相反詞,指三界六道,或指現實世界。亦即苦惱充滿的娑婆世界。

關於此土穢濁的相狀,《維摩詰所說經》卷上〈佛國品〉云(大正14‧538c)︰「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往生論註》卷上云(大正40‧828a)︰「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相,如蚇蠖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締此三界,顛倒不淨。」

此外,在論及佛土時,天台宗四土中的凡聖同居土、法相宗三土中的變化土,皆有淨土、穢土之別。而淨土宗尤其強調必須厭離穢土、欣求淨土。該宗之宗教目標即在教人死後脫離此一穢土,而往生阿彌陀佛之淨土世界。

然而,淨土宗之法門,雖然顯現出阿彌陀佛之大願及無量慈悲,但這並不意味「欣淨土、厭穢土」係所有佛法的共同宗教趨向。佛法主要有「易行道」與「難行道」二門,淨土宗主張往生淨土即為易行道,然亦有主張在穢土修行者,此即屬難行道。故在穢土修行亦係法門之一,並非所有佛教徒皆須厭離穢土。

◎附︰印順〈淨土新論〉(摘錄自《妙雲集》下編{4})

眾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生淨土中,環境好,不再退轉。但論修行的速率,穢土修行,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下)說︰「世尊!……(在此娑婆濁世),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一夜,勝於阿彌陀佛剎百歲。」《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十事,即六波羅蜜等。

淨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淨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淨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佔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生到淨土中,都難於進修。這等於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

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為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二),及《寶雲經》、《寶雨經》、《勝天王般若經》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淨土高超得多。龍樹《大智度論》(十)說得最為明切︰
「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淨土)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

穢土是苦痛的,然發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但一生淨土,即進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淨土,實各有長處。上來,一從經論證明,一從事實證明。理解了經論的意趣,才得佛法的妙用。易行道與難行道,都是希有方便。「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為眾生苦,為正法衰,而發菩提心,為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樂道,也是微妙法門,依此而行,可積集功德,懺除業障,立定信心,穩當修行,不會墮落!雖然佛法住世,還得有為法為人而獻身命、精進苦行的才得!


[佛學常見詞彙(陳義孝)]
四佛土

四土條。


四種佛土

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實佛自託的報土,他受用土是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說的四種佛土。見四土條。


報土

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實報土

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見四土條。


實報寂光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見四土條。


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


有餘土

方便有餘土的簡稱,四土之一,為無明未盡的人所生的國土,亦即斷除了世界之煩惱的聖者(阿羅漢)死後所生的地方,在三界之外。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得了無餘涅槃之後,即畢竟不生,不會再有生處,但是大乘卻認為阿羅漢不是畢竟不生,當他們把三界的生死斷盡了,便生到界外的有餘土去,因此小乘所說的無餘涅槃,其實還是有餘涅槃。


果報土

天台四土之一。見四土條。


全文檢索完畢。